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 Hua Xuan Lun 法華玄論
Scroll 1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玄論卷第十胡吉藏撰
論分別功德品生數義
[0443a06] 問曰。經言八生乃至一生。據何義此說。
[0443a06] 答。 注經云。體壽量之深玄。神凝絕崖之境。豈 感生數差別不同。由強心不一發機處異。故 此品位不同以示學人耳。色想既虛滅定可
修。入解心開然後乃會。故言八生也。四生 者四等意發因此而悟故言四生。三生者居 宗化物必資三達故云三生。二生者空有兩
冥法門不二故曰二生。一生者微妙之根盡 乎一極故曰一生也。
[0443a14] 評曰。壽量雖絕形言悟 者必有明珠。既許十地階漸。何妨以生昇降。 經既誠言不應曲釋。竊謂不爾後當具陳。光
宅云此中約惑品論之。以無明住地惑分九 品。能為九生作因。從七地至金剛為五位。 一七地。二八地。三九地。四十地。五金剛。於
前四位所治各開為二品。金剛為一品。合成 九品。一品為一生則是九生。若居六地之前 望金剛位具餘九生。今住六地聞經得入七
地以斷其一。但餘八品。故云餘八生當得菩 提。亦應次此至七六五生。但今對上八數而 取其半。故云四生。如是次第除損稱一生。
三二一皆遂四天下數而除之。故云四生乃 至一生。故下偈頌中復有四三二。如是四 天下微塵數菩薩隨數生成佛即此義也。十 地中忍餘金剛是一生當得。則四生者是八
地終入九地。准向品可知。
[0443b01] 評曰。今請詳斷 惑之法。何故七八九十此之四地各斷二品 惑。金剛獨斷一品惑耶。尋經論明地斷惑。
未見此法亦非所用也。印師釋。十二位中初 三種是從初地通至七地。旋陀羅尼是八地。 轉不退輪為九地。轉清淨法輪為十地。又其
八生者從初地至六地。其四生者是七地終 心。三生是八地。二生為九地。一生為十地。 亦約惑以明生數。謂四住地惑名為四生。習
氣為第五生。三無知即三品為三生。都是八 分為八生。故對其次第位如向敘也。
[0443b11] 評曰。 印師釋則是二周明十地得益義。從初三位 至清淨法輪此一周明十地得益也。從八生 至一生復一周明十地得益。但前據所得後
約所離。故有兩周而意無異。今謂於文為 繁。所以然者。十地得益既無異。但列一便 足。何繁再陳耶。譬如已說小乘得法眼淨為
一位。後說遠塵離垢復為一位者。義則繁矣。 有人言。初發心即是外凡。十信菩薩鐵輪之 位此從外凡聞經入十信。次從十信聞經進
入十住。十住即是無生法忍。故云入理三昧 名為住。生功德名為地。次十住聞經進入十 行。十行聞十方佛說一切教能持。即是聞
持陀羅尼。十行聞經進至十迴向。樂說之 辨。迴向者能迴事向道。次從十迴向進入初 地。入初地故能無礙。以無礙行故百法明門
旋轉名旋陀羅尼。次不退是二地。清淨為一 地。八生為四地。此中言生者了法實相無生。 故能發生。此即是正觀開發故名生耳。非 是身數得佛近遠故名生也。
[0443c01] 問。既言正觀開 發名生。云何有生數耶。此望佛地正觀猶有 八過。開發生故云八生也。四生者從四地起
至八地。三生者九地。二生者十地。一生者 等覺地。此中得悟不定。故從四地至八地 不必一一次第也。
[0443c06] 評曰。此釋似次第。但未 詳此意。何故初三地不言生。從四地去而言 生耶。若從真觀開發為生者。則始於初地終
竟法雲皆應爾也。又經論幸有生數之說文。 何不依耶。今撿經論有二種生。淨名經云 一生得菩提。釋論明三生菩提。此據應身
成佛生數多少之義。如彌勒亦是三生。亦 是一生。三生者即是人間。次生天上。後下 生作佛。一生者據最後生。或云取生天為一
