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yānasaṅgrāhabhāṣya (She Dacheng Lun Shi) 攝大乘論釋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攝大乘論釋卷第五世親菩薩釋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釋應知勝相第二之一
相章第一
[0181b11] 此義有四章。一相。二差別。三分別。四顯了 意依。
[0181b13] 論曰。如此已說應知依止勝相。云何應知應 知勝相。
[0181b14] 釋曰。前說次第有十義。已釋第一 依止勝相。次應釋第二應知勝相。此義有幾 數。有何名有何相。此三云何可見。
[0181b17] 論曰。此應知相略說有三種。
[0181b17] 釋曰。此下答 前三問。明略說第二勝相數有三。即是三名 三相。何等為三。
[0181b20] 論曰。一依他性相。二分別性相。三真實性相。
[0181b21] 釋曰。此語先顯數三及三數所目之名。三 相次後文別解。一二三是數。依他分別真實 是名。
[0181b24] 論曰。依他性相者。
[0181b24] 釋曰。此下釋三相。
[0181b25] 論曰。本識為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差別。
[0181b26] 釋曰。由本識能變異作十一識。本識即是 十一識種子。十一識既異故言差別。分別是 識性。識性何所分別。分別無為有故言虛妄。
分別為因。虛妄為果。由虛妄果得顯分別 因。以此分別性。攝一切諸識皆盡。
[0181c02] 論曰。何者為差別。
[0181c02] 釋曰。此不問通性。但問 諸識差別。
[0181c04] 論曰。謂身識。身者識。受者識。應受識。正受 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惡 兩道生死識。身識身者識。受者識。應受識。正
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如此等識。因言 說熏習種子生。自他差別識。因我見熏習種 子生。善惡兩道生死識。因有分熏習種子生。
[0181c10] 釋曰。身識謂眼等五界。身者識謂染污識。 受者識謂意界。應受識謂色等六外界。正受 識謂六識界。世識謂生死相續不斷識。數識
謂從一乃至阿僧祇數識。處識謂器世界識。 言說識謂見聞覺知識。如此九識是應知依 止。言說熏習差別為因。自他差別識者。謂自
他依止差別識。我見熏習為因。善惡兩道生 死識者。謂生死道多種差別識。有分熏習 為因。
[0181c19] 論曰。由如此等識。一切界道煩惱所攝。
[0181c19] 釋 曰。一切界即三界十八界。一切道即六道。於 此界此道中有三煩惱。即惑業果報此三亦 名煩惱。亦名為濁。俗諦不出此等法。即以前
十一識攝此等法。以其同性故得相攝。
[0181c24] 論曰。依他性為相。虛妄分別即得顯現。
[0181c24] 釋 曰。欲顯虛妄分別。但以依他性為體相。亂識 及亂識變異。即是虛妄分別。分別即是亂識。 虛妄即是亂識變異。虛妄分別若廣說有十
一種識。若略說有四種識。一似塵識。二似根 識。三似我識。四似識識。一切三界中所有 虛妄分別。不出此義。由如此識即得顯現。雖
說如此識攝一切虛妄分別皆盡。執此虛妄 分別中。何者為依他性。何者為分別性。
[0182a04] 論曰。如此等識。虛妄分別所攝唯識為體。
[0182a05] 釋曰。如此等識即顯十一識及四識。一切法 中唯有識。更無餘法故唯識為體。此體由 有故異分別性。由虛妄分別性攝故。異真實
性。此性非實有實非無故。不免虛妄。此虛 妄是其性故。說虛妄分別所攝。
[0182a10] 論曰。非有虛妄塵顯現依止。是名依他性相。
[0182a11] 釋曰。定無所有故言非有。非有物而為六 識緣緣故言虛妄塵。似根塵我識。生住滅等 心變異明了故言顯現。此顯現以依他性為
因故言依止。譬如執我為塵。此塵實無所有。 以我非有故。由心變異顯現似我故。說非有 虛妄塵。顯現此事因依他性起故。依他性為
