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ofa Lianhua Jing Xuan Zan 妙法蓮華經玄贊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二 (本)沙門基撰
[0671c20] 經「菩薩摩訶薩八萬人」。
[0671c20] 贊曰:第五聖德難 思眾。文有三:一標類舉數,二歎德,三列 名。此初也。梵云菩提薩埵摩訶薩埵,略云
菩薩摩訶薩。菩薩修行略有二門:一自利, 大智為首;二利他,大悲為先。菩提,覺義,智所 求果;薩埵,有情義,悲所度生。依弘誓語故
名菩薩。以二為境名為菩薩,有財釋也。 又覺是所求果,有情是自身,求三菩提之 有情者,故名菩薩。或菩提是所求果,薩埵
者勇猛義,不憚處、時求大菩提,有志有 能,故名菩薩。二皆依主。又菩提即般若,薩 埵謂方便,如是二法能利能樂一切有情,
故名菩薩,亦菩提亦薩埵。或及初解皆持 業釋。摩訶,大也。薩埵,如前。今此菩薩位居 八地已上,為簡前小及二乘位,故言摩訶
薩。無著《般若論》云:「諸菩薩有七種大故,此 大眾生名摩訶薩埵,如菩薩地說。」下大乘章 中別當具列。
[0672a09] 經「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0672a09] 贊 曰:自下第二歎德,有十三句,論以二門釋: 一上支下支門,二攝取事門。支者分義,上 支分謂總相,下支分謂別相,故論云:「應知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總相;餘是 別相。」此總相也。無上正覺,體即佛果所有五 法,謂淨法界,及四智心品。無著《金剛般若論》
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顯示菩提、及菩 提道」。阿耨多羅此顯菩提自相,解脫相故。 三藐三菩提顯示菩提者人平等相,以菩提
法故得知是佛。《大智度論》說「智、及智處俱 說名般若,菩薩地說菩提、菩提斷皆名菩 提」。故阿云無,耨多羅云上,三云正,藐云
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覺,即是無上正等正 覺。此有四覺:一無上覺,是總也,即顯菩提、 清淨法界。二正覺,簡外道邪覺故。三等覺,
簡二乘但了生空偏覺故。四又正覺,簡菩 薩,菩薩因覺未滿、果位非正覺故。此顯菩 提道即四智品,下一覺字貫通上四,由具
下三一切莫過,超遍等喻,真理所覺名無 上覺。然諸經論多說真理名無上菩提體, 以根本故。今此雙取佛果理、智俱名無上
菩提,於此二果俱不退轉。云何不退轉?由 具下十因不退轉,故於佛果能不退轉,決 定當證念念進修名不退轉。退者失也。轉者
動也。八地以上任運進修於大菩提,修習不 退無煩惱故,亦復不為一切有相功用所 動,名不退轉。由此八地名不動地,相用煩 惱不能動故。
[0672b08] 不退有四:一信不退,十信 第六名不退心,自後不退生邪見故。二位 不退,十住第七名不退位,自後不退入二
乘故。三證不退,初地以上即名不退,所證 得法不退失故。四行不退,八地已上名不 退地,為、無為法皆能修故。今此菩薩皆八地
已上故,言於無上正等覺不退轉,定當證 故,故不退者非即不轉。
[0672b15] 又不退有二:一 已得不退,初地即得;二未得不退,八地方 得。無上正覺是未得法故,八地以上能不退
轉,情祈正覺心進不動,法駛流中任運轉 故,名不退轉,此不退者即是不轉。
[0672b20] 經「皆得陀羅尼 (至) 轉不退轉法輪」。
[0672b20] 贊曰:下別 支分,有十二句,以十種示現分二:初九 自利,後一利他。初九又二:初八有為德,後一
無為德。初中又二:初五福慧,後三悲智。初五 又二:初三內行,後二善緣。初中有三:初一 熏修自利,次一利他,後一利法。善緣二中,
初一遇緣修行,後一讚美除疑。三悲智中, 初一慈悲,後二智慧,此中有三,一住聞法 不退轉,謂皆得陀羅尼,陀羅尼者此云總
持,總持有二,一攝、二散。攝者持也。此即聞 持,聞於文義任持不忘,即所聞之能持名 之為攝。聞即總持,體念、慧也。《十地經》云:「八