生。下生作佛乃示佛身耳。次云生者仁王經 云。三十生功德地地三生。初見此說謂。是 疑經不足為證。後見地論云。一一地皆有入
住滿三分。又見攝大乘論亦同地論說也。又 云一地三僧祇劫。入分一僧祇劫。住滿亦爾。 以此推之則地地中有三生也。但前據應身
後說實行。今用此二文以通上說者。若就 應身成佛而言八生者。即八過受生。乃至一 生而得菩提。如彌勒一生得佛也。次據實行
通者。十地既有三十生。今言八生得佛者。 則二十二生已滿。唯餘八生。此人已是八地 入分。乃至一生者此是十地住分。餘有滿分
一生在耳。故仁王解。十地菩薩云二十九 生永已度也。
[0443c28] 問。至十地滿則猶是十地。云 何言便得佛。
[0443c29] 答。十地滿坐道場故得成佛也。
[0444a01] 問。據後義云何斷惑耶。
[0444a01] 答。攝大乘論云。 地地中上中下三品惑。即以入住滿三分治 之。故名斷也。
[0444a03] 問。攝大乘論既言。一地經三 僧祇劫行行。云何一聞經從八生即至四生 耶。
[0444a05] 答。彼論明地地三僧祇劫。此據其極久 者耳。復有超生義則不定。如釋迦之超彌勒 等也。又此經但明八生得佛乃至四生得佛
耳。不云何從八生經得至四生也。
[0444a08] 問。請示 其相云何。
[0444a09] 答。一僧祇劫修行方得入分者。 今聞經力故或可減一僧祇劫。其義不定可 以意知也。
[0444a11] 問。就生義通何得從八生乃至四 生耶。
[0444a12] 答。如本是八生人應得菩提。今聞經 力故超四生便得佛。如釋迦之超彌勒義。 例可知也。
[0444a14] 問。彌勒一生得佛。既是十地位 者。八生得佛復是何位人耶。
[0444a15] 答。亦是十地。 但十地去佛猶遠。其中劫數猶長。可得有八 生。如攝大乘論說。但聞經力故則超於劫數
速至佛耳。晚見法華論云。八生一生得菩提 者此說初地。為菩提者此八生得入初地。乃 至一生得入初地。初地離分段故云菩提。非 佛菩提也。
[0444a22] 論得道多少義。
[0444a22] 問自鹿薗已上雙樹已還未 有得道。如法華之會何故爾耶請為宣釋。
[0444a24] 答。略就二義明之。一者此經明三引義。一 化始終唯有三引。至於法華三引究竟。一者 鹿薗已後法華之前。引九十六種外道及餘
一切在家眾生。皆入五乘之教謂引邪歸正。 二者引五乘之異同歸一乘。即是法華初段。 三者引一乘之因入如來法身果。謂第二段。
此三引攝一切教。以是義故豫是應悟之徒 皆於此經得道也。
[0444b02] 問。此之三引引何等人耶。
[0444b03] 答。皆是宿世曾經稟教。但釋迦見其道緣 應熱。為之出世。所以初之一引邪歸正。乃 至最後引因得果。故有八生乃至證佛者也。
[0444b06] 問。三引為一人耶三人耶。
[0444b06] 答。具有二義。 言一人者宿世曾經稟教。但失父流浪生死。 或在家而愛五欲。或墮外道而起諸見。為拔
愛見故引邪歸五乘。二者雖於生死中不起 愛見。而於五乘復起愛見。為拔五乘中愛 見故說乘因。此遂得信悟發菩提心名為因 位也。信心已成次為說果德。有無方大用
令其歷位修因求此果德。是故第三引因歸 果也。此人於三引中破三種煩惱。故初引破 生死中煩惱。第二破涅槃中煩惱。又初引破
邪法中煩惱。次引破正法中煩惱。又初凡夫 煩惱。次破二乘煩惱。又初引破有見。次破 空見。如是等皆是破二邊煩惱。然後得中道
正信。發菩提心。第三引廣說如來寂然法身 無方妙用。破其中道微細煩惱。今從十信入 十住。從十住入十行。從十行入十迴向。從
十迴向入十地。乃至八生一生得佛。皆是破 中道煩惱除一乘之惑也。此皆是約三乘人 始終。故開此三引。次引菩薩者。法華之前已
發心求佛。聞第二會三歸一無復二乘。則求 佛之心堅固。所以云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 除。聞第三引歷位登昇取無上道也。此約始
