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yasiddhiśāstra (Cheng Shi Lun / Treatise of Establishing Reality) 成實論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成實論卷第六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苦諦聚中想陰品第七十七
[0281a07] 問曰。何法為想。答曰。取假法相故名為想。 所以者何。如經中說有人少想有人多想。有 人無量想無所有想。而實無此多少等諸法。
故知想者取假法相。是想多在顛倒中說。 如說無常中常想顛倒。苦中樂想顛倒。無我 中我想顛倒。不淨中淨想顛倒。亦於信解
觀一切入等中說。又以想三種差別取緣。 謂怨親中。人於是緣中次生三受。受生三 毒。故想有過。想有過故佛說應斷。如說 眼見色莫取想。故知取假法相是名為
想。問曰。取假法為想。此義不然。所以者 何。此想能斷煩惱。如經中說。善修無常想 故。能斷一切欲染色染及無色染。一切戲
掉我慢無明。故知非但取假法想。取假法 想則不應能斷諸煩惱。答曰。此實智慧 以想名說。如說受者於一切得解脫。亦 說以意斷諸煩惱。又如說以不黑不白
業能盡諸業。亦說信能渡河一心渡海。 精進除苦慧能清淨。而實以慧得渡。不 以信等。如是智慧以想名說。又經中說。以 慧為刀。如說聖弟子以智慧刃斷諸煩
惱故。知慧能斷結非是想也。又三十七聖 道品中不說想名。故不斷結。又經中說 知者見者能得漏盡。非不知見者。又三無 漏根中說。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皆以
知為名。又佛說慧為慧品解脫知見品。 又說無禪不智無智不禪。又次第經說。 持淨戒者則心不悔。乃至攝心得如實知。 又法智等皆以慧為名。又三學中慧學最
勝。亦說智慧具足解脫知見具足。又七淨中 說知見淨。又佛說正知一切法故。名無 上智慧。想無如是說。又理應用慧斷諸 煩惱。不是想也。所以者何。如大因緣經
說若義入修多羅。不違法相隨順比尼。 是義應取。又說於正義中置隨義語。於 正語中置隨語義。故經雖說無常想等。能 斷諸結理應是慧。又說無明是煩惱根。離
無明故慧得解脫。故以慧斷諸煩惱。問 曰。汝言諸想取假法相。以何為相。答曰。有 人以假法為相。假法有五。一過去。二未來。
三名字。四者相。五者人。是事不然。所以者 何。人因五陰成。相無成因故非假名。問 曰。今相義云何。答曰。緣即是相。何以知之。
如說師子獸王立河此岸取彼岸相截 流而渡。若不相當則還此岸至死不捨。 是經中以樹木等為相。又說比丘示相。 是中亦以衣等為相。又說世尊現如是相。
又說宰人因王食故取所嗜相。又說明旦 是日出相。又說三相。所謂攝相發相捨相。 是中即以攝等為相。隨念何法心繫在緣 是名攝相。又諸天退時先五相現。是中即以
五法為相。故知不以假法為相。亦非行 陰所攝。又舍利弗取富樓那面貌等相。又 經中說眼見色不取相。又法印中說。若比 丘自見斷色聲等相。我未說是人得清淨
知見。以此故知。緣即是相非假法也。問曰。 緣非是相。所以者何。無相三昧亦有緣故。 又說見色已不取相。若緣是相。云何取色
