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 Hua Yi Shu 法華義疏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義疏卷第三胡吉藏撰
方便品第二之一
[0482b18] 有四重門:一、來意門,二、釋名門,三、同異門, 四、通別門。
[0482b19] 問:
[0482b19] 此經玄音始唱歎佛智甚深,多 寶讚善稱大慧平等,故文雖七軸宗歸一乘。 今以何義初明方便?
[0482b21] 答:
[0482b21] 將欲顯一乘為真實, 必須前明三乘為方便,若不前明三乘為方 便,即不得顯一乘為真實。故此經云「開方
便門示真實相」也。《注經》云「既唱擬一之端,宜 前辨分三之意」,並其證也。
[0482b25] 釋名門者,外國 稱傴和拘舍羅,傴和稱為方便,拘舍羅名為 勝智,謂方便勝智也。但方便之名有離有合。
所言離者凡有三義:一者、就理教釋之,理正 曰方,言巧稱便,即是其義深遠、其語巧妙,文 義合舉故云方便。此釋通於大小,不專據三
乘。二者、眾生所緣之域為方,如來適化之法 稱便,蓋欲因病授藥,籍方施便,機教兩舉 故名方便。此亦通於大小,非專據於三乘。
三者、履嶮得安稱方,稟教獲利稱便,五濁之 嶮非三乘則不安,故云履嶮得安,稟三乘教 則便獲利,故以教為方以益為便,教益雙舉
故云方便。此亦通於大小,非專據三乘。次 合釋者凡有三義:一者、方便是善巧之名,善 巧者智用也。理實無三,以方便力是故說三, 故名善巧。
[0482c11] 問:
[0482c11] 無三說三,云何名善巧?
[0482c11] 答:
[0482c11] 由 無三說三眾生遂得實益,故名善巧。
[0482c12] 問:
[0482c12] 既得 實益應名為實,云何乃言方便?
[0482c13] 答:
[0482c13] 就益而言 亦得稱實,今望理實無三假名說三,據理望 教故名方便。
[0482c15] 二者、說於三乘為令眾生悟入 一乘,故此三乘為趣一乘之由漸,故名方便。 如下文云「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又云「我此
九部法入大乘為本」,故說三乘為一乘之方 便也。三者、合前二義圓成一旨,所以無三說 三者,欲令因三悟不三,是以二言合成一意 也。
[0482c21] 問:
[0482c21] 三乘方便有幾種?
[0482c21] 答:
[0482c21] 凡有三種:一、身 方便,如現作二乘及垢衣長者、樹王之佛。二、 口方便,則無三說三,謂虛指門外明有三車。
三、意方便,則二思惟也:一、思惟尋念過去佛; 二、思惟我出濁惡世。此則上同古佛下順眾 生,二種因緣起方便智,謂意方便也。
[0482c26] 同異 門者,
[0482c27] 問:
[0482c27] 舊亦明三乘為方便、一乘為真實,與 今何異?
[0482c28] 答:
[0482c28] 今序經始終凡有四意:一、以三乘 為方便以、一乘為真實。所以立此義者,昔稟 教之人執三為實,不知三是方便,為欲行之
故,明三是方便、一為真實,令捨三以入一乘 也。二者、稟教之徒雖復捨三遂封一實,麁惑 雖去細染尋生,為對彼故明三之與一皆是方
便、非三非一乃稱為實。三者、稟教之流乃識二 是方便,更封兩非為理極,是故今明三一為 二、非三非一名為不二,二與不二皆是方便、
非二非不二乃是為真實。四者、二與不二乃 至非二非不二猶是四句,未免名言,並稱方 便,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乃為真實也。乘
方便、乘真實既有四階,身方便、身真實亦有 四句也。一、以短為方便、長為真實。二者、以長 短並為方便、非長非短為真實。三者、長短為
二、非長非短為不二,二與不二並是方便、非 二非不二乃名真實。四者、二與不二非二非 不二猶是四句,未離名言,並名方便,如來法
身四句斯忘百非皆絕乃稱真實。故〈壽量品〉 釋法身云「非實非虛非如非異,具足十不」, 如彼文說之。
[0483a19] 通別門者,據別而言,正以三 乘為方便,就通論之,方便是善巧為義,善 巧通今昔也。今欲融會三一之所由,稱歎諸
佛之善巧,所以然者,昔辨三教、今說一乘,前 後相違義成鉾楯,則物不生信,故會釋云,所 以昔三今一者,蓋是深照物機善巧施教,故
不相違也。故方便是三一之總名,今昔之通 稱,是以命初題「方便品」。但此義難明,今以 四句顯之:一者、昔開今覆。謂昔開三、今覆三。
二者、昔覆今開。謂昔覆一、今開一。三者、今昔 俱覆。昔覆一、今覆三。四者、今昔俱開。昔開三、 今開一。所以有此四句者,皆是如來知機識
法善巧為緣,無相違背,故悉名方便。所以 方便通今昔也。次舉無方便四句對顯之:一 者、昔緣執三覆佛一,不知說三為開一。二
者、今緣執一覆佛三,不知雖一不失三。三 者、執自性三覆佛因緣之一三。四者、執自 性一覆佛因緣之三一。如此昔執皆是無方 便,故無方便亦通今昔也。
[0483b08] 問:
[0483b08] 何文明方便 通今昔耶?
