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ofa Lianhua Jing Xuan Zan 妙法蓮華經玄贊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一 (本)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0651a06] 蓋聞至覺權真乘物機而誕跡,靈樞擅 妙應群品以揚筌,振融山而秀大千,騰 委海而津八萬,靉慈雲而廣庇,驟法雨以
遐清,滋兩木之分華,潤三草之殊茂。然以 幼商倦於綿險,始循誘於化城;稚子翫於 羬軒,竟照晉於犪駕。由是摧十軍之聖后,
解髻上之明珠,建八諦之醫王,授掌中之 妙藥,藻掞眾筌之表, 邃 軼百宗之外,籠七 地而孤榮九分,冠五乘而獨頴千古。大矣
哉!揚一實而包總太虛,振兩權而遺羅萬 象,豈可以溟輸類其深旨、妙高方其峻躅 者乎!
[0651a18] 首稱「妙法蓮華經」者,藻宏綱之極唱,旌一 部之都名。「序品第一」者,鏡義類之鴻標,顯 異筌之別目。法含持軌,綰群祥以稱妙;華
兼秀發,總眾美而彰蓮;體、業俱陳,法、喻雙 舉,半、滿之途已曉、取捨之路方著。經者為常 為法,是攝是貫,常則道軌百王,法乃德摸
千葉,攝則集斯妙理,貫又御彼庸生,庶令 畢離苦津,終登覺岸。序者,由也始也,陳教 起之因由,作法興之漸始。品者,類也別也,
區玄旨而異類,派幽筌而彙別。第者,次也 居也。一者,極也首也。經有二十八類條貫 真宗,此品次居極首,故名第一。
[0651b01] 經「如是我聞」。贊曰:初釋經文略以六門 料簡:一敘經起之意,二明經之宗旨,三解 經品得名,四顯經品廢立,五彰品之次第,
六釋經之本文。
[0651b04] 第一敘經起意者,略由 五義:一為酬因請,二為破疑執,三為彰 記行,四為利今後,五為顯時機。酬因 請中有二:一酬因,二酬請。
[0651b07] 初酬因有六: 一酬行因,二酬願因,三酬求因,四酬持因, 五酬相因,六酬說因。佛果不可虛成,必由
業行方得,行不孤起,必願資生。行願雖復 自興,無緣不能獨會,雖逢緣以求重,非率 爾而果成,要由持學始能得果,得果既圓
將陳應物。表經宗之深妙,先現大相之因, 大相既彰理須敷唱,故標佛本出世為一 大事故也。由此酬因具斯六義。
[0651b15] 酬行因 者,〈方便品〉中准論釋經八甚深云:「佛曾親 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
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難 解法者如來能知,隨宜所說意趣難解,一切 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八甚深者,一受持
讀誦甚深,二修行,三果行,四增長功德心,五 快妙事心,六無上,七入,八不共聲聞辟支佛 所作住持甚深。經唯有六,無第六第八,至下
當知。諸佛道法既盡行之,具行一乘種智之 因方得佛果,故今酬因說斯妙法勸脩因 行。
[0651b26] 酬願因者,〈方便品〉云:「舍利弗善聽!我 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如我 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令入於
佛道。」〈壽量品〉云:「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 得入於佛道、速成就佛身。」若昔因中、若今 果位,皆每發願令眾生猶如我身得入佛
道,故酬本願而說此經;亦令眾生發此願 故,行願相符致出世故。
[0651c04] 酬求因者,〈天授 品〉云:「吾於過去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於 多劫中常作國王,求大菩提曾不退轉。擊
鼓宣令四方,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 乘名『妙法蓮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王 聞仙人言歡喜踊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
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奉事仙人 經於千歲,為求法故令無所乏。爾時王者 今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以佛過
