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ofa Lianhua Jing Wen Ju 妙法蓮華經文句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三上天台智者大師說
[0030b13] ◎從「爾時彌勒欲自決疑」下訖偈,即是發問 序,文為二:長行、偈頌。長行中經家述自疑、 他疑發問。問中此土、他土如文,何意有偈
頌耶?龍樹《毘婆沙》云:「一、隨國土天竺有散 花、貫花之說,如此間序、後銘也;二、隨樂欲 不同,有樂散說,或樂章句;三、隨生解不
同,或於散說得解,或於章句得解;四、隨 利鈍,利者一聞即悟,鈍者再說方悟。」又表佛 殷勤重說,又為眾集前後故有偈也。偈有
六十二行,文為兩:初五十四行頌上問,後 八行請答。就問為兩:前四行,問此土;後 五十行,問他土。長行總問此土六瑞,偈中
長有香風地淨,無說法入定。觀文謂言盈 縮,尋義不然。說法是慧性,入定是天心,由 天心慧性,能作動地放光,舉末即能知本
故,縮非縮也。他不見此意,謂彌勒不問 兩事,便不以為瑞。今反難之,若彌勒不問, 文殊何故而答?又,問指何處為問?今指長
行,總問是也,若更顯其別問,秖導師兩字是 也。良以說法、入定能導於人,既稱導師,即 是問說法、入定也,是故非縮。他云:「風由檀
林故香,地加之嚴淨,盈長兩事。」今謂非盈, 風本無香而香,為奇特故以成瑞,夫天花 至妙,豈有色而無香?此表因運至果,如花
有香風,花既集地,地則嚴淨,因若趣果,果 則嚴淨。《金光明》云:「聚集功德莊嚴佛身。」故 以二事顯成四花,盈非盈也。
[0030c10] 「眉間光」下, 次有五十行,頌問他土六瑞,舊云:「頌中不 問三乘四眾,不問佛涅槃。今教廢三,那
忽問三?方說壽量,那問滅度?於義不便 故不問也。」嗚呼!不解消文,抑經就情。 今明頌中具問他土六瑞,文為六:初、三行
問六趣眾生;二、四行問見彼佛及說法;三、 三行問他土四眾;次、一行半結前開後;次、 三十一行半,問他土修菩薩行;次、七行 問供養舍利,即是問佛涅槃也。
[0030c19] 初三行 問六趣,驗此頌,知上文光照東方是總照 他土意也,此頌頌上總問。六趣眾生是 能趣之人,生死是所趣之處,善惡業緣是趣
因,好醜是趣果也。
[0030c23] 從「又覩諸佛」下,第二四 行問見彼佛土,直見佛說法,此廣明說法 之相,謂說頓教逗大根性,聖主師子即如
此土現盧舍那像也。「演說經法微妙第一」 者,即如此土先照高山演華嚴教也。「教諸 菩薩」者,即如此土七處等會,無聲聞人也。
「照明佛法,開悟眾生」者,即如此土始見 佛身,入如來慧也。
[0031a01] 「若人遭苦」下,第三三行 問彼土四眾,即是頓說之後,次明三藏教 也。「若人遭苦」者,開聲聞乘也,此頌具明四 諦,在文分明
(云云) 。若人遭苦而造惡業,苦不 得盡,底下眾生是也;若人遭苦而造善 業,苦亦不盡,厭下攀上,如難陀為欲故持 戒等是也;若人遭苦,於外道法中求解
脫,增見長非者,苦亦不盡;若人遭苦厭集, 復厭依果,感佛說涅槃者,此人能盡諸苦 際也。他土亦開此乘也。「若人有福」下一行,是
