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ang Jing Zuan Yao Kan Ding Ji 金剛經纂要刊定記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金剛經纂要刊定記卷第三長水沙門子璿錄
[0189a28] 二、發起下二
[0189a28] 初、敘意
[0189a28] 戒能下。以戒是防非止 惡義,定是寂靜不動義,慧是明照揀擇義。但 能防非心即不動,心若不動慧乃分明,世出
世法無不鑒照。其猶海中欲現萬像必要水 清,欲求清水無過水靜,欲得水靜勿令起波, 止波如戒,水靜如定,水清如慧,所現萬像如
一切法。喻中則水若不起波則水靜,水靜則 水清,水清則現萬像。法中則心不起非則心 寂,心寂則照知萬法。法上但唯一心,喻上但
唯一水。法喻相對義則昭然。故經云:「尸羅不 清淨,三昧不現前。」此則戒資定也。《圓覺》云:「一 切諸菩薩,無閡清淨慧,皆依禪定生。」此則定 發慧也。
[0189b11] 疏戒中七節,如疏。
[0189b11] 一、化主
[0189b11] 俱上九號 者。以佛有十號,世尊當第十,故云具上九號。 十號者。一如來、二應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
五善逝世間解、六無上士、七調御丈夫、八天人 師、九佛、十世尊。
[0189b15] 二、化時
[0189b15] 當日初分者。謂一日 夜十二時總成四分。一初分,即寅卯辰,諸天 食時。二中分,即已午未,人法食時。三晡分,即
申酉戌,神鬼食時。四夜分,即亥子丑,畜生食 時。今言辰時,即初分之後際也。唐周二譯皆 言日初分,斯則時勝也。此時則乞求不難,以
太早太遲皆難得故。若非時乞食,欲施即無, 不施又愧,便成惱他。乞之不得,亡餐又饑,是 惱自也。
[0189b23] 三、化儀下。謂佛有三衣:一、安陀會,即 五條,名下品衣,亦名行道作務儭身等衣。二、 欝多羅僧,即七條,名中品衣,亦名入眾說法
衣。三、僧伽梨,即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名上品 衣,亦名福田衣。製像水田,見生福故。入王城 聚落即著此衣,今以入城乞食故著也。
[0189b28] 天王 鉢者,梵語鉢多羅,此云應量器。是過去維衛 佛鉢,入涅槃後,龍王將在宮中供養。釋迦成
道,龍王送至海水上,四天王欲取,化為四鉢, 各得一鉢以奉如來。如來受已,重疊四鉢在於 左手,以右手按合成一鉢。此是紺瑠璃石鉢,
持用乞食也。佛出行化,須著衣持鉢者,為離 苦樂二邊故。諸在家者,好尚錦綺華潔衣服 寶器,增長放逸,太著樂邊。出家外道苦行尼
乾裸形,手捧飯食致招訶醜,太著苦邊。佛處 中行故著衣持鉢也。
[0189c09] 四、化處者,園是所住處, 國是所化處。之往也。今行化,故出祇園入舍 衛也。
[0189c11] 處廣等者。準《西域記》,國周六十餘里,內 城周二十里,故云處廣。《智度論》云:「居家九億, 故曰人多。」
[0189c13] 五、化事者。此釋經中乞食兩字。頭 陀下。或曰:「佛為教主何須乞食?」故疏釋也。頭 陀此云抖擻,抖擻煩惱故。然頭陀有十二種
事。謂:常乞食、阿蘭若乃至樹下坐,露地、塚間 坐等,今則一也。若行此事獲大功德,佛現斯 軌令人效之。頭陀既獲功德,放逸足明尤過。
世尊尚自乞食,餘人豈合懈怠,慚恥愧悚自 然行之。
[0189c20] 同事攝者,則四攝法之一也。
[0189c20] 又佛自 乞食。準《纓絡經》說有十意:一、止苦故,謂盲得 見。二、得樂故,謂一瞻一禮生無量福。三、除慢
故,謂眾生見之不生我慢。四、滿鉢願故,富欲 施多鉢則為空,貧欲施少鉢則為滿。五、鬼神 供養故。六、障閡者見佛故,老病貧賤悉皆得
見佛也。七、示天王所獻鉢故。八、作軌模故。九、 絕誹謗故。十、令弟子不畜八不淨物故。有此 十意故自乞食。
