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hua Wen Ju Ji 法華文句記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文句記卷第七 (上)唐天台沙門湛然述
釋信解品
[0274b15] 有人以信解相對為四句,鈍根正見信而不 解,利根邪見解而不信,利根正見有信有 解,鈍根邪見無信無解。初二二句依何得
名?若第三句當此品者,若約小乘得作 此說,不合釋此。若法執中見等,聲聞領時 合入七地,云何猶在初信心耶?有人以通
大地信數慧數為信解體。今問,體是何義? 指心所耶?如此心所聖位攝耶?凡位攝耶? 若聖位者大小聖耶?小非今意大深淺耶?況
今聞實而領解耶?故信解今經已入初住, 則非小乘心所所攝,舉一例諸餘皆準此。 有人云對前七異不成異也。一所從異,今 謂不然,三根聞略悉生疑動執,但信解前
後何得云身子從疑,此中從執有疑必執 有執必疑,況疑執名通而須簡小,小乘疑 執見道已除,安隔二酥仍須互立?二廣略 異者,此亦不爾,但文異義同,故身子云將
非魔等,及述五佛言略意廣豈名略耶?三遠 近異,此亦不爾,文義俱同,非但此文述道 樹前,身子述本著邪見時亦過道樹,故無
異也。四通別異者,此亦不爾。文異意同,身 子既云我等不預,又云我等同入法性,又 云若我等待說所因,又云我等不解方便,敘
失之文四度云等,豈有述得別在一身?此 雖列四僧首又局,是則身子通及一切,迦 葉別在四人。
[0274c11] 若爾,初周何不多記聲聞?
[0274c11] 答:
[0274c12] 四眾八部即其人也。
[0274c12] 第五不論。六歡喜異者, 此亦不然。若言身子獨有先憂後喜,前置 等言則憂通一切,故知喜雖前後憂無等
降。七云一四不同,不爾之意亦如向破。
[0274c15] 有 引《婆沙》云:身子上、目連中,餘皆下者,其語似 同彼小今實,文意永異不可雷同。《正法華》
名「信樂品」,其義雖通樂不及解,今明領解 何以云樂?
[0274c19] 今未釋品名,便引古人判品意 者,釋題失所由失文意。於中初通列三時 云一往等者,以此品內具領始末,退大之
後更以小起,以為一往,中間為隨逐,最後 為畢竟。古人但得三時之名,不了其意。今 為五時,加於探領法身之化,尚恐不了四
聖之情,但作一往等名焉消此品?故須引 破方識正理。總有六師。「僧那」者,此云弘誓。 次「私謂」下破。初總斥者,書云:「剉絲盈篋不
可織為綺綬,玉屑滿匣不可琢為珪璋,諸 解碎亂不堪依準。」「夫一往」下別破,仍先標 初、後略出大旨,中間例知。次正別破中,初
兩句縱而破之,乃許第二第三一往,故以 其一往而破初師及第五師。次「若法華」下復 以第五師一往對第二一往而為例並。次
「又二乘」下以第三師一往破第一師一往,於 中先並破。次「若一破一不破」下立例。次「又父 子」下單破初師畢竟,遙見其父即名相見,
名畢竟者,華嚴教時已應得記,則法華無 用。「若後畢竟」下倒並,若後是者前無復用, 若無復用昔日聞大結緣不成。又若第二
三四師所立畢竟皆在法華,意則可爾。一 往隨逐近遠難依,第五師一往既同前破,隨 逐畢竟非釋《法華》,豈有現在一化必令至
於金剛?第四師章安無破,但是略耳。其云一 往在於轉教,則轉教已前向非一往,為何 所名?以得悟為畢竟,五品六根復非一往
及以隨逐,為名何等?然諸師畢竟皆不破 者,前四及第五多分皆至法華,云至佛果, 縱有小失而無大過,但不可定以金剛心 為畢竟耳。今師意者,一往等言待至下根
論宿世時方可商度,以人天乘及以說大 在往昔故,往昔已後皆名隨逐。如何二三 四師以今世三味而為隨逐?故不用之。次
「私謂」下破本迹者,若指此為迹,應當已是 本門動執;若預說後品,乃是此中成顯本 竟。後文無用,故不可也。
[0275a26] 「今釋品者」下,今意且 論中根信解,故先以三周之初十義中五而 判其意。夫根有利鈍,即前轉根。不轉根感
有厚薄,即前惑有厚薄。說有法、譬,即前通 別。悟有前後,即前悟不悟及悟有淺深,餘 意非正。以是義故,所以三根前後領解,何
須於此立一往等?「豌豆」者,若作「剜」,刀剜字 耳。二乘之人於法華前,如生豌豆鑽刺不 入。「但念空無相願」者,是其當教入無漏門故
常思之。「歡喜踊躍」等者,文中雖以信等四 字用對信解以為為人,此善必藉初歡喜 也。況理善生破惡獲證,圓融四悉一時俱
得,即分證之第一義也。餘之三悉當位為名 相從云分,故此四悉發必俱時,但以信解 對為人便,且別言之,此乃通中之別耳。此
中何故四悉俱實?以從聞法得解故也。不 同前文列眾帶小三悉在事,第一義悉仍 須教分,五時之終方辯今意。
[0275b14] 次「稟小」下約教 釋,此欲約位以釋信解,應具列四教,但總 標云「稟小大教」,小即三藏、大須指圓,且略
中二,以大小教無不皆立二行二道,故先 明小,次「準小」下以大望之,乃分兩字以屬 二道,破疑故信、進入名解,信通二道、解唯
在修,故云「修道名解」。若準此意,但應初住 以為見道,初見理故;初住加功名為修道, 依理修故。文中不云二住已去但云進入,
即從初住必有增進,故諸聲聞聞法已後多 入修道,今從聞法增進邊說,故云信解。亦 如十六心名為修道,若昔密入至此灼然全
成修道,從顯露說信解同時。次「文云」下且 通證入位,不分信解。「近領火宅」等者,聞譬 解已必解於法,豈有悟後而更迷前?是故
皆須法譬雙領。「慧命」二釋者,前是因緣,次「諸 慧」下約教。三一對辯從事行異,故屬因緣。 「佛命轉教」屬約教者,此有二意,屬熟酥教
已名約教,至熟酥時冥成別人,復名約教。 亦應具對五味四教,思之可知。「三弟子」下 釋疑,非全不轉多少論耳。新名具壽,具不
及慧,壽豈過命。譬喻四番者,長行偈頌各 有總別,亦可各有開譬合譬,二途四番各 有開顯。然前釋勝則應後文二十二番。「心發」
至「意也」者,準此但以聞譬信生入位,即初 住去不論見修。「例身子」等者,發希有心,心領 解也;即從座起,身領解也;而白佛言,口領解
也。應注云云,令如向對,具如身子領偈, 文無者略。
[0275c13] 述僧首等三不求者,述昔失也。 初失者,執小臘則大法全闕,不棄小由未 識開三,自固則小執未移,護彼乃迷於大
軌。第二失者,一生斷證,是故自鄙年高,敗 種未袪,不任之見仍在。第三失者,昔迷義 旨徒計正位之功,由斯固情大心難發。「高
原」下引譬自斥,先譬、次合,已有得故所以不 求。《經》云「但念」等者,亦可具依《俱舍》,出十 六行以為所思。十六行對三空,如《止觀》第
七記。「或指」至「為僧首不求」者,由居僧首,故 於小大諸座久聞。「無量珍寶」者,昔般若領 教謂為菩薩,豈圖於今全蒙等賜。「咨發」下
「云云」者,應如世禮,欲有所決,須先諮發。
[0275c26] 譬文為五,始自相失,即結緣已後終至等 賜,即聞譬之時,若合四五秖成四段,故光 宅十譬不應今文,故前文云「於四人乖離」,
離破光宅、乖斥餘師,餘師雖不離為十譬, 對當文相又亦乖張,具如前斥。「西方」等者, 彌陀、釋迦二佛既殊,豈令彌陀隱珍玩服,乃
使釋迦著弊垢衣,狀當釋迦無珍服可隱, 彌陀唯勝妙之形,況宿昔緣別化道不同,結 緣如生、成熟如養,生養緣異父子不成,珍
弊分途著脫殊隔,消經事闕、調熟義乖,當部 之文永無斯旨。「舍那著脫」等者,迷於舍那不 動而往,彌陀著弊諸教無文,若論平等意
趣,彼此奚嘗自矜,縱他為我身還成我化, 我立他像乃助他緣,人不見之,化緣便亂。 故知夫結緣者並約應身,如云我昔曾於
二萬億等,況十六王子從始至今,機感相成 任運分解,是故不可以彼彌陀為此變換。 「非結緣 己 界」等者,本結大緣寂光為土,期
心所契法界為機,退大已來機土全失,今 流五道望本為他,方便有餘尚非己界,況 復五道流轉者耶?
