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 Hua Yi Shu 法華義疏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義疏卷五胡吉藏撰
譬喻品第三
[0511b20] 所以有此品來者,斯經文雖七軸,宗歸平等 大慧。但入此大慧有種種門,或從法說門 入,或從譬說門入,或從亦法亦譬門入,若因
此三門悟入大慧,則三種是門;若因此三門 不得悟入則三種非門。故《涅槃經》云「或有服 甘露,壽命得長存,或有服甘露,傷命而早夭,
無礙智甘露,所謂大乘典,如是大乘典,亦名 雜毒藥」。但上根之人聞法說已解,無待譬喻, 故涅槃經云「乃為利根人說大乘九部經
略於譬喻」,即其事也。中根之徒未能忘言領 法,故聞法說不解,而能虛心待譬,故為說譬 喻。又隨風俗演教不同,震旦言多約法,天竺
語多引譬類。昔張騫尋河源至大月氏國,見 天竺使來而問之曰:彼土風俗其事云何?使 答曰:彼國鬪則乘象,言多引譬類。佛出天 竺,隨彼風俗,故立譬喻也。
[0511c06] 問:
[0511c06] 譬與喻何異耶?
[0511c07] 答:
[0511c07] 經論之中或稱為譬或稱為喻,故知譬喻 是眼目異名。亦得有異義者,譬者類也,喻者 曉也。假借近事以況遠理,曉諸未悟謂之譬
喻。《注經》云「譬以標事言心,喻以言心及事」也。 但經論之內有四句不同:一、假近喻遠,如此 經云「大富長者即是如來」。二、假遠喻近,如《涅
槃經》云「譬如涅槃非有非無,罪亦如是非有 非無」。三、以近喻近,如《中論》云「國無鍮石,譬之 如金」。四者、以遠喻遠,如《大品》明云何如實際?
謂如法性。以法性喻實際也。
[0511c16] 問:
[0511c16] 第二周譬喻 說既名「譬喻品」,初周就法說應名「法說品」,初 周既別題「方便品」,今復受何名耶?
[0511c18] 答:
[0511c18] 通而為 論互現皆得,但上就別以題名,今據通以標 目。所言別者,法說語通,方便名別,故從別為
稱。今言譬喻,其語則通,故從通為目,斯則法 喻雙舉、通別互題也。
[0511c22] 問:
[0511c22] 《大經》云「喻有八種」, 今是明何譬耶?
[0511c23] 答:
[0511c23] 若前品是法、今譬上法者, 則先法後譬,謂後喻也。若就此品而言,未有法 說,前明於譬,是前喻也。又今火宅喻是遍喻
也。八種喻中可含三也。但法譬二名其義不 定,人多謂譬但為事、法定是理,此實不然。《大 經》云「譬如涅槃」,則涅槃為譬;「喻如金剛」,則金剛
為譬,故知法譬之名義無定也。以不定故, 可得法以為譬、譬以為法,以譬為法則法非 定法,以法為譬則譬非定譬,當知非法非
譬強名法譬。故因此法譬為令眾生了悟正 道非法非譬,故上文言「是法不可示言辭相 寂滅」,寄言題品令悟無言,故云「譬喻品」也。
立品名應從「爾時舍利弗白佛言,我今無復疑 悔」文安之。而卷初身子領解如來述成及與 授記,此之三章未是譬喻。而忽在此立品
名者,有人言:上根人領解,望下立「信解品」,應 別立品名,但文少不足別題,故寄〈譬喻品〉 初說也。今明身子要由解前法說方能請後
譬喻,故後譬由前領法,所以立譬喻品在領 解之初也。
[0512a13] 「爾時舍利弗」下,此是法說中第二 大段,上根人領解。所以得領解者,以教是緣 教,故言教稱緣;緣是教緣,故言緣稱教。教稱
緣故應病授藥,緣稱教故如法服行,是故上 根即便領悟也。
[0512a17] 問:
[0512a17] 何故眾經得道不陣領悟, 此教受解而自敘耶?
