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hua Xuan Yi Shi Qian 法華玄義釋籤
Scroll 1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玄義釋籤卷第十四天台沙門湛然述
[0913b09] ◎○次利益妙中二:先釋名,次正釋。自行功 德指前五妙,次後四妙已是益他,受化、得 益於茲別立,益雖不等同歸法華,是故名
為利益妙也。次正釋中,先開章,次依章解 釋。解釋中所以不言序中益者,序但預表 當益,當文無益可論。若作表義,神通妙中 已略辨竟。
[0913b15] 今初明來意中,初總標益意,次 別明益。初文言「所為」者,謂前感應、神通、說 法三妙不空即是利益,利益之人即是眷屬。
次「釋論」下別明中二:初引他經得益不同,次 「今經」下明今教妙益。初文中所引一論三經, 並明由佛得王三昧,能身口兩益。語光指
前神通,語聞指前說法,語身指前感應。又 語身亦通感應神通。前言「不空過」者,若度 破獲皆不唐捐,通是利益別號。引《淨名》中「法
寶」是現身,「普照」是放光,「而雨」是說法。「華嚴思 益放光」等者,彼《思益經》第二,網明菩薩放 光遍照十方阿僧祇國,一切煩惱病苦遇光
快樂;佛又放六度及一切法光,皆悉對治眾 生慳等諸蔽及一切惑。具如彼經及《華嚴》等。 次此經中二:先信解,次述成。領解文略,述成
文廣,具有前來四妙,方有今文利益。言「不 能盡」者,具如〈藥草〉。疏中明橫竪不及等,此 明利益,益多故也。餘意在文可見。
[0913c03] 次明 正說益中文自分 二 :先列,次釋。釋中初言 「遠」者,此是迹門故且以大通為遠。於中又
二:先通敘,次別釋。初文為四:初略述益由, 次「善生」下明益相,三「死之」下結示,四「故文」下 引證。益相中二:先標,次「始人天」下釋相。善
生通淺深,惡滅亦通淺者,若依《大經》破 無明位方名殺人;其實惡滅,具如今文通 於初後。
[0913c11] 次別釋中二:先結前生後,次列釋。列 釋中二:先七,次十。初七中:先大師,次私釋。 初文二:先列,次却。以益反釋眷屬,由益成
眷屬故也。七益中並以三藏菩薩為俗諦 三昧五通益者,以未斷惑故;別教出假俗諦 三昧六通益者,且語斷見思益,名為無漏
通,望三藏菩薩全是有漏,是故且與無漏之 名。章安云「開前」者,開小草為因果兩益,「合 後」者,合中道次第不次第為一實事益,「俱
開俱合」,準此可知。「次第益」者,即是別中約教 道說耳。次大師開為十益,於前七中亦不 開中道次第不次第,唯於小草開為因果。
又於中草開為聲聞、緣覺二益,更加方便、 實報二益以成十益。於中二:先結前生後, 次正釋。釋中二:先列,次正釋。釋中二:初釋,
次問答料簡。初文二:初正釋,次「若麁妙機」下 結。初中自為十,初果益中二:標、釋。「然因果 益通二十五有」者,於果報身得現益相,故
名「果益」。言「因益」者,謂內心轉修。今初果益 中三:先釋,次「此清涼」下明益由,三「大經」下引 經結益。初文者,文中從省,四趣自四,四人
合一,六欲合一,色界七有同為一釋。四空合 一,一一文中皆云「其中眾生乃至冥顯兩益」 者,語略意周,具如感應妙中明感應相,及
同異中三十六句一界十界,并相對中苦樂 關宜二十五有及別圓等。且語現益以對 先世,據理則通現在未來,具如前文十界 中說,不可盡具,思之可及。說不可併張,
例不可全闕,一一皆出其苦相為機,次關 宜等可知。初地獄中言「八大地獄」者,八熱地 獄。地獄者,梵云泥黎,此云苦具。言地獄
者,從處為名,八中各有十六小獄以為眷 屬,則八箇十六成一百二十八并根本八,合 成一百三十六獄。故《俱舍》云:「此下過二萬,
無間深廣同,上七捺落迦,八增皆十六,謂煻 煨糞屎、鋒刃烈河增,各住彼四方。」無間四門 既各有四,上七亦然。「八寒」者,且準他文云
百三十六,若準列八文,一頞部陀,此云 皰,謂寒風逼身生皰;二刺部陀,此云皰 烈;三頞哳咜;四嚯嚯婆;五唬唬婆,此並從
聲為名也;六嗢鉢羅,此云青蓮華;七鉢特 摩,此云紅蓮華;八摩訶鉢特摩,此云大紅 蓮華,此並隨身色為名也。並在前所說地
獄傍,本處在下、支派不定,或近山河江海地 下空及餘處。鬼本處在閻魔王界,故此洲下 過五百由旬有琰魔界,從廣量亦爾。從此
