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yan You Yi 華嚴遊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遊意慧日道場沙門胡吉藏撰
[0001a06] 且話閻浮得有此經錄雖不載相承云。龍樹 有佞弟子勸其師令與釋迦並化。師智德如 此。宜作新佛。豈為釋迦弟子即。然其所言
剋日月。別制新戒新衣使大同小異。坐水精 房中思惟斯事。時有大龍菩薩傷而愍之 便接還龍宮。示三世諸佛無量經。復示過去
七佛經。於龍宮九旬讀十倍閻浮。所餘題 目不可周遍。龍樹從龍宮出。龍王以此一部 經送龍樹出。為此因緣故閻浮提得有此經 也。
[0001a16] 江南講此經者亦須知其原首。前三大法師 不講此經。晚建初彭城亦不講。建初晚講。 就長干法師借義疏。彭城晚講不聽人問未
講之文。前三大法師。後二名德。多不講此 經。講此經者起自攝山。時有勝法師為檀越 教化。得三千餘解未凡經七處。徒八過設會。
始自慧莊嚴終歸止觀。一會則講一會經文。 爾時實為隆盛。後興皇繼其遺蹤大弘斯典。 講因緣如此也。然此經義正開二佛兩教門
淨土三十心十地等。今略明淨土義。淨土凡 有四條。一化主。二化處。三教門。四徒眾。此 之四種束為兩雙。化主化處即如來依正兩
果。化主即是正果。化處即是依果。即依正一 雙。教門徒眾即緣教一雙教門即緣教。徒 眾即教緣故。是緣教一雙。雖有四條束為兩
意也。然非但淨土有此四條。三世十方諸佛 土一一土中皆具此四條。三世十方土雖復 無量不出十種土。十種土者。一淨。二穢。三
雜。四本淨末不淨。本是淨土。後薄福眾生 本淨反為穢。此名本淨今穢也。五者本不淨 末淨。變向可知。此是釋迦土。有五應現。復有
五種合成十種土。十種土皆具上四條。據此 十種兩雙。攝一切土盡也。十種之中略明淨 土一種。四條之內且辨化主一條也。
[0001b11] 問此經為是釋迦所說耶為是舍那所說耶。 興皇大師開發初即作此問然答此之問。便 有南北二解。南方解云。佛教凡有三種。謂頓
漸無方不定也。言頓教者。即教無不圓理。 無不滿。為大根者說。所以經云。譬如日出先 照高山。故言頓教。言漸教者。始自鹿園終至
鵠林所說。經教初淺後深。漸漸而說。故稱 漸教。就漸教中有五時不同也。言無方不定 者。進不及頓。退非是漸。隨緣不定。故言不定
教。問。此是大乘。為是小乘耶。解云。是大乘 教。金光明勝鬘等經也。用此三經者欲釋 此經是釋迦所說。何者此之三教是佛教。是
何佛教。解云。是釋迦佛一期出世始終 有此三教。若使如此故知華嚴是釋迦佛說 也。釋迦雖說此三教復不同。何者若是漸教 無方教此是現前說。若是頓教遙說彼土人
華。類如無量壽經釋迦遙說彼西方淨人 華。今此國三輩往生。今此經亦爾。是釋迦 遙說蓮華藏國土淨人華也。次北方論師解。
彼有三佛。一法。二報。三化。華嚴是報佛說。 涅槃般若等是化佛說。法佛則不說。彼判舍 那是報佛。釋迦是化佛。舍那為釋迦之報。釋
迦為舍那之化。華嚴經是舍那佛說。此則是 南北兩師釋如此也。
