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 Hua Xuan Lun 法華玄論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玄論卷第一胡吉藏撰
[0361a06] 玄義有六重。一弘經方法二大意三釋名四 立宗五決疑六隨文釋義。
[0361a07] 第一明弘經方法 有七意。初釋法師義。
[0361a08] 論曰。法師品云於我 滅後欲說此經當安住三事。所謂入如來室 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如來室者慈悲心是。
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諸法空 是。慈悲有蔭覆之功喻之如來室。和忍有障 蔽 之用譬之如來衣。空理可以安心目之為
座。然此三門則為次第。大悲拔苦大慈與樂。 蓋是種覺之洪基弘道之本意。欲說妙法宜 先建此心。是故第一明入如來室。既於惡
世欲弘善道要多留難宜應忍之。是故第二 明著如來衣。雖慈悲外覆和忍內安。若無空 觀虛明二行不成何由悟物。是故第三明坐
如來座。內具斯行外懃說法則道無不隆人 無不利。故令住三事弘法華經。次束此三 門以為二義。慈忍為福德空觀為智慧。福
慧兼習大道可弘。謂福慧法師。是以經云具 二莊嚴能問能答。所言法師具問答者弘道 之人必敷經說論。經論之中有問答。巧申
菩薩之難為能問。妙顯如來之通為能答。 巧申外人之難為能問。妙顯論主之通為能 答。摧破九十六種外道為能問。妙顯諸佛如
來正法為能答。又能破三乘異執為能問。 巧顯一乘同歸為能答。能問能答佛教宣流 故名大法師也。又慈忍為行空慧為解。解 行雙備說必利人謂解行法師。自有行而無
解。有解而無行無解無行。有解有行。前三 始為弟子後一方是法師也。又經云兼除老病 死菩薩之謂也。譬如勝怨乃可為勇。具慈忍
故則能利他。心修空觀名為自行。俱濟之德 名為雄勇法師。又以慈忍故不滯涅槃由空 觀故不著生死。以無所染謂無著法師。又以
慈忍故越二乘地。具空觀故越凡夫境。非凡 夫行非賢聖行名道行法師。又經云菩薩住 二諦中為眾生故說法。為著有者說空為滯
空者說有。以慈忍故安住世諦。具空觀故住 第一義諦。依二諦說法所言不虛謂誠諦法 師又如論云。了四悉檀善識佛意。於十二
部經八萬法藏不相違背。以慈忍故依三悉 檀具空觀故識第一義。入佛法中無所執著 不相違背謂無諍法師。又即此經文又見佛
子定慧具足。以無量喻為眾講法。以慈忍故 名為禪定具空觀故秤為智慧。定慧圓備名 具足法師。又如經言。安住二法魔不能壞。 知諸法空及不捨眾生謂難壞法師。
[0361b22] 又如論 云。以空觀故名為菩薩。具大悲故名摩訶薩。 謂菩薩摩訶薩法師以有如是種種利益。宜 住三行弘法華經。次會此二門圓成一旨。
雖行慈忍常畢竟空。雖畢竟空常行慈忍。 慈忍不妨畢竟空畢竟空不妨慈忍。指慈忍 為畢竟空指畢竟空為慈忍。故地經云悲慧
合修行則其事也。得此觀成空有無礙。空有 無礙名無礙觀。得無礙觀有無礙通及無礙 辯。以無礙觀故心無礙。得無礙通故身無礙。
得無礙辯故口無礙。以三業無礙故得六根 清淨。備六千功德謂根淨法師。若但修十善 何能。便有此用。故以三事修心六根無礙耳。
[0361c06] 次泯於一句以歸無句。慈忍為空有空觀 為有空。空有故不有有空故不空。不空不 有名為中道。所以論云遠離二邊名為中道
謂中道法師。又前明二句則二諦觀。後明無 句謂中道觀。雖二諦而常中道雖中道而常 二諦。二諦不礙中道中道不妨二諦。是故論
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則是空。亦為是假名亦 是中道義。則其事也。此之三觀名諸三昧王。 內具三觀外說法者名說法中王。謂諸王法
