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 Wang Bore Jing Shu 仁王般若經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仁王般若經疏卷上一吉藏法師撰
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序品第一
[0314b07] 所集不同隨流各異不能具出。天台智者於 眾經中闊明五義。今於此部例亦五門分別 (第一釋經名第二出經體第三明經宗第四辨經用第五論經相)
。標其名字示其名下 之體明其綱宗辨其功用論其教相。此則一 經大意略盡委釋具如法華經初今略明之。
[0314b12] 第一釋名者但諸經受名不同。自有單法立名 或單譬受稱或單人立名或法譬雙說或人法 雙彰。所言單法者如大涅槃等從果法立名。
大品般若十地漸備從因受稱。單譬者枯樹 七車譬喻等經直引譬事得名也。單人者如 七女老女等經也。法譬通說者如華嚴法華 金剛般若等經也。人法雙彰者如維摩勝鬘
四天王問般若仁王般若等經也。所言佛說 者自覺覺他故名為佛聖言宣暢故名說。仁 王仁者施恩布德故名為仁。統化自在故名 為王。護國者仁王是能護國土是所護由仁
王如法治道。萬民適樂國土安穩若仁王望 般若。般若是能護由持般若故仁王安穩由 人柄法。仁王是能護般若是所護。今仁王般
若皆是能護國土是所護。般若者大智論有 二釋。第四十三卷解。般若秦言智慧開善藏 師並用此翻。佛國土語般若此翻智慧。又第
七十卷解般若不可稱。般若定實相甚深極 重智慧輕薄。是故不可稱。莊嚴旻師以此文 云般若名含五義智慧。止是一條非正翻譯。
二師各執即成論皆不得般若意。問。論既有 二文今云何通釋。答且依論解般若有二種。 一方便門二實相門。所言翻者約方便門翻為
智慧。言不可翻者般若非愚非智故云不可 翻也。但解智慧經論不同。淨名經云。分二字 解云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起於智業。不
取不捨入一相門起於慧業。舊釋此文智是有 解慧是空解。今則不爾。眾生心念何必是有。 入實相門何必是空。謂善得此意也。成實論
合解智慧二字。文云真慧名智。此意言慧即 是智。又云慧義經中說解智是慧義故名智 慧合釋也。問經論何故語言或出或沒或開
或合不分明一途示人耶。答聖人非不能一 途分明示人而今出沒之言者此有深意。以 眾生本來執著難動以是因緣繫屬於魔。生 死不絕苦輪常轉不悟正道。今若復作一途
定說更增其住著所以不定出沒。動其生死 根栽令得逈悟正法故不定之說為益厚矣。 若學者定執經論一文以成一家之義為謬甚
矣。問五部八部內何者攝也。答五部如此經 說八部者大品小品光讚放光文殊問金剛般 若道行天王問般若。此仁王問般若是天王
問般若攝。人王亦是天王也。故知天王問般 若所攝也。
[0314c27] 次釋波羅蜜者名彼岸到。波羅名彼岸蜜名 為到。捨相會實名到彼岸。又因能達果名到 彼岸。應言到彼岸而存胡本名波羅蜜。經者
名修多羅此翻為法本。理不自發藉教以顯 教為理本。教不自起由理故生理為教本。教 理相由並說為本。今正取文為理本。小乘論
有五義一出生出生諸義故二涌泉義味無盡 故三顯示顯示諸義故四繩墨除邪得正故五 結縵貫穿諸義故俗訓為本。經者綖也文經 義緯織成行者之心故名經也。言序品第一
者發起由藉名之為序。義類相從稱之為品。 八內居初名第一也略簡仁王波若位地。名 字不同仁王者依瓔珞經云有十四王一粟散