[0512a18] 答:
[0512a18] 為是義故眾教不同, 若須一類,何名多部?又《法華》之前大小分流, 《法華》之後三一已會。此經既是大小交際,反
三之始、歸一之初,以義難明,故須述解。又 小乘之人而信大法,雖言已解容有僻謬;今 欲自陳請佛印定,故須述解也。又自陳領解
即是重敷一乘,使守迷之徒因此得曉。又若 上根人不序領悟,則中下之流便謂無人得解, 教便虛設則望崖而退,為欲誨引迷情故須
述解也。又佛上自說則是大人化小人,今 身子陳悟則是小人化小人。又上父化於 子,今是子化子,以義兼二化,故取信不難。又
是大人稟大教而悟大,小人稟小教而悟小, 此皆稱其理分不足述解。今忽小人悟大,蓋 是教所希聞,故須述解;若不述解,容言小人
終不悟大,無得佛理則還同昔經,則今教空 設也。又自述領解,擊彼迷徒,令守隅之人專 情自策,伊既已解我何猶迷?為是因緣故須
自述也。又上品末佛示弘經之方,勸上根人 秉解傳化;今既述解,則從佛前命也。
[0512b08] 就文為 二:初、長行;次、偈頌。長行又兩:初、經家序其喜 敬;次、發言自述領解。前有二句:一者、內心歡
喜;二者、外形致敬。內心歡喜者,歡喜從信解 而發,故示於喜貌以表信解。身子歡喜凡有 二義:一、有所除故喜;二、有所得故喜。有所除
故喜有二義:一者、昔舊疑悔除;二、今新疑悔 除。此二憂除,是故歡喜。有所得故喜亦有二 義:一者、聞上法說,得未曾有解故喜;二者、聞
上總記,豫欣得記是故歡喜。此二是喜中之 極,故稱踊躍。《注經》云「疑慮外除、喜心內發, 不覺舞蹈,是故踊躍也。」
[0512b19] 問:
[0512b19] 《成實論》云「無憂無 喜,羅漢功德」。今經何故云羅漢歡喜耶?
[0512b20] 答:
[0512b20] 有 人言:羅漢實無喜,為欲引物是故示喜。有人 言:本就六心判聲聞緣覺,羅漢由是外凡豈 無憂喜?此據理釋也。若就教釋此即無也,《成
論》云「憂喜要從想分別生」,羅漢斷正使盡無 復執惑,豈有憂喜耶?而經言有者,此義說慶 悅之心為喜,例如義說無漏觀智為任放樂
也。今明小乘內說羅漢無憂喜,就大乘論之 則有喜也。例如凡夫五欲不能動迦葉,菩薩 音樂則不能自安也。
[0512b29] 「即起合掌」第二、外形致 敬。將欲自陳領解,仰瞻如來請為印定,是 故避席表其敬誠也。又上即是意業歡喜,今
謂身業致敬也。「瞻仰尊顏」者,以仰瞻尊顏 思候可言之時也。
[0512c04] 「而白佛言」下,第二、發言 自敘領解,候得其機乃敢發言也。又上是 身心喜敬,今則口述領解也。就文為三:初、標
喜;二、釋喜;三、結喜。標中二句:一、標得喜之由; 二、正明得喜。「聞此法音」者,即〈方便品〉「同歸一
音」,謂得解之由也。「心懷踊躍」,第二、正明喜也。 既聞所未聞,故稱得未曾有也。「所者何」下, 第二、釋喜。以喜義未彰故宜釋所以。就文為
二:初、序昔迷故致憂;二、明今解故喜。初文復 開為二:一、序昔悔;二、明昔疑。以失大故悔、取 小故疑,疑悔既生則內心不悅,故須明此二
也。然取小既疑,失大亦爾,失大既悔亦悔取 小,此義互通也。「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者,總 敘昔日聞法也。「見諸菩薩授記作佛」者,別明
所聞事也。又向序聞法、此敘見人,一會之中 備有人法,故具陳也。然見諸菩薩受記作佛 可通大小,大乘中論《波若》已上、竟《法華》之
前,皆明授菩薩記;然三藏中亦有此說,《釋論》 云「中本末阿含經,記彌勒作佛,明土淨人華 神德無量」,身子見此便起悔心也。「而我等
不預斯事甚自感傷」者,哀傷己等不預勝流 也。「失於如來無量知見」者,既失偶於同朋,又 喪果於無量,何苦如之?所以傷歎也。
[0513a01] 「世尊我 常獨處」下,第二、明舊疑,即謂佛賜偏也。失於 大果,由佛授小,故妄咎於佛。「我常獨處山
林樹下」者,前明在會見聞之時,此敘獨處思 惟之日也。「每作是念」下,正出所疑也。「同入 法性」者,法性即是實相,三乘得道莫不由
之。《中論.觀法品》云「得實相者有三種,謂三乘 人」,《大經》云「觀中道者有三種」,皆是其事,故言 同入法性也。
[0513a09] 問:
[0513a09] 身子何處聞法性而悟耶?