[0276a17] 今窮子所居現處五濁,且 以所住望本為他,自爾已來常在三界,故 云「久住」。「此緣」至「長大」者,機中稍厚且與著
名,仍未復初但云「三十」。「緣既」下以苦為機, 故知猶在小化前也。到而不識故名為「遇」, 是昔曾見故名為「本」。「苦為機」者,既失大小
唯有生死,於生死中有機可發,冥扣妙應 大悲之城,大應尚疎機且對苦。「一念失子苦」 等者,以念子苦思種種門,念令得樂復
思一門,雖復雙念二俱未剋,今忽得之從 本志說,當宣佛道且云一門。「子既」下釋上 兩意,初棄大善而入生死,故云「不當」,前釋
譬中門有入義良由此也。故動父憂釋初 意也。離種種誘,父意元以圓門通之,當 有得義預動父喜,釋第二意也。「初譬如」至
「領耳」者,第三經初述領不及,意在此也。十 界七善進退等中,菩薩最難,以兼三故故別 語之,菩薩尚然佛界永絕。「解心無力」至「長
大」者,昔修觀行雖觀理即,未入似解不 能除濁,故云「無力」,義之如幼。退大已後名 字全迷,義如厚重,內熏如加故名為「被」。大
仍未遂但可先小,大善當遂名「稍欲著」,此 探後說也。「逃逝」等者,佛豈捨物?隔故不見, 義當於逃。
[0276b11] 言「生死五欲以為他」者,既大涅 槃方成自國,故且以五道流轉為他。「或十 至五十」者,自退大來升沈不定,故著「或」
言。「幼有二義」至「耽 迷 不返」者,初標二義,「則 不」下結成,次「譬」下合譬中云「結緣已後」一句 總合,通貫下二。次「大解」下合初義,「尚有」下
合次義。由發大已來三惑全在義之如癡, 解心雖薄冥資遠漬密益不輕,以緣微故 挫言殘福,自爾已後未墜三惡名未遭苦,
但保世樂故未復初。次「今習」下反上二義, 初文反前初義,既微向道有斷惑義,義似 免癡。「遭苦」下反前次義,納種在內故曰「冥
熏」。復被中間外緣擊之自爾微發,復由遭 苦為助發緣,故善惡兩途冥顯熏被。「此二為 機」者,若宿無大緣及中間小熟,借使遭苦機
感不成,秖由大小兩業冥熏成機感佛,佛 居本國義當向國。「若以人天」等者,若無大 種單人天善無感佛義,不獨為人天垂八
相故;若有出世機緣,諸佛菩薩尚入惡道, 況人天耶?「在三界」下明諸子等大善未熟,縱 生人天亦未感佛。
[0276c02] 「今佛」下以有斥無具指 四見,明機成感佛及佛出機成。若通論機 雖通十界,終於十界取出世機;今從別置
通用消此品,是故下文東南方梵云「一百八 十劫空過無有佛」,乃至上方云「於無量億劫 空過無有佛」,大通出世乘光而來,當知中
間皆蒙冥被。「於中求正道」等者,以計常等 而為正道,種種苦行以為助道,雖思惟邪 理堪為正機,然由久遠大種熏被。「大經云
諦觀四方」者,《大經》三十「如恒河中七種眾生, 第一人者入水即沒,譬一闡提。第二人者出 已復沒,有信故出、不修故沒。第三人者出已
不沒,即內凡人。第四人者入已沒,沒已出, 出已住,遍觀四方;身重故沒,有力故出,習 浮故住,不知出處機,遍觀四方,譬於四果
觀於四諦。第五人者入已沒,沒已出,出已住, 住已觀方,觀方已行,怖故即去,譬支佛也。 第六人者入已即去,淺處即住。何以故?觀賊
近遠故。譬菩薩也,不住生死故去,安心 故住淺處。第七人者即至彼岸。」外道得度皆 由觀諦,與觀方義同,是故暫引。
[0276c22] 「本國如上」 者,上以佛 己 界為本、餘皆屬他。「下文」下問 下城舍與上國何別?「一切」下欲辯同異重
釋出國,一切佛法與上佛界語異意同,城 舍亦爾。斷德還須具足佛法,大悲亦從斷 德而成,此二咸收一切佛法,但約取機以
國望城、以城比舍,義立疎密,但由一切佛 法義寬。斷德禦惡似狹,大悲對子更近,同 是長者實慧所依,同是應身權智所託,起應
之前機先扣此,故云「至國城」等、「止國城」等。「中 止一城」等者,且以一方一類而為一子,故 次合云「不為一處」,處必在人秖是同居,人類
未熟且止方便不廢化儀。娑婆指彼以為 餘方,若準餘方之言,應指十方國土設十 界化,具如妙音。娑婆既然,他方準此,此中
仍存思此同居得子便故,且語「有餘」,若云 垂形六道事則不便,流轉之後豈不然耶? 今機既親須從勝說。
[0277a10] 若爾。何不云在實報 土耶?
[0277a11] 答:
[0277a11] 理非不然,實報義對發大心時, 故退大後思同居機,復消中字,義便故也。
[0277a13] 「舊云」下敘舊,「今謂」下破,「今取」下正釋。還於 有餘國中涅槃,名國中之城,亦住此涅槃之
中,名之為「止」。又依此涅槃而為所居,故名 為「家」。
[0277a16] 問:
[0277a16] 向答問云以此城為斷德,以下 舍 為慈悲。何以至此云城是有餘家亦依 此涅槃?
[0277a18] 答:
[0277a18] 國城家舍雖寬狹異,並是所依有 餘不逾斷德,今家對珍寶故云實境,下舍 對子機,故云慈悲。故知云無緣慈悲,必須
等於實相,故二舍義一隨所對耳。
[0277a21] 上句既 云求子不得,即依自受用土一實慈悲求 子不得,故今止於自他中間住於方便,還 用本所依慈悲而思於子,故國為居民,城
元安主,家本養性。為未入圓者,即七方便 民,垂形方便,住彼有餘思求圓機,是故居 彼化事無廢,思同居機其義文成。家既是
舍,於彼有餘運無緣慈,故云處此。所以止 於無緣慈家,起於勝劣偏圓兩應。然彼秖應 但用勝應。言勝劣者,勝兼兩處,劣唯鹿園,
小機若起理當赴之,始末雙明故云勝劣。 既云五人彼土生者,皆為菩薩,故八六等 至彼土時不須小化,漸趣圓實豈仍滯 偏?習方便者多迷其教。《止觀》第七判八六
等教道須廢,法華開顯方堪此聞。菩薩機成 所應何別,五人即是四果、支佛,從本立名, 云須陀洹乃至支佛。斷盡乃云斷通惑者,
或取三藏二乘及通三乘為斷通惑者,此 亦可爾。三藏五人自攝通五,通教菩薩先 名菩薩,不可更云至彼皆是菩薩,當知全 指兩教二乘兼通菩薩。若以四人例通菩
薩名皆為菩薩,有何不可?但彼對勝應其 義不成。但兩教二乘彼尚迴心,通教菩薩豈 應守舊?若準改觀通別菩薩並須發心,故
云「訓令修學」。不云別者,以此五人證同故 也。若也通論方便人數,則應云九,藏二通 三別三圓一,不得云五,今且對小故云五 耳。
[0277b19] 「大富」至「無量」者,土雖有餘親所依家,不 違實相。言「無量」者,具足六度。大富總稱財 寶是別,雖分財寶,般若導五無不成實,
況一切行皆成珍貴,故云「無量」。「金銀」等者, 等及餘寶即餘助行道品故也。寶不出七, 可譬七科,是故七科、六度收盡,故《大集》中三
十七品以為菩薩寶炬總持,其貴如寶,其明 如炬破暗中最,具一切法名為總持。言 「大乘」者,應云圓乘,文從便耳。言「禪生百
八」者,達禪實相故也。「自資」等者,智定各有 自他故也,具如前釋。「僮僕」等者,方便波羅 蜜約自行權滿,屈曲去明利他權用,並僮僕
之功也。如布衣所使共至貴位,同成體內 權也。事理不二故俱云「稱」。「就位」等者,向通 約方便但云僮僕,從位別判攝藏通別,望
實望正義當賤役,通論亦可收得人天,以 異方便即此意也。「別圓十地」者,仍存教道 故立別名,以無兩重十地故也。向僮僕中
已有別三十心,今臣佐位是圓四一心也,兼 收別教十地而已。「率土」下釋臣位等深淺之 意,所收既多名為率土。雖同佛家不無等
級,初通皆聖故。「雖得」下即是十住得入聖 位,同王所居真實土境,而位最下故也。始從 十行終至如臣,並是圓漸故須圓釋。
[0277c13] 次「一 心三觀」至「二乘之法」者,次明僮僕臣佐吏民 所乘,所乘不出諸觀故也。隨教用觀即當 所乘,然此境智雖即隨教,同為圓人所用
驅策,雖通因果不同歷位別別當分,故此 因果並是圓家之所用也。「無數」者,以此諸法 不出權實臣佐吏民所用實也,僮僕等所用
權也。此亦一體權實也,並皆長者之所有故。 「非但」下結攝前釋不出教觀,教觀多故教教 四門門門有觀,雖復無量被物無餘。入出
兩字文中四釋,初三自行、後一自他。於自三 中初以雙非為入、雙照為出。次番者,出入 相對本相即故,出入之名亦更互得,故此智
體出入互照。此之兩釋約三諦說。
[0277c26] 次「無量」去 約二諦說,二三開合具如《玄》文,第四還用 向之三二自利化他,故知此皆聖位自他義
