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 Hua Jing Yi Ji 法華經義記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妙法蓮華經義記卷第二光宅沙門法雲撰
[0584b05] 「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此下盡偈,是第四 發問序。亦有兩段:第一,經家敘彌勒自欲問 之意;第二,從「而問文殊師利言」以下竟偈,是
正問也。又此兩段之中各開為二,經家敘欲 問中有二者,第一,言「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 疑」,經家敘彌勒自欲問意也。第二,「又觀四眾」
竟「眾會之心」,此明經家敘彌勒有兼他之意, 兼他之意者,欲騰大眾疑念以問文殊也。
[0584b13] 「而問文殊師利言」此下盡偈,是第二正問段 也。就此亦有二者:第一,從「而問」以下盡五十
四行偈以來,詺為正問也。第二,從「佛放一光」 下有八行偈,詺為請答也。又此二段各開為 二。正問二者:第一是長行,略問;第二五十四
行偈重頌,廣問也。第二八行請答二者:第一, 「佛放一光」下有三行偈,先舉所見之事正請 答也。第二,從「四眾欣仰」有五行偈,即釋伏難
結請也。所以長行稱略說、偈中言廣問者,若 據理為義,則長行是廣、偈中是略。何以知然? 長行之中各總問彼此二六種瑞相盡故,及
至偈中各別頌不盡故。今就文為義,則偈中 是廣、長行為略。何以故?偈中文多,長行文 少故也。今且就略廣二說之中又各開二。長
行二者:第一「而問」以下竟「神通之相」,總問此 間六種瑞相也。第二「放大光明」以下竟「國界 莊嚴」,總問何故使我見他土六種瑞相也。
就問他土瑞相中有二:初「放大光明」以下,明 瑞相之由;第二「悉見彼佛國土」以下,是正問 也。今廣問之中雖有五十四行偈,又分有二:
第一有四行偈,廣頌上問見此間瑞相也;第 二從「眉間光明」以下有五十行偈,廣頌上問見 他土瑞相也。今者四偈唯頌四種瑞相,
不頌第一第二瑞相也。初一偈頌第六放光, 次一偈半頌第三天雨四華,次半偈頌第四 地動,次一偈頌第五四眾歡喜也。今者初偈
問放光,詺佛為導師也。但初「何故」句,是通 冠諸瑞相也。「雨鬘陀羅」此一行半,今頌上雨 華,上有四華,今者唯頌二華,唯小白華、小赤
華,但半行頌也。「栴檀香風」一行義出,故攝屬 雨華也。「而此世界」半偈頌上地動也。「時四 部眾」一偈,今頌上四眾歡喜也。上總問中含
有六種,今者偈中的頌四種也。然略不頌說 《無量義經》,亦略不頌入定也。所以略者有二 意也:一者文略也,二者事中不便。何以知
然?如來在世未曾不說法度人,今日云何忽 爾更問言:「何故說《無量義經》耶?」諸佛世尊常 在三昧悉見諸佛國土,不以二相,忽爾重問:
「何故入定?」此即事中不便,是故略不頌也。
[0584c23] 「眉間光明」,此下有五十行偈,是第二廣頌上 長行中略問見他土瑞相也。判此五十偈凡 有二種,今且依長行初判為兩段也。第一「眉
間光明」一偈半,頌上第一見瑞相所由,此光 明乃非他土瑞相,但由此光明見他土瑞相 也。第二餘四十八行半,頌第二正問見他土
瑞相也。唯頌五種瑞相,略不頌第四瑞相也。
[0585a01] 今就四十八行半中大分為三段:第一從 「諸世界中」下八行半,先略頌見他方三種 瑞相也。仍道第三「我見彼土恒沙菩薩」下三
十八行半廣頌問二瑞相,即是他方大士修 行及他方佛般涅槃,乃至起塔供養也。退 道第二從「文殊師利我住於此」下有一行半
