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Compendium of the Abhidharma (Abhidharmasamuccayavyākhyā)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五安慧菩薩糅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五
[0714a10] 等無間緣者。謂中無間隔。等無間故。同分異 分心心法生。等無間故。是等無間緣義。中無 間隔等無間者。不必剎那中無間隔。雖隔剎
那。但於中間無異心隔。亦名中無間隔。若不 爾入無心定心望出定心。應非等無間緣。然 是彼緣。是故於一相續中前心望後心。中間
無餘心隔故。是等無間緣。如心望心當知心 法亦爾。同分異分心心法生等無間者。謂善 心心法望同分善異分不善無記無間。生心
心法為等無間緣。如是不善無記心心法 望同分異分無間。生心心法亦爾。又欲界心 心法望欲色無色界及無漏無間。生心心 法為等無間緣。如是色界等心心法各各別
望色界等及欲界等無間。生心心法如其所 應盡當知。
[0714a25] 問為一切心無間一切心生耶。為有各別決 定耶。答有。今於此中若廣別說如是心無間 如是心生者。便生無量言論。是故唯應略總
建立心生起相。謂諸心生起由十種力。一由 串習力。二由樂欲力。三由方便力。四由等至 力。五由引發力。六由因力。七由境界力。八
由憶念力。九由作意力。十由相續力。
[0714b03] 串習力者復有三種。謂下中上品。若於諸定 入住出相。未了達故是下品。雖已了達未善 串習故是中品。既了達已復善習故是上品。
若有下品串習力者。於諸靜慮諸無色定唯 能次第入。若有中品串習力者。亦能超越入。 唯能方便超越一間。若有上品串習力者。隨
其所欲或超一切。若順若逆入諸等至。
[0714b10] 樂欲力者。謂已得第二靜慮者入初靜慮已。 若欲以第二靜慮地心出。或欲以欲界善及 無覆無記心出。即能現前而出於定。如是廣
說。餘一切地如理當知。方便力者。謂初修 行者唯欲界善心無間色界心生。未至定善 心無間初根本靜慮心生。初根本靜慮善心
無間第二靜慮地心生。如是廣說。乃至有頂 皆如理知。等至力者。謂已入清淨三摩鉢底。 或時還生清淨等至。或時生染。引發力者。謂
從三摩地起乃至現行定地心。與不定剎那 心間雜隨轉。乃至由彼相違煩惱現行故。即 便退失。此相違煩惱相應心。復由因等四力
方得現行。因力者。謂先以積習能退障故決 定應退。境界力者。謂淨相勢力增上境界現 前故。能隨順生貪等煩惱。憶念力者。謂憶念
分別過去境界而生戲論。作意力者。謂由觀 察作意思惟種種淨妙相貌。
[0714b27] 相續力者有九種。命終心與自體愛相應。於 三界中各令欲色無色界生相續。謂從欲界 沒還生欲界者。即以欲界自體愛相應命終
心結生相續。若生色無色界者。即以色無色 界自體愛相應命終心結生相續。如是從色 無色界沒。若即生彼若生餘處。有六種心。如
其所應盡當知。又此自體愛唯是俱生。不了 所緣境。有覆無記性攝。而能分別我自體。生 差別境界。由此勢力諸異生輩。令無間中有
相續。未離欲聖者亦爾。臨命終時乃至未至 不明了想位。其中能起此愛現行。然能了別。 以對治力之所攝伏。已離欲聖者。對治力強
故。雖未永斷然此愛不復現行。彼由隨眠勢 力令生相續中有。初相續剎那唯無覆無記。 以是異熟攝故。從此已後或善或不善或無
記。隨其所應除彼沒心。以中有沒心常是染 污。猶如死有生有相續心剎那。亦唯無覆無 記。若諸菩薩願力受生者。命終等心當知一
切一向是善。已說因論生論等無間緣義。所 緣緣者。謂有分齊境所緣故。無分齊境所緣 故。無異行相境所緣故。有異行相境所緣故。
