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ofa Lianhua Jing Wen Ju 妙法蓮華經文句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四上天台智者大師說
[0045c15] ○從「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懃三請,豈 得不說」下,廣明開三顯一,凡七品半,文為 三:一、為上根人法說;二、為中根人譬說;三、
為下根人宿世因緣說,亦名理事行,例如 《大品》亦為三根 (云云) 。今以十義料揀:一、有 通有別,二、有聲聞、無聲聞,三、惑有厚薄,
四、根轉不轉,五、根有悟不悟,六、領解無領解, 七、得記不得記,八、悟有淺深,九、益有權實, 十、待時不待時。
[0045c23] 一、明通別者,初周別名法 說,通則具三;「如優曇花時一現耳」,即譬說; 「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即因緣說也。中
周別名譬說,通則亦三,「我先不言,皆為化 菩薩故」。又合譬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即是 法說;「於二萬億佛所常教化汝」,即因緣說。
若謂此文屬法說者,可取長者聞已驚入 火宅方宜救濟,即因緣說。下周別名宿世 因緣,通亦具三,「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令入
佛慧」,是法說;「有一導師」是譬說,而作三周 者,從多從正,從略從傍,欲令名字不濫, 各據一意耳。
[0046a05] 問:
[0046a05] 三周為三根人,一周通有 三說者,一說應具三根?
[0046a06] 答:
[0046a06] 法說非止逗上 中之上,又有中下,從正略傍,故言逗上根 人耳,餘二周亦如是。
[0046a08] 二、明有聲聞、無聲 聞者,光宅定有實行聲聞,若言無實,權何 所應。開善解無實行聲聞,引《勝鬘》「三乘初
業不愚於法」,外凡已知一乘,寧有二乘猶 執小果?經明有者權也,此二家偏執,乖經 失義;若定有者,經那言無聲聞弟子但化
諸菩薩?若定無者,誰入化城?亦無三可會, 權何所引?若言實有為權所引者,亦應實 有三藏佛,復為權三藏佛所引;若實無此
佛,但有權佛者,何意不許但有權聲聞、 無實聲聞耶?此義不例,實有斷界內惑 者,呼此為實,而權者應之。何處有斷界內 惑佛,而有權佛應此佛?今明有無不可偏
執,若從長者實智往觀則無客作人,若就 窮子根性則便自謂作人。《法華論》有四種聲 聞:一、決定;二、上慢;三、退大;四、應化。前二未
熟不與授記,後二與記。若依今經應有 五:一、久習小,今世道熟,聞小教證果,如 《論》是決定聲聞;二、本是菩薩積劫修道,中
間疲厭生死,退大取小,《大品》稱為別異善 根,佛且成其小道為說小教,齊教斷結 取果,是退大未久習小來近,理應易悟,如
《論》是退菩提聲聞;三、以此二故,諸佛、菩薩內 祕外現,成就引接令入大道,如《論》是應化 聲聞;四、若見權實兩種能出生死,欣樂涅
