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Fa Hua Yi Shu 法華義疏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義疏卷第四
吉藏

方便品

[0499a06] 「比丘比丘尼第二偈頌一百一 四行分為初四緣起一百一十行
正說緣起第二不淨第三 一者身子
不淨不虛 二者不淨未來眾生 小乘大法
眾生大乘初一四眾出家二眾增上慢所以然出家 專心道果禪定四禪
增上慢有人之上 增上 自高增上慢

[0499a19]

[0499a19]

[0499a20]

[0499a20] 真諦三藏:「聖法 邪法名為邪慢法如 究竟增上慢。」

[0499a22]

[0499a22] 何故名為

[0499a23]

[0499a23] 《無心進德然後會理 增上所以」。 則是有所

[0499a25] 「優婆塞我慢 既是丈夫不移 我慢。《無我無我
」。意謂無我我慢。「優婆夷 不信四眾不信大乘不信 出家二眾增上慢不信優婆塞
既是丈夫決斷從來 道理羅漢究竟故稱我慢 既是女人無餘不信。《
非有非有不信」。 :「非有是非 」,女子非有不信。「如是
。「 智人自知愚人 。「缺漏小乘究竟
一句小乘究竟究竟 小乘究竟得究竟不受不能
名為信心故稱 煩惱缺漏 便。「瑕疵釋疑
無行大慈何不 是故見過 瑕疵不可意地
無行 過去深重現在增上慢內心不捨聞說不受
。「糟糠 釋疑五千入佛何所是故五千中道斷常
三乘一乘 三乘不知三乘故云 罪人不堪
糟糠。「威德故去,《風起 塵沙日出黑白 」。「福德長行有罪
故去 不堪大乘

[0499c04] 「枝葉第二 。「舍利弗第二正說 四門一乘真實三乘方便門
偈頌說法四門一乘真實三乘方便門 所以四門
一乘真實三乘方便二明始終 第三讚歎讚歎信受初一 真實釋迦引證
同門長行釋迦 不虛顯教 三門顯教
釋疑說教大意 歸一時眾歸一
所以釋疑前後 故第 長行隨宜意趣難解
長行一大事因緣出現 第一小乘 大乘第一小乘
長行隨宜意趣難解 說教表意唯有諸佛 第一人天第二
二乘初中三門第一歎佛權智 第二歎佛根性。 「悉知第三佛說
三門歎佛權智良醫 知根後說 諸佛所得」,實智。「無量方便力」,
權智說法 三句現在性欲一句過去 業因由於
初一說教明教解義說教 初一九部經教法一行
涅槃小乘中說九部 涅槃則是次第九部四乘 二乘不出
人天涅槃二乘經論 四句大小大乘具足十二小乘隨分十二所以十二十二
眾生十二病故 九部所以九部 眾生九部小乘
約法小乘方廣 小乘小乘無補 授記小乘有人無問自說
大士眾生不請之友有無 小乘不能 大乘大乘
不須因緣譬喻不假論義 以此三部第三大略 菩薩藏方廣聲聞藏十一
大乘十二方廣 十二部方廣小乘十二部不為 方廣十一方廣
第四大乘滿字具足 十二部小乘半字唯有九部如今 正是法華十二部言教
涅槃經明知知法十二部經故知二者十二部不出 長行修多羅祇夜伽陀
為此三部 修多羅,《 智度論語言修多羅
修多羅。《涅槃經如是奉行 多羅三藏修多羅長橫 十二十二部修多羅
十一三藏 伽陀第二不等

[0500b16]

[0500b16] 十二部第二祇夜何故伽陀

[0500b18]

[0500b18] 佛說常規 九部不定 亂說九部長行
諸佛眾生修多羅 伽陀 修多羅未必在前伽陀不必在後本事
第二本事過去世事藥王本事過去世事本生未曾 因緣善惡未曾有善事
大地震動諸天身量 本末因緣譬喻 具足祇夜伽陀祇夜
婆提稱為 則是八部名為

[0500c03]

[0500c03] 大小方廣

[0500c04]

[0500c04] 具足方廣隨分方廣大乘 方廣名為方廣 小乘

[0500c06] 「鈍根 一行小乘九部 二乘人天不出九部
異同涅槃故人人天九部二乘二乘

[0500c11]

