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 Wang Hu Guo Bore Jing Shu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卷第五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菩薩教化品之餘
[0276b06] 時諸大眾下。第三辨大眾得益。文三。一天 及三趣得益。二八部得益。三得道賒 促。初中言無生忍者。通教三地已上。別
教初地已上。圓教初住已上矣。問云何惡 道得無生忍。答大經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必當成佛。今遇佛善知識故得道也。及戒乘
緩急前已具明。以三品戒緩生惡道。大乘急 故。以惡道身見佛聞法。八部下。二八部 得益也。三生入正位者下。三得道賒促。
由根有利鈍悟有淺深也。正位二義。一人空。 別教十解圓十信得。二法空。別教初地圓教 初住得。聞法已後。一生乃至十生得正位也。
例如法華中損生云云。佛告。下大章第三如 來述成。文二。初讚能說。後讚所說。初文二。 先正讚後述讚。初文二。一告眾而告實得道
果者。以權行自知月光本迹。實則不知故 告之也。善男子是月光下。二發迹。昔於龍 光所為第四住炎慧開士。我為第八等觀菩
薩。我今成佛。則月光為法雲菩薩。何以知然。 師子吼者名決定說。若非十地不能堪也。 又淨名歎十地菩薩云。能師子吼名聞十方
也。如是如是下。二述讚。先讚勝解。王所 說教稱所詮理。教理相稱故再言如是。自九 地已下。心口不能思不能議也。次明解般
若。云唯佛與佛乃知斯事。經有作以佛非 也。唯汝解此乃同佛地。不為菩薩發問如 是也。善男子下第二讚所說法。文三。初正
讚二勸修後大眾供養。初文三。初釋不思議。 次釋不可度量。後釋唯佛乃知。初更三。一略 說。次假徵二藏。後廣釋。初文更四。一標
數。謂十四般若也。三忍地下。二配當三忍。 謂便忍三品。十住十止十堅心也。地地上 中下三十忍者從初地至十地。各有上中下。
十地成三十忍也。一切行藏下。三藏攝。一 切行藏謂十三忍。一切佛藏即上品寂滅。此 二攝諸功德故名藏。不可思議者。四結不可
思議也。何以故。二假徵行佛二藏也。一切 諸佛下。三依義廣釋。文三。初就佛明不思 議。二合釋二藏明不思議。後雙結二藏明不
思議。初文二。先就化身明無生滅。二逐難重 釋。今初文二。一立二蕩。今初。法身無相。為 物故形王宮生雙林滅。以生滅化眾生也。而
無生下二蕩。其用彌廣其體彌寂。故無生 滅化也。無自他下。逐難重釋。先法後喻。今 初。彼我兩亡故無自他。境智俱絕故無二。中
道最上故第一。即動是寂故非化。即寂是 動故非不化。非無無相者釋其潛疑。恐人 聞無生死化等。即謂無有出世無相之法。 故釋其疑云非無無相無去來等。但求去
來不可得。故云無去來耳。如虛空者二舉 喻也。一切眾生下。二合釋二藏明不思 議。文二。先釋後結。釋中二。初人法相對辨不
思議。後境智相對辨不思議。初中更二。一明 人空。二明法空。初文二。初以三義辨眾生 空。後就眾名辨我人空。今初也。言三義者。
一無生滅。二無縛解。三非因果非不因果。 眾生義無所得。離苦故無生無滅。離集故 無縛無脫。離集則非因離苦則非果。雖非因
果而因果宛然。故云非不因果。又大品云。色 空受想行識空。以五陰空故將何有生。故無 生既無生何有滅。故無滅。無縛無解者。大論
五十一云。五眾無縛無脫若畢竟空無有作 者。誰縛誰解。凡夫人法虛假不可得。故非縛。 聖人畢竟不可得。故非解。乃至菩薩住是
道中。諸煩惱不牽墮凡夫中。故言不縛。不 以諸無漏法破煩惱。故言不解。具如彼說。 衛世師計我為作者名因。僧佉計我為受者
名果。今我既空故非因果。真諦則無俗諦 則有。故言非不因果。煩惱我人下。二就 我眾名以辨我人空。文二。一正明我空。二
明我所空。今初有五。一我。二人。三知者。 四見者。五受者。我所者下。次明我所空。一 切苦受者。苦受名苦苦。樂受名壞苦。捨受
名行苦。此三者皆有為行。同是我所等法。 故言一切苦受行空故也。一切法集下。二 明法空。一切法集者。謂因緣共成。此名假也。
幻化五陰者。五陰無實此為法假也。無合無 散者。此受假也。因緣共生故無散。因緣即空 故無合也。法同法性者。一切諸法皆同真如
之性者。以其本來寂然空故。法境界下。二 境智相對辨不思議。文二。初辨境空。後釋智 空。初中有二。先法後喻。法中言法境界空
者。明總空。謂一切法無不是空者。空無相 下。二明別空。文三。初明法空。言空者是空 定。無相者是無相定。不轉者。以苦集染法
不可轉為無漏淨法。又實相門中。無相不相 故云空無相。相不能動故云不轉。離惑故無 顛倒。離解故名不順。知諸法空空故名幻化。
無三寶者。二雙顯人法二空。無聖人六道者。 三明人空。如虛空者二喻舉況也。般若無 知下。二釋智空。文三。法喻合。今初。知無
故言無知。見無故言無見。不行生滅法不染 無明緣。又觀緣並寂故云不行不緣。不從因 生故云不因。無法可受故云不受。不得一切
照相故者。釋豈是無心不知無因不見。但以 理觀照不可得故也。斯行道相下。二舉況。 法相如是下。三合。心境俱空。何可有心得。心
