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ofa Lianhua Jing Wen Ju 妙法蓮華經文句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妙法蓮華經文句 卷 第八上天台智者大師說
[0106a05] ◎「漸漸具足菩薩」下,第二,授記。文為七:一、明 因圓;二、「過無量」下,明果滿;三、明國土廣淨;
四、明國劫名字;五、明佛壽量;六、明法住大 久;七、明佛滅後供養舍利。就第三國廣淨 中復五:一、明國大嚴淨。「地平如掌」者,經直
言如掌不言手掌,手掌不平則非所引, 海底有石名掌,此石無有一微塵許不平, 當是類如海掌耳。又《賢劫經》正明如佛手
掌,非引人掌也。二、明純是善道。三、明人天 福慧具足,《月藏》第九法食、喜食、禪食,經文總 言法喜禪悅,別分應有三種差別。四、明菩
薩聲聞眾數甚多。五、總結也。《月藏》第五云「不 殺得十功德,一於一切眾生得無所畏,乃 至第十命終生善道後作佛,國無害仗之
具國人長壽;不盜十功德,一果報具足而大, 為事決斷無有難礙,乃至第十死生善道, 後作佛國華寶莊嚴充滿;不淫十功德,一諸
根律儀為事決斷,乃至死生善道,後作佛國 無女人;不妄語十功德,一眾生信其言,乃 至死生善道,後作佛時國無臭穢常滿寶
華;不兩舌十功德,一身不可壞,乃至死生 善道,後作佛國魔不能壞眷屬;不惡口得 十功德,一柔軟語乃至死生善道,作佛國法
聲充滿;不綺語十功德,一天人愛敬,乃至死 生善道,作佛國眾生強記不忘;不貪十功 德,一身根不缺,乃至死生善道,作佛國無
魔外道;不瞋十功德,一離一切瞋,乃至死 生善道,作佛國人得三昧;不邪見十功德, 一心性柔善,乃至死生善道作佛國人正信。」
[0106b05] 偈有二十一行半,頌上發迹授記。初,有十 四行,頌發迹;次,七行半,頌授記。初復二:前 七行,總發諸聲聞迹,頌上我等之意也;後
七行,頌上發滿願迹。總中有五:初一行,總 標佛子為行難思,已得垂迹之法。次「知眾 樂小法」下,第二,一行,明垂迹之由。次「以無數
方便」下,第三,二行,明垂迹利益。次「內祕」下,第 四,二行,明內懷大道外現小失。次「若我具 足」下,第五,一行,指略抑廣。「小欲」者,示求小
乘也;「懈怠」,示退大乘也。非但示為聲聞,亦 作外道及三毒凡夫也。身子示瞋、難陀示 貪、調達示癡 (云云) 。
[0106b16] 「今此富」下,第二,七行,頌 發滿願迹本。上文有三,今略頌二。初,五行, 頌顯過去本;後「未來亦供養」下,第二,二行,
頌三世中佛所行因;略不頌七佛及現佛 也。「供養諸如來」下,七行半,頌授記。上文有 七,今頌其四:初半行,頌因圓。次半行,頌果
滿。「其國名淨」下三句,超頌國劫名號。「菩薩眾 甚多」下五行三句,頌國土廣淨。略不頌壽 命、法住、滅後起塔也。
[0106b24] 第二,授千二百記:一、念 請,二、與記,三、領解。請、記如文。授記文有長 行、偈頌。長行有三:一、總許千二百記;二、別
授陳如,陳如最初悟道,居首上座故別授 記;三、別授記五百,五百名同須別與記。
[0106b28] 問:
[0106b29] 但見五百得記,不見千二百。
[0106b29] 答:
[0106b29] 此五百即 千二百數,頌中末後一行半總授七百,故是 千二百也。又〈持品〉云「我先總記一切聲聞皆
已授記」,即指今一行半,非是止授七百聲 聞也。
[0106c04] 偈頌有十一行,為二:初九行半,頌記 陳如及與五百;後一行半,總授一切聲聞記。 五百領解,文有長行、偈頌。長行先經家敘其
歡喜,次自陳領解。經家先慶今得解歡喜, 次愧昔不解故自責。慶中先明內心慶喜,後 明外形恭敬也。悔過自責者,即是明其愧
昔不解也。「世尊我等」下,第二,自陳領解,有 二:一、法說,二、譬說。法說中初悔得少為足, 次責根鈍難悟。從「世尊」乃至「滅度」,是悔責
昔迷得小為足不知求大;從「今乃知之」,是 責根鈍始悟不早知之,今知小非究竟、大 為真實也。譬中二:初、略,次、正舉譬。「如無智
