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 Hua Jing Yi Ji 法華經義記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義記卷第三光宅寺釋法雲撰
[0597a24]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因歎二智髣髴開宗中 有二,長行與偈頌,此下是第二正明偈頌, 但且長行中本二,一者寄言以歎二智、二者
明寄絕言歎二智。今者十七行半偈亦分為 二:第一有四行偈正頌上寄言歎二智,第 二從「如是大果報」下有十三行半偈頌寄絕言
歎二智。但上長行寄言歎二智中本有二, 一者將欲歎釋迦二智,故先歎諸佛二智;二 者正歎釋迦二智。此兩雙中各有三重:第一
正歎二智、第二釋、第三結也。今者四行偈頌 之為體亦分為二:初兩行偈併疊頌諸佛釋 迦正歎二智,後兩行復併疊頌諸佛釋迦釋
二智,結二智兩重也。又就兩偈疊頌諸佛釋 迦正歎二智中,前偈頌諸佛二智,後偈頌釋 迦二智也。但上歎諸佛二智中,先歎實智後
歎權智,然先嘆實智中有二句:初舉智體 言「諸佛智慧」,第二句正歎言「甚深無量」。後歎 權智有三:先舉智體言其智慧門,第二正歎
言難解難入,第三出不知眾,言一切聲聞辟 支佛所不能知也。今者「世雄不可量」一句,即 得併頌實智權智各二句,「諸佛智慧甚深
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等也。諸佛應同十 方此則世義,降四魔伏外道是雄義,權實 二智非下人所測故言不可量也。「諸天及世
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下三句頌上權 智,下第三句出不知眾,上言一切聲聞辟支 佛所不能知也。且今用此一偈頌前長行凡
有四種不同:上長行中別歎實智與方便智, 今此偈中合頌權實二智,一不同;上當體歎 權實二智,今此偈中舉人歎二智,二不同;上
明不知人唯繫在權智下,今此偈中頌出不知 人雙繫二智下,三不同;上長行中出不知人 唯出聲聞、緣覺二人,今此偈中廣出人、天、聲
聞、緣覺,遠及菩薩,併出五乘人都是不知眾, 四不同。何如此不同耶?解釋者言:「此義亦 微,有所以有。上長行中所以二智別歎者,則
明義用異,但此二智只是聖人神解涉用為 義,從機曲說未若權智,但此權智應有所出, 是故先別歎實智是權家之本,後歎權智是
智,是本家之末,是故權實互歎,此明用有勝 負。偈中合頌者,此明二智雖有權實二名, 照然則體一更無異也。是故《維摩經》言:十
方世界有若干也,其無礙慧無若干也。復 言上當體歎二智者,明此經本意故,故當體 歎偈中明二智所成人,故舉人總歎二智也。
復言上出不知人唯繫權智下,今此偈中 雙繫二智下者,上宜鄙斥二人智慧狹劣, 雖稟昔日權智之教不能究了,為是義故,上 出不知人偏繫權智下。而今偈中雙繫二智
下者,明此二乘非直不解權智之用、實智 冥然莫測,是故雙繫二智下。復言上長行唯 出二乘至偈頌中言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
廣出五乘人者,此為釋物疑情,但今日之 教本為斥二乘封執之情,是故長行偏對二 乘,但于時時眾謂言二智止是二乘不解, 自二乘之外應有解者。是故偈中言非唯二
乘不解此權實之理,人天及菩薩亦復不解。 如此頌類舉可知也。」
[0597c23] 「佛力無所畏」,此一 偈正頌正歎釋迦二智。上正歎釋迦二智中, 先歎權智後歎實智,今此一行偈上半行先
頌歎釋迦實智,下半行追頌權智。但上歎釋 迦實智中,先正歎實智,後即舉力、無畏等,今 此半偈正得略頌上諸功德句,不頌正歎句
也。「及佛諸餘法無能測量者」,此半行倒頌 上歎釋迦權智句。上歎釋迦權智中正歎有 三重,初「吾從成佛以來」明權智時節,「以種種
因緣」下正歎,「引導眾生」下顯也。今此半偈 只頌第二正歎句,不頌第一第二句也。今者 所以言「及佛諸餘法」者,權智在後故言餘也。