去願行雖成必由緣會,恒重此經,於善友 所專事求之。故今宣說令生求重。
[0651c14] 酬持 因者,前八甚深中,第一佛曾親近百千萬億 無數諸佛名受持讀誦甚深。初依菩薩供五 恒佛,第二依菩薩供六恒佛,第三依菩薩
供七恒佛,第四依菩薩供八恒佛,值多善 友長時受持。又釋迦如來過去自為常不輕 菩薩,於威音王佛滅後行不輕行,臨終之
時聞虛空中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 受持。即得如上六根清淨,更增壽命二百 萬億那由他歲,廣說此經。命終之後,得值
二千億佛皆號日月燈明,常持此經。以是因 緣又值二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燈王,亦於 此諸佛法中受持此經,常獲如上六根清 淨,其常不輕即我身是,故為往時常持此
經,今者說之勸常受持。
[0651c28] 酬相因者,既成 佛已將說此經,先為菩薩說《無量義經》, 次入無量義處三昧。天雨四華、地振六種,
四眾瞻仰、八部歡喜,放豪光以遠矚,眾見 此已疑生。彌勒發問,文殊告言:「如我惟忖! 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
擊大法鼓、演大法義。我於過去曾見此瑞, 放斯光已即說大法,乃至廣說。今日如來 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三世諸佛將說
此經必先有此種種大相,不同餘經,餘經 無此初大相故。相既非常故須說此,即將 說此經先現大相。先現大相者,為說此 經故也。
[0652a11] 酬說因者,下云「諸佛如來唯以一 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乃至廣說。無聲聞 弟子但教化菩薩,究竟令得一切種智。」故
三世諸佛成道究竟必說一乘,皆是因中方 便趣求。修學雖滿未曾演說,今時機會不 可虛然,故趣宿因說斯妙法。上來義類經 文甚多,恐厭繁廣故略指述。
[0652a17] 後酬請者, 如經中說,菩薩初生即行七步,放大光明 遍照十方,四顧觀視作師子吼,而說偈言: 「我生胎分盡,是最末後身,我已得解
脫,當復度眾生。」作是誓已身漸長大, 遊出四門見老、病、死及沙門相。既問識已, 欲捨親屬求無上果。中夜觀察,見諸伎人
后妃婇女,狀如臭屍深可厭患,即命車 匿令被楗低,諸天捧足夜半出城,行十四 由旬,到跋伽婆仙人所住林中,以刀剃髮, 持妙寶服貿鹿皮衣,遣車匿歸報父王
已。於熙連河側六師外道所,為降伏彼,六 年苦行,懃苦過彼,日食麻麥,厭其非道遂 食乳糜。受吉祥草,詣菩提樹坐金剛座,
以智慧力降伏魔軍,證大菩提永出三界。 是時三千大千世界主及餘天等,來詣佛所 請轉法輪,化佛讚揚勸且權說,時機未熟 且說方便未說實法。今既合宜,鶖子等請
說乘權實之境,文殊等請說乘安樂之行, 彌勒等請說身真應之果。故下經云:「我始 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常思惟
是事。乃至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 得道,亦應說三乘。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 現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隨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由是方便且說三乘。今機宜 熟,鶖子等請演暢真宗顯斯一實。故下經 云:「汝已慇懃三請,吾今豈得不說。」〈安樂行
品〉中,文殊發請,世尊廣說四安樂行。〈壽量 品〉中亦復如是,彌勒三請,佛言:汝等當信 解如來誠諦之語。三遍勸信,方說身之真 應,故為酬請說是《法華》。
[0652b19] 破疑執中有二:一破疑,二破執。破疑 者,佛自成道唯記菩薩當得菩提,不說 聲聞有得佛果。聲聞等疑永不作佛,故舍
利弗深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乃至廣 說。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 悔,諸小菩薩昔聞大乘,亦疑菩薩獨得菩
提、聲聞無分,或不定性諸小菩薩,疑佛菩 提 己 亦無分。由是三乘俱有疑網。由此經 云:「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
