Vijñaptimātratāsiddhiśāstra (Cheng Weishi Lun) 成唯識論
Scroll 1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成唯識論卷第十護法等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0054a06] 此十一障二障所攝。煩惱障中見所斷種於 極喜地見道初斷。彼障現起地前已伏。修所 斷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切頓斷。彼障現起
地前漸伏。初地以上能頓伏盡令永不行如 阿羅漢。由故意力前七地中雖暫現起而 不為失。八地以上畢竟不行。所知障中見 所斷種於極喜地見道初斷。彼障現起地前
已伏。修所斷種於十地中漸次斷滅金剛喻 定現在前時方永斷盡。彼障現起地前漸伏 乃至十地方永伏盡。八地以上六識俱者不
復現行。無漏觀心及果相續能違彼故。第七 俱者猶可現行。法空智果起位方伏。前五轉 識設未轉依無漏伏故障不現起。雖於修 道十地位中皆不斷滅煩惱障種而彼麁重
亦漸斷滅。由斯故說二障麁重一一皆有三 位斷義。雖諸位中皆斷麁重而三位顯。是 故偏說。斷二障種漸頓云何。第七識俱煩惱
障種三乘將得無學果。時一剎那中三界頓 斷。所知障種將成佛時一剎那中一切頓 斷。任運內起無麁細故。餘六識俱煩惱障種 見所斷者三乘見位真見道中一切頓斷。修
所斷者隨其所應一類二乘三界九地一一 漸次九品別斷。一類二乘三界九地合為一 聚九品別斷。菩薩要起金剛喻定一剎那中 三界頓斷。所知障種初地初心頓斷一切見
所斷者。修所斷者後於十地修道位中漸次 而斷。乃至正起金剛喻定一剎那中方皆斷 盡。通緣內外麁細境生品類差別有眾多 故。二乘根鈍漸斷障時必各別起無間解
脫。加行勝進或別或總。菩薩利根漸斷障位。 非要別起無間解脫剎那剎那能斷證故。加 行等四剎那剎那前後相望皆容具有。
[0054b09] 十真如者。一遍行真如。謂此真如二空所顯 無有一法而不在故。二最勝真如。謂此真 如具無邊德於一切法最為勝故。三勝流
真如。謂此真如所流教法於餘教法極為 勝故。四無攝受真如。謂此真如無所繫屬。 非我執等所依取故。五類無別真如。謂此真
如類無差別。非如眼等類有異故。六無染 淨真如。謂此真如本性無染亦不可說後 方淨故。七法無別真如。謂此真如雖多教法
種種安立而無異故。八不增減真如。謂此真 如離增減執。不隨淨染有增減故。即此 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 已現相現土俱自在故。九智自在所依真
如。謂若證得此真如已於無礙解得自在 故。十業自在等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 已普於一切神通作業總持定門皆自在故。 雖真如性實無差別而隨勝德假立十種。
雖初地中已達一切而能證行猶未圓滿。 為令圓滿後後建立。
[0054b28] 如是菩薩於十地中勇猛修行十種勝行 斷十重障證十真如於二轉依便能證得。 轉依位別略有六種。一損力益能轉。謂初
二位。由習勝解及慚愧故損本識中染種 勢力益本識內淨種功能。雖未斷障種實 證轉依而漸伏現行亦名為轉。二通達轉 謂通達位。由見道力通達真如斷分別生
二障麁重證得一分真實轉依。三修習轉。謂 修習位。由數修習十地行故漸斷俱生二 障麁重漸次證得真實轉依。攝大乘中說通 達轉在前六地有無相觀通達真俗間雜現
前令真非真現不現故。說修習轉在後四 地純無相觀長時現前勇猛修習斷餘麁重 多令非真不顯現故。四果圓滿轉。謂究竟 位。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集無邊難行勝
行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永斷本來一切麁 重頓證佛果圓滿轉依。窮未來際利樂無 盡。五下劣轉。謂二乘位。專求自利厭苦欣 寂唯能通達生空真如斷煩惱種證真擇
滅無勝堪能名下劣轉。六廣大轉。謂大乘 位。為利他故趣大菩提生死涅槃俱無欣 厭具能通達二空真如雙斷所知煩惱障種 頓證無上菩提涅槃有勝堪能名廣大轉。
此中意說廣大轉依捨二麁重而證得故。
[0054c23] 轉依義別略有四種。一能轉道。此復有二。 一能伏道。謂伏二障隨眠勢力令不引 起二障現行。此通有漏無漏二道加行根本
後得三智隨其所應漸頓伏彼。二能斷道。 謂能永斷二障隨眠。此道定非有漏加行。有 漏曾習。相執所引未泯相故。加行趣求所 證所引未成辦故。有義根本無分別智親
證二空所顯真理。無境相故能斷隨眠。後 得不然故非斷道。有義後得無分別智雖 不親證二空真理無力能斷迷理隨眠。而 於安立非安立相明了現前無倒證故亦能
永斷迷事隨眠。故瑜伽說修道位中有出世 斷道世出世斷道。無純世間道能永害隨眠。 是曾習故相執引故。由斯理趣諸見所斷及 修所斷迷理隨眠唯有根本無分別智親證
理故能正斷彼。餘修所斷迷事隨眠根本後 得俱能正斷。二所轉依。此復有二。一持種依。 謂本識。由此能持染淨法種與染淨法俱
為所依。聖道轉令捨染得淨。餘依他起性 雖亦是依而不能持種故此不說。二迷悟 依。謂真如。由此能作迷悟根本諸染淨法 依之得生。聖道轉令捨染得淨。餘雖亦
作迷悟法依而非根本故此不說。三所轉 捨。此復有二。一所斷捨。謂二障種。真無間 道現在前時障治相違彼便斷滅永不成就。
說之為捨。彼種斷故不復現行妄執我法。 所執我法不對妄情。亦說為捨。由此名捨 遍計所執。二所棄捨。謂餘有漏劣無漏種。金