此權智為三根人說之不一,故稱諸也。又用 此一偈復頌長行有三不同。何者?長行中先 歎釋迦權智後歎實智,今此偈中先頌實智
後頌權智,一不同。上長行中言「如來知見廣 大深遠」正歎實智,後舉諸功德同釋歎也,今 偈中唯頌舉諸功德釋歎實智句,略不頌正歎
實智句,二不同。上長行中歎釋迦二智不出 不知眾,今偈中言「無能測量者」,三不同。
[0598a13] 解 釋者言:「上長行所以先歎權智後歎實智者, 此明釋迦出世之意先權後實,偈中所以先 頌實智後頌權智者,此明今日實用時,此皆
前後互舉,迭相映發其義自彰。復言長行 中有正歎實智有釋,偈中唯頌釋句者,此明 有體一用異之義。上長行語其用異之義。
何以知之?智慧鑒照為義。欲明實智所照之 境有四一之義,有教一、理一、機一、人一,如來 智照此四境,故稱實智。力、無畏等諸功德不
詺鑒照,故知長行據其用。偈中唯頌諸功德 者,此明功德與智慧只是一體,離此力、無畏、 解脫三昧等更無別有智慧,亦離此智慧無
別有功德。故知體一,據用則有功德智慧之 異;置用談體,智慧功德只是一體。此皆前後 互舉、兩義雙明。復言長行歎釋迦二智不出
不知人,今偈中言『無能測量者』此出不知人, 亦前後互舉。若偈中出不知人,長行亦應出, 長行既不出,偈中亦應無;而一有一無,此互 相映明義也。」
[0598b03]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 此下兩行偈疊頌諸佛與釋迦釋之與結兩 重,初偈頌諸佛釋結二智,後偈頌釋迦釋結
二智。就初偈中「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此 半偈頌諸佛第二釋二智言。所以者何?佛曾 親覲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
也。「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此半偈頌上 長行中第三結諸佛二智。此半偈即成兩意: 「甚深微妙法」此一句頌上結實智,言成就甚深
未曾有法也;「難見難可了」此一句頌上結權 智,言隨宜所說意趣難解也。「於無量億劫」此 一偈疊頌釋迦釋之與結兩重,此一行則成
二意:「於無量億劫行此諸道已」,此半行頌釋 迦釋二智,但長行略不出往因,偈中既有, 映前即成頌釋義也。「道場得成果」,此下半
偈正頌上釋迦單結實智,上結言成就一切 未曾有法,上但道實智;此中出得實智之 會,只是如來坐道樹下成佛,世尊大覺朗 然之時得此實智,故言道場得成果我已悉
知見也。
[0598b22] 第二「如是大果報」,此下十三行 半偈頌上第二寄絕言歎二智。但上絕言歎 中有三:一者先出所以絕言之法、二者正明
絕言歎、三者釋絕言之意。今此十三行半亦 有三意,從下倒頌:初「如是大果報」下一偈先 倒頌上長行中第三釋絕言之意;第二有十
二行即頌上第二正絕言歎;第三有一行半 倒頌上第一出所以絕言之法也。但上第三 釋絕言中有二:一者先歎二智之人高不可
說;二者出權實二智境深故不可說。今者亦 倒頌,「如是大果報」半行偈先頌境深也。「我及 十方佛乃能知是事」半行追頌人高也。但上
境深中本有三:一者雙開兩章門、二者雙釋、 三者雙結也。今者不頌第一第三,唯頌中間 第二雙釋兩章門。上雙釋中初有五句釋
權智境章門,後四句釋實智境章門,今者 亦倒頌。「如是大果報」一句先頌釋實智境, 只得頌果與報,略不頌因與緣,今者舉果驗
知有因緣所以言大,此亦釋物疑情,三乘因 亦是因、三乘果亦是果,為此義故因大字標 異,明此是大乘因果非是小乘因果也。「種種
性相義」此一句追頌權智境,權智境中本有 五句,今唯頌性相,餘三句略而不頌,此句亦 倒頌。上言如是相、如是性,今者先頌性、後頌
相也。所以言種種者,復釋物疑情,大乘亦 是性、亦是相,為此義故用種種之名標言,此 非大乘性相,三乘性相不一故言種種也。「我