虛妄塵顯現依止。說此為依他性相。
[0182a18] 論曰。分別性相者實無有塵。唯有識體顯現 為塵。是名分別性相。
[0182a19] 釋曰。如無我等塵無 有別體。唯識為體不以識為分別性。識所變 異顯現為我等。塵無而似有為識所取。名分 別性。
[0182a23] 論曰。真實性相者。是依他性。由此塵相永無 所有。此實不無。是名真實性相。
[0182a24] 釋曰。虛妄 義永不有顯現因。由顯現體不有故。亦不可 得。譬如我等塵顯現似實有。由此顯現。依證
比聖言三量。尋求其體實不可得。如我塵法 塵亦爾。永無有體故人法皆無我。如此無我 實有不無。由此二種塵無有體故。依他性不
可得。亦實有不無。是名真實性相。
[0182b02] 論曰。由身識身者識受者識。應知攝眼等六 內界。以應受識。應知攝色等六外界。以正 受識。應知攝眼等六識界。由如此等識為本。
其餘諸識是此識差別。
[0182b05] 釋曰。此言欲顯何 義。欲顯真實性義。若不定明一切法唯有識。 真實性則不得顯現。若不具說十一識。說俗
諦不盡。若止說前五識。唯得俗諦根本。不得 俗諦差別義。若說俗諦不遍。真諦則不明了。 真不明了則遣俗不盡。是故具說十一識。通
攝俗諦為如十八界具有根塵識。為不爾。
[0182b12] 論曰。如此眾識唯識。以無塵等故。
[0182b12] 釋曰。識 所變異雖有內外事相不同。實唯一識。無有 塵等別體故皆以識為名。若無塵此識離塵。 愛憎等受用云何得成。
[0182b16] 論曰。譬如夢等於夢中。離諸外塵一向唯識。 種種色聲香味觸。舍林地山等諸塵。如實顯 現。此中無一塵是實有。
[0182b19] 釋曰。夢中所見有種種差別。並無實塵。悉是 識之所作。愛憎等受用此義亦成。
[0182b21] 論曰。由如此譬。一切處應知唯有識。由此等 言應知幻事鹿渴瞖闇等譬。若覺人所見塵。 一切處唯有識。譬如夢塵如人夢覺。了別夢
塵但唯有識。於覺時何故不爾不無此義。若 人已得真如智覺。不無此覺。譬如人正在夢 中。未覺此覺不生。若人已覺方有此覺。如此
若人未得真如智覺。亦無此覺。若人已得真 如智覺。必有此覺。若人未得真如智覺。於唯 識中云何得起比智。由聖教及真理可得比
度。聖教者。如十地經中佛世尊言。佛子。三界 者唯有識。又如解節經中說。
[0182c02] 釋曰。由此夢 譬於十八界等處。應知唯識無塵等。何故引 二阿含明聖教。前是略說。後是廣說。即以前 證後。
[0182c06] 論曰。是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問佛世尊。世尊。 此色相是定心所緣境。為與心異。為與心不 異。
[0182c08] 釋曰。是時有三義。一平等時。謂無沈浮 顛倒。二和合時。謂令聞能聞正聞。三轉法 輪時。謂正說正受。色相者。謂十一切入中。前
八入等。此色相是定心所緣境。為心別境 別。為是心是境。
[0182c13] 論曰。佛世尊言。彌勒。與心不異。何以故。我 說唯有識。此色相境界識所顯現。
[0182c14] 釋曰。佛 說唯有識。無塵故。若爾此色是觀行人所見。 為是何法。如經言。此色相境界識所顯現實
無境界。是識變異所作。先說唯識後說境界 識。此二識有何異。欲顯有兩分。前識是定體 後識是定境。此體及境本是一識。一似能分 別起。一似所分別起。
[0182c21] 論曰。彌勒菩薩言。世尊。若定境界色相與定 心不異。云何此識取此識為境。
[0182c22] 釋曰。若有 別識為識境。則唯識義不成。若緣自體為境 事亦不成。以世間無此類故。
[0182c25] 論曰。佛世尊言。彌勒。無有法能取餘法。雖 不能取此識。如此變生顯現如塵。
[0182c26] 釋曰。此 識如此相貌生。於定中起二種相。一由能取 相起不同。二所取相起不同。此二相從一識
俱時顯現。此青等色相是定境。非所憶持識。 由此色不在定處。如前所證後更憶持。無有 此義。塵起現前分明顯現。此憶持識有染污。
此起現前所見分明清淨。若汝言聞思二境 數數所習。今時已過追更思惟。如昔所見今 時重見。是義不然。何以故。此聞思二境。由過
去故今則非有。此非有時若似昔起。非昔所 見。則唯識之旨於此彌彰。是故唯識義及塵 無所有義得成。
