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ofa Lianhua Jing Xuan Zan 妙法蓮華經玄贊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四 (本)沙門基撰
[0713a12] 一乘之義正是經宗。今且略以五門分別:一 出體性,二釋名字,三明說意,四彰差別,五 問答辨。
[0713a14] 體性者略為三類:一總含體,二隨 勝體,三真實體。
[0713a15] 一總含體者,一切無漏,若種 若現,有為、無為,若因、若果,根本、方便,能成 佛德皆名一乘,一乘即大乘,大乘即無上乘,
故《勝鬘》云「一乘者即大乘」也。此本論云「開是 無上義」,《辨中邊論.無上乘品》有三無上:一 正行無上,謂十度,隨修差別有六正行;二所
緣無上,有十二種所緣;三修證無上,謂種姓 修證等十種修證,通攝一切菩薩所有境行 果。故《勝鬘》又云「阿羅漢辟支佛有恐怖、有歸
依,四智不究竟,名向涅槃界」,又云「正法住、 正法滅、波羅提木叉、毘尼、出家、受具足,此 六法為大乘故說」,故知一切根本方便,一切
無漏若種若現、有為無為、若因若果,能成 佛德並名一乘,三種意生身皆入初地故。
[0713a29] 二隨勝體,此有六類:一攝事歸理體,《涅 槃》、《勝鬘》等中多以法身、真理、佛性名為一乘,
故《勝鬘》云「一乘者即大乘,大乘者即佛乘, 佛乘者即涅槃界。」又云「於恒沙劫行六波 羅蜜,不如有人聽受讀誦乃至執持經卷,
何況有人為他廣說」,以有為行比無為 乘故。《涅槃經》言「一乘者即是佛性」,此滅化 城至於寶所,唯以真如、法身平等名為一 乘。
[0713b08] 二攬餘歸智體,亦以真智名為一乘, 上文自云「方便知見皆已具足,不退諸菩薩 其數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不能測佛智」,智
體多是正體、後得。若在因位智劣識強,在 果位中智強識劣故。
[0713b12] 三隱劣從勝體,下經 自云「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 實,餘二即非真,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分別功德品〉云 「有為無上正等菩提,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 行五波羅蜜,不如有人一念生信,所得
功德不可比喻」,由以佛果理智二種名為 一乘,理凝本有,離纏而號涅槃,智照新生, 果圓而稱正覺,乃四德之鴻源、三明之妙
本,故揚為彼智見出現於世,以理智二 為一乘體,智性智相合名為智。
[0713b22] 四二運用 廣體,唯以因智名為一乘,火宅喻中與諸 菩薩及聲聞眾乘此寶乘直至道場,唯因 行故。
[0713b25] 五勝出分段體,通取因果出分段 死所有理智以為一乘,開示悟入四義之 中前三為果二,後一為因二,如前已說,故
略不論。《勝鬘》亦云「如取為緣有漏業因續 後有者,而生三有,如是無明習地為緣、無 漏業因,有阿羅漢、獨覺、已得自在菩薩三種
意生身生」,故意生身所乘之乘名因中二,《攝 大乘》中萬行、真如俱名大乘故。
[0713c03] 六引攝殊 勝體,以詮旨二名為一乘,教隨物設趣妙 難知,理假智冥體深頗測,故〈方便品〉初以
所詮智慧、能詮教門名為一乘,《無量義經》十 七名中彼第十四亦名一乘。由此蓮華,論 有二義:一體出水,二能開敷。初喻智慧,後
喻慧門。若但以真如為一乘,得出水之一 義、失開敷之二能。然今蓮華既具四義, 何獨法唯二種?
