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ang Jing Zuan Yao Kan Ding Ji 金剛經纂要刊定記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金剛經纂要刊定記卷第五長水沙門子璿錄
[0208a16] 第六疏初標章。
[0208a16] 若法下。指疑起處。此亦從前 第三中來。
[0208a17] 云何下。結成疑也。既興功運行六 度齊修,迴向發心嚴淨佛土,此若非取則孰 為取耶?佛身之疑意亦同此。以是二報不相
離故,故論文中二疑雙敘。然今此科但斷一 種。
[0208a21] 舉問。經意云:菩薩取形相莊嚴佛土不?
[0208a21] 佛 意等者。空生本疑有取,佛意欲顯無取,取與 無取在於性相二土。故且舉相問之,試其解 不。
[0208a24] 釋答。經意云:不取相莊嚴佛土也。徵意云: 以何義故不取相莊嚴佛土?釋意云:不以相 莊嚴,是真實莊嚴也。
[0208a26] 偈云下。於中前三句正 釋經,後一句即却釋偈之第三句也。又前兩 句,釋經中莊嚴佛土者。非形,釋即非莊嚴。第
一體,釋是名莊嚴。非嚴,顯偈中非形。莊嚴,意 顯偈中第一體。此但指配其文,義意即邐迤 次顯。
[0208b02] 論釋下。轉釋偈文。
[0208b02] 諸佛下,至不可取。釋 偈之前半。謂修習無分別智,通達唯識真實 之性。此則以智契如名為莊嚴,即是無取之 義。所疑有取,自此釋遣。
[0208b05] 莊嚴有二下。釋後半。 先列二土,形相即法相土,謂金地寶池等。以 要言之,但有所見聞皆屬形相。第一義即法性
土,謂離一切相無所見聞,即真如理是。
[0208b08] 非嚴 下。正釋。即以後第三句為出所以,由是故得 非嚴及莊嚴也。非嚴即揀法相土,非今所嚴 之者,當於經中則非莊嚴也。莊嚴意,即顯法
性土,是此所嚴之者,當於經中是名莊嚴。所 謂顯發過恒河沙數功德,而為莊嚴。如金作 器,器非外來,即以此器反嚴於金。是故前引
論云:「諸佛無有莊嚴國土事」等。是則於諸嚴 中更無過者,故云第一莊嚴等也。
[0208b16] 言意者。即 指非形第一體,是非嚴莊嚴之意也。意即所 以也。
[0208b18] 問:「諸佛身土必須性相具足方為了義, 今既唯言於性,豈不闕於相耶?」
[0208b19] 答:「身土之相 唯心之影,心淨方能現之,苟能清淨其心,身 土自然顯現。其猶磨鏡塵盡像生,自然如然,
故非造作。故《唯識》云:『大圓鏡智,能現能生身 土智影。』況是即相亡相,非謂棄相取性,但無 執情何閡於相。然以經宗無相,此義稍增,首
末皆爾。用心之相,如次所明。」
[0208b25] 淨心勸。經意云: 以是義故,汝諸菩薩應生無住清淨之心。
[0208b26] 若 人下。先敘所遮之心。意以形相為真佛土,由 是見故,便欲形相莊嚴,故云我成就等。
[0208b28] 彼住 下。顯失也。意明本欲嚴淨,如何却生染心,以 住色等即生死心,何名淨耶?