[0183a09] 論曰。譬如依面見面。謂我見影。此影顯現相 似異面。
[0183a10] 釋曰。此譬為顯但有自面無有別 影。何以故。諸法和合道理難可思議。不可見 法而令得見。猶如水鏡等影實無別法。還 見自面謂有別影。
[0183a14] 論曰。定心亦爾顯現似塵謂異定心。
[0183a14] 釋曰。 定心有二分。一分似識。二分似塵。此二種實 唯是識。
[0183a17] 論曰。由此阿含及所成道理。唯識義顯現。
[0183a18] 釋曰。阿含即前二經。道理謂憶持識過去色。 及面影譬等道理。顯唯識義。
[0183a20] 論曰。云何如此。
[0183a20] 釋曰。此問云何言唯有識。
[0183a21] 論曰。是時觀行人心正在觀中。若見青黃等 遍入色相。即見自心不見餘境青黃等色。
[0183a23] 釋曰。若在散心。五識可言緣現在外塵起。 若散心意識緣過去塵起。若在觀中必不得 緣外色為境。色在現前又非緣過去境。當知
定心所緣色即見自心不見別境。
[0183a27] 論曰。由此道理一切識中。菩薩於唯識應作 如此比知。於青黃等識非憶持識。以見境 在現前故。於聞思兩位。憶持意識。此識緣
過去境。似過去境起。是故得成唯識義。由 此比知菩薩若未得真如智覺。於唯識義得 生比智。
[0183b03] 釋曰。前明十一識。通說十八界。 十八界中有根有塵。菩薩於唯識義中應觀。 定中色既無別境。以定中色比定外色。應知 亦無別境。
[0183b07] 論曰。是種種識前已說。
[0183b07] 釋曰。十一識前已 具說。將欲立難故。須先明前已說十一識。
[0183b09] 論曰。譬如幻事夢等。於中眼識等識。唯識義 可成。
[0183b10] 釋曰。前舉幻等以譬無別根塵。今欲 難唯識有成不成故。須引前所舉譬。於十一 識中具十八界。前明正受識即六識界。可說 唯識義。
[0183b14] 論曰。眼色等識有色。唯識義云何可見。
[0183b14] 釋 曰。此難餘十界不應說唯識。前明身識即是 五根。謂眼識乃至身識。前明應受識即是五 塵。謂色識乃至觸識。故言眼色等識。有色有
三義。一眼識未生時先已有色。二識變異為 色亦是有色。三由有色境。眼識似色起。名 了別色。若無色境何所了別。約此十界唯識 義應不成。
[0183b22] 論曰。此等識由阿含及道理。如前應知。
[0183b22] 釋 曰。此答向問。由前二經及前所引譬等道理。 應作如此知。
[0183b25] 論曰。若色是識。云何顯現似色。
[0183b25] 釋曰。此問 若言無別色塵唯是本識。何故顯現似色等。
[0183b27] 論曰。云何相續堅住。前後相似。
[0183b27] 釋曰。此問 若是識變異所作。則應乍起乍滅改轉不定。 云何一色於多時中相續久住。前後一類無 有改轉。故知應有別色。
[0183c02] 論曰。由顛倒等煩惱依止故。
[0183c02] 釋曰。顛倒 是煩惱根本。由識變異起諸分別。分別即是 顛倒。顛倒故生諸煩惱依他性與分別性相
應。即是顛倒煩惱所依止處。由顛倒煩惱。令 依他性與分別性相應。顛倒煩惱又是識變 異所依止處。
[0183c08] 論曰。若不爾於非義義。顛倒不得成。
[0183c08] 釋曰。 若無互為依止義。則識無變異。於非物中分 別為物。不應有此顛倒。
[0183c11] 論曰。若無義顛倒。惑障及智障二種煩惱則 不得成。
[0183c12] 釋曰。若識不變異分別非義為義。 豈有顛倒。若無顛倒則不生煩惱。若無煩惱 聲聞無解脫障。菩薩無一切智障。
[0183c15] 論曰。若無二障。清淨品亦不得成。是故諸識 如此生起。可信是實。
[0183c16] 釋曰。若無煩惱豈有 聖道。故此義亦不成。是故應信離識無別 法。
[0183c19] 論曰。此中說偈。
亂因及亂體 色識無色識
若前識不有 後識不得生
[0183c22] 釋曰。無中執有名亂。此亂識因何法生。因色 識生。何者為色識。若約五識。五根五塵名為 色識。此色識能生眼等識。識此色識即是亂
因。若此識不起。不得於無中執有。何法名 亂體。謂無色識。若約五根即是五識。若約意 根但是意識。非法識。法識及色識無色識悉 是亂因。
[0183c29] 論曰。若前識不有。後識不得生。
[0183c29] 釋曰。前識 是亂因。若本不有。亂體是果。即是後識。無因 則不得生。