[0500c11] 小法何故貪著生死

[0500c11] 現在機緣樂於小法過去久遠貪著生死 樂於小法貪著生死 法則生死涅槃則是大乘生死
涅槃第二小乘。「 便二種二種 小乘涅槃
入佛。「決定大乘昔日言說 在於稱意決定 稱為決定大品顯教菩薩二乘
菩薩決定二乘決定顯教 顯教二乘決定大乘決定涅槃經師子吼決定諸眾生
佛性決定眾生一乘 無有唯有佛性佛性決定一乘

[0500c26] 「九部法第二九部 法意上半隨宜說教下半說教 九部悟入大乘大乘本意
大乘。「佛子心淨小乘 第二大乘五乘 四乘第五大三教
次第人天二乘大乘一一文中 有人
小乘方便昔日三乘大乘 方便三乘歸一小乘 大乘不然小乘小乘
方便大乘方便前列大乘 大乘方便昔日大乘方便故知小乘方便
方便六度菩薩大乘可是 便佛子無量諸佛所行深妙」, 則是假名真實大乘
中論聲聞生滅十二因緣 大心堪受深妙十二因緣 不滅」,若爾大小方便中論
方便後說真實今文

[0501a19]

[0501a19] 方便何故今文大乘

[0501a20]

[0501a20] 如來大小華嚴 靈山大小二乘一切所以 二教小乘菩薩
領解大乘 菩薩華嚴以來靈山之前大機早就 乃是菩薩先達聲聞 之後大為方便

[0501a26]

[0501a26] 何以

[0501a27]

[0501a27] 一者出品諸眾 我身我所即便如來」, 菩薩佛慧修習
小乘如是等人 佛慧」,大菩薩二者經文聲聞大乘大乘
晚生歡喜既是真實菩薩大乘大乘授記生歡喜真實 今文菩薩大乘授記
便,《華嚴方便則是謗法

[0501b08]

[0501b08] 大乘菩薩授記作佛既是真實 聲聞調然後
法華》,法華方便真實

[0501b11]

[0501b11] 《顯教菩薩二乘二乘 真實調法華》,乃是 先達後進豈可先達
便

[0501b14]

[0501b14] 大乘方便

[0501b14]

[0501b14] 大小大小緣故無名相中假名 大小方便非但大小方便 方便大小相對小乘未了
方便大乘稱為真實

[0501b18] 就此 第一菩薩福德利根 聲聞薄福鈍根第二
。「佛子心淨」,第一菩薩現在 聲聞凡夫 有所故稱。「柔軟有無所得
順從諸佛不違大乘牛皮屈折。 「利根略舉五根 大乘法海
。「無量諸佛第二菩薩 修行聲聞 。「諸佛第三
大乘聲聞大乘 大乘經大乘經法華 菩薩法華出品諸眾生
我身我所入佛」,佛慧法華平等大慧華嚴》、《 法華故知大乘道義
故云若是一法佛說種種諸眾生 」。《智度論「《法華經 異名」,明證。「如是來世成佛
第四菩薩授記聲聞 。「深心念佛」,第五菩薩修正解故 得佛二乘修正解故得佛
深心念佛了悟如來無生 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 諸佛現前」。大品云何念佛
念佛」,內外緣觀 念佛。「修持淨戒第六菩薩 修正得佛凡夫
有所淨戒行解無二正觀離過。「 得佛第七菩薩生歡喜聲聞
世間三禪遍身 得佛大喜」, 本性寂滅名為遍身」。

[0501c24] 「心行第二大教成道菩薩福德利根大乘

[0501c26] 「聲聞菩薩第二 則是一大事因緣出現 長行大事出世
菩薩十方佛土唯有無二 二事今文道理無二
出世大意所以 緣故聲聞 大機未熟菩薩大機早熟
是以二教靈山 聲聞菩薩大機是故 成佛為此因緣。「
三乘聲聞菩薩退路聲聞菩薩無退故云無疑。「十方佛土」,第二道理
無二道理唯有一乘無有二乘 聲聞菩薩法華一偈成佛 成上。「方便
無二何故二乘是故 據理無二方便。「假名 方便
法體是故畢竟無有二乘 假名字說。「引導諸眾生 無法虛名是故
示眾引出火宅因此空名實利 善巧成佛時空 一切。「佛智第三佛出世大意
道理諸佛道理 大事出世道理不為 出世是故道理出世大意

