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 Hua Yi Shu 法華義疏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義疏卷第八胡吉藏撰
藥草喻品第五
[0558a25] 所以有此品來者,自《華嚴》始集、終竟靈山前 會,謂開五乘之教也。此經之始至信解之終, 合五乘歸一乘也。今此一品,舉喻具釋開合
之義也。一地所生、一雨所潤,喻至理無二,故 合五乘以歸一也。而諸草木各有差別,謂隨 五乘根性說五種教門,謂開義也。若但開而
不合則得教而失理,若但合而不開則得理 而忘教,故今明雖開而合、雖合而開,雖合而 開,一而常五;雖開而合,五而常一。具識開合,
理教始成,是以此品釋成一化開合義也。然 雖開而合,合名開合;雖合而開,開名合開。合 開即非開,開合即非合,故非開非合、非五非
一,強為開合。故下文云「究竟涅槃常寂滅相 終歸於空」,蓋是諸法實體故稱為妙,不為諸 邊所染目為蓮華也。
[0558b10] 次依《法華論》明此品來 意者,火宅譬破凡夫病,窮子譬破二乘病,雲 雨譬破菩薩病,菩薩之人聞上來所說唯有
一乘,便謂畢竟無復三乘方便,此即得實失 權、存體忘用。然識權方乃悟實,達用乃鑒於 體,既不識權亦不悟實,即權實俱喪、體用並
亡。為治此病,故明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 諸草木各有差別;雖至理無二而於緣有五, 故權實義成、體用方顯。此經既稱「教菩薩法
佛所護念」,故令大士離凡夫二乘病及菩薩 病,始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0558b20] 次依述成意生 起此品者,〈譬喻〉一品正明說教,〈信解品〉明中 根領解,今此一品如來述成,述成者據譬而
言。一切草木凡有二義:一、不知同;二、不知異。 不知同者,不知一地所生、一雨所潤也。不知 異者,不知草木自有差別也。假設如有一
瑞草能知同異,即是奇特。稟教之人亦有二 迷:一、不知理同;二、不知於緣有異。而迦葉一 人能知理同、能知教異,乃名奇特。故下文云
「如彼草木而不自知上中下性,汝等迦葉甚 為希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能信能受」,故舉 雲雨藥草述成迦葉領解。若望迦葉,於〈信解
品〉十譬十恩嘆佛功德猶自未盡,故更說雲 雨草木之譬,廣嘆如來無方大用普益眾生, 嘆不能盡,故說此品也。若為釋成〈信解品〉者,
上明十譬十恩,無漏無為諸法之王,能為下 劣忍于斯事,即時眾謂佛過去之始、今會之 終屈曲崎岴難心苦心,是故今明如來雖復
府仰順從而無心屈曲。故《華嚴》云「無心於彼 此而能應一切」,故舉雲雨無心之譬釋成〈信 解品〉也。
[0558c11] 言「藥草喻品」者,藥是草木中治病之 通稱,草即形木之別名,而言藥草者,通、別兩 舉者也。但言藥草不舉藥木者,明木二即少、
草三即多,故廢少從多也。又今正述中根人 領解,故題藥草不題藥木。所以舉藥草喻中 根人者,凡有三義:一者、稟教得解,解生必能
滅惑,喻如藥草治病義也。二者、藥草能愈他 疾,喻聞教得解即成菩薩必有兼濟之功。三 者、藥草是草中之貴,顯成菩薩人中之尊貴,
異上聲聞未得領悟如鄙賤窮子也。
[0558c20] 問:
[0558c20] 藥草 無情而受潤,稟教有心而領解,何以為喻耶?
[0558c22] 答:
[0558c22] 欲明緣教相稱義也。雲雨無私而潤,草木 無心而受,若無私而潤、有心而受,即緣教相 乖,何由領解?故舉無心之根顯無私之教,可
謂其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 亦說如幻說、聞如幻聞,無言顯道、絕聽雨華, 即其事也。
[0558c27] 問:
[0558c27] 何以知然?