境俱假。何可無心得。是以般若下。二結上 四義。文即為四。不可眾生中行結人空。不可 法中行結法空。不可境中行結境空。不可解
中行結智空也。是故般若下。第三雙結二藏 不可思議。文二。初依智總結。而一切諸下。二 約人別結。文二。初明菩薩不行而行不思議。
一切諸如來下。二明諸佛無化而化不思議。 善男子此功德藏下。第二釋上不可度量。十 地菩薩所說如海一渧。月光所說如大海。又
如王所說如海一諦。十地所說如大海。問何 意王說勝菩薩。答王無本地云何可知。我今 略述下。第三釋上唯佛能知。月光之德無量。
略述即盡故言分義。善男子下。第二勸修。 文三。一正歎勸修。二徵。後廣釋。今初。先明凡 聖自修也。若一切下正勸修也。何以故者
二徵也。一切佛及菩薩下。三廣釋。文三。 一標正路。前言門者以無滯故。今言路者 以能通故。是故一切下。二乘正路當依十四
忍修學也。是人超過下。三舉果歎勝有二 利益。一離苦。二得樂。時諸眾中下。三大眾 供養。文三。先菩薩供養功德。次天供養。後鬼
神修行。從勝至劣也。上來答第一第二問。自 利利他行竟。佛告大王下。大章第二答所化 眾生之相。文三。一牒前問。次正答。後得益。
今初重牒前問何相眾生可化也。若以幻化 下。二答。文二。一略二廣。今初。能化所化皆 因緣生故。俱是幻化。能如是者真是行化眾
生。淨名云。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也。眾生 識初下。二廣答。文二。初明所化如幻。後明 能化如幻。初文二。先釋後結。初中六假為
六別。第一釋法假中。文二。一正明法假。二 明凡聖境差。初文更二。一明本識能生色心。 本識者即正因佛性。不同木石非有非無。不
知不忘。如水濕性火熱性黃石金性等。但隨 境界而有差殊。得善境生善得惡境生惡。 乃至成地獄等身。但取初一念乃至金剛。
於其中間生不可說善惡身心。大經云。如雪 山藥唯是一味。隨其流處有種種名。其味真 正停留在山。藥菓叢林不能覆沒也。問諸眾
生等有本際不。若言有者。何故中阿含云。 眾生本際不可得者。答略為二說。一理中不 可說。煩惱與身無有前後。二事說。即有一
念識生之文。眾生本根下。二明色心成陰 界等。文二。初成五陰。初一點赤白名色蓋。 業行力故。識托其中名識蓋。即是開心為
四蓋。蓋即陰也。陰者陰覆為義。蓋亦如是。 身名積聚者。三十六物共成此身也。大王此 一下。二明成十二處。文三。初明一色生無
量色。謂五塵四大等生五識處。明根者。二 明能成五根。謂四大所造能生五識。故名為 根也。如是一色下。三總結。一色生五塵五
根四大。不明法入色也。一心動十二入中能 生意根。於十八界中能生六識及與空界。釋 中略不說也。大王凡夫下。二明凡聖境差。
文二。先明凡境並假。次明聖境真實。初 文可見。聖人六識下。次明聖境。假名雖一見 則不同凡夫妄見執著。聖人滅無常色獲得
常色。別圓之意也。眾生者下。第二明受假。 文四。一約二諦。二明有無。三約六道。四約四 姓。今初也。上明五陰是法假。計有眾生即受
假也。世諦則有真諦則無也。若有若無下。 二明有無。外道以實有為有。豁達為無。此 六十二見之本也。但生眾生憶念下。釋有所
以。凡夫妄計謂有受者。聖人見受猶幻化。 此皆以聖對凡也。乃至六道下。三約六道 明受假也。幻化見幻化下。四約四姓。所言
見者。照真幻化人化實幻者。真幻即別教人 也。此就能化所化明受假也。幻諦法下。三 釋名假。文二。一明佛知前無名。二明佛為
立名。初文三。一明無義名。為佛未出世無大 聖不說名是假也。幻法幻化下。二明無名 體。肇云。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名之實也。
無三界下。三明無三界六道也。大王是故 下。二明佛為立名。文二。一佛立名具知識 假也。是名無量下。二結名非一也。相續
假法下。第四明相續假。文三。一標宗。一亦 不續下。二釋。一亦不續。以其一故。異亦不 續。以其別故。非一非異下。三順結。此如芽
莖不可言一異也。相待假下。第五釋相待假。 文中有二意。一切相待是相避待。中論云。 若法有待成。是法還成待。如五色等法。即是
相對待。相對如眼見色耳聞聲等。若長短相 待者。此是相形待也。一切法皆緣成假五陰 等法為緣假成眾生也。俱時四果下。六釋
因生假。如五果三因。是俱時因果。過去二因 現在五果。是異時因果。又緣見是俱時。觀 因是異時。又粱椽成舍是俱時。十二時為日
是異時。又燈及明是俱時。闇與明是異時 也。一切幻化下。二結假文。即先結所化 如幻也。大王下第二明能化如幻以菩薩 見眾生不實。猶如病眼見空華。眾生不知故
為宣說。皆是假。菩薩之力用也。時諸下第 三明時眾得益。文二。一明得忍。謂地前地上。 乃至一地下。二明地上德行。
◎
二諦品第四
[0278c06] 上內護中文有三別。今二諦品。即是第三明 二護所依。言二諦者。是佛教之大宗。有實 有幻有別入通圓入通別教圓入別圓教等七
種。廣如法華玄義云云。但以凡夫見淺名俗。 聖人見深名真。審實故名諦。又上觀空品。明 實智方便智皆空而護。諸未達事須行化化
必有由。所謂二諦。故於此明也。品文二。一問 答。二勸持。初文三。一明二諦不二。二明說法 不二。三明法門不二。初文二。先問後答。問中
有三。初雙標。爾時下。將欲設難故作兩徵。二 若言無者下雙難。有人云。若言無者。凡夫智 不應有二。謂真俗二諦也。若言有者。聖人智
