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 Hua Zong Yao 法華宗要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宗要元曉師撰
[0870c10] 將欲解釋此經。略開六門分別 (初述大意次辨經宗三明詮用四釋 題名五顯教攝六消文義) 。初述大意者。妙法蓮華經者。斯乃
十方三世諸佛出世之大意。九道四生滅入 一道之弘門也。文巧義深。無妙不極。辭敷理 泰。無法不宣。文辭巧敷花而含實。義理深泰
實而帶權。理深泰者。無二無別也。辭巧敷者。 開權示實也。開權者。開門外三車是權。中途 寶城是化。樹下成道非始。林間滅度非終。示
實者。示□生並是吾子。二乘皆當作佛。算數 不足量其命。劫火不能燒其立是謂文辭之 巧妙也。言無二者。唯一大事。於佛知見開示
悟入無上無異令知令證故。言無別者。三種 平等。諸乘諸身皆同一揆。世間涅槃永離二 際故。是謂義理之深妙也。斯則文理滅妙無
非玄。則離麁之軌乃稱妙法。權華開敷實菓 泰彰。無染之美假喻蓮花。然妙法妙絕。何三 何一至久至冥。誰短誰長茲□□總入之不
易。諸子瀾漫出之良難。是如來引之□權 羨 □車。於鹿苑示有□之麁身。駕白牛於鷲岳 顯無限之長命。斯迺□一以破三。三除一捨。
假□以□短。短息而□忘。是法不可示。言辭 相寂滅。蕩然靡據。肅焉離寄。不知何以言之 強稱妙法蓮花。是以分坐令聞之者。當受輪
王釋梵之座。逕耳一句之人。並得無上菩提 之記。況乎受持演說之福。豈可思議所量乎 哉。舉是大意以標題目。故言妙法蓮花經 也。
[0871a08] 第二辨經宗者。此經正以廣大甚深一乘實 相為所詮宗。總說雖然。於中分別者。一乘實 相略說有二。謂能乘人及所乘法。此經所說
一乘人者。三乘行人。四種聲聞。三界所有四 生眾生。並是能乘一佛乘人。皆為佛子。悉是 菩薩。以皆有佛性當紹佛位故。乃至無性有
情亦皆當作佛故。如寶雲經言。菩薩發心便 作是念。一切世界中少智眾生愚癡瘖瘂無 涅槃分不生信心者。□□菩薩之所棄捨。如
是眾生我皆調伏乃至坐於道場得阿耨菩 提。發此心時。魔宮震動。又言。菩薩成佛眾願 滿足。方便品說。三世諸佛但教化菩薩。譬喻
品云。一切眾生皆是吾子故。又言。諸法從本 來常自寂滅相。佛子□道已。來世得作佛。斯 則無一眾生而非佛子。所以廣大。此眾生界
即涅槃界。是故甚深。如論說言。三界相者。謂 眾生界即涅槃界。不離眾生界有如來藏故。 是謂能乘一佛乘人也。此一乘人所乘之法。
略而說之有四種。一謂一乘理及一乘教。一 乘之因一乘之果。一乘理者。謂一法界。亦名 法身。名如來藏。如薩遮尼揵子經云。文殊師
利白佛言。若無三乘差別性者。何故如來說 三乘法。佛言。諸佛如來說三乘者。示地差別。 非乘差別。說人差別。非。乘差別諸佛如來說
三乘者。示小功德知多功德。而佛法中無乘 差別。何以故。以法界法無差別故。金光明經 言。法界無分別。是故無異乘。為度眾生故分
別說三乘。又此經言。諸佛如來能知彼法究 竟實相。論釋此云。實相者。謂如來藏。法身之 體。不變相故。又下文言。同者。示諸佛如來法
身之性同諸凡夫聲聞辟支佛等。法身平等 無有差別故。案云。如來法身如來藏性。一切 眾生平等所有。能運一切同歸本原。由是道
理無有異乘。故說此法為一乘性。如是名為 一乘理也。一乘教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從 初成道乃至涅槃。其間所說一切言教。莫不
令至一切智地。是故皆名為一乘教。如方便 品言。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
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 種智故。是教遍通十方三世。無量無邊。所以 廣大。故一言一句皆為佛乘。一相一味。是故
甚深。如是名為一乘教也。一乘因者。總說有 二。一者性因。二者作因。言性因者。一切眾生 所有佛性為三身果而作因故。如常不輕菩
薩品云。我不輕汝。汝等皆當作佛。論釋此言。 示諸眾生皆有佛性故。又言。決定增上慢二 種聲聞。根未熟故。佛不與授記。菩薩與授
記。菩薩與授記者。方便令發心故。當知依此 經意而說趣寂二乘無性有情皆有佛性悉當 作佛。言作因者。若聖若凡內道外道道分福
分一切善根。莫不同至無上菩提。如下文言。 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 少傾頭。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無
佛皆已成佛道乃至廣說。本乘經言。凡聖一 切善不受有漏果。唯受常住之果。大悲經言。 佛告阿難。若人樂着三有果報。於佛福田若
行布施諸餘善根。願我世世莫入涅槃。以此 善根不入涅槃。無有是處。是人雖不樂求涅 槃。然於佛所種諸善根。我說是人必入涅槃。
尼健子經一乘品言。佛語文殊。我佛國□所 有僧伽尼乾子等。皆是如來住持力故方便 示現此諸外道。善男子等。雖行種種諸異學