[0558c27] 答:
[0558c27] 文云「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我今既示不可示,雖示而無言, 亦是聞不可聞,雖聞而絕聽也。
[0558c29] 問:
[0558c29] 譬喻,藥草、 化城皆是舉喻,何故火宅獨受譬喻名耶?
[0559a01] 答: 通皆互得,而別不例者,火宅在初故受其通 稱,餘皆居後當其別名也。
[0559a03] 問:
[0559a03] 文具舉雲雨草 木四事,何故偏題藥草名耶?
[0559a04] 答:
[0559a04] 就文而言,藥 草在前喻機感扣聖,雲雨居後譬形聲應物, 要由感方應,故從初立名。又今述中根領解, 故以藥草題品,雲雨不爾故不標名。
[0559a07] 問:
[0559a07] 舉藥 草以述成故云藥草品者,上明窮子以領解, 應云窮子品?
[0559a09] 答:
[0559a09] 窮子通迷悟,今言信解故用 別以立名;卉木通於毒藥,今云藥草亦從別 為稱。
[0559a11] 問:
[0559a11] 上明窮子信解,從信解以立名;今云 如來述成,應從述成以為稱耶?
[0559a12] 答:
[0559a12] 今云藥草 品者,可含二義:一者、得述成中根領解;二者、 廣明佛教利益無邊。述成但得成前,闕於後
義故不云述成品。又領解題信解,就法為名, 述成稱藥草,據譬為稱,欲法譬兩存,不應一 類立名也。
[0559a17] 就品為二:第一、述成所解;第二、 廣歎佛德。遍告迦葉者,迦葉是中根之尊,又 是說譬之主,故偏告之。「及諸大弟子」者,善吉
之流也。「善哉善哉」者,《釋論》云「再言善哉者,喜 之至也」。「誠如所言」者,兩善哉述其言巧,誠如 所言印其事實。但稱嘆有四句:或言巧而事
不實,或事實而言不巧,或兩具,或雙無;今兩 具也。
[0559a24] 「如來復有無量功德」者,第二、廣嘆佛德。 就文為二:初、長行;次、偈頌。長行為二:初、略標
佛德無盡;第二、廣釋佛德無窮。上明言巧事 實者,蓋是一方之迹,未盡無方之化;無方之 化,非迦葉之所能窮也。《淨名經》明佛三號,
大千聲聞如阿難總持,以一劫壽不能受持, 況無量號?號尚如是,況復功德?所以然者,法 身即是實相,實相無邊故功德無邊,應身有
眾生數等方便,即功德亦不可盡。
[0559b03] 「迦葉當知 如來是諸法之王」下,第二、廣嘆佛德無窮。就 文為二:初、法說明權實二智,次、譬說辨形聲
益物。內有二智無幽不察,外有形聲益物平 等無私,蓋窮聖德之淵府、盡如來之化功,故 略舉斯二也。上〈信解品〉有十譬十恩,今如來
對之即明八法八譬。言八法者:一者、諸法之 王;二、所說不虛;三、說一切教;四、同表一理;五、 歎佛有照理之智;六、歎佛有知機之能也;七、
嘆佛善識教門;八、嘆佛應機說教也。
[0559b12] 「是諸法 之王」者,上十譬十恩但明一方之化即未能 自在,今明諸法之王即知化之無方。但於法
自在凡有二種:一者、體法自在;二者、化用自 在。具二自在,故名法王也。
[0559b16] 「若有所說皆不虛 也」者,第二句,標所說不虛。既越其所嘆,似言 過實,故今明言之實也。言實事多,略有三種:
一者、如來常依二諦說法故不虛也。二者、能 以巧智於一說三,說三之旨為詮一理,故於 理不虛;又於物實益,故言不虛。三者、就無方
釋之,如來實說亦實、虛說亦實,順說亦順、反 說亦順,以皆能開道、皆能益物,故無不實,故 無不順。故《涅槃》明四句:道說為道,非道說非
道,道說非道,非道說道。以道心而說四句,四 句皆道;非道心而說四句,四句皆非道。故《思 益經》云「一切法正、一切法耶」。
[0559b27] 「於一切法以智 方便而演說之」,第三,明說一切教。所以明說 一切教者,上十譬十恩蓋是一方之教,辨教