展轉以居餘處,或有端正受諸快樂,猶如 天中尚有醜陋,今文稍略。地獄諸相廣如《觀 佛三昧》、《正法念》、《阿含》、《婆沙》、《俱舍論》等。「水陸空」
者,此三是畜生所依處也。《大論》又有三類 攝畜生盡,謂晝行、夜行、晝夜行。「五衰相」者, 一者頭上華萎,二者腋下汗出,三者項中光
滅,四者兩目數瞬,五者不樂本座如瘡等。 「八聖種」者,具如《止觀》第八記。餘由證二文,可 見。
[0914b07] 因益中二:先與果益對辨難易同異,次 正釋。初文者,一果辨多果則難,一心辨多 因則易,故於一人心中可辨二十五有因
益之相,以王三昧力而應之也。正釋又三: 初正釋,次「合而」下明益由,三「大經」下結。初文 又二:先正釋,次「如是等」下結。初又二:初總
釋,次「若無」下別釋。「四因壞益」者,四趣因也。「二 十一因成益」者,四趣已上至非想也。此語 先持五戒頓離四趣因者是也。「一因成」者,
非想也,此一無壞故也。「一因壞」者,此一唯壞 無成。此中明益,不可更云成此一故也。 此語先破地獄因,說中間漸離,故迭有成
壞,意亦可知。若成就地獄及壞非想,非此 中意。六天因果,前三具如《正法念》等,三界因 果具如《俱舍》、《婆沙》。
[0914b21] 次別釋中,亦四趣四人各 辨、六欲色空合明。初四趣壞中二:先釋,次「此 名」下結益。初又二:先地獄中二,先正明惡
有,「欲離」下立機緣中二:初直明,二明得繩 者,具如《止觀》第七記。次餘三趣因相,略如《止 觀》十心中。於中又二:先正明有相,次「欲離」
下辨機緣。初文自三,次機緣如文,次辨二 十一因者又二:謂人、天,各先辨相、次機感。 初文先四人,中二:先正釋因相,次明機感。
初又三:先總標人因,次列,三判。此中但是 略論機應,正文在下,二十一有一時總明。
[0914c03] 次六欲亦三:先總辨因,次「故云」下與四趣四 人對辨同異,三「若修」下別明因相,六文不 同。此中乃至下四禪四空不別明機感,總
在無色文後一時通明。次四禪中,四禪自 為四有,於中初禪加梵王,四禪加無想,故 略釋所加;仍不明五聖,但是文略。次問答
引舊等,可知。次四空,文略。次結又二:初正 結,次引證。次「合而」下正明益由。結文可知。
[0914c11] 三聲聞益,中二:先明修因意,次「若持戒」下正 釋。初中言「犛牛」者,由愛尾故,人貪其
尾,乃害其身。《說文》云:「西夷長尾牛也。」有作 猫字,是人間捕鼠者,非此中義。又有作猫 字,未知所從,正應作「犛」字。
[0914c15] 次正釋中亦三: 先正釋,次益由,三「大經」下結益。初又二:先 釋、次結位。初又二:先明破見、次明破思。初
又二:先釋,次「是為」下結。初又二:初明所修 之法通伏愛見以為機緣,初明出家修戒 在五停心前;次「若均」下行相。又三:初五停
心位,次「賢名」下四善根位。言「如救頭然」者, 如《止觀》第七記。三「一剎那」下初果位,文相並 略,但列大位耳,細相不論。次修道中二:謂
超果及次第也。次結位及由結,可知。此中 節節有機感相,尋之可見。以明賢位及 明見道修道等,處處須加故爾。
[0914c26] 次明支佛 又三:先略明行相,次「此人」下略明機應,三 結位。與聲聞共為中草,故云「猶」也。次言「華
飛釧動」者,論云:「有國王觀華飛葉動得辟 支佛」。「釧動」者,《禪經》云:「有國王令宮女摩身 為鐶釧鬧,令漸漸減釧,乃至唯一則不復
聲,因思此聲從因緣生悟辟支佛。亦如 獼猴見支佛坐禪,後於餘處見諸外道種 種苦行,乃教外道跏趺而坐,手捻其口合 其眼。諸外道歎云:必有勝法。外道受教,皆
證支佛。」
[0915a07] 五六度,中二:先釋、次由。文闕引《大 經》結。初文又二:先釋、次結位。初釋中四:先 總,次「若行」下別明行相。三「六蔽」下指教。四
「以伏」下功能。初二如文。破人言「四」者,謂如 幻等四。破天言「十七三昧」者,二十五有除 四人四趣,猶有十七,謂欲界六,色界七,謂
四禪、無想、梵王、五含,無色四。三明六度對破 六道,出《地持》、《菩薩戒本》。
[0915a14] 六通教益中亦但釋、 由。釋中三:先總標三乘,次釋,次結。初如文。 次文二:先二乘,次菩薩。初文二:先破見,次
破思。如文。言「總別慈悲」者,例如前文,前 文云「合而言之」即是總也,「別而言之」即是 別也。亦是通別,通以慈悲用二十五三昧