不應一。一即第一義也。今謂若言有者不應 言有無皆空。若言無者不應二見差別。一二 之義下三雙結也。佛告大王下。第二答。文三。
一正答。二引證。三釋成。初又三。一歎月光往 因。可解。汝今無聽下。二正答。聽說皆空即不 二。聽說宛然即不一故。諦聽下三誡聽勸修
三慧也。七佛偈如是下。第二引證。頌有八行 半。分為三別。初三行正申二諦。次三行釋義。 正是答問。後二行半結成上義。初文三。初 一
行明別教二諦。上半明真諦即有空。下半明 俗諦即空有。大論云。十二因緣是誰所作。佛 言非佛非菩薩。乃至非一切聖人作。故云無自
無他作也。法性本無性下。二一行明通教二 諦。上半明真。下半明俗。三假者法受名也。無 無諦實無下。三一行明圓教二諦。無別俗是
一無。無別真是一無。故云無無諦也。上二句 明真次句明俗。下句總結。有無本自二下。第 二正答難。明不一不二文三。初一行智理相
對遣一異。上半明一二。下半明不一不二云 云。解心見不二下。二一行智理相對以遣執。 上半明解心。求二不可得下半。明遣著。所謂
解者。見二諦皆空。便著此空二尚叵得。非二 何可得也。於解常自一下。三一行理智相對 讚入真義也。世諦幻化起下。三二行半結成
上三義。初一行明世諦有無。三喻。一舉空華。 二舉影。三舉三手。皆無實。雖無實而不無也。 幻化見幻化下。二一行明聖見有無也。名為
諸佛觀下半行。三結正觀也。大王菩薩下。第 三釋成文二。先明二義後明一義。照俗化凡 夫。照真化二乘。佛及眾生下。二明一義文三。
初能所相對明一義。有三謂標徵釋。今初標 也。何以故二徵也。以眾生下釋也。以眾生空 得置菩提空。釋佛能化也。以菩提空故得置
眾生空。釋所化也。又眾生空是人空。菩提空 是法空也。以一切法下。二境智相對明一義。 文三謂標徵釋也。今初以一切法者。謂境智
二此皆空故言空空。何以故者二徵也。般若 無相下。釋中文二。初正釋一義可解。次般若 空於無明下。二逐難重釋。何者一切空相事
顯可知。般若之空有何差別。故今釋云。從於 無明至於佛果。以明別也。文二。初約迷悟次 位明空相可解。二五眼成就時下。約佛果顯
空相文二。初明無見而見。肉天等四眼在佛 名佛五眼也。行亦不受下。二明無行而行。方 離五非。菩薩未成佛下。第三染淨相對以明
一義。文中三。謂標徵釋。初標可見。何以故徵 也。於第一義而不二下。三釋也。生死菩提其 如明闇雖二空不二也。白佛言下。第二明說
法不二文二。先問次答。問意云。若諸空如如 即無文字。何故聖人以此教化。大王法輪者 下。答文二。一明說空。二明修空。初文三。一
明名空。言法輪者。凡有二種。一行二教。法本 者修多羅經也。重誦者。祇夜經也。受記者和 伽那經也。不誦偈經者伽陀經也。無問而自
說者。優陀那經也。戒經者尼陀那經也。譬 喻者阿婆陀那經也。法界者伊帝目多伽經 也。大經云戒經。本事者闍多伽經也。方廣者
毘佛略經也。未曾有者阿浮陀達摩經也。論 議者優婆提舍經也。此十二皆空即如也。是 名味句下。二明教空。以此土音聲為佛事文
字性離故皆如也。若取文字者下。三明不行 空。行空則非正觀也。大王如如文字下。第二 明修空文三。初辨修習又二。初明因位。因教
生智。教為智母。又空如文字文字如空。故云 如如。因此如如能生佛智。故云智母也。一切 眾生下。二明果位。在眾生身為佛性。在佛身
名一切種智。未成佛時當必得成。當能成故 名當為母。未得道時名佛性。已得道時名一 切種智也。三乘般若下。第二逐難重釋。謂前
云佛智母。又云性根本智母。恐人難解故今 重釋。文二。一理性釋。二行性釋。理即如如智 母。今初理性釋。前根本智母也若菩薩無下。
二行性釋。如如智母也。若菩薩無文字而學。 無修而修。即得真智般若也。大王若菩薩下。 第三結修成也。次白佛言下。第三明法門不
二。先問後答。問中三。初是問根也。行亦無量 二問行也。法門為一下。三問法門也。又問意 云。眾生根性志懷不同。所說觀門為一為二。
大王下。二佛答文三。一略答。二廣答。後結 答。初文二。初明觀門。後明所觀法。今初文可 解也。一切法亦非有相下。二明所觀法。非有
相相不實故。非非無相離空過故。若菩薩下。 二廣答釋文三。初約二諦顯。若菩薩觀眾生 下。二是俗諦。不見一二是真諦。即俗即空故
言不二。是第一義諦。若有若無即諸見本名 世諦也。以三諦下。二約三諦顯諸法。有人言。 空即真也。色即五根。心即六識。今云一切法
者。則理事俱該。空則始從虛空乃至般若。亦 有真俗。色則始從實色乃至真色亦有真俗。 心則始從生滅乃至無作亦有真俗。攝法實
廣也。五種三諦如法華玄義說。我人知見下。 三約三假顯法。我人知見是名假。五陰是受 假。一切法是法假也。眾生品下。三結答也。大
王七佛下。大章第二勸持文二。一歎教二舉 名勸持。初文為五。一明說同七佛可解。汝等 大眾下。二舉益勸持也。況復於此下。第三明
勝信。能信此經成就三智。即超通教十地功 德。何況受持下。四明得入。圓教初住成佛能 百佛世界化眾生也。時諸大眾下。五明得益
也。大王此經下。二舉明勸持。文二。先舉名可 解。亦名一切下。二明用可見。
護國品第五
[0280a04] 正說有四。初三品明內護竟。今護國品是第 二明外護也。國土有二。一世間二乘凡夫。二 出世間十信至十地。賊有二。一外劫盜等。二
內煩惱結使。護亦有二。一外即百步鬼神。二 內所謂智慧。若內若外。悉是諸佛菩薩神鬼 能護人之國土故名護國品。約觀觀生滅法