含意富,故須眾釋。此是觀諦復唯在實,對 權義立有何不可?但以二對不二,二已攝 權故不勞也。「行於非道」者,理通三土,法性
之外皆名非道,從法性出益三土生,功歸 於佛故云「歸己」。此但功歸法性佛道。「商估」 等者,應作「賈」字,謂居賣曰賈,通物曰商,
若作「價」字非文正意。非但佛自化物無邊, 亦令菩薩化境周遍,菩薩化利猶資佛本, 往來諸國具如諸經,十方菩薩來往受益, 《華嚴》、《大集》即其例也。
[0278a09] 「如世間」下譬向二釋,令 他如菩薩亦自如二身。初「內合」等者,初通 譚大意。次「觀」下明邪慧所觀。云「觀察五陰」
等者,還以邪觀觀陰斷常,以此邪慧冥 資於正,成見佛由。「苦境為機」者,牒向邪慧 助正成機,然外道苦因應招苦果,故云「苦
境」。由帶正種熏邪慧心,故得成機感佛 正慧。「涅槃通半滿」者,名同體異並現所居,化 物名殊佛境無別,故子所到二義雙成,機
熟若證證父所證,名到父城,此乃小機先 扣大應,義立窮子已到父城,故使城名涅 槃;大小雙得,故以半滿共收物機,機既不 同收亦先後。「父 每
念子」等者,前雖機漸扣 聖,今明聖漸收機,化道之儀且云「憂念」。
[0278a22] 「未 曾向人」等者,文約兩意以申此義:先方便, 次此土。初方便者,彼方便中非但唯有地前 住前,亦有垂迹登地登住,即臣佐等豈全不
知窮子機性,但約窮子說時未至,主伴相 與覆實未宜,權從物機故云不說;以由 界內五人斷通惑者,未堪影灼聞如是言, 故云不向臣佐等說,以為臣佐意在僮
僕故也。於中指小故云「不向」。所以在長者 心無非己子,從機異故立以小名,漸漸誘 之方成臣佐,故知法身本自懸鑑。「又應世已
來」下第二意者,進明此土昔教顯露未說,對 此蔽彼故云不說。是則前立勝應之義,義 兼兩處,劣應之語逗彼偏機,故不說之言通
及四味,四味之內具足臣佐及僮僕等。「既非」 下釋第二意中小乘人也。「如聾瘂」等,指華 嚴席;「或華著」等,指方等也。不逮之言兼於般
若,而無希取即其事也。華著即身子,棄鉢即 空生,故知不說之言何關法身菩薩。「心懷」下 却釋遠由,遠由即是不說之緣。良由昔結
大時未入相似,省己斥彼故云「不勤」。由 此退大失中途調熟,故云「無訓」。背自向他 故云「逃走」。逃走三義:一機息應謝,二背自
向他,三居不得所即五道也。故使如來無 緣而憶。「恨子」下專斥於子,非但悔應早息, 亦乃恨子機生致令疎我正法親他六塵。
「內合」等者,為論免難須淨六根,準理退 者多在五品位前,為對不退位且以五品 為退位耳。文釋悔恨分對自他,準意亦
可並對彼此。「化期」等者,約後意釋,即應 世來至法華前,故云「老朽」。「亦不約此」等者, 不約應化聲聞故也。
[0278b24] 「胤」者,嗣也、繼也。「若身 子受決」至「不斷」者,驗知授記為引物機, 權實皆然,故云「後來眾生」等也。更修淨土
與物結緣,身子成時開權顯實,則佛種 不斷於彼方,機緣成熟於其土,其中亦 有種在釋迦、脫歸身子,故須此會彰灼發
言。「若身子無可化」下,反以無釋有。若身子 自無成佛之機,則身子所化安得成耶?故 以此顯今令有寄也。《經》言「終沒」者,指涅槃 時也。
[0278c04] 「復作」下第二意者,前明失苦本顯得 樂,故著「我若」之言,以現說當舉生領熟,總 譬具論始末權實,故得雙辯勝劣兩應及以
劣應化道始終,故譬本中前一行實、後一行 權,況開六義權實相對。
[0278c08] 「法譬」至「互舉」者,感 應道交不前不後,但隨文便互舉一邊。先 出不同,次「就佛」下約生佛互論,如《止觀》明
感應意中先凡聖相望互為因緣,次感應道 交自他破已方乃名為不思議發。「今取文便」 者,今此雖有三文,且依二文消便,非即二
文使見有前後,故別譬之。初還從退大之 後在五濁時,故有三文也。「見父之由」至「展 轉」者,由厭苦等,見修二性俱有厭義,修推
理弱、見生奪鈍,諸見互興皆能推理。傭賃 之法以力易財,本起邪見還希脫苦,雖復 邪求冥資正道,故使世間厭苦遂成出世
善機。世易出世故云「傭賃」,從一至一故云 「展轉」。言「善根」者,猶是可生之義,故有轉至 之理,故云以此乃至父舍,不期而會故名為
「遇」。不意因於世法,忽感出世慈悲;又不意 世間邪推而生正見感佛;又不意小善之 內,冥入大乘圓門。「大小二機雙扣此舍」者,大
機未熟正見而遙,小感稍親門側而近,所以 從退從末義當雙扣,從本從大獨在於圓, 從近而譚偏機先遂。「見父之處即門側」者,前
則大小雙扣,處乃獨指門側者,以小親故。 言「二觀為方便」者,二邊俱有得見之義,故總 借證之。二邊並偏,偏真最僻。「正見有二」至「為
遙」者,於正見中又分此二,近即華嚴中諸 菩薩眾,遠即二乘。二俱未合但在門側,文 中二釋,先機、次應,俱名為「遙」。
[0279a05] 踞師子床作 所表釋者,事師子座亦無師子之形,但有 所表。故《大論》云:「佛為人中師子,故佛所坐名
師子座,佛之所說名師子吼。」諸聲聞人述佛 所說,尚得名為作師子吼,部雖兼別從勝 從本,故曰「圓報」,此乃取機之本,故此下去
皆須圓釋。「寶几」等者,一几承於二足,定慧 所依無殊,從定名諦、從慧名境,具如《止觀》 第三。故合云「無生定慧依真如境」,即定慧力
莊嚴法身,從所名能故云「無生定慧」。言「依 真如境」者,託境成觀故名為「依」,果體起用 復名為「依」,又從因說因性有修故名為「依」。
[0279a17] 「舊云」下出古釋,稍似別義非今所用,準例 易知故不須破。次「舊云此經」下,古有四失: 一法身非常,二他方為此,三以應為法,四
對面違教。「今謂」去破中言「父子」等者,父子 譬機應,先譬後法;著脫譬體用,先法後譬, 二俱不成著脫義異,前文已破。
[0279a22] 從「又不容」 下更破他方,自有三節。此師亦以他方為 彌陀。若以尊特為彌陀者,此有三失。大 小兩機並在今佛,乃成見垢衣為扣此、
見瓔珞為扣彼,結緣亦爾。又往昔大小兩 緣俱在釋迦,今尊特垢衣俱在彌陀者,更 成可笑。故第三重立難難之,往緣大小定 在今佛,豈應今日雙應他方,又何得大應
在彼、小應在此?平等意趣義亦未成。具如 前破。
[0279b02] 「今明」下正釋,此則續前應世已來釋 耳。故知勝應在華嚴也。「今經」下破非常住。 古人皆云:涅槃明常華嚴法界,法華不明者,
不曉部類兼但對帶。垢衣乃是敘昔之說, 在昔尚無垢衣之言,何有常住?「所說法相」 至「無別」者,今經意在結會始終,設論法相
如彼圓說,今非全無文相存略。華嚴部內 不出四十二位,依正自在近善知識。今經明 位,具如四華,開示悟入,知識具如觀音、妙
音、藥王、嚴王,依正具如分別功德、寶塔、神力, 但廣略少異舉一例諸,故下疏文十義辯異, 且如十方之言,何所不攝?實相之理無事
不收,豈迷廣略而失大體?總如《玄》文十妙 引諸文證,即其相也。人不見之妄生去取, 故此經空無所有等言、諸法實相之說,見佛
常在等人、此土不毀等事,堂閣種種莊嚴、眾 生種種遊樂,乃至迹門因果諸相,多以《華嚴》 文消,算數孔目藏在此典,行頭取與散在 諸經,大本若亡徒論小利。
[0279b20] 「居士」至「即三十 心」者,中止中以民為十住、臣為十地,今居 士是民,以文狹故不分臣等,亦圓四十一位
也。「真珠」至「法身」者,並究竟戒、楞嚴定、一切種 慧、法音陀羅尼,莊嚴圓因四十一地。地是所 階、身是能階,四是能嚴、身是所嚴,若用遠因
亦以初心圓戒定等以嚴性德,若從因說亦 四十一位之所服也,至果同皆嚴極法身。言 「價直」者,有貴賤故如諸位也。「吏民」者等,向
列圍繞不云吏民,今明侍立則與僮僕 共列,故知立名隨義不可一定,元譬事理 何得守株?故前以吏民在實,今此吏民權 攝故在,同異二門,跨節為同、當分為異,是
則同為同體、異為異體,異約施權、同約開 顯,秖一吏民義當兩屬。「內與」等者,釋向「同」 字,同從內、同得名外、同為顯於內。「喻如」下
喻向二義,猶如良吏內應主意、外用驅使, 亦如要臣於內則為國股肱、於外則民之 主長。臣體無別,所對不同。
[0279c09] 問:
[0279c09] 此中雖是華 嚴座席,勝應相狀與前中止義意大同,何故 前以僮僕為別教賢位,吏民為圓教聖位 耶?
