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Compendium of the Abhidharma (Abhidharmasamuccayavyākhyā)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
Scroll 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五安慧菩薩糅釋上集論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決擇分中論品第四之一
[0765b14] 云何論決擇。略說有七種。謂義決擇。釋決 擇。分別顯示。決擇。等論決擇。攝決擇。論軌 決擇。祕密決擇。
[0765b17] 義決擇者。謂依六義而起決擇。何等六義。謂 自性義因義果義業義相應義轉義。
[0765b19] 自性義者。謂遍計所執等三自性。
[0765b20] 因義者謂三因。一生因二轉因。三成因生因 者。謂因等四緣由此能生諸有為故。轉因者 謂由此次第彼法轉如無明緣行等。乃至集
滅。由此次第染淨轉故。成因者。謂現量可 得。不可得等正說所攝。由此能成立先所未 了所成義故果義者。謂五果何等為五。一異
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四上用果。五離 繫果。異熟果者。謂阿賴耶識等。等流果者。 謂前生諸善法所起自相續後諸善法。增上
果者。謂一切有情共業增上力所感器世間。 士用果者。謂稼穡等。離繫果者。謂由聖道 隨眠永滅。業義者。謂五種業。一取受業。二
作用業。三加行業。四轉變業。五證得業。此 五業義如前業染中釋。相應義者。謂五種相 應。何等為五。一聚結相應。二隨逐相應。三
連綴相應。四分位相應。五轉變相應。聚結相 應者。謂於舍等有木石等。隨逐相應者。謂隨 眠等因。由有此故。雖煩惱等不現行。而說與
彼相應。連綴相應者。謂親屬等展轉相應。分 位相應者。謂攝受益等相續分位。由此分位 現前說名與樂相應。乃至與不苦不樂相應
故。轉變相應者。謂客塵煩惱等現前由有此 故。說與貪等信等相應。轉義者。謂五種轉。一 相轉。二安住轉。三顛倒轉。四不顛倒轉。五
差別轉。相轉者。謂生等三有為相。由彼三相 差別轉故。安住轉者。謂所持法住能持中而 轉故。顛倒轉者。謂雜染法不如實轉故。不顛
倒轉者。謂清淨法如實轉故。差別轉者。謂一 切行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等差別轉故。
[0765c20] 釋決擇者。謂能解釋諸經宗要開發彼義故。 此復云何。略有六種。謂所遍知事。所遍知 義。遍知因緣。遍知自性。遍知果彼證受。由
此六義隨其所應遍釋諸經故。名釋決擇。所 遍知事。謂蘊等。所遍知義謂無常等。遍知 因緣。謂淨尸羅守根門等。遍知自性。謂菩提
分法。遍知果。謂解脫。彼證受。謂解脫智見。
[0765c27] 又十四門辯釋決擇。何等十四。謂攝釋門。攝 事門。總別分門。後後開引門。遮止門。轉變 字門。壞不壞門。安立數取趣門。安立差別
門。理趣門。遍知等門。力無力門。別別引門 引發門。攝釋門者。謂若於是處宣說諸經緣 起。所以句義次第意趣釋難。
[0766a04] 攝事門者。謂若於是處約學事聖諦事等辯 釋諸經。如說諸惡者莫作諸善者奉行善調 伏自心是諸佛聖教。此伽他中依三學說如 是等。
[0766a08] 總別分門者。謂若處顯示先以一句總。標後 以餘句別釋。如十二暇總集經中先說。自圓 淨他圓淨。二句後如其次第五句五句別釋。 如是等。
[0766a12] 後後開引門者。謂若處顯示能為後後開引 所依故。此諸法如是次第說。如信等五根先 後次第。必先信受乃發精進發精進已然後