[0208c01] 為遮下。躡前所 遮,引起經意。既以不住色等為清淨心,當知 住於色等誠為染矣。
[0208c03] 正智者。無住之心既是 正智,當知有住所生之心同為妄識。此中正 智而言生者,所謂顯發,非剙然而生。故《大經》
云:「於一切法不生,是般若波羅蜜生也。」以此 般若不生不滅,故云真心。
[0208c07] 若都下。顯意遮過。 恐惰空見,故令生此真心。天真之心本無生 滅,但緣住境即不相應,亦非斷滅。心若不住,
般若了然,亦非生起,恐人迷此,故為顯而遮 之。是則前令不住色等是遮有,後令生心是 遮無,既離有無即名中道。如斯體達,是真莊
嚴,何有佛土而不清淨?故《淨名》云:「欲淨佛土 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淨其心者,即離 有無也。
[0208c15] 第七疏初標章
[0208c15] 疑起之意,前章已敘。
[0208c16] 問:「此與第三何別?」
[0208c16] 答:「前化此報,故不同也。緣 前聞應化非真,故無有取,便云報身是實,應 有取心。是故此疑躡彼第三而起也。」
[0208c18] 斷疑。經 問答可知。徵意云:以何義故,名之為大?釋意 云:非有漏有為身,是無漏無為身。若準無著
則全異於此,大抵首末皆依二諦而釋也。今 此疏中有依天親,有依無著,則此一段且依 天親也。
[0208c23] 疏二。初、總釋喻旨
[0208c23] 高遠等者,謂下據 金輪高八萬由旬,六萬諸山而為眷屬,故名 為大。故《華嚴疏》云:「須彌橫海落群峰之高。」
[0208c25] 而 不取等者。彼山雖大,四寶所成,五位法中色 法所攝,三性之內無記性收,豈有分別而取 為王也。
[0208c28] 報佛下。正明所喻。謂進修多劫福智 圓明,純淨無垢更無過此,故云無上。獨王 (去聲) 法界故號法王。大有二義:一約體,身智郭
周故。二約位,諸聖莫及故。
[0209a02] 無分別者。非如色 法是無記性,但以三祇修習萬慮都忘,如知 寂然,故無分別。
[0209a04] 偈云下。以偈結也。
[0209a04] 非身下。二、 別解非身二
[0209a05] 初、牒經略指
[0209a05] 無漏無為者。無漏 則簡異世間,無為則表非生滅。
[0209a06] 問:「今明報身, 即合有為無漏,云何此說無為耶?」
[0209a07] 答:「此據實 教不約權宗,故是無為也。故《淨名》云:『佛身無 為不墮諸數,佛身無漏諸漏已盡。』」
[0209a09] 故偈云下。 二、引論廣釋二
[0209a10] 初、引本偈
[0209a10] 此偈標遠離有為有 漏,意顯唯有無漏法體。
[0209a11] 論云下。二、引論文三。 初、雙標
[0209a12] 若如是者。指經徵起以標也。
[0209a12] 以唯下。 二、雙釋。清淨身即法身也。此釋有物之句,即 是經中是名大身也。
[0209a14] 問:「此說報身,云何言法?」
[0209a15] 答:「以法報合說二身不殊,以此實教理智無二, 故得云耳。」
[0209a16] 以遠離下。釋無物之句也。即是經 中佛說非身也。法身既是無為,則離有為生 滅。有為既離,況有漏耶。故此釋文不言諸漏。
[0209a19] 以是下。三、雙結。謂以是遠離及唯有故,顯得 法身真我,無漏無為不生不滅,湛然清淨故 有實體,名為有物。不如凡夫遍計之我,有漏
有為、即生即滅,如彼夢幻無有實體也。
[0209a22] 以不依 下。結無有物。亦是重顯所以也。以不依於五 蘊有為之緣而住,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故 有實我。當知凡夫皆依五蘊有為緣住,五蘊
尚假,況所計我耶。緣法非己,故云依他也。
[0209a26] 辯 沙。經意可見。
[0209a27] 阿耨池者。此贍部洲,從中向北 有九黑山,次有大雪山,次有香醉山,於雪北 香南有阿耨池。此云無熱惱,縱廣五十由旬,
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於中四面各出一大河, 東名 [歹*堯] 伽河,繞池一匝流入東海,南信渡河, 西縛芻,北徒多,皆繞池一匝,如次入南西北
海。今經恒河即殑伽也,言恒者,譯者訛也。
[0209b04] 周 四十里者,謂初出池口處也。
[0209b05] 佛多下。出取喻 之由。然說此經時,但在祇園,餘說法時多近 於彼,故以喻也。
[0209b07] 彰福。經意可見。
[0209b07] 論云下。徵也。 謂三疑之後、四果之前,已說寶施之喻,今復 說者,豈不重耶?
[0209b09] 偈云下。釋也。謂前已一三千 界寶施,此說無量三千界寶施,雖則總是多, 若總是勝校量,然其後者,即多中之多、勝中
之勝,故重說也。斯則言說重而義意不重。
[0209b12] 何 故下。轉難。意云:何不於前文中便說此喻耶?