[0279c12] 答:
[0279c12] 言雖少別意亦不殊,隨其言勢逐便 消之,前僮僕之外有臣等四,故別分之。此 中但云吏民僮僕,共為一位以為所使。又
此中意斷別惑者,即入地住非驅使人。又 此與中止雖即同是他受用報,此既示入 忍界為菩提場、為諸教之始,故加之以破 塵白拂、覆之以慈悲寶帳。前敘長者所居
所有,今明窮子所見所有。所有既同,廣略轉 用。「侍立」下「云云」者,此中既為中道方便,並 宜地前以釋吏民,中正二旁民主異故,準
部應明次及不次,乃至兩教教主不同,各 有侍立拂塵相異。
[0279c23] 「垂諸華旛」者,四攝現通利 下為垂,雖華旛並垂,而華嚴於旛,如通 有四攝見者生喜。又雖旛華俱動,得名處
殊,旛寄翻轉,華約端美。神通下化令物欣 悅,運此二者必上等無緣,故並懸之於帳, 用稱於體如遍覆佛上。「香水」等者,若約自
行如第二釋,若不灑以香水於地,則帳旛 華為塵所坌,故以智香水灑實相地,除三 惑塵,則如來長者慈等俱淨。若約初釋香水
灑於菩薩心地,既從利他修因以釋,故知 七淨須從菩薩行因以釋。名雖同小此即 圓教,故舉三聚及楞嚴等。若依方便隨教 義別,今依圓心皆由此七布於諸地,自行
行此令他修此,是故文中並依圓釋。「羅列」 等者,華表因嚴、寶表果德,因果萬德皆嚴 實理,故使布列皆在於地。地非華寶而布
列華寶,理非因果而修證因果。「出內如前 釋云云」者,指前四重,但前唯在果、今或通 因。「相海」者,全指《華嚴.如來相海品》,及以〈隨
好光明品〉中明毘盧遮那具足十蓮華藏世 界海微塵數相,一一皆以妙相莊嚴,故云 「須作舍那釋之」。
[0280a15] 「四見父畏避」者,父子相見 雖譬感應道交不可思議,然約化事漸教 以論,若云父先見子是如來鑑機,道理如
此。今云子先見父相及處等,非即已見,並 是約機,應具述始末受化元由。「或是王王等」 者,既云見父畏避,即在頓漸教初,若據頓
漸之前,未有畏魔之慮,約漸機對大論畏 避等,故曰「未曾見聞」等也。從「略開」已下以 後驗前,驗昔可中初與於大過於身子 聞略說時,故云「有過今日」。
[0280a24] 「復次」下重釋意 者,小機爾時豈知二身,故是述於機中不 受,猶如窮子見王王等。
[0280a26] 問:
[0280a26] 法是報師,師弟 義別,如何齊等?
[0280a27] 答:
[0280a27] 此是等師之子,如法報相 稱。
[0280a28] 「諸經多名經王」等者,重約教釋,諸經有 明法身義者,即名經王。智契於法相稱名 等,故約機中對法對智名王王等,即諸部
大乘與小相對,世人不了見諸大乘皆稱 經王,乃謂《法華》與諸教等。今謂乳及二酥 皆譚法報,雖俱稱王非諸經王,縱有經云
諸經之王,不云已今當說最為第一,兼但對 帶其義可知。「肆」者,放也、泄也、申也。
[0280b06] 次「時富」 下見子譬者,然諸聲聞向施子見父譬,巧喻 領小遇大而機中不受,今設父見子譬,妙
喻領佛見機而不謀恒了。「見子處」者,如來 不起空座歡喜適願,故但約化儀言父 見子,豈以佛眼必待子見後父見耶?「今機
來稱慈」者,大小並得名為來稱。「彼明拔苦」等 者,譬品也。亦應云前譬如來與慈驚其墮 苦,此譬諸子領受荷佛與樂,如來拔苦本
在與樂,子領樂已知拔苦,二處義同隨文 互出。「即作是念」至「不得」者,此亦述於退大已 來,既入五塵大法非治,尋謀用小小又來
遂,今機漸來方施小化。言「取小」者,非謂 往時已得於小,亦非今世漸初之小,是故往 日不名機來、誰論付財,亦無歡喜故但云
「昔見欲與」等也。「今日」至「有所付」者,見小機 至知大非遙,是故喜其是付財地。「我常」下 却釋向來退大已後、頓漸之前,無時不思
大小二化。雖大小並失,以流轉對悲,故使 今時付財有在。「今有可度機生」等者,
[0280b25] 問:
[0280b25] 機 生由佛,那云自來?
[0280b26] 答:
[0280b26] 雖機生由佛,感亦由 生,且寄世長者歎子自來,昔機不生望今 可發,應歎機發稱為自來。若機尚生追猶 不至,安能自來?
[0280b29] 「我雖」下探說後期,儻一期 報謝無付故惜,如唱滅度法皆隨滅垂滅 尚惜,故名為「雖」。「即遣旁人」等者,從此方領
施頓漸化,故知爾前譬頓漸前若大若小。 「但方便品」至「併領」者,意云:文雖增減意必 俱存,方便既為上根,是故不須別說;譬說
既為中品,故須離總出別;合及頌中雖復 闕略,以譬為正餘並互兼,今既領譬應須 遍述。言「但方便品總誡勸」等者,恐尋者紛
紜,更重疏出,〈方便品〉文釋迦章中但云「寢大 施小」,雖不云勸誡之別,語意在勸,故云「於 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等,即大擬也。「眾生諸
根鈍」即無機也。「如斯之等類」即息化也。「即趣 波羅奈」等即施小也。雖不云誡,義含二門。「火 宅開勸出誡」者,故從法說於勸開誡。
[0280c14] 「釋各 三」者,勸門中三:初云「長者作是思惟」等,擬宜 也。「復更思惟是舍」等,即無機也。「或當墮落」等,
即放捨也。誡門三者,初云「我當為說」等,即 擬宜也。「父雖憐愍」等,即無機也。「東西馳走」等, 即放捨也。「長行合勸不合誡」者,勸中有三:初
云「如來復作是念,若我但以」等,即擬宜也。「所 以者何?是諸眾生未免」等,即不受也。「如彼長 者雖復」等,即息化也。言「息化文廣」者,先牒
前後三譬,次方以三合正明息化。初如彼長 者,牒初不得一譬,正帖息化。次「但以慇懃」 下牒施小,「然後各與」下牒等賜,此兩旁合
息化。次「如來亦復」下一十六字,始正合息化, 故云廣也。「偈中但誡」者,亦具有三:初「方宜 救濟」下四行半,頌擬宜。次「諸子無知」下三句,
頌不受。「嬉戲」一句頌息化。已下屬用車文 也。此頌譬文則具有三,但頌合中亦但合 誡,有一行長頌仍進退二釋,初釋亦具有
三,「雖復教詔」一句擬宜,「而不信受」一句無機, 「於諸欲染」二句息化。又云「或可」下二句亦頌 無機,依第二釋故云「不頌息化」。「即遣旁人」
下出併領也。然義則有六,文但有五:先勸 誡各二,謂擬宜、無機;次勸誡合一,即二門息 化。
法華文句記卷第七 (上)
法華文句記卷第七 (中)
唐天台沙門湛然述
[0281a15] 次「遣旁人」者,約教約人,約教則理教相望, 約人則師弟相望,人必指教、教必待人,二 釋方周不可偏顯。初約教者,理即法身、智
即報身,由智故說智為能遣,智雖能遣所 依者理,能遣如臣、所依如王,所遣者教故理 正教旁,故報望教報亦名正,然報由理成、
理親報疎,故二正中從親以說。「又旁人者」下 約人釋者,〈賢首品〉後〈十住品〉在忉利天,十慧 菩薩法慧為首,餘之九慧各以偈讚,次法慧
菩薩廣說十住;次〈夜摩天自在品〉有十林菩 薩,九林亦各以偈讚已,功德林廣說十行; 次〈升兜率品〉有十幢菩薩,九幢亦各以偈讚
已,次金剛幢廣說十向;次〈升他化品〉有三十 六藏菩薩,金剛藏為首,有菩薩名解脫月 請說十地,是四菩薩說此位時,並云佛力 故說,故名「所遣」。
[0281b01] 次釋疾走中亦約人教,先 約教中但以顯露為疾,「若以菩薩」下重述 約人,菩薩自有神通,又被佛加故名為「疾」。
「乖心」等者,乖必不識、驚必愕然,如覩不意 乖心不識,此教於彼亦復如是。「稱怨大喚」 者,《經》但云「怨」而不云「苦」,疏文釋中即以大
喚為苦痛,所以具有二義者,逢怨必苦故 以大喚擬之,義理合然。「若令煩惱即菩提」 者,即是令其不斷煩惱,煩惱不斷必招苦
報,豈有生死即涅槃耶?是故稱怨大喚義 當因果,文意兩申。「自念無罪」等者,自省未 能同物入惡起貪欲等,今若為之名為罪
行。菩薩必入生死牢獄,故云「囚執」。「無大方 便」者,無入假智令起貪欲入生死,名「失 慧命」。「必墮」下二釋,墮三途苦則大小咸失,
溺無明地,地須義兼界內界外。「約人為使 者」者,取機之法須同類身。「淨名」等者,遣化 菩薩往取香飯,彼菩薩見問化菩薩,化菩
薩答。以彼菩薩聞說穢土佛及菩薩能此 勞謙,彼聞欲來成雙流行。彼佛誡曰:攝身 香等。彼來於此亦令此土未發心者發心, 已發心者修行,故令攝勝從劣現同類也。
「普賢入此」等者,普賢菩薩身量無邊、音聲無 邊、色像無邊,欲來此國,乃以自在神通之 力促身令小,閻浮提人三障重故,以智慧
力化乘白象。亦為不宜見於勝應者故, 菩薩勝報亦不可令二乘見之。
[0281b27] 問:
[0281b27] 若爾,經 何不云汝勿令見威德之身,而但云勿彊 將來耶?