王十善下品。二習種菩薩銅輪王。三性種 菩薩銀輪王。四道種菩薩金輪王亦名轉輪 王。五初地菩薩四天王。六二地菩薩忉利天
王。七三地菩薩焰魔天王。八四地菩薩兜率 天王。九五地菩薩化樂天王。十六地菩薩他 化自在天王。十一七地菩薩初禪王。十二八
地菩薩二禪王。十三九地菩薩三禪王。十四 十地菩薩四禪王。今言仁王者即是十善下 品粟散王。十四王內最下品也。
[0315a20] 第二出經體以五忍十地為體。故下文云五 忍是菩薩法具列五忍竟。下結文云名為諸 佛菩薩修般若波羅蜜。故知因修般若得證
五忍。一切佛菩薩無不由此五忍而成聖。故 知五忍十地為體。五忍義下文委釋也。
[0315a25] 第三明經宗。夫欲講讀經前須識大旨。此經 以無生正觀為宗。離有無二見假言中道。故 下文云波若無知無見不行不受不生不滅。
以般若不可思議故。不生不滅者是中道之 異名。不思議寂滅之別稱亦名佛性即十方 佛母。一大事者即其事也。問宗體有何差別。
答諸法本來寂滅何宗何體。今欲為緣顯示。 於無名相中假名相說分為異也。若就通門 宗亦是體體亦是宗。今約別門輪輞喻宗內
空喻體。宗如綱領體如毛目。意云振裘持領 舉網提綱裘網之體毛目自張宗體之異其義 如是。
[0315b08] 第四辨經用此經以外內二護為用。內護者 下文云為諸菩薩說護佛果因緣護十地行因 緣。所言外護者下文云吾今為汝說護國土
因緣。令國土獲安七難不起災害不生萬民 安樂名外護也。
[0315b13] 第五明教相。夫欲弘宣正法須識教之偏圓。 方得了悟所稟之教。若具明教相諸經不同 備如法華玄義釋。今略明之。若江東諸師三
種分教。一者頓教謂佛初出世頓說深理也。 二者漸教謂從淺至深也。三者無方不定教 謂深淺無定也。但就漸教中有二說。一云漸
有四時此經是第二時說是大乘。二云漸有五 時此經是第二時說三乘通教也。二師並說 般若是第二時說。故大品云見第二法輪轉。
今謂不爾。若以大品對初教云是第二時者。 法華譬喻品云昔於波羅捺今復轉最妙。且 對初教明亦應是第二時教。涅槃亦云昔於
波羅捺今於拘尸那城說大涅槃。亦對初教 應是第二時。後學宜自研尋不可妄依舊說 也。又十地論師四宗五宗分佛教。今不復繁
文闊說。今依菩提流支直作半滿分教。若小 乘教名半字名聲聞藏。大乘名滿字名菩薩 藏。今尋諸經論斯言當矣。所言小乘半教者
若明其至理。但人法二空語。其因果但說有 作四諦。斯乃教不盡宗語不極義。說稱小根 進成小行有所缺德。名之為半故云小乘名
聲聞藏。大乘滿字教者若明其理至極。平等 無得正觀不二為宗。語其因果即說無作四 諦。斯乃教稱大乘宗語極圓旨。說稱大根進
成大行具足無缺。名之為滿故云大乘名菩薩 藏也。今此經者二藏之中是大乘滿字菩薩藏 攝。是故經言行獨大乘三賢十聖忍中行唯
佛一人居淨土。故云大乘滿教謂菩薩藏也。
[0315c12] 次入經文。然諸佛說經本無章段。始自道安 法師分經以為三段。第一序說第二正說第 三流通說。序說者由序義說經之由序也。正
說者不偏義一教之宗旨也。流通者流者宣 布義通者不擁義。欲使法音遠布無壅也。所 以有三說者欲明勝人致教必有因緣。先明
序說開漸既彰。正經宜辨故復正說。聖人大 悲無限眾生受化無窮。非止復益當時乃欲 遠傳後世故有第三流通也。然此三非是三
故三乃是一三耳。序即是正乃至流通即序。 例如三寶一三三一也。文處者此經有八品 分為三段。第一序品即為序分。第二觀空品
下六品為正說分。第三以囑累一品名流通 分。若依文判者受持品末佛告月光下即是 付屬。但前品明付囑辨不起七難。後品明付 囑辨經分齊。故言付屬品名流通也。
