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yānottaratantraśāstra (Jiujing Yi Cheng Bao Xing Lun) 究竟一乘寶性論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三後魏中印度三藏勒那摩提譯
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品第五
[0828a20] 論曰。自此已後餘殘論偈。次第依彼四句廣 差別說應知。此以何義。向前偈言。
真如有雜垢 及遠離諸垢
佛無量功德 及佛所作業
如是妙境界 是諸佛所知
依此妙法身 出生於三寶
[0828a26] 此偈示現何義。如向所說。一切眾生有如來 藏。彼依何義故。如是說偈言。
佛法身遍滿 真如無差別
皆實有佛性 是故說常有
[0828b01] 此偈明何義。有三種義。是故如來說一切時 一切眾生有如來藏。何等為三。一者如來法 身遍在一切諸眾生身。偈言佛法身遍滿
故。二者如來真如無差別。偈言真如無差 別故。三者一切眾生皆悉實有真如佛性。偈 言皆實有佛性故。此三句義。自此下論依如
來藏修多羅。我後時說應知。如偈本言。
一切眾生界 不離諸佛智
以彼淨無垢 性體不二故
依一切諸佛 平等法性身
知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藏
體及因果業 相應及以行
時差別遍處 不變無差別
彼妙義次第 第一真法性
我如是略說 汝今應善知
[0828b16] 此偈示現何義。略說此偈有十種義。依此十 種說第一義實智境界佛性差別應知。何等 為十。一者體。二者因。三者果。四者業。五者
相應。六者行。七者時差別。八者遍一切處。 九者不變。十者無差別。初依體因故。說一偈。
自性常不染 如寶空淨水
信法及般若 三昧大悲等
[0828b23] 此初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自在力不變 思實體柔軟
寶空水功德 相似相對法
[0828b26] 此偈明何義。向說三種義。彼三種義。次第依 於自相同相。如來法身三種清淨功德。如如 意寶珠虛空淨水。相似相對法應知。此明何
義。思者依如來法身。所思所修皆悉成就故。 後半偈者示現何義。偈言。
有四種障礙 謗法及著我
怖畏世間苦 捨離諸眾生
[0828c04] 此偈明何義。偈言。
闡提及外道 聲聞及自覺
信等四種法 清淨因應知
[0828c07] 此偈明何義。略說一切眾生界中有三種眾 生。何等為三。一者求有。二者遠離求有。三者 不求彼二。求有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謗解
脫道無涅槃性。常求住世間不求證涅槃。二 者於佛法中闡提同位。以謗大乘故。是故不 增不減經言。舍利弗。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
塞優婆夷。若起一見若起二見。諸佛如來非 彼世尊。如是等人非我弟子。舍利弗。是人以 起二見因緣。從闇入闇從冥入冥。我說是等
名一闡提故。偈言謗法故。闡提故。遠離求有 者。亦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無求道方便。二 者有求道方便。無求道方便者。亦有二種。何
等為二。一者多種外道種種邪計。謂僧佉衛 世師尼揵陀若提子等。無求道方便。二者於 佛法中同外道行。雖信佛法而顛倒取。彼何
者是。謂犢子等。見身中有我等。不信第一義 諦。不信真如法空。佛說彼人無異外道。復有 計空為有。以我相憍慢故。何以故。以如來為
說空解脫門令得覺知。而彼人計唯空無實。 為彼人故。寶積經中佛告迦葉。寧見計我如 須彌山。而不用見憍慢眾生計空為有。迦葉
一切邪見解空得離。若見空為有。彼不可化 令離世間故。偈言及著我故。及外道故。有方 便求道者。亦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聲聞。偈
言怖畏世間苦故。聲聞故。二者辟支佛。偈 言捨離諸眾生故。及自覺故。不求彼二者。所 謂第一利根眾生諸菩薩摩訶薩。何以故。以
諸菩薩不求彼有如一闡提故。又亦不同無方 便求道種種外道等故。又亦不同有方便求 道聲聞辟支佛等故。何以故。以諸菩薩見世
間涅槃道平等故。以不住涅槃心故。以世間 法不能染故。而修行世間行堅固慈悲涅槃 心故。以善住根本清淨法中故。又彼求有眾
生一闡提人。及佛法中同闡提位。名為邪定 聚眾生。又遠離求有眾生中。墮無方便求道 眾生。名為不定聚眾生。又遠離求有眾生中。
