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ang Jing Zuan Yao Kan Ding Ji 金剛經纂要刊定記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金剛經纂要刊定記卷第四長水沙門子璿錄
[0198a29] 四、如來正說二
[0198a29] 初、正答所問二
[0198a29] 初、舉總標列 以牒問經「諸菩薩摩訶薩」者。
[0198b01] 問:「前舉當機,云 善男子、善女人。洎今答處,何言菩薩摩訶薩 耶?」
[0198b03] 答:「大心未發即是凡夫,既已發心即名菩 薩。善現標舉,約未發心時,故云善男子、善女 人。世尊酬答,約 已
發心後,乃言諸菩薩摩訶 薩。」
[0198b06] 疏此以下四。初、正釋經文。以空生聞有三 種,佛今牒舉但言降伏,故此釋也。
[0198b07] 前二句標, 謂住下釋。謂度生無我,是住中降伏也。施不 住相,是修中降伏也。由斯義故降伏為總也。
[0198b10] 經意在此者。在舉降伏而標住修,欲顯文簡 義豐彰乎玄妙。始雖住修究竟降伏,得意茲 深故,但云一也。
[0198b12] 有科下。二、斥他謬判。即大雲 疏也。青龍即云:「舉終括始其義亦同。」
[0198b13] 乃令下。 正斥失。文不穩暢者,本宜初包後義,如色例 於聲等,何忽舉後攝初,致使文非穩暢?不穩 暢,則蓋由於科非經文本意也。
[0198b16] 況詳下。三、詳 定經旨。降伏在住修中者。住中降伏即實無 度者,修中降伏即無住布施,無度無住便是
離相。離相既通住修,故知降伏是總。
[0198b19] 不別下。 四、牒難釋通
[0198b20] 初句牒難。難云:「空生既問有次 第,住修降伏宛分,何故經中不與別答,而寄 住修中明耶?」
[0198b22] 此經下。正通。離相是降心者。如 前所引無度無住等。須約住修顯者。若有發心 修行,斯可說得降心;若無住修,說何降制?斯
則只於住修以降分別妄念,故云本不相離。
[0198b26] 無著下。引證可知。
[0198b26] 疏答問中科安住等者。此 即安住四心。彌勒偈云:「廣大第一常,其心不 顛倒,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滿。」依此科判,故 列四心也。
[0198b29] 疏初句下二。初、釋標
[0198b29] 三界普度者。 釋廣大義。一切眾生不越三界,三界普度方名 廣大,若一眾生不與度者,非廣大也。故經標
云「所有一切眾生」,即統該也。梵語僕呼繕那, 此云眾生。《智度論》云:「五蘊和合中生,故云眾 生。」《瑜珈論》云:「思業為因,卵、胎、濕、化為緣,五蘊
初起名之為生。」類即流類,即胎卵等四也。
[0198c06] 若 卵下。二、釋列三。初中二。初、釋文
[0198c07] 稟命之始名 曰受生,即初起之時也。卵等四異故云差別。 謂:卵 [穀-禾+卵] 中生,胎藏中生,依濕而生,化忽然生,
故不同也。然三界眾生不出五道,以四攝五亦 得具足。故疏次云「天獄等化生」,斯則從狹之 寬,明也。
[0198c12] 天獄化生者。天上、地獄唯是化生,最 狹也。
[0198c13] 鬼通胎化者。次寬也。謂:地行羅剎及鬼 子母皆是胎生。故有鬼母白目連曰:「我晝夜 分各生五百子,隨生自食,雖盡不飽。」故知有
胎生鬼也。餘皆化生也。
[0198c16] 人畜各四者,人四者, 毘舍佉母卵生三十二子,胎生常人,濕即奈 女從菴羅樹濕氣而生,化生即劫初之人。故
《俱舍》云:「二禪福將盡,下生贍部州。」
[0198c19] 畜具四者。 《正法念經》云:「化生金翅鳥,能食四生龍,乃至 濕生也。」然禽獸雖殊,皆畜生道攝,餘獸皆胎, 餘鳥皆卵也。
[0198c22] 諸餘微細等者,如《華嚴》云:「盡法 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 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
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 生類、種種色身,乃至云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 等,無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