猶未盡,故今明說一切教,方乃窮也。「一切法」 者,《智度論》云「為、無為攝一切法;又識所知法、 智所知法亦攝一切法」,又云「五法藏攝一切
法:三世、無為及不可說也」。不可說即是諸法 實相,非有為、非無為,言忘慮絕。正量部云:第 五不可說者,即是十四無記也。《地持論》云「四
法攝一切法,謂世諦及世諦智、第一義諦、第 一義諦智也」。「以智方便」者,上句明所說之教, 今明能說之智。智謂波若,方便即漚和,此二
是諸佛父母、化物要方,故明之也。今正以智 為其體、方便為用,故以智方便說一切法也。
[0559c12] 「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者,第四,明教所 表理。上明以智方便說一切教,即是其言巧 妙,此句明教所表理,謂其義深遠,雖以智方
便說一切法,大宗終歸一切智之正觀也。
[0559c15] 「如 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者,第五句,明佛知 一切法終歸至極。此文釋上歸一切智地之 言也。由如來善知理無異趣,驗向異說皆是
到一切智之義也。
[0559c19] 「亦知眾生深心所行通達 無礙」者,第六句,明善知根性也。既知理一而 說有萬差者,以善達人根,隨其所宜故也。
[0559c21] 「又 於諸法究盡明了」者,第七句,明善識法藥。對 上達人根也。
[0559c23] 「示諸眾生一切智慧」者,第八句, 應病授藥不差根也。
[0559c24] 「譬如三千大千」下,第二、 譬說。前、開譬,次、合譬。今以三義釋此譬文:一、 廣開有八譬,二、合八為四譬,三、合四成二譬。
言八譬者:一、能生大地譬;二、所生草木譬;三、 興雲譬;四、澍雨譬;五、受潤譬;六、增長譬;七、同 一地一雨譬;八、草木差別譬。此之八譬即是
次第,前有大地能生,次有草木所生,以有草 木是故興雲,初既興雲次必澍雨,既有雲雨 即草木受潤,初既受潤後即增長,雖有受潤
增長然俱是一雨所潤一地所生,雖能生能 潤是一而諸草木各有差別,故此八譬次第 而來也。然要具八義譬義乃圓。今略合之,過
去世佛教能生如地,所生五乘善根種子如 草木,既有五乘種子感佛出世故如興雲,如 來出世必說正法次明澍雨,眾生初稟佛教
歡喜故名受潤,各蒙利益譬之增長,至理無 二如一地一雨,於五乘得益不同如草木差 別也。
[0560a12] 次、合八譬成四譬者:初一雙為能稟,次 一雙為所稟,第三雙為正稟,第四雙辨同異。
[0560a14] 次、合四譬為二譬者:初六名稟澤譬,譬於昔 教;後一雙論同異譬,譬於今教也。
[0560a15] 「三千大千 世界」者,有人言:此譬五乘眾生所住處,下明 草木喻能住五乘之眾生也。有人言:大地是
能生,譬過去世習因,草木是所生,譬現在世 習果也。今謂大地譬過去佛教,佛教無私能 生眾生善根,譬同大地。故下文云「一地所生」,
即其證也。所生五乘種子,譬同草木,但過去 佛教廣被無邊,譬同三千大千世界,此對迦 葉嘆佛一方之迹,今欲歎無方之化,故舉大
千為譬也。「山川谿谷土地」者,上總嘆佛教能 生,今別嘆五乘教為能生也。有人一一別配, 義多不似,今宜略之。
[0560a26] 「所生卉木叢林」下,第二、 明所生草木。前能生有兩:大千為總、山川為 別。今所生亦二:一總、二別。「卉木叢林」,總明所
生也。卉是百草之通名,木是眾樹之總稱,草 聚為叢,木叢為林,此譬總明五乘眾生也。「及 諸藥草」下,別明所生也。草有能治病者稱為
藥草,所生別者眾多而偏題藥草者,猶其有 愈病之功多所利益,即是偏嘆中根領解成 於菩薩,上紹佛業、下利益眾生也。「種類若干