開中乘也,若供養佛少,遭苦致惱;若供 佛多,雖遭苦而福,故云聲聞三生種福,支 佛百劫種福,形彼聲聞故言有福。「志求勝
法」者,聲聞厭苦而修行,支佛求道故修行, 深求緣起勝妙之理,即是他土開中乘也。 「若有佛子」下,是開六度大乘也,真慈悲能
紹佛種故言佛子,修於六度故言種種行, 志求故言無上慧,六度中無六蔽,如藥中 無病故言淨道,非畢竟淨也。又聲聞苦諦 為觀門,緣覺集諦為門,六度菩薩道諦為
門,故言淨道。
[0031a21] 「文殊我住」下,第四有一行 半結前開後。「見聞若斯」,即是結前,「如是眾 多」,即是開後。
[0031a23] 「我見彼土」下,第五有三十一行 半,問他土菩薩種種修行。就此為三:初、一 行總問,次、十五行次第問,次、十五行半雜問。
初總問可解。「或有行施」下,第二有十五行 次第問,中為六:初、六行問檀,二、二行問尸, 三、一行問忍,四、一行問進,五、二行問禪,六、
三行問慧。就問檀有三意:初四行問捨 財,一行問捨身,一行問捨命。珍寶奴婢,貴 賤共能此施;駟馬寶車,豪俠者所施;妻子等
是外身,身肉等是內身,捨頭目即捨命,而 不言法施者,讓後般若也。又約身、命、財 與生死後際等得不壞常住,即是法施,故
不別說也。「文殊師利見王」下,第二二行問 戒。約比丘論持戒者,在家施易戒難,出家 施難戒易,故約比丘明戒,此中引《五王經》 (云云)
。「或見菩薩」下,第三一行問忍。忍有三種: 閑林邃谷,惡人惡獸,忍耐無瞋即生忍;自節 守志即苦行忍;為求佛道即第一義忍。又
「而作比丘」即苦行忍,「獨處閑靜」即生忍,「樂誦 經典」即第一義忍。「又見菩薩勇」下,第四一行 問精進者,夫深山可畏,非窳怯者所居,
勇進者能安之,傍若無物,思修實相念念 不休,進求佛道也。「又見離」下,第五兩行問 禪,前一行問修根本禪,後一行問修出世
上上禪,通途皆得有根本之修也。離欲者, 若離欲得五通,通教定也。又根本本離欲, 背捨亦修不淨等離欲,別教兼離二乘欲, 中道又離順道法愛欲 (云云)
。深修禪定者, 發初禪一品此定未深,乃至九品傳傳為 深,又背捨、九定、八勝、十一切入等傳傳為深, 此定轉變自在,能發諸通。凡夫但五通,二乘
具六,別教菩薩讓佛分有無漏,亦但稱五 通也,圓教初後皆具六通。「安禪萬偈」下,第 二一行明上上禪,此是別、圓之禪,靜散不
相妨,不起滅定現諸威儀,如修羅琴不拊 而韻,無緣無念有感則形,故能安禪讚佛 也。「復見智深」下,第六三行問般若,為二:初
一行是自行,「智深」者,慧窮理本也;「志固」者, 誓願廣大也,此即二種莊嚴,能問、能持也。「又 見佛子定慧」下,次兩行是化他也,未到慧多,
無色定多,四禪等。又背捨慧多,九定定多,十 一切中等。又二乘定多,菩薩慧多,佛則等。又 空觀定多,假觀慧多,中觀則等。「無量喻」即是
種種方便,諸教之中引無量譬類,助顯第一 義也。「破魔兵」者,空觀破四魔,假觀次第破 八魔,中觀圓破八魔、十魔、一切魔。「擊鼓」者,初
發心住便成正覺,百佛世界作佛,圓擊梵輪 法鼓。從「又見菩薩寂然宴默」下,第三有十 五行半,不歷次第隨見而問。
[0031c13] 問:
[0031c13] 上六度自 收得萬行,何須更問,太煩雜耶?
