Śikṣāsamuccaya (Dasheng Ji Pusa Xue Lun) 大乘集菩薩學論
Scroll 1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二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 試鴻臚少卿宣梵大師賜紫 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清淨品第八之三
[0110a17] 與無量百千萬俱胝眾住十善業道。後復生 彼剎帝利婆羅門長者大種族中。財物豐饒 庫藏盈溢。色相眷屬皆悉具足。彼經又云。若
有女人得聞是藥師瑠璃光王如來名號受持 者。後轉女身。又文殊莊嚴佛剎功德經云。妙 吉祥言。我亦恭敬是惠上菩薩。光幢菩薩。
如意願菩薩。寂根菩薩。若有女人持是四菩 薩名號者。得轉女身後不復受。
[0110a25] 論曰。對治行略如前說。制止力今當說。如地 藏經云。若菩薩摩訶薩離殺生者。即是施與 一切眾生無憂無怖及無悲惱驚懾毛竪。以
斯善根果報。所有前際乘五趣輪溺生死海。 因是殺生。造身語意一切業障。自作教他及 隨喜作。由此遠離殺生輪故。一切摧滅乃至
不受其報。於現身中得壽命長遠。諸天及人 之所愛樂。復次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乃至 盡形壽離不與取。即是施與一切眾生無憂
無怖及無熱惱。不生動亂。於自財利而行喜 足。終不希取非法之利。以斯善根乃至因是 遠離不與取故。一切業障摧滅無餘不受其
報。以要言之。如是十不善業道。亦能對壞自 所修善。如月燈經云。聞瞋滅罪者。如說凡愚 不實瞋罵誹謗者。安住忍伏盡諸往昔所造 罪業。及於菩薩所起瞋等。
[0110b12] 論曰。制止力已如前說。依止力今當說。故 諸緣起中釋云。若能歸依佛者不墮惡道。捨 此人身得生天趣。若法若僧亦同上說。又慈
氏解脫經說。菩薩淨諸罪業者。諸不善法遍 若大地。而劫火起時一切所有無不燒者。乃 至譬若有人以喝吒迦汁一兩點。千兩鐵而
作黃金。非彼多鐵能令少汁而返成鐵。此發 一切智心亦復如是。以一善根迴向智。能攝 受一切業煩惱障成一切法智。非諸業煩惱
障能令一切智心而為煩惱。善男子。又若有 人持以一燈入照暗室。即時能破千年敻古 之暗。此發一切智心亦復如是。如入一眾生
心無明暗室。俱能破壞百千不可說劫敻古 業煩惱障發智光明。善男子。如大龍王首戴 如意摩尼寶王冠。無他冤敵等怖。此菩提心
亦復如是。若菩薩具大悲心。無有惡道冤敵 等怖。優波離所問經云。此住大乘菩薩摩訶 薩。於初日分時有毀犯罪。當中日分時不捨
行一切智心。如是菩薩得戒蘊具足。若中日 分時有毀犯罪。當後日分時不捨行一切智 心。則菩薩戒蘊亦復具足。我應復說如是次
第。佛言。優波離。此住大乘菩薩或時捨戒學 處。然於彼菩薩勿起惡作。亦勿隨轉。若復於 彼聲聞乘者展轉說。為有毀犯罪。然聲聞人
謂失戒蘊。應如是知乃至廣說。
忍辱品第九
[0110c09] 論曰。此不遠離有多門轉。而善守護令戒長 養。如是離業障縛破煩惱結。乃至聞忍不忍 減失精進怠墮俱故。或復不聞不知等持方
便。由無方便淨諸煩惱。是故懈退唯聞修習 了雜亂行。謂誦習勤苦依止山林。彼脩行者。 暫息雜亂而心無等持。然此止息亦等持攝。
尚無少果。況餘淨諸煩惱設修此觀亦亡少 善。乃至說淨諸煩惱。法集經云。此說忍有三 種。謂安住苦忍。諦察法忍。耐冤害忍。安住
苦忍者。得究竟行對治苦怖及得除遣著樂 之愛。餘二種惱。彼云何說。謂瞋恚懈怠等。 月燈經云。著樂之者亦不捨苦。又寶雲經說。
若內懷憂悲苦惱者。住方便調伏忍。最上授 所問經云。復次長者。在家菩薩應當遠離不 如理損害。勿著世間八法所得妻孥及諸受
用財穀豐饒。不以高舉逸豫。設諸衰弊亦不 低下愁惱。應如是觀察諸有為相幻化所造。 起高舉處息滅罪報。謂此父母妻子奴婢僕