皆成佛無疑。」又云:「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 者,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又云:「菩薩聞 是法,疑網皆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
此中破疑亦兼破悔,昔悔修小不得作佛, 今聞得作悔所以除,知小乃為大之因故。 疑通三乘,悔唯小有,以寬攝狹,但說破疑 不說除悔,至後卷中當釋差別,故為破
疑說斯妙法。
[0652c06] 後破執者,聲聞有二:一決 定種姓,得聲聞果定入無餘身灰智滅。故 諸經云:「餘人善根涅槃時盡,菩薩善根不
爾。」二退已還發大菩提心,初是定姓、後不定 姓。然《瑜伽》及《法華論》說聲聞有四:一決定 種姓,亦名趣寂。二增上慢,此是凡夫得第
四禪謂阿羅漢。三退已還發大菩提心,亦 名不定種姓。且法華會得記,聲聞名退菩 提心,舍利弗等皆是此類,故經自云:「告舍利
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 謂已得滅度。」《優婆塞經》說:「舍利弗修大乘 道經六十劫,因施眼故,大行難成退求小
果。」鶖子亦言,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化城喻 品〉說十六王子所教化眾生過去結緣之始, 由是故名退菩提心,非不定姓皆是退類,
亦有昔日未求於大,今者但從小果趣大, 不定姓故。四者應化,應化非真。《攝大乘》說: 「諸大菩薩及佛等化示為聲聞,引實聲聞
向大乘故,富樓那等即其類也。」《法華論》云: 「此中唯為二聲聞記,謂退心、應化。其趣寂 者及增上慢,佛不與記,根未熟故。」菩薩
與記,雖復總言:汝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論言與記令發心故,退菩提心正當根 熟,為說一乘正破其執。應化非真,無執 可破,示相可爾。其增上慢既是異生,根現
未熟,故佛不與記。菩薩與記者,即常不輕 為具因,記令信有佛姓,復漸發心脩大 行故。其趣寂者既無大乘姓,何得論其熟 與不熟?應言趣寂由無大姓,根不熟故佛
不與記。菩薩與記具理姓因,漸令信大, 不愚法故。非根未熟後可當熟,故非菩薩 與記,令發趣大乘心,言當作佛。菩薩願
心方便化之令生信意,如《般若經》「我皆令 入無餘涅槃,非皆入盡」,菩薩記於趣寂亦 爾。若許趣寂同增上慢,不但不得名為趣
寂,甚違諸教,義不相叶。由趣寂者與增上 慢合一處說,翻譯之主同言根未熟令其 發心,正義應言趣寂根未熟故不與記,菩 薩與記令發信解大乘心故;增上慢者根
未熟故佛不與記,菩薩與記令發趣向大 乘心故。若趣寂者後亦作佛,違《涅槃》等處處 教文。
[0653a18] 菩薩亦二:一者頓悟,二者漸悟。漸悟 有二義:一者若從得二乘果發心向大名 為漸悟,由生數小或全無故。若從二凡而
歸於大即頓悟攝,未曾悟證二乘果故。生 數猶多不名漸悟,故《涅槃經》但說聖人八萬 劫等,不說異生迴心劫數。二者但從曾發
二心曾修二行,來歸大者皆名漸悟。具彼 姓故修彼行故,聞思悟解亦名為悟,何必 證悟?況復亦有生數小者,謂已定生即此 生時及一坐順決擇分等。經據劫定但說聖
人,何妨異生有生數小者?此經所說一乘 之理,論雖言為二聲聞說謂退心、應化, 法華一會正唯為退菩提心說,兼亦為應
化,滿慈子等亦在會故。若准《攝論》合以十 義說於一乘,義兼為三理亦無失,決定種 姓不愚法故,不定種姓迴求大故,其應化者
為化記故。雖亦可為二菩薩說,正宗唯為 漸悟者說。故下經云:「菩薩聞是法,疑網皆 已除」,義兼頓悟於理未爽。《攝論》十義解一
乘云:「為引攝一類,及任持所餘,由不定種 姓,諸佛說一乘。」所引攝一類即退菩提心 聲聞。及任持所餘即漸悟菩薩、退菩提心聲
聞,執著小果自謂究竟故。舍利弗言:我悉 除邪見,於空法得證,爾時心自謂,得至 於滅度。迦葉亦言:佛令我等出於三界得
涅槃證,於菩薩法不生一念好樂之心。此 皆昔時執著小意。即《攝論》云:「三種練磨心, 斷除四處障,緣法義為境。」四處者:一二乘
作意,二諸疑離疑,三於所聞思法中言我 能然餘不能爾,四於骨瑣乃至菩提執著 分別。二乘作意者,執二果為極故,為斷此 執而說此經,漸悟菩薩執佛菩提於己無
分,欲生退敗還住二乘,為任持此而不 令退。又復頓悟諸小菩薩,執唯已依大乘 修行可得成佛,已住聲聞不得作佛。今 破此執,顯二乘非極,住二乘者亦得作
佛,故說是經。由此《攝論》斷四處言一二乘 作意,二言我能然餘不能爾,即此二種諸 疑離疑,即是前也。
[0653b28] 彰記行中有二:一彰記,二彰行。初彰記 者,佛自成道未為聲聞授菩提記,今為授 記故說是經。故下經云:「我設是方便,令得
