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Miaofa Lianhua Jing Wen Ju 妙法蓮華經文句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三
天台智者大師

[0030b13] ◎爾時彌勒即是發問 長行偈頌長行中經發問
龍樹毘婆沙:「國土天竺 如此樂欲 不同樂章
章句 利鈍再說。」 殷勤前後
六十二初五十四 四行 五十長行
說法入定謂言 不然說法入定天心 天心動地放光
不見彌勒不問 便不以彌勒不問文殊何故何處
導師 說法入定導師 說法入定是故:「
加之嚴淨。」奇特天花 有色如花
嚴淨 嚴淨。《金光明:「聚集功德莊嚴佛身。」 二事

[0030c10] 「眉間五十:「 三乘四眾不問涅槃
壽量滅度不便 不問。」嗚呼不解三行
六趣眾生四行說法三行四眾一行三十一菩薩行 供養舍利即是涅槃

[0030c19] 初三 六趣上文光照東方 六趣眾生 生死善惡業緣


[0030c23] 諸佛第二 佛土見佛說法廣明說法 頓教根性師子即如
盧舍那。「演說經法微妙第一即如高山華嚴。「 菩薩即如無聲聞人
照明佛法開悟眾生即如 佛身如來

[0031a01] 「第三三行 四眾即是之後三藏教 。「聲聞乘 分明
(云云) 。惡業 底下眾生 不盡難陀 外道求解
見長不盡依果佛說涅槃 。「有福一行
供養 故云聲聞三生 百劫聲聞有福。「
聲聞修行求道修行緣起勝妙即是。 「佛子六度大乘慈悲
佛種佛子六度種種無上六度 病故畢竟聲聞苦諦 觀門緣覺集諦六度菩薩道


[0031a21] 「文殊第四一行 。「見聞」,即是,「如是 」,即是

[0031a23] 「我見第五三十一 菩薩種種修行就此 十五行次十五
可解。「第二十五 次第六行二行一行一行二行
三行初四 一行捨身一行捨命珍寶奴婢 馬寶豪俠妻子
頭目捨命 法施般若 生死後際常住即是法施
。「文殊師利第二二行 比丘持戒在家出家 比丘五王經》 (云云)
。「菩薩第三一行惡人惡獸忍耐無瞋生忍 苦行佛道第一義
比丘苦行,「獨處閑靜生忍,「 經典第一義。「菩薩第四一行 精進深山可畏所居
無物實相念念 不休佛道。「第五 一行根本禪一行出世
通途根本離欲離欲五通通教根本離欲背捨不淨離欲別教二乘中道順道法愛 (云云)
修禪定初禪一品乃至九品 背捨十一切入轉變自在凡夫五通二乘
別教菩薩有無 圓教六通。「安禪 一行
起滅威儀修羅 無緣無念安禪讚佛 。「第六三行般若
一行自行,「;「誓願廣大二種莊嚴能持。「 見佛定慧
無色四禪背捨 一切中等二乘菩薩 空觀假觀中觀。「無量即是
種種方便之中無量第一 。「空觀四魔假觀次第 中觀一切。「擊鼓
發心便成正覺佛世界作佛梵輪 法鼓菩薩寂然第三 五行歷次

[0031c13]

[0031c13] 六度 萬行何須煩雜

[0031c14]

[0031c14] 次第不定 種種相貌何啻而言此次 六度三藏後說方等
二部六度相貌如此不異

[0031c18] 初二一行 即是自行菩薩放光
一行菩薩入定 種種利益華嚴》、《思益》 (云云) 。見佛 第二一行精進即是般舟念佛
法門具戒第三一行,「 無缺」,即是,「寶珠」,即是第十 究竟中間可解十戒中說
見佛第四一行 菩薩第五,「 眷屬,「
智者除疑,「一心,「 菩薩飲食第六 五行四行四事,「如是
一行結成菩薩第七三行 般若初一不可說般若一行 不可般若一行言語道斷心行
即是不可說不可般若般若成上方等六度方等大品
般若寂滅無二清淨不著寂滅方等中意諸法 虛空般若正是歷法法相
大品相會法華,「以此妙慧無上道一行 見修妙慧不見法華妙慧座席
見人不見 疑問般若此間 相同未知此後何所是故疑問
長行偈頌 (云云) 。