[0001c06] 今次難此兩師解。委悉述大師之言。前難南 土解。釋迦與舍那不異。今還用前四種責故 不得一。一者化主異。涅槃般若是釋迦佛說。
七處八會是舍那佛說。舍那是本佛釋迦是 迹佛故。菩薩戒經云。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 臺。周匝千華上示現千釋迦。故舍那是本
釋迦是迹。若使如此本迹不同那得為一。 二者化處異。釋迦在娑婆世界。舍那在蓮華 藏國。娑婆是雜惡國土。蓮華藏界是純淨土。
二處不同豈得為一。又娑婆國動則六種動。 蓮華藏動則十八種動。又臺葉二處不同。舍 那在臺釋迦在葉。二處如此之殊。何得為
一耶。三者教門異。釋迦則雜說三一。雜說半 滿。雜說但不但。舍那純說一大。純滿純不 但。釋迦赴雜緣說雜教。赴三一緣說三一教。
乃至赴但不但緣說但不但教。舍那唯赴一 大緣說一大教。乃至赴滿不但緣說滿不但 教。若爾故不得為一也。四者徒眾異。釋迦具
有三一雜緣但不但緣。如千二百聲聞彌勒 等菩薩則是雜緣也。舍那唯一大緣滿緣。 普賢菩薩等則是大緣。教既其異緣亦不同。
緣既不同故。二佛不得為一。將此四條異彈 南人解二佛不得是一也。次更前難何者彼 云。釋迦遙說蓮華藏國。如釋迦在此說無
量壽國。然此解不知是誰解。山中師及興皇 師並述此釋實不成釋。好體不煩須難。何 者汝既云舍那即釋迦。何得言釋迦遙說耶。
但別有難。今更述之。何者釋迦說無量壽凡 有二種經。一者無量壽觀經。二者無量壽 經。無量壽觀經為世王母韋提希夫人說。夫
人在獄。令其觀佛三昧。若是無量壽經為比 丘十六正士說彼國土淨人華。令此間五痛 五燒三輩往生。若爾說無量壽國既有所為
緣。釋迦遙說蓮華藏國。為何物緣。不見有解 故不應言是遙說。好體不須難。大師既有 斯言略而述了。此即是借北人異彈南人 一竟。
[0002a14] 次借南人一彈北人異亦有兩難。彼云。如此 二佛有此四殊豈得為一。所以北講華嚴。 勝於南土。今次難之還用前四條。難一者。
化主不得異。凡舉三處文。難一者此經名 號品是第二會。文殊菩薩說文云。或名盧 舍那。或名釋迦文。或名悉達多。既稱或
名何得言異。若使或名舍那或名釋迦。而言 異。或名眼或名目。亦應異。反詰云。第二像 法決疑經云。或有見我為舍那。或有見釋迦。
此是緣見不同佛為何異。如有見佛身三尺。 或有見佛身無邊。如瞿師羅長者見佛短。 大梵天王不見佛頂。只是一佛緣見異耳。
若緣見舍那釋迦則言二佛異者。緣見長短 亦應為異。反詰云。若爾故不應言異也。次 第三此經第六會在他化自在宮說十地法 門。釋迦放眉間白毫相光加金剛藏說。既
是釋迦勸金剛藏說十地。何得言是舍那 說。若是舍那說應舍那放光勸。而今是釋迦 放勸。故不應言二佛調然逈異也。二者處所
不得為異。說此經在摩竭提國寂滅道場。摩 竭提還是摩伽陀。此乃是梵音之切緩。何 關兩所有異。若爾還是娑婆國說此經也。何
以得知。涅槃經云。并及摩竭提阿闍世大 王不久須臾至。阿闍世王即是摩伽陀國主。 以此而言故知二處不異也。三者教門不得
異。何者釋迦說雜教。釋迦說純淨教。釋迦說 半滿教。釋迦說純滿教。若為是釋迦說純淨 教耶。解云。釋迦勸金剛藏說十地法門。是此