[0315c28] 就序品中為二。初明證信序。第二明發起序。 諸師因此二序雖復種種不同。今以四雙往 收義無不盡。第一證信對發起。第二對通序
明別序。第三對如來序明阿難序。第四對經 前序明經後序。阿難親承音旨名證信序。發 起正經故云發起序。眾經同有名通序。發起
各異故名別序。佛口自說名如來序。阿難證 信名阿難序。佛所說者名經前序。阿難後結 集證信名經後序。諸師雖復種種穿鑿煩而
無當今置而不論。今且依經前經後一雙以釋 二序。二序即為二別。從初至大眾僉然而坐 名為經後序。佛在世時未有此序。佛臨欲涅
槃時勅阿難云。我滅後結集法藏時當安如 是等事。故云佛滅後序。第二從爾時十號下 明說經時序。當說經時以事開發故云說經
時序。今前明佛滅後序。若依大智論直依文 帖釋不辨子段多少。後諸師說亦無定或五 或六。今依金剛仙論作六句分別。一如是表
信相。二我聞明阿難承旨證述而不作。三一 時明聞經時節。四明佛化主。五明住處明說 聽有方。六辨同聞證不虛謬。然此六事不可 一向屬阿難。
[0316a21] 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得一向屬阿難。一時 已下義有兩兼。若阿難結集法藏遺旨令安屬 經後。當說經時非可無時處徒眾。以此而望
即屬經前也。此是無名相中一時假名分別。 不可以定執以為諍論也。然釋如是有二。初 釋置如是因緣二釋如是名義。置如是因緣
者出處不同今依龍樹釋。何以一切經初安 如是者大智論第二卷云。佛將滅度阿難心 沒憂海阿泥盧豆是其從兄。云。汝為傳法藏
人不應同於凡夫。若有所疑須及時問。阿難 猶抱感。阿泥盧豆教為四問。佛滅度後我等 云何行道誰當作師惡口車匿云何共住佛經
初作何等語。阿難騰此問佛。佛答初問云。依 自法修四念處。答第二問云解脫戒經是大 師。答第三問云車匿應梵法治。答第四問云
我三僧祇劫集法藏初應安如是等語。三世諸 佛悉如是說也。第二釋如是名義如是者信 順之辭。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言如
是者乃為信也。是故有信之人言是事如是 是其信相。不信之人言是事不如是是不信 相。故經首稱如是也。故肇師云。夫如是者蓋
是信順之辭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 道成。經無豐約非信不傳其如是者正是信 也。又如是者不差異義。今明此法無依無得
無戲論。畢竟清淨真實可信故稱如是也。我 聞者佛勅阿難出法藏時。當言我從佛邊聞 恐人不信阿難以人廢道也。我與無我性無
有二為世俗故說我耳。聞亦如是耳根聲塵 及以耳識。三處無間和合亦不聞。今言聞者 不聞聞也。問阿難是佛得道夜半生年二十
五始來事佛。佛自成道所說甚多其人並不 在坐。而悉稱我聞者其義如何。答報恩經第 六卷具述阿難乞諸願。所未聞經願佛重說。
故皆是親承也。釋論第二阿難自說偈云。佛 初說法時爾時我不見。如是展轉聞佛在波 羅捺佛為五比丘初開甘露門說四真諦法。
此謂佛重說名展轉聞也。菩薩處胎經云佛 在雙林已入金棺起授金手問阿難。自我前 來為諸菩薩說大乘方等經汝悉知不。對曰 唯佛乃知。又問我昔昇忉利天為母說法汝
知不。答曰不知。又問我處在龍宮為諸龍說 法汝知不。答曰不知。又問我昔處胎轉妙法 輪汝知不。答曰不知。如是問竟佛告阿難汝
今諦聽我當為汝一一解脫。如來口密一時 併授阿難得佛覺三昧。一時併領阿難得佛覺 三昧。出舍利弗問經。阿難修悟不忘禪宿習