[0032a20] 「文殊師利 第六佛滅舍利 五濁無相一法
頓教二法三道種種相貌不同所見般涅槃佛子 無量歸入
無量歸一正是涅槃 壽量佛事 初一佛滅
見佛第二一行寶塔高妙第三一行一一第四一行 諸天龍神第五一行供養
文殊第六塔婆方墳方墳 如此,《灌頂殿堂如此 長表淨域
波利質多舍利 佛國土 (云云) 。第二 初三疑事後五
初三行為初一 諸事種種」;諸佛第二一行諸佛
;「我等第三一行第二 難為初四一行 文殊內心不肯
希奇不可倉卒謙光 彌勒
不為 正說仁者 故知所以
初伏佛子 」,文殊起初 未曾不疑何所
彌勒第一四眾 」。 因此第二不易
然後彌勒第二以時 如來何時佛子」。
文殊因此第三仁者同居籌量不可彌勒第三心下踟蹰
妙法授記 所得妙法授記。」文殊 第四即是釋疑
彌勒第四安得猶豫 大事諸佛」。 謙光一偈
光宅江北既是先賢巧思

[0032c11] 文殊 彌勒答問長行偈頌長行彌勒
善男子過去善男子過去 無異名分以下
不可 所以髣髴


[0032c22] 思惟 忖量如今文殊 古佛不知思惟光宅
兩句因果中間三句 ,「大法大法。「
法雨記作因果不得 作佛 三乘無明
不用何者各異 彌勒文殊 何所文殊何所
彌勒 大有不用彌勒
文殊 壽量。「大法 ;「大法」,雨花瑞;「大法 」,
;「大法」,地動;「大法」, 放光。「大法諸佛無量義 開權顯實無量歸一
說法開權無量歸一 大法。「大法諸佛天雨 之後雨花
之後成佛大法 。「大法 四眾歡喜 機動教行
機動教行 大法 。「大法地動 無明佛地
無明惑大法 。「大法諸佛白毫後說法華彼此放光廣明
佛道既是佛道大法如是 入定雨花動地放光
兼具 初一四句大法開示悟入


[0033b05] 第一義開示悟入 悟入譬如種子大法法性無明十住知見譬如
十住十住聞法更改十行知見譬如擊鼓十行十行聞法迴向知見
乃是演義 十迴向十地入佛知見 深廣開示
悟入如是橫豎

[0033b16] 過去第二 分明 不通放光
遍照東方放光故知 如今 眾生知者
無量歸一三乘教理無明 諸佛開示悟入知見 世間難信之法

[0033b24] 「過去 分明彌勒東方以為文殊
橫豎諸佛一佛最後一佛 一佛時節標名
說法時節。「佛號日月標名 別名云何 何者定慧自行
燈明能仁慧能 日月三智三智隨緣 。「演說第三說法
。「 正法即是頓教七善 大小大乘七善
即是頓教流通名為時節;「 」,即是頓教了義二乘不測深遠名義。「巧妙即是頓教
會理菩薩心頓教名為。「二乘即是 獨一。「具足界內界外滿字
即是頓教圓滿。「清白」,無二即是 調行善。「梵行頓教 無緣慈善不同
小乘大乘後心。《金光明:「如來不可思 中心如來種種莊嚴後心如來不可
。」文殊古佛頓教七善七善所以彌勒
師子演說經法微妙第一 即是佛說 。「聲聞四諦即是古佛
之後漸教 涅槃》,古佛 。「辟支佛十二因緣」,
有福勝法。「諸菩薩 六波羅蜜」,佛子種種 古佛漸教見佛
。「三菩提一切種智 古佛始終究竟彌勒般涅槃涅槃
古佛說法六波羅蜜 三菩提 (云云) 。

[0034a10] 名號說法一佛說法中舉
所以然 之前名字說法 便。「羅墮利根滿語

[0034a16] 「最後第三 一佛
過去 久遠
第一最後 不等 見思有子有子
別有一道清淨八正道異義有子 佛子出家大乘佛子
小乘云何本事 大乘猶言羅漢下文 即是菩薩