[0281b29] 答:
[0281b29] 身若同類誘之必來,汝身猶勝必 令彼懼,故告使言不須彊以勝身化之, 故云「勿彊」。
[0281c02] 勿彊之言釋成前句。「私謂」下此中 雖無思惟之言,譬文誡勸並有此語,勸門 擬宜云「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誡門擬宜云
「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故私引之。須即生善故 云不須,即息勸善,彊即誡惡故云勿彊,即 息誡惡。「宜以」至「如 面 也」者,觀其秖宜聞生
滅教,取灰斷理說有理之教,故云「理水」。「面」 者以向釋之,有背生死向涅槃機,故名 為面,非謂灑彼涅槃名面。「莫復與語」語秖
是教。「不語他人」至「菩薩也」者,此中一往但 云昔小,然法華前諸大乘經不說二乘是菩 薩者,將護二乘豈關菩薩。覆實護權故
云「覆護」。亦是覆陰將護不彰其實,故法華 前一實之外皆名隨他,且隱四味之言,通 云小乘教耳。以昔二味猶有小教、定無小
乘作佛之語,故乳及二酥並對小機云不 說耳,乃由彈斥加說得二味名。「即是息化」 至「從地而起」者,此中二釋,兩地不同、二起
無別,故息一大化離二種地,讚大墜苦故 有前釋,用小取得故有次釋。次釋中云「無 明地」者,若云「臥地」則譬二無明,若言「而起」,
則且從界內,故知不解大小具二無明並 名為「臥」。今逗小法先治界內,故且云「起」。「於 四諦中」至「衣食」者,宜趣所對之境故云「往
至」,小仍在機故以欲釋求,下句方云「長者 將欲」故也。境攝法狹故云「貧里」,欲趣小果 還須正助故云「衣食」。「又以他日」下「取意領法
身地」者,言中且云「在道樹前」,意則俱指漸 頓教前,以云「致難尊特」,故知通至頓前。
[0282a01] 「問 四大弟子」等者,答中意者,既聞譬已,具領二 周、入大不虛,故自推云「若始」等也。納法既
重必有此知,約化儀說從容進退,故先齊 後探耳。豈有自獲小來方五十載,具覩菩 薩難思境界,遍聞諸法一切融通,非全不 知,然未測本源省己絕分,今蒙法譬分
染圓常,推知如來往日先照,故下佛歎甚 為希有,故以二味所覩驗先見非真。「脫大 小相」者,相為大相海、好為小相海,全隱無
量相好海身,故譬云「脫」。相好難量喻之於 海。「密遣二人」者,於中先釋二人,次「初擬」下 方釋密遣。人是所遣,密是遣意。初文先明但
二之意,故對菩薩且通指二人。次「約法」下 約法約人以分二也。次釋密遣者,先對旁 人以辯異,即之與密顯覆異耳。今明密遣
者,覆實名密、用小為遣,覆滿明半準例 可知,即是分字解也。亦是從大施小故云 遣,小不測大故云密。然半滿字不同古 釋,今須在圓,具如《玄》文,約人準知。
[0282a20] 「形者」下 次釋形色,亦具二意。初直約小教,百劫所 種雖在小論,不在二乘,故二乘教無好形
色。又說無常名為憔悴。次「約人」下隱本為 密、現迹為遣,具如下文富樓那中。
[0282a24] 問:
[0282a24] 若準 下文,唯發滿願及阿難等迹,為諸聲聞亦 有本耶?
[0282a26] 答:
[0282a26] 《入大乘論》云:「不但羅云獨是菩薩, 如諸童子阿難、難陀及調達等,皆是不退菩 薩。」
[0282a28] 若爾,唯權無實。
[0282a28] 答:
[0282a28] 以權引實,豈此等外 悉是權耶?此亦義當本迹釋也。若釋無威 德者,隨於形色以釋。
[0282b01] 「大教」等者,前大教疾 故云「即遣」,將護小志故云「徐語」。「倍與」等者, 於中二釋,初以戒善諦緣相對為一倍,戒
善在欲、諦緣出界。「又外道」下漏無漏相對為 一倍,亦是內外二治不同名為一倍。六行 非永斷,故且云「伏」耳,略如《止觀》第六記。「窮
子若許」等者,對彼不許故須云「若」,化儀容 與苟順物情,故云「也」。「不論淨佛國土」者,淨 佛土義略如《淨名.佛國品》中橫十七句、豎十
三句,廣如《華嚴》迴向中說,《涅槃》、《大集》、《智論》等 文,並皆具明,小乘無此但令除糞,故得記 已方乃造修,與物結緣非關行具。「二乘」至
「先取」者,先問價直故云「先取」,非謂已領 故云「慕果」。「其父見子」等者,
[0282b14] 問:
[0282b14] 若愍而怪者,何 故密遣教其取果?
[0282b15] 答:
[0282b15] 旁追不來事須密遣, 雖教除糞非父永懷,欲有彰言委付,故 先愍而怪之。
[0282b17] 「齊此是領法譬」至「其文竟」者, 此是寢大施小二處並有。前段文竟。自此文 後法說但有開權,譬說唯有等賜,並闕中
間二味。若論探領,法譬二處雖無正文,但 指法譬能見之眼,即法身也。故齊教領且領 漸初,以所稟小名為「齊教」,別有探領故
云「又以」。於中先總述來意,次列章文,開四 段。云「擬宜」等者,意云:佛在法身,預知我有 大小四意,故云「擬宜」等也。次釋「又」字,先釋
字,次釋義。次釋「他日」者,釋「他日」兩字,於 中先離釋兩字,次「齊教」下約齊探二領合 判兩字。初離釋中其義則總,以未分於齊
教探領;次合判中其義則分,別自他等三為 教探故。
[0282c01] 初文釋「他」為二,先釋、次判。先釋者, 約二乘人以小望大為他。次判者,向約二 乘雖以大為他,未知此大元用何身?今
故判之即法身也。次釋「日」者,於法身地以 用權實,實自、權他,二乘法中無法身之智, 故名為他。「若從」下判,若從法身用於權智
望二乘人,亦名為「他」,此「他」須指佛之權智。
[0282c08] 次合字釋者,於中三釋,即依《大經》隨他語 等及化他等語有為法式,仍對齊教探領 二時。文為三:初釋三相,次「若從」下判今所
屬,三「今從」下用今意結。初又二:初約化他 即指齊教,次約自行及以自他即指探領。 言「齊教」者,即法譬二文但至鹿苑,依教所
以故云「齊教」。所言「探」者謂過探也,探向道 樹寂場之前。初「齊教」者,既屬初義先約機 說,是故齊教但領化身,即非化身時為他 日。
[0282c17] 次從「若就」去探領者,又為二:初正明二 義,次「此之」下結也。初文者,雖是法身既以 自行對他,故以化他權實俱他,所以二乘
昔亦不測其旨。此中自行之語似於自他, 以對自辯他俱有權實,故雙言之。次自他 中自之與他各單語權實者,準理合雙,此 中語似自行,為對化他成自他也。所以
自行亦指化他為他,自他亦指化他為他, 故知探中皆指法身時權。二乘於彼雖稟 小化,同體之權二乘不曉,於佛二自皆指 同體法身時權,雖有兩意他日皆成。次結
中云「若有若無」等者,結於法身權智所照, 若有機若無機也。言「可否」者,明法身用智 逗物稱機為 可 、 不 稱機為否,時至為可、
待時為否,雖有有無可否,皆是權智權機 得他日名。
[0283a03] 次判中云「若從」等者,判向齊探。 「探領自他」者,自是第二自行、他是第三自他, 應重云自方顯第三義也。並是對法身為
他,故非二乘事也。「雖有兩意」者,齊探兩 中俱有他義,故云「俱成」。齊中則以法身照 機為他。探中二義則以如來自行之中皆
權為他,他即二乘所用,雖有二乘所用及 非二乘所用,兩意不同皆得他名。「今依」下 屬對文意,今依二乘所領即齊教探領也。「又