求離世間方便求道聲聞辟支佛。及不求彼 二。平等道智菩薩摩訶薩。名為正定聚眾生。 又除求於無障礙道大乘眾生。餘有四種眾
生。何等為四。一者闡提。二者外道。三者聲 聞。四者辟支佛。彼四眾生有四種障故。不能 證故。不能會故。不能見如來之性。何等為四。
一者謗大乘法一闡提障。此障對治。謂諸菩 薩摩訶薩信大乘故。偈言信法故。二者橫計 身中有我諸外道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
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故。偈言及般若故。三 者怖畏世間諸苦聲聞人障。此障對治。謂諸 菩薩摩訶薩修行虛空藏首楞嚴等諸三昧
故。偈言三昧故。四者背捨利益一切眾生捨 大悲心辟支佛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訶 薩修行大悲。為利益眾生故。偈言大悲故。是
名四種障。障四種眾生。為對治彼四種障故。 諸菩薩摩訶薩信修行大乘等四種對治法。 得無上清淨法身。到第一彼岸。何以故。依
此四種清淨法界修習善法。此是諸佛隨順 法子於佛家生。是故偈言。
大乘信為子 般若以為母
禪胎大悲乳 諸佛如實子
[0829b07] 偈言信等四種法清淨因應知故。又依果業 故。說一偈。
淨我樂常等 彼岸功德果
厭苦求涅槃 欲願等諸業
[0829b11] 此初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略說四句義 四種顛倒法
於法身中倒 修行對治法
[0829b14] 此偈明何義。彼信等四法。如來法身因此能 清淨。彼向說四種法。彼次第略說對治四顛 倒。如來法身四種功德波羅蜜果應知。偈言
略說四句義故。此明何義。謂於色等無常事 中起於常想。於苦法中起於樂想。於無我中 起於我想。於不淨中起於淨想。是等名為四
種顛倒應知。偈言四種顛倒法故。為對治此 四種顛倒故。有四種非顛倒法應知。何等為 四。謂於色等無常事中生無常想苦想無我
想不淨想等。是名四種不顛倒對治應知。偈 言修行對治法故。如是四種顛倒對治。依如 來法身。復是顛倒應知。偈言於法身中倒故。
對治此倒說有四種如來法身功德波羅蜜 果。何等為四。所謂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 羅蜜淨波羅蜜應知。偈言修行對治法故。是
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凡夫眾生於五陰法 起顛倒想。謂無常常想。苦有樂想。無我我想。 不淨淨想。世尊。一切阿羅漢辟支佛空智者。
於一切智境界及如來法身本所不見。若有 眾生。信佛語故。於如來法身起常想樂想我 想淨想。世尊。彼諸眾生非顛倒見。是名正見。
何以故。唯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樂波羅蜜 我波羅蜜淨波羅蜜。世尊。若有眾生於佛法 身作是見者。是名正見。世尊。正見者是佛真
子。從佛口生從正法生。從法化生得法餘財。 如是等故。又此四種如來法身功德波羅蜜 從因向果。次第而說淨我樂常應知。云何次
第從因向果。謂誹謗大乘一闡提障。實無有 淨而心樂著取世間淨。此障對治。謂諸菩薩 摩訶薩信大乘修行證得第一淨波羅蜜果應
知。於五陰中見有神我諸外道障。實無神我 而樂著取我。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訶薩修 行般若波羅蜜。證得第一我波羅蜜果應知。
此明何義。一切外道執著色等非真實事。以 為有我。而彼外道取著我相。無如是我相虛 妄顛倒。一切時無我。以是義故。說言如來如
實智知一切法無我到第一彼岸。而如來無 彼我無我相。何以故。以一切時如實見知不 虛妄故。非顛倒故。此以何義。以即無我名為
有我。即無我者。無彼外道虛妄神我。名有我 者。如來有彼得自在我。是故偈言。
如清淨真空 得第一無我
諸佛得淨體 是名得大身
[0829c28] 此偈明何義。得大身者。謂如來得第一清淨 真如法身。彼是諸佛如來實我。以得自在體。 以得第一清淨身。偈言諸佛得淨體故。以是
義故。諸佛名得清淨自在。偈言是名得大身 故。以是義故。依於此義諸佛如來於無漏界 中得為第一最自在我。又復即依如是義故。
如來法身不名為有。以無我相無法相故。以 是義故。不得言有。以如彼相如是無故。又復 即依如是義故。如來法身不名為無。以唯有
彼真如我體。是故不得言無法身。以如彼相 如是有故。依此義故。諸外道問。如來死後為 有身耶。為無身耶。有如是等。是故如來不記