護同居土。觀無生滅法護有餘土。觀無量法 護果報土。觀無作法護寂光土。又百步鬼神 護依報國。修行般若護正報國。又鬼神護護
命等。爾時佛告大王下。品文為三。一誡聽勸 持。二廣釋。三明眾得益。今初文可解。當國土 欲亂下。二廣釋護法文三。一廣釋護法。二引
古證今。三結示勸持。初文三。一護國。二護 福。三護難。初文四。一護時。二護法。三護體。 四顯所護難。今初也。以無難時王心不怖。有
難方怖故明時也。亦以實害為燒。未必火災 之時當請百佛下。二明護法文三。初明福田。 次明供養。後明說時。初文更三。一請賢聖。以
實身難見故置形像以表敬儀。百比丘眾下。 二明聽眾。天龍人鬼為四眾。又當機結緣發 起影嚮等四眾也。七眾者。出家五眾。比丘比
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在家二眾。清信 士女也。請百法師下。三請師講說也。百師子 吼下。第二明供養文三。一供養方法有三。謂
燈花香也。三衣下。二供養法師。什物者。三 衣三。鉢四。坐具五。剃刀六。刀子七。漉水囊 八。鉢袋九。針筒十也。小飯下。三供養飯食
也。大王一日下。三明說時也。汝國土中下。第 三明能護。即是護體也。外國有金眼仙人義 經中說根本鬼神有十。各開十為百。一大神。
二童子神。三母神。四梵神。五雁頭神。六龍神。 七修羅。八沙神。九夜叉神。十羅神也。大王 國土亂時下。第四明所護難文三。一明鬼人
難有八。一鬼亂。二民亂。三賊來。四百姓亡喪。 五君臣是非。六天地怪異。七星辰失度。八日 月失度。二十八宿者。大集攝受品云。東方七
星。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 翼軫。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北方七宿。 斗牛女虛危室壁也。大王若火難下。二三災
難也。一切諸難下。三對難明護。大王不但護 國下。二明護福。問曰。富貴者應得辦百座。貧 賤者云何。答若準此文。即以講為正。大王
不但護福下。三明護諸難。四重者。婬盜殺妄。 五逆者。殺父殺母破僧殺阿羅漢出佛身血。 八難者。一地獄。二畜生。三餓鬼。四長壽天。
五邊地。六諸根不具。七邪見。八不見佛。大王 昔日有王下。第二引古證今文二。先引天證 護國。次引人王證護身。是初也。賢愚經云。於
過去世有大國。王名善住。時頂上歘生一胞。 其形如繭。撤亦不痛。後轉轉大。便得童子甚 為端正。頭髮紺青。身紫金色。即召相師占知
有德必為聖王統領四域。因立名字頂生。年 遂長大其德遂著。父王既崩。諸王臣等願付 國位。頂生答言。吾有福應為王者。要令四王
及帝釋來相迎。爾乃登位。立誓已竟。四天王 下。各持寶瓶。盛滿香水以灌其頂。時天帝釋。 復持寶冠來為蓋之。於閻浮提五欲自恣。經
八萬四千歲。時夜叉神從地涌出。請遊東洲 經八億歲。復請西洲經十四億歲。上四天王 天經十四億歲。意中復念昇忉利天。五百仙
人扶車共飛天上。遙覩王城。城有千二百門。 諸天怖畏悉聞諸門以著重關。頂生兵眾直 趣不礙。吹貝扣彈。千二百門一時自開。帝釋
尋出與共相見。自請入宮與共分座天上受 欲。頂生復出吹貝扣弓。惡心既發因而墮落。 後患惡病即便命終。爾時帝釋者迦葉佛是
也。言頂生者。今我身是也。若依此經爾時天 帝如七佛法敷百高座。請百法師講誦此經頂 生即退也。大王昔有天羅國王下。二引人王
證護身文二。一明難事。二明能護難。今初者。 賢愚經云。昔波羅摩達王。得四種兵入山遊 獵。逢牸師子與王從欲。師子得胎日月滿足。
生一男兒。徧身似人班足似母。師子含子來 歸王所。王取為子立名班足。是王常供一箇 仙人。恒奉淨食。仙人一日不來王所。即有
天神化作仙人。即入王宮求魚肉食。舊仙凌 辰依時還來。王奉肉食。仙人嗔怪。因起誡誓。 令王後當十二年中恒食人肉。仙人語竟。還
往山中。是後厨監竟不辦順出外不見肉。見 死小兒急取其肉。作食奉王。王食甚美。即問 由來。厨人具答。王言。自今以後。當用此肉。厨
人常捕小兒殺以為食。日日供王。國人失兒 處處趣覓乃見厨人捕他小兒。捉縛厨人。國 人告王。王言我教。國人皆言是大賊。伺王池
浴伏兵捉王。王既被捉即告國人。願見一恕 後更不殺。國人不許。王即起願。願我生來所 修諸善。迴令今日返成羅剎飛行食人語。已
即隱空中唱言。自今以後當食汝等所愛妻 子。人聞急走。多有羅剎附著相從。徒眾漸多 所害轉廣。後諸羅剎言。我等為從今王勅令。
當為我等輩捉取千王。設一大會。班足言好。 一一往取。已得九百九十九王。唯少一王。不 得作會。諸王各言。我等今日無所歸告。若當
捕得須陀素王。有大方便能救我命。作是計 已。白班足言。王欲作會。須陀素王有大名德。 若得彼王來會圓滿。時羅剎王即急往取。時
須陀素王出城向園入池欲洗浴。見乞人從 王。王言且待洗還施與。王始入池。羅剎王從 空隱下捉須陀素。而愁悲泣。班足王言。聞汝
名德第一。丈夫云何悲啼。須陀王言。我不愛 身命。朝出見乞許施。值王得來不行。以是悲 耳。願王放我七日布施道人。班足許。王還七
日布施道人。時婆羅門為王說偈同此經。王 聞歡喜即立太子。代位相別就死。班足王言。 汝今就死何以歡喜。須陀答曰。大王恩廣放
我七日布施道人。聞微妙法心自開解。我願 即滿班足問言。汝聞何法。須陀即為宣說妙 法并更為說殺生罪報。班足聞已。即放須陀