槃,修戒定慧,微有觀慧未入似位薄有 所得,謂是證果,此名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如《論》即是增上慢聲聞;五者、大乘聲聞,以佛
道聲令一切聞,若從決定退菩提兩種,即 有聲聞,若從大乘理無灰斷永住化城,終 歸寶所。實者既爾,則無有權,故無聲聞。若
增上慢者,既未入位則非實,又非應化,則 非權。若得此意,有無冷然,何須苦諍?復次 秪就大乘聲聞復論有無,若權作應化,外
現小迹內隱大德,則謂無大乘聲聞;若從 自行發迹顯本,則言有大乘聲聞。今開三顯 一正意,為決定退大聲聞令成大乘聲聞, 自行既立即能化應聲聞,若得此意則達
有無也。
[0046b17] 第三、惑有厚薄者,瑤師云:「三根得 果已後遊觀無生。無生之理是一,及其出 觀,緣三教則異,將必異之三教,惑於無生
之一理,謂教既三,理豈容一?又將一理惑 於三教,理既是一,教寧得三?踟蹰理教之 間迴遑得失,以理惑教,此有得義;以教惑
理,此有失義。上根以理惑教情多,初聞法 說順情即悟;下根以教惑理情多,聞法說 無三,逆其計謂故三聞乃解;中根處二楹
之際,法說不悟,譬說便了。」今謂此釋三根 未必應爾,三人踟蹰何等理教?若迴遑小 乘理教則疑惑未盡,尚非初果斷結之人;
若迴遑大乘理教,大乘條然永異,何曾與小 乘相濫而言踟蹰耶?若以小惑大、以大 惑小,爾前未斥方便,那忽遊觀出入預有
踟蹰?既預踟蹰即已疑生執動,非始今日, 若先動執生疑,聞開三顯一即應領解,那 忽猶有驚疑?進退無據,故不用此解。今明
根有利鈍者,皆論大乘根性,惑有厚薄者, 約別惑為言耳,即為四句:一、惑輕根利;二、 惑重根利;三、惑輕根鈍;四、惑重根鈍。若別惑
輕、大根利,初聞即悟;若惑重根利,再聞方曉; 若惑輕根鈍,三聞乃決;第四句雖復三聞不 能得悟,止為結緣眾耳。或可初兩句根利
同為上根,或可中間兩句為中下根 (云云) 。
[0046c12] 復 次約初品無明三重,覆初住中道,若初法說, 上根之人三重無明一時俱盡,開佛知見 入菩薩位,得菩提記;中根斷二重無明;下
根斷一重。次譬說時,中根斷第三重盡,開 佛知見入菩薩位得授記莂;下根進斷二 重。次聞因緣說,下根斷三重盡,開佛知見 入菩薩位也。例如小乘十六心未滿不得
名初果,十六心滿名須陀洹也。
[0046c20] 四、明轉根 不轉根者,舊云:「上根初聞法說即悟,而中 根轉同上根,下根進同中根;若譬說時,中根
前已成上,即能得悟,下根成上;次因緣說 時,下根已同於上故即得悟。」若爾轉下成 上,因緣說時皆悉是上,為利則均,那得猶
稱鈍者待因緣說耶?若轉成上即同上悟, 若其未悟猶受鈍名,則無轉根之義。例如 身子一聞,目連再聽,同得初果,若二皆利則無
復優劣,若猶稱利鈍,轉根義不成。夫眾生 心神不定,遇惡緣轉利為鈍,遇善緣轉 鈍為利,先世值佛聞法,自有轉下中為 上,俱於法說得悟;自有轉下為中,聞譬
說得解;下者不轉,三周乃了。如此轉根不 同舊釋。譬三刀斫木,利一、中二、鈍者三下, 利鈍之名不失,木斷之處是同。
[0047a06] 問:
[0047a06] 三根入初 住位,猶有利鈍不?
[0047a07] 答:
[0047a07] 真修體顯則無差降。
[0047a08] 問:
[0047a08] 若爾,初住已上更起緣修,有優劣不?
[0047a08] 答:
[0047a09] 此同位人無復勝負,真修體融寧得有異 耶?
