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ofa Lianhua Jing Xuan Zan 妙法蓮華經玄贊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七 (本)沙門基撰 信解末偈記
[0778a26] 經「爾時摩訶迦葉 (至) 不求自得」。
[0778a26] 贊曰:長行四 人同領,頌領獨迦葉者,最年大故、敘眾意 故、影彰餘人亦頌說故。下有八十六頌半,
分二:初七十三行半頌頌前三文;「世尊大恩」 下十三行頌,屬品中第三段荷佛恩深。初 文有三:初二頌頌法說,次四十一頌頌喻
說,後三十頌半頌合說。此初也。不頌昔日 不悕,唯頌今時獲得。初一頌半頌聞法聞 記二事,後半頌獲得。
[0778b05] 經「譬如童子幼稚無識」。
[0778b05] 贊曰:下第二段,四 十一頌頌喻說。中分二:初三十四頌頌昔 不悕,後有七頌頌今獲得。初中有六:初半
頌最初發心喻,次一頌退流生死喻,次七頌 中還見佛喻,次十四頌不肯修大喻,次九頌 半化以二乘喻,後二頌示大不悕喻。此初也。
[0778b11] 經「捨父逃逝 (至) 五十餘年」。
[0778b11] 贊曰:第二退流生 死喻。「周流」者經歷義。「諸國」者五趣也,總名他 國。
[0778b14] 經「其父憂念 (至) 頓止一城」。
[0778b14] 贊曰:下第三段, 有七頌中還見佛喻。長行有三:子長還國, 父先求覓,子遇到城。今此唯頌父先覓子,
不頌餘二。二文入後第四段中,文穩便故。 此中有四:一頌求子止城,二頌半資財甚 眾,一頌客利豐廣,二頌半往來者多。此初
也。「四方求」者,隨入四生求之。「疲」者劬勞,示 相以求於子。「頓」停也,停住大城。
[0778b22] 經「造立舍宅 (至) 人民眾多」。
[0778b22] 贊曰:二資財甚 眾。造宅者起慈悲心,立舍者顯空勝義。或 「造」者起也,宅即舍,謂慈悲心。「五欲」者五種樂,
或淨法界等五法。「娛」者樂也。「輦」者真諦,法王 獨乘;「輿」者俗諦,諸人共乘,勝劣異故。「車乘」 者五乘,「田業」者智斷,餘文可知。
[0778b28] 經「出入息利 (至) 無處不有」。
[0778b28] 贊曰:三客利豐 廣。「商」賈也,通四方之珍異曰商,坐賣曰賈。 「估」市稅也。行曰商,坐曰賈,客名通上。往來
六趣以利群生曰商,住淨土、人、天以化 物曰賈。遍三界厘市行其稅利曰估。利豐 客廣,故遍三界皆有佛法。
[0778c04] 經「千萬億眾 (至) 有大力勢」。
[0778c04] 贊曰:四往來者。 「多王」者,愛念仁王敬故、豪族宗重臣庶崇故。 由此因緣,四眾八部往來者多。
[0778c07] 經「而年朽邁 (至) 當如之何」。
[0778c07] 贊曰:下第四段有 十四頌不肯修大。有四:初二頌父恒念子, 次九頌子見驚走,次一頌半父令急捉,後一
頌半子遂憂惶。此初也。年邁益念、道久悲深, 夙夜惟念六返觀故。
[0778c12] 經「爾時窮子 (至) 或無所得」。
[0778c12] 贊曰。第二有九 頌子見驚走。中有三:初三頌遇到父舍,次二 頌半所見父相,後三頌半見已驚走。初中有
二:初一頌半遊求,後一頌半困到。此初也。「索」 音所戟、蘇各二反,乞也,亦求也。國邑之義,長 行已解。「有所得」者,遇佛法中真實善友。「無
所得」者,虛假知友。
[0778c19] 經「飢餓羸瘦 (至) 遂至父舍」。
[0778c19] 贊曰:困到也。法食 不足故飢,妙行不圓故疲。或起惡見,損壞 深故生瘡,不堅持戒,損壞淺故生癬。妄
生見解,不專持戒。「到父城」者,遇入大乘。 「傭」賃。「展轉」者,勤力求法也。「至父舍」者,入中 道大乘也。
[0778c25] 經「爾時長者 (至) 注記券疏」。
[0778c25] 贊曰:二所見父 相也。「門內」者,理居教內,果在因內。昔望 生死名居門外,今望涅槃故住門內。「計
算金等」者,諸聖作論,分別計度法聖財故。 「出內財產」者,行二利用也。「注記券疏」者,諸 師作疏、修撰文記等。「注」者丁住反,注記