[0513a09] 答:
[0513a10] 身子入法性有三時:一者、初遇頞鞞即聞空 法,故云息心達本源故名為沙門。本源者即 法性也。以聞此言得法眼淨,所以入也。二者、
身子得初果已,後聞佛與長爪論義,責不忍之 見墮麁細兩負,明諸法空。身子聞於此言便 成羅漢,又是同入法性也。三者、從得羅漢已
後歷聞《大品》及方等眾經,皆明三乘同入法 性,故始末言之凡有三時同聞法性。
[0513a17] 「云何如 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者,同入法性,明所證是 同,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明所得為異。實由見
法性有淺深,而謂佛授有大小,不自省過而 疑佛賜偏也。「是我等咎非世尊也」下,第二、 明昔疑悔既除,今得解歡喜也。就文為兩:初、
標章門;次、釋章門。向不審思妄咎於佛,今三 復尋究失在於我,故云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所以者何」下,釋章門也。凡有二句:初、明不待
說大故失於大,次、明自取於小是故證小。此 二並是自失,非佛過也。「若我等待說所因」者, 待謂當待之待,所因者謂學地六度等諸
行,六度等諸行並是成極果之因,故謂諸行 為所因也。若我當待斯說者,如來必用大乘 以濟我苦海而勉累縛,故云若待說所因則 成三菩提,必以大乘而得度脫也。
[0513b03] 問:
[0513b03] 何以知 然耶?
[0513b04] 答:
[0513b04] 上文云「諸人今當知合掌一心待」, 待後佛起定說法也。又經云「待處待時待人」 必是後時事也。「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
下,此第二、明自取於小。明由我不解故自取 小,則咎在己、過非佛。
[0513b08] 問:
[0513b08] 方便隨宜此有何 異?
[0513b09] 答:
[0513b09] 方便者顯法非真實,隨宜者隨前人機 宜,人法不同是以兩出也。又方便與隨宜二 事各別,方便者階漸為義,如七方便之流,謂
教有大小而匠者說法自有階漸,說小應先、 明大宜後,為化宜爾即名隨宜。「我若解者便 應棄先之小待後之大」,由我不知便謂小為
理極故信受取證,失大之過所以在己也。
[0513b15] 問:
[0513b16] 五人是初聞佛法,身子何得稱初聞耶?
[0513b16] 答:
[0513b16] 此 言初聞者,不云身子在眾人之初。但身子本 學外道,初從頞鞞始聞佛道即證初果,鬢髮 墮落便成沙門。
[0513b19] 問:
[0513b19] 《成論》云「取衣時有煩惱,取 衣已無煩惱」,身子大利根人,何故不即成羅 漢而證初果耶?
[0513b21] 答:
[0513b21] 《婆沙》云「波羅蜜聲聞必前 證初果後成羅漢,法如是故」。有人言:身子博 學多聞,於世俗智慧勝、於入道智慧劣,故不
及取衣時有煩惱、取衣已無煩惱人也。
[0513b24] 「我從 昔來」下,第三、結歡喜也。將結喜故重牒昔憂 也。「我從昔來終日竟夜」并牒上二處文也。牒
前在會、騰後獨思,明無時不爾,故云我從昔 來也。於日則終、於夜又竟,每自剋責,豈有悅 時也。「而今從佛聞所未聞」者,此正明今喜也。
[0513c01] 問:
[0513c01] 但應明喜,何故前辨憂也?
