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Fa Hua Jing Yi Ji 法華經義記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妙法蓮華經卷第五
光宅沙門法雲

譬喻品

[0622c18] 「諸眾生第二合上第二長者 如來眾生五濁 第一第二所見第三
,「諸眾生一句 合上第一長者」。「生老病死 第二所見大火四面」,
方便品說中五濁中止 四面」, 五濁八苦皆是
八苦,「生老病死即是,「五欲 即是愛別離苦何以五欲 生苦。「貪著追求即是求不得苦
二種一者今日追求求不得苦二者未有不得 求不得苦。「地獄畜生餓鬼」,
怨憎會苦。「生天 。「眾生在其中第三合上 大驚乃至無求」,
不以」, 便不以故知無求東西東西南北東西
一切眾生用心東西

[0623a11] 「舍利 佛見」,第三合上第三長者 不得用大化眾生不得
中有第一第二無機第三中有第一勸教三重 三重
方法不同第一 無機第三 佛見便眾生
苦難 第一拔苦大悲第二 怖畏乃至
諸子第二無量無邊佛智 」,勸教身手有力 不見勸教不合。「
」, 大乘大乘中正 方便品我所
微妙第一」,如來用大因果

[0623b01] 「舍利弗如來 合上無機第一神力無機
善言第二智慧力方便 無機就中自有 第二所以者何無機
思惟唯有一門狹小諸子幼稚未有 一家二重第一 神力以下眾生不能以是得度」,
無機第二所以者何 無機。「智慧」,一句 即是第三
墮落」, 東西而已」。

[0623b14] 「舍利弗 身手有力不用」,第四合上第四長者三車
眾生就此分為第一第二第三第三第四第一
身手有力不用」,上第 慇懃方便上第然後珍寶大車上第
如來亦復如是有力無所畏不用」, 第二合上第三。「智慧方便第三第四四重料簡
第四所以第三來者聖人 大乘所以第四來者如來道意眾生無有堪受大乘
三乘是故第四 在於所以第八來者 中間
是故第八所以第三 是故第三 所以第八下文何須
第三第四 一者三車二者 宿三車四者諸子
智慧方便 第一長者三車 長者大火諸子
不時方便」。「 三界火宅拔濟眾生」,一句第二合上第二 宿諸子
好奇」。「三乘」, 第三合上第三三車三車 一者讚歎三車二者三車
三車四者不虛具足 次第第二三車第二 第四不虛第三三車
第一讚歎三車三乘 四行合上第二三車即是 三乘盡智無生智三界外如此
羊車鹿車牛車門外可以遊戲。「 不虛一句 上第三車不虛三乘盡智
無生智 精進如來以是方便眾生 退還第三三車汝等
火宅出來」,即是三乘修行三乘 。「汝等三乘皆是 聖所稱歎三行合上第一讚歎
即是讚歎三乘告之汝等 希有難得」。羅漢 三界不復自在
煩惱三界煩惱昔日 得無無學 。「三乘羅漢于時
盡智無生智二智所以 無餘涅槃無生智無餘 是故有果,「便得無安穩快樂 無餘涅槃

[0624a13] 「舍利弗眾生 」,合上第四諸子爾時 諸子珍玩」。
具足合上 不同三乘 三乘
三重 聲聞乘佛世尊 聞法信受」,合上第一勇銳凡夫
善根。「慇懃精進一句合上第二 凡夫善根。「三界 涅槃第三合上第三」,聲聞
佛說法進無相見諦思惟治道 。「聲聞乘」,第四合上第四 火宅羅漢果。「諸子

[0624a28] 「眾生第二 佛乘佛世尊 信受」,第一勇銳」,緣覺乘
佛說凡夫善根。「慇懃精進 第二互相」,凡夫善根。「自然慧合上第三」,
說法進入無相見諦思惟治道所以自然二諦自然 自然辟支佛乘
第四火宅」,無學果。「諸子