[0034b01] 時日 大乘經第二 次第
如今所見 既有現相懷疑二序 發問答問
說法懷疑應有 文殊不出 可解

[0034b10] 菩薩名曰 菩薩因人爾時日月燈明佛
說法六十小劫 時節沙門 菩薩名曰授記
便於中夜明滅通經云何因人菩薩說經身子聲聞說經云何
:「一乘 。」何必如今 身子身子未必莫若
如今莫若文殊 何必文殊 藥王因人
文殊 釋疑說經不便, 經文正說流通
藥王為例佛語 身子正是因人 如來
付託佛子羅云身子 身子付託身子 身子藥王
:「光是菩薩身子聲聞云何?」 菩薩聲聞比及 身子大菩薩何謂
何必聲聞文殊方便隱顯

[0034c09] 時日第二說法彌勒種種 見佛涅槃今文
種種法華》。 之後法華》,《法華入涅槃

[0034c14] 六十第三 如下:「五十小劫半日」,

[0034c16] 日月燈明第四 法華入滅迦葉佛 (云云) 。
寶塔如來不久入涅槃

[0034c19] 「菩薩第五授記 德藏菩薩聲聞 菩薩正是
歸一聲聞聲聞記者 何所文殊菩薩執教 (云云) 。

[0034c25] 授記第六通經 時節佛滅 八十小劫
八百古今妙德 久已得佛八百之一補處所以
釋疑壽量釋疑 補處文殊補處應答八百應有
釋疑壽量 最小佛號然燈然燈光是 釋迦世祖成佛弟子師弟


[0035a08]

[0035a08] 彌勒 諸佛法華》,何故疑問

[0035a09]

[0035a09] 時眾機宜 應須扣發

[0035a10] 第四名分 今昔決定 決定。「大乘」,決定說法;「
妙法蓮華」,決定雨花瑞;「菩薩」, ;「護念」,決定地動 入定在其中有人
:「無異」, 正語云何據此 故作四十五
前後中間 時節名號說法等同出家第二
三十九最後四行 決定第二中有一行 次第十五
第三二十二 佛說第二十四第二爾時四部眾
一行四眾懷疑四行長出天鼓 。「希有
光照第二十行 長行:「如今所見諸佛」,三行六趣眾生
、「諸如來第二一行兩句見佛 、「世尊第三兩句佛說頓教 七善法、「一一諸佛第四三行
聲聞三乘即是漸教、「諸菩薩第五二行菩薩種種 因緣即是開方般若

[0035b10] 三行

[0035b11] 第二一行。「自然成佛方便 修習真道即是自然任運 四教可知 (云云) 。

[0035b13]

[0035b13] 自然 諸佛說法

[0035b14]

[0035b14] 順流有所風喻見佛聞法修行例如 任運一生 無學 (云云)
。「自然成佛報身,「瑠璃 ,「現形

[0035b18] 「世尊大眾敷演 深法第三 大機頓教 七善

[0035b21] 「一一諸佛聲聞第四三行即將約法二乘 聲聞四諦
緣覺忍辱等於一行六度大乘

[0035b25] 「 菩薩深入禪定第五 菩薩種種因緣信解相貌 不見土法
法華入滅在後

[0035c01] 、「爾時四部眾第二一行 四眾疑念天人二十二
因人、「」,第二一句說法 、「滿六十小劫第三一行一句時節
不思議受持 佛法身子付囑、「佛說 法華第四五行即是
入滅就此囑累囑累遺教》,悲泣涅槃》, 遺教》,得度悉皆得度未度者得度 因緣例如彌勒
(云云) 。、「第五一行授記、「」,第六十二通經通經
佛滅時節四眾得益,「薪盡 小乘果報身為智慧 依報滅智大乘
眾生。「精進 滅度、「第二兩句弘經、「八十小劫第三
上行時節、「第四 弟子三行 弟子、「第二五行當成弟子
、「佛滅第五一行古今結成長行有分
我見一行上當大乘經、「相如第二菩薩、 「三乘第三一行護念
可解彌勒文殊必定 文殊使彌勒 第一文殊
》,彌勒:「諸佛人時各異古佛法華》,何必如此?」文殊 第一:「我見燈明本光瑞如此
法華經。」 彌勒因此:「自有同義自有 同義何所?」文殊第二
:「相如諸佛方便放光 實相。」彌勒 因此:「實相無相何人?」文殊
第三:「諸人合掌一心 法雨充足求道。」彌勒因此:「法雨菩薩
二乘?」文殊第四:「三乘疑悔除斷無有。」 彌勒聯翩文殊
可謂 問答莊嚴光宅 使文殊彌勒 文殊彌勒不問妙德
出自天台寄語 數百年中法華頗有 () ?