相。皆同佛法一橋梁度。更無餘度故。案云。依 此等文。當知佛法五乘諸善及與外道種種 異善。如是一切皆是一乘。皆依佛性無異體
故。如法花論顯此義。云何體法者。謂理無二 體。無二體者。謂無量乘皆是一乘故。而下文 言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者。謂發菩提心退已
還發者前所修行善根不滅同後得果故。者 為顯種子無上義故。旦約發心善根而說。非 謂餘善不得佛果。是故□違前所引文。由是
言之。若凡若聖一切眾生內道外道一切善 根。皆出佛性同歸本原。如是本來唯佛所窮。 以是義故廣大甚深。如是名為一乘因也。一
乘果者。略說有二種。謂本有果及始起果。本 有果者。謂法佛菩提。如壽量品云。如來如實 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
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案云。此文 就一法界顯一果體。非有體故非實。非無體 故非虛。非真諦故非如。非俗諦故非異。如本
乘經云。果體圓滿無德不備。無理不周。無名 無相。非一切法可得。非有體非無體。乃至廣 說。又言。二體之外獨在無二故。是明法佛菩
提果體。始起果者。謂餘二身。如論說言。報佛 菩提者。十地行滿足得常涅槃證故。如經言。 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
劫故。應化菩提者。隨所應見而為示現。謂出 釋宮樹下成道及與十方分身諸佛。如寶塔 品之所廣明。總而言之。一切眾生皆修萬行
同得如是。□菩提果。是謂一乘一乘果也。如 方便品云。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 切眾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
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案云。此文正明如 來所願滿足。所以然者。遍化三世一切眾生。 如應皆令得佛道故。如寶雲經云。譬如油鉢
若已平滿更投一渧終不復受。菩薩成佛眾 願滿足亦復如是。更無減少一塵之願。大雲 密藏藏經云。大雲密藏菩薩曰言世尊。唯願
如來。為未來世薄福眾生。演說如是深進大 海水潮三昧。佛言。善男子。莫作是言。何以 故。佛出世難。此大雲經聞者亦難。云何偏為
未來之。吾當遍為三世眾生廣門分別。花嚴 經云。如來轉法輪。於三世無不至。依此等文。 當知諸佛初成正覺。一念之頂遍化三世一
切眾生。無一不成無上菩提。如昔所願已滿 足故。設有一人不成菩提。如昔所願即不滿 故。雖實皆度而無盡際。雖實無際而無不度。
以無限智力度無限眾生故。而此經下文言。 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 數。論釋此云。我本行菩薩道今猶未滿者。以
本願故。眾生界未盡願非究竟。故言未滿。非 謂菩提不滿足故。所成壽命復位上數者。示 現如來常命方便。顯多過上數量不可數知
故。此論意者。為明約今眾生未盡□如是時 本願未滿。非謂菩提已滿。而其本願未滿亦 非本願未滿。而說佛法已足。如花嚴經云。一
切眾生未成菩提。佛法未足。本願未滿。是故 當知願與菩提不滿。等則已滿則等滿。如是 名為一乘果也。合而言之。理教因果如是四
法。更互相應共運一人到薩婆若。故說此四 名一乘法。猶如四馬更互相應共作一運故 說四馬名為一乘。當知此中道理亦爾。問理
教及因共運眾生到薩婆若。此事可爾。果既 到究竟之處。云何與三共運眾生。解云。此有 四義。一者由未來世有佛果力。冥資眾生令
生善心。如是展轉令至佛地。如涅槃經云以 現在世煩惱因緣能斷善根。未來佛性力因 緣故還生善根故。二者當果報佛現諸應化化
今眾生令得增進。如本乘經云。自見己身當 果。諸佛摩頂說法身心別行不可思議故。三 者此經六處授記。記當得成阿耨菩提。由得 此記。 策
心進修當果屬彼□得運彼故。下文 言。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四者此經中說一切 種智。無□不盡。無德不備。一切眾生同到此
果。眾生緣此能詮所詮發心。勝進逕四十心 遊戲神通化四生類。故說眾生乘於果乘。乘 乘能運因地眾生。如下頌諸子是時歡喜踊
躍乘是寶車遊於四方。由方是四義當知果 乘與餘三法共運一人。人人四法因緣和合 遠離諸邊不可破壞。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如
是名為廣大甚深究竟一乘真實相也。所詮 之宗略述如是。
[0872c06] 第三明能詮用者。如法師品云。一切菩薩阿 耨菩提皆屬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此文 正明是經勝用。用有二種。謂開及示。開者開
於三乘方便之門。示者示於一乘真實之相。 總說雖然。於中有三。先開次示。第三合明開 示之用。先明開義即有二種。謂所開之門及