[0502a27] 第一諸佛大事出世 不為小事第二引證初文 一偈大事出世
不為小事上半 大事出世下半真偽唯一 事實是故諸佛事故

[0502b04]

[0502b04] 無二何故

[0502b05]

[0502b05] 無二無緣三明無聲則是 今文真實方便 真實

[0502b07] 「不以小乘 不為小事出世事實 大事出世不為
小事出世不以 。「大乘第二初一大事出世 所得法度

[0502b13]

[0502b13] 定慧則是 云何莊嚴大乘

[0502b14]

[0502b14] 是以故稱定慧無不無不
無不定則涅槃 菩提

[0502b18] 「 無上道第二不為小事出世 大乘平等便
大乘平等慳貪 慳貪不可平等 不可諸佛故云不可」。「
第二成上不為出世 自證 信心歸依佛如來欺誑
真法名為 稱之為欺誑。 「無貪所以欺誑內心
嫉妬眾生所以欺誑無貪欺誑。「諸法非但 無有一切諸法以內
生畏無諸十方無所畏。「 第二四句 我有相好無貪欺誑
身光世間 無貪欺誑無量 欺誑為人實相印定
諸法大乘大乘 成佛 大乘大乘。「舍利弗第三
誓願第二滿明初發心時一切悉皆成佛 得佛

[0502c15]

[0502c15] 如來初發心 一切成佛未成云何稱願滿

[0502c17]

[0502c17] 靈山一會大菩薩一乘 菩薩授記作佛一期出世 作佛則是一期滿
出品正意法華之前 佛乘滿五乘 眾生成佛滿為人一乘 即是名為滿

[0502c23] 「眾生第二釋疑來意上來一乘令眾生
成佛若爾如來何不一切二者本誓發願一切 滿本願出世何故三不
不得一切一乘 不得所以不得方便
。「眾生 佛道上半假設眾生 便下半有損無益
大有錯亂二者鈍根 不信誹謗。「眾生第二不得所以不得
知眾無有善本知眾二義錯亂。「善本未曾修行無所得菩提故此眾生
信解。「五欲第二眾生所以 愛見一切煩惱
家人出家外道諸見 生死外道諸見起見 煩惱一切眾生成就
三界愛見現行起見煩惱名為外道 其中起見為此
因緣愛見 愛果。「五欲 。「所以五欲
涅槃」,淨名」。 所謂因緣身心
愛果。「因緣從此以下二報

[0503a29] 通報 下半輪迴 相續。「受胎第二
所以生人化人 八苦上半略明生苦 八苦下半眾苦。「世世
時分不同世世增長 一世生生如此今生後世 增長

[0503b08]

[0503b08] 眾生託胎何故男女不同

[0503b09]

[0503b09] 父母黃門二根

[0503b10] 「邪見 稠林第二起見明見明見。「邪見稠林中有一見二見
六十二見一見外道諸見 邪見邪見眾多譬如密林故云稠林。「 二見。《智度論
無故」。四見邪見」。「依止 具足六十二六十二見。《大品》「譬如
我見六十二見」,我見六十二見。《 一異」,有無三不 相違諸見
一異 一則便斷見 常見斷常則是
有無有無有無邊見六十 二見邊見。「六十二見,《 佛母十四難為六十二十四
世間無常世間無邊死後不如合為十二 神異合為十四無常五陰
無常四句二十無邊 五陰二十不如 合為六十一異合為六十二
色有五陰二十三世六十斷常 六十二十六四十六
有無二種五陰便 三十凡夫五陰三十聖人五陰 三十六十涅槃三世涅槃 無二合成六十二見

[0503c11]

[0503c11] 五見六十二見

[0503c12]

[0503c12] 我見六十二見邪見 十二邪見見取六十二見 第一戒取六十二見四見
十二六十二見邊見

[0503c15] 「虛妄起見更生虛妄 諸見
出世不能一乘以此更生見取見。「我慢自矜諸見
自高外道出世不受一乘 。「諂曲不實上來正使正使正使之一。《
」,起見利根方能 不能我慢不受佛化 諂曲門徒。「千萬億」,第二明見所得
受生六趣 三尊是以文明愛見。「 難度愛見眾生可以一乘法

[0504a01]

[0504a01] 何處愛見眾生

[0504a01]