方便品

[0036a27] ○略為料簡。「 ,「便有方差會
一實 會眾善用 會眾譬如
用法用以 便 便方便眾生離諸著三界是故
如來殷勤方便 方便方便權略皆是真實真實
方便顯得 便:「開方便門真實」, 便
即是內衣無價 唯有無二作人長者 無二如斯
十方佛」「不須 難思。」便正是 方便品

[0036b18] 料簡 體外方便 體外方便自行
同體方便即是自行 方便方便 方便故知
世人不見方便品」 ( ) 。

[0036b25]

[0036b25] 方便云何

[0036b25]

[0036b25] 四句分別自有方便 方便方便方便方便 方便方便皆是
方便方便方便 同體體外方便 可解可解 (云云) 。三句
第四正法 方便無二低頭舉手 佛道方便善權真實

[0036c04] 五時權實十二年前無常 常理阿毘曇釋論無常
對治悉檀云何 十二般若假有假有 ,《釋論言語
假有觀想 淨名》、《思益》,空有 變動應用權智外用
入不二門法華 四一一向 一實涅槃
無常金剛 道後如量智五時權實 乃至滿四宗權實二智

[0036c19] 有人方便方便智慧方便權假 三車門外方便權宜三乘
譬如秤錘 處中合於佛智稱量如是 權假處所權宜約法
秤錘智能包含不可

[0036c26] 有人 空有二智觀空 二乘有無凡夫空有
外用金剛前後無常權實初二 三轉
有為空有非空非有 空有非空非有不二不二 不二何故
為人悉檀自有 是故二諦不同如來二諦說法二諦三門佛教不出三門
眾生凡夫法性凡夫 皆是非空非有乃是或者二邊
中道故第遠離二邊不著中道乃是 五乘凡夫 二乘菩薩三假三假
三假空有非空非有 (云云) 。

[0037a17] 乃是五時漸次:「令眾生覩見」,何時前後開悟
:「正直方便」,漸次信解悟入 天親十七第十三方便
大乘方便方便第九善巧二乘大乘方便波羅蜜 如來方便攝一切法
豈可法界大都

[0037a27] 權實四句一切法一切法一切法一切法 一切法:「諸法如是
」,有言皆是一切法:「如來諸法」, 諸法本來寂滅
如來一切智:「 」,大經四句不可說一切法 所謂諸法如實」,一切
例如不淨觀 (云云) 。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三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三

天台智者大師

[0037b14] ◎一切法:「: 「亦復不行有為無為不實 如實。」一切法何所
縱令一一 不是如來有所人師 悉皆一切法
何所?「事實 究竟眾多究竟
一切法何所一切 一一 有權不得一向一向若一
何所紛紜 建立自如遙觀 高明旨趣

[0037b28] 有權 十法十法解釋 生起解釋引證
權實分別權實二諦權實權實

[0037c03] 事理教行因果體用 悉檀即是

[0037c05] 生起 一切法無住一切法 理事
成因 開合開合 分別四悉檀 次第 (云云) 。

[0037c11] 解釋真如真如 不變 心意識不淨改動不定
若非不能 是故殷勤方便 理事名為例如真俗 諸佛成聖聖者
眾生 理由是故如來 方便 (云云) 。教行理則正行
進趣深淺進趣 深淺名實 是故如來 便 (云云)
理則虛妄 理則故稱 無由 渡海故稱方便因果
進趣 是以二觀方便斷惑成因中道
解脫若非二觀中道故稱方便體用前方便正觀 體用實相無有分別
一切法不同大地一生種種 故稱方便
證果起用 起用若非 無由故稱方便開合
不合不合名為 究竟合於名為 合力故稱方便
通則半字無常滿字常住 道長退化城 安隱然後至寶
不得滿故稱 便四悉檀世間是故第一義 出世是故不得出世 第一義是故如來方便
權實經意一番 (云云) 。