[0209b14] 為漸下。約人通也。謂機淺法深,頓說難信,漸 次誘引令知勝德。
[0209b15] 又前下。約法通也。謂喻之 前,未說四果無心,釋迦無得,嚴淨國土不嚴 而嚴,修證佛身無證而證。是故校量之喻亦
未能勝。後乃既明斯義法理兼深,由是校量 之喻亦復殊勝。或可出生佛法之義,亦在前 喻之後也。況後釋所以中五段經文,亦屬於 此。思之。
[0209b21] 顯勝。經意可知。
[0209b21] 大意同前者。即福不 趣菩提,二能趣菩提是也。
[0209b22] 可敬。經可知。
[0209b22] 大般 若下。引事證。帝釋每於善法堂中,為天眾說 般若波羅蜜法。或有時不在,諸天若到,皆向 座恭敬作禮,為重於法乃尊於處。
[0209b25] 故高顯者。 以尊人故令處高顯,俾遠近皆見敬而生福 也。
[0209b27] 形貌等者。塔中有佛形貌,人見必生敬心, 見於說法之處,亦如見佛形貌。若梵語制多, 此云靈廟,或云可供養處,與此大同。
[0209b29] 獲益。經 意云:宣說四句之處,尚得天人供養,何況盡 此經文能受持耶。如經敘之。
[0209c02] 前四句等者,據 此經意望於前段,有二勝劣。何者?為前說其 處,此說於人。前明四句偈,此明盡受持。由是
前則劣中之劣,此乃勝中之勝。反覆而言,故 云何況也。
[0209c06] 最上者。法身也。無漏無為,絕上上 故。
[0209c07] 第一者。報身也。眾聖中尊。更無過故。
[0209c07] 希有 者。化身也。如前所說四種事故。意明受持讀 誦具獲三身功德圓滿也。有云:能趣菩提故 云最上,勝出諸乘故云第一,世間無比故云
希有。
[0209c11] 有佛。經意云:如此經文隨何方所,即為 有佛及諸弟子。
[0209c12] 經顯下。明有佛及有之所以。 謂報化必依法身,法身又從經顯。既有能顯 之教,必有所顯之佛。又經是教法,佛是果法,
果由理顯,理由行致,斯則三佛備足、四法具 圓,所在之處豈生輕劣。
[0209c16] 又一切下。明有弟子 之所以。三乘賢聖體是無為,經顯無為故有 賢聖。
[0209c18] 尊重者。謂證如者皆是入理聖人,可尊 可重故。若準魏經,即但言有佛使人尊重,不 言別有弟子。故彼文云:「即為有佛,尊重似佛。」
[0209c21] 名勝。經問意云:未審此經有何名目?不有名 目,如何奉持?答文可知。徵意云:如來常說諸 法名相皆空,今特立此名者,有何所以?釋意
云:我所立者,名即無名,無名之名豈違空義? 為受持故,於無名中強立名耳。
[0209c25] 佛立下。釋立 名之因。因即所依之義。謂金剛有能壞之義, 般若有觀照之功。法喻雙彰,故曰金剛般若。
其實亦約能堅之義以立,今且就用釋之,具 如題中及七義句中說也。
[0209c29] 斷惑故勝者。眾生 流轉為遭惑染,若斷惑染成佛無疑,豈不勝 乎!
[0210a02] 對治等者。約名顯義,義實名虛,若執虛名 安得實義?慮有斯執,是故對治異說勝。
[0210a03] 經問 意云:汝謂如來除所證之法外更有別異之 說不?答意云:如來除所證之法外,更無別異 之說。此段躡於次前立名處來,意云非唯立
此經名,名即無名,凡有所說悉皆如此。又非 我獨爾,諸佛亦然。
[0210a08] 無別等者。謂釋迦一佛初 中後說,竟無別異增減,然乃但據真實無差, 不約言辭有異耳。
[0210a10] 但如下。出所以也。凡有說 時皆如其證,證中無說豈有異耶?