差別章第二
[0184a04] 論曰。云何身識身者識受者識應受識正受 識。於一切生處更互密合生。
[0184a05] 釋曰。此五識 即十八界。於三界六道四生一切生處。此十 八種云何得更互密合生。
[0184a08] 論曰。具足受生所顯故。
[0184a08] 釋曰。於一切生處 一剎那中具足有十八界。十八界既不相離 能為顯因。顯更互密合生。又根塵識必不相
離。無有受生有根而無塵及識受。餘二亦爾。 受一必具餘二。用餘二以顯此一。為不相離 故得更互密合生。
[0184a14] 論曰。云何世識等。如前說有種種差別生。
[0184a15] 釋曰。此更問前五識。即十八界攝法已盡。何 用更說生後六識。
[0184a17] 論曰。無始生死相續不斷絕故。
[0184a17] 釋曰。為明 眾生果報。無始以來三世生死相續不斷故。 須立世識。
[0184a20] 論曰。無量眾生界所攝故。
[0184a20] 釋曰。為明眾生 果報。有諸界多少不同。如四界六界十八界 等故。須立數識攝一切數。
[0184a23] 論曰。無量器世界所攝故。
[0184a23] 釋曰。為明眾生 所居處。如人天惡道有無量差別故。須立處 處識攝一切處。
[0184a26] 論曰。無量作事。更互顯示所攝故。
[0184a26] 釋曰。為 明見聞覺知。各有多種因。此有無量言說作 事言說。與見等更互相顯示故。須立言說識 攝一切言說。
[0184b01] 論曰。無量攝及受用差別所攝故。
[0184b01] 釋曰。攝 約自他攝。受用自他所受用。為明眾生各各 計我有多種。我所亦然。故須立自他差別識。 攝一切自他差別。
[0184b05] 論曰。無量受用。愛憎業果報所攝故。
[0184b05] 釋曰。 善業果為愛。惡業果為憎。眾生受用此二業 果有無量種。
[0184b08] 論曰。無量生及死。證得差別所攝故。
[0184b08] 釋曰。 此二果中有生有死。初受為生。生後相續為 得。將死為證。命斷為死。為明眾生受用二業 果。有生有死。攝一切善惡兩道生死。
[0184b12] 論曰。云何正辯如此等識。令成唯識義。
[0184b12] 釋 曰。前說五識義已成唯識。後說六識。云何 亦令成唯識。
[0184b15] 論曰。若略說有三相諸識。則成唯識。
[0184b15] 釋曰。 此六識若安立使成唯識有三種道理。道理 即是三相。一入唯量。二入唯二。三入種種 類。入者通達義。云何入唯量。
[0184b19] 論曰。唯有識量。
[0184b19] 釋曰。於六識中。若如理研 尋。但唯見識。不見餘法。何以故。
[0184b21] 論曰。外塵無所有故。
[0184b21] 釋曰。所識諸法離識 實無所有故。說六識唯有識量。云何入唯二。
[0184b23] 論曰。唯有二。謂相及見識所攝故。
[0184b23] 釋曰。若 能通達世等六識。一分成相。一分成見。名入 唯二。此義云何。諸識中隨一識一分變異成
色等相。一分變異成見。故名唯二。由世等六 識不出此二識性故說唯二所攝。云何入種 種類。
[0184b29] 論曰。由種種相生所攝故。此義云何。此一切 識無塵故成唯識。有相有見眼等諸識。以色 等為相故。眼等諸識以諸識為見故。意識以
一切眼識乃至法識為相故。意識以意識為 見故。云何如此。意識能分別故似一切識塵 分生故。
[0184c06] 釋曰。是一眼識。如所應成一分能起種種相。 一分能取種種相。能取者即名見。若意識取 意識。一切眼等識及法識為相。意識為能見。
復次種種相生者。但意識是種種相生。以緣 境不定故。其餘諸識定緣一類塵。不能分別。 能分別則成見。不能分別則成相。由此三相
成立。世等六識為唯識此義顯現。
[0184c13] 論曰。此中說偈。
入唯量唯二 種種觀人說
通達唯識時 及伏離識位
[0184c16] 釋曰。此偈顯三種通達唯識義。一通達唯量 外塵實無所有故。二通達唯二相及見唯識 故。三通達種種色生。但有種種相貌而無
體異故。如此三相何人能通達。但觀行人。 觀行人自有二種。一入見位菩薩。二得四空 定等。觀行人先已通達後為他說。此通達及 說何位得成。
[0184c23] 論曰。通達唯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