[0038a22] 引證義通大小一切 不如三界三界」,三界 不如三界見者;「諸法寂滅
可言,「方便力五比丘。「 善行菩薩道」,教行汝等 所行菩薩道佛子行道來世作佛」。
種種因緣佛道虛妄名為 」,「一切解脫諸佛所有道法 成果」 (云云) 。「佛眼觀六道眾生
我身我所信受如來修習小乘」 (云云) 。窮子中間 化城種種
種種性相憶念一部 一品次第文具。「諸佛智慧 無量智慧門難解一切事理
名為施設阿含言教 慧門權實難解一切聲 不能知者即是權實所以
?「親近名稱」,即是教行 ;「成就甚深意趣難解」,即是體用 ;「成佛成佛即是
即是因果權實;「種種因緣譬喻 離諸著」,即是權實所以者何?「 方便知見具足」,即是開合權實;「
大事因緣出現令眾生 悟入知見利益權實。 「成就」,即是悉檀成就
不須」,即是第一義悉檀 權實所以者何?「成就第一希有諸法實相」,即是;「所謂諸法如是
理事權實

[0038b23] 長行 權實法華諸佛智慧 甚深甚深甚深實體
內證甚深依止甚深無上甚深無上 大菩提智慧門阿含 甚深教權實意;《親近
千佛修行甚深勇猛精進名稱增長功德甚深教行權實;《成就甚深未曾有法微妙甚深
難解無上甚深甚深體用 實意。《成佛如來功德 成就法因果權實。《無數方便
即是教化成就說法成就權實 。《如來方便知見乃至深入無際 自身成就不可思議一切
。《種種分別 言語成就利益權實 。《不須
眾生成就四悉檀分別不可 。《無量 諸佛如來法身不變
自證成就隨順眾生一切諸法相等理事權實佛經 可謂修多羅提舍

[0038c18] 權實十種通四教四十權實三藏自證十法自行權實 利益眾生權實
自行合為名為權實三教十法權實如是 事理教行因果自行
開合二種權實 悉檀權實 各異三教當分
皆是權實圓教當分皆是自行權實 名為自行名為結成四句
語者一切法語者一切 法實一切法雙非一切 結成自行
稱道場所得法,《大經:「修道 」,《大乘如理如量智皆是圓教自行 不可說方便
眾生不堪眾生 不能不可說不可說 自行權實別教權實
大機小機利鈍 不得華嚴單用三藏 眾生大機利鈍不得
利鈍不得三藏 合用權實眾生大機利鈍曲直小機利鈍保證
不得方等三藏權實權實眾生大機利鈍小機利鈍保證不得般若
權實單用圓教自行權實 眾生大小利鈍法華如來 智慧時宜可否
方法便善巧 方法眾生是故殷勤方便

[0039a23] 復次 如來自證權實不可說眾生說 眾生不能自證不可說權實
權實不可 三藏權實 不可說
不可說二種權實 不可說
權實自行 方便為門是故如來 方便方便即此
一番如來方便方便一番行者隨順方便 (云云) 。

[0039b08] 復次如來 自證修道所得一切方便即是真實 真實不可得眾生不能 方便力
不能 三不
三不一切利鈍 方便真實方便 方便一意方便即真真實
自行方便如此自行方便 方便即是真實自行 便得名方便品

[0039b20] 分別 當分結束權實 自行二智
二諦通用十法隨情二諦 二者隨情二諦 當分事理教行因果自證
二諦開合隨情二諦體用悉檀 隨情二諦三教
可解三藏三十二智二智 隨情二諦六十二智 隨情二諦通教三藏
隨情二諦圓教三十權實自行 二諦三教皆是 二智隨情二諦圓教
皆是自行二智二諦 三教圓教 二智隨情二諦

[0039c08] ,《華嚴但是滿字但是論法 行一但是菩薩二乘聾啞生身
菩薩未能發自 經文,未曾如此三藏半字論法一種
即是今文門外弊垢二乘方等 滿論法
一種自行今文 般若》,滿 依法二種一種
今文取與使令法華》, 滿醍醐論法 唯有自行今文開權顯實
所生家業授記作佛正直方便 無上道自行方便品 二智二智

[0039c26] 復次華嚴 二乘不解 二乘菩薩
方等二乘 。《般若二乘菩薩。《法華
對機不復:「 疑網皆已除二百羅漢 當作。」一切眾生自行方便 方便品 (云云) 。