逐他日」者,探及齊教二處三他,故二乘領己 望佛,又領如來用他。言「探領」者,亦應云 齊教,但是文略,是故二領皆指法身之取機 也,但從義別二他不同。
[0283a15] 「窓牖」者,《說文》云: 「在屋曰窓,在牆曰牖。」非戶故偏,明處仍 彼。今亦如是,非中故偏、不遍故狹,故法身
地觀無大機,唯見偏狹先熟故也。乃由子 隔窓牖之外,何關長者偏視之非?況是長者 欲取偏機,於圓仍遠故名為「遙」。「脫妙」至「之
具」者,如前已釋。「生忍法忍」等者,忍有情惱 名為生忍,忍無情惱名為法忍,謂寒熱風 雨等屬法故也。「左手」等者,小中權實。「狀有所
畏」者,「狀」似也,權以實也,具如《釋籤》引《成論》 文。「又有寒風」等者,《大論》第九佛有惱,謂六年 苦行、孫陀利謗、金鏘、馬麥、瑠璃殺釋、乞食
空鉢、旃遮女謗、調達推山、寒風索衣,加雙 樹背痛為十;若依《興起行經》但有七緣,無 孫陀利謗及乞食不得。《大論》直列,《興起行經》
委悉釋之。次「語諸作人」下「譬四念處」去,即 對位也。今但略對無復行相,七覺在八正 前,《婆沙》中具有料簡,略如《止觀》第七記。不
云五停者,停心但是對治除障,令堪修 觀故,從念處正修以說,雖云約位須兼 相生,方堪消此,故下文云「勤修念處」等。「生
空如來」等者,此教作法所有生法不涉大乘, 即《阿含》中是老死誰老死,故生法二空並屬 正道,具如《止觀》第三記。「無常等為助」者,若
諦觀中云無常者,乃是正觀,今以二空望 於事中對治無常,但得名助,況復更以一 期念念以之為助?如《大經》中大乘治門,乃
至用常何但無常。「近指煖等四位」者,外道求 理在此位前,故名為「遠」。應云念處等四但 是隨便為言耳。「此文」等者,以世第一是五
力位無五過也。「下忍十六剎那」下至「世第 一法位」者,忍應上下各十六行,乃成三十 二觀。今文且以四諦言之,於三十二漸減
緣行,二十四周減行,七周減緣,乃至最後 唯留一行,觀一剎那入世第一,略如《玄》文、 《釋籤》略引《俱舍》文也。「阿含」至「子義未成」者,
既《阿含》中亦明不斷結惑菩薩,而《大論》斥 權非謂全無,《論》云「迦旃延造」者,從所造論 及所計者說,豈以會二還歸《阿含》?《法華》準
舊十二年前,一何可笑。「若得初果」至「大乘」 者,意云:從見道後不發大心,還令小乘道 中斷結,故云「由是之故」。若準《大論》,至初果
已名之為死,不任復發。大師從容於《止觀》 中進退二釋,所以初果亦名死等,故可發 心。
[0283c01] 「二十年」者,文存七釋,初一合數為二十, 次六釋但立二名,如斷見為一、斷思為一。 初文者,見斷與伏無復前後,即以八忍通
伏、八智通斷,修道九九通為一九,故但總立 九無礙九解脫。「五上分」者,謂掉舉、慢、無明、色 染、無色染。「五下分」者,謂身見、戒取、疑、貪、嗔,
五上分中色染無色染一向唯上,掉慢等三 雖復通下,不能牽下故云上分。言「下分」 者,貪雖通上不是唯上,嗔一唯下不通於
上,餘三遍攝一切見惑,雖復通上而能牽 下,故名為下。故《俱舍》云:「由二不超欲,由 三復還下」,縱斷貪等至無所有,由身見等
還來欲界,廣如《俱舍》。言「猶於二乘法中斷 思惑」者,前見道中不發,猶令斷盡殘思。言 「共斷餘結」者,或在外道中斷少思惑,更依 權行斷令無餘。
[0283c16] 「第四領付譬」者,是第四五 合為一段,則使鹿苑文後不入方等之文。 大章雖爾,細開仍有免難等文,以應一代
五時之說,今猶存開標領及付。領謂領業, 指方等般若中,付即付財在法華中。譬文開 為等賜四章,即今文中初二後二者是,即免
難索車等賜歡喜。以方等般若為索車者, 彼二周文免難之後,即云索車。但索車文促, 既不對二味,故以口索對之。今以二味
為索,亦秖且對機情,索名雖同不無少別, 況前索文義非局口。今言索者,不局機情。 「亦是方便品顯實四意」者,上方便偈頌釋迦
章顯實文中長行,但云「如是皆為得一佛乘 一切種智故」,頌譬本中開則為四意,初從 「舍利弗當知我見佛子等」下二行明大機動,
為今索車譬本;二從「我即作是念」下二行一 句明佛歡喜,為今免難譬本;三「於諸菩薩 中正直捨方便」下三句,正是顯實,為今等賜
譬本;四從「菩薩聞是法」下一行,明受行悟 入,為今得車歡喜譬本,「由心相體信」下生起 四譬。次「內合」下預合向來生起四譬文也。
即是始從方等終至法華,譬中秖是一等賜 耳。若開十譬不應信解,良由此也。「又前誘 引 譬 」至「思盡」中,言「誘引」者,密遣二人也。
言「出宅」等者,出宅與思盡兩終義同,法身 與道樹遠近不等。「今領亦二」者,今至領等 賜中總合前文兩箇始終為一始終,故云
「遠近始終」。是則齊教為近始,探領為遠始, 二終但共為一,望誘引等中終則極於等 賜,故云始四味終付財;既以四味為始,驗
知探領至寂場前。次「何者」下釋也。釋出共 為一始終相,即五味也。「旁人譬牛」者,
[0284a18] 問:
[0284a18] 前 以旁人即華嚴中四大菩薩,《大經》中云「從 牛出乳」,譬從佛出十二部經,今何得以 牛譬菩薩為旁人耶?
[0284a21] 答:
[0284a21] 佛加菩薩與佛 不別,雖主伴異俱是能說,所說義當俱從 牛出。
[0284a23] 「褒」揚也。「貶」挫也。「既領知」至「豈不樂哉」 者,據無希取未名欣欲,既已領知增後慕 樂,機近付財故云「脫更」,機已冥會故云「樂
哉」。「判天性」者,理性同故。「定父子」者,會結緣故。 二乘在昔天性父子二義俱迷,至法說時 開其知見,是會天性,天性若會父子義成,
示其中迷故名為「會」。中根尚昧,至譬說已 方定所生,是故四人今方信悟。「菩薩疑除」者, 故法說中為令一切豈獨二乘,譬中等賜非
唯根敗,但由領者力未及他,故使詞中不 涉餘眾,己正他旁未遑餘及,己難他易故 且從難。又己別在今、他通昔教,故且從別。
己死他生且從初活,他從昔顯己唯今顯,故 且從今。見此多意,餘則可知。「是從般若」至 「第五味」者,
[0284b08] 問:
[0284b08] 前會三云說《法華》,今還引《大 經》云出《涅槃》,云何得同?
[0284b09] 答:
[0284b09] 一家明義多處 說之,無煩廣辯,欲重論者更述大猷,判味 同時而有部異,約理名別咸歸常住,約機
彼稱捃拾,約法彼存三權,論意彼帶律儀, 語證彼兼小果,受益彼無廣記,說時長短 永殊,譚常過未不同,論譬大陣餘黨,現瑞
表彰各別,破執難易不同,領解近遠迹乖, 述成被根不等,用治生死不同,付囑有下 有此,得十六意準此略知。事異意同不可
失旨,失斯同異講授殊難,豈唯兩經,餘亦 不易。
[0284b19] 今初「相」者,若不互釋相義不成,然子 體父以大而比小,父體子以小而無違,始 終而論子未體父,故見尊特覩而不受,見
身既爾諸例可知。「由此見尊特身」者,如《淨 名》中「譬如須彌山王顯于大海,安處眾寶師 子之座,蔽於一切諸來大眾」,《藥師》中「巍巍堂
堂如星中之月」,《大集》中「集二界中間」,諸方等 經是例非一,乃至聞說大法見大神通,覩 大菩薩難思大事等,皆由已得阿羅漢果,斥
奪不疑故云「由此」。「金即別教」等者,
[0284b28] 問:
[0284b28] 《大品》有 圓,何故但云不出通別?
