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 Hua Xuan Lun 法華玄論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玄論卷第八胡吉藏撰
[0424a20] 論曰。轉法輪具四義。一輪二轉三方四降敵。 輪者大乘以無生滅觀為體。小乘以生滅觀 為體。大乘無生觀為輪。略具十義。一唯聖王
有餘人則無。唯無所得聖王有此無生滅觀。 有所得人則無。二自然成就不由工匠。佛 菩薩了諸法本自不生今亦無滅。得無生觀
非破生滅故有無生也。方便品云。諸法從本 來常自寂滅相。三輻輞具足。無生觀圓則眾 行皆備。四自在王前導。以無生觀常居眾行
之首。五餘人不能壞。天魔外道不能壞。六 能摧怨敵。得無生觀能破一切生心動念。 七停空不墮。得無生觀常在實相虛空不復
退轉。八圓而無際。得無生觀離斷常諸邊。九 上下迴轉。得無生觀能於生無生不相妨礙。 如法身無生無處不生。以無生故諸趣門閉。
即是上迴無處不生而生五道。謂下轉也。十 速疾得無生觀心無所礙。一念遍知。所言 輪者轉輪為義。前佛得如實悟授於後佛。
眾生不盡輪無息時。故云輪轉也。又輪者 謂具足義。此無生觀無德不含。如波若說 一念具萬行。又輪者圓正義。無生實觀圓正 不偏也。
[0424b12] 問。何故名法輪復名梵輪耶。
[0424b12] 答。可 軌名法清淨名梵。十住論云此輪能除眾生 三毒使得清淨。故云梵輪。婆娑云梵音說故 名為梵輪。
[0424b15] 釋論文已具足。次論位但一無生 中道正觀。約明昧不同開為四位。初地至三 地名信無生。四地至六地名順無生。七地至
九地謂真無生。十地至佛地謂寂滅無生。 即喻四轉輪王也。又地前亦具四位。外凡 十信信無生。次十住謂解無生。十行因無生
起行。十迴向明解行具足順無生流。後四名 似輪。前四名真輪。似中內外凡。真中竝不竝 如一乘中釋。
[0424b23] 問。何故地前至佛皆無生觀。
[0424b24] 答。般若云菩薩初發心皆學無所得。以無所 得故能從一位至一位耳。有所得是魔眷屬 無道無果。是故皆學無生。
[0424b26] 問。云何名無生 觀。
[0424b27] 答。於一切生死涅槃緣之與觀不生心動 念。故名無生。是故經云。動心是魔網。不動 為法印也。
[0424b29] 次釋轉義。既以無生為輪即以 無轉為轉也。淨名云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 本來常清淨。像法決疑經云。鹿薗不說鵠樹
無言。善吉云我無所論乃至不說一字。大經 云若知如來常不說法是則名為具足多聞。 此皆無轉而轉。故言無所言。但轉有二種。
一者他轉二者自轉。此二種開三種成佛。一 者法身成佛。謂坐無生觀道場將滿不二念。 若假諸佛為作因緣故。無生觀輪於心中轉
名為他轉。二者應身成佛。謂十地行滿坐於 道場無師自悟名為自轉也。此二皆是大乘。 三藏所無。次明三僧祇劫行滿三十四心成
佛。亦無師自悟得眼智明覺此三藏成佛。成 佛雖多不出此三。若以本迹而言初一為本。 後二為迹。大小為論初二大乘後一三藏。權
實而言三藏辨權大乘有權有實。法身為實 成迹身為權成也。
[0424c16] 次就應身成佛復有自 他。婆娑云佛在菩提樹下轉自身法輪。謂自 得無漏慧行四諦境。於鹿薗為他身轉法輪。
謂陳如等有應發之慧須佛言教為其扣發名 為他轉。但自轉之義就初成道。此義則短。 從爾已後皆屬他轉。故他轉時長。小乘既爾 大乘亦同也。
[0424c22] 次明方義。轉必有方所即是 轉境義。若爾小乘生滅觀照四諦境。故輪於 四方轉。大乘明無生滅觀於一實諦方轉也。
[0424c25] 問。云何爾耶。