[0624b09] 「眾生第三 菩薩乘佛世尊 聞法信受」,第一勇銳」,
善根。「精進」,第二互相 」,菩薩佛說凡夫善根。「 一切智第三合上」,菩薩
佛說進入無相見諦思惟。「 即是三乘佛果。「自然猶如 。「無師智習氣無學果
無學無師智。「大乘」,第四 合上火宅無學果。「諸子

[0624b20] 「舍利弗長者諸子 安穩得出」,第五第五 所以不合第六第七
見大乘機即為大乘 就此分為第一 第二第五
財富第八。「如來 如是第二第五 大乘
第一斷惑三界外無學果二者 大乘。「如來亦復如是三界怖畏」,合上第一諸子
安穩得出。「涅槃第二 大乘道中露地 障礙」,涅槃」,涅槃大乘
中說 使二種生死常住涅槃而今以為涅槃

[0624c09] 「如來爾時第八長者 法華經》。 第一雙開第二
文句合為 之中不合次第何者平等大車
大車廣大廣心平等廣心平等不合第六 平等所以者何
不匱何況諸子」,不合 次第第一第四第五然後追還第一第二第三如來
便諸佛法藏」,第四 所以者何長者財富無量種種 悉皆充溢」,。「諸眾
皆是滅度」,即是合上 廣心平等而作是念財物無極 以下小車諸子幼童皆是
。「諸眾生三界 追還第一平等諸子 」,」,只是平等。「諸佛
解脫娛樂」,第二 大車。「皆是一種聖所稱歎 淨妙第一」,第三大車


[0625a04] 「舍利弗長者 三車誘引諸子第六 上第不虛
第一如來不虛舍利弗不合第三如來舍利弗不合 第二舍利弗不虛
分為第一第二 第三第四結合第一 ,「舍利弗長者第一,「
誘引諸子第四,「然後大車以下 第八。「如來亦復如是第二 上身不虛
不虛第二不虛如來 亦復如是無有虛妄」,合上世尊不虛。「三乘合上
就中今次。「三乘合上第一不虛 眾生第二本心不虛。「然後
大乘度脫」,第三不虛。 「何以第三。「舍利弗以是 第四結合

[0625a24] 「說偈言 中根第一 中有第一舍利弗第二
前言中有 前述第一緣起第二國邑聚落 第三舍利弗法印
六十五 緣起二者說中二者第一長行二者偈頌
以下第二重頌長行 第一第二 分為第一六十五半偈
第二舍利弗如是三十 四行半偈 第十不虛何以
:「所以第十不虛 舍利弗不虛佛說 佛說偈頌舍利弗?」一家
如此亦復壽量品醫師不虛彌勒彌勒 及至彌勒不虛分別
佛說長行彌勒偈頌如此比例 不少所以不虛 時眾既得信心不虛
是故第十不虛六十五 第一三十三第一第二
門外第二長者 第三長者聞已火宅六行 第三長者不得第四爾時長者
諸子如此愁惱 長者第五長者得出火宅三句第五第六
師子座四行一句第六 歡喜第七爾時諸子安坐 第七諸子第八長者
眾多半偈第八大車第九諸子歡喜踊躍一行半偈 第九諸子歡喜三十三偈頌
第一偈頌第二六行偈頌第三 半偈第四三句偈頌第五四行一句 三行偈頌第七第八一行
第九 第三一門第六三十

