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hua Xuan Yi Shi Qian 法華玄義釋籤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玄義釋籤卷第四天台沙門湛然述
[0838b23] ◎次破神通中云何止延壽而不延眼奪其 無理?何不延舌奪其無教?亦應更云何不 延智知於常住奪其無行?何不延身令
契法身奪其無人?文無者略。「眼不見性」一 句略牒無理,具足亦應盡牒四句。三「前一」 下總結也。
[0838b28] 三結成難勢者,又二:先釋、次結。 數又二:先結數,次釋今意。初文者,然二十 四難中所破之義並在光宅疏中,今直引來
為難而不委悉。言二十四者,且據相對,今 昔合論故二十四。若今昔別論,難昔因果各 三,合成六難,難今因果亦成六難,合一十
二難,一一四番成四十八。又今文中果上三 義但難今位及用,略不語昔,則闕二處四 番,現文乃成四十番也。「矛盾」如《止觀》第五
記。今還以彼四一難彼妙成麁,還以彼昔 三難彼麁成妙,故無盈縮。
[0838c09] 四正論今意, 又二:先借光宅義以顯今妙,次正釋。初文 為三:先標、次釋、三結。釋中二:先釋,次「初約」下
判。初文自四:初約十界釋中二:先釋、次結。 初釋中二:先因、次果。先因中二:先釋、次融通。 初釋中三:體、位、用也。於一念中一法攝九
故名「廣」,一念中九無非佛法故名「高」。十法 無非三諦,並有破三惑、現三身之用。次 融通中意者,前廣義似於橫,次高義似於
縱,用中似獨具三,故須合前二義共成一 意,秖是三諦一心有體位用耳。次果三義中 言「體遍」者,本法身也,即本地已成法身也。非
但高廣等殊,指本迹二門因果永異。「是為」下 結,可知。
[0838c22] 次約五味以判麁妙者二:先列 五味,次「又醍醐」下重辨同異。初文者,因果 二門並約迹說,故得乳中亦有一妙因果,餘
味例然,故下結云「與醍醐妙同」。
[0838c25] 次約觀心 委明十境十乘;若論觀境,則不如止觀委 悉;若以體位用三而判麁妙,則此文顯要。 如其體等,不廣高長不名為妙,非今經觀。
若得此意,法華三 昧 於茲現矣。一經樞鍵於 茲立矣。一代教旨於茲攢矣。佛出世意於 茲辦矣。十法成觀之精髓矣。十不思議之導
首矣。是則前約十界,五味二釋咸入其中, 後約六即,是觀心之位,故前二義假茲方立。 是故行者常觀一念介爾起心,以具一切心,
故等於佛心;以等佛心,故六皆名即;成究 竟即已,能巧設五味。思之思之!
[0839a07] 次約六即 釋,亦是體廣者具十界故,亦是位高者皆佛 界故,亦是用長者皆究竟故,同在一念,故皆
云「亦」。次「初約」下判前四釋義同四一。何者? 今經體具十法界,如云「實相如是相」等,由 此經用有前四味,由觀此經成於妙行,始
終六即,四一義顯,是故四釋成今四一,況廣 高長遍於四釋?所以今教具足有於體廣等 三皆成四一,方知光宅絕此氣分。次「略示」
下結前。「廣說」下生後。釋云「先法次妙」,亦是 後文標也。
[0839a17] 次釋中二:先舉南嶽分三,次今 師順南嶽意廣解。初文中二:初標列,次釋。 釋中自三:初眾生法妙中六:先明妙有所
憑。次「又經」下引今經相似之文,以驗眾生法 成妙也。三引《大經》證眾生法位麁而行妙, 初學大乘位居肉眼,從行而說故云佛眼。
四「央掘」下舉果以勸脩妙行。五引《大品》二 文明行妙之相。六「此即」下結。初文可解。次 文者,既云「父母所生」,即是眾生清淨若此,故
即名妙。第三文者既云「肉眼」,故名眾生,名 為佛眼,故即是妙。四引《央掘經》,具如《止觀》 第七記。五引《大品》二文中,初言「六自在王」
者,凡夫為六所使,不名為王亦非自在,純 行染污又非清淨。今六根得理,理無過上, 故名為「王」。遍一切處,故名「自在」。自性無染
不為惑拘,故云「清淨」。別在行成,通具六 即。又云「一切法趣」等者,即是六根皆具三諦 故妙。「趣」義具如《止觀》第二記具引本文委釋,
當知諸經並有眾生妙文,但部兼帶不受 妙名耳。六「此即」下結,可知。次「佛法妙者」,先 釋,次「如是」下結。釋中意者,攝前四味並是今
經權智所攝,而與實理相即故妙。次心法妙 意者,《大論》云:「眾生心性猶如利刀,唯用割 泥,泥無所成,刀日就損。」理體常妙,眾生自
麁。初引《安樂行》中既云「觀一切法,不為生 死所動,不為煩惱所退」,以煩惱生死是 法界故。又「一念心隨喜」等者,即觀行位。初
秖於貪瞋一念心起,體即權實,諸皆例然, 隨順三諦,故云「隨喜」。是故隨喜名心法妙。 《普賢觀》意者,心體即理故云「自空」,誰執罪福
故云「無主」,應遍十界以明罪福,在一念 心方成妙觀。「觀心無心」等者,能緣之心既 無,所緣之法安在?能所不二,故云「純是」,以
心體本妙,故可於心行而求解脫。破心微 塵如《止觀》第三記。
[0839b22] 次明大師依南嶽意更 廣分別,於中為三:初標,次釋,三「問」下略料簡。 釋中二:初略明得名所依,言「若廣眾生法
一往通論諸因果及一切法」等者,然眾生義 通故云「通論」。若其通論,義非究竟,故云「一 往」。一往雖通,二往則局,不通於佛,及唯在
因。佛法及心不云一往者,佛法定在於果, 心法定在於因,故此三法得名各別。何者?如 眾生身中佛法心法猶通因果,況眾生名通 通凡通聖?