[0189c28] 纓絡女下。通難。前引經難。今 所下。釋通。《淨名》下。但證上乞食不食之義。
[0189c29] 六、 化等者,此釋經中於其城中次第乞已也。
[0190a01] 內 證平等者。如理見故。
[0190a02] 心離貪慢等者。不貪富 好,不慢貧拙,平等修乞,故云慈無偏利也。
[0190a03] 表 威德等者。謂佛制小乘律,不許入惡象家,恐 彼損害,不許入婬女沽酒家,恐生染心。佛入 者表威德勝也。
[0190a06] 息凡夫等者。謂恐憎此愛彼 故。
[0190a07] 破一乘分別者。謂迦葉捨富從貧乞,意令 生福。須菩提捨貧從富乞,不欲惱他云云。二 人所見互有是非,如來異此,是非一貫也。然
上五中,初、大智、二、大悲、三、顯德、四、息凡、五、破小。
[0190a11] 七、化終。然已等者。和會字之句義也。今讀則 從文,釋則從義。
[0190a12] 若廣下。權加數字,顯文義兼 暢也。飯即喫也。《論語》云「飯疏食。」
[0190a13] 佛苦下。通伏 難。應先難云:「前引《纓絡女經》言不食,今經何 以言食?」故此釋也。有說:「食欲至口,有威德天
在側,隱形接至他方施作佛事,斯則示現而 食,非真食也。」由是彼此皆不相違。
[0190a17] 寶雲下。顯 齋儀也。此四事中,前二云擬、後二不云者,以 梵行貧病來則與之,不來自食,後二不然,故不
云耳。《十二頭陀經》除梵行者,以自乞故,故不 分之。
[0190a21] 疏定者。於中三節,如疏云云。
[0190a21] 疏併資緣 者。此釋經中收衣鉢也。飯食兩字如前所解。 訖了畢也。須併資緣者。以修定時具於五緣。
謂:閑居靜處、息諸緣務等。佛雖至聖諸習都 無,實於衣鉢不生勞慮,若不併除,後人倣效 無由得定。以佛是教主,凡有所作人皆效學, 故云示現為後軌也。
[0190a27] 疏淨身業等者。此釋經 中洗足已三字。
[0190a28] 阿含下。牒難也。又如佛三十 二相中有皮膚塵不染相,今何用洗耶?
[0190a29] 示現 下。釋通也。此有三意。一、順世故,夫人外歸必 恐塵染,故須洗足,佛順亦爾也。二、表法故,洗
去煩惱垢染,顯得清淨法身也。三、為後軌者, 如資緣說。
[0190b04] 疏正入定者。此釋經中敷座而坐 也。沈掉等者。沈謂昏沈,能引睡眠障定增故。 掉謂掉舉,任運攀緣能引散亂亦障定心。又
於四儀中,以臥則昏沈,行則掉舉,住則疲倦, 唯坐為勝,故不沈掉。然昏沈掉舉,蓋是凡夫, 若據如來的無此事,今垂軌則蓋為後人。或
曰:「經中但言敷座,焉知入定耶?」故次釋云魏 譯等則知入定也。
[0190b11] 如常敷座等者。謂如來每 會說般若,皆自敷座具,為般若出生諸佛即 是佛母,表敬般若,故自敷座。已說八會,此當
第九,儀軌不易故曰如常。趺謂足背,加謂以 一足壓一足,結即兩足不散表吉祥。故《智論》 云:「見畫加趺坐,魔王尚驚懼,何況入道人,端
身不傾動。」又為正觀五種因緣,是故結加趺 坐。一、由身攝歛速發輕安,最為勝故。二、由此 宴坐能經時久,不令身速疲極故。三、由此宴
坐是不共法,外道他論皆無有故。四、由此宴 坐形相端嚴,令他見已極敬信故。五、由此宴 坐佛佛弟子共所開許,一切賢聖所稱讚故。
正觀五種因緣,是故應當結加趺坐。
[0190b23] 端身住 者,不低不昂、不左右傾側也。
[0190b24] 正念者,如理而 念名為正念。念即念慧,謂離沈掉有無等。不 動謂不動於正念也。
[0190b26] 唐譯下。亦證同上義。
[0190b26] 正 願者即正念也。若別說者願是希欲,謂希欲 住對面念。念是所願也。然在定前異,此則非 正願也。住對面念者。面即是喻,念即是法,住
對兩字通於法喻。今法喻之中各闕一事,謂法 闕所照理,喻闕能照鏡,鏡對面住面則自彰, 念對理住理則自現。法喻闕者文影略故。或
可不爾,但理觀分明,如面目覩現量,即水喻 亦得。
[0190c05] 無著下。顯入定意。先牒難,併緣入定,意 在於何?
