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hua Xuan Yi Shi Qian 法華玄義釋籤
Scroll 1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玄義釋籤卷第十六天台沙門湛然述
[0927b27] ◎次引大集者,但是約蓮華為法門耳,亦 未足以顯妙;今文判之,亦且依其因果義 邊用為解釋。
[0927b29] 四正解中二:先重敘法喻意, 次正解。初文三:初更敘經論意,次「然經文」下 釋疑,三「夫喻」下明體不同。初文又二:初敘
經論意,次「當知」下明法喻意。次釋疑中文不 立疑,直釋而已,即是釋伏疑也。有伏疑云: 兩處優曇並可以喻此權實,經「一切」之言遍
攝眾機,又「時一現耳」足表最後,何不以為 喻,而用蓮華耶?然經文兩處明優曇華 者,「如優曇鉢華時一現耳」,又「譬如優曇華
一切皆愛樂」,今但云「時一現耳」。且從一文 結語,古今釋云:此似蓮華,故以為喻。是故 正應須用蓮華,蓮華中有全分喻故。三
明用喻意中二:初敘涅槃通論八喻,次明 經論分喻非極。言「涅槃八喻」者,凡諸經論 取喻不同,有分有遍,如《大經》云,喻有八
種,謂順喻、逆喻、現喻、非喻、先喻、後喻、先後喻、 遍喻。分喻者具如經說,故第五云「面貌端正 如盛滿月,白象鮮潔猶如雪山」,滿月不可
即同於面,雪山不可即是白象,不可以喻 喻真解脫,為眾生故故作是喻。今亦如是 不可以喻喻於妙法,為眾生故以喻蓮 華。
[0927c21] 次「夫華」下正釋中二:初更通敘用喻意, 次「又餘華」下正釋。初又二:初示前文,次出 今喻意。初文具如第一卷文意。次文中二:初
總,次「多分」下別。總如分喻,別如全喻。初總 中二:釋、結。釋又二:先略,次「又以」下廣。初文 言「九法佛法」者,秖是權實,權實不出十法
界法,故略以對之。次廣中猶總,故但對本迹 六文,具如序中文意,又二:先對六喻,次以 十如結成。初文二:標、釋。釋中本迹各二:釋、
結。釋中各皆先譬,次合。或有引文等,前序 文中具引六文竟,故今不委悉。次結成中 亦二:先舉前生後,次釋。釋又二:先釋、次結。
初文二:先迹,次本。初又二:先結成十如,次 例餘境餘妙。次本文,可見。次「始終」下結,迹 門以施為始、開為終,本門以垂為始、拂為
終,各以始開終合,合竟名為圓滿具足。次 「是為」下總結可見。次多分喻,即全分也。今不 云「全」但云「多分」者,雖以此華喻於本迹
各十意足,然因果自他久近適時,乃至實相 妙體,取體妙宗,體家之用,體宗用三料簡之 相,何由可以此華能喻?理足事闕,故云多
分。於中又二:先敘意,次廣釋。初文略述兩 文遍喻之相,如師子法門遍喻如來果人大 用,次波利樹法門遍喻行者從因至果。今
蓮華獨能喻前兩義,約本門則是果人無方 大用節節不休當當不已,約迹門譬於行 者從因至果味味調熟位位入圓。於中二:
先引二譬,次「今亦」下結意顯同。同意如向, 可以意得。言「譬如師子吼法門」者,《大論》二 十三,先列師子種類身相吼聲,然後合云「如
來師子亦復如是。從六波羅蜜、四聖諦清淨 種中生,寂滅大山谷中住,一切種智頭,集 諸善頰,無漏正見脩廣目,光澤定慧等行步,
高廣眉,四無所畏牙白利,四正勤堅滿頤,三 十七品齒齊密,修不淨觀吐赤舌,修念慧 耳高上,十八不共毛光澤,三解脫門身肉堅,