不答。諸聲聞人畏世間苦。為對治彼畏世間 苦。諸菩薩摩訶薩修行一切世間出世間諸 三昧故。證得第一樂波羅蜜果應知。辟支佛
人棄捨利益一切眾生樂住寂靜。為對治彼 棄捨眾生。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大悲。住無限 齊世間。常利益眾生。證得第一常波羅蜜果
應知。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信及般若三昧大 悲四種修行。如是次第得如來身淨我樂常 四種功德波羅蜜果應知。又復有義。依此四
種如來法身名為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 盡未來際。此明何義。信修行大乘。是故諸佛 如來常得清淨法界到第一彼岸。是故說言
廣大如法界修行般若波羅蜜。是故諸佛如 來成就虛空法身。以器世間究竟無我。以修 行虛空藏等無量三昧。以是義故。於一切處
一切法中皆得自在。是故說言。究竟如虛空。 以修行大悲。於一切眾生無限齊時。得慈悲 心平等。是故說言盡未來際。又此四種波羅
蜜等住無漏界中。聲聞辟支佛得大力自在。 菩薩為證如來功德法身第一彼岸有四種 障。何等為四。一者緣相。二者因相。三者生
相。四者壞相。緣相者。謂無明住地。即此無 明住地與行作緣。如無明緣行。無明住地緣 亦如是故。因相者。謂無明住地緣行。即此
無明住地緣行為因。如行緣識。無漏業緣亦 如是故。生相者。謂無明住地緣依無漏業因 生三種意生身。如四種取。緣依有漏業因而
生三界。三種意生身生亦如是故。壞相者謂 三種意生身緣不可思議變易死如依生緣故 有老死。三種意生身緣不可思議變易死亦
如是故。又一切煩惱染皆依無明住地根本。 以不離無明住地。聲聞辟支佛大力菩薩。未 得遠離無明住地垢。是故未得究竟無為淨
波羅蜜。又即依彼無明住地緣。以細相戲論 習未得永滅。是故未得究竟無為我波羅蜜。 又即緣彼無明住地。有細相戲論集。因無漏
業生於意陰未得永滅。是故未得究竟無為 樂波羅蜜。以諸煩惱染業染生染未得永滅。 是故未證究竟甘露如來法身。以未遠離不
可思議變易生死常未究竟。是故未得不變 異體。是故未得究竟無為常波羅蜜。又如煩 惱染。無明住地亦如是。如業染。無漏業行亦
如是。如生染。三種意生身及不可思議變易 死亦如是。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譬如取 緣有漏業因而生三有。如是世尊。依無明住
地緣無漏業因。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 三種意生身。世尊。此三乘地三種意生身 生。及無漏業生。依無明住地有緣非無緣。 如是等勝鬘經中廣說應知。
[0830c02] 復次以聲聞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 中無淨我樂常波羅蜜彼岸功德身。是故聖 者勝鬘經言。唯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樂波
羅蜜我波羅蜜淨波羅蜜。如是等故。此明何 義。以如來法身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障智 障習氣故名為淨。是故說言。唯如來法身是
淨波羅蜜。以得寂靜第一自在我故。離無我 戲論究竟寂靜故名為我。是故說言。唯如來 法身是我波羅蜜。以得遠離意生陰身因故名
為樂。是故說言。唯如來法身是樂波羅蜜。以 世間涅槃平等證故。故名為常。是故說言。唯 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又復略說有二種法。
依此二法如來法身有淨波羅蜜應知。何等 為二。一者本來自性清淨。以因相故。二者 離垢清淨。以勝相故。有二種法。依此二法如
來法身有我波羅蜜應知。何等為二。一者遠 離諸外道邊。以離虛妄我戲論故。二者遠離 諸聲聞邊。以離無我戲論故。有二種法。依此
二法如來法身有樂波羅蜜應知。何等為二。 一者遠離一切苦。二者遠離一切煩惱習氣。 此以何義。云何遠離一切苦。以滅一切種苦
故。以滅一切意生身故。云何遠離煩惱習氣。 以證一切法故。有二種法。依此二法如來法 身有常波羅蜜應知。何等為二。一者不滅一
切諸有為行。以離斷見邊故。二者不取無為 涅槃。以離常見邊故。以是義故。聖者勝鬘經 中說言。世尊。見諸行無常。是斷見非正見見
涅槃常。是常見非正見。妄想見故。作如是見 故。以是義故。依如是向說法界法門第一義 諦。說即世間法名為涅槃。以此二法不分別
故。以證不住世間涅槃故。是故偈言。
無分別之人 不分別世間
不分別涅槃 涅槃有平等
[0831a06] 後半偈者示現何義偈言。
若無佛性者 不得厭諸苦