經之中。故知釋迦說純淨大教也。四者徒眾 亦不異。第八會具列大小乘眾。列五百聲聞 身子須菩提等。若爾二佛徒眾亦不異。若使
言舍那唯為一大緣則應唯列一大乘眾。何 則具列大小眾。為則具大小緣。又列既雜列。 緣即是雜緣。教是雜教。又釋迦大緣文殊彌
勒等。更無別文殊彌勒。何異舍那。小緣身子 須菩提等。無別身子須菩提等。若使如此故 知。二佛徒眾亦復不異。四種既其不異。何 得釋兩佛調然有殊。
[0002b23] 第二別難者。彼云。舍那是報佛。釋迦是化 佛。舍那是釋迦之報。釋迦為舍那之化。師 難云。此則迴互二佛。翻覆世界。混亂教門。言
迴互二佛者。謂舍那自有報應。舍那自有本 迹。釋迦亦自有報應。自為本迹。何得指彼 佛為此報。此佛為彼化。彼佛為此本。此佛
為彼迹。若指彼佛為此報。此佛為彼化。即有 二佛迴互之失。言翻覆世界者。釋迦自出華 葉上。舍那自在華臺上。二世界各自不同。何
得指彼佛為此報。此佛為彼化耶。言混亂教 門者。釋迦赴大小緣說大小教。舍那為大 緣說大教不同。何得以舍那為釋迦本。釋迦
為舍那迹耶。前開借異以破一。此開就異 以彈異。大而為言。前借北異彈南一。今借南 一破北異。此則互借兩家。彈彼二解竟。
[0002c09] 既斥南北一異兩家皆非。彼即反問。汝既彈 一異皆非。汝作若為別釋耶。建初法師曾以 此問興皇一大學士云。舍那釋迦為一為
異耶。答云。舍那釋迦釋迦舍那。建初即云。我 已解。若為解。既云舍那釋迦釋迦舍那。豈 是一豈是異。作此一答彼即便解也。然何但
非一異四句皆非。何者釋迦是舍那。釋迦豈 得是異。乃至非異亦爾。又釋迦舍那豈得是 一。釋迦舍那豈得是異。釋迦舍那豈得是亦
一亦異非一非異耶。雖非一異四句欲言 一異四句亦不失因緣四句。何者釋迦舍那 豈一。不一而不失一。釋迦舍那豈是異。不異
而不失異。餘兩句亦爾。故非四句而不失四 句。因緣無礙也。非一異四句而一異四句。並 有其文義。何者文云。或名釋迦。或名舍那。故
不得其異。而臺葉本迹不同故。不得為一。 或為緣見是釋迦。或有緣見是舍那。故得是 亦一亦異。或有緣見非是釋迦非是舍那。故
得是非一非異。所以因緣無礙。無往不得也。 然要須彈他四句乃得明今因緣四句。何者 他語是亦須彈語非故。宜須彈語既是何須
彈語耶。解云。語雖是而不得因緣無礙意。 既其失意不成語故。若是若非皆悉須彈。以 彈彼淨。然後始得明今因緣無礙也。用此語
者為對他家了非是。今時明因緣義但為對 彼定義。南方定云一。北方定異。為破彼定一 定異明今因緣一異。此語既答前之一異 問也。
[0003a08] 次更別明一異四句。或成前意。此四句為異 從來四句。言四句者。一則二佛說一教。二則 一佛說二教。三則一佛說一教。四則二佛說
二教。二佛說一教者。舍那釋迦二佛。舍那是 本。釋迦是迹。本迹臺葉不同故。是二佛一教 者。涅槃華嚴一教。涅槃即華嚴。華嚴即是
涅槃。故是一教也。一佛二教者。一佛即舍 那釋迦一佛。舍那即釋迦。釋迦即舍那。本 即是迹。迹即本故。言本迹雖殊不思議一
故。是一佛言二教者。涅槃華嚴二故云二教 也。二佛二教者。舍那釋迦二佛。涅槃華嚴二 故。一佛一教者。釋迦即舍那。涅槃即華嚴也。
此是何物四句。解云。合離四句。二佛一教 此則離人合教。離舍那釋迦為二。合涅槃華 嚴為一。一佛二教者。即合人離教。合釋迦