也。《切韻》「注,之戍反,水注也,非注記」。《廣雅》「注, 亦之喻反,注疏也,識也解也」。《通俗文》「記物 曰注」。今亦作「注」。
[0779a04] 經「窮子見父 (至) 何故至此」。
[0779a04] 贊曰:三見已却 走。分二:初一頌半悔來,二頌却走。此初也。
[0779a06] 經「 覆 自念言 (至) 欲往傭作」。
[0779a06] 贊曰:却走也。「逼 切」迫慼也。
[0779a08] 經「長者是時 (至) 追捉將來」。
[0779a08] 贊曰:第三父令 急捉。「默而識之」者,未曾對眾陳說聲聞過 去逢我、是我之子,名默而識之。
[0779a11] 經「窮子驚喚 (至) 使我至此」。
[0779a11] 贊曰:第四子遂憂 惶。退大不修却住生死,名悶躄地。若行 大行,乖本求意、與死不殊,名必當見殺。何 用大乘無漏衣食一旦至此。
[0779a15] 經「長者知子 (至) 無威德者」。
[0779a15] 贊曰:下第五有 九頌半化以二乘喻。長行有六,此中有四, 不頌初二。初三頌令修脫分,次一頌子遂
依行,次四頌半勸入善根,後一頌便成聖位。 初中復二:初二頌遣使,後一頌傳語。此初 也。「愚癡」者無明。「狹劣」者意少。「眇目」者視不正。
《說文》「一目少也」。目匡陷急曰眇,眇小也。為二 乘說安立諦教,能詮顯、義不圓,名為眇目。 所詮生空理短,故名矬。無法身功德,醜故
名陋。神用不廣,故名無威德。
[0779a25] 經「汝可語之 (至) 倍與汝價」。
[0779a25] 贊曰:此傳語也。
[0779a26] 經「窮子聞之 (至) 淨諸房舍」。
[0779a26] 贊曰:二子遂依 行。除煩惱糞,淨五蘊舍。
[0779a28] 經「長者於牖 (至) 樂為鄙事」。
[0779a28] 贊曰。三有四頌 半勸入善根。長行有三,此亦有三:初一頌 心傷,次一頌身近,後二頌半共語。此初也。
[0779b01] 經「於是長者 (至) 往到子所」。
[0779b01] 贊曰:此身近也。
[0779b02] 經「方便附近 (至) 若如我子」。
[0779b02] 贊曰:下共語。長 行有二,此亦有二:初半頌總與語勸勉,後 二頌別與語教示。後文有二:初一頌半隨須
即與,後半頌假稱父子。「塗足油」者,西方人庶 例多塗跣,時既溫熱塵坌頻沾,至必洗足 以油塗之。今言足者,即四神足:欲、勤、心、
觀。油謂八斷行,即欲、精進、信、輕安、正念、正 知、思、捨。初三為加行,輕安攝受身心,正念、 正知為繼屬,不忘所緣安心一境故。有
放逸生如實了知,故思、捨為對治,策心持 心二種力故。已生沈掉能遠離之,名塗足 油,如去風痺,斷障染故。或足謂戒,油謂六
支,受學學處善能防護別解脫律儀,軌則 所行皆具圓滿,見微細罪生大怖畏,滋潤 戒故法食既充,無貪瞋癡薦席亦厚。《無垢稱》
云:「四靜慮為床,淨命為茵蓐」。淨命即是無貪 所起身語二業,故以無貪為薦席也。在茵 蓐下、床之上故。「薦」音作見反,亦蓆也。《玉篇》「獸
之所食草也」。又床薦,所以同薦藉也。「廗」音詳 石反,《玉篇》「蓆,廧亦反,廣多也」。《切韻》為「廗」。假 稱父子,又以軟語若如我子。「若」者如也,如
我入聖之真子也。此乃見道已前。
[0779b24] 經「長者有智 (至) 執作家事」。
[0779b24] 贊曰:四便成聖 位。文中唯有無學,漸令入出并彰修道。二 十年中常令除糞,名執家事。過是以後心
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影 顯見道名之為兒。文中略故。
[0779b29] 經「示其金銀 (至) 我無此物」。
[0779b29] 贊曰。示大不悕 喻也。大乘二利雖使令知,名為出入。「猶於 門外」者,大乘教行之因門外。「止宿草庵」者,猶
住二乘。「庵」音烏含反,小草舍也。有作「菴」,菴 閭草,非舍也。自念以貧為事業,都無大 乘事業之分,無一悕意不求大乘。
[0779c05] 經「父知子心 (至) 剎利居士」。
[0779c05] 贊曰:下第二大段 有七頌,顯今獲得。前喻中有二:初五頌父 付子,後二頌子獲得。初復有二:初一頌半
