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yānasaṅgrahabhāṣya (She Dacheng Lun Shi Lun) 攝大乘論釋論
Scroll 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九世親菩薩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譯
增上慧學勝相勝語第八之二
[0309c17] 論曰。於方便無分別智中有三種。謂因緣引 攝數習等。出生差別故。無分別智亦有三種。 謂知足不顛倒無戲論等無分別故。無分別
後得智有五種。謂通達憶念成立和合如意 等。顯示差別。
[0309c21] 釋曰。因緣引攝數習等出生 差別故者。此是方便無分別三種。由或以種 性力。或以現前數習力故得生。於中種性力
者。即是從因得生。數習力者即是現在身丈 夫力作。非從因生。知足無顛倒不戲論無分 別故者。於中知足無分別者。應知是聞思
體究竟。由滿足故不復分別故。名知足無分 別。於聞思位究竟時自知得到究竟處。此菩 薩住在凡夫地。生滿足心。作是念。聞思事
只齊於此。以是義故說為知足無分別。復次 應知。有世間知足無分別。若得於有頂處見 為涅槃。生知足心。謂更無餘處故名知足無
分別。不顛倒無分別者應知是聲聞等。由諸 聲聞通達真實故得無常等四無倒智。於常 等四倒相中不復顛倒分別。無戲論無分別
者應知。是諸菩薩由諸菩薩知一切法乃至 菩提。無戲論無分別故不復分別。無戲論者。 謂出語言道過世間智由此智非言語所說。
亦非世智所知故。復次無分別後得智。有 五種差別應知。謂通達憶念成立和合如意 等。顯示差別故者。於中通達顯示。憶念顯
示。成立顯示。和合顯示。如意顯示等五種 差別。此中通達顯示者。若通達已即於彼時 顯示云。我已通達作如是顯示。顯示者。謂決
定知故憶念顯示者若出定已憶念言。我已 通達無分別也。成立顯示者如所通達為他 解說。和合顯示者以一切法為一摶相。總相
攀緣智。由此觀智即得轉依。如意顯示者 由此轉依故即得如意顯示。由隨心所念一 切自在。由此自在若以地等為金等即得成
就。由顯示故為此如意故。顯示故名如意顯 示。何以故。由經說。以顯示及如意故。已成立 無分別智。未說成就因緣故。復以偈顯示。
[0310a25] 論曰。更有別偈成就無分別智。
鬼畜人天等 各隨其所應
一切意有異 故知義不成
過去等及夢 并餘二影像
無有為攀緣 然彼攀緣成
若義成為境 無無分別智
此智若不有 佛果無可得
得自在菩薩 樂欲自在故
如念地等成 得定者亦爾
成就觀行人 智人得寂靜
思惟一切法 如其義顯現
智行無分別 一切義不現
即知無有義 識亦不得有
[0310b09] 釋曰。此中鬼畜人天等各隨其所應者。畜生 以為水。餓鬼為高原。如人見糞為穢。猪等 畜生見為淨妙。如人見飲食為淨。於諸天見
為不淨。以此道理顯示。於一物中各隨其意 見有差別。是故應知義無所有故。彼等所取 既不成就。若爾義無所有故識應不緣境而
生。答亦有識不緣境而生。如夢及過去未來 等。無實攀緣即自體攀緣。如鏡像及定境亦 爾次以偈顯示。過去等及夢此偈者。於中後
半偈釋前半偈。如其次第應知。由無實攀緣 故無攀緣。非無攀緣即自攀緣故。謂自心為 境而攀緣故。即是過去未來及夢并二影像
等次第相應。若義成為境無無分別智者。若 義有自性則無無分別智。若汝言無無分別 智有何失者。此智若不有佛果無可得。若無
分別智不有則不能得佛果。是故決定應有 應知。得自在菩薩者。謂已得自在力故勝解 自在故者。得樂欲自在故如念地等成者。謂
欲以地等諸物成金等相。即能成故。得定者 亦爾者。謂得定人及餘聲聞等故。成就觀行 人者。謂成就毘鉢舍那故。智人者即是諸菩
薩。得寂靜者。謂得三摩提故。思惟一切法 如其義顯現者。由諸菩薩於如是如是修多 羅等法。義思念時如念顯現。若念佛時隨所