[0625c09] 三十三分為初一第一長者第二三行一句第二大宅第三 第四五百第四二十九偈頌
第五長者中有 聚落名位第二長者 第三衰邁歎德譬如
一句長者名位歎德。「大宅三行一句大宅多用偈頌國邑聚落不然
廣大」,直言廣大」, 大宅文句上第 相類別有文句
三界三界念念無常 」,無色界欲界三界 念念無常摧朽」。
心識念念生滅傾斜 既是無明四大牆壁無常
香味念念無常泥塗褫落 不周頭髮 莊嚴五識不復相應亦即
念念生滅椽梠差脫五根聖人無常 」。屈曲。「五百止住其中」,
第三五百。「鵄梟 二十九第四第五 牆壁乃至周匝
長行三界是故 三界二十九分為 二十二即是欲界
第二惡獸毒蟲三行半偈窟穴 即是色界第三蜈蚣蚰蜒 半偈虛空即是無色界
第四如是怖畏一行總結 第四 二十二欲界中有
第一十七半偈 第二故宅一偈欲界 第三宅舍忽然
明火第四鬼神 半偈總結十七 自有六行使
眾生第二處處十行 使眾生第三夜叉餓鬼一行半偈總結眾生二階第三
六行自有二者五行半偈 使眾生第二總結使 眾生五行使眾生
使一行使一行 使使使鵄梟下半使眾生
蝮蝎一行使眾生尿 一行使眾生尿五塵 眾生貪著五塵尿。「
使眾生死尸 眾生五塵色聲香味觸劫奪無道。「
啀喍使眾生因果 有為未決。「 如是下半第二總結使
。「處處魑魅魍魎十行第二 五利使眾生二者 五利使眾生第二五利使
眾生使眾生五利使 眾生。「夜叉惡鬼 第二五利使眾生五利使
初三邪見戒取一行 我見明見斷常 邊見。「夜叉惡鬼三行邪見
因果因果即是四諦滅道 食噉人肉。「毒蟲以下苦集就中一行列出苦集一行
即是集諦,「產生即是苦諦 苦集各不相關各自藏護。「夜叉 一行第二邪見眾生
因果邪見成上惡心三塗 怖畏 。「鳩槃荼鬼
半偈第二戒取眾生即是鹿 平地稱為戒取眾生 三塗生人之中有時
欲界欲界生色 有時色界色界無色界生色無色界
折伏退三途 戒取眾生如理用心 嬉戲。「失聲有人
色界眾生無色無因無果 欲界無因無果一往 覈實不然欲界十使眾生
文明色界色界 失聲苦集因果不通失聲。「
二諦無業煩惱 。 「身長一行我見眾生
長大無慚 。「」,明見眾生不能事實妄語。「
牛頭斷常二見眾生 斷常二見相隨

[0626c23] 夜叉 鳥獸一行第三總結眾生無色界看上
故宅」,一行第二欲界 長者暫行不在 如來昔日眾生于時
折伏煩惱無異長者如來他方眾生 煩惱故云。「
第三欲界 即是。「鬼神 一行半偈第四總結欲界眾生
。「惡獸毒蟲三行半偈第二 色界就中初一 欲界眾生煩惱八苦欲界
生色藏竄孔穴第二薄福 明火第三一句 色界第四色界眾生
。「蜈蚣蚰蜒第三 無色界初一色界 眾生色界無色界第二鳩槃荼
」,明火 見人教化第三 餓鬼頭上」,無色界
第四飢渴熱惱」, 。「如是怖畏一行 總結三界

[0627a20] 「 上第長者 一者二者所見
直言長者 見處長出見處
第一第二一句第三一行一句所見第一門外」,
如來法身 三界接化眾生猶如長者入門。「 有人」,一句第二
長者」, 如來中道 聖人佛出世關聖
有人。「諸子一句第三 上第所見大火四面」, 有人何所正言諸子
遊戲」。有人:「三界外 三界。」不然萬億 大乘即是父子
」。「遊戲遺教未度者得度因緣大乘 于時作出生死煩惱
大乘即便生死 。「于時大乘 煩惱無知

[0627b17] 「長者 六行第三不得 之中三階
無機 三階方法不同不同就此六行 中分長者聞已五行
無機 。「長者聞已第一一偈即是身手有力
諸子四行 即是怖畏。「諸子 第二無機
諸子無知一句無機無機 第一大乘無用 唯有一門狹小」,
諸子無知一句即是諸子幼稚未有一句 無機即是憐愍善言
三兩自有二者 即是嬉戲不已一句 東西而已
五行一行無機 中有第一思惟方法第二
分為初一思惟方法第二 諸子四行