有事境所緣故。無事境所緣故。事所緣故。分 別所緣故。有顛倒所緣故。無顛倒所緣故。有 礙所緣故。無礙所緣故。是所緣緣義。有分齊
境所緣者。謂五識身所緣境界。由五識身各 別境界故。無分齊境所緣者。謂意識所緣境 界。以意識身緣一切法為境界故。
[0714c25] 無異行相境所緣者。謂不能了別名想眾生 意識所緣境界。由彼於境不能作名字故。有 異行相境所緣者。謂與此相違。
[0714c28] 有事境所緣者。謂除見慢及此相應法。餘所 緣境界。無事境所緣者。謂前所除所緣境界。 由彼於我處起故。事所緣者。謂除無漏緣不
同分界地遍行於事不決了及未來所緣。餘 所緣境界。分別所緣者。謂前所除所緣境界。 由彼唯緣自所分別為境界故。有顛倒所緣
者。謂常等行所緣境界。無顛倒所緣者。謂無 常等行所緣境界。有礙所緣者。謂未斷所知 障者所緣境界。無礙所緣者。謂已斷所知障
者所緣境界。復次若欲決擇所緣緣義。應以 相故差別故安立故遍知故斷故。建立所緣 相者。謂若義是似此顯現心心法生因。彼既
生已還能執著。顯了內證此義。是所緣相。
[0715a12] 差別者有二十九種。一非有所緣。謂顛倒心 心法及緣。過去未來夢影幻等所緣境界二 有所緣。謂餘所緣境界。三無所緣所緣。謂色
心不相應行無為。四有所緣所緣。謂心心 法。五正性所緣。謂善法。六邪性所緣。謂染 污法。七非正性非邪性所緣。謂無覆無記法。
八如理所緣。謂善心心法。九不如理所緣。 謂染污心心法。十非如理非不如理所緣。謂 異此心心法。十一同類所緣。謂善等緣善
等。自地緣自地。有漏緣有漏。無漏緣無漏。 如是等。十二異類所緣。謂善等緣不善等。餘 地緣餘地。有漏無漏緣無漏有漏。如是等十
三異性所緣。謂有尋有伺心心法所緣。十四 一性所緣。謂無尋無伺心心法所緣。十五威 勢所緣。謂無想及彼方便心心法所緣境界。
及空識無邊處所緣境界。此中前二句能除 想故名威勢。所餘性大故名威勢。十六略 細所緣。謂無所有處所緣境界。十七極細所
緣。謂非想非非想所緣。過此更無極細性故。 十八煩惱所緣。謂即此能有所緣故。如經中 說斷滅所緣。十九法所緣。謂聖教名句文身。
二十義所緣。謂依此法義。二十一狹小所緣。 謂聲聞乘等。二十二廣大所緣。謂大乘。二十 三相所緣。謂止舉捨相。二十四無相所緣。
謂涅槃及第一有。二十五真實所緣。謂真如 及十六行所緣諸諦。二十六安住所緣。謂滅 盡定及定方便心心法所緣。二十七自在所
緣。謂解脫等乃至一切種智諸功德所緣。二 十八須臾所緣。謂無學所緣唯此生故。二十 九隨轉所緣。謂佛菩薩所緣境界。
[0715b13] 安立者。謂所緣境體非真實。唯安立故。由四 種因知所緣境體非真實。謂相違識相故。無 所緣境。識可得故不由功用。應無倒故隨三
智轉故。由此道理能取體性亦非真實。三 智者。謂自在智。觀察智無。分別智。為顯四 因。乃說頌曰。
鬼傍生人天 各隨其所應
等事心異故 許義非真實
於過去事等 夢像二影中
雖所緣非實 而境相成就
若義義性成 無無分別智
此若無佛果 證得不應理
得自在菩薩 由願解力故
如欲地等成 得定者亦爾
成就簡擇者 有智得定者
思惟一切法 如義皆顯現
無分別智行 諸義皆不現
當知無有義 由此亦無識
[0715c02] 遍知者。謂如實知相差別安立所緣境界。
[0715c03] 斷者。謂聲聞等及與大乘所得轉依。聲聞乘 等所得轉依。雖於蘊界處所緣得解脫。然於 彼不得自在。大乘所得轉依具得二種已說。
所緣緣隨文決擇義。
[0715c07] 增上緣者。謂任持增上故。引發增上故。俱有 增上故。境界增上故。產生增上故。住持增 上故。受用果增上故。世間清淨離欲增上故。
出世清淨離欲增上故。是增上緣義。
[0715c11] 任持增上者。謂風輪等。於水輪等器世間。 於有情世間大種。於所造諸根。於諸識如是 等。引發增上者。謂一切有情共業於器世間