而不取相。答曰。相有二種。有過相無過 相。遮過相故說見色不取相。無相者緣 亦有過。後滅諦中當廣說。謂滅三心故名 無相。初入行者非一切相盡是過也。若取
攝相發捨相等是則無過。又涅槃名無法 故不應為難。如說若取法相不能為污。 取假名相則生煩惱。所以者何。取怨親等 差別相故生憂喜等。從此能生貪恚等過。
故知取假法相。是名為想也。
苦諦聚受論中受相品第七十八
[0281c17] 問曰云何為受。答曰。苦樂不苦不樂。問曰。 何謂為苦。何謂為樂。云何名為不苦不樂。 答曰。若增益身心是名為樂損減身心是
名為苦。與二相違名不苦不樂。問曰。此三 受無決定相。所以者何。如即一事。或增身 心。或為損減。或俱相違。答曰。是緣不定非
受不定。所以者何。如即一火。或時生樂或 時生苦。或時能生不苦不樂。從緣生受 是則決定。即此一事以隨時故。或為樂因
或為苦因。或為不苦不樂因。問曰。以何時 故此緣能為苦樂等因。答曰。隨能遮苦。於 是時中則生樂相。如人為寒所惱。爾時
熱觸能生樂相。問曰。是熱觸過增還能為 苦。非復是樂。故知樂受亦無。答曰。世俗名 相故有樂受。非真實義。隨是人喜熱觸時
亦為增益。又遮先苦。爾時是中則生樂相。 若離先苦。是熱觸則不能為樂。故非實有。 問曰。汝言但以名相故有樂者。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經中佛自說三受。若實無樂。云 何說三。又說色若定苦眾生於中不生貪 著。又說何等為色中味。所謂因色能生喜
樂。又說樂受生時樂。住時樂。壞時苦。苦受 生時苦。住時苦。壞時樂。不苦不樂受不知 苦不知樂。又樂受是福報。苦受是罪報。若
實無樂受。罪福但有苦果。而實不然。又欲 界中亦有樂受。若實無樂受。色無色界不 應有受。而實不然。又說樂受中貪使。若 無樂受貪何處使。不可說苦受中貪使。
故知實有樂受。答曰。若實有樂受應說其 相何者為樂。而實不可說。當知但以苦差 別中名為樂相。一切世界從大地獄上至 有頂。皆是苦相。為多苦所惱。於小苦中
生此樂相。如人為熱苦所惱。則以冷觸 為樂。是故諸經。作如是說無所妨也。問 曰。亦可說世間一切皆樂。於微樂中而生 苦相。若不爾者。亦不得言於微苦中生
樂想也。答曰。苦受相麁故不可以微樂為 苦。又樂雖微亦非惱相。所以者何。不見有 人受微樂故。舉手大呼。又受轉微故名
寂滅相。猶如上地轉轉寂滅。是故說微樂中 生苦相者。但有是語。凡夫愚人於微苦中。 妄生樂相。則有道理。
行苦品第七十九
[0282b02] 諸受皆苦。所以者何。衣食等物。皆是苦因非 樂因也。何以知之。現見衣食過增。則苦亦 增。故名苦因。又手痛等苦可以相示。樂相
不然。又衣食等物皆為療病。如人不渴飲 不生樂。又人為苦所惱。於異苦中而生 樂相。如人畏死以刑罰為樂。又鞭杖刀矟 諸苦因緣。皆是決定。樂因不然。又一切所
須究竟苦故。當知先有後時乃覺。如屐漸 盡。又於女色等中先生樂相。後還憎惡。故 知以邪憶想生此樂相。離邪憶想還見其 過。又女色等皆是乾消病等苦因。故非樂
也。又離欲時皆捨此緣。若實是樂何故捨 耶。又人隨生樂處。後即此事還生苦心。故 知非樂。又身為苦田非樂田也。如野田 中嘉苗難殖而穢草易生。如是身田眾苦
易集。而虛樂難生。又人於苦中先起樂倒。 後生貪著。樂若少實不名為倒。如常我淨 少實亦無樂亦如是俱顛倒故。又人於辛苦