從親眷朋屬等。彼既非我。我亦非彼。如有偈 云。若有所幹集。由何起愁惱。或無所幹集。亦 何起愁惱。為所幹集者。以癡恚惱悶絕疲懈
故。或執著勇悍起大過咎。癡迷追悔須臾夭 壽。應遠離此無益。是難。
[0111a03] 論曰。云何捨是愁惱。謂發輕軟心者。如最上 問經云。於此遠離則令心柔軟如覩羅綿。又 華嚴經云。應如勝財王童女發如是心滅諸
煩惱。以無能勝心破諸瞋忿。以不動心於眾 生海而不退墮深心境界。
[0111a08] 論曰。脩習此者。不以為難。如其所有愚者尚 爾。至若擔夫耕農畋獵剋苦脩習。荷負鄙事 悕微細果。塵穢不淨心無悔惱。況復此等諸
妙樂行。諸菩薩樂為最勝事趣無上果。又如 諸鄙賤者少不饒益。於身難作尚無廢壞。但 自繫念剛強領納。如決勝負。況復此等長時
無益受諸苦惱。由何於善法財少不悕取。地 獄治罰世間賊害。獄卒守護按治無遺。隨處 遇會極為痛惱使勿為冤。於久遠時無諸繫
縛。捍勞忍苦破煩惱賊淨盡無餘。於三有中 被勝甲冑。執持器仗敗諸魔冤解眾生縛。由 先脩習以少剋苦而得成就。於諸眾生脩苦
樂想。謂諸苦生時。如其處所脩習樂想。住樂 想者。即能成辦此果得三摩地。名超諸法樂。 如父子集會經云。佛言。有三摩地。名超諸
法樂。若菩薩得是三摩地者。於諸事緣受如 是樂受不苦不樂。非一因緣如其處所而得 樂想。譬若有人以因緣故。斷截手足及耳鼻
等。耳鼻斷已。如其處所而得樂想。及以鞭杖 之所打扑。翻如樂想。或為牢獄繫閉捶撻。 謂作衣者。然酥燈者。然油燈者。碾蔗漿等者。
如其處所而住樂想。作鵂鶹面者。作師子面 者。撚 曝 㬠 者。乃至造金錢者。造飲食者。供 象酒等者。翻如樂想。或為挑目破壞命根。諸
有損害及墮首等。翻如樂想。無苦樂想。所以 者何。此菩薩摩訶薩如是願力長夜修作。若 我為諸走使得近妙樂。若我為罪犯者。亦以
承事尊重恭敬供養。一切時處得近妙樂。若 遇惡言譏刺打扑刀仗割截乃至諸壞命根。 一切所有得菩提樂。成證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果。具足如是作意如是事業如是願力。 亦復具足一切眾生隨知樂想親近脩習於彼 業報多所脩作。而得超諸法樂三摩地。若時
菩薩得至一切法樂三摩地者。是故得大不 動壞諸魔事。由是方便圓滿一切捨施。成就 一切難行苦行。堅牢一切忍辱。策勵一切精
進。助修一切禪定智惠。是故常喜。如月燈經 說。常喜尊重常住正見。又無盡意經云。何等 為喜。謂喜念法清淨信樂。發踊躍心不生懈
怠。無諸熱惱不求五欲之樂。不離一切法樂。 由心建立身喜覺喜起適悅意樂。如來身莊 嚴相好希求善巧聽法無厭依實法行。由法
生喜愛樂淨信。然於眾生覺了無礙。以最勝 欲勤求佛法不捨法欲。廣大信解諸佛妙法 示解脫乘。發最上心除慳悋心。若初發心施
當施施已三輪清淨。歡喜布施。於妙尸羅亦 常清淨。由持淨戒攝諸毀禁。而常超越諸惡 道怖向佛禁戒堅固無毀。正使他人惡來罵
辱。於語言道心不加報樂然故忍變以尊重逮 無憍慢。貌常溫恭遠離顰蹙。先以愛語無諂 無佞。淨意不邪心不麁澁。見諸勝己亦無曲
抑。不覘乖謬不揚他失。修和敬法。於菩薩眾 敬如佛。使敬諸佛法惜過身命。於諸師長如 己父母。護諸眾生猶如一子。於和尚阿闍梨
敬如佛想。於諸正行皆如上首。諸波羅蜜如 愛手足。於說法師如諸妙寶。諸教令中如親 五欲。於喜足行如無病惱。求勝妙法如希妙
藥。於發露者如遇良醫。如是調御諸根使無 懈怠。說此是名為喜。
[0111c09] 論曰。此言學菩薩莊嚴者。如大雲經說。若 樂地獄旁生者。於地獄趣心常戒定。雖處獄 城而得如旅泊。又樂地獄者。於地獄趣心生
愛著及與慳嫉。令地獄火轉復熾盛。
[0111c13] 論曰。說安住苦忍者。故海意經云。有三種忍。 佛言。海意。此菩薩摩訶薩如其所發一切智 心寶中。或為非人毀犯淨戒。謂若諸魔魔民
及天魔后魔。力所持。令魔使者固來侵害。震 擊動搖期剋打擲。當於是時此大菩提發深 固心令無所壞。亦復不壞。大悲精進解脫一
