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hua Wen Ju Ji 法華文句記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文句記卷第六 (上)唐天台沙門湛然述
[0255c07] 次偈文者,上云偈文領解各陳,前長行中以 身為領、以意為解,全似各陳。而言合者, 領中合解、解中合領,故云合耳。今言各者,
三業各有領之與解,雖似合明,但一一業 中自分領解,故名各耳。略須分節後可依 文,既分為三即標、釋、結。初通標者,「我聞」標
口、「歡喜」標心。言「兼佛」者,兼從佛也,即是 兼標身也。既是總標且以我聞。「是法音」下領 也。「心懷大歡喜」解也。次釋三業,初一行半
頌身領解中,初一行身領也,次半行身解也。 次「我處」下十一行明口領解,於中又二:初九 行明身遠,次二行明入法性。初又二:初八
行明口領,次一行明口解,以領解昔口之 過。入法性中二:初一行半明口領,次半行 明口解,以領解昔口之得故。次「而今」下九
行半意領解中,初八行意領,次一行半意解。 後二行半通結中,初一行半結領,次一行結 解,領謂外領佛說,解即內受佛意。所以長
行中合偈頌離者,共為一意故也。又總此 九行半意領解文,頌上心得妙解,且依前 文同以解為名,然須於中更曲細分,亦可 為八:初二行領昔非實;次一行正頌聞於
初周妙解,即頌方便中顯實;三一行却頌 上法說周初略說之時,而生疑悔;四一行頌 上諸佛章門,種種 頌 上開權,譬喻頌上曇
華;五「佛說」下一行頌過去佛章門;六「現在」下 一行頌現未佛章門;七「如今」下一行頌上釋 迦章門;八「世尊」下一行半悔過自責,驗知初
疑過在於我。前身領中,《經》云「金色三十二乃 至十八不共」等者,並如《止觀》第七。今文屬 圓,比說可見。又八十種好,準《大經》文佛好
無量,此應色中唯八十者,世間眾生事八 十神,故佛具之以生尊敬。今經文意總言敘 昔失耳。然八十好各具四悉以利於他,不
必全為八十神也,故一一好無非好海。今 聞開權正領昔失,不思議好具如下調達 中。
[0256a14] 言「我嘗於日夜等」者,若諸聖者還以昏 曉而為昏夜,於此思惟,何足可述?是故此 中應從所表。釋有二重並約昔教,機中任
運冥有此疑未得彰灼,有此說也。若生死 中有即大乘意,若生死中無即小乘意,既得 小已,不知此證為在何許?「嘗」猶曾也。昔曾
機中有此疑來,此乃以藏對衍而為中外, 若今獲悟此疑必遣。又「生死」下,次以生死涅 槃俱名為夜,得聞中理名之為日。此乃
別圓以對藏通冥生疑也。後聞開顯此疑 方除,此於方等、般若並聞故也。然疏文語少, 應更云中道實理為日,在昔於大聞此中 理,雖對已證冥生猶預,未證此中如日
仍隱,適聞略開尚有此疑。況在昔居小,今 聞五佛廣顯實權,方二疑俱遣如日出也。
[0256a29] 「又世人」等者,意譬聲聞歷諸座席,或訶或被、 或喜或憂,來至法華備經艱苦,自行利物 無不聞知,但謂非已所任自他少別,故與
諸味草創者殊,故知始自微賤具歷文武, 歷淺階深知物可否,如香積菩薩更學雙 流,故草創者少諳眾行,然又兩途互為勝劣,
不可一向。言「五味淘汰」者,通指五味以為 淘汰,非獨般若。《經》云「無漏難思議」等者,昔 謂無漏但至無餘,今乃方知至實道場。「解
魔非魔」等者,昔聞異本謂佛為魔,今方知 本愚覺所誤是佛,故云也。《經》云「佛以種種 緣」等者,前以釋迦開權釋諸佛顯實,云我
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等,乃至三 世佛章一一皆云亦以乃至是法皆為一佛乘 故。
[0256b14] 結中云「結成」者,又可為二:初一行半頌 結,次一行頌成。初結中三:初三句結佛音 聲,即口喜。次三句結意喜,還以聞佛用兼
於身。故有歡喜疑除,所證所成感報作用。 述成上三意者,見佛述身喜,聞法述口喜, 悟解述意意。昔尚曾教大,何但今日得身
近耶?雖復中迷,曾聞非謬,則顯今日重聞 之緣,中途教小尚不為小,今還得聞信由 昔教,驗今意解準昔不虛,然見佛等三通
有三領。言「見佛緣」者,由昔大見,乃為今日 得實之緣,實方名見故也。言「憂悔聞法緣」 者,自中忘來由取於小。又聞兩酥至略
說來,凡憂悔者皆由昔小故也。言「不虛」者, 昔元聞大信今不虛。次引《十住》以釋無上、 次引《瓔珞》以釋道者,且借別名以顯圓義。
義圓名別一切皆然,他無此意不可濫用。 此七無上文列兩重:初重者,前一為果、後六 在因,於六因中初二六和,次二福智,次二