[0627c13] 「時長 半偈上第長者 第一
三車二者宿 三車四者諸子中略第二 宿諸子各有所好
中分初三第一三車 第三三車一行第四
爾時長者而作是念三行 第一三車即是爾時長者 大火。「諸子
即是第三三車三車 三行具足一行第一 第二三句第三第四
諸子一行第一讚歎三車告之汝等希有難得 羊車鹿車三句
二階三車如此種種鹿牛車 門外。「汝等出來三句上第 三車汝等火宅出來
隨意可以遊戲」,上第 不虛。「 聞說如此一行第四諸子
三階 第二互相諸子聞說如此勇銳凡夫。「即時
見諦思惟 修道。「下半二字火宅無學果

[0628a14] 「長者得出火宅三句 第五中有一者 斷惑三界無學果二者大乘
初二無學果,「一句 大乘

[0628a18] 「師子座四行 上第長者歡喜就此四行一句 自有初三歡喜踊躍。「諸子
三行所以 。「是故諸人快樂第三 歡喜

[0628a23] 「爾時諸子安坐三行 第七諸子三乘就此 三行自有一行
一行如來于時 爾時諸子安坐 第一安坐
如來眾生大乘如來 安坐。「一行第二 。「一行第三
如來于時。「正是下半 第四

[0628b04] 「長者 第八大車即是法華》。 第一雙開第二
分為 上第第二 之中大車廣心
平等廣大車本一者二者一行廣大即是所以 長者財富無量。「莊校嚴飾
廣大 莊校。「以是下半第二 一句大車
諸子一句平等

[0628b17] 「諸子歡喜踊躍一行半偈 諸子大車歡喜諸子 大車未曾有第十不虛

[0628b20] 「舍利弗如是三十四半偈 第二長行第二上合 不合第六第七第九
第五第八文句 便 長行不合第六第七
上合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十第五第八第八上合 不合第九第九
三十四分為 一有四行第一第二如來 三界火宅第二
而今此處患難第三 不得第四是以方便三乘 四行第四第五汝等能信
四行第八大車 如是諸子三行第九 諸子歡喜第七舍利弗諸人
十五第十不虛四行 偈頌第一偈頌第二偈頌 第三四行偈頌第四四行偈頌第八
三行第九十五半偈第十上合第一合一長者 兼合四行兼合
合一如是 長者如來亦復如是。「 一句一切世間
一切眾生皆是」,一切一切眾生五百;「皆是 三句三十。「三界
一句大宅。「常有 一行即是中有

[0628c22] 「 第二諸眾生生老病死」。上合 一者二者所見
所見 雖然何以長出如來眾生如來
三界火宅一行眾生第一第二 第一一行明見眾生如來
三界法身寂然無漏法 縱任安處
法華經明法不同常住 金剛心住世以為法身 十方諸佛互相故知無量壽
西方教化未來此間此間即是 法身應身有形法身無形未來此間此間無形即是
此間此間應身他方 此間此間作法三界皆是 第二合上第一
。「其中眾生第三合上第二所見

[0629a16] 「而今此處 合上第三不得 及至之中
分為無機中略
無機而今此處 救護」,一行 佛見便眾生
苦難。「不信一行 合上無機神力不信無機神力
無有信受欲染貪著

[0629a29] 「是以方便四行第四 上合第四第一 第二
亦復如是有力無所畏不用」, 第三第三 第四上合第四
中略第二三界火宅拔濟眾生見 四行中有二重第一三行 第二一行以為結成
三行初一 第一三乘一行一句第三 三乘一行第四諸子
以是方便一句第一三乘智慧方便。「三乘一行 一句第二合上第三
三乘一行一句 合一即是三果 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三乘
三階。「諸子 一行第三合上第四 諸子上合三乘
三乘不盡 第四一行自有 諸子決定」,
三乘無學果決定 一行三乘無學果具足三明 六神通」,即是聲聞決定合上
聲聞乘即是火宅。「 緣覺一句即是合上辟支佛乘緣覺 無學果即是火宅不退菩薩
一句即是合上菩薩乘即是得無 火宅。「舍利弗 眾生一行第二以為結成
一行