者」,略舉譬況。「所以者何」下,釋無智意也。譬 說有二:一者醉酒譬,譬法說自悔得少為 足不知求大,領前法譬宿世中施權意;二
者親友覺悟譬,譬法說自責根鈍難悟,今乃 知之,領前法譬宿世中顯實。就初復三意: 一者繫珠譬,領上王子結緣;二者醉臥不覺
譬,領上遇其退大;三者起已遊行譬,領上 接之以小。「譬如有人」者,即二乘人也。「親友」 者,昔日第十六王子也。「家」即大乘教為家也。
「醉酒而臥」者,當于爾時大機暫發無明暫伏, 以得聞經內心微解,以無明重故還復迷 失。醉有二義:一、重醉,都不覺知;二、輕醉,微
覺尋忘亦名不覺。雖有二義,終成繫珠如 毒鼓耳。「官事當行」者,明王子餘處機興逗 緣往應,故云「當行」。弘法化他此非私務,故
云「官事」。「無價寶珠」者,一乘實相真如智寶 也。「繫其衣裏」者,慚愧忍辱能遮瞋恚及防 外惡,即是外衣;信樂之心內裏善根,即是內
衣。于時聞法微信樂欲,即了因智願種子 也。第二,「醉臥不覺知」者,無明心重尋復不憶, 此領中間懈退不受大法也。第三,「起已遊
行他國」者,領上中間接之以小,受三乘化 也,善根欲發厭苦求樂,故云「起已遊行」。無 明覆解不知向本求大乘衣食,故言向他
國求於小乘衣食。若魔佛相望,生死魔界 為他國,佛法大小皆為本國;就小大相望, 小乘未免生死,猶是他國,大乘永免生死,
乃為本土。究竟還源也,明背大乘國往小 乘土,不知從珠取給,而傭作自資獲一日 價,得少為足也。
[0107a16] 「於後會遇」下,第二,親友發 覺譬,領上以是本因緣今說《法華》等賜大 車也。此為三:先、呵責,二、示珠,三、勸貿。呵
責譬上動執生疑,示珠譬宿世因緣,勸貿 譬得記作佛,三周皆有此三意。法說中我令 脫苦縛,即是呵責;五佛章即是開示;身子得
記即是勸貿。譬說中我先不言皆為菩提,即 是呵責;三車一車即是示珠;中根得記即是 勸貿。下根宿世因緣汝等善聽,即是呵責;覆
講結緣還為說大,即是示珠;下根得記即是 勸貿。繫珠中三意望三周者,始在佛樹以 大擬,即是繫珠;無機息化即是醉臥;尋施
方便即是起行。譬喻中二萬億佛所,即是繫 珠;遣傍人追悶絕不受,即是醉臥;三車引 得即是起行。因緣中大通智勝佛所,即是繫
珠;中路懈退即是醉臥;接之以小即是起 行。此等皆名領權也。「某年日月」者,指大通 佛所也。「佛亦如是」下,第二,合譬。譬本有二,
今各有三意:從「教化我等」下,合初一繫珠; 「而尋廢忘」,合初二醉不覺知;「既得羅漢」下, 合初三起已遊行。「一切智願」下,合後親友覺
示譬。上有三,今亦三。從「智願不失」者,是合 後一呵責;從「我久令汝」下,合後二示珠;從 「我今乃知」下,合後三勸貿所須也。
[0107b10] 第二,偈 頌,有十二行半,為二:初一行半,頌內心得 解,又二:初一行,頌慶喜,次半行,頌悔責也。
次「於無量佛寶」下,第二,有十一行,頌自陳領 解。上文有二,今初半行,頌悔責得少為足, 略不頌難悟今乃知之。「如無智愚人」半行,
頌略舉譬。「便自以為足」,頌釋無智意。次十 行,頌譬說開合,初六行頌開,後四行頌合。 上開有二,今初四行頌捨寶不知,後二行 頌親友覺悟。餘文易見。
釋授學無學人記品
[0107b21] 研真斷惑名為學,真窮惑盡名無學。研修 真理慕求勝見,名之為學。學位在三果四 向真無漏慧也;阿羅漢果,研理已窮勝見已
極,無所復學故名無學。約教釋品者,析 法研真名之為學,惑盡真窮名為無學,三 藏意也。體法研真名之為學,無真無惑名
為無學,通意也。自淺之深名之為學,通別 惑盡權實理窮名為無學,此別意也。研如來 藏有學無學,法性實相非學非無學,而學 而無學 (云云)
。是二千人,或是學或是無學人, 同是一流,一時受記同一名號,故別為一品 也。此品是授記文中第二段也。就此文為
二:一、請記,二、授記。請中復二:一者二人請, 二者二千人請。二人請記復有二:一默念, 二者發言請記。發言請記復二:一者引例
亦應有分,二者引望。二人最親時眾所望, 羅雲是佛子俗中親重,阿難持佛法藏道 中親勝,勝重兩人不蒙別記,則眾望不足 也。
[0107c10] 問:
[0107c10] 若重若勝應同上流,何意在此?若如 列眾,二人在上數中獲記,何意居下?