知機集族,後三頌半正付家事。此初也。
[0779c09] 經「於此大眾 (至) 恣其所用」。
[0779c09] 贊曰:下三頌半正 付家事。有五:初半頌初教發心。半頌退流 生死。半頌化以二乘,或在人天彼方根
熟,或在加行、無間兩道,或斷五下、五上分 結二位之時,故言見子已二十年。或說得 有學、無學果。一頌昔退大乘今得相遇,根 機熟故。一頌正付。
[0779c16] 經「子念昔貧 (至) 得未曾有」。
[0779c16] 贊曰:子獲得也。 有為功德,名為珍寶。無為真如慈悲心等,名 為舍宅。又識達本識當成鏡智,亦知一切
三界眾生皆已舍宅及獲珍財,故生歡喜。
[0779c20] 經「佛亦如是 (至) 聲聞弟子」。
[0779c20] 贊曰:下第三大 段有三十頌半頌合說。中分二:初二十 頌半頌昔不悕合,後有十頌頌今獲得合。 初合中長行有五,不合中還見佛。今此頌
中唯頌示大不悕合,餘略不頌。前長行中示 大不悕有三,今此亦爾:初二頌頌初,知我 樂小佛不說我得故不悕。次有八頌頌第
三,但為菩薩說不正為我說故不悕。後十 頌半頌第二,自得涅槃謂已滿足故不 悕。此初也。未曾說言汝等作佛,於佛妙智 我亦有分,但說我等得諸無漏是聲聞弟
子,故我不悕。
[0780a02] 經「佛勅我等 (至) 當得成佛」。
[0780a02] 贊曰:下有八頌 頌第三,但為菩薩說、不正為我說,故不悕。 中分六:初一頌佛勅,次一頌半我依佛教,
次一頌他依我言,次一頌佛授他記,次一 頌半正為菩薩、不為我說,後二頌法喻雙 結。此初也。佛三業加,密勅令說般若等經。
[0780a08] 經「我承佛教 (至) 說無上道」。
[0780a08] 贊曰:二我依佛教。
[0780a09] 經「諸佛子等 (至) 精勤修習」。
[0780a09] 贊曰:三他依我言。
[0780a10] 經「是時諸佛 (至) 當得作佛」。
[0780a10] 贊曰:四佛授他 記。言「諸佛」者,顯一切佛法皆同,故非唯一 佛。亦是過去曾於餘佛所受化故,不爾
一佛云何言「諸」。故前說言「曾從諸佛聞 方便所說法」。
[0780a15] 經「一切諸佛 (至) 說斯真要」。
[0780a15] 贊曰:五正為菩 薩、不為我說,故我不悕。
[0780a17] 經「如彼窮子 (至) 亦復如是」。
[0780a17] 贊曰:法喻雙結。 文意可知。
[0780a19] 經「我等內滅 (至) 都不欣樂」。
[0780a19] 贊曰:下第三有 十頌半頌第二自得涅槃謂已滿足故不 悕。中分二:初二頌標自滿不悕,後八頌半
釋。此初也。「內滅」者謂內自身滅諸煩惱、證 得涅槃,唯能了此以為究竟,更無自餘外 利他事,故不欣大。
[0780a25] 經「所以者何 (至) 謂是究竟」。
[0780a25] 贊曰:下八頌半 釋。中分三:初三頌半於佛境智起三解 脫門觀,自謂滿足故不悕;次四頌自謂得 道已報佛恩,雖為他說而自不悕;後一頌
結佛不為說故不悕。此初也。初三頌空 無相觀,後一頌半是無願觀。諸法皆空,空觀 也。二我既無,何有生等故。次下說無生滅等
六種所無,並無相觀。捨離貪著不貪一切, 遂於佛智亦不貪求,是無願觀。由聞般若 密意所說空無相願,遂錯悟解作此三觀自
得涅槃,後作此解謂是究竟,故不悕大。
[0780b06] 經「我等長夜 (至) 報佛之恩」。
[0780b06] 贊曰:二有四頌, 自謂得道已報佛恩,雖為他說而自不悕。 中分二:初二頌半謂報佛恩,次一頌半雖 為他說而自不悕。此初也。驗此文意住
有餘依涅槃迴心向大,非住無餘依涅槃界。
[0780b11] 經「我等雖為 (至) 永無願樂」。
[0780b11] 贊曰:雖為他說 而自不悕也。
[0780b13] 經「導師見捨 (至) 說有實利」。
[0780b13] 贊曰:三佛不為說 故我不悕。簡擇於我觀根未熟故見捨我, 未曾勸進令修大乘說有實利,故我不悕。
初「不勸」者據今生來,非曾不勸,久已勸故。
[0780b17] 經「如富長者 (至) 乃教大智」。
[0780b17] 贊曰:上二十頌半 頌合昔不悕。下有十頌,合今獲得有二:初 三頌法喻對明,初教方便、後說真實;後七頌