[0629c04] 「汝等 能信一切當成得佛」, 四行第八大車第八 不合第六
四行第一一行 即是諸眾生三界 禪定解脫即是平等
。「微妙清淨第一三行合上廣大 皆是一種聖所稱歎淨妙 第一故此四行三階

[0629c14] 「如是諸佛三行第九 大車歡喜長行不合 三行初二正義
行一第二以是 一行無異第一寶乘 至道如來三乘受記未來
于時時眾相與當來佛果之上 進行即是寶乘境界。「直至 萬行皆是至道金剛心得佛
最近修行金剛直至道場

[0629c24] 「舍利弗諸人十五半偈 第十不虛上合 第二第三
第四結合第二餘者 上第不虛自有 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虛妄」,不虛
種別不虛不虛本心不虛不虛就此十五半偈分為
第一父子相關不虛如來昔日萬億 于時眾生大乘即是
由於如來生物即是 第二十三合上不虛第三一行法王不虛
中間自有 不虛第二二行引證
上第不虛 初一第一一行 第二第三第一汝等
一行不虛上合 三乘一句。「一行 本心不虛上合引導眾生一句
。「生死生死二種分段 深重是故三乘方便分段生死未盡變易生死
變易無上道滅智不滅。「應作佛智 不虛上合然後
大乘。「菩薩 勝人如來不虛 引證證人。「
第三上第 不虛分為六行,「汝等一行略明
不虛就此六行初二苦諦二行集諦一行明滅一行道諦 解脫一行
一偈本心不虛第三 滅度一行 應作佛智不虛。「
滅度無上道 昔日滅度。「法王自在十五
分為一行第三法王 不虛不自在出言 不虛

[0630b13] 舍利弗法印中根人中 第一舍利弗其中自有
第二如來第一 其中第二 其中即是長行
同歸 六十五第三 中根 弘經自行
同歸妙果菩薩萬行 不出自行 修行弘經老病
菩薩因之 是故願行前述不復所以
授記品相近 弘經以為 第一一行第二
遊方六十四弘經 第一我法即是 如此人名
法華經猶如 因果猶如如來 言教名字猶如弘經菩薩 法印深意如此

[0630c08] 遊方 宣傳六十四第二弘經 因之自有
弘經第二 十行弘經第三 不信毀謗五十三半偈 弘經方法因之

[0630c14] 遊方 宣傳第一 四句一言惡人
二者惡人善人 惡人善人 善人不同三句
何故三句太甚第四 善人

[0630c21] :「如來慈父 放光普照 惡人非唯生分
慈父。」:「放光普照慈悲平等善人惡人身子 善人即是惡人
即是惡人非唯 不信亦復增長誹謗是故涅槃諸佛聖人不為眾生煩惱因緣 惡人惡行。」

[0631a01] 「聞者 第二弘經第二 總則故稱就此
自有第一四行善人 第二法華經六行誡令 惡人
行善說中自有善人初一 不退轉 退無退第二信受
過去種善根為此第三一行半偈未來 中常善知識為此
三世不退即是現在種善根即是過去 知識過去種善根即此
來世一邊。「 法華經六行第二誡令惡人 六行初一
第二一切聲三行 不信不信 第三舍利弗惡人總結
我見

[0631a23] :「宿 五濁不能何故為此 ?」解釋:「一者
中根弘經方法二者即時 懈怠。」

[0631a27] 「不信毀謗五十 三行半偈第三弘經因之就此五十三半偈分為第一
三十四惡人 第二六行略明惡人第二有利 以下十九廣明善人
上第四行略明善人 如此惡人自有第一四行半偈行惡因明惡人第二
人命二十八惡果 第三舍利弗二行 總結惡人四行
惡因自有惡因初一謗法 第二一行疑惑 三兩弘經第一一行
謗法云何?「 一切世間佛種眾生佛種 聽法毀謗不得宣說
佛種。「一行第二疑惑 。「在世第三 弘經。「人命
二十八第二惡果惡人即是 行惡因之惡果就中二重初二十二惡果第二地獄
六行總結惡果就此之中 就正惡果中有二者 十二正報惡果第二為人
惡果。「 流布正言死後 死後宿命智死尸
于時生苦自知不好 。「為人十行第二
惡果即是向者正報。 「地獄六行第二總結惡果 二者總結上第
正報惡果第二為人 四行總結上第報名惡果。「 三十四惡人
說中四行行惡因明 第二二十八惡果惡人 第三總結惡人