中而生樂心。如擔重易肩故知無樂。又經 中佛說當觀樂是苦。觀苦如箭入心。不苦 不樂當觀無常念生念滅。若定有樂不應 觀苦。當知凡夫於苦取樂。是故佛說隨
凡夫人生樂相處。汝當觀苦。又此三受皆 苦諦攝。若實是樂。苦諦云何攝。又苦為真 實樂相虛妄。何以知之。以觀苦心能斷諸
結。非樂心也。故知皆苦。又一切萬物皆是 苦因。猶如怨賊。怨賊二種或即能為苦。或 初雖軟善後則害人。萬物亦爾。或初便生
善或後反為害。故知皆苦。又眾生得欲無 厭如飲醎水。不足故苦。又無所求欲乃 名為樂。求故名苦。不見世間有無求者。 故知無樂。又一切眾生身苦心苦常隨逐。故
知身為苦。又身如獄常有 羈 鎖。何以知 之。以滅此身乃名解脫 羈 鎖故苦。又一 切物漸漸次第。皆可鄙惡。如地獄等身冬
夏等時小兒等根知寒暑等相待後皆憎惡。 當知皆苦。又身多怨賊。謂毒蛇篋五拔刀 賊。詐親善賊及空聚落壞聚落賊。大河此 岸種種諸苦皆常隨逐。故知皆苦。又知眾
生身諸苦隨逐。謂生苦老苦痛苦死苦怨憎 會苦愛別離苦違願等苦。常與相隨故。故 身為眾苦之聚。又以有身故則有我所及 貪著等諸衰惱集。故知身為眾苦因緣。又
亦五道眾生行四威儀。皆無有樂。所以者 何。如經中說。色是苦受。想行識是苦。若色 生時當知即是老病死等諸衰惱生。受想行
識亦復如是。又身常怱務。以身口意造 作眾事。造作眾事皆名為苦。又諸賢聖以 身盡為悅。若實為樂。云何失樂而生歡 悅。故知皆苦也。
壞苦品第八十
[0282c24] 問曰。汝雖以多因緣明苦。而人猶貪樂。隨 得所欲以為樂。答曰。是先已答。凡夫倒 故於苦取樂。又癡惑所害云何可信。雖
得所欲亦應觀苦。所以者何。是皆無常壞 時生苦。如經中佛說天人愛色樂色貪 色。是色壞時生大憂苦。受想行識亦復如 是。以壞敗故當知亦苦。又人受虛妄樂便
生貪著。以貪著因緣生守護等過。故當觀 樂甚於苦也。又樂為苦門。以貪樂故從三 毒起不善業。墮地獄等受諸苦惱。當知皆 以樂為根本。又一切合會皆別離相。離所
愛時深受諸苦。不由不愛。故知樂者甚過 於苦。又樂具之生。皆為欺誑眾生令墮諸 苦如食野禽為魚沈餌。皆以取故。樂物 亦然。故應觀苦。又於樂受中得少味。故
獲無量過。猶如魚獸所味至寡其患甚多。 故應觀苦。又樂受是煩惱生處。所以者何。 以貪身故則欲所須。欲因緣故恚等煩惱次
第而生。又樂受是生死根本。所以者何。因樂 生愛。如經中說。愛為苦本。又一切眾生有 所造作無不為樂。故名苦本。又樂受難
捨甚於桎梏。又生死中貪樂所縛。所以者 何。以貪樂故不脫生死。又此樂受常能生 苦。求時欲苦失時憶苦。得時無厭如海 吞流。是亦為苦。又樂受是不疲倦因。所以
者何。眾生求樂因時。雖經嶮難以為樂。 故心不懈倦。是故智者應當觀苦。又樂受 名起諸業因。所以者何。以貪樂故能起善 業。為現樂故起不善業。亦是一切受身之
因。所以者何。取樂生愛。愛故受身。又樂受 與涅槃相違。所以者何。眾生貪著生死樂。 故不樂泥洹。又未離欲者。愛此樂受。愛
因生苦。故知樂受是眾苦本。又經中說二求 難斷。一謂得求。二謂命求。求隨意諸欲。是 名得求。求得壽命受此諸欲。是名命求。此
二求皆以樂受為本。是故智者難斷應 斷。謂能如實觀樂受相。又樂受味亦能染 污。未得離欲。大智人心以難斷故甚於苦 受。又樂受味是貪等因。若無樂受則無所