[0424c25] 答。小乘以苦集為相生。滅 道為還滅。境即生滅觀亦復然。故生滅境發 生滅觀。生滅觀照生滅境。所以言生滅之
輪四方轉也。大乘則明不苦不集故不生。 不道不滅故無滅。故名一諦。以無生滅一 諦發不生滅一觀。無生滅一觀照無生滅一
境。故云無生滅輪於一諦方轉也。然轉輪既 是無轉而轉。境生亦無生而生。無轉而轉雖 轉不照。無生而生雖生不發也。次明小乘之
輪於四方轉。大乘亦爾。但小乘於有量四方 轉。大乘於無量四方轉。
[0425a06] 問。小乘有量故有 生滅。大乘無量亦有生滅。量無量乃異。生 滅觀應同耶。
[0425a08] 答。亦不同也。大乘明苦者如 大經云。解苦無苦為苦諦。又云五陰洞達空 無所起。是苦義法本不生。今則無滅是寂滅
義。豈同小乘逼惱為苦。已有還無稱為滅 耶。
[0425a12] 次明降怨即辨輪用。小乘於四諦方轉 降四諦下怨。正觀之輪於一實諦方轉降生 滅斷常怨也。又小乘輪於有量四諦轉降有
量四諦下惑。大乘輪於無量四諦方轉降無量 四諦下惑也。
[0425a16] 次明權實。以內照四諦為實 智。外說教為權智者。佛自轉法輪則轉之與 輪皆是實智。若為眾生轉法輪者則所轉之
輪為實智。能轉之教為權智也。
[0425a19] 次明教智 兩輪。
[0425a20] 問。大經云諸佛世尊凡有所說皆悉為 轉法輪也。此用何物為轉云何為輪耶。
[0425a21] 答。 可具二義。一者佛教為能轉。眾生智為所轉 之輪。以諸佛說法皆能生物智慧故。以佛教 為能轉。眾生之智為所轉之輪也。二者以教
為所轉之輪。以佛智為能轉也。所以然者佛 二智能說二諦。二諦之教為所轉之輪也。
[0425a26] 問。 前云教為能轉。眾生二智為所轉之輪。與後 相違云何會通耶。
[0425a28] 答。佛為眾生轉法輪要須 具二種能所。一者以二智說二輪。則二智 為能轉。二諦教為所轉之輪。二者二諦教復
能發生眾生二智。則二諦教為能轉。眾生二 智為所轉之輪也。初則智能諦所。次則諦能 智所也。
[0425b04] 問。就佛自轉亦有能所不耶。
[0425b04] 答。佛 二諦能發生佛二智。則二諦為能轉佛智為 所轉之輪。合前則有三種能所也。
[0425b06] 問。教云 何名輪。
[0425b07] 答。教有摧邪顯正之能亦名輪也。 以智為輪通自他。以教為輪但為他也。
[0425b08] 問。 智教為輪出何文耶。
[0425b09] 答。大經云。凡有所說 皆名為轉法輪此教也。淨名云得無生忍轉 不退輪。以智為輪也。十住論具出二解。一
云十二種行為輪。十二種行謂眼智明覺此 用智為輪。二云分別三乘之法名轉法輪。 用教為輪也。
[0425b14] 次明三輪義。一為聲聞轉四 諦此則三轉謂示勸證也。為緣覺明再轉。謂 十二因緣相生及以還滅也。為菩薩說六度
輪。但明一轉。不三說六度。亦不言有生滅二 也。
[0425b18] 問。何以知然耶。
[0425b18] 答。法華經文自作此 判。四諦則言三轉。十二因緣則言生滅。六 度直說而已也。
[0425b20] 問。何故爾耶。
[0425b20] 答。示聲聞根 鈍故三轉。示緣覺中根故再轉。示菩薩上根 故一轉也。次明通方義者。聲聞既三轉。餘二
亦然互例也。又通者三乘人同觀十二因緣。 故得通為三乘人轉十二因緣法輪。但就十 二因緣教可分二位。為二乘人說生滅十二
因緣故名為二轉。為菩薩說無生滅一中道 正觀名為一轉。故中論云。前於聲聞法中說 生滅十二因緣。次為菩薩說無生滅十二因
緣。生滅十二者即是相生及還滅也。為菩薩 說無生滅十二者。十二本不生今亦不滅也。 次明四諦通別者。為二乘人說有量聖諦。為 菩薩說無量聖諦。
[0425c03] 問。何文明為緣覺人說四 諦耶。
[0425c04] 答。十二相生即苦集。還滅即滅道。義 可知。又釋論往生品云。菩薩若證四諦成辟 支佛。即共文也。次明六度通別者。通得為三