[0631c10] 「 利根十九第二廣明善人上第四行略明善人就中 第一十七善人第二
舍利弗總結善人 十七 相對以為第一現在
聰明過去功德功德 相對第二慈愍下流 尊長俯仰相對第三
清淨內外相對 自行質直柔和清淨說法自行相對第五專念
頂戴始終相對。「 舍利弗第二總結

信解品第四

[0631c27] 一者自以智慧明見法相 法行見解二者則是信行名為信解
大聲同歸信解品

[0632a02] :「只有有餘?」解釋:「使中根 無量略舉人為。」

[0632a04] 中根即為 第二中根領解之中 領解中有二者第一經家
中根第二白佛以下 正是中根領解就此之中 經家中有二者第一爾時
須菩提歡喜踊躍」,經家中根 歡喜第二外形恭敬第一 歡喜中有列出歡喜人名須菩提
二者歡喜未曾有法歡喜

[0632a15] 第一所以慧命須菩提 二種一者昔日未解 同歸愚癡人心相續今日
權實相續若爾 慧命迦旃延乃至慧命目犍連所以 菩提二者須菩提解空
,《大品座席諸菩薩 般若以此慧命須菩提

[0632a23] :「解空得名言論迦旃延 乃至神通目連?」解釋:「摩訶須菩提何以
摩訶須菩提故知 。」

[0632a27] 第二歡喜中有 未曾有法 二者上根
人法舍利弗授記

[0632b01] 希有第三歡喜。「即從座起 第二經家外形恭敬第二
中有第一白佛以下七十 三行半偈領解上火乃至方便品 第二世尊以下十三
是故歎佛報以 領解就此之中

[0632b09] 第一領解 中有第一長行第二偈頌 之中自有第一領解第二
領解如來第三有人 領解第一第三中間

[0632b14] 領解中有二者第一 領解第二無量珍寶自得」, 領解中有二者第一第二
領解第一 第二領解第一說中二者第一昔日第二
我等今日自得何者昔日大品座席諸菩薩 般若大乘大乘如此
于時大乘大乘于時自知大乘因果只是何以佛見無為正位不能復發
菩提心而今法華座席 聲聞成佛則是自得 第一昔日自有第一
第二以下 一言二者涅槃
昔日大品座席時事 須菩提昔日既是上座 小乘執教位階次第何故
不問道俗受戒便我等于時 弟子小乘 為此大乘因果
第二菩薩 不惜身命我等 前言明法
未必法臘第三 涅槃聲聞
菩薩于時既得聲聞緣覺涅槃以為 佛言:「無為正位不能 發菩提心。」即是高原陸地不生蓮華
三義是故。「第二第三 。「世尊往昔說法既久上第
。「說法既久 已久坐席大乘 」。小乘三時
精進。「我等上第 。「我等 聲聞菩提第二今日自得
。「無量珍寶自得第二就此說中即為無量珍寶」,即為上第昔日
自得即為上第三明 今日自得