偈,詺為結前略、開後廣也。初八行半略頌三 瑞相者,初有一行半,頌第一見六道眾生; 第二半行,頌第二見東方諸佛也;第三有六
行半,頌第三聞他方佛說法也。又就初一行 半自有二階:初一行一句,正頌所見也;第 二言「於此悉見」一句,則明能見也。就所見中
凡有四意:初「諸世界中」下半偈,正明六道; 「生死所趣」一句,明詺是生死;「善惡業緣」一句, 明因;「受報好醜」一句,明果報也。「善惡業緣」
者,此即是六道之因也。善惡兩字是別,善即 三善道因也,惡即是三惡道因也。業緣兩字 即通於善惡也。「受報好醜」者,受報兩字即總
舉六道果,三善道亦是受報,三惡道亦是受 報也。好醜兩字別名得六道果報。何以知然? 好即是三善道果報也,醜即是三惡道果
報也。「又覩諸佛聖主師子」此半行,是第二,即 頌見東方諸佛也。「演說經典」此下有六行半 偈,是第三,即頌聞他方佛說法也。就六行半
中自有五階:第一言「演說經典微妙第一」,半 偈,問言:「何故令我聞佛說法出勝天魔外道表 耶?」第二「其聲清淨」一偈,問言:「何故令我聞佛
說法出群聖之外耶?」第三「梵音深妙」一偈,問 言:「何故令我聞佛說法稱悅時眾之心耶?」第 四「種種因緣」一偈,問言:「何故令我聞佛說法,
能上弘佛道下濟眾生耶?」初三句,明上弘佛 道;「開悟眾生」一句,明下濟蒼生。第五「若人遭 苦」下三行,問言:「何故令我聞佛說法,稱可三
乘人根性耶?」三行即道三乘,初偈為聲聞,「若 人有福」一偈為緣覺,「若有佛子」一偈為菩薩 也。
[0585b07] 「文殊師利我住於此」,此下一行半偈是 第二,詺為結前略復開後廣也。就中自有二 意:初三句,先結前略也。第二「及千億事」下復
有三句,復開後廣也。
[0585b10] 「我見彼土恒沙菩薩」, 此下有三十八行半偈,是第三,偏廣頌第五 問見他方菩薩大士修行,及第六他方佛般
涅槃及起塔供養也。略不頌第四三乘人修 行。文句雖略,義中得兼。何以知然?只頌聞佛 說法,既有說法必有受行之者,故義兼第四
三乘人受行也。就三十八行半又分為二: 第一三十一行半,頌第五問他方大士修行; 第二「又有菩薩佛滅度後」下七行,頌第六他方
佛般涅槃後事也。就三十一行半中自有三 段:初一偈,先總舉菩薩行大乘行作問也;第 二「或有行施」下有十三行偈,舉菩薩要行作
問,要行者即是六度也;第三從「又見佛子 定慧具足」下有十七行半,廣舉見菩薩遍行 雜行作問也。今就第二十三行明要行中,
明六波羅蜜即為六段,「或有行施」下六行明 檀,兩行明戒,一行明忍,一行明精進,兩行明 禪,一行明波若也。「或有行施」以下有六行,
先明見菩薩行檀波羅蜜也。次「文殊師利我 見諸王」以下兩行明戒波羅蜜,初一行明得 戒方便,後一行正明得戒。「或見菩薩而作
比丘」一偈,明忍波羅蜜也。他人不能獨處而 伊能獨處,豈非忍也?夫忍有兩種:一者打罵 不瞋、加惡不報;二者棄親愛眷屬住空閑之
處,亦是難忍能忍,忍今據此為義也。次「又 見菩薩勇猛精進」一行,即明精進波羅蜜也。 次「又見離欲」兩偈,明禪波羅蜜,初偈明定與
定果,五通即是禪定果,後偈明禪定用也。「復 見菩薩智深志固」一偈,明波若波羅蜜也。
[0585c10] 「又見佛子定慧具足」,此下有十七行半偈, 是第三,舉見菩薩行雜行作問。就問雜行中 凡有五種雜行:第一「又見佛子」一行半,明見
菩薩說法作佛事也。第二「破魔兵眾而擊法 鼓」半行,明見菩薩降魔作佛事也。第三「又見 菩薩寂然宴默」一行偈,明見菩薩寂寞作佛
事。第四「又見菩薩處林放光」下一偈,明見菩 薩光明作佛事也。上來四種作佛事皆不開 也。第五從「又見佛子未嘗睡眠」下有十三行
半偈,明見菩薩亂行六度作佛事。此中初 一偈明精進也,次一偈明戒,一偈半明忍, 兩偈明定,五偈明檀,三偈明波若也。何者?