剛喻定現在前時引極圓明純淨本識。非彼 依故皆永棄捨。彼種捨已現有漏法及劣無 漏畢竟不生。既永不生亦說為捨。由此名 捨生死劣法。有義所餘有漏法種及劣無漏
金剛喻定現在前時皆已棄捨。與二障種俱 時捨故。有義爾時猶未捨彼。與無間道不 相違故。菩薩應無生死法故。此位應無所 熏識故。住無間道應名佛故。後解脫道應
無用故。由此應知。餘有漏等解脫道起方 棄捨之。第八淨識非彼依故。四所轉得。此 復有二。一所顯得。謂大涅槃。此雖本來自 性清淨而由客障覆令不顯真聖道生斷
彼障故令其相顯名得涅槃。此依真如離 障施設。故體即是清淨法界。
[0055b07] 涅槃義別略有四種。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 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
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 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 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
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 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無餘依 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
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四無住處涅槃。謂即 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 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
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無 學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如何善 逝有有餘依。雖無實依而現似有。或苦依
盡說無餘依。非苦依在說有餘依。是故世尊 可言具四。若聲聞等有無餘依如何有處 設彼非有。有處說彼都無涅槃豈有餘依 彼亦非有。然聲聞等身智在時有所知障。苦
依未盡圓寂義隱。說無涅槃。非彼實無煩 惱障盡所顯真理有餘涅槃。爾時未證無餘 圓寂故亦說彼無無餘依。非彼後時滅身 智已無苦依盡無餘涅槃。或說二乘無涅
槃者依無住處不依前三。又說彼無無 餘依者依不定性二乘而說。彼纔證得 有餘涅槃。決定迴心求無上覺。由定願力 留身久住。非如一類入無餘依。謂有二乘
深樂圓寂得生空觀親證真如。永滅感生 煩惱障盡顯依真理有餘涅槃。彼能感生 煩惱盡故後有異熟無由更生。現苦所依 任運滅位餘有為法既無所依與彼苦依同
時頓捨顯依真理無餘涅槃。爾時雖無二 乘身智而由彼證可說彼有。此位唯有清 淨真如。離相湛然寂滅安樂。依斯說彼與 佛無差。但無菩提利樂他業。故復說彼與
佛有異。諸所知障既不感生。如何斷彼得 無住處。彼能隱覆法空真如令不發生大 悲般若窮未來際利樂有情故。斷彼時顯 法空理。此理即是無住涅槃。令於二邊俱
不住故。若所知障亦障涅槃。如何斷彼不 得擇滅。擇滅離縛彼非縛故。既爾斷彼寧 得涅槃。非諸涅槃皆擇滅攝。不爾性淨應 非涅槃。能縛有情住生死者斷此說得
擇滅無為。諸所知障不感生死。非如煩惱 能縛有情。故斷彼時不得擇滅。然斷彼故 法空理顯。此理相寂說為涅槃。非此涅槃擇
滅為性。故四圓寂諸無為中初後即真如。中 二擇滅攝。若唯斷縛得擇滅者不動等二 四中誰攝。非擇滅攝。說暫離故。擇滅無為
唯究竟滅。有非擇滅非永滅故。或無住處 亦擇滅攝。由真擇力滅障得故。擇滅有二。 一滅縛得。謂斷感生煩惱得者。二滅障得。
謂斷除障而證得者。故四圓寂諸無為中 初一即真如。後三皆擇滅。不動等二暫伏滅 者非擇滅攝究竟滅者擇滅所攝。既所知障 亦障涅槃。如何但說是菩提障。說煩惱障
但障涅槃豈彼不能為菩提障。應知聖教 依勝用說。理實俱能通障二果。如是所說 四涅槃中唯後三種名所顯得。二所生得。謂 大菩提。此雖本來有能生種而所知障礙故
不生。由聖道力斷彼障故令從種起名 得菩提。起已相續窮未來際。此即四智相 應心品。
[0056a12] 云何四智相應心品。一大圓鏡智相應心品。 謂此心品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 忘 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純
淨圓德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 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眾色像。二 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觀一切法自
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應。隨諸 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別。妙觀察 智不共所依。無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續