名色各異」者,通釋草木差別義也。種謂種別, 類謂品類,略明草類有三、木類有二,合譬可 知。「名色各異」者,名以目體,色像外形,譬五乘
眾生名字不同體相各異也。
[0560b09] 「密雲彌布」下,第 三、明興雲譬。前明草木謂五乘種子,即是能 感,要由感方得有應,故次諸佛出世,喻若興
雲,即是應也。雲者喻佛身也。一、無心而應,譬 之如雲,故《華嚴》明無心於彼此而能應一切; 二、應身潤益,譬之如雲;三、能遮熱,總譬之如
雲;四、應身為說本,如雲為雨本,譬之如雲。而 稱「密雲」者,利益深重也。「彌布」者,廣益也。「遍覆 三千大千世界」者,平等遍益也。如《華嚴》云「其
身遍坐一切道場」,即是有緣同見義也。《涅槃》 云「雲名龍氣,由龍有雲,由雲有雨,由法身垂 應身,由應身而說法也」。
[0560b20] 「一時等澍其澤普洽」 者,第四、明雨譬。法施無前後,故云一時。又云 有感同聞。又如一時為說不偏故云等澍,遍 益無邊義同普洽。
[0560b23] 「卉木叢林」下,第五、明受潤 譬。初稟佛教信受歡喜名為受潤。就文為三: 初、總明受潤。「及諸藥草」下,別明受潤。「根莖枝
葉」譬信、戒、定、慧四法也。三草各有四法名上 中下,隨上中下各有所受總結受潤。
[0560b27] 「一雲所 雨」下,第六、明增長譬。亦有三句,初句、明能潤 是一。「稱其種性」者,第二、明教稱緣也。「而得生
長」者下,第三、正明生長。未生五乘善根者令 生,已生五乘善根者令增長,各成五乘之因 如華,各成五乘之果如實,後合譬中更有餘 義,現下文也。
[0560c04] 「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者,第七、 明能生是同譬也。
[0560c05] 「而諸草木各有差別」者,第 八、明所生差別譬。前三譬論昔教已竟,昔教 雖多不出三種:初雙、明能稟,次雙、明所稟,
後雙、明正稟。今此兩譬論能生是同、所生有 異,即是至理無二,於緣得益不同。所以論同 異者,為欲破今昔二病、稱嘆二人。破今昔二
病者,昔五乘人正執教異、不知理同,稟今一 乘教人偏執理同、不知教異,為破此二人,故 明理雖同不失教異,雖五乘教異而至理常
同,是以文云「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 木各有差別」。又破二病者,昔五乘人不知於 理未甞二,不知於緣未甞一,為破此病故說
於地雨未甞異、草木未甞一。今稟一乘教人 雖知至理未甞異,不知於緣未甞一,為破此 病故說於地雨未甞異、草木未甞一也。稱嘆
二人者,一、歎佛能知同異;二、歎迦葉能知同 異。能知同者,謂理一也;能知異者,謂教異也。 又能知同者,於理無異也;能知異者,於緣成 異也。
[0560c23] 「迦葉!如來亦復如是」下,第二、合譬。但合 七譬、不合大地譬,以大地是過去佛教,今正 明現在法門,故略不合之也。就合七譬開為
二章:初、合前五譬;次、合後同異雨譬。以前五 譬明昔教、後二譬辨今教,故開兩段合之也。 合初五譬又開為二:第一、正合五譬;次、舉譬
帖之。就合前五譬轉勢明義與譬說不同,第 一、合雲譬;二、合草木譬;三、合雨譬;四、合受潤 譬;五、合增長譬。所以與譬本不同者,譬本欲
明由感故應,故前明草木、後辨雲雨。今欲明 前有如來出世唱於德號,故前合雲;眾生聞 唱德號故來至佛所,故次合草木;眾生既來
至佛所故如來便為說法,故次合雨譬;眾生 聞法歡喜,故次合受潤譬;各蒙利益故次合 增長譬。
[0561a08] 就初合雲又開為二:第一、正舉德號 合雲;第二、勸物來聽受。就初合雲又開四別: 第一、舉形合雲;第二、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