入佛慧,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所以 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 大乘。又迦葉言:又今我等年已朽邁,於佛
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不生一 念好樂之心,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皆歡喜得未曾有。」
又云:「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 有。亦說於因緣、譬喻并祇夜、優婆提舍經。」 唯為聲聞說此九部,不說授記、方廣、自
說,故此以前未為授記,今為授記故說是 經。
[0653c12] 後彰行者,今說菩薩一乘之行,一乘正 是菩薩行。故下經云:「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 根,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為此諸佛子,
說是大乘經。」又云:「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 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又云:「舍利弗! 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
事故。」要由修福、慧,照有、空,尋教詮、究 玄理,真解起、悟一乘。又且一乘有因有果, 因即七地四菩薩行,下隨所應並皆具配;
果即佛位菩提、涅槃。在三身中此皆攝盡。 又三周說一乘,明一乘境,〈安樂行品〉等明 一乘行,〈壽量品〉等明一乘果,明境欲發聲
聞心,明行令修菩薩行,因此方期佛果功 德,故為彰菩薩行說是《法華經》。
[0653c26] 利今後中有二:一利今,二利後。初利今 者,法華一會所有凡聖,宜聞法華而得益 故,此有二類:一果記利,二現證利。果記利
者,即為三機世尊三周說一乘義,會二 破二以利益今。〈方便品〉下至〈譬喻品〉鶖子得 記八部喜讚已來為第一周。經云:「諸佛世尊
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乃至諸佛 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故舍利弗 聞是說已,〈譬喻品〉中深生領解,佛述成已
便得授記。其〈譬喻品〉中舍利弗請下佛說譬 喻,并〈信解品〉、〈藥草喻品〉、〈授記品〉為第二周。 〈譬喻品〉云:「如來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之父,
乃至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 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大迦葉等聞是說已, 〈信解品〉中方生領悟,〈藥草喻品〉佛重述成,〈授
記品〉中佛便為大迦葉、須菩提、摩訶迦旃延、 大目犍連四人授記。其〈化城喻品〉、〈五百弟子 授記品〉、〈授學無學人記品〉為第三周。〈化城喻
品〉初說大通智勝佛事令其憶念,復云:「諸比 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乃至但是如來方 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富樓那等聞
是說已,於〈五百弟子授記品〉中深生領解, 佛述成已便為五百弟子及學無學人授記, 即是利今聲聞眾也。經出六處示現授記:
一者別記,舍利弗及四大聲聞眾所知識,名 號不同故與別記。二者同記,富樓那等五百 人千二百人,同一名故俱時與記。三者後記,
學、無學等非眾所知識,共同一號就下根 中後時與記。四無怨記,示現如來無怨惡 故,與提婆達多記。五通行記,顯示女人在 家出家修菩薩行皆證佛果,故與比丘尼
及天女記。此上五記說今時益皆如來記。 六具因記,常不輕菩薩禮拜讚歎言「我不 輕汝,汝等皆當作佛」,示現眾生皆有佛性
故,此之一種菩薩與記,說往時益。初三及 第五利聞《法華》記,餘之二種非由聞此記。 然前五記並名利今,即果記利也。然諸聲聞
授記以後,受變易生,相狀體義至後當知。
[0654b06] 現證利者,復有多種,如〈提婆達多品〉雖 龍宮涌出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