三種示現修平脊,明行足腹不現,忍辱腰纖 細,遠離尾長,四如意足安立,四無量知嚬呻, 無礙解脫口,威伏諸外道邪見之屬,覺諸眾
生四諦睡」等。「大經波利質多羅樹」者,二十七 經遍喻中,始自葉黃終至開敷,遍喻佛弟 子,初始出家乃至得果。經云:「三十三天有
波利質多樹,其根入地深五由旬,枝葉四布 五十由旬,葉熟則黃。諸天見已心生歡喜,是 葉不久必當墮落。其葉既落復生歡喜,是
枝不久必當變色。枝既變色復生歡喜,是 色不久必當生皰。見已復喜,是皰不久必 當生嘴。見已復喜,是嘴不久必當開敷。開
敷之時,香氣周遍五十由旬,光明遠照八十 由旬,諸天爾時夏三月在下受樂。我諸弟子, 亦復如是。其葉黃者喻念欲捨家,葉落
喻剃髮,色變喻白四羯磨,生皰喻發菩 提心,嘴喻十住菩薩見性,開敷喻得阿耨 菩提,香氣喻十方無量眾生受持禁戒,光 喻如來名號周遍。夏三月者喻三三昧,諸
天受樂喻諸佛在大涅槃常樂我淨。」
[0928b18] 次今蓮 華喻中為二:先喻,次結。初文二:先喻迹十, 次喻本十。初迹十中,文自為十。初喻境廣
餘九稍略,前境有六,兼無諦境為七,今亦 具喻。初喻十如,前釋法中,先總次別,今亦 如是,還須以總而冠於別。初釋中二:釋、
結。初中,在外相,在內性,質為體,欲生力, 眾具作,開華因,布鬚緣,蓮實果,房成報,初 後不異為究竟等。蓮華始終,秖是相乃至
報。次「譬如」下別釋中自為十文,一一皆先譬, 次合,次引證等。初釋譬相中,眾生無始諸 法具足,猶如石蓮。「黑則」下列石蓮相,「劫初」下
釋上六句中不生不滅,理相自然,故云「無種」。 流轉至今不增不減,為不滅。「一切」下合譬, 文略。「客塵不染」合初句,「生死重沓」下合次
句,「乘其句勢」便合不方不圓,方故住,圓故 動。今合意者,不住如不方,不動如不圓,是 則不住生死、不動生死,不住故不滅、不動
故不生。次釋性中,初如文。次言「智願不失」, 後言「煩惱」,即是與前智願不失,二義似 如相違,共成如是性耳。智願是宿種,煩惱
是理具,稱在惑中而惑體全是。「又諸」下復 顯修得,以有當成之性,故般若可生。次釋 體中四德為四微,不為生死所動而理性
不壞,釋《大經》意如《止觀》第一記。次釋力中 具合四句,「如師子」下重譬甚大勇猛。次引 經者,動無邊生死如生長之氣,破無始
有輪如有鑽皮之用,有即二十五有因果 如輪轉也。「閻浮」下證能發心。釋如是作中, 「烏皮」如無明,「眾德」如內具,「發心」如欲生,「不
惑」如決定,「慈悲」去明發心之相,「成就」如頓 足,始從根莖,終至頓足,始從發心,終至 極果。次引《華首》以證始終。次釋如是因中
合譬一一對喻,合之文足。次引經者但證前 真因如華處空耳。次譬十二因緣中,亦應 通釋,故云「通如上說」。今略通從別,指上八
字即是無明。從「譬四諦」去但文相通總,細 尋可見。次譬下九妙,文雖通總,大意具足。 初言智妙中但云「三智」者,秖用三智攝二
十智,意亦略盡,況更立一心對前以為次 第。次譬位中觀行位舉於欲定乃至四禪 者,寄此伏惑之位以釋,非即五品必修世
禪。「隨日開迥」者,白蓮青蓮並因日開。有人云: 白蓮因日,青蓮因月,故諸天中用華開合 以表晝夜,以龍眠龍起以表春秋。「如游絲
薄霧」者,夫蓮華池,見下風邊他人池中,荷 草等上,如似游絲。復似薄霧者,即是此藕 移入他人池。古俗相傳皆有此說,乃至本
中諸妙意亦可知,自非大師妙證,何能以 此遍喻本迹?