地以上菩薩於一切法能堪、能思、能持。」彼 論解云:「堪謂聞慧,思謂思慧,持謂修慧,於 一修慧分三用故。」散者施也。此有四種:一
法,二義,三能得菩薩忍,四明呪;施與眾生 故。此中二種,初是能持,即聞持是;後是所 持,餘四種是。復分為二:一自利,聞持等也;
二他利,法義等四。因、果別故。
[0672c09] 二樂說不退 轉,謂樂說辨才。辨才即是四辨、七辨而樂 說故。四辨者即四無礙解:一法無礙解,二
義無礙解,此二如次即是解教、理無滯智。 三詞無礙,解即解諸方言音無滯智,四辨說 無礙解,即說法等七辨無滯智。七辨者:一捷
辨,須言即言,無謇吃故。二迅辨,懸河湕泠, 不遲訥故。三應辨,應時應機,不增減故。 四無疎謬辨,凡說契經不邪錯故。五無
斷盡辨,相續連環終無竭故。六凡所演說 豐義味辨,一一句言多事理故。七一切世 間最上妙辨,具甚深如雷清徹遠聞等五種
聲故。四無礙解至〈方便品〉釋,多以後得智 及正體智為體外緣起故。
[0672c22] 三說不退轉,謂 轉不退轉法輪。法輪是所說,常說此不退轉 法故,謂轉如前四位二種不退轉法,名轉
不退轉法輪。又《彌勒所問經》云:「說自分功 德名轉不退法輪,說外分功德名轉不轉 法輪。」又說智名不退,說福名不轉。又說
般若名不退,說方便名不轉。又說有為 事名不退,說無為理名不轉。此法如輪 故名法輪。輪有三義:一圓滿義,八正道等,
轂、輞、輻等皆圓滿故。二不定義,佛從見道 轉生修道,從修道後生無學道,自得此已 復為他說,安置聖道於他身中,如是展轉
他得聖已,復為他說,喻輪不定故名為輪。 三摧壞義,蟷蜋拒轍輪能摧之,聖道在心能 摧煩惱,能摧未伏能鎮已伏,如王輪寶故
喻如輪。法輪有五:一輪自性,擇法覺支、 正見等是。二法輪因,能生聖道教、聞、思等。 三輪眷屬,聖道助伴五蘊諸法。四法輪境,
聖道所緣四諦等理。五法輪果,因道所證 菩提、涅槃。轉者說也。法既名輪說亦稱轉, 今隨所應說八地後行不退位此五法輪,故
名為轉。又此五體即是四法。教、理、行、果 皆名法輪。轉者動也顯也、運也起也。動宣 言教顯揚妙理,運聖道於聲前、起真智於
言後,圓摧障惱名轉法輪。下〈方便品〉當具 顯示。
[0673a19] 經「供養無量 (至) 之所稱歎」。
[0673a19] 贊曰:此有三句,初 之二句合為第四依止善知識不退轉,供養 無量 百 千諸佛,於諸佛所殖眾德本,論名
殖眾善根,以己身心業依色身攝取故。菩 薩修行莫過身心,今舉殊勝色身之業供 養諸佛、深植德本,攝取己之身心一切所有
善業。供養有十。〈菩薩地〉說:一現前供養,於 對現前佛設利羅及制多等,一切三寶親面 供養。二不現前供養,於餘佛制多等作佛
等想修不現前供養。三現前不現前供養,現 對前時復作是念:「一佛制多等法性即三世 十方諸佛制多等法性,故我今者現前供養
一佛制多等,即是供養三世十方佛制多等。」 修現前不現前供養。四於如是所,唯自供 養。五若起悲心以隨力物施貧苦等,願
彼安樂令他供養。六俱供養,自既作時復勸 教他作此供養。七財敬供養,以華香等敬 問禮拜,乃至以珍寶等修財敬供養。八廣
大供養,即以財敬長時多妙,乃至淨念迴 向菩提,自力集財從他求得,發願想化為 百千身,恭敬禮拜,一一化身出百千手持 散華香,出百千聲歌讚功德,復出百千妙
莊嚴具而為供養,於瞻部洲乃至十方,所 有供養普生隨喜,雖少用功而興無邊廣 大供養。九無染供養,不以輕慢、矯詐、放逸、
不淨等物,修無染供養。十正行供養,若有 須臾修四無量,乃至少時信忍離言真如法 性,起無分別住無相心,即為守護菩薩淨
戒,乃至修行四攝事等。修正行供養,應念 此為最上最妙,過前供養百千萬倍不可 比喻。修供養時應念:如來是大福田、具大
恩德,有情中尊、難遇獨出、眾義依止。如佛既 爾,於法、僧亦然。如《幽贊》上卷說。「殖」種也積 也立也。眾通平、去二音。
[0673b23] 五斷一切疑不退 轉,常為諸佛之所稱歎。「為」者使也被也。由 諸菩薩八地 已 上,位至斷於理、事疑盡,煩
惱、所知二疑俱盡,故第八地名決定地,乃 被諸佛常所稱歎。或由佛歎能斷眾疑,眾 疑菩薩住於何位,及所得證。今顯上位及 所得證,故除眾疑。
[0673c01] 經「以慈修身 (至) 到於彼岸」。
[0673c01] 贊曰:此中四句。