[0839c02] 若佛身中眾生心法亦定在果, 心法之中佛法眾生法此二在因。若爾,何故 經云「三無差別」?
[0839c04] 答:
[0839c04] 理體無差,差約事用,此 義廣明,具如《止觀》十法成乘中說。
[0839c05] 即是心法 及眾生法,彼佛法界亦兼於果而不專於 果,彼文寄果明理性故也。
[0839c07] 次正廣釋中自 三:初廣眾生中文又自標二:謂列數,次釋。 初列數中二:初通論諸經增數,次正約今
經。初通諸經者,此中釋法唯立三門釋妙 則本迹各十,且如下文通釋妙數中云「本 迹三中一一各十,十中復各待絕不同,故有
一百二十重妙」。當知諸經所列法數,一往且 從增數而說,據其道理須論四教,四教之 中皆有迹中三十麁法、三十妙法。更約五味
以論麁妙,兼但對帶,依此等法而生增數, 始從一法乃至百千,不出心佛眾生法故。 增數之相略如《止觀》第六記。故宜樂不同令
增減異。於中又二:初略至三,次廣例百千。
[0839c20] 次明今經,又為四:先依經列數,次「南嶽」下 釋十如名,三「次判」下判權實料簡,四「皆稱」 下釋法界名。初如文。次釋如名,中二:初出
南嶽,次騰己見。今一家相承皆云「如」者,猶依 南嶽通云「十如」。
[0839c24] 次大師意者,為六:初章安 述所依標數,次「一云」下釋出讀相,三「分別」 下融通大意,四「唯佛」下稱歎,五「是十」下明法
功能,六「若依」下明讀文所以。初如文。次讀 相中約假,雖有邐迤之言,但是約空論假。 三融通中二:先出文意,次「約如」下正明融通
又二:初融三諦,次「非一」下複疎也。兩義相成 方名實相。四五可解。第六意者,偈文既以 性相為句,故今讀者大分依之。
[0840a03] 三判權實, 中二:先出古師,次明今解。初文二師各先 出、次破。初師初文,可見。次「今恐」下破。破中先
約法,次「若言」下約人。言「凡夫何意無實」等 者,經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則眾生有實, 而生五道以現其身,則聖人有權,觀音妙
音三十三身並是聖人有權之文也。「如此抑 沒」等者,抑凡無實、沒聖無權。次破地師,亦 二:先出、次破。破中大意可見,不能委細,但
總云「人情」而已,不應聖理故也。次明今文 正解者,但明一心具足十界。若且約界判, 則九界為權、佛界為實,一一界中又各具十,
尚權實相即,何況具耶?一心既爾,諸心例然, 是故不同舊人所見。是知舊人不知,以如 約界界界互有,而但約如以分權實。
[0840a17] 四釋 十法界名約三諦者,具如《止觀》第五記。如 無別體全依於界,前釋本末等已約三 諦即是十界皆三諦竟。今重明者,按「十法界」
三字解義,使十界中三諦分明,則令如中 三諦復顯,彼此相成,令知不異。故《止觀》中不 思議境一念三千,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是
故立此不思議名。釋中文又為四:初標數, 次「十數」下釋,三「若十數依」下判對,四「欲令」下 以文融通。初列法數竟。次「此一法」下正解
法相,於中為五:初重舉千如,次束為五差, 三判五差權實,四「然此」下歎五差權實,五「次 解」下正廣解十如。初二如文。三判中言「細
論各具權實且從兩義」者,相即如向所說, 且依九界為權、佛界為實。若不然者,謂佛 尚亦不說況復下地,故且依顯說。四稱歎中
為八:先約人歎境故云「諸佛」。次「以此」下約 行歎境故云「發智」。三「故文云」下重舉境智 深廣。四「其智」下歎智令妙以顯妙境,欲明
智契故重舉境。若境為智門,即正歎境也。 五「方便」下總以二境通歎經文。六「如來」下總 明如來能照二境。七「央掘」下引證佛智。八
「當知」下結歸稱歎。前四可見。五總歎經中 二:先歎,次「如是」下結。初文中具約三周,所 言「方便品略說」等者,品初長行略歎廣歎權
實二智,次重頌中二十一行頌前二智,於中 前二十行重頌廣略二歎,末後一行略開權 顯實,云「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眾生處