[0107c11] 答:
[0107c11] 總 與千二百記,二人已同上流,今更索別記 耳。阿難是學人,羅雲弟子位,故入學無 學章耳。二千請記但有默念、引例,二意同
故言如阿難願耳。無發言者,無重無勝等 事也。授記復二:一、先記二人,後記二千。阿 難記中復五:一、長行,二、偈頌,三、八千菩薩生
疑,四、如來發迹釋疑,五、阿難顯本述歎。疑 者,通疑聲聞今日發心即蒙佛記國淨若 此,昔方等中記諸菩薩,無量劫行乃得佛
記,佛即發迹釋疑,昔日與我同發大心即 是同學,由我精進前超得佛,由彼多聞猶 故持經,迹為侍者本地如此,今授妙記何 足可疑。餘記悉如文。
◎
釋法師品
[0107c26] ◎此品五種法師: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 五書寫。《大論》明六種法師:信力故受,念力故 持,看文為讀,不忘為誦,宣傳為說,聖人
經書難解須解釋。六種法師,今經合受、持 為一,合解、說為一,開讀誦為二,足書寫 為五。別論四人是自行,一人是化他。《大經》
分九品,前四人無解是弟子位,後五人有 解是師位。通論若自軌五法,則自行之法 師;若教他五法,則化他之法師。自軌故通
稱弟子,化他故通稱法師。今從通義故名 「法師品」。若作減數說者,束五為四,即四安 樂行,如後說;若束四為三者,受持是意業,
讀誦說是口業,書寫是身業,別論口業是化 他,身意是自行,通論三業自軌,即是自行之 法師,三業教詔,即化他之法師,故言「法師
品」。又是三門行此五法以自熏修即福德門, 弘宣五法廣利益者即化他門,自修益彼 皆順佛教即報恩門。別論者,自修報恩名
自行,益彼即化他;通論自軌軌他皆稱法 師,故言「法師品」也。又讀誦書寫是外行,即 如來衣;受持是內行,即如來座;解說益他是
如來室。如來室別論是匠他,衣、座別論是自 匠;通論不爾,慈悲覆物惠利歸己名之如 室,遮彼惡、障己醜名之為衣,安心於空
方能安他,安他安己名之為座,此則自軌 三法亦名法師。利物必以慈悲入室為首, 涉有以忍辱為基,濟他以亡我為本, 能行三法大教宣通,即世間依止,故名法
師。又束為二,謂自行、化他,此易解,不復記。 又束為一,謂如來行具一切行,悲拔一切 苦,謂四趣三界二乘菩薩等苦,慈與一切
樂,謂人天涅槃常住等樂;柔和衣障一切醜, 謂四住無知無明等醜;空座亡一切相,謂 有相無相非有相非無相,此則通意。別意者,
慈悲生一切善,柔和遮一切惡,空座蕩一 切相。又慈忍立一切福德,空座成一切智 慧,智慧是目所謂五眼,福德是足所謂六度。
又慈悲勝一切聲聞緣覺,柔和勝一切凡夫 外道,空座勝析體偏等菩薩。故淨名云「譬 如勝怨乃可為勇」。又慈悲破天魔,柔和破
陰魔,空破煩惱魔、死魔,大品云「化一切眾 生,觀一切空,魔不得便」 (云云) 。又慈忍故能 問,空座故能答,具二莊嚴。又觀空故能問,
慈忍故能答,慈忍故能種能立能資,空慧故 能耘能破能導。又慈悲故何所隔?柔和故何 所礙?空座故何所諍?出三諦故名為勝
幢,包含普攝名摩訶衍,是如來行故稱三昧 王。經言,一切善法慈為根本,忍辱第一道無 相最上,若論圓行說不可盡 (云云) 。
[0108b16] 問:
[0108b16] 何故 約三法明法師?