[0673c02] 六為何等事說彼彼法,入彼彼事不退轉, 謂以慈修身。論云「以大慈悲而修身心」, 此釋所由。諸菩薩為何等事,外為他說
法,內入證諸法?以大慈悲熏修身心,拔 苦與樂故,顯行二利但為慈、悲,不由餘 事。慈悲各有三,如下當說。
[0673c07] 七入一切智如 實境界不退轉,謂善入佛慧。此言顛倒,應 云入如實境界之一切智不退轉,即入觀 照智,與下第九別,若依論文便無異也。
[0673c10] 八 依我空、法空不退轉,通達大智達二我 無智也。
[0673c12] 九入如實境界不退轉,到於彼岸 窮實性故。
[0673c14] 經。「名稱普聞 (至) 百千眾生」。
[0673c14] 贊曰:此有二句, 合為一句。
[0673c15] 十應作所作住持不退轉,名 稱普聞無量世界,故能住持佛法令法不 滅。眾生聞名信向修學,能度無數百千眾
生,故名應作所作,菩薩所應作謂利眾生 故。上來上支。下支門下明攝取事門。論有 二釋。論攝取事門者,攝取諸功德事。
[0673c20] 初番釋 云:示現諸菩薩住何等清淨地中,因何等 方便,何等境界中作所應作故,此為總標。 論下牒釋十三句中,應分為三:於無上正
等正覺不退轉一句,是住何等清淨地中; 次有十句是因何等方便;後之二句是何 等境界中所作應作故。論牒釋中唯解初二 句標,不釋第三句何等境界中作所應作。地
清淨者,八地以上三地,無相行寂靜清淨故, 此中以無相理名無上正等正覺故。後三 地皆於無相行任運寂靜離障清淨名不退 轉,非諸垢染有相等之所退轉故。第二句
因何等方便者,有四種:一攝取妙法方便, 任持妙法以樂說力為人說故。此攝三句, 任持妙法者皆得陀羅尼。由得聞持任持 妙法令不捨離,住在自心持之不忘故名
任持。以樂說力者樂說辨才故,為人說者 轉不退轉法輪,為人說此不退輪故。
[0674a08] 二攝 取善知識方便,以依善知識作所應作 故。此攝三句,以依善知識者,供養無量 百千諸佛,作所應作者,於諸佛所植眾德
本,德本即善根,是所應作故,由此常為諸 佛之所稱歎。
[0674a13] 三攝取眾生方便,以不捨 眾生故。此攝一句,以慈修身,由以大慈 悲熏習身心,故能不捨一切眾生,常能救 度。
[0674a16] 四攝取智方便,以教化眾生令入彼 智故。此攝三句,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 於彼岸,由自有三智能令眾生攝取三智
故。自成三智者是諸眾生攝取三智之因, 初智知如實智,自利智也。次智是知事智, 利他智也。後智是真理智,智實性也。論中
唯解此初標二句,不釋何等境界中作所 應作。此攝二句,名稱普聞無量世界,是 何等境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是所應作。 由菩薩具三智等故,名聞遠振十方世界,
能於此無量世界境界中,度百千眾生作 所應作,度眾生者是諸菩薩之所應作故。 此初番訖。第二復次云,復有攝取事門,示 現諸地攝取勝功德,不同二乘功德,故此
二句為總標。
[0674b01] 下自別釋二句者,一示現諸 地,二攝取勝功德。不同二乘功德,故十三 句中初四句是示現諸地,後九句是攝取勝
功德。初四句示現諸地者,皆於無上菩提不 退轉一句是第八地故,次二句是第九地,次 一句是第十地。故論下釋示現諸地云「八地
無功用智不同下上故」,不同下者,下功用 行不能動故;不同上者,上無相行不能動 故,自然而行故。上者勝行,無相行也;下者
劣行,功用行也。唯識釋不動地云「相用煩 惱不能動故」,此論解不退轉,謂功用不動, 無相行不動,任運進修,空、有雙證,不為二
動名不退轉。於九地中得勝進陀羅尼門, 具足四無礙解自在故,九地得聞持等滿 名為勝進,具足七辨等為他說法。前第三 地雖得聞持猶未圓滿,今說滿位,於第十
地轉不退轉法輪,得受佛位如轉輪王子, 以八九十地同示現諸地故。論自結云「下 之九句名攝取功德,上之三地皆同得之」。
[0674b20] 釋第二攝取勝功德者,示現依何處?依 何心?依何智?依何等境界行?依何等能 辨故?此有五句,論為初標,下自別釋依何