[0031c14] 答:
[0031c14] 上問次 第者,自漸一途;非次第者,不定一途。既言 種種相貌,何啻兩途而言是煩耶?此次第雜 亂,兩番六度,擬他土開三藏,後說方等十
二部經,辯六度相貌,具如此間不異。
[0031c18] 就雜 問中,文為七意:初二行問禪,又二,前一行 問入捨禪,即是自行;次「又見菩薩放光」下,第
二一行問入悲禪,初是化他。菩薩入定、放 光種種利益,具出《華嚴》、《思益》 (云云) 。次「又見佛 子未甞」下,第二一行問精進,即是《般舟》念佛
等法門也。次「又見具戒」下,第三一行問戒,「威 儀無缺」,即是初不缺戒,「淨如寶珠」,即是第十 究竟戒,中間可解,十戒如《玄義》中說。次「又
見佛子住忍」下,第四一行半問忍,即生、法二 忍。次「又見菩薩離戲」下,第五兩行更問禪,「離 戲笑」是却掉悔蓋,離「癡眷屬」即除瞋蓋,「近
智者」除疑蓋,「一心除亂」是却貪蓋,「攝念山 林」除睡蓋。次從「或見菩薩」至「飲食」下,第六 五行問檀,為二:前四行明四事施,「如是」下第
二一行結成。次「或有菩薩說」下,第七有三行 問般若,初一行不可說而說般若,二一行 不可觀而觀般若,三一行言語道斷心行處
滅,即是說不可說、觀不可觀而論般若也。 或可用此三番般若成上見他土說《方等》 中六度,或可別擬他土說《方等》後明《大品》
教,盛譚般若,寂滅無二,清淨不著,此彼同也。 或可說寂滅法是《方等》中意,觀諸法性猶 如虛空是般若意,正是歷法作觀,法相無
二,此義實與《大品》相會。若作彼土見《法華》 意者,「以此妙慧求無上道」一行是也,但 見修妙慧人,不見《法華》妙慧座席,若見座
席即知此如彼,何事須疑?但見人不見 座,闔眾疑問耳。或可三番般若與此間般 若相同,未知此後,次何所說,是故疑問,此
兩意從人用之耳。上長行文迮但舉六意, 偈頌既廣,顯義冷然 (云云) 。
[0032a20] 「文殊師利又有菩 薩」下,第六有七行,明佛滅後以舍利起塔 者,正頌上他土佛出五濁,從無相一法開
漸、頓教,故有二法、三道種種行類相貌不同, 如上所見也。今見他土佛般涅槃,佛子慕 德為樹墳塔,即表無量悉歸入一、一出無
量。前相已表無量歸一,正是入於涅槃,云 何畏妨壽量,作起塔為佛事耶?痛哉!痛 哉!就文為六,初一行總標佛滅起塔;次「又
見佛子造」下,第二一行明塔數;次「寶塔高妙」 下,第三一行明塔量;次「一一塔」下,第四一行 明塔相;次「諸天龍神」下,第五一行明供養;
次「文殊」下,第六兩行結。塔婆此云方墳,方墳 如此土塚墓,《大灌頂》翻為塚也。殿堂如此 土靈宇,崇臺峻階承露干雲,長表淨域歸
心上聖耳。樹王者即波利質多,正供舍利 傍嚴佛國土 (云云) 。從「佛放」下,第二有八行 請答,為二:初三行舉疑事述請,後五行釋
伏難。初三行為三:初一行舉見此土事,白 毫為本故先舉,及諸事故言「種種」;次「諸佛」 下,第二一行舉見他土事,諸佛為本即總
攝餘五也;「我等」下,第三一行請答。第二就 釋伏難為二:初四行正釋伏難,次一行結 請。言伏難者,文殊內心搆難不肯時答,其
意有三:一、此瑞希奇,不可倉卒輕爾有判; 二、智眾如海謙光推高;三、靳固前却生眾渴 仰,故以伏難潛而拒之。彌勒彰灼,釋難意
亦有三:一、瑞大疑大,若不為釋,憂兕在 懷妨聞正說;二、眾海乃多機在仁者;三、闔 眾瞻仁,故知注誠殷重,所以彰言釋難,請
令時答。初伏難者,因正請生,請云「佛子文 殊願決眾疑」,文殊仍此起初伏難,汝云眾 疑,眾未曾疑,若疑應問;眾既不疑,我何所
決?彌勒即以第一偈釋云「四眾欣仰瞻仁 及我」。及我欲令我問,瞻仁欲得仁答。文 殊因此起第二難,眾同有疑,不易可答,
待佛出定,然後決疑。彌勒即用第二偈釋, 若有疑在,懷憂兕不泰,應以時答。復知 如來何時起定,故言「佛子時答,決疑令喜」。