故。有漏業於異熟果。如是等俱有增上者。謂 心於心法作意。於心觸。於受。如是等。此後 增上依二十二根建立。境界增上者。謂眼耳
鼻舌身意根。由此增上力色等生故。產生增 上者。謂男女根。由此增上力得入胎故。住持 增上者。謂命根。由此增上力眾同分得住故。
受用果增上者。謂苦樂憂喜捨根。依此能受 愛非愛異熟故。世間清淨離欲增上者。謂信 勤念定慧根。由此制伏諸煩惱故。出世清淨
離欲增上者。謂所建立。未知欲知根。已知 根。具知根。由此永害諸隨眠故。
[0715c25] 云何同分彼同分。幾是同分彼同分為何義 故。觀同分彼同分耶。謂不離識彼相似根於 境相續生故。離識自相似相續生故。是同
分彼同分義。初是同分。諸根與識俱識相似。 於諸境界相續生故。由根與識相似轉義。說 名同分。第二是彼同分。諸根離識自類相似。
相續生故。由根不與識合。唯自體相似相續 生。根相相似義。說名彼同分。色蘊一分。眼 等五有色界處一分。是同分彼同分。為捨執
著與識相應不相應我故。觀察同分彼同分。
[0716a06] 云何執受。幾是執受。為何義故觀執受耶。謂 受生所依色故。是執受義。若依此色受得生。 是名執受。色蘊一分。五有色界處全。及四
一分。是執受。色蘊一分者。謂根根居處所 攝。五有色界處全者。謂眼等。四一分者。 謂不離根色香味觸。為捨執著身自在轉我 故。觀察執受。
[0716a13] 云何根幾是根。為何義故觀根耶。謂取境增 上故。種族不斷增上故。眾同分住增上故。受 用淨不淨業果增上故。世間離欲增上故。出
世離欲增上故。是根義。取境增上者。謂眼等 六由此增上力。於色等境心心法轉故。種族 不斷增上者。謂男女根由此增上力。子孫等
胤流轉不絕故。餘如增上緣中說。受識蘊全。 色行蘊一分。十二界六處全。法界法處一 分是根。色蘊一分者。謂眼耳鼻舌身男女根。
行蘊一分者。謂命信勤念定慧根。十二界全 者。謂六根六識界。六處全者。謂內六處。法 界法處一分者。謂命及樂等信等五根。為捨 執著增上我故。觀察根。
[0716a26] 云何苦苦性。幾是苦苦性。為何義故觀苦苦 性耶。謂苦受自相故。隨順苦受法自相故。是 苦苦性義。苦受自相者。謂苦受即用苦體為
自相故。名苦苦性。隨順苦受法自相者。謂 能生此受根境及相應法隨順苦受故。名苦 苦性。一切一分是苦苦性。為捨執著有苦我 故。觀察苦苦性。
[0716b04] 云何壞苦性。幾是壞苦性。為何義故觀壞苦 性耶。謂樂受變壞自相故。隨順樂受法變壞 自相故。於彼愛心變壞故。是壞苦性義。此中
樂受及隨順樂受法。於變壞位能生憂惱故。 此變壞是壞苦性。又由愛故令心變壞。亦是 壞苦。如經中說。入變壞心一切一分。是壞苦
性。為捨執著有樂我故。觀察壞苦性。
[0716b11] 云何行苦性。幾是行苦性。為何義故觀行苦 性耶。謂不苦不樂受自相故。隨順不苦不樂 受法自相故。彼二麁重所攝受故。不離二無
常所隨不安隱故。是行苦性義。不苦不樂受 者。謂阿賴耶識相應受。隨順不苦不樂受法 者。謂順此受。諸行。彼二麁重所攝受者。謂
苦壞二苦麁重所隨故。不離二無常所隨不 安隱者。謂不解脫二苦故。或於一時墮在苦 位。或於一時墮在樂位。非一切時唯不苦不
樂位。是故無常所隨不安隱義。是行苦性。除 三界二處諸蘊一分。一切是行苦性。三界 者。謂意界法界意識界。二處者。謂意處法
處。一分者。謂除無漏相。為捨執著有不苦不 樂我故。觀察行苦性。
[0716b25] 云何有異熟。幾是有異熟。為何義故觀有異 熟耶。謂不善及善有漏。是有異熟。由不善及 有漏善法。能有當來阿賴耶識及相應異熟。
由彼異熟故此二種名有異熟。十界四處諸 蘊一分。是有異熟。十界者。謂七識色聲法 界。四處者。謂色聲意法處。一分者。謂除無