思念。於彼彼法中佛義顯現。如是色受等義 顯現亦爾故。智行無分別一切義不現者。智 正行無分別時。由一切義不現故。即知義無
有。由義無所有故識亦成無所有。此識無所 有今當顯示。識亦不得有者。所識既不有能 識則不成。是故應知無所有。此義應知。相中 已具解釋。
[0310c11] 論曰。般若波羅蜜與無分別智無有差別。如 經說菩薩住般若波羅蜜中已。與不住相應 故。修餘波羅蜜得滿足。云何不住相應而得
滿足。謂遠離五種住處故。一遠離外道我執 處故。二遠離不見真實菩薩分別處故。三遠 離生死涅槃二邊處故。四遠離唯斷煩惱障
生知足處故。五遠離捨眾生利益事。住無餘 涅槃界處故。
[0310c18] 釋曰。此無分別智。即是般若 波羅蜜。何以故。由經說住般若波羅蜜中。已 與不住相應。如是等為欲令知此義故。以經
文顯示。如是住不住相應中滿足餘波羅蜜。 遠離外道我執處者。如外道住般若中有我 執。念云。我住般若中。此是般若。菩薩遠離
如是外道住相故。得住無住相應般若中。遠 離不見真實菩薩分別處者。如不見真實。菩 薩於無分別般若波羅蜜中。分別言。此是般
若波羅蜜。無如是分別故。名不住相應。遠離 生死涅槃二邊處者。如世間住生死邊。聲聞 等住涅槃邊。菩薩不如是。不住此二即是不
住相應應知。遠離唯斷煩惱障生知足者。 如聲聞唯斷煩惱障生知足。菩薩不如是由 此意故言諸菩薩不住相應行應知。遠離捨 眾生利益事住無餘涅槃界處者。如聲聞捨
利益眾生事。於無餘涅槃而取涅槃。菩薩不 爾。如是不住聲聞所住。是名不住相應。聲聞 智與菩薩智有五種差別相。今當顯示。
[0311a08] 論曰。聲聞智與此菩薩智有何差別。有五種 差別應知。一無分別差別。謂陰等法無分別 故。二無分限差別。謂通達真如入一切種應
知。為一切眾生無有分限故。三無住差別。謂 入無住涅槃故。四畢竟差別。謂趣無餘涅槃 界不盡故。五無上差別。謂最為勝上無有餘 乘勝過故。
五種差別智 大悲以為體
世出世果報 當知不為遠
[0311a17] 釋曰。於中無分別差別者。由諸聲聞攀緣陰 等。生分別智。諸菩薩智。於陰等不生分別 故。無分限差別者通達人法二無我故應知。
無有分限。由諸菩薩於一切應知中智生故。 聲聞唯知苦等諦為眾生亦無分限。菩薩為 一切眾生故求菩提。聲聞唯為自利故。無住
差別者。諸菩薩得無住處涅槃非諸聲聞此 差別。畢竟差別者。於中言差別者。於無餘涅 槃界中。聲聞涅槃則有盡滅。菩薩涅槃則不
爾。無上差別者聲聞乘有上。菩薩大乘則無 有上。是故此為差別。此義偈中顯示五種差 別智等中。世出世果報者。謂色無色界是世 間果報聲聞等是出世果報。
[0311b01] 論曰。若菩薩如是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等 功德果報具足。已於一切義利中得自在者。 何故現見有諸眾生。受諸貧苦。由見是諸眾
生於彼義利業障故。由見若與其樂果報。於 諸善法中礙其起善故。由見其無有義利。則 厭惡現前故。由見其若得果報。為聚集不善
法因故。由見其若得果報。與餘無量眾生作 逼惱因故。以是義故現見眾生受諸苦惱。此 中有偈。
見業礙現前 集惡逼惱他
當知是眾生 不得菩薩施
[0311b12] 釋曰。得自在菩薩。以此因緣雖有大悲而不 與眾生富樂。今顯示此意。於中見諸眾生業 障故者。是諸眾生於菩薩威力中有業障礙
故。由彼等於菩薩智有障礙所礙。菩薩雖有 堪能。見此事故於其貧苦即生捨心。此中顯 餓鬼見河水為譬。如河有水若欲飲時無人
障礙。然餓鬼由自罪業故。不能得飲。此亦 如是河喻菩薩。財物喻水。餓鬼喻眾生。猶 如彼水。是諸眾生。於彼財物不能得受用。
其義亦爾。由見與樂礙其起善者。復有餘人 雖無業障。然此人得見菩薩時。於相續中生 起善法。若與此人果報以受富樂故。於起善
則斷絕。菩薩作是思量。寧令貧苦隨順起善。 以此道理不與富樂。由見其厭惡現前故者。 或復有人厭惡現前。菩薩見其貧苦。而於善