及諸王等。各還本國。時須陀王者今我身是。 班足王者殃掘摩羅是也。其普明王下。二明 能護難文三。一請修福可解。其班足王下。二
聽許也。時普明下。三正明護難文二。一長行 依教請護也。二說偈加護文二。一說偈。二獲 益。初偈八行為四。初兩行說無常理。乾訓天。
天行健健不息也。坤訓順也。坤順四時。二儀 即天地也。生老病死下。二說苦理。欲是集。禍 是苦。苦集為瘡疣。即是自身與心豈在外也。
有本自無下。三說空理。識神無形下。四說 無我理。爾時法師下。第二明聞者獲益。文三。 法初聞益。法眼空即是人空也。虛空等定即
法空也。聞法悟解下。二明王轉教。時班足王 問下。三諸王悟道文二。先明得道後明放捨。 初文二。先班足得道。九百九十下。次諸王得
道。時班足王極大下。二放捨諸王文三。一放 捨。各各下。二勸修。時班足王以下。三入道 也。如十王經中。下第三結示勸持文二。初結
示。次大王下勸持。三初勸月光。天上人中下。 二勸六道也。未來世中下。三勸諸小王也。爾 時釋迦下。第三時眾得益文中二。初六益後
略結。可見。得入初地者。即圓教十信初心地。 性空則十住。一心三觀觀無明性空也。無生 法忍即十行也。無生法樂忍十迴向也。十三
昧即十一切入也。三三昧即真俗中三諦三 昧也。亦空無相等也。自性信通教聲聞也。無 量空信通教支佛也。吾今略說下。第二略結 也。
散花品第六
[0281b25] 大章第三報恩供養。故有散花品。花表因。散 佛表行因至果也。品文三。一散花供養。二現 通利益。三歎教勸持。初文三。一聞經勸持。二
散花供養。後諸王發願。初文三。初聞經人可 解。聞佛所說下。二所聞法。此經三處說偈不 同。一二諦品中說八百萬億偈。二護國品末
說八千億偈。今散花品說十萬億偈。初二諦 品即合說三時數。次護國品別引過去佛說。 今此品中明今佛說。阿難觀機略結如此。歡
喜無量者。三結歡喜也。即散百萬下。第二散 花供養文三。初行花二般若花。後妙覺花。此 三表別教地位。初行花表三賢位。次般若花
表十地位。後妙覺花表佛地位。初文四。一者 王散花。於虛空中下。花變為座。十方諸佛下。 三化佛說法。無量大眾下。四化眾散花。復散
八萬下。第二散般若花文四。初明散花。於虛 空中下。二花變為臺。臺中光明下。三化佛說 法。臺中大眾下。四化眾散花。復散妙覺化下。
第三散妙覺花文四。一散花。於虛空中下。二 花變為城。城即涅槃也。城中師子吼下。三化 佛說法。即圓教中菩薩於別中說法也。時城
中菩薩下。四化菩薩散花。時諸國王下。三諸 王發願文二。先王發願可知。佛告大王下。二 如來述成。諸佛母即實相般若。菩薩母即觀
照般若。神通即文字般若。文字能發智慧。智 慧生即神通發也。金剛云。一切諸佛及諸佛法 皆從般若經生也。時佛為王下。第二佛現神
變令眾得益。文二。先現變後得益。初文三。先 標章舉數。陰陽不測謂之神。轉易常相謂之 變。心不能思口不能說。佛之神力也。一花入
無量花下。二別敘。一花二佛土三須彌四佛 身五入四大。文相可見。問山大芥小。云何能 入。答有人言。佛之神力故入。又有人言。山芥
二如如故相入。又有人言。三界唯心。心喻芥 子。山喻三界。心能造界故名入。有人云。山芥 皆無法無性故。空空故相入。今謂若以空釋。
一空一切空。山及芥俱空。空故能相入。一假 一切假山芥俱假。假故論相入。一中一切中。 山芥俱中。中故論相入。空除見思即般若。假
除無知即解脫。中除無明即法身。即一而三 即三而一。如天三目。不縱不橫名不思議一。 佛身不可思議下。三結讚。佛現神足時下。第
二明時眾得益。文中四益。一得佛花定。即花 藏法界定。十恒河下。二得成佛益也。三恒河 沙下。三得成菩薩益也。十千下。四得神通三
昧也。善男子下。三歎教勸修。
受持品第七
[0282a14] 大章第四示弘經相貌。言受持者。大論云。信 力故聞而奉行為受。念力故久久不失為持。 此品中正明十三法師受持般若。又令他人
受持故名受持品。爾時月光下文三。初問答 須受持。二勸諸王受持後眾得益。初文二。一 月光請。二如來答。初文更二。一疑念。二正請。
疑念中三佛。一見釋迦現身即法身。二現寶滿 即報身。三見千花上佛即化身。問何以知然。 答普賢觀云。釋迦牟尼佛名毘盧遮那。華嚴
云。亦名釋迦亦名舍那。大經云。我今此身即 是法身。盧舍那此云淨滿。淨即寶也。問梵網 云。舍那為本。今何言釋迦為本。答梵網明迹
本。此經明本迹。本迹雖殊不思議一也。問此 經與法華寶塔品何異。答有同有異。同者同 明釋迦為本。異者此經帶方便。法華正直捨
方便也。白佛言如是下。第二正問文二。先讚。 不可以口說智解識識此法門也。云何諸下。二 請也。空者即般若智慧也。由此智慧能得神
通變化。一切眾生不知請佛開發也。大牟尼 言下。二如來答。答意但以菩薩上求下化為 言。解說方得此道。開空甚多。略說三種。若色
即是空開一切智。空即是色開道種智。色空不 二開一切種智。色若不空則見思惑。空若不色。 即無知惑。不得中道則無明惑。三皆是門。如
是三觀即三智開。大略如是也。文三。初總標。 次別釋。後總結。初文三。一標文可見。從習忍 下。二別敘。依謂依止。持謂攝持。言此法師為
眾生依止建立正法也。汝等大眾下。三勸供 養。善男子其法師者下。二別釋十三法師。即 為爾別。今初第一習種性法師文為五別。一