證行,雖分三二,互相與力,是故六因並名 無上,望果行因故果先因後。言六和者,初 受持無上即身口意,以有三和故自利益
彼,大乘六和攝諸法盡,二障秖是煩惱、所 知。此之二障,若別論者,在別地前,無知唯 是界外塵沙,若通上下,無知即攝內外無知
及以無明,故知但是開合異耳。行無上中秖 語聖梵無餘三者,天是所證,病兒果用,修 二證一有斯二能,是故但二不列餘三。次
重者更從果立,即以六因從果立稱,尋名 委釋以出經旨。下既結云,如是種種明無 上道,故道義無量隨何教成,故云今經圓 無上道也。即是無上家之道名無上道,一
一無上皆具諸道之無上也。
[0256c16] 「昔雖大化」等者, 界內無明亦未曾破故云惑暗,若初心圓 修縱未破見思,所聞一句納種在識永劫 不失,以暗望明暗尚非謬真悟寧虛?況悟
真者有次有超,具如前說。故惑暗者,指六 根已前,六根雖即未破無明,似位不退且 名不暗。
[0256c22] 「若得大解」下徵問。「記有四意」下答須 記意。此之四記具在三周,中周四中但除 第二意中中字,故至下周但三無四。又此
四中初意具有下之三意。又初四對昔,二三 唯今。又初四唯自,二三約他。又第三通當 現,初一唯現在,第二唯未來,第四唯過去。嘉
祥十意繁而不會,今粗點示令知繁略:一 證解不虛;二令無疑悔。此二屬述成,何須 更云記?三引物生信,屬今第三。四令身子
慕果,此屬章初歎五佛二智,為欲開權兼 令慕極,今此但是授八相記,初住自得不 須云慕。五為引八部故,正引同類八部 乃旁,此同今文第二旁意,昔未記二乘,故
二乘根性永絕斯望,而今記之,旁引八部 故云須記。六為引物往生,與今意同。七 顯經祕密,祕密屬理、記小屬事。又記屬顯
露不名祕密,此屬昔教。八欲成大乘,此 屬初意。九和會大小,云如昔訶彌勒得認 等,和會是開權別名,由開權故方可與記。
十為引有緣,亦第三意。十意數多義少,仍 闕今文第四意也。元發大心皆期記莂,故 知十義繁而不足,彼疏諸文斯例甚眾,餘不 可敘。
[0257a15] 正授記中,行因等十經文各二,時節 中有世、有數;行因中有供佛、修行;得果中 有通號、別號;國淨中有國名、國淨;說法中
有三乘、一乘,經文雖無一乘之言,既酬願 說三說一為正,旁正兼具;劫名中有標、有 解;眾數中有人、有行;壽量中有佛壽、人壽,
單論成佛後壽,故除王子;補處中有依、有 正;法住中有正、有像。於圓淨中先立名,「其 土」下相也。無高下曰平、不偏曰正。「安隱」下
土用,「瑠璃」下重明勝相。說法中準今釋迦 故云「亦以」,「舍利」下明說三意,土淨唯一、酬 願說三,即施即廢。
[0257a26] 問:
[0257a26] 何處願說?
[0257a26] 答:
[0257a26] 準《大悲 空藏經》,於六十劫行菩薩道,因婆羅門乞 眼退時,願成佛日開三乘法。
[0257a28] 問:
[0257a28] 既得記已, 何故更經若干劫耶?
[0257a29] 答:
[0257a29] 若記菩薩但通途 云得無生等,今記聲聞須約劫國,應佛成 處須有機緣,此諸聲聞昔未曾有淨土之 行,蒙記已後與物結緣,物機不同致劫多
少。龍女雖畜,以乘急故,先習方便,若據權 迹此復別論。又諸聲聞時不同者,為逗物 宜隨機長短,機緣不等初住何殊。世人覩
聲聞受記,則嫌劫數長遠,見龍女作佛,乃 疑時節短促,或疑少過獲罪太廣,或思小 善招功自多,或譏佛說迴或不定,或責菩
薩示迹參差,或聞勝行多劫疑教門虛構, 聞諸佛神變謂世術相兼,或疑六十小劫 以為半日,或迷一剎那經無量劫,如是邪 言不可知數。乃由邪見種彊宿熏力弱,端
拱守弊空談是非;但信教仰理何須臆度? 赴緣益物非世所知,當知是人豈了初住 得八相記,十方作佛種種示現,雖種種示 現與法身記殊,若不為物修淨土行,成佛
之處為誰取土?
[0257b18] 頌中經云「十力」等者,即指 佛果方名為力。初住分得名為功德。所言 「等」者,非唯供佛兼淨土行,或可由得十力
功德分故,成初住記。若引《大論》菩薩有十 種力分者,此明入住菩薩具足十力因耳。 《經》云「各各脫衣」等者,此中通語四眾八部出
家二眾。言上衣者,即大衣也。若論三衣,俱 不可捨,以西方法多但三衣,如《大品》中三 百比丘聞般若已,皆以僧伽梨而用供養。
《論》中或云:「亡相為法」,或云:「當日更得」。若通 說之以兼俗故,或如《大論》。《經》云「而自迴轉」 者,表聞身子得記,法性自然而轉,因果依
正自他悉轉。《經》言「最大法輪」者,「最」是今經圓 中開也。「大」是人等四種妙也,或境等十、或佛 等三。妙法之輪名妙法輪。此略對初後,不
述中間方等般若,具如《玄》文。華嚴十事名 轉法輪,此乃通方。又云:圓音不當大小,眾 生自殊。此乃却貶妙法,何名稱歎?何謂弘 經?