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此半行追頌釋絕言 中第一明人高,上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也。
[0598c22] 「是法不可示」此下有十一行追頌上第二 正絕言。上言「止舍利弗不須復說」,今就此十 一行中但半行正頌上絕言歎,第二餘十行
半義出顯所以絕言之意,正明聲聞不知、菩 薩不知故也。今此半行有二意:「是法不可示」 者,正頌上「止舍利弗」也;「言辭相寂滅」者,頌上
「不須復說」句也。「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以 下有十行半是第二義出,今就此十行半中 自有三段:第一今此半行總明不知眾也;
第二半行除有知之人;第三九行半別出不 知眾也。第二除有知人者,正言除諸菩薩眾 中有信力堅固者,自能得知,然非見知猶
是信知,此則引聲聞等作大乘,令改狹劣心 立菩薩大志也。「諸佛弟子眾」,此下有九行半 是第三別出不知之人。凡有三種類人不知
此二智:初有四行先明聲聞不知也;第二 有兩偈明緣覺人不知,從「辟支佛利智」下是 也。第三有三行半明菩薩不知,從「新發意菩
薩」下是也。就第一明聲聞不知中復有三文: 初一行半正明聲聞不知,次一行假設明不 知,次一行半釋疑。疑言縱令皆如舍利弗是
一種神解無益於事;今解言假令如餘弟子 各有所解亦不能知也。就第三明菩薩不知 中有二:初兩行半明凡夫菩薩不知;次一行
明初地以上至六地菩薩不知,此是教中為 論故也。「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此中有一 行半即追頌絕言中第一出所以絕言之法。
上言如來能種種分別,先出權智;今此中略 不頌也。唯頌上出實智言「取要言之無量無 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句也。但此一行半中
初一行正頌下半行引諸佛證成也。此是於 善捨寺解。
[0599a24] 「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此下三 行半偈是第二分明略說開三顯一,成物動 執生疑之 情 。就此三行半中亦有二段:第
一有一行半偈就諸佛以顯一,第二餘有兩行 偈據釋迦以開三也。此二階各自有三重, 就諸佛顯一中有三重者:第一言「舍利弗當
知諸佛語無異」,此半偈先會諸佛道同。「於佛 所說法當生大信力」,此半行是第二勸 獎 誡 勅令信也。「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此半行
是第三正就諸佛顯一,一理是真實也。就釋 迦開三中有三重者:第一「告諸聲聞眾及求 緣覺乘」,此一偈出釋迦開三之所為為二乘
之人,二乘之人見執重者,先斥對此二乘人 也。第二「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此半行正 就釋迦開三也。第三「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
出」,此半偈釋釋迦施三之意,只由眾生逢境 執著處處生染,是故如來設權而誘化也。略 說開三顯一動執生疑竟也。
[0599b12] 「爾時大眾中 有諸聲聞眾」,自此下竟慇懃三請以來明因中 有四段,此下是第二眾情懷疑致請段。就此
中自有二者:第一從「爾時大眾中」下竟「而今 不知是義所趣」以還,先明經家序大眾有疑 也。第二從「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未
了」盡三請以還,詺為舍利弗正騰疑致請。佛 既道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昔日不言三乘 是方便,而今忽唱三乘是方便,此則與昔日
相違,是故舍利弗騰疑致請取決於大聖。又 就經家序大眾有疑中自有二段:第一從「爾 時大眾中有諸聲聞眾」竟「優婆塞優婆夷」以還,