◎
[0929a10] ◎△前已釋別名竟。此之別名法喻合題,然 古人釋諸經題,或但從人,如郁伽長者;或 但從法,如大般若;或從人法,如仁王般若;
但作此說何能顯於名下深致?秖如今家 解「妙法」兩字,二百餘紙,豈但人法、法譬而已。 如此消釋尚恐不能盡經幽旨。又復餘經
當機被物無多關涉,若釋此經不可率 爾,是故今師殷勤再三,豈節外生文,皆事不 獲己。於中二:初略對別名重辨,次正釋。
初中言「胡音」者,自古著述諍競未生,但從 西來以胡為稱,應云「梵音」,元梵天種,還作 梵語及以梵書。梵天初下,具如疏及《止觀》第
七記。此土書法本無從始,但是大權隨其方 土為其制立,是故倉頡初觀鳥跡,故《感通 傳》云:「倉頡造書臺,亦名高四臺,有人姓高,
兄弟四人造得此臺,名高四臺,倉頡於彼 造書。有云是迦葉佛說法堂,故知迦葉佛密 化此土。」次正釋中先列彼音輕重不同,有翻
無翻此方不定。言「楚夏」者,京華為夏,淮南 為楚,音詞不同,所詮不異;彼土亦爾,雖同 梵音,諸國輕重不無少異。
[0929b01] 次開章中,列章、 解釋。初言「無翻」者,又二:先列無翻,次開五 義。初文二:先立無翻,次述他解。解未全當,
是故須開以為五門,五門並是《毘曇》、《雜心》中 意。於中又三:標、列、釋。列中先列,次列今家, 義開為三通釋五義。釋中又二:先正釋五
義,次釋訓。初又二:先釋,次結。初文自五,初 釋「法本具三義」者,又二:先散釋,次束為法 門。初文又二,初通釋,次別釋。所言「通」者,經
是一切諸法之本。次「世界」下,別釋又二:先略 對,次廣解。廣解中三:初明佛言還以佛言 為本;次「若後」下明佛經為論之本;三「諸外」
下明斥外道無佛經本,故法本義不成。初 言「若通若別」者,一經通別、諸經通別、諸教通 別。「故經」下引證教本。「經云一一脩多羅無量
脩多羅以為眷屬」者,《華嚴》第二十五〈不思議 品〉云:「隨根性行廣說不可說億那由他脩多 羅,一一脩多羅初中後善,出生一切句身味
身。」又三十六云:「一切諸佛,於一身化不可 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頭,一一頭化不可 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舌,一一舌出不可說
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音聲,一一音聲出不可 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脩多羅,一一脩多羅 說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法,一一法說不可 說不可說微塵數句身味身法,及句味名為
眷屬。」眷屬秖是隨順彼脩多羅流類法耳。
[0929b26] 次 義本中云「尋一句詮一義」等者,如《大經》 三十一「因佛答迦葉闡提善根不定有斷不 斷,迦葉復問:何故世尊作不定說?佛言:譬
如醫方皆為治病。或於一名下說無量名, 如大涅槃亦名無生、無出、無作、歸依、窟宅、解 脫、燈明、彼岸、無畏等;或有一義說無量名,
如天帝釋,名憍尸迦、婆蹉婆、摩佉婆、因陀 羅、千眼天、舍脂夫、金剛寶頂等;或有無量 義說無量名,如佛、如來義異名異;復有一
義說無量名,如五陰亦名顛倒、苦諦、四念處、 四識住道時、眾生、第一義身戒、心慧解脫、十 二緣、三乘、六道、三世等也。」名是能詮,義是名