[0483b09] 答:
[0483b09] 下三請文云「諸佛第一方便」, 夫三乘是方便不名第一,一乘是第一不名 方便,今言第一方便,則知是諸佛善巧智名
第一方便,有此巧智故能說一三也。
[0483b12] 問:
[0483b12] 亦得 云一乘名方便,故言方便品以不?
[0483b13] 答:
[0483b13] 亦得爾 也。故《勝鬘經》云「一乘大方便」,即是諸佛大善 巧。《勝鬘》明一乘而題稱一乘大方便,《法華》開
宗之首亦宜用一乘為方便也。
[0483b16] 問:
[0483b16] 何故用一 乘為方便耶?
[0483b17] 答:
[0483b17] 如《百論》依空捨福,而《論》文云 「用無相捨福」,釋言以是方便則能捨福,若捨 有而滯空不名為方便,捨有不著空故名為
方便。《智度論》云「破常而著無常名無方便無 常,破常不著無常名有方便無常」,又云「破二 不著一是名為法忍」。今亦爾,為破二乘故明
於一,亦不令著一,故此一名方便。所以然者, 生死以取相為源,入道用無著為本,故下文 云「我以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0483b25] 問:
[0483b25] 《勝 鬘》、《大品》及此經皆明方便,有何異耶?
[0483b26] 答:
[0483b26] 凡有 四句:一、合乘合慧,如《勝鬘》合五乘為一乘,故 云合乘;若權若實總名大方便,故名合慧。二、
開乘開慧,如《法華》云「照一為權、照一為實」。 三、開乘合慧,亦如此經序昔二今一,故名開 乘;此之三一皆是如來知機識法善巧方便,
故名合慧。四、合乘開慧,如《大品》總說一切乘 皆入大乘,如〈會宗品〉云「若佛法菩薩法二乘 法皆入摩訶衍」,故名合乘也。就大乘中自開
空有二慧,故名開慧。
[0483c06] 問:
[0483c06] 《大品》已明一切法皆 入大乘,與《法華》何異?
[0483c07] 答:
[0483c07] 《大品》已會於法但未 會人。會法者,欲明大乘無法不攝,故《大品》 云「若有實語攝一切善法者,波若是也」。未會
人者,但二乘人至《大品》時大機未熟,故未會 人。《法華》則人法俱會,會人故同名菩薩,會法 名為一乘。又《攝大乘論》云「有二種會,一、顯會;
二、密會」。密會者如《大品》明一切諸法皆入大 乘,《顯會》者如法華會人也。又有二會:一、理 會;二、教會。理會者如《大品》明一切諸法皆入
實相,實相既無二,豈有三乘異耶?七卷《金 光明經》云「法界無二故乘無有三」,但未會三 教,故不名教會。《法華》理、教俱會。
[0483c18] 問:
[0483c18] 三乘是方 便,亦得名為實不?
[0483c19] 答:
[0483c19] 凡有四句:一者、於昔為 實、於今為權,謂對今一以望昔三是也。二者、 今昔俱實,昔以三為實,今以一為實。三者、三
一俱權,望正道為論,未曾三一,三一皆為 開道名為道門,故皆權也。四者、今實昔權,今 以一為實,於昔為非實義名為權。
[0483c24] 問:
[0483c24] 人天乘 亦是方便以不?