[0504a01] 出世 愛見眾生不得一乘

[0504a02] 「是故舍利弗第三不得方便。「 道諦。「涅槃滅諦略舉 出世因果

[0504a05]

[0504a05] 邪見眾生千萬 名字正法云何涅槃

[0504a07]

[0504a07] 邪見不得邪見眾生過去 小乘小根中途邪見小機 邪見

[0504a09] 「雖說涅槃第四 方便門故云。「諸法本來
涅槃無為寂滅般若四諦平等寂滅 涅槃寂滅因之明言
大品經 有人本來寂滅三乘 故云寂滅今文
小二涅槃小乘大涅槃 所以然小乘因果 得無則是斷常二見大品
諸佛菩薩」, 因果本來寂滅則是 涅槃

[0504a23]

[0504a23] 一乘何故大小

[0504a24]

[0504a24] 以求正是一乘大宗

[0504a27]

[0504a27] 大小涅槃

[0504a27]

[0504a27] 始末 小乘四住分段生死大乘譬喻品
虛妄名為解脫其實一切 」。二者小乘煩惱然後本來寂滅大乘煩惱本性
寂滅不復大品 」,二乘則是 涅槃聲聞布施
破戒邪見」,二乘 不見不空不見不滅大乘 不空則是不滅
譬喻品如來滅度滅度」, 諸佛禪定智慧」,不滅 法華大涅槃一乘

[0504b12]

[0504b12] 《 明本寂滅何故聲聞不得

[0504b14]

[0504b14] 《大品明本寂滅 聲聞不得 方便門本來寂滅真實義是故聲聞


[0504b17] 「我有方便力第三 第二 釋迦下半諸佛第二
上半誡令除疑下半信佛

[0504b20] 「過去無數 第二引證三世佛 長行一一三門化主教門
上半多劫 一劫一佛多劫 信心下半諸佛化儀不同一乘
。「如是世尊第二教門 一周明教偈頌第一明教第二神通明教
二門一行說教 。「大聖第二 神通明教一行
一句一句。「 便有人三乘方便人天乘 三乘方便有人小乘
方便大乘故云方便 文明說法方便今文說法 神通神通說法方便說法
過去諸佛教門說法 一乘

[0504c10]

[0504c10] 云何

[0504c10]

[0504c10] 外道心醉放光使 其事相如
方便」,放光實相即此

[0504c14]

[0504c14] 說法方便神通方便

[0504c14]

[0504c15] 今文開發正說方便 說法方便

[0504c16] 「第一義一實 第一有所稱為

[0504c18] 「眾生第三長行 第一過去現在修行得益第二過去佛滅後修行得益第三
二世修行得益教門不出說法二種修行不出三時不同過去能化 長行聞法種智
偈頌修行成佛則是六度六度成佛。「種種修福 四乘

[0504c26] 「諸佛滅度第二 滅度修行成佛第一明見 戀慕成佛供養舍利
造像三業供養成佛次第初見涅槃戀慕 供養舍利供養
造像造像三業供養 戀慕則是 信心隨順諸佛不違教門。「諸佛
滅度第二供養舍利。「萬億第三外國塔婆偷婆名數 方墳。《增一阿含
四事和合聖眾修治成道轉法輪。」四天下眾生六欲天不及梵天
供養狀貌 形似白檀香氣長安。「 人為第四造像。《優婆塞不許
不許開遮。「塔廟第五三業 供養

[0505a17] 「過去佛第三二世修行 。「則是上來說法皆得成佛

[0505a19]

[0505a19] 低頭舉手云何成佛

[0505a19]

[0505a19] 竺道生不受》,成佛不受 瓔珞經論師
人天 性相作佛難解 所得不動不出」,凡夫因之既有所得
云何成佛以此生法 善因不受有所有所 無所得無所得
所得不受無所得無所得不受有所 不受大品有所 不動不出無所得善能動能」,即是

[0505b01]

[0505b02] 人天善根既是有所云何成佛

[0505b03]

[0505b03] 人天善根得佛遠緣故云成佛 。《大品無所得善能 有所不動不出
成佛

[0505b06]

[0505b06] 人天善根云何成佛

[0505b06]

[0505b06] 善根二種一者二者 感人佛菩薩聞說大乘 一念無所得無所得佛道種子
有所無所得智度論 所得無所得」,故云遠緣

[0505b11]

[0505b11] 論師

[0505b12]