[0713c11] 三真實體者,根本大乘教、 理、行、果,及能入大乘方便四法,皆名一乘, 咸有運載之功能故。根本教者,此品初云「其
智慧門難解難入」,本論釋言「阿含甚深」。華開 敷義以喻妙法,下文亦言「法華經藏深固 幽遠」等,《攝大乘》云「阿毘達磨大乘經」等。方
便教者,此品下云「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 事、本生、未曾有,亦說於因緣、譬喻,並祇夜、 優婆提舍經,我此九部法入大乘為本,隨
順眾生說,以故說是經。」《勝鬘》亦云「正法住 等為大乘故說此六處」,故小三藏皆大方 便。根本理者,謂法性真如,六度等行乘此真
理能有所往,故名大乘。此經上云「諸佛智 慧甚深無量」,下文亦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 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本論亦云
「念觀者,謂大乘人觀法無我真如法界等故 無性,亦云或乘大性故名大乘」,《辨中邊》說 真如法界名所緣無上。方便理者,謂四諦理,
二乘所觀皆方便理,故《勝鬘》云「聲聞知有作 四聖諦,佛知無作四聖諦」,《涅槃》亦言「聲聞 有苦有諦而無有實,菩薩具有」,本論亦云
「念觀者,聲聞觀人無我等,由此二理皆理 一乘」。根本行者,謂六度等菩薩萬行,〈菩薩地〉 說七地所修四菩薩行,安樂行品皆菩薩行。
又云乘此寶乘直至道場,即行大乘。《攝大乘》 云「亦乘亦大故名大乘」。《辨中邊》說十波羅蜜 名正行無上。方便行者,《勝鬘》亦云「正法住等
為大乘說」,依三藏教進善滅惡修無漏 行,皆行大乘。《法花論》云「方便者,聲聞觀蔭、 界、入,厭苦離苦。菩薩修六度、四攝、二利
行,由此二行皆一乘故。」根本果者,佛身所有 菩提、涅槃,即前所說法報二身、理智二見 故。下經云「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
事實,餘二則非真」,又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 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又〈壽量品〉所 說法、報、化身皆果一乘。《辨中邊》說十修證
中,第七淨土、第九佛地、第十示現菩提,方便 果者,二乘所有菩提、涅槃。此經下言「汝等所 行是菩薩道」,羊車、鹿車為求牛車,出於火
宅方便施設,中路化城為至寶所息處故 說二,唯有一非餘。《勝鬘》亦云「聲聞緣覺四智 不究竟,名向涅槃界」。言得蘇息處,四智究
竟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故二乘果亦是一 乘。由頓悟者正學根本教理行果,兼為伏 化二乘者故亦學方便教、理、行、果;其漸悟
者初學方便,後迴心已方學根本,所學法同 初後全別,故知但有二種佛性、理智二因,無 漏現、種,有為、無為,根本、方便所有教、理、行、
果能成佛者,皆一乘體。兼取有漏地前功 德及十地者,助為一乘,未乖正理。《法華經 論》及餘教中,隨依於此三種體中一門出
體,未必攝盡,若依此解,總含諸文無不 盡矣。
[0714b05] 然此體性合有五門:一詮旨分別,通 教及理;二因果分別,通行及果;三智福分別, 通福及智;四覺寂分別,通滅道諦菩提涅
槃;五二利分別,通自利利他。此說一乘,故 義通貫。若言佛乘,舉果攝因名;若云菩 薩乘,舉因攝果稱,名便不通,義可兼有。
又由行者修習二智正體、後得觀於二理 生空、法空,斷於二障煩惱、所知,息於二死 分段、變易,證於二果菩提、涅槃,圓得二滅
無餘、無住,行於二利自利、利他,稱果滿也。 所斷二障集諦所攝,所息二死苦諦所攝, 所修二智所證菩提道諦所攝,所觀二理、所
得二滅、所證涅槃滅諦所攝,所行二利滅道 諦攝,合此滅、道名為一乘。故此本論解遮 中云「無二乘者,無二乘涅槃,唯佛如來證
大菩提,究竟滿足一切智慧名大涅槃, 唯一佛乘故。」《涅槃經》中既以摩訶般若、法 身、解脫三事圓滿名大涅槃,故此一乘二 諦為體。
[0714b23] 釋名字者,乘是運載義,故《廣雅》 云「乘駕」也,《周禮》云「乘載」也,運載行者至 彼岸故,故此經云「乘此寶乘直至道場」,《攝
論》亦云「六度萬行亦乘亦大,法性真如所乘 大性,事、理俱能運載行者,自運運他至於 彼岸皆名為乘。」
[0714b28] 問:
[0714b28] 因行能自運,至果可名 乘,佛果自運息,應非是乘體?