能開之用。所開之門即三乘教。此名方便略 有四義。一者佛方便智之所說教。依主立名 名方便教。二者即三乘教巧順三機。持乘作
名名方便教。三者為一乘教作前方便。因是 後說一乘正教。對後正教名為方便。四者於 一乘理權說方便非真實說。是方便義對真
實說名為方便。依此四義故名方便。此名為 門。有其二義。一者出義。諸子依此出三界故。 二者入義。又依此教入一乘故。然門有二名。
若言佛門人門。則門非佛人。若言板門竹門。 則門是板竹。今三乘教名方便門者。同板竹 門。門即方便。是故名為方便門也。開方便門。
方便有其二義。若望出義說三乘時。開而不 閉。望其入義說三之時。閉而不開。雖出三界 未入一乘故。今說一乘教言。三是方便。方開
方便門令入一乘故。如下文言。當知諸佛方 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此言正開方便 之門。諸餘言語例此可知。次明示用。於中亦
二。先明所示。次明能示。所示之真實相。謂如 前說。一乘人法。法相常住。道理究竟。天魔外 道所不能破。三世諸佛所不能易。以是義故
名真實相。而非三非一。無人無法。都無所得。 如是正觀乃名真實究竟一乘。所以然者。諸 有所得無道無果不動不出。故知如前非三
是一。能乘所乘人法之相不出四句。是有所 得。云何說此為真實相。解云。此言不然。所 以者何。若言非三是一不出四句故是有所
得非究竟者。是則有得為非無得為是亦入 四句故是有所得亦非正觀。若言寄言說無 所得而非如言取於無得是故無得不入四句 者。他亦寄言假說一乘而非如言取於一乘
所以一乘亦出四句。是故當知遂言俱非。不 如言取二說無異。
[0873a15] 問。若不取言皆為實者。彼 三乘教亦應是實。
[0873a16] 答。通義皆許。而有別義。以 三乘教下都無三理一乘教下不無一理故。 三是權。一乘是實。雖不無一而非有一。是故
亦非有所得也。所示真實其相如是。能示□ 用有其二種。一者則開之示。如前開三是方 便時。即知一乘是真實故。如開門時即見內
物。二者異開之示。異前開三別說一乘。聞之 得悟一乘義故。如以手□方見內物。如下文 言。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如是
等言是示真實相也。第三合明開示用者。一 開示中合有四義。一者用前三為一用。前三 乘之教即為一乘教故。二者將三致一。將彼
三乘之人同致一乘果故。三者會三歸一。會 昔所說三乘因果還歸於本一乘理故。四者 破三立一。破彼所執三乘別趣以立同歸一
乘義故。此經具有如是四種勝用。故言開方 便門示真實相。
[0873b03] 問。用三為一。將三致一。是二 未知以何為證。
[0873b04] 答。方便品言。佛以無數方便 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此文正是用 三為一之證也。又言。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
竟。皆得一切種智。此言正是將三致一之證 也。
[0873b08] 問。會三因果歸本一者。為當三皆非實 故歸於一實耶。為當唯二非實故歸於一實 耶。若如後者。何故經言。我有方便力開示
三乘法。若如前者。云何復言。唯是一事實餘 二則非真。
[0873b12] 答。或有說者。三皆非實。如前文 說。而言一實二非真者。三中之一與無三之 一俱。是佛乘。通說是實。餘二不用開別言非
實。由是義故二文不違。或有說者。唯二非實。 如後文故。而說三乘皆方便者。於一實中加 二非實合說為三。是三非實。如人手內實有
一菓方便言三。三非是實無三菓故。考而論 之。一菓是實。二是方便。有一菓故。如智度論 云。於一佛乘開為三分。如人分一斗米以為
三聚亦得言會三聚歸一亦得言會二聚歸。 會三會二猶是一義不相違也。或有說者。前 後二文各有異意。不可一會。所以然者。三乘
之教有其二種。一者別教。二通教。別教三乘 三皆非實。皆是方便。以彼教說三僧祇劫唯 修四度。百劫之中修相好業。最後身中修於
定惠。菩提樹下成無上覺。如是因果以為佛 乘。是故佛乘亦是方便。若論通教所說三乘。 佛乘是實。定餘二非真。以彼教說於十地中
具修六度萬行圓滿致薩婆若。此薩婆若果不 與三世合。如是因果究竟真實此為佛乘。豈 是方便。是故當知二文意異。我有方便力開
示三乘法者。是顯別教所說三乘也。唯是一 事實餘二則非真者。是對通教所說三乘。其 餘諸文皆作是通。
[0873c06] 問。若說別教三乘因果皆 是方便故歸一者。為歸一因為歸一果。
[0873c07] 答。於 一佛乘分別說三故。隨其本歸因歸果。是義 □何聲聞緣覺若因若果皆於一因分別為 二。如經說言。聲聞緣覺若智若斷。皆是菩薩
無生法忍。當知此二皆歸一因。歸一因故終 致一果。彼教中說。佛乘因果分別佛地化身 少分。如經說言。我實成佛已來。百千萬億那
由他劫故。當知彼說佛乘因果同歸於此一 乘果內。若有菩薩依彼教故望樹下佛發心 修行。如是願行歸於一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