窮未來際。三妙觀察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 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攝觀無量總 持定門及所發生功德珍寶。於大眾會能 現無邊作用差別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斷
一切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四成所作智相 應心品。謂此心品為欲利樂諸有情故。 普於十方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成本願力 所應作事。如是四智相應心品雖各定有二
十二法能變所變種現俱生。而智用增以智 名顯。故此四品總攝佛地一切有為功德皆 盡。此轉有漏八七六五識相應品。如次而 得。智雖非識而依識轉識為主故說轉識
得。又有漏位智劣識強。無漏位中智強識劣。 為勸有情依智捨識故說轉八識而得 此四智。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有義菩薩金剛 喻定現在前時即初現起。異熟識種與極微
細所知障種俱時捨故。若圓鏡智爾時未起 便無能持淨種識故。有義此品解脫道時 初成佛故乃得初起。異熟識種金剛喻定現 在前時猶未頓捨。與無間道不相違故。
非障有漏劣無漏法但與佛果定相違故。 金剛喻定無所熏識無漏不增應成佛故。 由斯此品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不斷。 持無漏種令不失故。平等性智相應心品
菩薩見道初現前位違二執故方得初起。 後十地中執未斷故有漏等位或有間斷。法 雲地後與淨第八相依相續盡未來際。妙觀 察智相應心品生空觀品二乘見位亦得初
起。此後展轉至無學位或至菩薩解行地 終或至上位。若非有漏或無心時皆容現 起法空觀品菩薩見位方得初起。此後展轉 乃至上位。若非有漏生空智果或無心時
皆容現起。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菩薩修 道位中後得引故亦得初起有義成佛方得 初起。以十地中依異熟識所變眼等。非無 漏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發無漏識理不
相應故。此二於境明昧異故。由斯此品 要得成佛依無漏根方容現起。而數間斷。 作意起故。此四種性雖皆本有而要熏發 方得現行因位漸增。佛果圓滿不增不減
盡未來際。但從種生不熏成種。勿前佛德 勝後佛故。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 真如為境。是無分別非後得智。行相所緣 不可知故。有義此品緣一切法。莊嚴論說大
圓鏡智於一切境不愚迷故。佛地經說如 來智鏡諸處境識眾像現故。又此決定緣 無漏種及身土等諸影像故行緣微細說不 可知。如阿賴耶亦緣俗故。緣真如故是無
分別。緣餘境故後得智攝。其體是一隨用 分二。了俗由證真。故說為後得。餘一 分二准此應知。平等性智相應心品有義但 緣第八淨識。如染第七緣藏識故。有義但
緣真如為境。緣一切法平等性故。有義遍 緣真俗為境。佛地經說平等性智證得十 種平等性故。莊嚴論說緣諸有情自他平 等隨他勝解示現無邊佛影像故。由斯此
品通緣真俗二智所攝於理無違。妙觀 察智相應心品緣一切法自相共相皆無障 礙二智所攝。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 五種現境。莊嚴論說如來五根一一皆於
五境轉故。有義此品亦能遍緣三世諸法 不違正理。佛地經說成所作智起作三業 諸變化事決擇有情心行差別領受去來現 在等義。若不遍緣無此能。故然此心品隨
意樂力或緣一法或二或多。且說五根於 五境轉不言唯爾故不相違。隨作意生 緣事相境起化業故後得智攝。此四心品 雖皆遍能緣一切法而用有異。謂鏡智品
現自受用身淨土相持無漏種。平等智品 現他受用身淨土相。成事智品能現變化身 及土相。觀察智品觀察自他功能過失雨 大法雨破諸疑網利樂有情。如是等門差
別多種。此四心品名所生得。此所生得總名 菩提。及前涅槃名所轉得。雖轉依義總有 四種而今但取二所轉得。頌說證得轉依 言故。此修習位說能證得。非已證得因位
攝故。後究竟位其相云何。頌曰。
30
此即無漏界 不思議善常
安樂解脫身 大牟尼名法
[0057a13] 論曰。前修習位所得轉依應知即是究竟位 相。此謂此前二轉依果。即是究竟無漏界攝。 諸漏永盡非漏隨增性淨圓明故名無漏。界
是藏義。此中含容無邊希有大功德故。或是 因義。能生五乘世出世間利樂事故。清淨法 界可唯無漏攝。四智心品如何唯無漏。道諦
攝故唯無漏攝。謂佛功德及身土等皆是無 漏種性所生。有漏法種已永捨故。雖有示 現作生死身業煩惱等似苦集諦而實無漏。
道諦所攝。集論等說。十五界等唯是有漏。如 來豈無五根五識五外界等。有義如來功德 身土甚深微妙非有非無。離諸分別絕諸
戲論。非界處等法門所攝。故與彼說理不 相違。有義如來五根五境妙定生故法界色 攝。非佛五識雖依此變然麁細異。非五境 攝。如來五識非五識界。經說佛心恒在定
故。論說五識性散亂故。成所作智何識相 應。第六相應。起化用故。與觀察智性有何 別。彼觀諸法自共相等。此唯起化。故有差
別。此二智品應不並生。一類二識不俱起 故。許不並起於理無違。同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