貪。又樂受味真智能斷。所以者何。世間諸智 要取上地味。能捨下地。故知樂受甚過於 苦。又眾生心縛在生處。乃至畜生亦貪惜
身。當知皆以樂受味故。是故應觀樂受 為苦。
辯三受品第八十一
[0283b11] 問曰。已知一切皆苦。今以何差別故有三 受。答曰。即一苦受。以時差別故有三種。能 惱害者則名為苦。既惱害已更求異苦。以
遮先苦以願求。故大苦暫息。爾時名樂。憂 喜不了不願不求。爾時名為不苦不樂。問 曰。不苦不樂不名為受。所以者何。苦樂可
覺。不苦不樂不可覺故。答曰。是人為三觸 所觸。謂苦觸樂觸不苦不樂觸。以有因故 當知有果。如人熱極。得冷觸覺樂。得熱
觸覺苦。得不冷不熱觸。覺不苦不樂。故知 有此不苦不樂。汝意或謂不苦不樂觸中不 能生受。是事不然。所以者何。人覺此觸不
冷不熱。覺知所緣即名為受。云何言無又 緣有三差別。怨親中人。於親生喜。於怨 生憂。於中生捨。故知想分別故有此三受。
以緣別故。起此三想。又緣有三種。為益 為損或俱相違。有樂不樂有俱相違。亦有 貪處瞋處癡處。有喜不喜有俱相違。有福 果罪果有不動果。是諸緣中隨生三受。故
知有此不苦不樂受。又可適心處是名樂 受。違逆心處是名苦受。不逆不順名不苦 不樂受。又世八法得失毀譽稱譏苦樂。凡夫 於失等四法違逆其心。於得等四法以為
可適。必當應有離欲聖人能俱捨者捨名 不苦不樂受。是故非無。問曰。若以觸等因 緣故有三受者。則一切心行皆名為受。所
以者何。所有心行在於身中。皆是苦樂不苦 不樂。答曰。如是一切心行皆名為受。所以 者何。經中說十八意行。是中但是一意有
十八差別。謂六喜行六憂行六捨行。以想分 別故。有苦分樂分捨分。故知一切心行無 非受也。又經中說諸受皆苦。故知心行在
於身中。皆名為苦。又說若色生即是苦生。 云何色名為苦。以苦因故。故知緣及諸根 但能生苦。是故一切心行皆名為受。以行苦
故。一切諸行應觀是苦。以壞苦故。應觀 樂受為苦。苦苦即苦。是三種苦。皆從眾緣 和合故生。念念滅故聖人觀苦。是故一切心
行。皆名為受。問曰。無漏諸受亦是苦耶。答 曰亦苦。所以者何。無漏諸受聖人亦次第捨。 從初禪來乃至證一切滅。是皆有苦。又有
漏禪樂無漏禪樂。有何差別。隨有漏禪以 我因故苦。無漏諸禪亦以此苦。又若聖人 住無漏心深厭一切。故無漏心生則深生 厭患。如睫入目。凡夫不知。皆以苦為樂。
聖人智深妙故厭離有頂。甚於餘人厭患 欲界故。無漏苦喻於有漏。又諸聖人得無 漏心。但向涅槃。所以者何。是人爾時明 見一切有為法苦。若無漏受樂則應喜樂。
不應復生向泥洹心。問曰。若諸心行皆名 受者。云何別有諸心等法。答曰。即是一受 緣中行異故有差別。諸心等法亦行緣異。但
識緣時是行名心。此等如先說。是一切法 在身中時。有利益等諸差別故。故名為受。 又多以心能起煩惱。爾時名受。如經中說
樂受中貪使。苦受中瞋使不苦不樂受中無 明使。是故想分別緣中喜等法名受。所以 者何。是時能生諸煩惱故。問曰。若一一受
中三煩惱使。何故定說樂受中貪使。答曰 苦受中不應貪使。癡一切處使以癡力故。 於苦中生樂想。不知見事故得苦生瞋。 不苦不樂受細故不覺貪瞋。所以者何。是人
於此中不生苦樂想故。不知見事故但 生癡使。又於捨緣中若貪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