總持得佛覺三昧也。若依金剛仙論明三種 阿難。一大乘阿難即阿難海持大乘法藏。二 中乘阿難即阿難陀婆羅持中乘法藏。三小
乘阿難即名阿難賢持小乘法藏。今此經理 玄相寂因圓果滿。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 故云阿難海稱我聞也。問大智論云諸法皆
無云何稱我。答雖知諸法皆無隨俗故。世流 布語假名為我故無過也。
[0316c17] 一時佛住王舍城 一時者即說經之時如說 涅槃二月十五日。此經三十年正月八日為 時。時有三種一三摩耶時即長時。二迦羅時
是短時。三佉樓時是不長不短時。今言時者 三摩耶時。而眾師雖復穿鑿終成無當。若存 龍樹之風須破破一時說三摩耶也。佛者佛
國語云佛陀。此云覺者。既自覺悟又能覺他 故名為佛。智度論云。佛陀外國語此云智者。 知三世眾生數非眾生數也。住王舍城者有
三。初明住二明王舍三耆闍崛山。住者天住 梵住聖住六欲天名天住。初禪以上名梵住。 三乘人名聖住。此三住中佛多住聖住。又有
八住一者天住住四禪。二梵住住四無量心。 三者威儀住住四威儀也。四者聖住住三空。 五者壽命住住五分法身。六者依止住住王
舍城耆闍崛山也。七者教化住住十六大國。 八者佛住住第一義諦所言住暫時名在。久 居名住亦可經停名住也。王舍城者外國云
摩訶悅祇伽羅。摩訶言大悅祇此言王舍伽 羅此云城。摩伽陀國有十二城。摩訶陀者名 持甘露處。凡有十二城者一區祇尼大城二
富樓那跋檀大城三阿監車多羅大城四弗迦 羅婆大城五王舍大城六舍婆提大城七婆羅 捺大城八迦毘羅婆大城九瞻婆城十婆翅多 城十一 [牛*句]
晱彌城十二鳩樓城。此十二城中 後六城佛少住。前六城中佛不住前四城多 住後二城。二城中多住王舍城為報法身恩。 故少住舍婆提為報生身恩故。何故名王舍
城此城四天王共造。多有諸王佛是法輪王 從多以得稱故名王舍城。摩迦陀國王生一 子一頭兩面四手。時人觀之以為不祥王則
裂其身首棄之草野。有羅剎女鬼名曰梨羅。 還合其身以乳養之。年既成長大有力勢能 吞併諸國。獲八萬四千王置五山內。立城治
化以多王所舍故云王舍城。諸因緣非一不 能具述。
[0317a24] 耆闍崛山中 耆闍崛山中者。王舍城有六 精舍一竹園精舍。在平地迦園陀長者之所 造去城西北三十里。二少力獨上山精舍三
七葉穴山精舍四四天王穴山精舍五蛇穴精 舍六祇闍崛山精舍。此翻鷲頭山耆闍名鷲 崛名頭。此山頂似鷲。王舍城人見其似鷲故
因傳名鷲頭山。又王舍城南多諸尸陀林。鳥 獸來食多集諸鷲鳥。故云鷲頭山也。五山者 東方象頭南方馬頭西方羊頭北方師子頭中 央鷲頭也。
[0317b05] 與大比丘眾八百萬億學無學皆阿羅漢 與 大比丘眾者第六列同聞眾。夫一切經初列眾 不出四種。一者影嚮眾二者結緣眾三者發
起眾四者當機眾也。一影嚮眾者如分身諸佛 來聽法也。二結緣眾者於此未悟作後世得 悟因緣名結緣眾。三發起眾者法身菩薩更
相表發也。四當機眾者說經正被得道眾也。 此經既爾餘皆類爾就同聞眾中有二。初別 列眾二總結。就別列中眾雖十二大判為三。
前之十眾當此土眾第十一他方眾第十二化 眾就前十眾。若從大列應先菩薩後及聲聞。 若從小列應先列優婆夷等。今何故先列聲
聞後列菩薩。然佛法內有二種道。一者顯現 道二者祕密道。今以顯現道先列聲聞。復菩 薩現漏未盡則形無定方。若在先列恐世人疑
故先列聲聞也。就聲聞眾中有五段。一舉大 比丘眾名二列數三出位四歎德五總結。與之 言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