處攝三句: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 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歎。論云依善知 識處所故。依何心者攝一句,以慈修身,論
云我依度眾生心教化,畢竟利益一切眾 生故。諸菩薩所作皆云我以度眾生為心 故。言我依眾生心,由畢竟能利益一切諸 眾生故。依何智者攝三句,善入佛慧、通達
大智,到於彼岸。論云依三種智:一授記密 智,為眾生說深密義智,記者記別、解釋之 義,即佛慧也。二諸通智,以大神通利益眾
生智,即通達大智。三真實智,證真如智,即 到於彼岸,彼岸即真理故,能到者智證之義。 依何等境界行者,名稱普聞無量世界一句
也。諸世界有二:一器、二有情,皆是菩薩修行 所行之境界。依何等能辦者,能度無數百千 眾生。菩薩以三智於彼界中能辦何等事,
謂能度眾生,隨合別配後之二句,論乃解 云依何等境界行,依何等能辦者,即三種 智攝應知者,文意謂以三智於世界境中 能辦利益眾生事用故,言三種智攝。此翻
意略不能具顯,其意必爾。
[0674c15] 經「其名曰 (至) 得大勢菩薩」。
[0674c15] 贊曰:下列名,為 二:初列、後結。合有十八菩薩,皆以願行 為名,分為七對。此中初三拔苦與樂對。
[0674c18] 曼殊室利云妙吉祥,與眾生樂,是北方常 喜世界歡喜藏摩尼寶積佛,聞名能滅四重 等罪。又云過去為龍種上智尊王佛,當來
亦言成佛,《華嚴經》說在此清涼五臺山,與 一萬菩薩俱。阿縛盧枳帝濕伐邏耶云觀 自在,觀三業歸依而拔眾生苦,略云觀
音。《觀音授記經》云:「阿彌陀佛滅度後次當作 佛,名普光功德山王佛。此佛滅已,大勢至 菩薩次當作佛,名善住功德寶王佛。」「得
大勢」者,所至之處世界振動有大威勢,眾生 遇者自然苦息、獲大勝樂,有前二能。
[0674c29] 經「常精進 (至) 菩薩」。
[0674c29] 贊曰:此二自利他對,自 行常勤他利不倦。
[0675a02] 經「寶掌 (至) 菩薩」。
[0675a02] 贊曰:此三濟貧救對,寶掌 濟貧苦眾生,手中出寶。 藥王為大藥樹 救治王諸疾。 勇施一人通能二事,勇出 財、藥,財、藥俱攝。
[0675a06] 經「寶月 (至) 菩薩」。
[0675a06] 贊曰:此三導明破闇對,寶 月能導智明如月可重。 月光破諸癡暗 猶如月光。 滿月能為二事。
[0675a09] 經「大力 (至) 菩薩」。
[0675a09] 贊曰:此二神通小大對。由 作神通警策有緣皆令發意,能動百千 世界名大力。 能動無數世界名無量 力。
[0675a13] 經「越三界 (至) 菩薩」。
[0675a13] 贊曰:此二離染進善對, 越三二界離染也;越者離度義。颰陀婆羅 云賢護,護守善法令不失故。
[0675a16] 經「彌勒 (至) 菩薩」。
[0675a16] 贊曰:此三世間出世間對。 彌勒姓慈,拔離生死世間。寶積、導師引至 彼岸出世。寶積引至菩提,菩提法寶積而與
之。導師為大導師,引至涅槃圓寂。故此 三別合成七對。
[0675a21] 經「如是等 (至) 八萬人俱」。
[0675a21] 贊曰:此結也。肇公 云「此皆菩薩無生身,無生身者無處不生故 言無生,無生故塞三界門,無處不生故垂 形六道。」
[0675a25] 經「爾時釋提桓因 (至) 二萬天子俱」。
[0675a25] 贊曰:上 明內護五眾,下明外護十眾。於中人非人 為二:非人中天、非天為二,天中欲、色界為
二。欲界有三:一帝釋,二四王,三自在,此初 也。或地居、空居為二,地居中帝釋、四王為 二,此初也。梵云釋迦提婆因達羅,釋迦姓
也,此翻為能;提婆天也;因達羅帝也。正云 能天帝。釋提桓因云天帝釋,俱訛倒也。此 在妙高山頂而住,三十三天之帝主,過去字
憍尸迦,此云繭兒,名阿摩揭陀,此云無毒 害,即摩揭陀國過去帝釋修因之處用為國 名,彼國古名致甘露處,即劫初帝釋與阿修 羅戰,以山為
[禾*(替-曰+貝)] , [禾*(替-曰+貝)] 乳海,得甘露致於此 地,因以為名焉。帝釋往昔有三十二人以
為同伴,有善法夫人、圓生夫人、歡喜夫人、 設支夫人同修勝業,故生天中,有善法堂、 圓生樹、歡喜園、阿修羅女、設支夫人,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