念住。既念住已心得安定。心安定已方如實 知。如是等。
[0766a17] 遮止門者。謂若處顯示依止此事遮止此事。 如斤柯喻經中。依止漏盡遮止四種補特伽 羅。一處正法外。二處正法中。但得聞思便生
喜足。三於修慧中心生怯弱。四資糧未滿。告 諸比丘。我知我見我說漏盡。如是等一段經 文遮止第一。不勤精進修習觀行者遮止第
二。說斤柯喻遮止第三。說船筏喻遮止第 四。轉變字門者。謂若處顯示轉餘顯了字義 變成餘義。如不信不知恩等伽他後當說。
[0766a26] 壞不壞門者。謂若處顯示失壞不失壞。彼二 方便彼二差別。如善生經說。失壞者。謂染著 內外依事。內依事五取蘊為相。外依事四宅
妻子等為相。不失壞者。謂遠離此二種染著。 失壞方便者。謂不出家雖復出家。而行放逸 不得漏盡與此相違是無失壞方便。佛告善
生。族姓子。有二種事俱為美妙。若落鬚髮 乃至趣於非家。若盡諸漏乃至自稱不受後 有者。此正顯不失壞及彼方便。兼顯失壞及
彼方便。由與此相相違故。不失壞差別者。如 伽他中顯。謂諸比丘美妙寂靜離諸漏。此顯 出家及漏盡。為顯漏盡復說餘句。謂離欲離
繫縛。無執受涅槃任持最後身。摧伏魔所 使者。此顯由世間道離欲。由出世道永斷順 下分結。永斷順上分結。永斷內依事。此則略
說因盡果盡。亦兼顯失壞差別。由與此相相 違故。安立數取趣門者。謂若處顯示依爾所 補特伽羅說如是言。如水喻經中依二數取
趣說三種四種差別言。何等為二。謂異生及 見諦異生。差別有三。謂無白法少白法多白 法。見諦差別有四。謂住四果三有學一無學。
[0766b18] 安立差別門者。謂若處顯示四句等所問義。 如無常經說。若正觀者一切觀色耶。設觀色 者一切正觀耶。應作四句。初句。謂於受等
四蘊無有常淨樂我顛倒增益。又觀彼為應 知應斷。第二句。謂於色蘊有常淨樂我顛倒 增益。又觀彼為不應知不應斷。第三句。謂於
色蘊無有常淨樂我顛倒增益。又觀彼為應 知應斷。第四句。謂於受等四蘊有常淨樂我 顛倒增益。又觀彼為不應知不應斷。如因色
作四句。如是因受等一切處應廣說乃至說 言。若所作已辦者。一切自謂不受後有耶。 設自謂不受後有者。一切所作已辦耶。此
應作四句。初句。謂諸異生乃至命終恒行妙 行。第二句。謂斷見者。第三句。謂無學。第四 句。謂除上爾所相。
[0766c04] 理趣門者。謂若處顯示六理趣義。何等為六。 一真義理趣。二證得理趣。三教導理趣。四離 二邊理趣。五不思議理趣。六意樂理趣。如
是六種。前三如其次第應隨後三決了。如愛 味經中。佛告諸比丘。於色有味乃至廣說此 中顯示。由遠離增益損減二邊理趣。決了真
義理趣有味有患有出離者。顯離損減邊。於 色乃至於識者顯離增益邊由顯示染污清淨 唯依諸蘊不依我故。乃至告諸比丘。我自證
知由此故。乃至已證覺無上正等菩提者。顯 由不思議理趣決了證得理趣。此顯真證內 自所受故。如是一切經皆是教導理趣。應隨
意樂理趣決了。謂依所遍知事。所遍知義。遍 知。遍知果。彼證受。意樂說此經。所遍知事 者。謂色等。所遍知義者。謂有味等。由此差
別義遍知色等事故。遍知者。謂於五取蘊由 如是三轉如實遍知。遍知果者。謂從此諸天 世間乃至并天人皆得解脫乃至極解脫。彼
證受者。謂自證知我已證覺無上正等菩提。
[0766c23] 遍知等門者。謂若處顯示依真實相宣說遍 知相義。永斷相義。作證相義。修習相義。即 此真實相等品類差別相義。能依所依相屬
相義。遍知等障礙法相義。遍知等隨順法相 義。於不遍知等及遍知等過失功德相義。此 亦如愛味經廣說。真實相者。謂取蘊所攝苦
諦相。遍知相者。謂即於此有味等如實知。 永斷相作證相者。謂從一切世間得解脫。由 永斷諸障證得轉依故。修習相者。謂離顛倒
心多修習住。品類差別相者真實相有五種 差別。謂色乃至識。遍知相有三種差別。謂味 由味故。乃至出離由出離故。如實知永斷相