文殊因此起第三難,我與仁者同居學地, 欲測佛意微共籌量,獨令我答,於理不可。 彌勒即以第三偈釋,我亦微心下思踟蹰
兩楹,為說妙法?為當授記?故言「佛坐道 場,所得妙法,為欲說此,為當授記。」文殊因 此起第四難,若如汝說即是釋疑,何煩我
答?彌勒即以第四偈釋,安得以我猶豫之 心而判大事?故言「示諸佛土,此非小緣」。文 殊伏難既窮,謙光亦止,後一偈結請答也。此
四伏難,光宅受於次師,次師受於江北釗師; 既是先賢文外巧思,今用之。
[0032c11] 從「是時文殊師 利語彌勒」下訖偈,名答問序,有長行偈頌。 長行文為四:一、從「語彌勒」下,名惟忖答;二、
從「善男子我於過去」下,名略曾見答;三、從 「諸善男子如過去」下,名廣曾見答;四、從「今 見此瑞與本無異」下,名分明判答。夫以下
測上,止可罔像卜度、惟昔儔今,不可頓 決,所以初從髣髴,次引略見,略見未周,更 引廣見,以多證一,爾乃分判。惟忖答,答上
此土問;略曾見答,答上他土問;廣曾見答, 雙答此土、他土問;判當答,雙判此土他土問 也。
[0032c22] 惟忖答為二:初、標章;次、正惟忖。惟者思惟 也,忖者忖量,惟今如昔、忖昔如今,然文殊 古佛豈應不知?迹示思惟也。光宅以初
後兩句是法說,表因果廣略,中間三句是譬 說,「欲說大法」是略開三顯一、略開近顯遠; 演大法義,是廣開三顯一、廣開近顯遠。「大
法雨」者,譬得記作佛,昔因果定執不得作 佛,是枯涸義;今皆作佛,是被雨潤義。吹 蠡 是改三乘之號,嚴鼓誡兵譬破無明。今明
其法,說不用。何者?迹本兩門由籍各異,迹由 籍起彌勒生疑,文殊為釋;本由籍未起,彌 勒何所疑?文殊何所釋?若於此中,已是釋
於開近顯遠之疑者,後地裂眾涌,彌勒何 故更疑?更疑則浪疑、浪釋,釋後既虛,釋前亦 謬,此大有所妨,故不用也。今明彌勒但問
迹中此彼二土等瑞,文殊以惟忖答,答迹中 事,不關〈壽量〉本中事也。「欲說大法」者,答說 法瑞;「雨大法雨」,答雨花瑞;「吹大法 蠡 」,答大
眾心喜瑞;「擊大法鼓」,答地動瑞;「演大法義」,答 放光瑞。「欲說大法」者,惟昔諸佛說無量義 後,則開權顯實,收無量歸一;忖於今佛既
說法已,亦應開權顯,實會無量以歸一,一 者即大法也。「雨大法雨」者,惟昔諸佛天雨四 花之後,普入圓因住、行、向、地;忖於今佛雨花
之後皆成佛因住、行、向、地,故言雨大法雨 也。「吹大法 蠡 」者,惟昔四眾見瑞歡喜,得未 曾有,障除機動,即改人教行理;忖今眾喜,亦
應障除機動改人教行理,所改既深,故言 吹大法 蠡 也。「擊大法鼓」者,惟昔地動已後即 有六番破無明賊;忖於今佛地動已後亦
應六番破無明惑,聲教極妙,故言擊大法 鼓。「演大法義」者,惟昔諸佛放白毫光後說 《法華》彼此道同;忖於今佛放光已後廣明五
佛道同,既是佛道,故言演大法義。如是五 句悉是惟昔判今,忖今類昔,會文附義唯 少入定一瑞,而雨花、動地、放光等,皆由入
定故爾,意則兼具,無勞疑也,闕此一條故 稱略答耳。今更別解,初一句總,後四句別。 總者大法是也,別者雨、吹、擊、演開示悟入
是也,如天非小大、非赤白,而雨赤白之 花。
[0033b05] 如第一義非開示悟入,見此理時即證開 示悟入,譬如種子得雨萌開,今聞大法雨, 潤法性種,破無明糠,開於十住佛知見也, 譬如吹 蠡
知是改號。今之與先已得十住, 今從十住聞法更改入十行,示佛知見也, 譬如擊鼓知是誡兵。今之與先已在十行, 今從十行聞法誡入迴向,悟佛知見也。演
之言布橫闊豎深,乃是演義。今之與先已在 十向,今從十迴向入於十地,入佛知見,窮 源盡邊,深廣備足也。惟昔六瑞已後即開示
悟入,忖今瑞後亦應如是,橫豎釋惟忖答 竟。
[0033b16] 從「我於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