[0257c07] 後四行半自述者,但列三名,於中應分 初一行自述,次二行半隨喜,三一行迴向,應 須對文細述其意。五悔之中無餘三者,已
預記莂無罪可悔,已獲分記故無勸請, 已有所至略無發願;若望極果,唯除懺悔 餘四非無。五悔具如《止觀》第七記。「如身子」等
者,於前四文但述三段者,法先共聞不假 重述,但見身子領解等三,我今同聞亦應共 得。並是權者,秖緣實行未熟權行同生,故
四十餘年不顯真實,纔聞五佛妙理豁然, 即破無明尋堪與記,實病既愈權疾亦痊, 豈一代化功全任實行?「未愈」下「云云」者,應廣 敘諸土示疾及愈。
[0257c20] ○「獲記」下「云云」者,亦應騰於此,及下周四段, 皆約譬及因緣。「後文在法師品中云云」者,
宿世文後四眾歡喜,指〈法師〉中初段長行,初 出人類中具列四眾三乘人已,云「如是等 類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句一偈,一念隨
喜」,亦當歡喜文也。「今新運大悲」等者,初周 本為自疑,此中一向利物新運大悲,此即 更須修淨土行,是菩薩行之基也。準此釋
前意則可見。「有人」下,古人意云:身子法譬二 周之初,各有一疑故云新舊,以千二百初 周未疑,故止有新。「今謂」等者,上根初聞略
說動執生疑,蒙五佛章便獲大悟;中根執 重,略說之時與上同疑,法說未悟其疑猶 存,豈非中根疑多於上?故身子自敘云「我
今無復疑悔」。是諸千二百等述同輩有惑, 云何却云身子疑多?
[0258a06] 問:
[0258a06] 凡夫亦有一聽便悟, 已聞略廣五佛開權,及聞身子領述得記,龍 鬼尚能引例,中下何頓猶迷?
[0258a08] 答:
[0258a08] 此有二義:一 者久執,二者入位。解即破執、執破入住,凡 夫無此或當易領。聲聞之人以二義故,雖
聞未證,於執久中根性不同,故分三品。 《經》「聞所未聞」等者,聞身子四段,昔教所無, 準五佛章門我非佛知見,驗昔所得知無
真實,今昔真實同異不分,故云疑惑。「為四 眾普請」等者,
[0258a15] 問:
[0258a15] 前法說中亦前三後一,聞既 不悟,今還請於前三後一,與前何別?
[0258a16] 答:
[0258a16] 言 因緣者,即是前三後一始末根由,故云因 緣。四佛章略、釋迦稍廣,雖以五濁用釋於 權,始末未明,故使中根於茲不曉。譬說委
明輪迴之相,具列三車出宅之由,兼示索 三與一之意,廣敘等賜等子等心,此乃方酬 因緣之請。此中四眾於前四中,非但當機、結
緣二眾,發言領解即是發起、影響二眾。
[0258a23] 「懟」怨 恨也。「開譬」者,準《大經》喻可云遍喻,通界內 外及大小乘等;亦可云非喻,世間無此火
宅。始終及救火者,必以車運,先與後奪先三 後一。然譬與合互有廣略,若譬略合廣,先 攝合文來對譬竟,至合更須委悉消之。若
譬廣合略,世尊豈可徒施悠言,須委消譬、 合但略對。總譬中云「一門」者,上云種種對 不種種,即一門也。上舉所施對佛道說,佛
道即是一門,種種即是施權。今出所顯唯云 一門,亦是各出其能,以能對所其意不別, 思之可見。「名如賓」等者,行在我已、名從他
傳,實行則親、權行則疎,行親名遠遍於三土, 行疎名近唯在同居,方便實報迭為遠近,雖 復親疎更互相顯,名行相稱他無謬傳,所以
行高則名遠、名厚必行親,故以處表之驗 名行不濫。「封彊」等者,封謂所統之限域,彊 即所封之界神。小曰邦,大曰國。又云:天子
建國故以最遠處為國。宰為宰主,有主 所治為邑,邑內各居名為聚落。故邑與聚 落等降漸狹。「不用舊釋」者,唯以虛空對
於三千同居之土,闕於方便、實報二土,是故 不用。
[0258b16] 次引《論》意者,泛論同異,凡云立譬取 捨不同,《論》則因果並論。今且單語果報,且 譬長者果佛故也。修因之義非今所論,於
極果中仍以依顯正,極果說成必遍三土, 土體雖即橫豎相帶二而不二,今從土用唯 約豎論,故寬狹不等以顯居遍。「從本垂迹」
等者,今日之前從寂光本垂三土迹,至法 華會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