標位。二辨差。三行業。四舉劣明勝。五入位時 節。今初第一法師習種性。標位也。若在家下。 二辨差也。婆差即優婆塞也。優婆差即優婆
夷也。修行十善下。三明行業文三。初修十善 行。謂十善即十信心也。自觀己身下。二修不 淨行。初觀六大。次觀諸根。後觀三界。五情即
五識。五受即苦樂憂喜捨也。住在佛家下。三 生佛家行六和敬也。善男子習忍下。四舉劣 況勝文二。先舉劣次況勝。初文二。先正釋劣
位。法喻合可知。雖以十千劫下。二通伏難文 二。初徵伏難。三伏忍法云何。向言有退有進。 而不可名字下。二釋。通有三而不可名字故
有退。是定人者下。二顯其勝位文二。初明得 者。謂十住菩薩初證生空理得聖人性。故名 為定。異前十信不定。以十信未解純修假入
空觀也。必不起五逆下。二明離過文四。一不 起五逆。二不作六重。三不作二十八輕。四不 謗佛法經典。初文可見。六重者。如優婆塞戒
經第四卷受戒品說。一殺二盜三婬四妄語 五沽酒。六說出家在家四眾過失。二十八輕 者。亦如優婆塞經說。一不供養父母師長。二
專飲酒。三不能瞻病苦。四不能多少捨施。五 見四眾不起承迎禮拜。六見四眾毀戒心生 憍慢。七每月不能受持八戒供養三寶。八四
十里中有講不聽。九受招提僧臥具床座。十 疑水有蟲故飲。十一險處獨行。十二獨宿尼 寺。十三為財命打罵奴婢等。十四以殘食施
四眾。十五畜猫狸。十六畜象馬等一切畜生。 不作淨施未受戒者。十七儲畜長衣鉢等。十 八為身田作。十九市賣斗秤不平。二十非時
行欲。二十一不輸王稅。二十二犯國戒。二十 三得新菓菜不奉三寶。二十四僧若不聽說 法而輒自作。二十五道路上在一切出家人
前行。二十六僧中時食遍為師長。二十七養 蠶。二十八行逢病人不住瞻視付囑所在而 便捨去。佛法經書下。四不謗佛法經典言非
佛說也。能以一阿僧下。五入位時節。日月歲 數所不能知。故云阿僧祇。僧伽陀位。此云離 著也。復次性種下。第二明性種性文三。初
標位。初學名習習已成性。故名性種性也。行 十慧觀下。二辨差。十慧觀者。四念處四。三善 根七。三世觀十。如教化品中說。滅十顛倒者。
四念除四倒。三善除三毒。三世觀除三世定 執也。我人知見。是法上假立而非實也。無定 根者。我法無定住處相。無自他相者。我自
無體相上亦無也。以二阿僧下。三入位時節。 波羅陀位者。此云守護。十行菩薩其行堅牢 不失自性。以能從空入假不為假染能守自
行故。復次道種下。第三明十回向菩薩文三。 一標位。以其修中道正觀故云道種性也。住 堅忍中下。二辨差文二。先明觀差別。觀受五
陰得五分法身。觀三界得三空。觀二諦得無 常無生二忍。第十第一義諦即無生中道空 也。而受生三界下。二受報殊勝文三。初標可
解。何以故。二徵。已心寂滅云何受生也。業習 果報下。三釋。由未登初地不斷無明所薰。見 愛猶在故得生也。復以三阿僧下。三入位時
節。爾許時修方得初地。雙照二諦故云平等 聖人也。此地不退故云跋致。正者即證初地。 此因中說果也。復次善覺下。第四法師文五。
初標位文可見也。住平等忍下。二辨修行差 別文二。初明二智為相。後顯二智同異。初文 二。先標章。次別釋。初平等忍者。即標實智。
雙照有無而不染也。四攝等標方便智也。入 無相捨滅下。二別釋文二。先釋實相智。後釋 方便智。初文三。一總舉。二別釋。後明離相。
今初文可見。於第一義諦下。二別釋文三。一 法性無為亦名虛空。無為緣理而滅下。二擇 滅無為。佛真智滅一切結無相無為。住初忍
時下。三非擇滅無為。謂無相等法也。無相無 為下。三明離有無二相。無量方便下。第二顯 方便智文二。初標可解。實相方便者下。二釋
有六種方便。今初明實相方便。次遍學方便。 次回向方便。次自在方便。次一乘方便。次變 化方便云云。如是善男子下。第二重釋二智
同異文三。初結上異相者。先明實智相。初覺 中道故云初覺智也。巧用不證下。是方便智 相也。譬如下。二舉喻顯非。明不一不二。而一
一行成就者。三明行成就。以得即空即假即 中。一行無量行無量行一行故云成就也。以 得四阿下。第三明時節。證初地施成就故云
入功德藏門也。無三界業下。次生淨土。即方 便有餘及實報等土也。常修捨觀下。第五登 位。以修捨故得施度滿。鳩摩羅伽。此云勝怨。
以離三界及二乘怨也。四寶藏者。有人云。三 藏及雜藏也。今但依勝鬘經。一者無價藏菩 薩乘也。二者上價藏緣覺乘也。三者中價藏
聲聞乘也。四者下價藏人天乘也。又亦四攝 為四藏也。復次德慧下。第五法師也。文三。一 標位者。謂尸羅清淨與慧俱生。住於三德故
名德慧也。以四無量心下。二辨觀差別文三。 初顯地別行。為欲對治嗔等煩惱故修四等。 滅三有嗔下。二明除障。依薩婆多宗嗔唯欲
界。依成實宗嗔通三界。依法華譬喻品中上 亦有嗔也。住中忍中下。三位分齊。順忍中品 也。以五阿僧下。三入位時節。闍陀波羅此云
滿足。亦名無畏。尸羅圓滿故。復次明慧下。第 六法師文三。初標位也。得忍成就故名明慧。 常以無相下。二辨觀文三。一明地別行。知三
世空為三明觀也。盡三界癡煩惱者。二明除 障也。得三明下三。明位滿足。常以六阿僧下。 三明入位時節。伽羅陀者此云度邊。度度等
邊也。復次爾焰下。第七法師也。文三。一標。 言爾焰者。此云智母。謂此地中能生禪智故 云智母也。修行順法忍下。二明地別行文三。
一標住位。言須陀洹者。借小名大。五見即五 利使也。常以天眼下。二起通。未具漏盡故但 言五也。於念念中下。三滅障。謂此位配初果