[0714b29] 答:
[0714b29] 有五義: 一者運載以名乘,因中通二運,至果廣 運他,由此亦名乘。二者體、能通二運,能、 體並名乘,果中體有能,非無亦乘攝,如割
名為刀,有能即刀攝,非要廣現割,有能非 是刀。佛果德體能為二運,非要廣用方名 為乘。三者二乘唯自運,小尚得乘名,況佛
廣運他,何理非乘攝?四者因中理智能雙運, 二用勝故得名乘,果中理智因修成,因乘種 類亦乘攝。五者因中二運常增進,作用現
勝得名乘,果中自運窮未來,令他增進得 乘稱。初之四義隨他不正答,後之一義隨 自正義答。故《對法論》云「自他並利所依止」。
一有三義:一簡別故名一,二破別故名一, 三會別故名一。簡別故名一者,昔日說三、 今時說一,故知所詮理極一而為實,能詮之
教二即稱權,無別二理以為極也。無我、解 脫雖悉皆等,然至佛果方名為極,故所詮 理佛智名一,非別簡三,唯無二極故。論解
遮云「無二乘者,無二涅槃體。然經云『我設 是方便,令得入佛慧』,又云火宅之內許以 三車,出門已後但與牛車。又云『雇其除
糞經二十年假名為子』,故二乘者是後真 子付家事因。又以果一簡別因三,即有二 簡:一理簡教,二果簡因。『汝等所行是菩薩
道故』,破別故名一者,二乘不知二為方便, 執二乘果以為真極,今說二涅槃但為化 城,說二菩提但是羊鹿權教所設,非是二
果所得所證菩提涅槃真勝極也。破彼情執 有二果極,故說為一,即經所言『諸求三 乘人,有懷疑網者,佛當為除斷,令盡無
有餘』,鶖子亦言『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 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乃至斷諸疑悔』,迦 葉亦言『又今我等得涅槃證,於菩薩法不
生好樂之心』」。《攝論》亦云「斷除四處障,二 乘作意等」,即是此執。本論末後亦云「方便品 有五分示現,破二明一不說破三等。」或
有說言,破三執故非唯破二,如薩婆多執 佛化身以為真佛,今說為化故破三執。此 亦不然,《法華》但以自修所得一乘為宗,會
破彼乘令入於一;非以所知一身為宗, 會破彼身令入一身。又無執彼化身為 極趣求至彼,更不趣求餘身;今破彼執 令求一身,故但破執二乘為極,不破執
彼二身極也。亦有解云,聞昔說三執三皆 極,今說一極故破三執,此乃地前菩薩起 故。若破執大極,還為說一乘,更增其病,
何名為破?又未出宅許以牛車,既亦破大 後出宅與,是何等車?若言與白牛,棄本黃 牛故,既爾即應捨頓學漸,黃、白牛相因行
何殊?既還本牛明不破大,若執一極不違 趣大,何須破之?執二為極不趣大故可 須破也。若隨位得即執為極,未見趣大 乘因中有此執,設爾許亦破,即應破無窮,
由此但破執二為極。又非破執四乘為 極,為無種姓說人天乘,解有四乘不執 極故,執二為極不異破二,無執人天 乘為極者,執者不解乘,解乘不執故。若
一對四,一是方便乃應破一執而歸四 乘故。亦非破五,執不定乘同執三故。由 此《勝鬘》唯云「阿羅漢、辟支佛,有恐怖、有歸
依,言得四智及涅槃者是佛方便」。此經亦 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密遣二人 息處說二,羊鹿非真不說三言,從勝至劣
數,佛乘第一、獨覺第二、聲聞第三;無第二 獨覺、無第三聲聞,非無三乘之中大乘體 極。勘梵本云「無第二第三」,今翻之略故云
「無二亦無三」也。此有難言,經說別體三寶, 不破別體而歸一體,何故破二乘而歸一 乘?此亦不然。若執別體三寶為極,亦同
破之。若別相三寶體,亦無三極故,雖爾亦 無求住別體,然可會之入於同體,廣如 經說。非權實宗,會別故名一者,教理行果
皆有根本及以方便,會漸悟者先二乘中所 修成得教理行果為大方便,依此本論初 地已上離分段死,見道已前教理行果為 不退地之根本因。