[0040a06] 如來本地久已證得 一切權實名為自行中間亦作 今日寂滅道場
權實名實 即是權實四句
切實一切一切一切 (云云) 。身子一切權實自行鹿苑 方等般若
法華皆是 四句 (云云) 。
權實亦稱方便品引入自行 方便品身子方便品 身子方便品為此 方便品

[0040a22] ○從此分別功德十九 現在四信弟子名為正說 正說從此授學無學人記〉,
正說正說更為 舍利弗 殷勤

[0040a28] ○更為爾時世尊 爾時大眾
長行偈頌長行 二智無能知者稱揚不能諸佛二智 ( )
諸佛權實釋迦 諸佛是故光照彌勒 文殊大眾
諸佛諸佛 雙結經家 提起。「爾時常在
何故有所往古諸佛 無量義法華 世界悉檀履歷法緣審諦
增長為人悉檀 入定說法 散心有所對治悉檀
入定緣理安心實相安心實相第一義悉檀四法 安詳。「舍利弗小乘智慧
第一大智 中說經家提起。《 :「甚深三昧正念不動如實智
三昧如來自在如來 入定無能。」《相應 () 過世無能四悉檀無障礙自在
(云云) 。「加趺坐微塵恒沙 弟子 境界不適天人
受用外道能破魔軍 菩提 悉檀

[0040c01]

[0040c01] :「繫念在前云何

[0040c01]

[0040c02] 色想生死煩惱境界在後寂滅 在前應作四解 (云云) 。

[0040c03]

[0040c03] 云何

[0040c04]

[0040c04] 凡人然後遍身七孔不淨 (其一) 。六識一切
賢聖相應 (其二) 。 分別六識分別 (其三) 。頭面諸法
第一第一 () 。

[0040c10] 諸佛智慧 權實諸佛自行
智慧智慧一心三智。「甚深無量 實智如理 甚深法界無量無量
深深譬如實智既然權智 (云云) 。「智慧門即是 權智自行前方便進趣
名為道中道中 。「難解 大用方便不能測度十住十地
中間可知 聲聞緣覺不能知者 法身本意自行權實無機
不知,《華嚴聾啞不知, 《方等彈斥保住草庵不知,《般若 不知大機啟發
放光動地彼此諸佛懷疑 不知利根菩薩節節二乘 不知。「光宅二乘方便
慧門若爾即是云何如來 不知不知 永不 (云云) 。自有方便智
入佛智慧瓔珞:「二觀方便 中道第一義諦。」三教各各四門 方便中道光宅二觀 十二一門
(云云) 。方便智 方便智即是三教各各四門 自有佛智入佛智慧 方便品即是自行觀智
即是智慧門圓教四門其一 自有方便智二諦 如此豐富開闊何如光宅區區 阿含開拓
可知 (云云) 。

[0041a16] 所以者何光宅: 「釋迦」。推文諸佛二智。 「親近行道」,諸佛實智
稟承實智甚深 內行純厚行道實智無量無量 甚深。「勇猛精進名稱
」,諸佛權智。「智慧門難解」, 勇猛精進入門 無疆名稱可分
勇猛精進法門權智,「名稱權智深廣實智 (云云) 。

[0041a27] 成就甚深雙結諸佛 究竟成就到彼岸 結成實智隨宜
七方便所知難解結成權智 難解了義故意 。《大乘:「了義不了義經
」,有時成就甚深未曾 有法」,自行權實,「隨宜意趣難解」, 權實 (云云) 。

[0041b06] 成佛 權實釋迦權實各各成佛,「所以者何;「如來知見
無量無礙如來種種分別料揀 諸佛二智二智
釋迦二智二智功用諸佛明顯釋迦諸佛自行
釋迦童蒙現出 明體不可 次第易解不須
諸佛云何 打擲父母 (云云) 。

[0041b19] 釋迦文雙結。「成佛實智實智佛道不成成佛一成
切成即是實智。「種種因緣 四十餘年權實會眾 種種因緣。「譬喻小乘芭蕉
大乘乾城 小乘大乘醍醐。「 一法無量義。「無數方便
方便。「引導眾生離諸著 三途說淨十善離欲 見思菩薩涅槃 順道法愛

[0041c02] 所以者何」, 如來即是實智真如實相 成佛如來成實
方便即是權智由於方便善巧 種種因緣知見波羅蜜即是權實 知見一切種智名實佛眼名實
種智法眼事理波羅蜜。「具足權實究竟