不善中勝上厭惡現前思量。是已於彼眾生 不與富樂。由見其苦受果報。增長不善因者。 又復有人於貧窮時。不得聚集不善法。菩薩
見已作是思量。寧令貧窮。莫令造作不善。 故於彼等不與富樂。由見其若得果報。與 餘無量眾生作逼惱因故者。又復有人得大
果報。則苦惱無量眾生。是故寧令一身獨受 貧苦。於理為勝。莫令苦惱無量眾生。是故不 與富樂。如是等義偈中顯示。此中業障礙故。
生起善根故。善現前故。聚集不善故。逼惱餘 眾生故。菩薩見其如此不與富樂。即是偈中 業及礙現前。集惡逼惱他。以此顯示餘義可 解。釋增上慧學竟。
攝大乘論釋論寂滅勝相勝語第九
[0311c12] 論曰。如是已說增上慧學勝相。寂滅勝相云 何可見。諸菩薩寂滅即是無住處涅槃。以捨 離煩惱不捨生死。共依止轉依為相。此中生
死者是依他性染污分。涅槃者即是依他性 清淨分。依止者即是依他性具二分。轉依 者即是依他性對治起時染污分滅。清淨分 顯。
[0311c18] 釋曰。無住處涅槃相者。即是捨離煩惱 不捨生死。共依止轉依為相者。住此轉時不 令煩惱得住。然不捨生死。染分故名依他。即
此淨分故名涅槃。二分故即是彼依止。轉依 亦即此中得成。由此中對治起時。染分不行 淨分行故。
[0311c24] 論曰。復次此轉略說有六種。一益力損能轉。 由信解力住聞熏習故。有慚微煩惱行不行 故。二通達轉。謂已入地諸菩薩。真實不真
實顯現在前故乃至六地。三修習轉。有障 礙一切相不顯現。真如顯現故乃至十地。四 果圓滿轉。無障礙一切相不顯現。最清淨真
如顯現。得一切相自在故。五下劣轉諸聲 聞等通達人無我故。一向背生死一向捨離 生死。六曠大轉。諸菩薩通達法無我故。見生
死即是寂靜。滅煩惱而不捨離故。諸菩薩於 下劣轉中有何過失。不念利益眾生事故。菩 薩法應超過下乘。同其解脫此是過失。諸菩
薩於曠大轉中有何功德。於生死法中以自 依止轉為依止故。得身自在於一切趣顯示 一切身故。以種種調伏方便。調伏安立於世 間果報及三乘中。此為功德。
[0312a10] 釋曰。此轉復 有六種。益力損能轉者。阿梨耶識中染污 熏習。損其能益對治力。是故得轉住。解行
地者。住聞熏習力已得轉依故。若煩惱現行 彼有慚愧故。現行煩惱熏習薄少。通達轉中 真實不真實顯現者。由正入地時為真實顯
現因故。即於彼。時得轉依。或時出觀此即為 不真實顯現因乃至六地。修習轉者。於應知 障中有礙。此菩薩已一切相不復顯現故。得
轉依。此轉乃至十地。果圓滿轉中一切障不 復障礙者。此菩薩已一切相不顯現。無有一 切障礙。見最清淨真如故。得此於一切相中
得自在故得依止。由得此相自在故。能作隨 意利益眾生事。曠大轉者。由於生死見其寂 靜。煩惱即滅非有所捨。但煩惱不染由處染
不染故。不捨生死此有何功德此曠大轉。諸 菩薩以自依止轉依故。於一切法得自在。於 一切趣中顯示同一切身 [怡-台+龍] 悷不調眾生。以
種種調伏方便智調伏。安立於富樂及三乘 中。此為功德。是中富樂者是世間果報故。
[0312b01] 論曰。為轉依此中有偈。
凡夫覆真實 一切虛妄現
諸菩薩離妄 一切真實現
應知現不現 真實不真實
此依止轉已 名解脫如意
生死及涅槃 若平等智生
生死即涅槃 彼人得如是
即得於生死 非捨非非捨
亦即於涅槃 非得非非得
[0312b10] 釋曰。為顯轉依故說偈。如諸凡夫由無明故。 覆障真實。虛妄顯現。即是眾生等相。如是諸 聖人真實顯現故。捨離眾生等相。由斷虛妄
無明故。得如是。應知現不現真實不真實者。 虛妄分別不顯現。真實成就性顯現。是名轉 依。於轉依中虛妄不現行真實現行。此即是
解脫相應名解脫如意者。如意欲行皆得解 脫。非如聲聞畢竟涅槃猶如斬首。得如是解 脫。生死及涅槃若平等智生者。於生死涅槃
二種。平等智生。此二無有差別故者。若即 於彼時故復次生死涅槃云何得平等。由煩 惱為生死。煩惱法無我。菩薩通達此法。無
我智生見彼諸法皆無所有。諸有生死即是 涅槃。見生死法即是涅槃寂靜。若如是有何 所得。即得於生死非捨非非捨故。非捨者由