[0715b18] 總依諸文會一有四: 一者會教,《無垢稱》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 生各各隨所解」,此經下云「一雨普潤三草二
木生長不同」,此會教同而機有異,三乘取 教有偏、普故。二者會理,《寶性論》云「如 㝹 、 馬、象三獸度河,河性無差得有淺深」,又
下經云「譬於高原穿鑿須水,若見乾土 知水尚遠,若見濕土知水不遠,若見於 泥知水極近,水性無差得之有異」,此會 理同而證有異,三乘證理有圓、缺故。三者
會行,鶖子自言為是究竟法為是所行道, 佛自亦言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勝鬘》 亦言「此六處為大乘故說」,故知行同而修有
異,三乘修行有分、全故。四者會果,此經下 言「息處故說二,中路設化城,為引至寶所 方為究竟處,為求牛車出於火宅,權設
羊、鹿後皆與牛」,《勝鬘》亦言「聲聞、緣覺四智 不究竟,名向涅槃界」,即會二乘菩提涅槃 若理若智皆歸一乘,故知果同而證有異,
三乘取果有初後故。雖依諸教總會此 四,然《法華》中顯會教理、密會行果。會教 理者,即前所標諸佛智慧及智慧門,一雨
普潤,會教也;牛車寶所,會理也。此以所詮 名之為理、非要真如,欲顯所得甚深難 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道場所得法,無能
發問者,我意難可測,亦無能問者,亦顯法 華開方便門顯真實相,即是法華開敷秀 出。密亦通會行、果二同,我設是方便,令
得入佛慧,乘此寶乘,直至道場,即會行 故,中設化城為至寶所即會果。故《勝鬘 經》中顯會行、果,「六處正為大乘故說」,正會
行故;「二乘四智非為究竟名向涅槃界」,即 會果故。《勝鬘》正說一乘因果故,顯會行果、 密會教理。法華正顯昔權今實,故顯會教
理,令其修證,密會行果。由此一乘據實通 會教理行果,總解諸文於理名矣,故云會 別名之為一。此經正取一乘因果為真乘
體,教為方便,故不相違。今此小義雖未動 於智海,如愚所知頗亦絕於今古,博識深 智當自詳之。三義之中初二解通定性、不 定性,後一多唯依不定性;大乘無上雖
即一乘,非經所須,故略不說。
[0716a01] 明說意者, 《攝大乘》云「為引攝一類, 及任持所餘, 由不定種姓, 諸佛說一乘, 法、無我、解 脫, 等故姓不同, 得二意樂化,
究竟說一 乘。」此中十因:一為引攝一類不定種姓聲 聞獨覺,令依大乘般涅槃,故法華一會多 為此類說於一乘。《法華論》名退已還發大
菩提心,由鶖子等昔皆求大退修小果,名 退還發,非諸不定姓皆退還發心,此應名 不定種姓。二為任持所餘,不定種姓地前 菩薩,第六住前猶在退位,恐於大乘精進
且壞退依二乘般涅槃故,故此經云「菩薩 聞是法疑網皆已除」,本論亦言「如來為二種 人正與解釋」,此二皆是不定種姓,為此二
種故說一乘。三法等故,行乘雖異,所趣真 如無差別,故《法華論》說多與此同。四無我 等故,若有真實補特伽羅可有乘別,我既
無異故說一乘。五解脫等故,三乘並於煩 惱障中而得解脫,解脫無差別故。六姓 不同故,二乘之中不定種姓有差別故,此 聲聞身具有聲聞及佛種姓,由有此姓故
說一乘。第七佛於有情得同自體意樂,故 言我即是彼、彼即是我,我既成佛彼亦成佛。 第八二乘於佛得同自體意樂,同名菩薩得 受記別故,謂於此會佛與二乘授佛記
別,為令攝得如是意樂,我等與佛平等 無二。又此會上有諸菩薩與彼名同,因得 記別故。佛一言含二種益,謂二乘者得同 佛自體意樂,及諸菩薩得受記別。九化故,
如世尊說,汝等苾芻我憶往昔,無量百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