想、非無想等。」以今經中無別說處,不可搆虛 而言。故疏結云:「不可具分品類也。」
[0198c29] 卵劣下。二、 通難
[0199a01] 應難云:「卵生最劣,云何在初?化生最勝, 云何居末?」
[0199a02] 二釋下。通
[0199a02] 約境等者。謂卵生必 具胎濕化,以未生處胎,胎中必濕。無而忽有 為化,胎生必兼濕化。濕必兼化,化不必兼餘。
但從於無而忽有故。此則前前必具後後,後 後不具前前,故為此次也。
[0199a06] 約心從本等者。謂 眾生本因起業,業識即根本,無明與本性和 合,能所未分混沌如卵,卵即卵 [穀-禾+卵] 故。《藥師經》
云:「破無明 [穀-禾+卵] ,竭煩惱河。」無明發業,蘊在藏識 為胎,受生為濕,生時從無而忽有為化,由是 義故,故為此次也。
[0199a11] 依止差別者。依止即是眾 生身,身具依止,依止義異,故云差別。故疏次 云:「有色無色等。」有色即以色為身,無色即以
四蘊為身。又色界有四禪云云,無色有四空 云云,如是品類不同,故云依止差別。
[0199a15] 問:「如有 經云:『佛涅槃時,無色界天淚下如雨。』既有淚 下,云何無色?」
[0199a17] 答:「所言無色者,無業果色,不無 定果色,故不違也。」
[0199a18] 境界差別者。雖言境界,意 明空等四處。
[0199a19] 空識二處者。無色界第一第二 天也。
[0199a20] 無所有處者。第三天也。
[0199a20] 非有想非無想 者。第四天也。無麁想有細想,故是三有之頂, 故云有頂。
[0199a22] 問:「下二界皆有色,何故唯言四禪 以為色界?又色界亦有一天名為無想,云何 唯指無所有處為無想耶?」
[0199a24] 答:「三界統論不出 五事,謂:欲、色、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然非有 無想,即局於有頂一天。色界一天雖名無想,
已從多分通名色界,故但指無所有 處 為無 想。其餘三事從空識二處已下,乃至欲界相 望,有無寬狹不同。謂:欲界具三,色界無欲,無
色界唯想,無色無欲,故立有想之名。色界雖 有想,恐濫上名,故立有色之目。欲界雖兼色 想,上已沾於二名,揀異彼故但名欲界。下下
必具於上上,上上不兼於下下。故立名之本 其在茲焉。如有三人:一人解經律論,一人解 經律,一人唯解律,揀別立號云云可知。又欲
界三欲五妙欲境勝故,色界細妙色勝故,無 色想心勝故。由是欲唯欲界,色通二界,想遍 三界,無想通上二界,非有想非無想局上一 界。斯則不同功德施所釋也。」
[0199b10] 二中經我者。即 發菩提心菩薩所稱,今佛說彼也。
[0199b11] 涅槃者。秦 譯滅度。今經上梵下唐,故云而滅度之。若具 足梵音,應云摩訶波利昵嚩喃,此云大圓寂。
今經論中多言涅槃也。然準《唯識論》說,有四 種涅槃。一、自性清淨涅槃,凡聖同有。二、有餘 依,即出煩惱障有苦依身故。三、無餘依,身出
生死苦無依故。然小乘以灰身滅智為無餘, 無餘有三:一、煩惱餘、二、業餘、三、界報餘。大乘 則以究竟寶所為無餘,故《智論》說:「四住地煩
惱盡名有餘依,五住地煩惱盡名無餘依。」四、 無住處,悲智相兼,不住生死涅槃故。
[0199b21] 疏即無 下。即大乘之無餘四種之中,無住處涅槃也。 謂不住菩薩變易生死,不住二乘灰斷涅槃, 即真無住處名為無餘。若小乘無餘,如有情
滅減不別。今不同彼,故云不共二乘。
[0199b25] 不共者。 即非彼四之第三,則言同而意異也。如《法華》 經云:「若得作佛時,具三十二相。爾時乃可謂,
永盡滅無餘。」此則二障都盡,二死永離也。
[0199b28] 第 一者,結歸偈旨,仍釋科名。意謂若非無住處 之無餘,焉得彌勒指為第一心耶。
[0199c01] 無著下。初 二句難。意云一切眾生五性差別,云何皆入 無餘涅槃?三分半眾生不得成佛,故云不可 得義。
[0199c04] 生所攝者。答也。此是無著立量,成立皆 可度也。應立量云:三分半眾生是有法,定皆 成佛,故為宗。因云:生所攝故。同喻:一分半眾
生。意云《涅槃經》說:「凡是有心定當作佛。」《圓覺 經》云:「有性無性齊成佛道。」此則是可得義,安 云不得?