處著,引之令得出」。後開示悟入廣約五佛 開權顯實,望後二周仍成略說。言「長者付 子此法」者,付彼般若,彼般若中雖未開權,
依彼法體不出權實。總結可知。六明如 來能照中云「如來洞達究十法底」等者,於 一一界一一法善知法相,自行化他諸法具
足名為「盡邊」,無非實相名為「究底」。「種芽」 等者,皆以二法為種熟脫故也。聞法為種, 發心為芽,在賢如熟,入聖如脫,於十方
界十界眾生,無不了知橫豎種脫。七引證 中且舉善惡二人,餘皆倣此。言「央掘雖是 惡人善性相熟」等者,《央掘經》中如來說偈
問,央掘偈答。佛命善來,成阿羅漢,即地 獄人成聲聞界;若依大乘,得無生忍,即成 佛界。四禪比丘謂為四果,此即天界成就
地獄,且略舉此以為事端,他皆例也。八「當 知」下結,中二:初結眾生是妙,次「不可」下誡 勸。言「不可以牛羊眼」等者,《普超經》下卷「佛
授闍王記已,因告舍利弗:人人相見,莫相 平相。所以不當相平相者,人根難見,唯有 如來能平相人。賢者舍利弗及大眾會,驚
喜踊躍而說斯言:從今日始盡其形壽,不 觀他人不敢說人,某趨地獄,某當滅度。 所以者何?群生之行不可思議。」
[0840c10] 五正廣解中 文自為二:初通中二:初廣釋十如,次「若作」 下廣以三諦釋究竟等以顯十如,又為二:
先寄釋等,次「今不」下正出實理釋究竟,又 二:先釋,次「夫究竟」下重釋。從勝立名方名 究竟。所以本末究竟皆空假中者,如於夢
中修因得果,夢事宛然即假也,求夢不可 得即空也,夢之心性即中也,此之三法不前 後、不合散。次別解者為二:初文復合五差
為四,以菩薩與佛菩提器同故復合之。次 「初明」下解釋,釋中為三:初正解,次「復次」下開 權,三「復次百界」下以諸教偈結。初依四文
為四:先解四趣十如自為十惡相者,文為 二:先法、次譬。初法中「不如意處」即是後報,相 表於報故云也。次譬中二:謂譬、合。合中「惡
相」下合否色,報不即受故云「遠表」。「泥黎」者 此翻不如意,此處咸苦無適意法,故云也。 亦云地獄。新譯云捺落迦,翻苦具等 (云云) 。四
惡之業感報不同,今且從重說故云也。「凡夫」 下合相師,若不舉相師則不預知有,相師 有分與究竟,故舉凡夫用世相法亦有分
知,況二乘菩薩唯佛究竟。「如善」下重譬佛。「洞」 者鑒幽也。「始終」者秖是相報耳。又地獄相 報,如迦葉等千人出家,先本事火皮膚皴
裂。淨飯王曰:是諸人等雖復出家不足光 顯我之太子。乃令千釋種出家入道。此千 種釋出城之時,提婆達多、瞿伽離,其馬仆、其
冠脫,眾人皆云:是二人者必於佛法無大 利益。此亦地獄之前相也。此世間相者尚亦 似知未現之相,況極聖乎?如善相師,具如
《止觀》孫劉曹等第五記。惡性者,約理則本有 之法不可改故。「如木」等者,明以性為因、假 於外緣,不同今此明染中之惡,即脩惡也。
具如《止觀》第五記不思議境初。然十如十界皆 有脩性,此中但以脩為性耳。
[0841a15] 於中為二:初 正釋,次譬功能。初如文。次文又二:先順譬、 次反譬。初又二:先譬,次「大經」下合。於中先
引教、次合。「若泥木」下反以不可生為譬以 顯可生,亦先譬、次合,合中但云「不爾」,即略 合也。「故言」下結。體中二,謂釋、結。初釋中文
出三釋,各有其意。次明力中四:先法,次舉 譬引事,三合,後結。初如文。次文先引譬, 次引事。云「大經云作舍取木不取縷線」等
者,《涅槃》二十三云:「欲造牆壁,則取泥土,不 取彩色;欲造畫像,則取彩色,不取草木; 作衣取縷,不取泥木;作舍取泥木,不取
縷線。」彼敘外人而執定計,今借因緣助成 義邊,各有力用能生之性,當知力者功能為 義亦是堪任。「地獄」下以三趣合,仍略脩羅,
故知一一並以四趣言之。「皆是」下結。次明 作中二:法、譬。譬中,譬、合,譬云「為惡行者名為 半人」者,《大經》第八云:「譬如世間為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