[0505b12] 一念 有所前後相生不成
法華童子佛塔成佛要是發菩提心成佛凡夫善根 決定聲聞善根成佛。《中論
精進修行菩提佛性不得成佛

[0505b19]

[0505b19] 既是有所善根云何無所得

[0505b20]

[0505b20] 有所決定性不能無所得 諸法決定性佛菩薩有所 無所有便無所得

[0505b22]

[0505b22] 無所得

[0505b23]

[0505b23] 無所得無所得 無所得無所得報稱 大品無生法忍波羅 」。

[0505b26]

[0505b26] 何故成佛

[0505b26]

[0505b26] 過去 眾生修行善根成佛

[0505b27]

[0505b27] 過去佛 釋迦

[0505b28]

[0505b29] 二乘眾生成佛通明五乘 成佛五乘 是故無異
成佛所以二乘成佛五乘成佛 二義一者二乘 人天二者舉人天乘二乘
佛言佛眼見過人天一念善根 成佛故知無有滅智 畢竟二乘不成

[0505c08] 「未來世諸佛 未來世諸佛第一 三事第二未來諸佛二門
化主一行得益。「諸佛本誓第二 未來三門初一本願
一行說法 諸佛初二。「諸佛 第三證明過去佛
得無一切成佛今文 根本無所得成佛成上 尊者權實
福慧解行 外形天人天人 。「知法無性一切法
而言無性 無故無性。「佛種緣起種子 一乘種子譬喻品佛種
」,則是菩提心種子 佛種眾生正覺」。 佛性種子菩提心
無性因緣佛種則是 菩提心佛種菩提心。「是故一乘菩提心
一乘發菩提心一乘則是 發菩提心唯有一乘無有二乘 菩提心唯有無有退路。「法住
菩提心種子明本佛性以為 佛種佛性雖說一乘發菩提心 不得成佛是故佛性三句
佛性法住法住佛性 異名一乘別稱。「世間相常住世間 眾生佛性佛性常住壽量品
如實知三界無有生死乃至 」,則是如來藏法身常住。「道場第二明知佛性道場見佛
。「導師方便第三佛性佛性 四句不可說無名相中 假名故云方便三乘方便
神通方便故此多種方便

[0506a18] 「天人 供養第三現在佛門一行 三事一行化主一句
教門。「第一寂滅第二 三事初一法輪,「第一寂滅 根本法,「方便力枝末法輪
,「其實佛乘歸本法輪。「知眾 第二廣明枝末法輪。「 第三釋迦同門
諸佛歸本法輪第二 諸佛本起末法歸本 本起起用
。「安穩眾生凡夫三界 二乘未免五百由旬惡道安穩中論諸法若有若無」,
不能安穩說中道一 二乘有無二見安穩。「種種法門」, 安穩佛道安穩第二
上半第三說教第四得益

[0506b08] 「舍利弗一乘真實第二三乘方便門長行 諸佛五濁方便今文
釋迦五濁一期四門第一法身五濁眾生大悲 第二悲心成道
一乘與其極樂 不能是故第三不堪 一佛乘方便調第四
三歸四門五濁五濁 初見五濁大悲心五濁不堪 五濁方便五濁 是故五濁

[0506b20]

[0506b20] 因緣

[0506b21]

[0506b21] 釋迦五濁一期始終 唯有四門譬如父母病苦 二者
病重不堪服藥不堪 重病四者重病 便除子四門不得 眾生心不得增減
一期出世四門非但釋迦一期 四門一切諸佛不出四門 四門火宅為生
長者第二門生不得 三門三車第四門生 大車前後唯有
復生 相應末世不見 穿鑿

[0506c07]

[0506c07] 既有云何

[0506c08]

[0506c08] 長行五濁 說法四門 說法後說前者
一周講經師大譬喻品廣說

[0506c12]

[0506c12] 四門

[0506c13]

[0506c13] 三身法身 大悲心成道諸菩薩華嚴 盧舍那第三聲聞三乘
釋迦所見菩薩 二乘所見法身 化身第四一乘了悟始終
具有三身法華壽量品三身

[0506c20]

[0506c20] 四門

[0506c20]

[0506c20] 四門具足 如來法身五濁眾生一期始終 根性教門
成道諸菩薩根本 法輪第二不堪根本法本起 枝末法輪第三會三歸一 法輪

[0506c26]