[0041c11] 如來知見廣大深遠」,即是雙結 二智如來知見廣大 如此實智
橫豎無限函大。「無量 即是權智自行前方便諸法故知權智實智
光宅以此實智非但光宅不識 梁代不知無礙若干 (云云) 。 「無量佛地四等,「無礙佛地四辯
無量樂說不窮 菩薩土方。「十力,「 無所畏,「實相,「首楞嚴,「三昧
三昧,「深入無際結成,「成就 未曾有法」,結成

[0041c24] 舍利弗如來 分別結成權實 欲絕權實
鄭重 殷勤,「如來善分諸法 。「言辭柔軟何以
得知:「清淨柔軟 身子領解:「柔軟深遠甚微 」,前後實智
欲絕」,
無量無邊未曾有法 ,「無量無邊,「未曾有法 二法成就修道
權實

[0042a11] 「第二: 「。」:「實法 抑止常情。」言語
不可說慈悲不能善根是故所以
上人成就修得最上不可說 境界不可思議不可說成就上人權實滿不可說
上人權實不可說成就不成乃至難解不難即是成就修道 不可說。「
中分未盡十四日月究竟十五 無不無不如此修道
不可說諸法實相即是甚深境界 思議不可說光宅:「初一二智諸法權智。」非一諸法三法
之中逗機故知 實相實智 實相四一之中
中有 。「如是三乘言教;「如是三乘性分不可;「如是
八音章句各各菩薩六度 (云云) ;「如是三乘; 「如是三乘前人造作
四一其一 ,「如是; 「如是實智
因為雙結, 「,「結實,「究竟 ,「:「三乘有相
本末。」:「如是釋智 三乘發心 隨心有所
其外因為同一究竟如是
不差。」相者十力 有相有所 根性不同
別名神通變動 鎮心禪定
作者業力 涅槃道力宿命 未來天眼
報以漏盡 漏盡

[0042c03] 上來 不通 諸法」,豈止三乘不通
實相」,何所不在因果 在於三乘三乘 無實三乘不足
無實四句全無不足凡夫諸法便是無用 實相有法如此
不用。《釋論三十一一一有法四大見用如火
不能有力如火 有緣有果有性有限開通
便達磨法華十如 有法即是法華如是有限即是法華如是有果即是法華
如是如是開通方便即是法華如是本末究竟等餘者可解

[0042c22] 初一權實 權實十法 佛法離合
諸法」,十法界成就 希有」,佛法 不須我法難思」,離合
」,

[0042c29] 十法 六道十法無量不出一一不出十如地獄界當地本末畜生
本末乃至佛法本末 毘曇毘婆沙第七:「地獄道 他化天」,即是九法如是
一一十如 名為佛界十如 一中無量無量所以不可
思議六道佛界當分歷歷 所以一中無量凡夫
二乘捨離菩薩 不周不了如來橫豎具足唯獨 明了不見不可宣示
在此 (云云) 。

[0043a16] 佛法佛界 善緣下文莊校」,
佛界如是 智慧下文大白佛界 如是實相正因
佛界不力 菩提道心慈善根力下文張設佛界
如是任運功用下文佛界如是 四十一下文寶乘
佛界如是 菩提下文僕從侍衛」。 佛界如是妙覺
下文直至道場佛界如是指大般涅槃下文得無無漏清淨果報佛果
而言本末自行 佛界不等而言究竟 實相實相自行
本末 如來自行權實最為無上無上乃至 果報無有諸法
實相諸法實性實體實力乃至 究竟略舉如來 遍照橫豎如觀凡夫
二乘菩薩夜視不可 在此

[0043b15] 離合佛心十界十如無上乃至 果報一佛法界
自行權實 法界十如即是權實 自行有權
自行權實 開合自在無量無量 合為無量無量非一
非一無量無量 凡夫誹謗不信二乘 菩薩為此 (云云) 。

[0043b27] 如是相者一切眾生 自有乃是如來藏相貌如是 即是智慧第一空也如是即是
中道法性三德十法界 三德十信 如是四十一如是如是
佛地如是如是初三三德究竟 三德
不下
不可思議不可得