師也。又二諦為二中道為不二。經云不著 不二法以無一二故。如此卷之則不留一豪。 舒之則彌綸法界。雖舒而不有雖卷而不無。
瞻之在前忽焉後。仰之彌高鑽之彌固。若 幻若化如忽如恍。欲見斯意可尋華嚴。華 嚴云無量劫一念一念無量劫。無來無積聚
而現諸劫事。一切施為皆此類也。謂無礙法 師。
[0361c22] 問。何故但舉三喻以勸弘經。
[0361c22] 答。夫說法 人必具三事。一入講堂二著法服三登高座。 外形既爾內心亦然。若無慈悲不入講堂不 修和忍便無法服。心若滯有不登高座闕此
三德安可弘經。
[0361c26] 問。何故三事並秤如來。
[0361c26] 答。 入室但有覆己佛室普欲蔭他。是故慈悲名 如來室。既欲普化群生則遍忍污辱。以此 自嚴無醜不覆。是故和忍稱如來衣。空理
虛通可導群有。踞此敷弘無緣不蓋。是以空 解為如來座。次就安樂行品明弘經方法。經 云菩薩摩訶薩安住四法。能於後世說法華
經。四行不同後當廣說。一智慧行二離憍慢 行。三無嫉妬行。四慈悲行。安住四行身心快 樂故名安樂行。智慧行者具足二慧。觀一切
法空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謂實慧也。而知 諸法從因緣生謂方便慧也。此二慧是菩薩 之妙悟利人天之明術。夫欲自行化他必須
正解。故先明二慧。雖有智慧恐恃解凌物美 己惡人。宜應離之。是故第二明無憍慢行。 雖不舉我凌他猶恐忌他勝己則是弘經之巨
患傷大士之本懷。是故第三明離嫉妬行。初 具二慧為明解。次無兩過為高行。行解內 成故慈悲外被。是故第四辨慈悲行。備此四
行則德無不立化無不隆。欲弘大道具應習 之。
[0362a17] 問。前明三德後辨四行。末世鈍根云何能 習。
[0362a18] 答。從初發意必須漸學。若乖此行便非 法師。
[0362a19] 次明失義。
[0362a19] 問。有所得說法有何過耶。
[0362a20] 答。此經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若有 法可說乃說非法非說法也法不可聞。若有 所聞乃聞非法非聞法也。
[0362a22] 問。法不可說何故 勸說法華。
[0362a23] 答。法不可言而遂言。於無言者蓋 是無名相中假名相說。欲因假言令悟無言 耳。故淨名云其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
無聞無得。當建此心然後說法也。正觀論云 離空欲問問不成問。離空欲答答不成答。有 所問答悉須依空。況求離苦寂滅相者。論明
依空即是斯經不可示法。斯乃經論明軌宜 可依之。又佛藏經中廣彰其失。今略示一 文以為鑑鍼。彼云若以刀輪害閻浮提眾生 其失猶小。若以有所得說大乘者罪過於此
矣。
[0362b04] 問。有所得說法何故有是罪耶。
[0362b04] 答。斷閻浮 提人命者即有二義。一者但殺肉身。二者所 害猶少。若有所得說法者一害諸佛法身。二
遍毀正教。所以然者。生死肉身以愛著為本。 諸佛法身從無住而生。是故殺生過輕。而說 有所得罪重也。
[0362b09] 問。佛藏所說乃是一方之言 何得遍用。
[0362b10] 答。非一經意然而眾教皆爾。如涅 槃云有所得者是魔眷屬。夫論魔者欲滅佛 法有所得說佛法故名為魔。又像法決疑經
云。我滅度後諸惡比丘如文存義。作決定執 破滅我法。是人名為三世佛怨。又涅槃辨諍 論云。若人於中生疑心者猶能摧壞無量煩
惱。若決定解是名執著。如是執著能斷善根 故。弘法之人宜虛其心實其照矣。論弘經 難義。
[0362b18] 問。現見受持讀誦講說書寫者遍滿世 間云何。現塔品云假使有人手把虛空。而以 遊行未足為難。暫讀此經是乃為難耶。
[0362b20] 答。 此經反三之始歸一之初。外國多小乘學小執 已成難可移改。故能信者難也。