[0506c26] 既有法輪三身

[0506c26]

[0506c27] 諸菩薩盧舍那根本 二乘不堪 信解品弊垢」;第三
歸本弊垢 既有如是

[0507a02] 就此 四門合成十二第一所見悲心。「佛眼
五眼二門應身 父母身故肉眼道樹 遠見天眼三乘根性
法眼實相慧眼佛境界 法身五眼境界 名為肉眼外境名為天眼

[0507a11]

[0507a11] 五境五眼六道 天眼何故名為佛眼

[0507a12]

[0507a12] 五眼 一者果地佛眼 天眼聲聞慧眼菩薩法眼
入佛眼中佛眼因果 佛眼眾生名天佛眼 五眼六道眾生
天眼佛眼無所不知不見 眾生

[0507a19]

[0507a19] 五眼得名

[0507a19]

[0507a19] 得名肉眼 慧眼法眼見法
名為法眼天眼佛眼得名不定所以然 得名 諸佛菩薩名為淨天人中眼根
大千世界淨天名天 二者得名四王想通 天趣天中眼根名天
一切禪定 名為天住天住修得淨眼 得名故云天眼佛眼得名二種
得名人名佛眼 名為佛眼

[0507b03]

[0507b03] 五眼

[0507b04]

[0507b04] 法身 五眼應身既是報名色法 天眼通毘曇


[0507b07]

[0507b07] 五眼華嚴云何

[0507b08]

[0507b08] 肉眼一切 諸眾生慧眼諸眾生 根性差別四法諸法真實
第一義佛眼見佛十力分別了知一切一切 佛光出生涅槃無礙
一切法無有障礙普眼見法 法門初一肉眼天眼 天眼第二天前天第三慧眼
第五佛眼第六第七第八出生 第九無礙法眼第四 慧眼真諦第十普眼佛眼普見平等真法

[0507b20] 「六道眾生第二所見所見明見六道 明見有無

[0507b22]

[0507b22] 《大品五眼不見眾生」,

[0507b23]

[0507b23] 《淨名經佛世尊天眼 諸佛不以二相」,不以二相宛然 所見所見不見不見
。《大品明見所見不見 相違

[0507b27]

[0507b27] 六道六道

[0507b27]

[0507b27] 佛見 六道 不如三界三界」,《華嚴隨順
諸世間智慧寂然不同所見眾生顛倒眾生因緣假名 眾生。《大品不見道理之中畢竟無性
眾生不見因緣眾生佛眼 文具二義:「人天兩足尊知法無性即是 不見,「佛種緣起因緣
諸法決定性有無方便 切實不實四句」,決定性 不見四句諸佛
無我諸法實相非我無我」, 諸佛不見諸法實相 不見

[0507c12] 「貧窮福慧第二明見有無明見無謂有所 福慧大品有所
無道」。「生死明見二種苦果苦因 明見苦果上文福慧
生死令眾生苦果相續。「 五欲明見苦因生死 道行苦因苦果苦果苦因
五欲正是 三界煩惱通名羅漢三界有所
五欲決定然後所以。「 犛牛犛牛眾生 為人所得
眾生五欲備受眾苦龍樹敗德 由此出家。「貪愛
功用 生死苦境障生死 生死苦境障心所
。「所見」,。「大勢五欲病人大勢大勢 眾生愛病良醫。「斷苦法
大慧良藥眾生所見不知貪愛不識良醫

[0508a09] 「深入邪見第二明見。「外道三界涅槃提婆羅門 涅槃欲界涅槃
無想涅槃色界以為 涅槃無色 生死苦即是邪見邪見
五見見取

[0508a15]

[0508a16] 計生涅槃生死涅槃

[0508a16]

[0508a16] 生死涅槃為人

[0508a17] 「眾生第三悲者福慧苦因悲者外道非道 非道

[0508a20] 「道場第二眾生 五濁成道一乘不得 方便聖人
第一不得一乘第二 勸請第三初文思惟 思惟一行思惟
。「道場摩竭提寂滅道場 正覺。「經行有人表意樹立眾生大乘善根行者
如來樹立有人如來在此 成道行者取道 得道是故經行行善利物
有人隨從 世法世界悉檀世人思惟二種思惟經行思惟隨從世法亦作
。《 思惟」。「三七日 思惟。《三昧」,
十地論利物成道何故 思惟?」顯示大法 法樂令眾生如來增長愛敬
如是妙樂眾生說法 第二日方說法。」 日方薩婆多四十二
日方;《十二成道第二。《智度論五十七說法」, 可則五十七或是五十
十二相應見聞不須 。《薩婆多何故四十二 梵天未來善根未熟
安身然後令眾生尊重」。 如來深妙 鈍根隨從世法三思而後
三思常法三七