記無漏。為捨執著能捨能續諸蘊我故。觀察 有異熟。又異熟者。唯阿賴耶識及相應法。餘 但異熟生非異熟餘者謂眼耳等及苦樂等。
是阿賴耶識餘。此唯得名異熟生。從異熟生 故。云何食。幾是食。為何義故觀食耶。謂變 壞故有變壞者。境界故有境界者。悕望故有
悕望者。取故有取者。是食義。初是段食。由 變壞時長養根大故。二是觸食。由依可愛境 觸攝益所依故。三是意思食。由繫意悕望可
愛事力攝益所依故。四是識食。由阿賴耶識 執持力身得住故。所以者何。若離此識所依 止身便爛壞故。三蘊十一界五處一分是食。
為捨執著由食住我故。觀察食。又此四食差 別建立略有四種。一不淨依止住食。謂欲界 異生由具縛故。二淨不淨依止住食。謂有學
及色無色界異生有餘縛故。三清淨依止住 食。謂阿羅漢等解脫一切縛故。四示現住食。 謂諸佛及已證大威德菩薩。由唯示現食力 住故。
[0716c21] 云何有上。幾是有上。為何義故觀有上耶。謂 一切有為故。無為一分故。是有上義。除法界 法處一分。一切是有上。以一切法中涅槃及
清淨真如是最勝相故。為捨執著下劣事我 故。觀察有上。
[0716c26] 云何無上。幾是無上。為何義故觀無上耶。謂 無為一分故。是無上義。法界法處一分。如前 所說是無上。為捨執著最勝事我故。觀察無
上。由此所說差別道理。餘無量門可類觀察。 復次蘊界處差別略有三種。謂遍計所執相 差別。所分別相差別。法性相差別。遍計所執
相差別者。謂於蘊界處中遍計所執。我有情 命者生者養者數取趣者意生者摩納婆等。 於蘊等中實無我等自性。但是遍計所執相
故。所分別相差別者。謂即蘊界處法。由於此 處我有情等虛妄分別轉故。法性相差別者。 謂即於蘊界處中我等無性無我有性。由離
有無相真如用蘊等中我等無性無我有性為 相故。當知此中依三自性及多分依數取趣 無我理說三種相。
[0717a12] 復有四種差別。謂相差別。分別差別。依止差 別。相續差別。相差別者。謂蘊界處一一自相 差別如色受等。分別差別者。謂即於蘊界處
中。實有假有。世俗有勝義有。有色無色。有 見無見。如是等無量差別。分別如前說。依止 差別者。謂乃至有情依止差別有爾所。當知
蘊界處亦爾。由依各別內身蘊等諸法種種 異故。相續差別者。謂一一剎那蘊界處轉。於 一身中蘊等諸法一一剎那性變異故。
[0717a21] 問於相差別善巧為何所了知耶。答了知我 執過患。問於分別差別善巧為何所了知耶。 答了知聚想過患。問於依止差別善巧為何
所了知耶。答了知不作而得雖作而失想過 患。問於相續差別。善巧為何所了知耶。答了 知安住想過患。
[0717a27] 又蘊界處有六種差別。謂外門差別。內門差 別。長時差別。分限差別。暫時差別。顯示差 別。外門差別者。謂多分欲界差別。多分言為
簡等流法。為因聞思所生慧。內門差別者。 謂一切定地。長時差別者。謂諸異生。分限差 別者。謂諸有學及除最後剎那蘊界處。所餘
無學。暫時差別者。謂諸無學最後剎那蘊界 處。顯示差別者。謂諸佛及已得究竟菩薩摩 訶薩。所示現諸蘊界處。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本事分中攝品第二
[0717b08] 復次若略說攝有十一種。謂相攝界攝種類 攝分位攝。伴攝方攝時攝一分攝具分攝更 互攝勝義攝。
[0717b11] 相攝者。謂蘊界處一一自相即體自攝。如 色蘊攝色蘊。廣說乃至法處攝法處。界攝 者。謂蘊界處所有種子阿賴耶識能攝彼界。
由彼種子此中有故。種類攝者。謂蘊界處其 相雖異。蘊義界義處義等故展轉相攝。蘊義 等者。謂色受等皆有聚義。雖相各異一切相
攝更互相望同一類故。界義等者。謂眼耳等 皆有能持受用義故一切相攝。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