不求涅槃樂 亦不欲不願
[0831a09] 以是義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若無如來藏 者。不得厭苦樂求涅槃。亦無欲涅槃亦不願 求。如是等此明何義。略說佛性清淨正因於
不定聚眾生能作二種業。何等為二。一者依 見世間種種苦惱。厭諸苦故。生心欲離諸世 間中一切苦惱。偈言若無佛性者不得厭諸
苦故。二者依見涅槃樂悕寂樂故。生求心欲 心願心。偈言若無佛性者不求涅槃樂亦不 欲不願故。又欲者。求涅槃故。求者。悕涅槃
故。悕者。於悕求法中不怯弱故。欲得者。於 所求法中方便追求故。及諮問故願者。所期 法中。所期法者。心心相行。是故偈言。
見苦果樂果 此依性而有
若無佛性者 不起如是心
[0831a23] 此偈明何義。凡所有見世間苦果者。凡所有 見涅槃樂果者。此二種法。善根眾生。有一切 依因真如佛性。非離佛性無因緣故起如是
心。偈言見苦果樂果。此依性而有故。若無因 緣生如是心者。一闡提等無涅槃性。應發菩 提心。偈言若無佛性者不起如是心故。以
性未離一切客塵煩惱諸垢。於三乘中未曾 修習一乘信心。又未親近善知識等。亦未修 習親近善知識因緣。是故華嚴性起中言。
次有乃至邪見聚等。眾生身中皆有如來日 輪光照。作彼眾生利益。作未來因善根。增長 諸白法故。向說一闡提常不入涅槃。無涅槃
性者。此義云何。為欲示現謗大乘因故。此明 何義。為欲迴轉誹謗大乘心不求大乘心故。 依無量時故。如是說。以彼實有清淨性故。不
得說言彼常畢竟無清淨性。又依相應義故。 說一偈。
大海器寶水 無量不可盡
如燈明觸色 性功德如是
[0831b13] 此初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佛法身慧定 悲攝眾生性
海珍寶水等 相似相對法
[0831b16] 此偈明何義。以有三處故。次第有三種大海 相似相對法。於如來性中依因畢竟成就相 應義應知。何等三處。一者法身清淨因。二者
集佛智因。三者得如來大悲因。法身清淨因 者。信修行大乘器相似相對法。以彼無量不 可盡故。偈言佛法身故。海相似相對法故。集
佛智因者。般若三昧珍寶相似相對法。偈言 慧定故。珍寶相似相對法故。得如來大悲因 者。大慈悲心水相似相對法。偈言悲攝眾生
性故。水相似相對法故。又修行智慧三昧門 寶相似相對法。以彼無分別不可思議有大 勢力功德相應故。又修行菩薩大悲水相似
相對法。以於一切眾生柔軟大悲得一味等 味相行故。如是彼三種法。此三種因和合。畢 竟不相捨離。故名相應。後半偈者。示現何義。 偈言。
通智及無垢 不離於真如
如燈明煖色 無垢界相似
[0831c05] 此偈明何義。有三處次第三種燈相似相對 法。於如來法界中依果相應義應知。何等三 處。一者通。二者知漏盡智。三者漏盡。此以
何義。通者。有五通光明相似相對法。以受用 事能散滅。彼與智相違。所治闇法能治相似 相對法故。偈言通故。明故。知漏盡智者。無漏
智煖相似相對法。以能燒業煩惱無有餘 殘。能燒相似相對法故。偈言智故煖故。漏盡 者。轉身漏盡色相似相對法。以常無垢清淨
光明具足相無垢相似相對法故。偈言無垢 故色故。又無垢者。以離煩惱障故。清淨者。 以離智障故。光明者。如自性清淨體。彼二
是客塵煩惱。如是略說六種無漏智。離煩惱 無學身所攝法。於無漏法界中彼此迭共不 相捨離。不差別法界平等畢竟。名相應義應 知。又依行義故。說一偈。
見實者說言 凡夫聖人佛
眾生如來藏 真如無差別
[0831c23]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凡夫心顛倒 見實異於彼
如實不顛倒 諸佛離戲論
[0831c26] 此偈明何義。向明如來法界中一切法。真如 清淨明同相。依般若波羅蜜無分別智法門 等。為諸菩薩摩訶薩說。此以何義。略明依三
種人。何等為三。一者不實見凡夫。二者實見 聖人。三者畢竟成就如來法身。是名三種行 應知。應云何知。謂取顛倒。離顛倒。離戲論。
如是次第。此以何義。取顛倒者。謂諸凡夫三 種虛妄想心見故。偈言凡夫心顛倒故。離顛 倒者。以聖人遠離虛妄想心見故。偈言見實
異於彼故。離戲論者。正離顛倒及諸戲論。以 煩惱障智障及煩惱習氣諸佛如來根本永盡 故。偈言如實不顛倒諸佛離戲論故。自此以
下即依此行。餘四種義廣差別說應知。又復 即依彼三種人依時差別故。說一偈。
有不淨有淨 及以善淨等
如是次第說 眾生菩薩佛
[0832a13]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體等六句義 略明法性體
次第三時中 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