作證相。各有二種差別。謂煩惱解脫。苦解 脫。從此諸天世間乃至并天人皆得解脫者。 顯煩惱解脫。為顯此差別義故。次說出離言。
何以故。由餘經言。出離云何。謂若於是處貪 欲永滅貪欲永斷。超過貪欲故。如是由能生 未來苦煩惱得離繫故。苦亦解脫。為顯此差
別義故。次說離繫縛極解脫。修習相有二種 差別。謂見道修道。離顛倒心者顯示見道。多 修習住者顯示修道。能依所依相屬相者謂
顯示真實相等。為後後所依性。遍知等障礙 法相者。謂如是三轉不如實知。遍知等隨順 法相者。謂觀察如所安立色等法中味等相。
於不遍知等過失相者。謂不解脫乃至不證 覺無上正等菩提。與此相違名於遍知等功 德相。
[0767a21] 力無力門者。謂若處顯示諸一一句皆有功 能。若不說一句義即不了。如緣起經說。此有 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等。如是
諸句一一皆有功能。如前緣起相中說。
[0767a25] 別別引門者。謂若處顯示先標經一句。後以 無量義門廣釋。如經言。若比丘成就六法。尚 能口風吹碎高廣大雪山王。況無明死屍。何
等為六。若諸比丘心生善巧乃至方便善巧。 云何比丘心生善巧。所謂比丘離欲惡不善 法。乃至第四靜慮具足住。如是比丘心生善
巧。云何比丘心住善巧。所謂比丘善修習故。 所有順退分靜慮轉為順住分。如是比丘心 住善巧。云何比丘心起善巧。所謂比丘善修
習故。所有順住分靜慮轉為順勝進分。如是 比丘心起善巧。云何比丘生長善巧。所謂比 丘未生善法方便令生。乃至廣說二正斷。如
是比丘生長善巧。云何比丘損減善巧。所謂 比丘已生惡法方便令斷。乃至廣說二正斷。 如是比丘損減善巧。云何比丘方便善巧。所
謂比丘欲三摩地。斷行成就修如意足。乃至 廣說四如意足。如是比丘方便善巧。
[0767b13] 引發門者。謂若處顯示一一句中宣說四句。 是一一句復分四句。如是展轉無邊引發。如 引佛經言。諸菩薩有四種淨修菩提法。一者
善修空性。二者於諸眾生心無罣礙。三者常 攝利益諸菩薩眾。四者以無染心廣開法施。 如是四法於自利利他門淨修菩提。為欲對
治四種所治障故。何等為四。一貪著定味。二 瞋恚。三慢。四愛著利養。又有差別。初顯煩惱 斷對治。餘顯遠離下劣乘。由諸菩薩三種因
緣遠下劣乘。一攝受一切有情。二已入法者 令成熟。三未入法者令入正法。又有差別。初 顯智資糧。餘顯福資糧。此三差別者。攝受成
熟令入三門。各能生長勝品福故。又由二緣 差別。一由意樂。謂慈心俱。二由正行。謂說證 教二行。又諸菩薩成就四法能修空性。一者
於內心無動搖。二者信解擇力所持。三者於 一切法如實通達。四者解脫一切障。如是四 法顯修所依及修差別。以何為依。謂靜慮波
羅蜜多。云何修差別。一由異生道。謂聞思力 所持。二由學道。謂達諸法實性。三由無學道。 謂脫一切障。又諸菩薩成就四法。於諸有情
心無罣礙。一者修慈。二者不毀正行。三者不 分別相。四者堪忍劬勞。如是四法顯所依及 無罣礙心差別。誰為所依。謂過去生所修慈。
云何無罣礙心差別。謂於住邪行所心無違 毀。於怨家所不分別怨相。為利益他精勤無 懈。又諸菩薩成就四法。常能攝益諸菩薩眾。
一者不自稱量。二者正教誨轉。三者柔和易 可共住。四者精勤承事供養。如是四法顯示 所依及攝益差別。何等為依。謂摧伏憍慢。
[0767c14] 云何攝益差別。謂後所說三句。於劣等勝三 種菩薩所如其次第又諸菩薩成就四法。能 無染心廣開法施。一者善達障難。二者善能
除遣愚癡沈沒。三者歡喜攝受。四者愛樂為 依怙法。如是四法顯示所依及廣開法施差 別。何等為依。謂善通達利養恭敬是障難法。
云何廣開法施差別。謂示現教導讚勵慶喜。 示現者於愚癡沈沒。教導讚勵者於著放逸 自輕下劣。慶喜者於正行圓滿。由性愛樂法
故。如是前四句中。一一句復引發四句差別。 如是等名引發門。