[0190c06] 於此下。釋通。於此者論云於法也。能 覺者定通,能說者說通也。意云定通方得說 通,以散心說法不能如實,從定發言必有當
也。故下文云: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 不動?諸經之中每欲說法皆先入定,意皆如 此云云。斯亦示現為後軌也。若準如來,言念 何失,是故論云顯示等也。
[0190c12] 疏然大下。二、通前 表法釋二
[0190c13] 初、約大雲廣辨三
[0190c13] 初、標
[0190c13] 大聖即佛, 體周法界曰大,智鑒無昧曰聖。
[0190c14] 現跡者。所現 之化跡也。所表者,諸佛所為必不率爾,皆以 事相表內身心。如說《如來藏經》舉身放光,光
中現華,華萎見佛。遂阿難問佛,佛為說之。如 《華嚴》中說:「佛菩薩說天說雲須彌山大海等」, 皆有所表。斯皆事相為能表,法為所表,以不 徒然,故云必也。
[0190c20] 疏表本覺下。二、釋二
[0190c20] 初、表通 序
[0190c21] 本覺佛對化佛說:五蘊都對舍衛國,化身 佛在舍衛國,表本覺佛在五蘊城。城中既人 物相兼,蘊內亦色心具足。覺魔等對戰勝也。
梵音魔羅此云殺者,能殺行人慧命故也。然 有四種:一、天魔,即欲界主,二、煩惱魔,三、陰魔, 四、死魔。今言覺空者,如《心經》云:「照見五蘊皆
空,無無明,乃至亦無老死盡」也。照五蘊空即 破陰魔,無無明盡破煩惱魔,乃至無老死即 破死魔。餘出世法尚空,況天魔耶。
[0190c29] 照心識具 德者,對給孤獨也。上迷本覺之父曰孤,下隱 妙用之子曰獨。今照性本具塵沙功德無所
乏少,即給孤獨也。求法等,對比丘乞士義也。 外則乞食養命,內則求法資神。
[0191a04] 覺心下。二、表 別序
[0191a05] 覺心等者,對入舍衛大城也。應云:覺心 既發寧棄塵勞,如來出世寧棄群品。將欲遍 觀遂入識藏,將欲教化遂入王城。離城邑而
教化誰人,離心識而觀察何事。
[0191a08] 心心數法等 者,對於其城中次第乞已也。乞食不揀貧之 與富,觀察豈擇心所心王。
[0191a10] 即妄下二句,對乞 得食也。外化人而得食,內觀法而生喜。
[0191a11] 法喜 下二句,對還至本處飯食也。食能資身、法能 益心也。思惟假緣對著衣持鉢,忘緣符真對 收衣鉢也。乞食既須衣鉢,思惟要假因緣,入
定既併資緣,契理須忘念慮。
[0191a15] 觀照下二句,對 洗足也。若欲安坐必須洗去足塵,若欲還源 必須拂除心念。
[0191a17] 返本下二句,對敷座而坐也。 法空即敷座,心寂即而坐,敷座方堪人坐,法 空心始得寂。
[0191a19] 心寂下二句,對正宗法也。謂安 坐始能說經,心寂方彰妙慧也。
[0191a20] 疏欲談下。三、 結也。
[0191a21] 資聖下。二、引資聖略明。即道液法師疏 也。今摘而用之,文不全取。於中二
[0191a22] 一、正明
[0191a22] 身 有二者,通論生佛也,偽者色身、真即法身。
[0191a23] 五 蘊等者。謂衣以外覆、食以內資,生則雖因父 母,存即須假衣食。
[0191a25] 法身等者。謂非生因之所 生,但了因之所了。由是色身以食為命,法身 以慧為命。保偽謂執妄合塵,遺真謂迷理背
覺。此皆倒也。養真謂悟理合覺,棄偽謂達妄 背塵也。
[0191a29] 群生下。牒前倒者也。
[0191a29] 我乃下。示現入 城乞食以表法也。意令求般若照成法身,故 云引真也。
[0191b02] 故託下。都結表法之意。謂示現乞 食,意在說法耳。
[0191b03] 疏涅槃下。二、引證。但證法為 食義也。
[0191b04] 正宗中疏二。初、標章門
[0191b04] 以一卷經文 二論解釋,大雲、青龍皆二論並行。今即不爾。 何者?以無著配十八住處,天親斷二十七疑,