[0047a10] 五、明有悟不悟者,經中多明菩薩為上 根、緣覺中根、聲聞下根,若言菩薩上根,應 併在法說中得悟,緣覺併在譬說中得解,
聲聞併在於因緣中得悟耶?然經中一往 判出三根,至於悟解義未必然。今經但見 聲聞得解、不見支佛者,支佛是中根,既值 佛出世入聲聞數,隨根得悟故,不別標緣
覺耳。故身子請偈云:「其求緣覺者,比丘、比 丘尼。」依此文即知緣覺入四眾中攝也。又 〈法師品〉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
聲聞者、求支佛者」,豈無緣覺得解耶?舊云: 「菩薩是上根,不必皆利,從多為上,而執心 易轉,原其域懷求佛,但執過三百已即
求近果,此疑易悟。三根菩薩同在法說得 解,上者或在略說,中者或在廣說之初,下 者與身子齊。」今明菩薩語通,但使發大心
悉是菩薩,何必併是利根?及身子尚少,豈 得初周之前已併得悟?若爾,流通壽量,何 意有諸菩薩節節得悟無生忍者、發菩提
心者。舊云:「壽量中悟,皆是法身增道損生。」今 言不爾,有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人 得無生法忍,此人始得此忍,當知〈壽量〉之
前未是法身,故知菩薩得悟,不可局在初 周之初也。
[0047b04] 問:
[0047b04] 菩薩得悟通於始終,二乘得 悟亦應至後。
[0047b05] 答:
[0047b05] 三周定父子天性已竟,則 皆名菩薩,設在後悟,同名菩薩悟也。
[0047b06] 六、明 有領解無領解者,若三乘同悟,何意但見聲 聞領解,其二則無?今明無佛出世名獨覺, 聞佛說十二因緣法名緣覺,既入聲聞數
中得悟領解,皆不別出,大意可見。身子、迦 葉等,悉是中乘根性,故聲聞領解兼得緣覺, 無勞別出也。又四眾中,有發緣覺心者,其
人得悟即不一也,〈信解品〉云:「密遣二人追 捉將還」即是其義。菩薩不領解者,聲聞之教 不明得佛,今經開其歸大之路,自恐解
謬故對佛述解,菩薩不爾故無領解。又其 意有三:一、菩薩本意求佛,設有異執而執 輕終歸取佛,無有不得之慮,今聞三周之
說,但是正其觀慧,故不須領解。二、菩薩悟 大,處處有文,二乘作佛始自今教,逐要流 傳,故略菩薩領解,胡文或有,漢略不書耳。
三、菩薩位行深絕,諸新小菩薩不敢領解,說 〈壽量〉竟,彌勒總都領解,初從無生法忍,終 訖餘有一生在,則是具足領解,更求何物 (云云) ?
[0047b25] 七、得記不得記者,若同皆領解,何故聲 聞得記,不見緣覺、菩薩受記?此亦三意:一 者、昔明二乘入正位不能發心,何由得記?
今既悟大,欣斯別決,故為記劫國也。菩薩 發心求佛行成自滿,故不欣急求佛亦不 促授,又前教處處授菩薩記,此是恒說逐要 傳譯如前 (云云)
。二、菩薩亦有別記,調達、龍女 豈非記耶?又〈法師品〉云:「求聲聞者、求辟支 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咸於佛前聞
法華經,我皆與授記,當得三菩提。」此豈非 皆記耶?三、二乘昔來未曾得八相記,故記 其劫國;菩薩先已曾記,故不重明耳。淺近
之記初住已得,非菩薩所欣,菩薩所欣乃是 圓極妙覺遠記耳。故〈壽量品〉中,始從發心 訖一生得,妙因斯滿、極果頓圓,此乃授法身 記莂,何謂無記耶?
[0047c11] 問:
[0047c11] 若小悟大,應同授法 身記,那得授八相記耶?
[0047c12] 答:
[0047c12] 八相是應記,既 得應記知必有本,欲使物知聞共結來 緣,故與應記耳。又此二乘若聞〈壽量〉,即同 損生得法身記也。
[0047c15] 八、明悟有淺深者,一往 同破無明入證初住,細尋必應明晦。初聞 法說尚入佛慧,更聞譬說豈不重明?又聞
因緣,理自增進,更聞〈壽量〉彌復優深,如聽 法人重聞勝前,單複厚薄方之可知也。
[0047c19] 九、 明權實得益不同者,一云實行得益,權行正 為接引影響不論其益。今明不爾,若至〈壽 量〉權實悉得益,增道彌高、損生彌盡,隣圓
際極,唯一生在,豈非權者益耶?所以初為 影響共熟實行,後說極果則自道明,文云: 「出入息利乃遍他國」,息利在他即是己利,實
行得益由於權引,化功歸己權亦得益,故 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何必須待 〈壽量〉耶 (云云) ?又我自欲得此真淨大法即是
自益也。十、明待時不待時,爾前不悟必待 《法華》悟者,名為待時;《法華》前教已解者,名 不待時。何故爾?佛有顯密二說,若顯說為
論,《法華》之前二乘未悟大道,要須五味調 熟會在法華,故云:「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 時,決定說大乘。」此即待時也。若密教為論,
未必具待五味在法華方會,爾前密有入 者故名不待時,此乃大判時不時。若就三 周,亦是待時、不待時,迹本二門,亦是待時、不 待時,致有前後悟入,即此意也。
[0048a09] 問:
[0048a09] 有一種 根性非密、非顯二時不攝者,應是失時永 不得悟耶?