[0043c11] 復次三德究竟十界 權實開合差別若干平等大慧如實 究竟六界
世諦二乘名為 菩薩佛界性相 第一義諦以此等於俗諦俗諦
等於真諦真諦雙非平等即是即是不二究竟權實不二
方便不能不二不二 唯有諸佛不二不二 大乘機動不明性相 一切性相入佛性相
究竟記者不能
不可思議,《釋論七十九:「不可思議 不決一切心心數法一切言語 不能不能不可思議。」
譬喻不可思議釋論十四:「不以敗壞 平等不異等於大乘不見明暗
月光日出十方 常在歸趣如是生死 即是生死
不可思議。」甚多 不可思議阿含經不可思議眾生世界眾生從何向何處
世界無邊不可天龍人?《 :「士夫王舍城拘絺羅思惟
無邊四兵佛言:『諸天 退。』」世間思惟
無義饒益無法饒益梵行饒益 ( ) 。龍口不從
本行須彌 五道不可思議地獄斷續畜生能變
火燒自然果報皆是果報 法事不可思議 (云云) 。因緣不可 思議甚深境界不可思議

[0044a24] 二十一初十長行 初四 十三偈頌
長行長行 權實化緣

[0044b01] 言中 二智二行 初一諸佛智慧。「
甚深無量諸佛實智三句諸佛權智舉人 故云諸佛智慧
故云二者 一切 二乘不知一切眾生不知。「佛力
一行釋迦二智。「 實智;「無畏功德 權智;「實智 種種因緣
(云云) 。「二行 。「無數佛具足 」,諸佛親近諸佛
行道。「甚深微妙」,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 意趣難解。「無量億劫
」,釋迦知見波羅蜜具足具足一句具足。「 悉知一句釋迦二智如來知見

[0044b22] 權實、「一句二智、「 世人三句、「佛力一行
權實、「一行諸佛 、「無量下半上行、「道場

[0044b27] 如是果報第二十三如是果報」,不思議
可知究竟種種中說。「十方佛第二成就。「不可第三
不須實相不可 言語言辭寂滅眾生 第四不知長行
知者十行 半偈 方便;「第二圓教
十信信力堅固者長行究竟 明初。「諸佛第三一行二乘不知。「假使滿第四
一行身子不知。「正使滿第五一行大弟子。「辟支佛第六二行。 「新發意第七二行舉發菩薩
六度菩薩三僧祇斷惑 發心上人天中自攝六度 發心發心。「不退菩薩
第八一行不退菩薩不知通教 不退界內惑是故不知別理別教地前 不退不退不知

[0044c21] 舍利弗無漏第五一行難解 法佛實相。「無漏不思議
權實。「甚深微妙一句上第希有難解。「三句諸佛
究竟故云:「十方佛。」

[0044c27] 思議如意珠毫釐實相不生般若。「無漏不思議一行 生出解釋無漏
十法界十法界十如 理性無漏三諦無漏權實 無漏不思議開合
不可思議甚深微妙 佛法可知 可知 (云云) 。

[0045a07] 舍利弗 諸佛無異 開顯諸佛
一邊。「諸佛無異 諸佛兩句兩句。 「世尊真實」,
作佛如實 聲聞
初一 涅槃」。 涅槃」,六度菩薩乘何以
六度未能入滅度三僧祇 百劫涅槃六度 」,無漏
涅槃」,六度 方便力示以三乘」, 何為二乘
三乘三乘皆是虛偽兩句 但是方便門

[0045a28] ○爾時大眾
經家正生 二百四眾三乘皆是方便 二乘
菩薩大數故知三乘二乘二智
所得何故方便」,即是 權實二智所得甚深實智;「有所言說意趣
權智諸佛無異真實」,從此 何者三乘智慧不差 餘習不盡如來二智
我所是故二智佛說一解脫 我等所得三乘 涅槃而今
皆是方便未知何者真實不知

[0045b17] 「爾時 舍利第二 :「難解
驚疑不信 利根 。」豫知得益前後
其三 偈頌長行陳請二智陳請中有十一
實智。「第二三行權智。「無漏第三三行 三乘四眾羅漢二行
中間涅槃」,即是六度菩薩何以得知涅槃」,」, 菩薩涅槃以及二乘
菩薩。「第四一行 。「所生第五一行佛子。 「諸天第六二行偈頌
長行可以即是長出 不能爾時 (云云) 。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三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4 No. 1718 妙法蓮華經文句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西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