乘人說六度。大品發趣品云。阿羅漢辟支佛 諸佛因六波羅蜜到彼岸。攝大乘論云。凡夫 二乘皆有六。但六不同菩薩耳。
[0425c09] 問。若三乘 皆六者。亦應但名波羅蜜不。
[0425c10] 答。二乘人行 此行到涅槃彼岸。亦稱波羅蜜。但不能到佛 道彼岸故。比菩薩非波羅蜜耳。又釋論明小
乘人具有六度。以佛毘曇即是波若。定即禪 戒為尸羅。道品中精進即毘梨耶。能忍呵罵 即忍。有布施即是檀也。
[0425c15] 問。六度即是四諦 不。
[0425c16] 答。六弊相生為苦集。六行能滅即道諦。 所滅之無謂滅諦。亦得具四諦也。次明別釋 聲聞三轉義。
[0425c18] 問。何故明三轉耶。
[0425c18] 答。三世十 方諸佛法語不過三。鹿薗之時此是初轉法 輪。示諸佛法所以三說也。二者為眾生有三 根故三說。釋論第百卷云。受法者有三種利
根一聞即悟。中根二聞方解鈍根三說始悟。 婆娑亦作此判也。
[0425c23] 問。為五比丘三說四諦。 此中云何有三根耶。
[0425c24] 答。此中有八萬天及五 人。何故無三根耶。三者發生三慧。是故三 轉初轉生聞慧。次轉生思慧。三轉生修慧四
者初轉生未知欲知根。次轉生知根。三說 生知已根。五者初說生見道。次說生脩道。 後說生無學道。
[0425c29] 問。鹿薗三說生何物耶。
[0425c29] 答。但 生未知欲知根。但生見道而具生三慧。至 見道時是脩慧位也。
[0426a02] 問。何以然耶。
[0426a02] 答。以五 人及八萬天皆得初道故也。又第一說利根 人生見道。中下未悟。皆在見道前。第二說 利根人至脩道。中根人在見道。下根人未入
見諦。第三說上根人得無學道。中根人得脩 道。下根人得見道也。三慧亦爾。利根人聞 一說得聞慧。則二人未得。第二說利根人
得思慧。中根人得聞慧。第三說利根人得 脩慧。中根人得思慧。下根人得聞慧也。
[0426a10] 問。 何以知然耶。
[0426a11] 答。婆娑云。陳如一人得初道。 時四人住四善根也。但三轉有二種。一者四 諦三轉如前。二者一諦三轉。謂是苦。苦應
知苦我已知。集等亦爾也。次明十二行義。開 為二意一就四諦法輪明十二。次約十六諦 法輪明之轉四諦法輪明十二者。有教十二
有行十二。教十二者即示勸證。四諦成十 二教。十二行者三轉皆生眼智明覺。若教 十二為能轉。行十二為所轉。十二行是輪。
十二教非輪也。若明二輪義者。十二諦是教 法輪。十二行是行法輪。若是教法輪則能 轉。唯是一權智。所轉則有十二教也。若是行
法輪。能轉之教有十二。所轉之行亦十二也。
[0426a24] 問。此教行為就一人為就多人。
[0426a24] 答。教通一 人多人。自有一人具稟示勸證三。自有三根 人稟三各得悟。若就見諦道論十二行者。要
是三人。利根人聞示轉即生眼智明覺。故得 見諦。中下亦爾。以三人合舉故言十二行也。
[0426a29] 問。何故約見諦明十二行耶。
[0426a29] 答。此就鹿 薗。明陳如及八萬諸天得法眼淨故作此說 也。又約小乘義。見諦道正是法輪。小乘舊
義云。牟尼說見道疾。故名法輪。瞿沙亦爾。 故云或復說八支轉至於他心。八支猶是八 正道。八正道即是見道。然瞿沙解轉與雜心
不異。但雜心明轉與輪皆是見諦解。就兩義 分之。取見諦無漏解。有摧破義故名為輪。 此解速疾說之為轉。瞿沙明佛自悟八正至 五人心中故名轉也。
[0426b09] 問。何以知三轉生三道 耶。
[0426b10] 答。釋迦初轉但明得見諦解。故就見諦 道。大通智勝初轉時皆得羅漢。羅漢必經三 道。故知就三道明三轉也。薩波多明唯見道
名法輪。僧祇部明諸佛凡有所說皆名轉法 輪。釋論云。但初說名轉法輪。後去因初亦名 轉法輪也。