明我今獲得。此初也。一頌半喻,一頌半法。
[0780b21] 經「我等今日 (至) 得無量寶」。
[0780b21] 贊曰:下七頌明 今獲得。中分三:初一頌半總辨今得非先 所望,次三頌始于今日方名得果體,後二 頌半方名得果用。此初也。
[0780b25] 經「世尊我今 (至) 無上大果」。
[0780b25] 贊曰:二始于今 日方名得果體。初一頌總辨先得果非真、 今得是實。「道」謂證智,「果」謂無為。後二頌今得
果是實。由前因證於中初頌持戒因得報, 後頌梵行滿得大果,皆以勝昔。
[0780b30] 經「我等今者 (至) 應受供養」。
[0780b30] 贊曰:三方名得 果用。初一頌得真實聲聞之名,利他用故; 後一頌半得真阿羅漢稱,實福田故。即顯 住小非真聲聞,亦非真是阿羅漢也。
[0780c04] 經「世尊大恩 (至) 誰能報者」。
[0780c04] 贊曰:已上七十 三頌半頌前長行。自下品之第三段有十三 頌荷佛恩深。分二:初六頌半總明恩深 難報,後六頌半別明所難報事。初中復二:
初一頌半明佛慈悲深故難報,後五頌明 行供養事而不能報。此初也。時長處廣行 滿心勤,苦己利人情深叵答,昊天之恩蓋 在於此。
[0780c12] 經「手足供給 (至) 盡心恭敬」。
[0780c12] 贊曰:下五頌明 供養事。中分二:初二頌六種內財不能報, 後三頌四事外財并以起塔亦不能報。此 初也。
[0780c16] 經「又以美饍 (至) 亦不能報」。
[0780c16] 贊曰:四事外物 不能報也。二頌四事,一頌結之。
[0780c18] 經「諸佛希有 (至) 隨宜為說」。
[0780c18] 贊曰:下六頌半 明所難報事。於中有三:初二頌半總明佛 能為下劣事,於取相凡夫能隨宜為說;次 二頌能知欲樂及勝解而為說法;後二頌能
知根熟未熟為說三乘。此初也。藏報身之 實德、顯化相之權形,隱妙理之玄宗、揚麁 義之疎教,不居淨土、處此穢方隨逐凡夫, 豈非難報。
[0780c26] 經「諸佛於法 (至) 而為說法」。
[0780c26] 贊曰:二能知欲 樂勝解而為說法也。「志力」者勝解故,不隨 自意廣演玄微,乃遂他情唱斯方便,豈 非難報。
[0780c30] 經「隨諸眾生 (至) 隨宜說三」。
[0780c30] 贊曰:三能知根 熟未熟為說三乘。或麁或細、或實或權, 觀根初後以施為,豈非恩深而難報者也。
藥草喻品
[0781a04] 以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0781a04] 來 意有四:一者前為上根初周法說,鶖子法 領,佛法述成,後方授記。今第二周既為中 根喻說,四人喻領,今佛還為以喻述成,後
方授記,故此品來。二者論說對治七慢中, 第三有大乘人一向增上慢,言無別聲聞辟 支佛乘。為對治此故說兩喻,前〈譬喻品〉為
對治凡夫求人天妙果;次〈信解品〉為治二 乘有學執我乘與如來乘等,不求佛乘。今 此品為對治大乘人一向慢言無別二 乘、唯有一乘。故彼論言「第三人者,令知種
種乘異,諸佛如來平等說法,隨眾生善根種 子而生牙故」。意顯一雨雖同,三草二木生 長各異;佛教雖同,三乘、二聖發脩亦別,有為
機器各各別故,亦有決定二乘者故,由機性 殊稟潤別故。故《勝鬘》云:「攝受正法善男子堪 荷四擔」,《涅槃》亦言:「我於一時說一乘一
道,乃至弟子不解我意,說須陀洹等皆得 佛道」,廣說如餘。依人運載,教等名乘。佛法 雖同,機脩有異,故說此品。三者〈方便品〉初
標智及門二皆甚深名為一乘。前〈譬喻品〉 說乘有三、體唯有一,四人領解實一假三, 會智慧深。今此會門,門即阿含,教同機異名
會其門。如說四諦,三根俱聞,依蘊、處、界、 緣起、三性,賴脩有異名曰三乘。故知教同 而機異也,故此品來。四者十無上中云,第
一為顯種子無上故說雨譬喻。十無上者 並是七喻,三平等殘。然於其中有是文殘、 有是義殘者,此是義殘非是文殘也。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