[0199c09] 又云卵濕等者,舉難處難也。卵濕則 畜生難,無想有頂即長壽天難,雖舉二處,意 兼八難。八難,謂:三塗、北州、長壽天、佛前佛後、
世智辯聰、無根等難。意云:難處即不可度,云 何皆入?
[0199c13] 有三因緣等者。答也。
[0199c13] 難處待時者,此 亦令成其種也。意云:難處眾生不可常定,至 非難處而度脫之。若得成種,遲速之間必須 成熟,發廣大心故合無遺。
[0199c16] 非難處者,雖即未 度且令成熟。已熟可知。此稍同前護付之義 也。
[0199c18] 三中疏一性空者。眾生緣生,緣生無性,故 即空也。
[0199c19] 同體者,同一真如性故。故《起信》論云: 「謂如實知一切眾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 異。」
[0199c21] 故論云下。引證。此語猶反,應云眾生滅度 無異自身,寧於自身起於他想。
[0199c22] 本寂者,相本 自盡不待滅故。《淨名》云:「一切眾生即寂滅相, 不復更滅。」
[0199c24] 問:「此與性空何別?」
[0199c24] 答:「前但即空,此 則本來成佛。成佛即入涅槃,故云本寂。前淺 後深可知。」
[0199c26] 無念者。有念即有眾生,如無翳則 空華不現。
[0199c27] 法界者。一真法界平等無差。云何 於中見自他相?故偈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 眾生。」此上五義,大雲之文。然於中,一三約所,
二約能所,四唯約能,五該本末也。大抵意云: 若見眾生有可度者,即生疲勞不能常度;反 此即常也。又度與不度其心不二,名之為常
也。故《金剛三昧經》云:「若化眾生,不生於化、不生 無化,其化大焉。」
[0200a05] 四中經何以故者。徵。意云:設 所見有眾生可度。此何過耶?次通云:若菩薩 有我等相即非菩薩。此是反明。意云:是真菩
薩必無我為能度,豈更見有眾生得滅度耶? 遠離依止身見眾生等。依止即身見異名,亦 名相續。梵云薩迦耶,此云身見,等於我人壽 者也。
[0200a11] 此名身見者。以依於身起此見故,故云 依止身見眾生等相。又身見為本,諸餘見等 依此而生故,今皆遠離,故云等相也。
[0200a13] 已斷等 者。內無我即無自相,無自相即平等,平等即 空義也。
[0200a15] 信解等者。以己方人也。由內無自相, 故得外無他相,中有故,自是所以也。既無自 他之相,即自他平等。志公云:「以我身空諸法
空,千品萬類悉皆同。」
[0200a18] 顯示降伏等者。準無著 論:「廣大第一當住常心,當修不倒,當降安住」, 一段之中便具三義。今此段文正當降義,故 云顯示降伏等也。
[0200a21] 不轉者,轉即生起義。意云: 我見等不生起也。我不生起,正是降心義也。
[0200a23] 爾炎者,梵語,此云智母,即根本智能生後得, 故名智母。以根本智雖內證真理而無能證之 心,今後得智雖外度生而無能度之念,故云
如爾炎也。如是用意名不顛倒心,反之即顛 倒耳。
[0200a27] 二、答修行五
[0200a27] 一、總標
[0200a27] 疏於法統標者。謂 色聲等六通名法故。故魏經云:「不住於事。」
[0200a28] 菩 薩萬行者。謂自利、利他、事行、理行,如是等行 無量無邊。今言萬者,且舉大數。
[0200b01] 總名布施者。 謂:第一即資生施,第二第三即無畏施,四五 六度皆名法施。
[0200b03] 偈云下。引偈釋。於中初二句 標,第三句配,第四句結也。
[0200b04] 一二三者。謂一攝 一、二攝二、三攝三也。是則三施為能攝,六度 為所攝。
[0200b06] 無著下。攝所以也。前二義顯,法施義 隱,故疏明矣。
[0200b07] 然《要略》明資生者,資即外財也。
[0200b08] 無畏者。由持戒忍辱,故無心害物,設有冤家 亦不讐報也。
[0200b09] 若無精進等者。《起信》云:「於諸善 事心不懈退,立志堅強遠離怯弱」等。
[0200b10] 若無禪 定等者。下文云:「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 如不動。」不動即無染義也。擬心即差尚名為 染,況貪信敬名利等,豈得非愆。