「又見菩薩未嘗睡眠」一偈,明精進也。「又見具 戒」下一偈,明戒也。次「又見佛子住忍辱力」一 行半,明忍也。若被惡罵始似譽揚,若加刀杖
則如華雨,真可謂忍也。次「又見菩薩離諸 戲笑下」有兩行,明定也。「或見菩薩餚饍飲食」 下五行,明檀也。「或有菩薩說寂滅法」下有三
行,明波若;就中自有三意:初偈明智慧說 法之相,明化他人之能也。次一偈明照空也。 次一行明照有也。然空有皆是自行要用,空 解在前,有解在後也。
[0586a02] 「文殊師利又有菩薩 佛滅度後供養舍利」,自此下有七行,是第二, 頌第六問他方佛般涅槃後起塔供養。就此
七行中自有三段:初一偈未暇得起塔,且明 尊重供養舍利也;第二從「又見佛子造諸塔 廟」下有四行偈,正明起塔供養也;第三從「文
殊師利諸佛子等」下兩偈,釋疑結供養之義。 只就第二四偈起塔供養中即成四階:初一 偈正明造諸塔廟,第二偈敘塔之度量,第
三偈敘嚴飾之具,第四偈敘時眾設事供養 塔也。何者?初「又見佛子造諸塔廟」下一偈,正 明為舍利故起塔也。「寶塔高妙」一偈,是第二,
敘塔之度量廣狹長短之相。高五千由旬者, 一由旬四十里,四五二十便有二十萬里也。 復言此塔縱廣二千由旬,四二而八便是八
萬里。從「一一塔廟各千幢幡」此下一行,是第 三,敘嚴飾之具也。「諸天龍神」一偈,是第四,明 時眾設事供養塔也。「文殊師利諸佛子等」此
下兩行,是第三,釋疑結供養之意。時眾疑言: 「汝上言造諸塔廟嚴飾國界,若如此者只為 嚴飾國界,此則無有供養之意。」今兩偈釋疑,
言:「國界自然殊特妙好非我本心,本不為嚴 飾國界,但造塔廟之後蔭映國土。」「自然而好」 一偈半法說,下半偈即作譬說,言「如天樹王
其華開敷」,故如波利質多羅樹,但種此樹本 為得果資身,不為覓花嚴樹,但華敷之時樹 自然好,無異國界中有塔,此國界自然好也。
[0586a29] 佛放一光就彌勒,第二正發問中本有 二:一者正問中本有二,一者正問即是長行, 而偈此下有八行偈,是第二請文殊答。又就
此請答中本有二:第一,有三行偈,先舉所見 之事正請答;第二,從「四眾欣仰」下有五行偈, 釋文殊伏難以結請。又就此兩段之中各開
為二。正請答中有二者:第一,「佛放一光」有兩 行偈,先舉所見彼此兩種瑞相以為請端,第 三偈正請答。就請答端中,初偈總舉見此間
瑞相;「諸佛神力」下一偈,舉見他土瑞相也。初 偈所以舉光明者,此意猶如前釋,瑞相之中 光明最顯,是故舉光明餘者可知。「諸佛神力」
下一偈,舉見他土瑞相。
[0586b12] 「此是釋迦力,何故言 諸佛神力耶?」解釋者言:「釋迦是諸佛之數,此 則明諸佛道同之義,放一淨光照無量國,此
是他方瑞相。何故舉光明?此義亦如前釋,言 此光明乃非他方瑞相,但見他方瑞相要由 光明,是故舉其所由也。」
[0586b17] 「我等見此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願決眾疑」,前兩行偈既舉所見事 竟,此一偈是第二正請答也。
[0586b19] 「四眾欣仰」, 此下有五行,是第二釋伏難結請。亦有二者: 第一,有四行,先釋四種伏難,若不釋伏難,結
請之義終不成也。第二,餘一行,正結請也。 四種伏難者,彌勒上言「佛子文殊願決眾疑」, 文殊仍作第一伏難言,汝自道四眾有疑,四
眾何曾有疑?若有疑者自當發問,何勞汝說 耶?是故彌勒即用初偈釋此伏難言,「四眾 欣仰瞻仁及我」,故知四眾實有疑,瞻仁欲令
仁者答,及我欲令我問,那得言四眾無疑耶? 文殊仍復起第二伏難言,汝今若言四眾果 有疑者,但神通瑞相此事微細,我今云何專
爾相答,汝但待佛出定自應問佛也。是故彌 勒即用第二偈釋此伏難言,佛既入定何時 當出?但大眾即今懷疑抱惑,心意不安;仁