故滅五見。又亦是別入通意也。亦以七阿下。 三入位時節。復次勝達下。第八法師也。文三。 初標位。深修禪定故得神通。達色心法故名
勝達。於順道忍下。二明地中別行文三。初明 得無畏觀。通達五相即一切智無畏。滅三界 疑等煩惱。即漏盡無畏。知地地有所出等。即
說盡苦道無異。有所不出等。即說障道無畏 也。逆三界疑者。二除障也。修習無量功德下。 三入位分齊。亦是借小說大。復集行入阿僧
下。三修行分齊。復次常現真實下。第九法師 也。文三。初標位。中道真明般若實故常現真 實。住順忍中下。二別行。一切煩惱為集因。苦
等名集業。此地中並盡也。諸法本空故非有。 建立諸法故非無。無有俱實故一相。實相亦 如故無相。復於九阿下。三入位時節。樂力即
願力也。復次玄達菩薩下。第十法師也。文三。 初標位者。玄遠也。達通也。此位得無生忍 無功用心故云玄達也。十阿僧下。二入位時
分滅三界習煩惱也。住第十地者。即十三法 師中第十法師地。非謂十地菩薩也。常行三 空門下。三辨觀差別。行三空觀弘佛三法藏
故也。復次等覺者下。第十一法師也。文三。初 標位。行地中真俗雙照名等覺者。亦非第十 一地之等覺也。住無生下二明觀差別文三。
一明有無觀又二。先配位也觀心心下。二正辨 有無觀文三。初別釋文二。先明寂而常用。心 心寂滅者。念念空也。即明寂義。雖無相而相。
雖無身而身。雖無知而知。此明用義。而用心 下。二明用而常寂。在有常修空下。二合釋有 無。在有修空。釋上用而常寂。處空常萬化。釋
上寂而常用。雙照一切法故者。三雙結也。知 是處非是處下。二明十力觀。但明後一餘行 略之。而登摩訶羅伽位化一切國土眾生。第
三登位差別。摩訶羅伽此云大得。或云龍象 等。千阿僧下三明修行時節。復次慧光下。第 十二法師文三。初標位者。以此地菩薩得無
礙智。化諸眾生現諸神通。名為慧光神變也。 住上上下。二明觀差文四。今初配位。滅心心 相者。一明滅心。滅意等名滅心。滅心數名滅
相。法眼見下。三明見境。法眼見一切法。即別 明。三眼色空見。即總明。三眼者佛法慧也。慧 眼見色空。法眼見色假。佛眼見中道。空假不
二而二二而不二。雙照即不二而二。雙忘即 二而不二。舉三眼對色二境。見之一字總明 三見之差別也。見色空即空諦。見色假即有
諦。雙照即第一義諦。此三約教有五。一別入 通。以幻色為有見空為真。非有非空為第一 義。二圓入通。三諦同前。加一切法趣。三別
教。以幻有即空為俗。不空為真。不有不空為 中道。四圓入別中加一切法趣。五圓教三諦 皆云一切法趣也。問菩薩地云何言佛眼。答
法華云開佛知見。即別教初地圓教初住。發 三種智。一正因理心發。用中道觀開一切種 智。二了因智心發。用即空觀開一切智。三緣
因善心發。用即假觀開道種智。初地尚得。況 九地耶。此但分得非具得也。以大願力下。四 生淨土。萬阿僧下。三明入位時節。薄伽梵此
云世尊。非真佛世尊。是補處世尊也。復次觀 佛菩薩下。第十三法師文四。一標位。觀佛菩 薩者。若開妙覺。此是等覺猶名菩薩。來至此
地保為究竟。乃是未極更須觀察。別佛猶有 三十二品無明。智去圓佛尚遠故云觀也。通 佛即有四十二品無明。此更遠矣。住寂滅忍
者下。二明證時分文四。一配位者第五寂滅 忍自有二別。一下二上。今第十地即是寂滅 忍下品也。從始發心下。二經時多少。謂從習
種性至灌頂忍。經百萬阿僧祇劫也。修百萬 下。三辨修證。登一切法下。四明登位。一切法 解脫者。真解脫也。金剛臺即金剛三昧。善男
子下。三對位辨別文五。一伏斷差別者。從習 至頂三昧先明伏忍也。而無相信下。明斷。滅 一切煩惱即大涅槃也。生解脫即解脫智。照
即般若。第一義。即法身位。不名為見下。二信 見異。先明不見也。所謂見者是薩婆若。次明 見也。是故我從昔以來下。引證也。唯佛頓解
下。三漸頓差別也。慧雖起滅下。四常無常異。 無生則累無不遣。無滅則德無不圓。無生則 斷德。無滅則智德也。入理盡下。五等無等異。
文中法喻合可解。常修一切下。四明入定位。 此中一切行滿智慧滿名功德藏。婆伽度位 此云世尊。亦復常住佛慧三昧者。必應受修
義言亦復。在別利物故云常住。善男子如是 下。大章第三結歎。明其施化與佛無異。佛告 波斯匿王下。第二付王受持文四。一讚用勸
持。二讚名勸持。三釋勸所由。四稱名付囑初 文二。一略歎。二廣歎。初文更四。一舉滅勸 持。一切國土下。二明般若之力。是故付囑下。
三釋付囑所以。以無王威力故。故不付囑也。 汝當受持下。四別付月光也。大王吾今所化 下。第二廣歎勸持文二。初標除難福生。二問
答分別。今初文可解。云何為七難下。二問答 分別。先問可解。日月失度下。二答七難為七。 第一日月失度難。謂時節變易多飢饉。數量
變易多刀兵。色相變易多疫病也。二十八下。 二星宿失度難也。大火燒國下。三災火難也。 大水漂沒下。四雨水變異難也。大風吹殺萬
姓下。五惡風難也。天地國土下。六亢陽難也。 四方賊來下。七惡賊難也。並如文可見。大王 是般若下。第二讚名勸持文二。先讚名勝。後
勸供養。初中辨三般若。心識之本即實相般 若。王之父母即觀照般若。以能生王慧解心 故。下六名即文字般若也。佛告大王下。二勸
供養文二。先示供養法。後別明行住供養。初 中皆言九者。九表眾生苦。幡者標顯行得勝。 明九苦之內建解脫勝幡也。九色花表九苦
眾生行般若因也。青黃赤白黑五塵花。地水 火風四大花也。二丈表二諦。十燈表十善功 德。各以般若展轉相資成千智慧。高五丈明照