加之。別者,若令伏見思時,用菩薩本初 自伏見思中慈悲弘誓熏之;若令入空則 用菩薩本初修空時慈悲弘誓加之;假中 準此,思之可知。
[0915a23] 七別人,亦先釋、次由。釋中 二:先總、次別。總中言「一念」等者,但期心在 果耳,如前廣釋。
[0915a25] 八明圓人,中二:先明總 別,次明機緣。初又二:先總、次別。總中亦言 「一念繫緣」等,當知二名二義同異永別。次
「若歷」下別中言「十種境」者,陰入等十境也。 蒙加益等可知。
[0915a29] 九變易者,在方便土,於中 為五:初辨人類,次「故下文」下引證,三「是人」 下辨利鈍,四「是為」下明益相,五「若分別」下
辨土體一異。初文云「前八番中四處或九處」 者,「四處」謂四教中各有斷通惑者生於彼 界。言「九處」者,三藏二人,通教三人,別教三
人謂住行向,圓教一人謂淨六根。次引證 中引四文也。此經可見。《勝鬘》當知菩薩義 兼三教,《楞伽》三人義當四人俱生彼土,《大
論》文反舉真以釋似。五明土一異者,隨機 所見二義常存。
[0915b10] 第十實報益中三:先總舉人 類,次「但無明」下明益相,三「若分別」下正辨土 體一異。初言「八番之中兩人」者,別教地前、圓
教住前在同居土,得入此位,進斷無明生 實報土。「方便土又二人」者,是前四人中後之 二人也。此之二人,先已入於斷見思惑及無
知位生方便土,於彼土中進斷無明亦 生實報。次文言「三賢十聖住果報」者,名雖 似別,義必依圓,以別證道同圓教故,即是 兩處十地合說。
[0915b19] 次結,中三:初「若麁」下總結文 旨,次「是為」下結益由,三「故令」下結正益人。
[0915b21] 次料簡中初問答者,二十五有其名雖遍,一 一有上惑有淺深,是故重重用二十五。故《大 經》云:「二十五有有我不耶?」次「問三諦在極
亦通凡」者,由前答云破實報土顯王三昧 三諦了了,既云破實報土,狀當三諦唯在 於佛,是故更問亦通凡不?答中意者,三諦
名理實無深淺,由證不證故分凡聖。初云 五陰即是俗諦,陰既至佛,當知俗諦亦通至 佛。言「無等等」者,如前第二卷記,為顯後
地云「破實報」耳。妙境觀法實通凡聖,此中 亦是寄文分別,令易解故作三諦相,其一 一諦無非究竟;若不爾者,如何五陰而至於
佛?後問答中二:初簡二文,次取後文。於 中又四:先示遠相,次「從是」下明遠益由,三 「彼之」下明益相,四「斯等」下結前生後。初二如
文。三益相中二:初明已入實益,次「於時」下 明未入實者。初文又二:初正明,次引證。初 又二:初得入自滿,次益他。次引證中,成道證
自、法輪證他。次文若為未入者復須成 熟,又為五:初標忘不忘二人不同,次 「忘者」下明忘者須熟,三「或多以」下明成
熟不同,四「生方便」下明入實之處,五「如千」 下示入實之人。故知前明四種結緣、四種成 熟,處處得益,成內外眷屬,及感應中過去感
應,并境妙中明二諦意,尚取本行菩薩道 時而為華臺而作方便,已入華臺者自是 一邊,即是其事。今但大通已後,若於此土,
若方便實報已入實者,即是今文遠益之相, 其未入者故生後文近益之相。
[0915c20] 次近益中二: 先正釋,次料簡。初正釋中二:先釋,次「始從」下 結。初又二:先釋,次「近從」下明益不同。初又
二:初約教,次約味。初約教又二:初釋,次「復 次」下判。初文又二:初總明諸教益相,次別 明十益。初文又二:初通標一期深淺,次「何
者」下釋所以然者,始自寂場終至法華雖 復差別,來至法華終歸實事,並是示為四 教教主調熟之力功在於斯,雖遠近有殊,
七益之相不異於變,故云「如前」。又「大小」去 別明十益,中二:先約諸教辨因果二益,次 別對諸教以明八益。初因果二:先釋、次結。
初文二:先引他經明因果益,次「又佛」下此經 明果益。久居黑暗而今大明,故屬果益。三 辨依教通別,大小乘中皆照六道,故云「通」
也。次「別論」下以聲聞去別對諸教,故云「別」 也。次判云「勝則兼劣」者,勝謂圓教,既未說 開但云兼耳。
[0916a08] 次五味中二:先列、次判。初 文中云「熟蘇而有體法等七益」者,等別圓 諸教通途皆有因果兩益,雖無三藏中三
草,自有通中二乘為中草,乾慧性地為上 草,八人已去為小樹,八地已去入別教道, 及別教本人為大樹,被接見中及圓教本人
為實事,若方等七益依前所列不同此例。 次「前諸」下判,可知。次雜料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