[0426b16] 次明四十八法輪者。如一人得眼智明覺。開 此四心則成十六心。謂苦法忍為眼。苦法智 為智。比忍為明。比智為覺。與三諦皆爾。故
成十六。三根人各得十六故成四十八行也。 次明轉十六諦法輪。亦應有示勸證。則成 四十八教法輪。三根人各得十六心。故是四
十八行法輪也。此非是苦忍十六心。乃是苦 無常十六心也。一人三人具得四十八教。 若是行輪四十八者但約三人也。
[0426b24] 問。四諦十 六諦何異耶。
[0426b25] 答。略廣為異耳。又為利根人 但略說四諦。為鈍根人廣開十六。又四諦為 章門。十六為解義。又廣說為十六。為易持故 但說四也。
[0426b28] 問。前明四十八行。後復明四十 八行。云何異耶。
[0426b29] 答。若轉四諦法明四十八 行。必是約見諦也。何者以見諦十六心約三 根各得十六故。故成四十八。思惟不必備
觀四諦。又作九無礙九解脫斷惑。不明十六 心故不得作四十八也。若轉十六諦法輪者。 此通見思。以見思皆得作十六諦觀。故成十
六行。但前十六唯就見諦故別。後十六即通 也。次明以四句束之。一開教開行。謂十六 諦十六行也。二合教合行。謂十二教十二行。
三合教開行三轉十二教為合教約三根四十 八開行也。四合行開教。約一人具聞三轉十 二教。故名開教。但生一眼智明覺為合行也。
[0426c12] 問。今明小乘與數論明小乘何異耶。
[0426c12] 答。存 言雖同其心則異。如淨名序小乘法輪云三 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若爾者 雖復開之與合境之與行皆是因緣。假名之
轉。因緣轉此是無轉而轉無所轉。故云其輪 本來常清淨。乃至境無所境開無所開。如此 乃得名轉法輪。亦乃得名法眼淨也。若有所
轉此是轉顛倒。不名轉法輪。若有所見乃名 顛倒見耳。不名得法眼淨也。華嚴性起品序。 小乘法輪無所轉無所還名轉法輪。
[0426c21] 問。無轉 而轉。為是大乘中說。為是小乘中說耶。
[0426c22] 答。 大乘中序佛說小乘轉法輪意如此也。若不 如此悟者是人不得大乘意。亦不得三藏意 也。次別明大乘轉法輪有四句。初轉四諦輪。
次轉二諦輪。次一諦輪。次無諦法輪。小乘 但有三轉而大乘具有四轉。此四轉皆是舒 卷明義。舒之從無諦為一諦。一諦為二諦。
二諦為四諦卷之則合四為二諦。二諦歸一 諦。一諦歸無諦。四轉法輪者。一中道佛性。法 華亦然。約此開四諦。迷之則成苦集。悟之
則成滅道。迷之成苦集者。如隨其流處六味 不同。一切諸業煩惱即集諦。生死苦惱即苦 諦。悟之即有十信乃至等覺地名為道諦。
如來地一諦一依寂滅涅槃名滅諦也。次合 此四諦唯成二諦。三諦入有為相。滅諦入無 為相。唯有常無常二諦。亦是空不空二諦。
無常即是可空。涅槃名為不空。故云空不空 二諦也。次合二諦唯成一諦。有為虛妄不名 為諦。常住真實故名為諦。如大經七義釋之。
次泯一諦以歸無諦。如經云所言空者不見 空與不空。不見空者不見有為生死空也。不 見不空者亦不見涅槃不空。又生死是空。而
今通言不見空不空者。涅槃為不空。亦不見 有不有。若爾即不見生死空不空。亦不見涅 槃有不有。故非空非有非生死非涅槃。即是
無諦。又大經十三卷云。鹿薗唱小而無言。 雙林大音而不說。呵文殊謂轉斥時會有聞。 即如此相始名轉大法輪。故前云若知如來
常不說法。是名菩薩具足多聞。次雙泯大小。 以生滅為小輪。以無生滅為大輪。此是無生 滅生滅生滅無生滅故。非生滅非無生滅。非
大非小不轉不還。故云其輪本來常清淨也。 佛如斯而轉竟無所轉。緣如斯而悟竟無所 悟。無所轉始為妙轉。無所悟始名妙悟。故
肇公云。玄道在乎絕域。故不得而得之。大 音匿於希聲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