[0508b25]

[0508b25] 云何

[0508b25]

[0508b25] 內外 便

[0508b27] 「思惟如是第三思惟有人初七思惟佛智微妙思惟 眾生鈍根三七日思惟不可以妙慧
有人初七欲法一乘無機思惟一乘無機三七日 宿世因緣一乘無機
一乘不得三七日初七 大乘不得大乘 三七日不得
世法三七。「我所智慧今文 所思三事佛慧微妙眾生 不可以妙慧鈍根佛慧微妙
絕緣故稱微妙。「眾生根鈍明慧根鈍。「鈍根 一者所謂愚癡無明
。《毘婆沙譬如手足 不能得出眾生無明不能出生稠林。」「如斯第三
可以妙慧鈍根

[0508c16] 「爾時梵王第二 初一 一句一句。《智度論
諸天不同淨居天出家四天王 梵王轉法輪」。

[0508c20]

[0508c20] 眾生出世 說法

[0508c21]

[0508c21] 《不須 」。金光明轉法輪 十二部經」。後說諸佛法爾
外道譏呵外道多事梵天梵天 外道應答 十四

[0508c26]

[0508c26] 何故諸天 不明

[0508c27]

[0508c27] 勝人明天 智慧成道明天佛山 獨處成道無人故人

[0508c29]

[0508c29] 大通 何故十六王子後方梵王 何故明天不明王子

[0509a02]

[0509a02] 《法華釋迦佛惡世

[0509a04] 「思惟第三第一假設一乘第二 有損

[0509a06]

[0509a06] 上思思惟

[0509a07]

[0509a07] 不可以妙慧鈍根思惟假設 梵王一乘有損無益。「眾生 第二無益有損。「說法
第三一乘 利物一乘無益有損 入涅槃

[0509a12] 「過去佛 第三明初成道時眾不堪一乘 一佛乘分別

[0509a14]

[0509a14] 三乘

[0509a15]

[0509a15] 智度論梵王說法如來 甚深眾生鈍根梵王眾生 說法
」。第一眾生根性正說 得益三車化子

[0509a20] 初文第一過去諸佛 第二現在十方諸佛三乘第三隨順五濁眾生三乘
諸佛一下眾生即是因緣三乘 梵王四緣上半思惟古佛下半釋迦古佛道法
一乘化眾生不得一乘釋迦

[0509a27] 「思惟第二十方 勸說三乘第一第二 初文十方諸佛現身所以
釋迦一說合理 應現安慰讚歎安慰其實 樂法度眾生
世法安慰三乘方便 一行 。「我等第二諸佛則是
第一現在諸佛過去 方便第二現在諸佛根性 是故第三

[0509b09] 「舍利弗 第三釋迦歡喜初一 歡喜諸佛
諸佛。「南無歸命歸命 十方諸佛諸佛勸說三乘眾生慧命便是釋迦是故釋迦
諸佛諸佛勸說三乘既是救濟眾生即是救濟釋迦故稱

[0509b16] 「如是 惡世第三五濁眾生。「 思惟始末思惟一乘
思惟三乘思惟 思惟隨順世法 思惟古佛思惟思惟
諸佛思惟根性而言惡世十方佛自省 釋迦出於惡世勸說

[0509b24] 「思惟 第二正說小乘 乘時。「波羅捺」,
三乘波羅捺鹿 鹿故云鹿。《毘婆沙仙人」, 在此以為
有水波羅捺鹿 迦毘羅正是天竺之中 波羅捺迦毘羅西相去九百六十
轉法輪處在波羅捺相去二十

[0509c05]

[0509c05] 何故此處說法

[0509c05]

[0509c05] 眾生 聖人因緣一者、《毘婆沙
五處出家成道說法 」,三世諸佛此處說法故云

[0509c09]

[0509c10] 何以

[0509c10]