行菩薩有此三也。次明於法華之前已得悟 無生者。受記作佛如前云。有佛子心淨。乃 至我記如是人來世得作佛。聞法華二引更
復進行。故有得聞持樂說乃至八生一生。 此略舉三人以示大要。不可曲盡也。以此經 具明三引故得道多也。二者諸佛化物唯有
二門。一形二教。各二。一者方便二者真實。 昔未開二方便顯二真實。故得道少。今開兩 權顯於兩實。故得道者皆在法華。
[0444c07] 問曰。得 道要是見空。云何聞說壽量而得道耶。
[0444c08] 答。 以此責執。無常佛者辭理俱屈。明佛猶是無 常。云何見無常而得道耶。又無常猶未了義。 云何聞未了義而得已了之解耶。又是無常
尚不能令凡夫欣慕二乘改執。豈能令菩薩 速證菩提。又佛若是無常者。已信一乘則 退起三執。復何猶進得菩提。是故不應得道
者。多今所明者此經稱為妙法蓮華。妙法者 是即法身。未曾常與無常。言窮慮絕。且為 眾生故長短適緣。雖示長短而不動法身。雖
不動法身而長短化物。是以經云。善哉世尊。 不動真際為諸法立處。如此本迹無有障礙。 不可思議。但果地有本迹二身。因中名權
實二慧。如來既說兩身。菩薩便悟二慧。是以 時會皆得道也。
[0444c22] 問。云何得無生乃至發菩提 心耶。
[0444c23] 答。文已明之。今示一勢。既說。寂滅 之身故聞者不復生心動念。故名無生忍。 本雖垂迹實無所垂。雖無所垂而無所不垂。
時會即同糺。雖聞而無所聞。雖無所聞而無 所不聞。故名聞持陀羅尼。昔日示短今日現 長皆是適緣。故名樂說。短長自在故名無
礙。為物陳之稱為辯才。時會得於此悟名 樂說無礙辯才。昔指長為短今指短為長。 即以長短為非長短。非長短為長短。縱任循
環自在無礙。菩薩隨分得悟名旋陀羅尼。如 此之身縱任自在不可破壞。菩薩隨分得解 名不退輪也。此身出一切凡夫二乘菩薩之
上畢竟清淨。菩薩隨分悟解名清淨輪。為如 此身發心求佛名菩提心也。
[0445a08] 次隨喜義。
[0445a08] 問。隨喜有幾種耶。
[0445a08] 答。隨喜有二 種。一通隨喜謂若見若聞若覺若知他所作 福。皆隨而歡喜謂通隨喜。二者別隨喜者。
且據聞法華經隨而歡喜。故名別隨喜。論大 小隨喜。
[0445a12] 問。大小乘隨喜有何異。
[0445a12] 答。隨喜正 是菩薩法門。故菩薩五悔中有隨喜義。但小 乘隨分有之耳。又小乘明喜義局唯隨喜三 世佛及弟子善根耳。無有隨喜十方三世佛
也。大乘明隨喜三世十方佛及弟子善根故 廣也。又小乘但有隨喜迹身功德。不知法身 常恒。故無隨喜法身功德也。又小乘隨喜功
德不迴向薩婆若。大乘用隨喜功德趣一切 智也。又小乘隨喜是有漏心。非是理中觀行。 大乘隨喜通漏無漏。始行人隨喜是有漏。深
行隨喜即是波若正觀。無得無依。故是無漏。 又小乘隨喜生身菩薩功德。無有隨喜法身 功德。以小乘法中不說菩薩得法身。故論自 他隨喜。
[0445a25] 問。隨喜是自行。化他門。
[0445a25] 答。正是 化他門。所以然者。菩薩本為教化眾生令作 福德。而眾生能作者菩薩歡喜。故是化他門。 若自欲除嫉妬煩惱求福德故起隨喜。是自
行門也。
[0445b01] 論二經隨喜。
[0445b01] 問。法華明隨喜與大品明隨喜 何異。
[0445b02] 答。大品正說無得隨喜。隨喜即是波 若。故論主云。佛欲令須菩提就隨喜門說波 若。故明隨喜。
[0445b04] 問。云何就隨喜說波若耶。
[0445b05] 答。知能隨喜之心。及所隨喜之福無得無依。 不能不所。非二非不二。如此歡喜心即是波 若。又以波若心隨喜故隨喜即是波若。
[0445b07] 問。 前境福德為所。菩薩之心為能。有此能所可 名隨喜。今云不能不所云何名隨喜。
