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ang Sanmei Jing Lun 金剛三昧經論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金剛三昧經論卷中新羅國沙門元曉述
無生行品
[0973b14] 論曰。菩薩觀行成就之時。知自 觀心順理修行。非有生心非無生心。亦非有 行亦非無行。但為離增益邊故假說為無生。
不於有生生心。不於無生生心故。為離損減 邊。亦假說為行。雖非有有行之行。而非無無 行之行故。是故立名無生行品。
[0973b20] 經曰。爾時心王菩薩聞佛說法出三界外不可 思議從座而起叉手合掌以偈問曰。
[0973b21] 論曰。別 顯觀行有六分中。第一遣諸境相顯無相觀 竟在於前。此下第二泯其生心明無生行。就 文有三。一者正說。二者讚說。其第三明聞說
得益。初正說中有其四分。一者往復問答。二 者反徵問答。三者菩薩領解。四者如來述成。 初中有六。一問二答三難四拒五請六釋。初
中有二。先經家序。心王菩薩者。從體立名。然 心王之義略有二種。一者八識之心御諸心 數故名心王。二者一心之法總御眾德故名
心王。今此菩薩入無生行證一心王故。從所 體以立名也。今此品中明無生行。所以心王 菩薩發問出三界外不可思議者。是出所聞
之法以為發問之本。其所聞者謂前品說。今 且舉後以攝其前。謂最後頌言。超然出三界 乃至所成故。
[0973c08] 經曰。如來所說義出世無有相可有一切生皆 得盡有漏斷結空心我是即無有生云何無有 生而有無生忍。
[0973c10] 論曰。此二頌是問辭。於中 初頌領前所說。上半領前一味法印。下半領 次一乘所成。後一頌正發問。於中上半牒無
生義。下半問無生忍。既無有生。應無忍心故。
[0973c14] 經曰。爾時佛告心王菩薩言善男子無生法忍 法本無生諸行無生非無生行得無生忍即為 虛妄。
[0973c16] 論曰。是第二答。答意有二。先示無生 忍相。後顯有得過失。無生法忍者。達法本無 生。是則定慧諸行亦無有生。非於無生。有能
忍行。故言非無生行。於中有得能忍之行則 乖真忍無住無行。故言即為虛妄。
[0973c21] 經曰。心王菩薩言尊者得無生忍即為虛妄無 得無忍應非虛妄。
[0973c22] 論曰。是第三難。難意而 言。若謂有得有忍是虛妄者。則謂無得無忍 應非虛妄。反虛妄故。諸學大乘無所得者。作
如是計。自謂非妄。為顯彼妄故作是難。
[0973c26] 經曰。佛言不何以故無得無忍是則有得有得 有住是則有生有生於得有所得法並為虛妄。
[0973c28] 論曰。是第四拒。於中有二。不者直拒。何以 故下第二釋拒。拒意而言。若彼意謂無得無 忍則雖不得有得有忍之有而猶得其無得無
忍之無。既得於無者則心住於無。心既有住 即是有生。謂有心生於有所得故。亦違於無 生無得。是故說言並為虛妄。
[0974a05] 經曰。心王菩薩言尊者云何無忍無生心而非 虛妄。
[0974a06] 論曰。是第五請。追難路窮意不能詣。 故須仰諮。請為將導。
[0974a08] 經曰。佛言無忍無生心者心無形段猶如火性 雖處木中其在無所決定性故但名但字性不 可得欲詮其理假說為名名不可得心相亦爾
不見處所知心如是則無生心。
[0974a11] 論曰。此下第 六為釋。於中有四。先開無得道理。次示無生 道理。三者舉非。四者明是。初中有三。謂法喻
合。初言無忍無生心者。是牒正在法忍之心。 言心無形段者。顯心無所得。形之言體。段之 言分。就諸緣中求心體分。若即若離皆無所
得。由是道理故無形段。非謂無色形段相也。 喻中火性雖處木中者。喻於忍心。雖處理中。 其在無所者。就此木中有諸極微。於中都無
火性所在。如是理中有恒沙法門。於中求心 永無所在。如是火性無處道理。有佛無佛法 性常爾。故言決定性故。火性名下義不可得。
如是火性雖不可得而其木中非無火性。欲 詮此理說火性名。推析此名但有諸字。轉求 諸字皆無所得。忍心名相當知亦爾。故次合
言。心相亦爾。得忍菩薩知心如是。何得於中 能取心生。以之故言則無生心。
[0974a28] 經曰。善男子是心性相又如阿摩勒菓本不自 生不從他生不共生不因生無生何以故緣代 謝故緣起非生緣謝非滅隱顯無相根理寂滅
在無有處不見所住決定性故。
[0974b02] 論曰。此下第 二明無生理。於中有二。先喻次合。喻中有二。 先明四不。後顯八不。言四不者。待緣故不自
生。自種故不他生。無作故不共生。有用故不 無生。又復未生時無自故不從自生。已生時 已有故不須自生。自既不成。待誰有他。自他
既無。何得有共。有因而生。既不可得。何況得 有無因而生。如是求生皆無所得。言不因生 無生者。明不無因而生。謂不能生因無而果