[0210a11] 三世下。結 通諸佛。以諸佛同證,竟無二源,不證則已,證 則無別也。若未至極位在因地中,隨其所說
各各差別。何以故?所證不同故。如地前地上 十地節級不同,由是果人決無異說。
[0210a15] 故云下。 結成上義。既一佛多佛過去未來所說皆同, 咸如其證,如證之說不亦勝乎。
[0210a17] 故論云下。引 證。唯獨等者,說般若能斷煩惱,無有一佛不 作此說,餘皆若此。
[0210a19] 第一等者。以諦理離言說 相、離名字相,故不可說。此證前既如其證則 無所說也。然無著、天親語雖似異,其意實同。
既如其證,豈非第一義耶。
[0210a22] 塵勝經。問答之文 可見。釋意云:所言塵者,非煩惱塵但是地塵。 所言世界者,非染因界但是地塵界。此即躡
前校量中來。由前說河沙寶施不及持經,惑 者所聞未能誠信。所以如來特說此義,使其 明見優劣用滌所疑。具在疏文昭然可見。
[0210a27] 論 云下。釋盡其意。意云:碎界為塵,塵上不起煩 惱,寶施得福,即有貪瞋五欲自娛,無惡不造。
故相傳云:布施是第三生怨,所以塵界勝於 寶施,且塵界但不起過尚得為勝,況受持此 經定招佛果,豈可以為劣哉。由是相望便有
三重勝劣,謂寶施不及塵界,塵界不及持經; 持經尚勝於塵界,豈得不如寶施。如百姓不 如宰相,宰相不如天子;天子尚勝於宰相,豈
得不如百姓。喻中天子最勝也。法中持經最 勝也。經勝所以,豈不昭然。
[0210b08] 大雲下。但對經文 以揀法喻,更無別義。
[0210b09] 然其意者,說微塵是塵, 貪等亦是塵,以俱有坌污之義故。說三千為 界,說煩惱染因亦為界,以皆有為因之義故。
亦可三千是器界,煩惱是有情界故也。今則 揀非貪等塵及染因界,但是地塵及三千界 也。是則結釋上義並如前說。
[0210b14] 果勝。經問答之 文可知。徵意云:以何義故,不以三十二相為 法身如來?釋意云:如來說三十二相,非是法
身無為之相,但是化身有為之相故。
[0210b17] 恐施下。 敘經起之意也。恐彼意云:若施不求佛,即起 煩惱,本為求佛,云何煩惱?彼所求者,即是三 十二相之身,為破此見,故復問之。
[0210b20] 持說下。且 標勝劣。謂寶施但得色相,持經即得菩提,故 云勝彼福德。
[0210b22] 何以故者。徵意云:既得三十二 相,何不得菩提?
[0210b23] 彼相下。釋也。理法身是菩提 相,彼三十二相非菩提相。所以言者,菩提無 相故,由法身即菩提相,非菩提相空矣。又於
其中,法身則勝、色身則劣。何以故?法身無為 真實性故,色身有為影像相故。然由持說因 勝故,果中獲法身。寶施因劣故,果中獲色身。
故上標云:持說此經勝彼福德。
[0210b29] 經福下。轉遮 謬解。恐施寶者聞上所說,便云雖知色身劣 於法身,寶施不如持說,我以不能持說,不要
法身,恒將寶施成就色身,相好既圓不亦妙 矣。為遮此見,故此云也。謂前且約別義分於 因果,故說施感相身。若據實義而論,空施不
成相果。何者?由無智慧隨相生情,所施雖多 唯成有漏。縱得三十二相,但是轉輪王,色相 雖同不名為佛。若能持說此經,則智慧圓起,
依慧行施不住有空,以無漏因獲無漏果,如 此三十二相,始得名為佛焉。
[0210c10] 意明下。結釋上 義。不逾前說。
[0210c11] 校量。經意如文可知。但甚多之 言,顯超命施之福也。
[0210c12] 捨身等者。意恐人聞寶 施不及受持,便謂以是身外之財所以劣於經 福,若將身命布施必勝受持。為破其見,故有
此文。沙數猶劣,況一身耶?
[0210c15] 泣歎。經意者。謂空 生聞上所說,喜極成悲泣涕連連,自宣心曲, 身為羅漢已是多時,慧眼雖開未聞斯教。
[0210c17] 捨 身下。悲泣之由。然有三意。一謂傷彼捨身虛 其功故。意云:捨命河沙劣於持說,不達深旨 勞而無功。二謂悲曩劫不逢遇故。意云:在凡
不聞故當其分,自階聖果亦未聞之。三謂慶 今得聞喜極成悲故。善吉剙聞深法非本所 望,涕淚交流以彰極喜。今此疏中且明前一 也。
[0210c24] 論云下。引證。慧眼等者,謂空生混跡寄位 小乘,自證人空已來,未聞法空之理,以法空 是大乘所證境故。
[0210c26] 然以此為經勝由者。有兩 重意:一謂教若麁淺聞乃尋常,既感悲啼乃 知深妙。二謂常人啼泣未足為奇,善吉悲傷當
知最勝。勝之所以,不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