[0445b09] 答。論 主云此中應用波若及傴和。以波若故知能 所未曾能所。以傴和故雖未曾能所而能所 宛然。能所不動無能所。無能所不動能所而
不失能所。無能所如鏡中像非像非不像。欲 言其像像非真有。欲言非像事像既形。非二 非不二亦爾。以波若故非二。方便力故非不 二。故言非二非不二也。
[0445b16] 問。法華明隨喜云 何耶。
[0445b17] 答。波若但取無所得隨喜。法華通明 得無得隨喜。何以知之。直明一因一果能信 受不逆。即是隨喜。不開得無得二也。
[0445b19] 問。大 品何故開得無得。而法華不開耶。
[0445b20] 答。波若 為破有得住著。故明無得隨喜。有所得不動 不出不能至佛。故非波若也。法華合取者。 此敘諸佛出世大意。說一切教皆為開一正
道。故低頭舉手之善皆入一乘也。又五乘人 謂四乘善根不作佛。佛乘善根方作佛。為破 此病故明一切善皆作佛也。
[0445b26] 問。若一切善法 作佛者。一切善皆能動出耶。
[0445b27] 答。一切善亦 能動出。所以然者。由有所得善相資故然後 生無所得善。有所得善是無所得遠緣。以此 言之亦有動出之義也。
[0445c01] 問。若爾與大品相違。
[0445c02] 答。波若明不動不出者。但取近緣不取遠 緣。何以知之。動為順忍出為無生忍。有所 得非此二忍耳。亦得是二忍之前遠緣也。
[0445c05] 問。二經得相成不。
[0445c05] 答。正相成也。大品雖明 無所得善。要須藉有得為遠緣。法華雖明得 無得皆入一乘。若欲出三界至佛道。要須無
得也。又大品雖用無所得。要須識三乘是權 一乘為實。故求佛之心乃得堅固。法華雖知 一乘為實三乘為權。要須破有所得心。學 無所得觀。方能動出以成佛道也。
[0445c11] 問。所隨 喜福能隨喜心云何同異。
[0445c12] 答。凡有四句。一所 隨喜福劣。能隨喜心勝。如二乘有所得人作 福。菩薩無所得心隨喜也。二所隨喜福勝。
能隨喜心劣。如諸佛菩薩所作福有得人隨 喜之。三者俱勝。同是無得。四者俱劣。同是 有得。若隨喜法華者則法華唯勝不劣。能隨
喜通勝劣。隨人位行深淺而隨喜也。
[0445c19] 論同異。
[0445c19] 問。隨喜與四等喜.七覺中喜.五受 喜.四禪喜何異。
[0445c20] 答。四等中喜謂慶前人脫 苦得樂。隨喜門通隨一切聖凡所作功德而 喜。此義不同。但四等要是定心。今通定散。又
四等中喜但據脫苦果故喜。今通隨喜因果 也。七覺中喜是無漏隨喜門。通漏無漏禪杖 中喜是定心。但是喜受。今通也。五受中喜是
果報。今是因門。彼是自悅今是慶他。彼是無 記今是善法也。
[0445c27] 問。前人自作福今隨喜之。 有何益耶。
[0445c28] 答。釋論云。如人賣香有人買香。 復有人在邊亦得聞香。隨喜亦爾。不動身口 亦得福也。
[0446a02] 論惑障。
[0446a02] 問。隨喜破何等惑。
[0446a02] 答。直言隨喜正 破嫉妬。若法華明隨喜亦破嫉妬。又破不 信一乘壽量義也。波若中隨喜即是波若。此 破有所得心也。
[0446a06] 六千功德義。
[0446a06] 有人言一切善法不出十善。始 自不殺及不邪見。持一不殺戒以不盜等九 事莊嚴之。則一一善皆具十善。十善便成百
善。此百善有自行化他讚嘆隨喜。故成四百。 將此四百配五種法師。五種法師各有四百。 合成二千善。此二千善各有上中下三品。
便成六千。但三根用強故有千二百。三根 用弱故有八百也。
[0446a13] 評曰。此釋意具五種法師 乃具六千耳。一一法師無六千也。而經云。 若讀誦乃至書寫者。不必要具五師方有六
千。能讀能解如說修行亦得六千。但此義難 明未可專釋也。注經云。始乎十善一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