[0767c25] 分別顯示決擇者。謂於如所說蘊等法中。隨 其所應作一行順前句順後句二句三句四句 述可句遮止句等。一行者即問論法。謂以一
法與餘法。一一互相問已除此法。更以第二 法與餘法互相問。如是一一問一切法。如有 問言。若成就眼處亦色處耶。設成就色處亦
眼處耶。此應作順前句答。若成就眼處亦耳 處耶。此應作四句答。如是乃至對意處如理 應說。若成就眼處亦法處耶。此亦應作順前
句答。若成就色處亦眼處耶。設成就眼處亦 色處耶。此應作順後句答。若成就色處亦耳 處耶。此亦應作順後句答。如是乃至對法處
如理應說。若成就耳處亦眼處耶。此應作四 句答。如是乃至對法處如理應說。如是一一 次第漸減。諸處更互如理應說。
[0768a11] 順前句者。謂於諸法中隨取二法更互相問。 依止前法以答所問。如有問言。若智亦所知 耶。設所知亦智耶。此應作順前句答。諸智亦
所知。有所知非智。謂餘法。
[0768a15] 順後句者。謂即二法展轉相問。依止後法以 答所問。如有問言。若所取亦能取耶。設能取 亦所取耶。此應作順後句答。諸能取亦所取。
有所取非能取。謂色等五境及法處。除相應 二句者。謂於所問應二句答。不得有餘。如 有依蘊建立依界建立。而發問言。若蘊數亦
界數耶。設界數亦蘊數耶。此應作二句答。或 蘊數非界數。謂色蘊識蘊何以故。無有一界 全攝色蘊相。或全攝識蘊相故。或界數非蘊 數謂法界。
[0768a25] 三句者。謂於所問唯三句答。如有問言。若蘊 數亦處數耶。設處數亦蘊數耶。此應三句答。 或蘊數非處數。謂色蘊或處數非蘊數。謂法
處。或蘊數亦處數。謂識蘊意處。俱非數者。 於蘊處中決定不有。
[0768b01] 四句者。謂於所問作四句答。如有問言。若成 就眼根亦耳根耶。設成就耳根亦眼根耶。應 四句答。初句。謂聾者眼根已生不捨。第二
句。謂盲者耳根已生不捨。第三句。謂眼耳根 已生不捨。第四句除上爾所相。
[0768b06] 述可句者。謂於所問順爾而答。以如是言述 可所問。如有問言。諸無常者皆是行耶。設當 是行皆無常耶。應述可答所問如是。
[0768b09] 遮止句者。謂於所問不爾而答。以不爾言遮 止所問。如有問言。蘊外諸行幾諦攝耶。應遮 止答蘊外無行。
[0768b12] 等論決擇者。謂依八何八若之詞。問答決擇 一切真偽。八何詞者。且如問言。何誰無所 得。謂已得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何所
無所得。謂所取相能取相。用何無所得。謂用 般若波羅蜜多。為何無所得。謂為救脫一切 有情令住無上正等菩提。由何無所得。謂由
遇佛出世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何 之無所得。謂一切法之無所得。於何無所得。 謂於勝解行地乃至第十菩薩地。幾何無所
得。謂十一種。一已生已滅。二未生。三現前。 四因力所生。五善友力所生。六一切法無所 得。七空性無所得。八有我慢。九無我慢。十
未具資糧。十一已具資糧。如是十一無所得。 隨所有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 若劣若勝若遠若近次第應知。如何詞若詞
亦爾。謂若能無所得。若所無所得。若用無 所得。若為無所得。若由無所得。若彼無所 得。若於無所得。若爾所無所得。如是一切
處盡當知。復有四種等論決擇道理。謂能破 能立能斷能覺。能破者。謂遮破他宗言。彼惡 說非為善事。能立者。謂建立自宗言。此善說
真為善事。能斷者。謂能決種種他所生疑。能 覺者。謂開曉愚情令解妙義。
[0768c06] 復有五種等論決擇道理。謂如頌言。
自性所依識 清淨方便等
當知五各六 觀所知諸法
[0768c09] 自性等六者一自性二因三境界四行相五等 無間六增上。所依等六者。一所依二依三攝 四相應五成就六雜染。識等六者。一識二受