[0284b29] 答:
[0284b29] 一者但語通別 理已攝餘二,論能詮教必須具四,金且從 理故云不出此二,兼復二乘至此多成通 別,亦且言之。通別倉庫準此可知。
[0284c03] 「其中多 少」至「廣略相」者,第二十一〈方便品〉云「須菩提 白佛:如佛所說若廣若略,諸菩薩云何求
耶?佛言:如是!如是!若菩薩摩訶薩學是廣 攝般若,則知一切法廣略相。」又說般若時前 後二周,即廣略相。「又二乘」下重釋意者,密示
知同,故云「體意」。言「體法空」者,實理無二, 此有三者,初一正是般若中意,次一據理者, 於般若時密明不二,而二乘不知,謂在般
若意通法華。第三就今意者,於佛即是付 財,二乘自謂加說,故《般若》中云「豈聲聞人敢 有所說?有所說者皆是佛力。」由機未轉且
言被加。「宜加用心」等者,述佛元意不出此 二,顯在菩薩、密被二乘,然領上四時皆具 二意:一述佛化意,二已納密機,是則我身
領佛二義,是故名「領」。若至法華佛意亦盡, 機顯非密。
[0284c19] 「問何時名少時」,答中分二:先約 二經中間,次約無量義時。初文即是情口二 索兩楹之際,般若非一故其間時寬,總名少
時望後逼故,隨領一時一會咸有思量。「失 不失」者,失則於己無分,不失復未同菩薩, 踟蹰之際即機欲發時,正發乃在三請時也。
次約無量義者,去法華極近,時極少也。既 聞從一出多,義必收多歸一,四味之終故 云「漸已」,機無隔異故云「通泰」。發在須臾故 名為「即」。
[0284c28] 「二正付業」者,前云「付財」,今云「付業」, 財從所營,業即造作,皆是菩薩修得三因之 作業也,名異義同故得互舉。「靈山八載」者,菩
提流支《法界論》云:「佛成道後四十二年說法 華經。」「北人」者,諸文所指多是相州北道地論 師也。古弘《地論》相州自分南北二道,所計
不同,南計法性生一切法,北計黎耶生一 切法,宗黨既別釋義不同,豈《地論》令爾耶? 「若爾」下雙破二家。言「迹門說法」者,秖是三
周。「彼解云」下地論師救。「今謂」下重破。自古不 知開近顯遠永異諸經,謂迹說竟無可證 也。若云言不疊安,即向〈法師品〉後,方便品
前何以不著?若云佛定已起不得說者,經 家何事不先著耶?若得迹門竟,何不更待 本迹後耶?叡公生起便為無用,一家次第道
理冷然。「依薩云」者,如下〈多寶品〉中所引,若 三請之時佛未說經,何得經云「佛說無央 數偈時」,故知無數之言即〈寶塔〉已前經也。既
言無央數偈,豈唯三卷半經?況〈地涌〉讚偈之 文其數甚多。古傳《法華》西方猶廣,準此文 也。
[0285a19] 「今明」等者,意云雖非親生,既迹中同業 非無相關,故是父之流例,義當伯叔。當知 今日影響,在昔不無高下,是則昔示高位
如伯,示下位者如叔,並是父族故云「親族」。 「并」「會」字貫下。「國王」至「是王」者,前約昔教諸 部為諸王。言「興廢」者,委論興廢具如《玄》文
第九卷明。今欲略論對部說者,則華嚴二 興二廢,乃至法華一興三廢,今乃廢諸小王 唯立一主,是故《法華》名王中王。次「有此經」下
約此經會教,以今經中部無餘教,部即部 中尊極為王,教即部內教主為王,既教分大 小王亦尊卑,國界寬狹、民有多少、資產各異
所出不同,故部內教通別二轍,別則當界施 恩、通乃須歸大國,故知部教俱須會通,故 前云「部」後乃云「教」。在昔未會,如一國內二
三小王各理蒼品未歸大國,故方便教主 王名不無,但兼部中圓極主弱;若會已後同 霑一化,民無二主國無二王。自爾已前或 歸不歸,不歸仍是小王被輔不獲已而統
之,小王本無背長,良由民心未歸,民若歸 從王本一統。以此會法,義可比知。「無量義 中先已收集」者,雖云從一出多,密擬多皆
屬一,故云「收集」。又乃由先說一出於多,方 可定起收多歸一,故知爾前當機益物,雖 於一施三而三掩其一,欲說收入故預譚
開。「彼云」下引彼《無量義經》示相,如何得知 收集諸經,彼經既云「諸經無量皆從一出」, 故指前經以為無量。四諦因緣即鹿苑也,
方等般若次第宛然。言「華嚴」者,具有二義, 已在《玄》文。「彌勒」等者,昔教既偏圓未融人亦 權實不一,今教已會,補處豈多?補處既然,餘
下準此。民歸王順如向所論。「初地」等者,為 會偏教故不云圓。
[0285b23] 「某城」者,王本亦秖云居 一城。「遁」義通逃隱,今「逃」即是隱。「今我」至「一 切所有」者,所付般若有共不共,不出因果,
因為萬行、果為萬德,行即諦緣十八空等, 德謂十力四無所畏不共法等,具如廣乘無 非衍也。此我之德既云子有,當知汝等並
有如來因果之藏,故加說之即是領口。又 般若中數見放光,覩難思身即令領身,般 若方便即是領意,故知知之與見並是所有,
所以《法華》但總說云「佛之知見」。「而今忽聞」等 者,以他準己,既法譬俱解,必知定同身子 得記。嘉祥至此更却結前都為五雙十隻,
一從旁人指華嚴為頓,從水灑去至法 華為漸,即漸頓一雙。今問適作三種法輪, 今但判為二教,則自言相反歸頓不成,如 何以捨方便唯佛乘會萬善顯久本之教
而為漸耶?二從灑面去為世間,從除糞去 至法華為出世,世出世一雙。今謂諸子不 稟人天之乘,故知人天非漸教始。若以除 糞去為出世者,未審鹿苑之後說戒善耶?
況將十二年首訖至法華,同立出世之言, 安顯法華之別?三就出世中大小一雙。未 審方等般若有小乘不?三味之大同為一 判,如何能顯妙法之能。四就大中自他一
雙,即指付財為化他,領業為自行。未審諸 部般若有自行不?聲聞在昔謂為菩薩,佛 化元意正付令知,況領業之時本在自利,自
爾已後未改小途。五從二使來是密、領業 是顯,顯密一雙。若微密為密,則法華為密;若 以顯密為密,今此聲聞自鹿苑來,皆稟顯
教何名為密?爾前得記乃名為密,至此方 索驗非爾前,況三種與五雙理自相反 (云云) 。 若以五 雙 同在法華,如向所破,若從廣之 狹,以最後一
雙 為法華者,全不云開還 同昔大,致令後學對數而已,不求教旨用 教何耶?
[0286a02] 「貴在得意」者,譬中已委故不更論。 「似有二義」者,由結緣不壞,雖大小俱似,雖 貶曰似,子義不亡。次「子既」下舉正因況,若
論正因不似亦子,況復似耶?既曾結緣,誰 非真子?據曾逃走父且貶之,由位淺迷深 斥之云似。「云云」者,如上分別。
[0286a07] 「問初釋品云 信解入真」等者,真是修位即初住已去,品初 又云「年既朽邁」,小尚非似位,今那云似?
[0286a09] 答 意者,若據子逃父後大小俱非似位,何況 真耶?仍指結緣之時,於今稍得名似。而「但
合見子便識」者,上見父有四,謂由、處、相、避,見 子亦四,謂處、識、喜、適,今見子便識一句,即含 前來八文,文雖前後意必同時,豈非子見
父時,即父見子見故便識,雖復逃走機在 不久,故父亦喜,故知一文即攝於八。「我等 以三苦故」等者,譬中勸誡兩門,先各論擬宜
無機,後合論二門息化。今三雙合領,初從 「上初」下先騰前三意,「旁追」即勸中二意,「再追」 即誡門二意,「放捨」即二門息化。言「三苦」者,
由三苦故五濁加重,所以二門並無大機 但堪小化。五濁逼故即是三苦,無明覆故即 是無知。「今合」下正合。「二門無機」者,「何為見捉」
即勸門無機,「自念無罪」即誡門無機。不云二 門擬宜者,即以二門無機兼之。次「樂著小 法者合有小志」者,即二門息化。言「不合放捨
者」,捨即是息。但上譬文息化有四:一思惟 息化,二釋息化,三正息化,四息化得宜。上 初思惟又二:一知大弱,二知小彊。今言「有
小志」者,即第二文也。言「不合放捨」者,不合 第三正息化也。是則但合初文第二,即攝 下三及初第一,故上文正放捨云「我今放汝
隨意所趣」,已知有小志,故於大放捨。
[0286b04] 「上有 齊教探領今合二意」者,上二文各四,小擬宜 知先心、歎三車、適所願,今齊教中但合第三 具陳上事即歎三車也,及第四先取其價即
適願也。闕第一第二文也。此二任運兼得 餘二,思之可知。上有四文,今但三者,闕適 願一,餘三次第對擬宜等,具指齊教文也。
「教作」即是探領文也。「合付家業譬上有由有 付」者,上由有遠近,即小果為遠、體業為近, 今但合近。上有命有受,今但合受者不合命
也。既有於受必知已命。「而自」等者,兼得餘 二。上付業有四者,一時節,二命子聚眾為 證,三結會父子,四正付家業。今既付與仍 兼上三,須出其意。
[0286b17] 「上開譬有四相失」等者, 此四標文,文似四章但成三段。「乃略追誘」 下釋具有。「造立舍宅」者,有餘之土非寂光自
然,現勝應身非法身本有,於彼更運依空 慈悲,故云「造立」。《經》云「頓止一城」者,「頓」謂頓 乏,示迹之相義同於之。又「頓止」即不行也,
秖於此中求覓子機。「超頌第四憂念」等者, 但頌子背父去,即失子之苦而無得子之 樂,失苦得樂俱在父懷,是故失時已懷於樂,
必知後時還來故也。遠鑑機緣未若於佛。 《經》云「夙夜」者,有人云:自行為夜、利他為夙。 此不應爾,「夙」早也,謂晨起;「夜」暮也,謂黃昏。
夙即化初、夜即化末,大化始末準說可知。若 丈六佛常說無常,化欲終時節節唱滅,若 言自行為夜,不可自行亦云死時將至。「有
無善上」等者,雖復時緣無所得善未能斷 結,故此體上仍有見思。「法身是師是王」等 者,此文合在次文畏避段中,若準上文秖
應法身如王,加著「師」者重加一譬耳。「報應 是長者」者,秖應云報如王等,兼語應身者, 報是勝應故也。以長者如王王等,故便言