[0633a02] 「世尊我等樂說 長行領解一者 領解第二領解 如來

[0633a05] 「有人自此長行第三 領解就此領解之中第一 第二之中凡作上火
方便品不盡 上火 第六歡喜第七諸子
第十不虛所以第六第五第六歡喜 第七諸子即是迷惑
是故所以第十上第 不虛今日既得不虛使不解昔日虛妄
虛妄是故既有 應有所以第四 第五上火第四長者
第六財物 大品座席窮子今日 昔日大品菩薩
般若于時大乘 因果始終因果須菩提 既得是故第一
父子第二父子相見第三 不得第四第五明教 作人第六財物第七明見子長
第八家業第九家業歡喜 第一,「有人憂慮」, 父子上火第一
方便品如是釋迦諸佛五濁眾生 第二展轉
」,父子相見上火第三 長者方便品第二舍利弗 佛眼觀佛見眾生五濁
第三傍人以下 以求衣食」,不得 火宅第三長者不得方便
道場用大化眾生不得 第四爾時長者誘引 便」,上火
第四長者 第四三車宿方便品第四過去佛所行
便三乘眾生三乘三乘 第五他日以下
猶在本處」,作人上火 第四三車 方便品眾生
三乘三乘是故第四 所以之中 應身四大聲聞領解
二身分為 第六爾時長者自知將死不久 未能」,名為財物
昔日大品座席 須菩提諸菩薩第七以下
子長上火第五 安穩得出明見 便第五舍利弗見佛佛道
如來三乘大乘第八時而以下家業 上火第八長者大車
便第八諸菩薩中正方便 為時眾說法華授記得佛第九 歡喜」,名為家業歡喜
上火第九諸子大車歡喜 方便品第九菩薩 二百羅漢當作」,于時
時眾聞說法華授記作佛歡喜三乘

[0633c17] 第一父子 二義 第一長者化主第六三十
二義方便品釋迦 化眾生父子 二義不得父子四重
第一明子第二不得第三明子第四四重第一眾生昔日萬億
大乘之後如來流轉 第二如來從眾大乘之後 不得第三合眾大乘 以來五戒十善中學有機
則是漸近第四眾生五濁 如來深義 就此四重之中中有二者
一者明子二者明子 有人四大弟子 。「幼稚眾生昔日萬億
于時如來大乘于時 不久幼稚大乘 幼稚長大便 故知幼稚只是
幼稚何以只是幼稚 幼稚云何內明眾生 如來大乘于時只得凡夫
怯弱幼稚。「隱密 逝者合眾 大乘

[0634a16] :「明知眾生大乘于時何故 大乘?」解釋:「于時知眾 之後于時大乘
大乘 如來他方眾生煩惱 。」

[0634a22] :「教化他方眾生煩惱則是離子 關子若是眾生然後煩惱
可是他方眾生自失 離子。」解釋:「理則 不然何以若是眾生有機
住世 不得 眾生機先即是。」

[0634b01] :「如來昔日應用 。」解釋:「用大 大乘
佛言昔日大乘汝等 于時不能堅固受持煩惱堅固受持時眾
決定既有是故如來。」

[0634b09] :「 云何?」解釋:「 善根一闡提煩惱五濁于時
現前善生信心 于時大解信心五戒十善 修行大乘智願善根不斷是故
志願佛道 憶念本願所行。』云何 ?」

[0634b17] :「信心猶存應名 。」解釋:「大乘何妨小乘 。」

[0634b19] 「他國大乘五戒 經教他國之後五戒十善 修行他國之後
五十成上他國 所以十二未必 五道大乘之後人道
如來大乘 之後畜生道人道 二十五道然後
五十。「長大 長大。「 窮困殆盡
長大即時 昔日幼小以為衣裳飲食今日人身長大
云何昔日幼小 今日長大不足合為眾生五道應須功德智願善根
昔日利益 窮困受生四方」。 不無衣食
十善人天因果以為四方」。「漸漸 第二明子。「漸漸遊行 本國于時本國
故云未必 未必道一 使萬里未必
萬里作意故知未必 未必
合為假設過去佛 眾生說過去佛滅後中間 釋迦出教化眾生于時過去佛已經
使後半釋迦 則是漸漸遊行 本國」。「其父求子不得第二
不得二階第一 第二家業大事其父求子不得第一
不得萬億大乘 之後眾生大乘根機不得。 「中止第二
家業大事如來一方眾生 說法教化。「中止 」,難為如來教法
言教使正理外道 佛果財寶無量 。「倉庫」,養身如來
法身慧命養育眾生。「僮僕 凡夫學弟僮僕以上菩薩 以下初地以上菩薩緣覺
聲聞大乘三乘牛羊。 「出入息利 。「賈客
諸菩薩受教利益眾生