[0483c25] 答:
[0483c25] 若說三十三天常樂我淨, 指黃葉為真金亦是方便,若直說五戒十善 感人天身,不名方便。
[0483c27] 次開文句者,從此品去 至〈分別功德品〉格量偈以來十五品半經,名為 正說。大開為二,凡有十種:一者、從初品至〈法
師品〉凡有九品,明乘方便、乘真實;次從〈寶塔 品〉竟後有六品半經,明身方便、身真實。昔日 三乘謂乘方便也,今明一乘謂乘真實也。昔
日生滅之身謂身方便也,今無生滅身謂身 真實也。
[0484a05] 所以雙開此二者,釋迦一化凡有三 時:一者、雙說;二者、雙覆;三者、雙開。言雙說 者,佛初成道《華嚴》之會,為諸大士說究竟法、
明圓滿身,故長者居師子坐羅列寶物,即是 其事,故說雙說。但小器未堪,故鹿苑之會隱 一明三、覆本開迹,是以長者止於傍使更遣
餘人,脫珍御服著弊垢衣,即是其事,謂雙 覆也。至《法華》之會俱開二權、雙示兩實,謂 雙開也。初之雙說謂根本法輪,次之雙覆謂
支末之教,後之雙開謂收末歸本。此之三門 非但釋迦一化,總攝一切諸佛教門。《法華》結 會終始具足三門,但對昔雙覆故言雙開耳。
[0484a17] 二者、大明佛化凡有三門:《法華》之前攝一切 邪歸五乘之正,謂攝邪歸正門。此經初分 會五乘之異同歸一道,謂攝異歸同門。此經
後分明法身之果,謂引因趣果門。此之三門 無教不收、無人不化,斯經對昔但有二門,若 結會終始具三門也。如《玄義》序之。
[0484a22] 三者、大明 佛事凡有三輪:一、知他心,二、現神力,三、說 教門。此之三輪無佛事而不收、無群生而不
化,但初分經會五乘之教歸于一乘,謂說法 輪。後分之經明延促自在脩短適化,則神通 輪。故前文云「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後章
經云「如來祕密神通之力」,則其證也。
[0484a28] 四者、大 明佛德凡有三種:一者、法身;二者、波若;三 者、解脫。以正法為身故曰法身,無境不照
名為波若,無累不盡故稱解脫。所以佛德 但明三者,法身、波若無德不圓,解脫一門 無累不盡。但德無不圓復開為二:一者、法
身;二者、智慧。如世間人有身有智。又法身 為體,智慧為用。又內智無不照為波若,外 感無不應,功由法身也。又為對生死但有於
三:以對生死報障故說法身;對生死業障故 說解脫;對煩惱障明於波若。又總十二因緣 不出三道:謂苦道、業道及煩惱道。如來登中
道第一義山頂,與無明父母別,故永免三道、 具於三德。又對二乘三德未圓,明如來三德 圓。又有法身明如來身業,有於波若辨如來
口業,辨於解脫顯如來意業,如〈四相品〉說。今 此經亦具明三德所以稱妙,以凡夫二乘不 具三德故名為麁,但初分經明於波若,後分
之說辨於法身,斯二無累即是解脫。
[0484b17] 問:
[0484b17] 後分 明法身其文可見,初分云何辨於波若?
[0484b18] 答:
[0484b19] 如前云,釋迦玄音始唱歎佛智甚深,多寶稱 善讚大慧平等,即是其事。
[0484b20] 問:
[0484b20] 何處有明解脫 德耶?