[0048a11] 答:
[0048a11] 餘經或謂此為失時,今經不 爾。此人雖於密、顯兩時不悟,雖生滅度 之想,而於彼土得聞是經,故無失時,乃 是待彼土之時耳。
[0048a14] 問:
[0048a14] 五千起去,應是失時?
[0048a15] 答:
[0048a15] 此等應以如來滅度後,弘經人受益也。
[0048a16] 問:
[0048a16] 身子初周為四眾三根請,譬周為中下 請,云何言佛各為三根人三周說法耶?
[0048a17] 答:
[0048a18] 此語不便,請則普請、說亦普說,但上根智利 聞法得悟,中根處中聞譬得悟,下根居下 聞三得悟,汝當隨義云何隨語 (云云) ?
[0048a20] 問:
[0048a20] 宿 世是過去事法,譬是當、現事不?
[0048a21] 答:
[0048a21] 經無文,義 推應爾。引三歸一,三望一,一則是當;舉 事為譬,譬即是現。準後望前,應如所問。
[0048a24] 問:
[0048a24] 舊以五濁障大,四句料揀如前說,有人 斷見與無明,合共為障,指《法華論》云「無煩 惱人有染慢,不知一乘法身常住」者是也。
若博地不執涅槃而不聞法者,即是無明 獨為障,若爾為當三周聞法已破無明?為 當未聞法破無明?若聞法已破,則無明非 是障;若未聞法而能破無明者,都慮無有
障。是義云何?
[0048b02] 答:
[0048b02] 是他人立義,今為其通。譬 如燈生闇滅,不可定其前後,雖不前後,闇 定是障 (云云) 。
[0048b04] 問:
[0048b04] 《勝鬘》云:「三乘初業不愚於法, 自知當覺。」《優婆塞戒經》第十四云:「二乘自知 得菩提,且取小乘果。」又十三云:「知之者易、
行之者難,雖知一乘而取羅漢。」彼兩經皆 言知,今經云何三根之後猶自不知,初疑後 悟,此義云何?
[0048b09] 答:
[0048b09] 此經亦云知。文云「若實得羅 漢,不信此法無有是處,除佛滅後現前 無佛,此人雖生滅度之想,若遇餘佛便得
決了。」凡有三意,前明知,次明不知,後會歸 知,非永不知。又身子云:「今於佛前皆墮疑 惑,我今不知是義所趣。」又大通佛時,聲聞
多生疑惑,彼見佛、聞法尚疑不知,況不見 聞那忽得知?若執二文更相矛盾,秖增 諍競於道何益?論者止可論餘事,聲聞成
聖能知、不能知,唯佛境界非爾所諳,今試 融之。三乘初業,初業為二,若久遠為初業, 曾聞於大則不愚於法;若取中忘,今日學
小始修念處,為初業者,是則不知。其義如 此。若得此意,權為初業是則能知,實是初 業則不能知。有人言「利者能知,鈍者不能
知。」此應四句:權為利鈍,示俱不能知;權 為利鈍,示俱能知;權為利鈍,聞則能知,不 聞不知;權為利鈍,俱示非知、非不知。今不
取此判,但取權者內心了了久知,實行者未 得入大是故不知,於義自顯 (云云) 。
[0048b28] 問:
[0048b28] 緣覺 出無佛世,云何三周得有緣覺?
[0048b29] 答:
[0048b29] 《釋論》云: 「緣覺、獨覺,獨覺出無佛世,緣覺願生佛世。」 《華嚴》云:「菩薩下兜率放光照之,覺即捨身,
不覺徙之。」《大經》云彗星。《中論》云:「支佛出世 佛法已滅,此是獨覺人也。願生佛世者先 得初果,十四生未滿值佛即成羅漢,不值
佛即成獨覺,其既值佛亦不捨壽亦不被 移,願見佛故。二果、三果例然。」又有部行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