五道也。九玉箱表九苦居清淨為法器。九玉 巾表九苦居眾生得般若巾。案者平喻實相般 若。以經置上者。文字能令實理顯也。七寶者
表七方便人皆為人寶也。若王行時下。二別 明行住供養。先明行供養。若王住時下。是明 住供養也。大王我今五眼下。三釋勸所由文
二。初明王福盡文可解。大王若未來世下。二 明來世利益文三。一舉數可解。一金剛吼菩 薩下。二別釋可見。是五大士下。三結釋也。大
王吾今三寶下。四稱名付囑文三。初總明付 囑可解。憍薩羅國下。二稱名。如是一切下。三 結勸。時諸大眾下。第三時眾得益文五。一修
羅益。時十六下。二人王益。益中初明八勝處。 地水火風能造四大。青黃赤白所造。出離貪 欲故名勝出。四大下。次明十一切處。地水火
風青黃赤白空處識處。所緣覺廣無處不入 故也。三十忍是初地方便名初地相。第一義 諦即初地。初地是九地相。故攝論頌云。如竹
破初節餘節速能破。得初地真智諸地疾當 成。捨凡身得六住身。捨七地分段報身得八 地變易法身。故智論云。七捨生身肉身。此通
教益也。十八梵天下。三天益。修羅及天皆同 益也。空花表人空。法性花表法空。此顯伏忍。 聖人花表信忍。順花表順忍。無生花表無生
忍。四辨自在說法即法樂花。下品寂滅忍也。 金剛三昧能斷結使。即一品寂滅忍。其餘一 切眾下。四大眾益。心空花者。定於三學之中
名為心學。心樹花者。觀十二因緣生也。六度 花者。十地行也。妙覺花。果行也。十千菩薩 下。五名菩薩文二。先明十千益可解。次復有
十億下。明成佛益。此中成別教佛也。
囑累品第八
[0285b02] 大章第三流通分。囑謂付囑。累謂憑累。將此 法付囑國王。憑其宣演故云囑累品。又付國 王。若有災難憑此救度。故云囑累。又付囑此
經。令累代流行故名囑累品。問何不如大品 付囑聲聞法華付囑菩薩。而乃付囑國王耶。 答此佛隨病設藥。以王國有災厄弘宣得益
故付囑。又百事大供養深廣。自非王力誰所 能辦。故付囑也。又王若不信法即不行。行法 在王故付之也。佛告波斯匿王下文二。先付
囑誡勅。後依教奉持。初中更二。先明略付囑。 誡謂誡勸。勅謂教勅。吾滅度後下。二廣付囑 誡勅。初文二。初明付囑。後明誡勅。初二先付
時。後正明付人法。今初也。八十年者。佛去百 年內五人住持。一迦葉。二阿難。三末田地三 人見佛在世相次住持。經六十年法行不滅。
次商那和修。優波毱多。此二人不見佛相次 住持。經四十年威儀法滅。故於此時言無佛 法僧也。言八百年者。正法年內二十師住持
佛法。並是聖人法不滅。第六百年馬鳴菩薩。 第七百年龍樹。皆是菩薩法亦不滅。八百年 中邪宗極盛。故於此時付囑國王。提婆菩薩
聲王鼓申法是也。八千年者。像法盡末法時。 眾生信邪故法滅。此經三寶下。二明付人法 更二。初付法可解。為三界眾生下。二付人也。
今教三行。一空行。二七賢行。三十善行。空即 聖行。七賢即七方便。十善即凡行。從深至淺 也。後五濁世下。第二廣辨七誡文為七。一誡諸
滅法過。二誡壞四眾行。三誡禁不依法。四誡 自毀。五誡使役。六誡自咎。七誡謬信。今初第 一誡諸滅法過文三。初明滅法人。次辨滅法
過。後結成過。今初文二。先明滅法時。即五濁 也。一命濁。二劫濁。三煩惱濁。四見濁。五眾 生濁。文殊問經云。十歲眾生乃至千歲。有短
長為命濁。饑饉疲病刀兵為劫濁。多有貪瞋 癡名煩惱濁。邪見戒取見取邊見為見濁。不 孝不義譏師長等是眾生濁。比丘下。二滅法
人也。明作制法下。二辨滅法過文中。先明制 四正。後明立四邪。制四正者。一不聽出家。二 不聽行道三不聽造像。四不聽造塔。立四
邪者。一立統制眾。二比丘地立白衣高座。三兵 奴為比丘。四受別請也。當知爾時下。三結過 也。大王壞亂吾道下。二誡壞四眾行。為王不
行正法則佛道壞也。大王法末世時下。三誡 禁不依法。大王我滅度後下。四誡自毀文三。 初自毀。二起惡後招報。初文二。先法後喻。今
初文可見。如師子身下。二明喻也。此喻如蓮 華面經。佛告阿難。譬如師子命終身死。若空 若地若水若陸。所有眾生不敢食肉。惟師子
身生諸蟲。還自食師子之肉。阿難。我佛法中 非餘破壞。是比丘破我三大阿僧祇法。彼經 但喻出家。此經通喻道俗。各壞我佛法下。二
起惡。人壞佛教下。三招報文中。法喻合可見。 六親謂父母兄弟夫妻。喻有三。初二喻現報。 後一喻生後報也。大王未來世中下。五誡使
役。大王未來世中下。六誡自咎也。大王未來 世中下。七誡謬信。文中為四。初示善。不壞正 教曰流。開空法道曰通。能盛福智曰器也。諸
惡比丘下。二示惡也。其王不別下。三謬信也。 是為破佛下。四示過也。爾時十六國王下。第 二大眾奉持文二。先奉持。次奉行。初文先傷
感。二嗟嘆。初文二。先正明傷感。時諸國王等 下。二受持也。爾時大眾下。二嗟嘆。傷此時也。 爾時無量大眾中下。二奉行文五。先列。大眾
聞佛所說下。二明聞佛法義。歡喜無量者。三 明歡喜也。為佛作禮者。四禮佛也。受持般若 波羅蜜者。五奉行也。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卷第五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3 冊 No. 1705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