之。「私謂以廣顯略」等者,如《華嚴》中廣明身 相國土行願,本欲以此廣佛知見顯實相 體,故云「以廣顯略」。「授決」者,《華嚴》前文無授
記語,〈入法界品〉旁論授記,亦得名為授記 故也。「弘誓及行」者,彼最委悉。又「誓為券」者, 誓許利他有如券約,隨修隨償如疏隨還,
訖至菩提償之方畢。又《華嚴》中菩薩行願多 明事數,名算計也。
[0286c16] 「上旁人追文有三」者,初 喚為勸門二義,次喚為誡門二義,次「是人」下 第三二行頌無機,即放捨。無機者,重牒二門
無機,以無機故方乃息化,故云釋放捨也。 「初三行頌顧作」至「教作譬」者,「顧作」即上齊教, 「教作」即上探領,齊教文意自道樹來,以取
小機義為顧作,探領文意法身地時無時 不愍,何嘗不教豈待顧耶?故云教作。「油塗 足」等者,有人云:外國下濕,使作之人足多龜
坼,故以油塗。此語甚鄙,於今經中坼譬河 等,何油塗之?「上受命有四今但頌三」者,初 如文,第三是第四大機將動也。但闕第二
而無希取。「初二十年」等者,上文具引此中二 十年,已辯異竟。今言轉教者,前云住二乘 位中轉教,今以別惑見思名二十也。合譬
中「佛亦如是合相失」者,上相失有四,知我樂 小合父子相見。上相見文有二,先子見父 又四,父見子亦四。今復應知若單以佛亦
如是一句合父子相失,意仍未顯。次知我 樂小一句合父子相見,意亦未顯。何者?上 句借下句成,知樂小故義當相失;次下句 借上句成,佛知樂小故得相見。樂小由
退大所以相失,退大由樂小所以相見,故 二句相成攝八句也。知樂小句義當便識。 「未曾」至「其意」者,秖一追喚即具二義,故云
「總」也。上文譬中齊教、探領各有四段,擬宜有 機、歡車、適願。既但說於成就無漏,小乘教中 無漏之言通於諸果,言成就者唯在後位,
故亦總攝二四文也。上合有二:相信、委業, 今不合體信者,驗知相信為旁、委業為正。 言「委業」者,委即是命。「今初一行長頌受命領
知上頌所無」者,上頌譬中全無命知,但有 受命中三耳。
[0287a19] 「初一行標斷德」者,以云內滅, 內即惑體,三界惑盡故云內滅,故屬斷德 也。「次標智德」者,既云若聞,聞教屬智,故云
智德。以小智具故不欣大智,此二並舉失 顯過。次「所以者何下六行雙釋智斷」者,初二 行釋斷,次一行半釋智,次一行半重釋斷,
次一行重釋智,故知初二行明自住小斷, 次一行半明失大智,次一行半重釋小斷, 次一行釋失大智。「分得大乘習果也」者,
得初住時破一品無明名為習果。言「牛頭」 者,《華嚴》云:「出離垢山,若用塗身火不能燒。」
[0287b01] 十恩文者,文中自對室、衣、座三。初室有三恩, 初一是通遍被之恩,次二是別拔與之恩,通 被是四弘之始,別被是填願中終,則發心後
起行之來,自成道前處處蒙益,蒙益之相 不出與拔,與拔之澤知何可報。所以難報 者,初以自行之真令我修習,自稟教後退 大輪迴,慈悲不離處處與拔。次衣恩有四
者,我受教已大小並忘,處處調停知我機 遂,即於此界頓漸道成,雖先正為大機,兼 亦憂我善種,故於頓後便垂小化,彈斥淘
汰鎚砧鍛鍊,貶之以貧事草庵,誘之以富 豪家業,宿萌稍剖尚未敷榮,長遠之恩何由 可報?是故四中初以人天,次及三味。如來
座恩有三者,至法華時始獲妙益,兼能利 物,化道初成,難報之恩良有以也。所以第 八是授記恩,九十令我能利物恩。所以室得
衣故有覆育之恩,室有座故成與拔之用, 座假衣室令自他行成,衣假座室 令 初後 理顯,是故三義合成大恩,此始終恩將何以
報?注家但云物不答施於天地,子不謝生 於父母,以感報斯亡。今意正論荷恩難報, 何得以亡報釋之?況復秖緣令我報亡,斯 恩 叵
報,故不得直以亡報釋之。凡言亡 者,治彼不亡,今非領亡但領難報,二時既 別且釋荷恩。
法華文句記卷第七 (中)
法華文句記卷第七 (下)
唐天台沙門湛然述
釋藥草喻品
[0287c06] 《法華論》以七譬立七對治,一顛倒功德增上 慢煩惱熾然,求人天果報說火宅治。聲聞 人與如來乘等,說窮子治。大乘上慢人謂
無二乘,說雲雨譬治。實無涅槃生涅槃 想,說化城治。不求大乘,以虛妄解脫為 第一義,說繫珠治。有大乘人取非大乘, 說髻珠治。無功德人不取第一乘,說醫師
治。若但依此七各有對治,則為法作譬說 譬領解,佛以譬述等理似不成。應知論意, 火宅則不指大車邊窮子,正用領付之意,
雲雨令開權二乘故,化城以寶所引之,餘 則可知。他若云今品唯出生者,全達經旨, 況復論文從於能潤以雨為名,經從所潤 故云藥草。藥草則二乘不無,一雨則述其
歸大。嘉祥云:「草木有二,一不知同,二不 知異。」若有瑞草,即能知同以喻迦葉,此則 但從迦葉所領可爾。若從佛述,豈可餘之
藥草悉云不知?又亦不知三草二木是瑞 非瑞,是故須云今昔方顯瑞之是非。今謂 至此法華,何得更有非瑞之草?應云是諸 草木雖元一地所生一味一澤,而不自知,忽
蒙開顯莫非祥瑞,乃使彈指合掌通成妙 因,生無生慧咸成種智。
[0287c28] 然文中四悉且從 迦葉領述邊說,於中先總徵起,次「土地」下別 釋四悉以酬向徵。初世界中二,先譬、次合。
譬中土地約今,草木兼昔,故云「通皆有用」, 藥草在今,藥之草故,名為「藥草」。「所生」等者, 若從如來所述義邊,無非是藥,故云「通皆
有用」;若從能領中草為名,則秖應云中草 品耳,故云「藥草用彊」。「有漏」下合,先合昔,次 「無漏」下合今,於中先合,次引證,三「述其」下
結意。初文者,
[0288a08] 問:
[0288a08] 若從佛述,應云草木及以 地雨,今品既是述成之文,如何但指聲聞中 草云四大弟子等耶?
[0288a10] 答:
[0288a10] 實如所問,言通意 別故云藥草,言別意通且指聲聞。佛意雖通 述,其得解別在迦葉,述其不及及以復宗,
若別若通皆成藥草;地雨復是述其領實, 故不別說。
[0288a14] 「佛讚」下證者,《經》「告摩訶迦葉」者, 迦葉居僧之首故別告之,故知信解雖具 列四人空生居首,然自陳之唱屬在迦葉
故今別告。又言「及諸大弟子」,信知得悟不專 四人。「述其」等者,悟必通該、領述從別,佛雙 述善哉及迦葉領通名藥草,並與歡喜意
同,及領兼述同名世界,故可從通。
[0288a20] 次文二: 先譬、次合。譬中云「叢 育 」等者,譬昔各有積 習,故名為「叢」。「育」養也。「日久」者,經二萬億猶
在方便,今始開顯故曰「一蒙雲雨」。此下次喻 今,「雲雨如」下釋。言「扶蔬」者,「扶」謂扶助。《爾 雅》云:「林有草木曰蔬。」以昔助今堪可與
記。言「暐曄」者,明盛貌也。一蒙雲雨使草木 敷榮,無始性德如地,發大乘心如種,發二 乘心如草木芽莖,今入初住如同成佛乘
芽莖等。內具十力名「力」,力有勝能為「用」, 對於芽莖故具名「內」,小果得記如芽豐等。 「譬諸」下合昔,「今得」下合今,先合、次證、後結
意。初文者,既開顯已自利兼物,從於自他 受益得名,名為為人。次對治、第一義中二 譬合。譬中亦初譬昔,「今蒙」下譬今。言「四大」
等者,世藥三品俱非藥王,下治四大、中益 五藏、上可還年。言「風冷」者,略標二大,昔 除四住病,但養五分身,還真理年、駐變易
色,今蔭以無緣慈雲、洒以無私法雨,使其 遠種獲益無偏,使無常微草乃成常住藥 王,自行兼人悉除三惑,故云「遍治」。當知自
他並成常身佛大仙也。次「譬諸無漏」四字合 昔,從「聞經」 下 合今,亦合證結意。言「嘉著」 等者,「嘉」善也。「著」漏也。「稱」字去聲。善始令終
名為「嘉著」。聞契理故曰「稱微」。且寄二乘領 解以說,故皆云「無漏」,此並成於佛乘。四悉 言是對治第一義者,從遍治邊即對治義,
從成仙邊即第一義。「餘約教等三不記云 云」者,草木即是三教,地雨即是圓教,即為約 教。若本迹者,本住智地曾施雲雨,迹為草
木引彼增長,觀心具如《玄》文利益妙後。又 約藥為觀者,如《止觀》第十。四藥治見備述 權實,思亦例然,舊師雖云述佛恩深,無十
恩意述亦不遍。古師亦不以教作而為探 領;縱立探領,此亦秖如下文南嶽所判權 功德耳。「師云」者,正指南嶽。二乘雖復自領
己界,既云善說,即是具領一代權實,今佛委 悉述其所領。「十三偈」下,文將古所引還破 古人,迦葉雖自領佛恩深,其如佛述善說
如來真實功德,豈獨二乘法耶?「教作譬是佛 權功德」者,亦斥古人述不周遍,教作人譬是 權法中少分而已。具如前釋。他日即是二他
義也。他即是權,應云此實我子,豈獨教作人 耶?
[0288c05] 「今言」下今師釋也。「始天性」等者,天性即指 大通佛所,如十恩中初恩意也。「中間」下具 如已下九恩意也。天性猶通、結緣從別。「自
微」等者,「自」從也,從小之大至第十恩,故云 「諸」也,豈止一代教耶?「雙述」等者,兩處謂方 便、火宅也。以信解中雙領兩處,今亦雙述
二處所領。若不爾者,徒述何益?「善說」下述 其具領如來權實教法,此約因緣釋也。故 不同他引論破無小也。「又華嚴云」去,遍述
所領即約教也。前釋尚總,此釋則別,總別義 一,本即觀心大意同前。
[0288c15] 「領所不及」者,舉迦葉 之不及,顯餘類之有分。又出迦葉之不及, 示迦葉之遍領。又示迦葉之遍領,則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