[0513c01] 答:
[0513c01] 身子喜,從憂 除故喜生,昔既疑悔所以生憂,今疑悔除 故歡喜也。又據益物言者,前序迷憂,示我
同物;今悟故喜,引物同我。又此二事並為引 物,身子於聲聞中最為第一,取小失大既生 疑悔,諸餘羅漢道劣身子寧得保小不欣大 耶?
[0513c07] 問:
[0513c07] 疑悔通今昔不?
[0513c07] 答:
[0513c07] 疑通今昔、悔但據昔, 昔失大故悔,今明不失大則無悔也。疑通 今昔,者昔以教理相疑,理既唯一教不應三。
今疑者,今昔兩教相疑也。昔教說三,今何由 辨一?如三請中說也。「身意泰然快得安穩」 者,憂悔塞心所以不泰,疑搖其慮故不安穩
也。此文具含二喜:一、舊疑悔除故喜,二、今 疑悔除故喜也。「真是佛子」者,明佛子有二門: 一者、小乘有五佛子,謂四果及緣覺;二者、大
小合明五佛子,謂四果及法身菩薩。今云真 是佛子者,對小乘五種佛子並非真子,今悟 解一乘、堪紹繼佛種,始為真佛子。《勝鬘經》別
有〈真子章〉,如彼釋也。「從佛口生」者,上對小乘 之偽,總明今大乘為真子。此下別約三慧以 釋真子也。從佛教生聞慧解,故云從佛口
生。「從法化生」者,從理法生思慧解也。「得佛 法分」者,生修慧解也。故《毘曇》云「聞慧一向從 教生,修慧一向理生,思慧或時從理或時
從教」。依今文,思修二慧并從理生也。《智度論》 云「外書明婆羅門從梵天口生,於四姓眾生中 最勝」,今隨俗歎從佛口生。佛是真梵天,從佛
口生為最勝也。「從法化生」者,亦是借譬歎也。 如諸天等從父母膝上忽然化生,於四生內 為最勝,今從極法而化生乃是勝也。「得佛法
分」者,此亦簡歎也。入佛法有二人:一、貪名利 謂取財分,二、悟解佛法名取法分。今對昔者 取小乘分,不名取於佛法,若取大乘名取佛
法。如下文云「不失如來知見寶藏之分」即其 事也。
[0514a10] 第二、偈頌,頌上標、釋、結即為三也。頌標 喜為二:初一行半,正頌歡喜;次一行,稱歎於 佛。就初有三:初一句,頌得喜所由;次半行,
正頌歡喜也。「疑網皆已除」下,釋歡喜意也。喜 有二事:一、疑除故喜;二、有所得故喜也。「不失 於大乘」者,解昔所得即是大乘,昔說大因為
小果名於一說三,今悟小果即是大因故不 失於大乘也。又前一句明疑網除,此半行 明悔息,疑悔已除故歡喜也。「佛音甚希有」
下,第、二稱歎於佛。以解由佛得故歎佛也。 上半歎佛能除三界內眾生憂惱。「我以得漏 盡」者,自序身子無復三界煩惑所惱,但有失
大之憂、取小之惱,今聞佛教亦得除也。又 上半歎昔教有能除之功,下半行辨今教有 遣惑之用也。「我處於山谷」下,第二、頌上釋歡
喜義也。從此章去序身子三時憂除故喜:一 者、序得道後疑悔除故喜。二者、序是初得 道時執見除故喜。三、頌從今聞《法華》教疑
除故喜。此三收攝始終,一教意盡矣。前二 即是昔舊疑悔,從初得道竟《法華》之前也。次、新 疑,從聞《法華》始生也。
[0514b01] 問:
[0514b01] 此三頌何處耶?
[0514b01] 答:
[0514b02] 舊經師一向望長行以釋偈,都失偈意也。今 明偈頌者意乃大同,但偈望長行多是轉勢 說法也。欲頌前者:初一,頌上疑悔文也;次一,
頌上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文也;第三,頌上「而 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以去文也。就初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