[0484b21] 答:
[0484b21] 〈譬喻品〉云「二乘但離虛妄名為解脫, 其實未得一切解脫」。但離虛妄名為解脫者, 但免三界分段及見思之惑,若具斷五住備
傾二死名一切解脫。正用此法簡異二乘,令 捨保三歸於一極。
[0484b25] 五者、總談大小諸教,不出 因果法門。但大乘因果凡有二門:一、通因通 果;二、別因別果。通因通果者,通明十方三
世諸佛同行不二之因,同得一極之果。初分 經文正明斯法,謂通因通果。次明別因別果 者,別明釋迦久已成佛,過去行長遠之因,未
來證不滅常住之果,後段經意正明斯法,謂 別因別果也。
[0484c03] 六者、總明諸佛不出權實二智、 真應兩身。照三乘之智為權,鑒一乘之智為 實。初分之經正說斯二智。王宮現生、伽耶
成道為應身也;無始無終非生非滅為真身 也。後段之經盛談斯義,故辨於二身。
[0484c07] 七者、此 經秤妙法者,即是一乘。故〈譬喻品〉云「是乘 微妙清淨第一,於諸世間為無有上」。但乘有
二種:一、所乘之法;二、能乘之人。具能乘所 乘則乘義始圓。初分辨所乘之法,即是法妙; 次〈現塔〉以去明能乘之人,謂人妙也。何以知
然?如〈方便品〉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 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則所乘之法也。〈見塔〉 以去正釋如來常無常義,故辨能乘之人。如
此人法更無二體,則一正觀兩義說之。統御 之義為人,可軌之義為法,然正觀未曾人法, 為眾生故強稱人法也。
[0484c18] 八者、總論眾生迷倒 凡有二種:一者、迷因;二者、迷果。初分之經 破於迷因,後分之經斥於迷果。所言迷因者,
昔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則指大因為小果,封 教之徒遂執小果以為究竟,不知小果則是 大因,故是迷因。今明汝等所行是菩薩道,還
指小果為彼大因,破其自保究竟之執,故是 破迷因也。後分之經斥迷果者,如來之身實 無生滅,凡夫二乘謂是生滅無常,故破彼迷 情辨法身常住,所以斥迷果也。
[0484c27] 問:
[0484c27] 昔說大因 為小果,今還指小果為大因者,亦得昔說法 身為生滅,今還指生滅為法身耶?
[0484c29] 答:
[0484c29] 斯義不 類。昔覆相說如來身有為生滅,今開方便門 顯真實義,故辨生滅為應跡,無生滅為法身。 但封教之流執跡迷本,故開真應兩身,而小
果大因更無二法,與此非類也。
[0485a04] 九者、總收惑 倒凡有二種:一者、自倒;二者、他倒。初分之 經斥於自倒,後分之經破於他倒。自倒者,二
乘之人實非究竟,以顛倒故自謂究竟,故身 子云「我今自於智,疑惑不能了,為是究竟法, 為是所行道」,則其事也。後分之經破於他倒
者,如來果德於二乘為他,自惑己身既入無 餘,謂如來身亦同灰斷,故是他倒。今二段 之經雙破兩倒,初段之經顯二乘非究竟除
其自倒,後段之經明法身常住破其他倒。既 自他倒除則一切惑盡,便改小志發於大心。 又初段經破其自倒,令二乘人知彼涅槃非
是常住,則破其常倒,後段經文破其他倒,顯 如來常身破其無常之倒。二倒既除則應期 悟道。
[0485a18] 問:
[0485a18] 初分經破常倒,備破四倒不?
[0485a18] 答:
[0485a18] 具 破也。二乘之人自謂彼涅槃為常則有樂淨, 雖無人我而有法我亦有我倒,故知初經具 破常等四倒。後分經備破二乘人,謂佛是無
常苦空無我不淨,亦具破四倒。此經始終既 具破八倒,則是說涅槃竟,所應悟者並皆得 道。燈明佛不須說涅槃,意在於斯。但釋迦
為鈍根之人未悟,更廣說《法華》後為說《涅槃》 之教耳。
[0485a26] 問:
[0485a26] 前文何處破常倒耶?
[0485a26] 答:
[0485a26] 〈譬喻品〉云 「但盡生死其實未滅」,既稱未滅,豈是常耶?後 破無常者,其文易顯。
[0485a28] 問:
[0485a28] 二乘俱迷因果自他 兩倒,是何惑耶也?
[0485a29] 答:
[0485a29] 其人四住已傾,但有 無明故生斯謬。
[0485b01] 十者、大明說法凡有二門:一 者、直說;二、相成說。初分之經名為直說,直 說者,明理無二極唯一道清淨,故稱為妙。是
故文云「唯有一門而復挾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