旨,《大經》從義故義為名本,故後二句並義居 先。初立一名無量名,不立一義一名,及無 量義一名者,為酬迦葉是故不立。若一義
一名即當定義,即是迦葉所難之辭,是故不 立。此中文意為釋經名,從名詮義,是故四 句以名為先,前後雖殊其意不別。《涅槃》云
「名」此中云「句」者,如云「名詮自性,句詮差 別」,今為存於詮差別名,是故云「句」。如云 「妙法蓮華殊於諸典」,即差別也。
[0929c18] 次三發者亦 二:先通,次「聞教」下別釋。別中亦先散、次束。束 中在初住前名教行理,至初住時此三開
發,此約修得三德而說,故從發心漸漸 微發,至初住位一時頓發,從初受名故 云「微發」。又云「若約小乘三解脫」者,性念處
慧解脫約理,共念處俱解脫約行,緣念處無 疑,解脫約教,應須委釋出其義意。
[0929c25] 含涌泉 中對四辨者,「教」謂教法,即十界教,「辭」謂言 辭,即利他行,「義」謂言旨,即所詮理,餘文可 知。
[0929c28] 三和融中二:初斥,次「今和融」下正融通。 初又三:初雙斥二家,次「釋論」下二家引證,三 「舊云」下重斥無翻。初如文。次二家引證中初
無翻家云「般若尊重、智慧輕薄」者,譯梵為 漢,漢音浮淺,故安師云「譯經有五失及 三不易」,譯梵為秦,如嚼食與人,令人嘔
噦,據此似如非不可翻但薄淡也。今既已 翻,非全不可。三重斥無翻者,意在共翻為 經,故且廣斥無翻,次方融通二計。於中二:
初立舊無翻家,次「此未必」下斥。又四:初總 舉《大經》,次引今經並折,三「若謂」下縱折,四 「若執」下以失意折。初二如文。第三又二:初
直以滅度名折,次按經題以大滅度名 折。四斥失意如文。次正和融中三:初以 今家如前所釋融通,次「大經」下引證融通,
何不專憑一理而雙是二家?故引《大經》明 雙是意,凡立破之法皆先出彼非,彼二無 大非何須固斥?故雙是二解,以三意助
之,使雙益其美,復順如來善權益物。三「復 次」下助一家用義處中而立,共翻為經。又 為二:初明翻意,次「何者」下釋所以。又三:初
略立,次「若餘」下重略斥二家,三「諸大小」下重 立。
[0930a21] 四歷法明經中二:先歷法,次約教。初又 二:先略明經體,次正明歷法。初文又二:先 明此土三法,次「若他土」下明諸土六塵。初文
又二:初通立三法,次明利鈍互非。初文二: 初略徵起,次「舊用」下釋三法相。次明隨根 利鈍異故各取者,又二:初總標,次別釋三
文。然今古共以法為經者,文從強說,雖別 立三法,然聲色兩種必假法通,若覩若聞, 不以意思無能令教與心相應。次他土中
二:先總立,言「亦六亦偏」者,或一土具六, 或一土偏一,或二三四,即如此土具足用 三。復有增強,若單雙具,若爾何妨此土根
性不等。亦有因味及香觸等,即如下文通 釋者是。於中二:先釋六相,次明此土不用 之意。次正釋中二,先假問徵起,次「答」下正
釋。釋中二:先通辨六塵皆具諸法,次別釋, 即正歷諸法。於中二:先寄歷十八界,次「是 則」下總結。初文二:初廣約六塵,次略例根
識。初六塵中,初色極廣,次聲漸略,餘四全 略。初廣色中二:初約色立相,次結成三諦。 初又二:初舉一黑色,次青黃下以餘色例。
初黑色中二:初一「黑」字,歷於有翻無翻及和 通等;次正以「黑」字為法界遍說諸法,即 是結成三諦也。初文二: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