[0200b13] 若無智慧等 者。說火濕、水熱、地動、風堅,名為顛倒。若說事 如事、說理如理,則非顛倒。由是開一施為三
施,開三施為六度,開六度為萬行;萬行不出 六度,六度不出三施,三施不出一種壇那,是 故此中唯言布施。
[0200b18] 二、別釋
[0200b18] 疏指三事者。六境 雖差,統唯三事。
[0200b19] 謂自下。列。偈云下。釋。
[0200b19] 初二句。 標。斯不著者,斯此也,不令著此三事也。
[0200b20] 次二 句釋。存己不施者,釋上自身也。為著自身不 行施故。
[0200b22] 求異事者。釋上報恩果報也。此非菩 薩所行正行。故云異事。報恩,酬過去之恩。果 報,望未來之報。自身不施義當現在,護亦防
也。意令於此三世事中防護,悉皆不著,即是 不住色等布施也。
[0200b26] 三中疏前但下。意云:前之 三事收過未盡,不妨有、不著自身、不著果報, 不為報恩而行施者,亦非無住。
[0200b28] 今則下。顯今 經意。心即能緣,境即所緣,有即雙該心境,及 心境所餘收不盡者,皆有字攝。空者,即離心 境等相也。
[0200c02] 問:「住境理有所乖離心,此復何失?」
[0200c03] 答:「空有二法相待立名,有之與空二俱是相, 隨墮一相非是常心,是故此令一切皆遣。」
[0200c04] 微 細盡袪者,不論心境空有,起心動念則乖法 體,是故一切盡令袪遣。直須施時,其心平等 不起分別,方成無住也。
[0200c07] 問:「若然者,生心動念 則非無住,且眾生心行任運非常,若待相應 畢竟無分,若一向不施又不成佛因,若行布
施即墮住相,進退不可,其事云何?」
[0200c10] 答:「欲求菩 提必須行施。初行施時難頓相應,要須用心 方便隨順,任運起念作意遠之,用心多時自
然任運得與理合,從微至著漸次相應爾。如 《起信》說:『真如離言說名字,心緣不及。』遂致問 云:『若如是義者,諸眾生等云何隨順,而能得
入?』故答云:『若知一切法雖念,亦無能念可念, 是名隨順。若離於念,名為得入云云。』」
[0200c17] 偈云下。 引證上義。故知心境空有等莫非相也。
[0200c18] 論云 下。約離二執三輪釋上離相,施物是法,施者、 受者是人。今皆不見,則離二執名為二空,二
空皆離即三輪體空。輪者喻也。如車輪內虛, 方能運轉故。《老子》云:「當其無有車之用。」三事 體空能招佛果,三體體實即墮世間。斯則以
無相輪摧三有相,超出世間也。
[0200c24] 無著下。但證 成上義。相,即境也。想,即心也。
[0200c25] 有人下。指斥謬 判,如文。
[0200c26] 四、顯益
[0200c26] 經此亦別斷一疑,應云無住 則無福德疑也。大雲二十七疑,從此便為第 一,云無住有福疑。今則不取為大段疑數。何
者?緣是答問之中曲分疑也。故論云「得降伏 心故,是以次說布施利益。」
[0201a01] 不住相者。施成就 義。次後方始文勢,云自此已下一切修多羅 示現斷生疑心也。
[0201a03] 疏二。一、科釋文意
[0201a03] 若離等 者,釋徵意也。以魏云不住相想,遂疑云:「若存 施想即有施因,以有施因方有施果,既無施
想則無施因,因尚不成果何得立?如放債須 記,若忘誰還?」此疑同無記心中行施也。法中 亦爾。
[0201a08] 不可思量者,以是無相施福故不可思 量,喻中東方是眾方之首,是故先明,南西北 方如次例說,法喻皆同不可思量,意云:非謂
無空,此空相對,義在合中。
[0201a11] 虛空下。二、別辨喻 旨
[0201a12] 遍一切處者。謂色非色中皆有空故。
[0201a12] 謂住 下。法合也。住不住中皆有福故,謂近感十王 住中福,遠招菩提不住福。又近得色身住中 福,遠得法身不住福。空雖無相非謂無空,福
雖不住非謂無福,二者寬廣即橫遍十方,高 即竪窮三際,大即通該橫竪,如上之義法喻 皆大。
[0201a18] 殊勝者,喻則三災不壞,法則四相不遷。 三者無盡究竟不窮,蓋一義耳。然世界有盡 虛空無窮,有漏有窮無漏無盡,三種常義厥
在茲焉。大抵意云:無住之福遍滿一切,無住 之福高大殊勝,無住之福究竟不窮,猶如虛 空思量不及,以稱法界,故得如斯義利昭然, 復何所惑?
[0201a24] 五中經但應如所教住者。
[0201a24] 問:「前令 不住,此又令住,住與不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