[0635a15] 「 窮子第三明子二階 第一緣由第二。「
貧窮乃至經歷國邑以來第一明子得近 緣由遊行不已得近合為 眾生五戒十善經教國邑修行
佛出世。「其父」, 第二明子合眾 佛說

[0635a23] 「第四 眾生 如來慈悲就中
第一第二假設 是以慇懃 第一
如來六道別離」。「五十 」,所以餘年二種:「 自有五道別有阿修羅道阿修羅道
鬼神鬼神道中最勝 。」一家不然 下品阿修羅諂曲求道
鬼神眾生大乘 如來自知一應以來聲聞辟支佛 未曾如此。「心懷
在於在於何以 失去在於 然而要有父母云何尋求天性
父子合為昔日萬億 用大不能得令凡夫 使不退眾生
云何不堪大乘流浪生死悔恨。「大乘 。「財物」,。「無有子息無有
弘法無有子息。「一旦 財物散失眾生無機如來 便他方大乘經眾生
散失委付。「 委付財物坦然快樂憂慮第二 假設眾生
大機便如來大慈悲憂慮

[0635b25] 「爾時窮子展轉 第二父子相見上火 長者方便品佛眼
觀見六道眾生長者 合上佛見五濁 眾生有人天等小機
人天小機即是佛見 即是感應 便不得
後感是故中有第一第二師子座便以下 中有四者第一
明見緣由第二明見第三明見 第四明子 展轉緣由
長者相見合眾五戒十善 一乘。「遇到 第二明見合眾五戒十善
不正。「其父師子 第三明見尊嚴五戒十善 。「法身
如來處在無畏師子床。 「寶机二種二諦寶机一家權實二智
二諦寶机如來二智二諦寶机 外國婆羅門大姓 婆羅門剎利大乘 凡夫居士

[0635c23] :「法身 凡夫圍繞?」解釋:「 法身不同常住明法法身
他方應身法身無量壽此間眾生無量壽無量壽佛 法身。」

[0635c28] 「真珠瓔珞二種 菩薩功德智慧佛果具有功德 真珠瓔珞辟支聲聞
僮僕。「白拂三乘智慧 無生煩惱乃是三乘何故左右成佛解釋:「乃是
佛教淨名:『 生病故我眾生病愈。』 。」「寶帳如來大慈大悲最高
寶帳。「招致 譬如四攝攝化眾生。「 法師:「禪定灑淨
煩惱禪定 。」「。「羅列
如來一乘因果同歸功德羅列寶物」, 」,前人受教」,授記
窮子大力第四 窮子見長尊貴生畏 合眾唯有五戒十善小機
一乘圓教堪受怖畏 十善小機一乘大教無益 。「發言
。「若是一乘三乘若是一乘 五戒十善相應三乘
五戒十善非我 。「不如肆力地衣 人天人天
肆力五戒十善感人 果報衣食。「逼迫人天小機大教用大
小令逼迫非我所為 疾走」。「」,

[0636b05] 「長者師子座便 第二第一明見 第二明見第三明見歡喜第四
長者開暢心念獅子座 第一明見如來法身無畏 。「便」,第二明見
如來眾生便昔日大乘 即是上火長者大火 四面方便品佛眼觀
眾生。「心大歡喜第三 歡喜眾生 小機善根大乘
大慈歡喜。「第四 長者開暢如來眾生 善根可以委付法化。「思念
無由眾生大乘眾生不得故云無由 無機。「
。「 用大眾生四法 第二第四第一第三

[0636b26] 「傍人以下第三 不得火宅我身有力」,長者 不得方便品道場
大乘化眾生不得上火 分為第一何為
不來無機第二使 」,名為 無機第三
名為 相應 就此
第一勸教第二窮子驚愕以下 無機各自二重勸教 二者第一傍人」,
上思勸教即是長者思惟我身 有力」,所以傍人經教 大乘言教 傍人

法華經疏卷第五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3 No. 1715 法華經義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功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