得生也。何以故下次釋伏疑。疑者意曰。三不 可爾。第三云何。意謂菓生種子為親因。地水 為疎緣。此二共合故有菓生。云何而言不共
生耶。是故問言何以故也。緣代謝故者。明彼 二緣先代後謝不得暫停。停時既無則無功 用。功用無故俱不生果。如偈說言。諸行皆剎
那。住尚無況用。故又求代謝。無生無滅。所以 然者。既無暫住則無有生。生無有故。則無有 滅。故言緣起非生。緣謝非滅。如是推求隱顯
皆無。隱者種子在土下故。顯者芽莖出地上 故。根理寂滅者。推其樹根及樹幹理求生菓 因畢竟無起。故言寂滅。在無有處不見所住。
所以然者。決定性故。決定性義如前所說。
[0974b24] 經曰。是決定性亦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不入不 出不生不滅離諸四謗言語道斷無生心性亦 復如是云何說生不生有忍無忍。
[0974b26] 論曰。次 明八不。非直法爾。唯前四不亦乃具絕一異 等八。所以然者。菓種不一。其相不同故。而亦
不異。離種無菓故。又種菓不斷。菓續種生故。 而亦不常。菓生種滅故。種不入菓。菓時無種 故。菓不出種。種時無菓故。不入不出故不生。
不常不斷故不滅。不滅故不可說無。不生故 不可說有。遠離二邊故不可說為亦有亦無。 不當一中故不可說非有非無。故言離諸四
謗言語道斷。阿摩勒菓如是絕言。法忍之心 亦不異此。故言無生心性亦如是等也。
[0974c08] 經曰。若有說心有得有住及以見者即為不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般若是為長夜。
[0974c09] 論曰。 此是第三舉非。謂有說言無生忍心心體可 得住於無生。及與能見無生理者。不了心性。 直是妄執能障菩提及其般若。是明不得性
淨菩提能證般若。又菩提者。始起菩提。言般 若者。菩提之因。不得覺因故為長夜。無始妄 想是大夢故。
[0974c16] 經曰。了別心性者知心性如是性亦如是無生 行。
[0974c17] 論曰。此是第四顯是。言了別心性者。即 以自心了自心性。如經言。若能以其能取作 意還能通達能取作意。如是方乃能緣所緣平
等平等。無漏智生通達聖諦故。知心性如者。 知自觀心體性平等故。是性亦如者。是能知 用。用性平等故。如是觀心體用平等。無生無
滅無始無終。以之故言是無生行。上明四不 之無生者。顯無生理。理通凡聖。今明知如之 無生者。明無生行。行別在聖。在聖之行與理
一味。遍通之理與智平等。平等一味故聖人 所不能異也。有通有別故聖人所不能同也。 不能同者即同而異也。不能異者即異而同
也。同者辨同於異。異者明異於同。明異於同 者非分同為異也。辨同於異者非銷異為同 也。良由同非銷異故不可說是同。異非分同
故不可說是異。但以不可說異故可得說是 同。不可說同故可得說是異耳。說與不說無 二無別矣。
[0975a06] 經曰。心王菩薩言尊者心若本如無生於行諸 行無生生行不生不生無行即無生行也。
[0975a07] 論 曰。此下第二反詰問答。於中有八。一舉行難 理。二反詰有證。三仰報無證。四反詰有得。五
仰報無得。六述無證得。七更陳所疑。八決其 所疑。此即第一舉行難理。言心若本如無生 於行者。舉前所說行無生義。謂即前言知心
性如是性亦如是無生行。謂無生於生滅之 行。即是正舉無生行相。言諸行無生者。舉理 無生。謂諸眾生五陰諸行本來無生。生行不
生者。明理無生異行無生。謂生起行即空不 生非由證理滅心不生。言不生無行者。顯理 不生類行無生。謂不生門亦無心行。如無生
忍無分別行故應即是無生行耶。若如是者 一切凡夫莫不證得無生忍矣。
[0975a21] 經曰。佛言善男子汝以無生而證無生行耶。
[0975a22] 論曰。此是第二反詰有證。詰意而言。汝於入 觀無生忍時以依諸行無生之理而得無生行 耶。所以如是反詰問者。彼以理無生別異行
無生而難理無生亦是行無生故。今詰言。汝 入觀時理行別異。有能所耶。
[0975a27] 經曰。心王菩薩言不何以故如無生行性相空 寂無見無聞無得無失無言無說無知無相無 取無捨云何取證若取證者即為諍論無諍無 論乃無生行。
[0975b01] 論曰。此是第三奉答無證。於 中有三。初明無證。二者舉非。三者顯是。初中 亦二。前標後釋。如無生行性相空寂者。是總
標句。言性空寂。謂觀心體性離生滅相。即前 所說知心性如也。相空寂者。觀心知用。用 相亦如。即前是性亦如之謂也。下以十無
釋此總句。無見無聞者。心性希夷。夷故絕色 非像所表。希故絕聲非教所詮也。無得無失 者。顯空而無所得。遣生而無所失故。如是四
無釋性空寂也。無言無說者。心行既寂不起 言說故。無知無相者。心行寂滅遠離二分故。 無取無捨者。既無分別無性可取無相可捨
故。如是六無釋相空寂也。無生行中如是空 寂。云何於中而有取證。作是答時自知前難 不成難也。舉非顯是。攻即可知。