諸有生死即是涅槃故。非非捨者捨故。由於 此中不染故。見無所有故若得如是。亦即於 涅槃非得非非得。由彼法不異涅槃是故非
得。由於彼法見其寂靜。與涅槃無有差別。是 故非非得。釋學果寂滅竟。
攝大乘論釋論智勝相勝語第十之一
[0312c02] 論曰。如是已說寂滅勝相。智勝相云何可見。 三種佛身故。應知是智勝相。謂自性身。受用 身變化身。此中自性身者。即是如來法身。一
切法中自在依止故。受用身者此顯諸佛種 種大集輪。法身為依止。清淨佛剎中。受用大 乘法果報故。變化身者。亦以法身為依止。處
兜率陀宮故。及降生受欲樂。出家往外道中。 修行苦行正覺菩提轉法輪入大涅槃。所顯 示故。
[0312c10] 釋曰。智勝相此中解說。即以三身顯 智勝相。自性身為一切法自在依止。受用身 者即以前所說。自性身為所依。種種諸佛大
集輪故。得顯於清淨佛剎中。大乘修多羅等 法為因故。得受用法樂此為依止。復有別義 為受用清淨佛剎故。及受用法樂故以此為
依止。變化身中始從兜率陀宮。乃至入涅槃 等者。為顯示同天人法。以此為依止。
[0312c18] 論曰。此中有欝陀那 (隋云攝持) 。
相得及自在 依止與攝持
差別德甚深 念業等佛身
[0312c21] 何者為相。諸佛法身略說有五種相。應知一 轉依相。謂一切障染污分依他性滅處。為解 脫一切障。於一切法得自在現前。清淨分依
他性顯故。二白法自體相。六波羅蜜滿足得 十自在。謂命自在心自在眾具自在。此陀那 波羅蜜滿足故。業自在生自在。尸羅波羅蜜
滿足故。勝解自在。羼提波羅蜜滿足故。願自 在。毘離耶波羅蜜滿足故。神力自在。五通所 攝禪波羅蜜滿足故。智自在法自在。般若波
羅蜜滿足故。三無二相。謂有無無二相故。一 切法無所有。此空相不無故。有為無為無二 為相。非業煩惱所為。然似有所為自在顯示
故。一異無二相。於中一切諸佛依止無差別。 然無量身相續證正覺故。此中有偈。
我取無有故 依止無差別
前後次第證 假名說差別
性行別非虛 具無初無別
非一亦非多 無垢依止故
[0313a10] 四常相謂真如清淨為相。本願所引佛事不 休息故。五不思議相。此真如清淨唯自證知。 世間譬喻不可得。非分別所行故。
[0313a12] 釋曰。此 欝陀那偈中。謂相得等。此中相者。即法身 相有五種。應知轉依相。謂一切障染污分。依 他性滅。由染污分依他性滅故。於一切障
得解脫。一切法中自在現前。清淨分依他性 顯者。由於一切法得自在故。依他性一分清 淨性。即得顯現。白法體相者。謂六波羅蜜圓
滿故。得法身十種自在。此是白法體。於中 命自在者。欲得自身齊幾許時住。即能顯示。 應知心自在者。於爾許時住。不為生死所染
污故。眾具自在者謂食等十種眾具。諸佛如 念即得。應知此三由陀那波羅蜜圓滿為因。 應知如偈說。
諸菩薩思惟 若淨若不淨
一切皆成善 是為意自在
[0313a27] 業自在生自在。由尸羅波羅蜜滿故者。攝因 及所生果故。又以此故身口業自在轉應知。 由隨欲所生即彼業現前生自在者。謂生處
自在轉應知。由於善惡等趣。隨意欲生即能 生故。尸羅因名為業。尸羅果名為生。由此 道理即得顯其自在故。信解自在由忍波羅
蜜圓滿故者。諸法皆隨心轉故。得隨所樂 欲。如所樂欲一切事悉成就故。願自在是毘 離耶波羅蜜圓滿果者。由精進一切發行皆
究竟。一切思量事悉成就故。五通所攝神力 自在。是禪波羅蜜圓滿果者。由心有堪能出 生神通故。智自在法自在。是般若波羅蜜圓
滿果者。般若力故安立陰等。及得此後一切 種智。無二相中非有相者。一切法無有相故。 非無相者有空自性故。有為無為無二相者。
謂非有為自性。非無為自性故。於中非業煩 惱所生故非有為相。亦是有為相者。於有為 中已得自在。處處顯示。由此義故名有為相。
一異無二為相者。於法身中由依止無別。是 故無異相。由無量身得至故不得為一相。於 此二中不可偏說故。名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