[0108b17] 答:
[0108b17] 事一往論,必須登堂 整服坐座,乃可敷弘,故約三耳。又事理合 論,夫迷惑不出三種:一、約苦果起惑,二、約
結業起惑,三、約諦理起惑,故用三門而示 導之。又約理,迷真故墮苦,故用慈悲門;迷 俗故沈空受樂,故用和忍門;迷中故成智 障,故用空門 (云云) 。
[0108b23] 法者軌則也,師者訓匠 也,法雖可軌,體不自弘,通之在人,五種通 經皆得稱師,舉法成其自行,皆以妙法
為師,師於妙法自行成就,故言法師。又五 種人能以妙法訓匠於他,故舉法目師,故 稱「法師品」也。若自軌法、若法匠他,俱名法
師者,則因緣釋品也。凡多種解,皆約圓教 法門而釋品也。前三周是迹門,正說領解受 記竟,此下五品是迹門流通,非止蔭益當
時,復欲津洽來世,故有五品流通。〈法師〉、〈寶 塔〉兩品,明弘經功深福重,流通未聞利益巨 大;〈達多〉一品,引往弘經彼我兼益,以證功德
深重;〈持品〉八萬大士忍力成者,此土弘經,新 得記者他土弘經;〈安樂行〉一品,舊云,接退流 通,或當如此未必全然。外凡初心欣斯勝
福,見聲聞畏憚,聞菩薩擯辱,顧己力弱,無 益自他,便生退沒,佛為此人說安樂行, 依之法弘不慮危苦。又〈法師品〉,釋尊自說
弘經功福命覓流通;〈寶塔品〉多寶分身,且證 且助勸覓流通,〈法師品〉初長行偈頌,歎美 五種法師能持法人,後長行偈頌,歎美所持
之法。又示通經方軌,初復二:一、就稟道弟 子門功深福重,二、授道師門功深福重。弟子 門又二:一、佛世弟子,二、滅後弟子。初「因藥王
告八萬」者,因者憑寄也,欲以妙法憑寄藥 王,使其領受告語八萬,皆流通也。指人 問其見不者,的示持經得福之人也。佛世
又二:一、從「告藥王」下,揀出人類;二、從「咸於 佛前」下,揀出得記之緣。苦於佛前當機妙 悟者,是多聞深解二千五百者是也,皆已現
前與總別記竟,今所揀類或是八部之類, 或是四眾三乘之類,絓法華座席。「咸於佛前」 者,明其時節,值佛在座也。「一句一偈」者,聞
法極少也。「乃至一念」者,時節最促也。「皆與記 當得菩提」者,明其聞極少、時極促,隨喜之功 遂得佛果,何況具足得聞、盡形受持,五種流 通三業供養
(云云) 。「聞一句一偈」者,聞少解淺之 類今皆與記,少者尚記況復多深?以少況 多普廣若此。下周既爾,中上亦然,可以意
知不俟更說。《見實三昧經》別與四天王記 同名火持,三十三天同名因陀羅幢王,拘 翼同名無著,焰天同名淨智,兜率同名釋
法王,上兩天亦通與記不顯別名,梵天名 大智力,此是聞多解深之類,今與聞少解 淺之類耳。舊云,支佛菩薩無受記,此文三
乘皆記,不須疑也。「一偈一句」者,《增一集》云 「隨取經中要偈,如四諦之流者是也」,《十住 毘婆沙》云「惡賤名厭,不求名無欲,心無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