詺為經家序引疑眾生也。第二從「各作是念」 下竟「而今不知是義所趣」,正出所疑,所疑者 是二智。又就此二段之中各有開為二,經家
序引疑眾中有二者:第一言「千二百人」,此無 學人有疑也;第二言「及發聲聞辟支佛心」竟 「優婆夷」,此出學人有疑也。第二出所疑中有
二者:第一從「各作是念」以下竟「聲聞辟支佛所 不能及」以來,先出疑,佛上何故稱歎二智?此 疑從第一歎二智髣髴開宗中生;第二從「佛
說一解脫義」下竟「而今不知是義所趣」,明大 眾自疑所得解脫為是究竟?為未究竟?此疑 從第二分明開三顯一段中生也。
[0599c06] 又就第 一疑佛歎二智中有二:第一「各作是念今者 世尊何故慇懃稱歎方便」,此疑上釋迦歎權 智。上釋迦歎權智,上言「舍利弗吾從成佛以
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亦應疑釋 迦上歎實智,但文略不出。第二「而作是言佛 所得法甚深微妙」以下,疑上歎諸佛二智,此
句疑歎諸佛實智,上言「告舍利弗諸佛智慧 甚深無量」也。「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下」,此疑上 歎諸佛方便智,上言「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
切聲聞所不能知」也,今以此句相應也。
[0599c17] 「佛說一解脫義」,此下是第二正自疑所得為 是究竟?為非究竟?此疑者,只由上第二分明 開三顯一中生,上言「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
教」。就中有二:第一「佛說一解脫義」下竟「到於 涅槃」,先出所疑;第二「而今不知是義所趣」,正 明起疑也。今先解三乘人兩種果,一者有
為果、二者無為果,有為果者即是盡智、無生 智,照三界因,盡是盡智,不受後有,是無生智。 二是無為果,三乘人三界因盡,是有餘涅槃,
三界果盡,是無餘涅槃。但二種無為只是一 時,因盡即是果盡時、果盡時為因盡時。雖然 逐義有便所可作前後,得言因盡故果盡,不 得言果盡故因盡。
[0599c29] 問者言:「若言因盡時而果盡 者,羅漢何治道斷三界因盡之時報身即應 亡?」解釋者言:「此報身是因餘勢任運而盡故。
如用杖轉輪,假說此杖即滅而輪猶轉;羅 漢三界因盡,於是時報身餘勢如輪也。」
[0600a04] 問者 言:「三家解脫一等,不應有三車受別也。」解 釋者言:「三家解脫所以一等者,同取三界因
果盡無為,無為既不殊,是故皆詺作一解脫。 所以有三車之喻、運因勝負者,此據力用有 短有長,聲聞斷三界正使盡取譬羊車,緣
覺侵少許習氣取譬鹿車,菩薩斷習都盡取譬 牛車。」
[0600a11] 問者又言:「斷惑既有優劣,無為亦應不 等也。」解釋者又言:「引昔作義,不言習氣受生; 雖斷習氣,不就習盡處制果。然三家同取三
界因果盡處制盡無生智,若語其解脫,三家 一等;論其功用,有廣狹之殊、長短之別。取譬 三車,故言佛說一解脫義,解脫是有餘、無餘
涅槃,即是滅諦也。義者即是道諦,舉果明因, 我昔依佛教修行道諦、證得滅諦果,故言佛 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義到於涅槃。」
[0600a19] 「從而 今不知是義所趣者」,第二正明起疑,而今不 知我昔日所行道諦,為當只趣此解脫果?為更 有所趣?上來皆是經家述其疑意。
[0600a22] 「爾時 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自此以下訖 三請已還,是第二明舍利弗騰疑致請。就此 請中自有二段:第一從「舍利弗知四眾心疑
自亦未了」,此明經家序舍利弗騰疑欲請之 意。第二從「而白佛言」下竟三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