旨趣既殊,科段亦異,或一疑中有四住五住, 或一住中有二疑三疑,乍合乍離連前帶後, 以是之故文涉交加,理則不必深玄,學者以
之難解。今既別釋庶不相干,傳講之流少力 多獲耳。初中三
[0191b11] 初、正示七句
[0191b11] 七義句者。論述 歸敬偈已,即云成立七種義句,已此般若波 羅蜜即得成立。義句,揀文句也。既以一義為
一句,此經共有七義句也。七義句名,疏中自 有,於中前六顯示菩薩所作究竟,第七顯示 成立此法門故。然此七句之文,教理行果悉
圓滿矣。於中一二三四是行也,五理也,六果 也,七教也。齊此懸判一科,唯依無著之名記 之。
[0191b19] 疏一種性不斷者。此非凡夫、二乘及權教 菩薩,意明佛種性不斷也。
[0191b20] 謂護下。指經。便是 釋。意謂以小付大,囑大化小,展轉如是寧有 斷絕,如人父母付囑子孫云云。此是空生之
本意,故以此事讚佛,引起問端也。
[0191b23] 疏二發起 行相者。既欲種性不斷,故須發起修行之相 也。謂申下。指經。其實佇聽亦在此攝。
[0191b25] 疏三行 所住處者。既有能發必有所發也。十八住名 義,下文廣釋。
[0191b27] 從佛下。指經。是無下。釋名義。此 即相之無相,非一向之無相,略見行玄為順 本宗,故標無相也。
[0191b29] 疏四對治中。邪行即不正 行也,但不順佛道皆名邪行。共者不一義。見 者分別情。正行者即離見之正行,非純正之 正行也。
[0191c03] 二種對治者。以正行治邪行,是一對 治。以無分別智治分別見,是二對治。然邪即 全治,共中即但治於見,不治正行,如披砂揀
金而去砂不去金,今經中但有能治,無所治 也。且如第一住處中,不度眾生為邪行,度眾 生為對治。於度眾生時,見有眾生是所度,見
我是能度,是分別。見度而無度為對治。此理 實同時,義分前後。初住既爾,餘可例知。故論 云:「行諸住處時,有二種對治。」
[0191c11] 疏五不失中。謂 由下。明意也。離增減者。謂執有為增,執無為 減。前墮此二則失中道,今皆離之,故得不失
也。如經中即非佛法,是勝義諦遮增益邊,是 名佛法,是世俗諦遮損減邊,其餘即非是名 皆例此也。論最後結云:「菩薩離此二邊故,於
彼對治不復更失,故名不失。」
[0191c17] 疏六地位中。謂 由下。釋。以二邊邪僻置之不論,中道乃是大 菩提路,故於此中分立地位。如往帝都有三
路異,兩邊皆非中道即正,正路之中方可論 於遠近遲速等也。法中亦爾,故經云:「一切賢 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0191c22] 信行下。分位也。於 十八住中,前十六住是信行地,此當三賢,依 信起行故名信行,亦名信解,依信起解故。第
十七住是淨心地,此當初地,離分別障親證 真如故。第十八住從第二地已去,乃至佛位, 通名如來地也。又以諸家明地位或廣或略,
廣則五十二位,略則泯之全無。今則均於廣 略,去其太甚,說三地五位矣。
[0191c29] 疏七立名中。謂 由下。釋。謂約三種法上立金剛名。一、約般若 體用名金剛,此如金剛堅利。二、約地位闊狹
名金剛,此如金剛杵形。以信行一僧祇,淨心 只一剎那,佛地二僧祇,如金剛杵初後闊中 間狹故。三、約文字名金剛,此如畫像也。以詮
信行地七紙餘經、佛地三紙餘文、淨心地五行 經,如彼畫像亦初後闊中間狹故。又此三者, 法喻之上皆展轉而成。喻中且根本是堅利
金剛,因造以成其杵,因畫以成其像。法中根 本是體用般若,因修以成其位地,因詮以成 其文字也。又此法喻各三事中,一事即實餘
二皆虛。喻中堅利金剛是實,杵形、畫像皆虛。 法中體用般若是實,位地、文字皆虛。以此三 事首末相似,故立金剛之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