者既是智士,曾見久遠,應即時見答,令疑惑 得除,云何方復令我待佛出定?我知如來何 時當出定耶?是故言「佛子時答決疑令喜」,有
何所以放光動地耶?文殊仍復起第三伏難 言,汝若欲令我答者,夫瑞相所為實難定判, 汝既是補處菩薩,微微下意共釋眾疑,那得
專令我答?此則於理不可。是故彌勒仍用第 三偈復釋此伏難言,仁者欲令我下意者,亦 可微微厝心下意,正言我今不知如來現此
瑞相,為當欲為大眾說此釋迦所得妙法?為 當欲為大眾受記將來妙果?微心下意正自如 此。文殊仍復起第四伏難言,若如此者自可
得決,大眾心疑何用我答耶?是故彌勒仍用 第四偈復釋此伏難言,祇我此意非是決斷 之意,但瑞相所表難可定判,云何用我猶預
之心答大眾?是故言「示諸佛土眾寶嚴淨」,此 間瑞相及見諸佛,明他方瑞相此非小緣,若 是小緣可令我決,既非小緣仁者應答也。
(然此伏難是光宅法師傳謝寺次法師,次法師又傳江北招法師。解既名匠所傳,後生學士實宜遵奉也)
[0586c23] 「文 殊當知」下一偈,是第二正結請也。
[0586c24] 問者言:「前 言四眾龍神瞻仁及我,今言瞻察仁者,何故 不言及我?」解釋者言:「前欲使我問,所以及我;
今我問已竟,所以唯瞻仁者也。」
[0586c27] 「欲說何等」者 有兩解:一解言:「正聽仁答,如來出定定說何 等。」第二解言:「四眾瞻察仁者定說何等。」用後 解。
[0587a01] 「是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言」,此下竟 品是第五答問序。亦有兩段者:第一,竟四十 三行偈以來,正答也。第二,從「諸人今當知合
掌一心待」下有兩行偈,詺為開 獎 物心結答。 又此兩段之中各開為二。正答中有二者,第 一是長行,第二是偈頌也。開 獎 結答中有二
者,初偈明好事應來,即是顯一與顯遠;第二 偈明惡事當去,即是開三與開近也。不可不 專心澍仰,冀聞妙說也。
[0587a09] 今且就長行中大判 為四段:第一竟「演大法義」,一往髣髴思惟忖 度以答彌勒也。第二從「諸善男子我於過去
曾見此瑞」竟「故現斯瑞」,略引古證今,小復分 明略答也。第三從「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 邊」以下,廣出曾見之事,引古證今,事同廣答
彌勒也。第四從「今見此瑞與本無異」訖長行, 分明結答也。所以有此四重說法者,若實 論文殊則是往古諸佛龍種如來,今既迹居
釋迦弟子,那得灼然分別決判,應須次第 階漸,先一往思惟忖度。雖復一往思惟忖度, 但此思惟忖度非是空然,是故第二言我於
過去曾見此事。此事未足可以相訓,是故第 三廣出曾見之事。但昔日有瑞相與今日瑞 相事同,只昔日佛現瑞相竟仍出禪定後便
說《法華》,以此事同,驗知今日如來必應說《法 華》,廣引既竟,時眾可以寄意,是故有第四分 明結答也。
[0587a26] 又解為三段,第一思惟忖度,第二 廣略兩重引證,第三總結上兩段也。今且依 前解。
[0587a28] 就此四段之中,各開為二也。第一思惟 忖度中有二者:第一言「是時文殊師利」竟「如 我惟忖此正是時」,能思惟忖度也。第二從「今
佛世尊欲說大法」下有五句,即出所忖之事, 非是空然思惟,然此思惟必有其事故也。曾 見中有二者:第一從「諸善男子」竟「今佛現光
亦復如是」,正明曾見也。第二從「欲令眾生咸 得聞知」以下,明文殊深得曾見之意也。第三 廣引事同中有二者:第一從「諸善男子如過
去無量無邊」以下訖「欲知此光所為因緣」,明 已見事與曾見事同。第二從時有菩薩名曰 妙光以下,明當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