[0509c10] 出世轉輪王 從此不行空中 古佛說法」,故知

[0509c12] 二者 退不還淨飯王太子 無道鹿。《毘婆沙苦行
得道得道人見苦行便 無道鹿供養見佛 無道鹿
甘露門 聰明利根得道 命終昨夜命終
應得

[0509c22] 「諸法寂滅第三 三乘方便方便 所得三不不可
。「方便力第四 非一。「五比丘第五 所為二十
頞鞞跋提比丘 比丘比丘其後

[0509c29]

[0510a01] 何故說法

[0510a01]

[0510a01] 不同 同學利根得道 鈍根釋迦出世得道釋迦
過去饑饉 前來 過去供養
供養。 「轉法輪第六說教名字 而言成道自轉法輪自轉
說法。「便涅槃 四諦歸一 四諦一諦小乘四諦一諦 乘法上來

[0510a13] 「阿羅漢第三得益得益釋疑 轉四諦法輪三寶現世。「阿羅漢
。《說法羅漢

[0510a17]

[0510a17] 如初得道

[0510a17]

[0510a17] 《婆沙四善根得道」。

[0510a18]

[0510a18] 得道

[0510a19]

[0510a19] 《正法念經炎摩 天子

[0510a20]

[0510a20] 《智度論天子無生法忍」, 法眼淨云何

[0510a21]

[0510a21] 小乘法眼淨 小乘無生法忍道場至此 轉法輪經。「久遠劫來第二
釋疑壽量釋迦一說 諸佛涅槃久遠以來 方便利物
上來方便

[0510a28] 「舍利弗第四一乘 見大乘機一乘一乘 三乘生下
大車第一發生第二 一乘大車第三 歡喜第一
見大第二一偈第三一偈 無機有機第四一句有機 歡喜。「我見佛子大機
佛子非一故云千萬億 。「恭敬聽法根緣而言
故云恭敬。「 靈山。「 諸佛方便說法過去方便
不知方便起始 便所以方便三乘 大乘方便。「」,第二
大乘。「舍利弗 無機一者不知 鈍根二者二乘
法稱得人無我 名為究竟不信一乘名為 如此汝等
不同。「無畏第四有機 無畏一乘法佛心名為 真諦」,故知眾生能信 謗法

[0510b26] 「諸菩薩第二一乘 三乘人名菩薩。「正直方便 顯露名為正直鹿正立
不捨 但是正直 三乘佛道迂迴
三乘直至佛道故云。「 廢權立實

[0510c05] 「菩薩第三一乘菩薩 羅漢作佛不明 作佛羅漢作佛菩薩作佛
不明作佛菩薩 所以方便 相違菩薩
未知成佛退二乘 不退故舊。「三世諸佛第三讚歎一乘真實
三乘方便門三乘方便門 釋迦一期出世始終既已顯然開權 法華信受
初一作合諸佛儀式諸佛 釋迦諸佛根本枝末歸本釋迦諸佛儀式
歎佛故云千年 劫數所以然眾生 不見設有功德見佛善根
人為下半 所以然有人四十餘年 聞說一乘一乘難聞所以然
眾生凡夫二乘善根中道正觀 種子佛說一乘汝等 大通智勝佛至今
方能專心聽受 為難。「譬如優曇華 為難。「歡喜聞法內心
歡喜發言三世諸佛同行此道 聖心即是法供養三世佛如此 優曇華輪王出世優曇華
法華作法輪王故云長行

[0511a07] 「汝等第四除疑信受。「汝等 舍利弗第二上根弘經方法
一周身子 菩薩弘道利人說法則是 弘經傳燈一周
緣起正說 初四弘經方法三行得失一行
弘經方法稱之為祕方千金 歸一作佛
三行弘經方法初二誡令 一行初二 誡令愛人誡令起見
凡夫見小大樂 小乘大法。「慚愧清淨第二慚愧行人
愛見凡夫二乘改悔慚愧清淨行人大乘無所得正觀愛見 凡夫二乘故云清淨佛子
心淨。「舍利弗第二得失初一 一行身子 。「諸佛法如是
不知。「諸佛 身子 方知大師邪正
一句權實無疑總結

法華義疏卷第四

[0511b08] 永仁甲午初三先妣 沙彌十三滿幾許千萬愁緒
義疏第四 流行無窮乃至有頂阿鼻濟度無邊而已

[0511b13] 沙門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4 No. 1721 法華義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功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