[0362b22] 問。何以知 外國學小乘者多。
[0362b23] 答。釋論云。佛滅度後有 五百部。聞大乘法說畢竟空。如刀傷心。故知 皆小乘學。又龍樹傳云。讀小乘已周尋大乘。
不得遇沙門於巖下。方乃聞之。又論主呵言。 是迦旃延諸弟子輩不讀不誦摩訶衍經。聞 大乘法心不信受。又如曇無讖三往外國尋
涅槃經猶不得盡。又朱仕行欲將大品至漢 地。諸小乘學人皆不許之。然後求燒經為誓 始得來耳。又如叡法師喻疑論云。天竺三
十六國皆小乘學不信方等。故知學小者多 信大者寡。
[0362c04] 問。天竺乃多學小乘震旦皆信方 等。何難之有耶。
[0362c05] 答。大品云是波若從南方 轉至北方。是中四眾當行之。肇公云北天之 運數其然也。震旦之望於天竺即是北方。但
世界遐廣一方之信未足秤多。又考而言之 終日弘宣終日不信。何以知之。靈墳踊現分 身普集盛開二身。而講者但謂證法華人不
知開迹顯本。云何信耶。又分身明其不實壽 量定其非數。逸多不見其始。補處莫側其終。 而猶謂無常。遂同灰盡。可謂窮子反走於宅
中。獨老掩目於道上。誰肯信哉。又法師品 云。令昇寂滅之床吐無言之教。雖復破三心 不染一。而封言之徒隨名存相。雖復捨三心 復滯一。何由能信。
[0362c17] 問。心無所得乃是偏空 義耳。大經呵云汝等勿謂如來唯修諸法本 性空寂。故知空者空耳。蓋是二乘所見。又
大品三論可得明空。法華開權顯實。涅槃 明常住佛性何得明空。將非田夫啞鹽舊醫 用乳。
[0362c22] 答。法花盛開三軌以空為高座。廣明 四模以空為安樂。子不信之即事為驗。又 大經云佛性者名第一義空。佛性是三世諸
佛之根本也。又云迦毘羅城空大般涅槃空。 大涅槃是諸佛之極果也。又花數云如來覺 諸法如幻如虛空。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
此明佛菩薩所悟皆空。又云遊心法界如虛 空。是人乃知佛行處。此明以了空故入佛 境界。斯乃方等之格言至人之妙悟。子不受
之。故知深信者寡。今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 如是五句皆無所得。不知何以目之。強名空 耳。大經所呵者呵二乘斷見。釋論所斥外道
邪空耳。可謂乳色雖同甘毒為異。子未別之。 不應相渾也。又今明無所得義。若有空可得 是有所得。何名無得。乃至有無得可得猶是
有得何名無得。又今以無所得故無所不得。 不動等覺建立諸法。說斯為空耳。若以凡 夫所解空之與有。亦有亦空非有非空。皆
是戲論不應用此。以講佛經一乘義後當廣 說也。又佛說教者令心同教不令教同心。心 以存相為根教以無得為主。若心同教教既
無得即心無所得乃名說教。若教同心心既 存相即教成住著。但迷倒心終不弘教。故呵 迦旃延云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若以生
滅心說實相實相成生滅。若實相心說生滅 則生滅成實相。故聞說生滅皆入實相門。 但弘經之人多以教同心。不能令心同教。故
信者難。此豈虛哉。又弘經者必多留難。憙生 退心故信者難得也。
[0363a21] 問。何故爾耶。
[0363a21] 答。既弘 正道必損非道。故非道政之如服良藥必動 諸病。故病來政身然後疾乃得消。蓋是數之 然也。
[0363a24] 問。誰力故令留難退耶。
[0363a24] 答。大品云佛力 也。今明理而言之還是經力。以弘道力能攘 非道。故是經力也。
[0363a26] 問。子雖廣引眾經誠如 所說。但法華正明會三歸一顯實開權。云何 乃明空義。
[0363a28] 答。十二門論云。摩訶衍者是十 方三世諸佛甚深法藏。為大功德利根者。說 摩訶衍者名為大乘。大乘凡有六義。一出二