切眾生。亦復不壞。令三寶種紹隆不斷。亦復 不壞。諸佛法中於此相應積集善本。亦復不 壞。成辦相好修習福行。亦復不壞。勇力精進
嚴淨佛土。亦復不壞。求一切法不惜身命。亦 復不壞。度諸眾生不著己樂。是中深心具如 是意。若為一切眾生之所惡賤。或遇瞋恚譏
毀罵辱及諸打擲。悉能忍受。至若一切眾生 以惡心來逼惱摧壓。亦悉堪任不疲不懈不 退不沒。勇猛精進勢力發現。捍勞忍苦起攝
受心。又若有人以惡心來。若瞋若罵。妬害逼 惱忿恚打擲。於如是心悉不加報。乃至設復 有人於十方界執諸器仗逼逐其後。彼地方
所若行若住若坐若臥。是中若遇一人發菩 提心修布施心乃至脩智惠心者。聞彼發起 一善根心。我當即至彼地方所。正使斷割其
身節節支解如棗葉量。於是等事我悉堪忍。 又若世間一切眾生皆起瞋恚巧出惡言罵 辱譏毀。加以斷割其身節節支解如棗葉量。
我當是時。於此眾生終不為起少分動擾之 心。所以者何。然我此身於過去際無量無數 生死輪轉。靡所不造。或處地獄畜生琰魔羅
界。乃至今在人趣耽味飲食。諸欲受用聽受 非法。艱苦追求邪命資養。多種逼迫。然於身 命曾無果利。雖復種種多所營作。緣此不能
自利利他。設復生死最後邊際。使諸眾生於 我身分斷割支解。寧受眾苦我終不捨一切 智心。亦復不捨一切眾生及善法欲。所以者
何。然我此身多種逼惱苦切殘毀。比地獄苦 百分千分乃至優波尼剎曇分不及其一。又 復於佛法中不捨大悲所緣一切眾生。以要
言之。若有因緣起瞋恚者。我當以法斷除。云 何為法。所謂愛樂於身。繫屬於身。取著於身。 捨是身者即捨瞋恚。佛言。海意。於如是法聚
而趣入者即能堪任一切眾生之所逼惱。乃 至不惜其身而能棄捨。亦不愛樂者。此即能 修布施波羅蜜多。復次若遇身欲壞時。大慈
不捨一切眾生。此即能修持戒波羅蜜多。若 遇身欲壞時。如義解脫堪任忍受。忍力發現 亦不動擾其心。此即能修忍辱波羅蜜多。以
勤勇力不捨攝受一切智心。於生死中發諸 善行。此即能修精進波羅蜜多。復次若身壞 時。於心發現一切智寶不捨菩提。如實觀察
勝寂寂靜。此即能修靜慮波羅蜜多。若遇身 欲壞時。觀身幻法猶如草木牆壁瓦礫。入解 於身是無常是苦是無我是寂滅。如是諦察
其身。此即能修勝惠波羅蜜多。乃至設復有 人以惡心來瞋恚罵辱。即作是念。是人懈怠 遠離白法。我今發起精進勤求修習。植諸善
本勿生厭足。乃願是人先坐道場。我當最後 取成正覺。以要言之。是等眾生名未調伏者。 未寂靜者。未密護者。未近寂者。為作義利莊
嚴鎧甲。乃至我依此法。云何是瞋云何非瞋。 二中伺察俱不可得。又若是瞋非瞋若自若 他。瞋與瞋者皆不可得。斯不可得尚離此見。
是即名忍。又般若云。若諸眾生有所諍競。 應發是心。我當勸勉。我今於此諍競得無難 遇。若諍競者及所諍事。然我於諸眾生為作橋
梁。我若為他惡罵毀呰。汝何此語不應加報。 但類癡人。及若啞羊不起鬪諍。他或惡來醜 言罵辱於語言道心無損害。親近於他我應
善語。不似於彼起斯過咎。乃至若我聞他過 失亦不似彼。所以者何。我意無怒故。又若 一切眾生所須妙樂者。我當與彼眾生妙樂
乃至涅盤。成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 於他終不起瞋。及與自他起愚癡行。唯修堅 固精進。以精進故。設壞身命而無恚惱不生
顰蹙。又菩薩別解脫經云。若於恚怒眾生。如 是安慰極善安慰。住此忍者得隨順法喜。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二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36 大乘集菩薩學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日本 SAT 組織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