[0975b16] 經曰。佛言汝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0975b16] 論 曰。此是第四反詰有得。問曰。菩薩未得阿耨 菩提。如來何故問汝得耶。解云。此雖未得究 竟菩提。而已證得初地菩提。如法華論曰。八
生乃至一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謂證 初地菩提故。以離三界中分段生死。隨分能 見真如佛性名得菩提。非謂究竟滿足如來
方便涅槃故。案云。是約真如佛性說名菩提。 能證見故名得菩提。如經言諸法性空即是 菩提。此之謂也。
[0975b26] 經曰。心王菩薩言尊者我無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何以故菩提性中無得無失無覺無知 無分別相無分別中即清淨性性無間雜無有
言說非有非無非知非不知諸可法行亦復如 是何以故一切法行不見處所決定性故本無 有得不得云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975c02] 論 曰。此是第五仰報無得。於中有三。謂標.釋. 結。釋中有二。先明所得菩提無所得性。後顯 能得諸行無能得相。初中言菩提性者。謂真
如性虛通無礙性離闇弊故名菩提。於中本 無真性可存。亦乃本無妄想可亡。故言無得 無失。如是本覺遠離思搆之覺亦亡率爾之
知。故言無覺無知。既無分別之見亦離所行 之相。故言無分別相。由如是故非惑所濁。本 性離染故言即清淨性。縱非生滅所間橫非
能所所雜。故言性無閒雜。無有言說者。能言 所言無不絕故。非有非無者。雖非有如而非 無如故。非知非不知者。雖非本覺而非不覺
故。菩提性然無可得義。諸可法行已下次顯 無能得行。如前品說六度之行無非真軌故。 言可法亦如是者。同前無得故。一切法行者。
六度等行。不見處所者。不見得失覺知乃至 有無知不知等所可行處故。與菩提平等平 等。所以本無有能得不能得也。云何已下總 結無得。
[0975c22] 經曰。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一切心行不過 無相體寂無生。
[0975c23] 論曰。此下第六如來述成。於 中有三。一者正述。二者舉非。三者顯是。初中 亦三。總述.別述.後還結成。初言如是如是者。
述前無證及後無得。一切已下第二別述。先 述無生後述寂滅。言無生者。是無生行。述無 能證能得。言寂滅者。是寂滅理。述無所證所
得。初言一切心行者。所有出世無分別智相應 心行不取諸相證會無相故。言不過無相體 於空寂冥然無生故言體寂無生。
[0976a03] 經曰。可有識識亦復如是何以故眼眼觸悉皆 空寂識亦空寂無有動不動相內無三受三受 寂滅耳鼻舌身心意意識及以末那阿梨耶亦
復如是皆亦不生寂滅心及無生心。
[0976a06] 論曰。此 是第二述寂滅義。謂諸世間八識空寂。於中 有二。一者例前。二者廣釋。初言可有識識。總
攝所有世間八識。如言處處。攝一切處故。亦 如是者。空寂之理同前出世心之無生故。何 以故下第二廣釋。眼者眼根。眼觸即是遍行
中觸。依三和生。令三和合欲明散空故偏舉 之。識亦空者。眼觸既空眼識不生故。無有相 續遷動亦無剎那不遷故。言無有動不動相。
言內無三受者。三受生起本來寂滅故。諸心 數中觸受相近。有大勝能故舉此二通遣餘 法也。耳鼻舌身者。謂耳耳觸耳識等也。心意
意識者。是第六識。未來名心。過去名意。現名 意識。依隨轉門舉此三名。為顯三世皆空寂 故。末那梨耶第七第八皆同眼識故亦不生
也。廣釋文竟。次言寂滅心者。近結八識空寂 之文。及無生心者。遠結體寂無生之文。
[0976a23] 經曰。若生寂滅心若生無生心是有生行非無 生行內生三受三行三戒。
[0976a24] 論曰。此是第二舉 非。謂有所得。大乘學者不空八識違其寂滅。 故言生寂滅心。不知出世心之無生。謂有心
生證無相理。故言生無生心。直是世間流轉 之行而乖出世無生忍行。故言是有生行等 也。言三行者。身口意作通善不善。言三戒者。
身口意止唯取其善。生此三行三戒為因而 生三有具受三受。如是流轉不得解脫。
[0976b03] 經曰。若寂滅生心不生心常寂滅無功無用不 證寂滅相亦不住於無證可處無住總持無相 即無三受等三悉皆寂滅清淨無住不入三昧
不住坐禪無生無行。
[0976b06] 論曰。此是第三顯是。 言若寂滅生心不生者。反前若生寂滅心句。 遣諸生心不取生故。心常寂滅無功無用者。
反前若生無生心句。離諸生滅起動之相亦 無作意分別功用故。不證寂滅相者。雖遣生 起之心。不存寂滅相故。亦不住於無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