三想四作意五智六遍知。清淨等六者。一清 淨二詞三出離四甚深五解脫門六入一切 法。方便等六者。一方便二通達三修四圓 證五究竟六引發。
[0768c16] 自性有四種。謂實自性假自性世俗自性勝 義自性。因有四種。謂生因成因轉因還因。境 界有七種。謂有相境有分別境對治境安住
境增益境損減境自在境。行相有五種。謂分 析行相差別行相正解行相觀察行相作隨 作行相。等無間有九種。謂自類等無間。異類
等無間。三摩鉢底等無間。退等無間。生等無 間。隣次等無間。隔越等無間。起等無間。滅 等無間。增上有七種。謂取增上生增上住
增上受用雜染增上清淨增上田增上執受增 上。所依有八種。謂界所依趣所依洲渚所依 村田所依補特伽羅所依無病所依尸羅所依
莊嚴所依。依有五種。謂眾具依善友依法依 作意依三摩鉢底依。攝有十一種。謂界攝相 攝種類攝分位攝助伴攝時攝方攝具分攝一
分攝更互攝勝義攝。相應有十種。謂他性相 應不相違相應遍行相應不遍行相應所治相 應能治相應曾習相應未曾習相應下劣相應
廣大相應。成就有三種。謂種子成就自在成 就現行成就。雜染有四種。謂煩惱雜染業雜 染生雜染障雜染。
[0769a08] 識有六種。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受有三種。 謂苦樂不苦不樂。想有二十種。謂無常想無 常苦想苦無我想厭離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
想過患想斷想離欲想滅想死想不淨想青瘀 想膿爛想破壞想膖脹想食噉想血塗想離散 想骨鎖想空觀想。作意有七種。謂了相作 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方
便究竟作意方便究竟果作意。智有十種。謂 法智類智世俗智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盡智無生智。遍知有九種。謂欲繫見苦集所
斷斷遍知。色無色繫見苦集所斷斷遍知。欲 繫見滅所斷斷遍知。色無色繫見滅所斷斷 遍知。欲繫見道所斷斷遍知。色無色繫見道
所斷斷遍知。順下分結斷遍知。色愛盡遍 知。無色愛盡遍知。
[0769a23] 清淨有七種。謂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度疑 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智見清淨行斷智見 清淨。詞有八種。謂八何詞八若詞。出離有
六種。謂世間出離聲聞出離獨覺出離大乘 出離不畢竟出離畢竟出離。甚深有十種。謂 相甚深雜染甚深清淨甚深緣起甚深業甚深
智甚深生甚深菩提甚深佛甚深教甚深。解 脫門有三種。謂空無願無相。入一切法有八 種。謂一切法欲為根本。作意所生觸所集起。
受所引攝定為上首。慧為最勝。解脫為堅固。 出離為後邊。
[0769b05] 方便有七種。謂任持方便瑜珈方便相方 便決擇方便隔越方便隣次方便隣次隔越方 便。通達有五種。謂有相文字通達所攝能攝
通達遲通達速通達法性通達。修有四種。謂 得修習修除去修對治修。圓證有四種。謂果 圓證離欲圓證根滿足圓證功德圓證。究竟
有六種。謂智究竟斷究竟畢竟究竟不畢竟 究竟下劣究竟廣大究竟。引發有二十種。謂 無量引發乃至一切種妙智引發。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十五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1 冊 No. 1606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