乘之上故名為大。二諸佛大人之所乘故故 名為大。三觀世音彌勒等大士之所乘故名 為大。四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大。五能
滅眾生大苦與大利益故名為大。六能盡諸 法邊底故名為大。大分深義所謂空也。若通 達是空則通達大乘。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
礙。論明大乘是十方三世諸佛甚深法藏。空 復是法藏中之甚深。故知空者是深中之窮 深。大中之極大。是以法華盛開三軌以空為
高座。廣明四行以空為安樂。豈非菩埵之明 訓道場之玄範耶。
[0363b12] 難曰。夫會三歸一者正會 有中諸行。以歸一佛乘。云何乃說空耶。將非 指南為北以曉迷徒。論雖有誠言猶未鑒意。 請為會通令無豪滯。
[0363b15] 答。若領龍樹玄文已解 會三妙旨。子既未悟。今當重明。夫會三歸一 者本令二乘趣佛道。必由鑒乎實相。實相
本亡言息慮。不知何以目之強名為空。以 見空相故心無所依。心無所依故能動能出。 乃名為乘。若不見空相則情有。情有所依所
依則名有所得。若有所得不動不出。雖復終 身舉手歷劫低頭無得佛義。是故歸一要悟 空豈不勉哉。
[0363b23] 次明翻譯緣起。
[0363b23] 此經凡有二 本。一正法華經。晉長安竺曇摩羅剎此言法 護之所譯出。二妙法蓮華經。晉鳩摩羅什此
云童壽。於偽秦弘始五年四月二十三日。於 長安逍遙園譯出大品。後於草堂寺譯出此 經二十七品。此二本有今古文質廣略之異。
而大意同矣。復有大悲蓮華經。廣明慈悲之 德。異上二經。是曇無讖所出。其中復有華首 華嚴諸華經不一也。然晉有前後昔在江右
名為西晉得五十二年。此經猶在外國。自元 王渡江左稱為東晉。至晉安帝義熙中此經 始度。然宋得六十年。齊得二十三年。梁得四
十四年。合二百二十九年。從梁至今五十年 將三百年矣。
[0363c07] 次明講經緣起。
[0363c07] 法華既有新 舊兩本講者亦應二人焉。名僧傳云。講經之 始起竺法護。護公既親譯斯經理應敷闡。 自護公之後釋安竺汰之流唯講舊本而已。
及羅什至長安翻新法華竟道融講之開為九 轍。時人呼為九轍法師。九轍之文今所未見。 講新法花始乎融也。自融已後曇影道生之
流染翰著述者非復一焉。次乎齊代有清信 優婆塞劉虬。與十許名僧依傍安林壹遠之 例什肇融垣之流。撰錄眾師之長秤為注法 華也。爰至梁始三大法師碩學當時名高一
代。大集數論遍釋眾經。但開善以涅槃騰 譽。莊嚴以十地勝鬘擅名。光宅法華當時 獨步。但光宅受經於中興寺印法師。印本 壽春人俗姓朱氏。少遊彭城從曇度受論。
次從匡山惠龍受學法華。而印講斯經自少 至老凡得二百五十遍。春秋六十六。永明元 年卒。光宅雲法師息慈之歲隨印在鍾山下 定林寺聽法華經。下講竟住寺後石
澗 中累 石為高座及以聽眾。於是自登石座霞述所 聞。印未知之密聽其所說。一言靡遺。年至 三十於妙音寺開法華淨名二經題。機辨縱
橫道俗歎伏。由是已來法華譽顯。
[0363c29] 余流遁 禹川疏記零落。因于講次略撰所聞目為評 解。敢秤傳訓。蓋是以備漏失正自壞之路耳。
[0364a03] 序其評意略有五焉。一依大乘論以通方 等。蓋是釋經之弘軌通教之本宗也。大乘論 者凡有二種。一通解大乘。謂中百十二門地
持攝大乘論等。二別釋一部。謂大智度論地 論金剛波若論法華論等。具解通別二論者 始鑒大乘旨趣可講大乘經也。小乘論者亦
有二焉。一通釋三藏。謂八乾度婆娑成論等。 二別釋一教如脇比丘造四阿含論以別釋四 阿含教也。十八部婆娑別釋十八部律如善
見之流。舍利弗毘曇別釋佛九分毘曇藏也。 具解通別二論可講小乘經矣。故馬鳴龍樹 造大乘論以通大乘。法勝訶梨著小乘論以
解三藏。斯則朱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