舍那為一佛。離涅槃華嚴為二教。二佛二教 離人離教。一佛一教合人合教。斯四句作如 此用也。所以用四句者欲答前問。前問云。
二佛為一為異。今望此四句答。自有二佛說 一教。自有一佛說二教。二佛說一教。舍那說 華嚴即是說涅槃。釋迦說涅槃即是說華嚴。
一佛二教者。釋迦說涅槃即是舍那佛說。 舍那佛說華嚴即是釋迦佛說。餘二句可知。 為是故不同他釋也。前作舍那釋迦釋迦舍
那語。此為對他家故作此說。然此語復別有 義。何者為欲讀經。經云。舍那在臺上。釋迦在 葉上。此臺是葉臺。此葉是臺葉。臺葉豈是
一豈是異。不得是一不得是異。詺作何物 耶。詺作臺葉。葉臺也。臺葉既爾。舍那釋迦 亦爾。問。臺葉葉臺成華。舍那釋迦成一佛不。
解云。得。難。得稱是何物佛。臺葉成一華華 名蓮華。舍那釋迦成一佛佛名何物。解云。臺 葉成一蓮華。舍那釋迦為一應佛。臺葉成蓮
華。蓮華共一根。舍那釋迦成一應。應佛同 一本。本即是法身佛故。經云。十方諸如來同 共一法身界故。二佛同一本。臺葉共一根也。
為是兩義故。云舍那釋迦釋迦舍那也。
[0003b16] 次明二佛相開不相開義。言相開不相開者。 二佛異。二土異。二教門。二徒眾。言二佛異 者。舍那釋迦各開本迹。舍那開本迹者。舍那
以法身為本。只舍那為迹。釋迦開本迹亦爾。 以法身為本。只釋迦為迹。釋迦法身為本。釋 迦為迹。然此迹中更開本迹。釋迦是迹中本。
此身更起他佛。即迹中迹。如大經受純陀及 大眾供。受純陀供迹中本身。受大眾供即迹 中迹。此一條既爾。類餘亦然。釋迦既有兩
重本迹。舍那亦有此兩重本迹。法身為本。舍 那為迹。然此迹中更開本迹。不起寂滅道場 即迹中本。現身六天宮殿即迹中迹。故二佛
有兩重本迹。斯則二佛相開不相開義。恒須 因緣語不得單道也。
[0003c01] 次明不相開相開者。法身為本。舍那為迹。好 體只應有一重本迹。何者十方三世佛出世。 唯為一大事因緣故出世。如法華為大事故
出。謂開佛知見等。又如大品云。般若為大事 故起。不可思議事故起。為無等等事故起。 今舍那出世唯為一大事故出。唯為大根性
者說一大因緣。故唯應有此本迹。十方三世 諸佛正意只應如此。而今於迹中更開本迹 者。但穢土中眾生。罪重鈍根不堪舍那大化。
所以方便於迹中更開本迹。本則為淨土大 根性者說大因大果。迹即為穢土鈍根者 初說三乘教門。次說般若等。然後始得說法
華涅槃等大乘之義。如火宅窮子等譬。初大 乘化不得。方便說三乘。然後得說大乘。二 佛亦爾。穢眾生不堪舍那大化。更起迹佛方
便初說三乘。後說大乘。為此義故。所以舍 那迹中更開本迹。舍那為本釋迦為迹。斯 即是二佛不相開相開義。然十方三世諸佛
本迹雖復無量。以相開不相開。不相開相開 二句攝。則無所不盡。為是故明此二種也。
[0003c21] 次開四句成前義。四句者。一唯本而不迹。二 唯迹而不本。三亦迹亦本。四非本非迹。用 此四句安何處。用此四句安不相開相開義。
不得漫用用須得處也。問。若為是唯本不迹 乃至非本非迹耶。釋云。但本不迹者即是 法身故。經云。佛真法身猶如虛空也。言唯
迹不本者即是釋迦但是應身。亦迹亦本者 是舍那。舍那望法身即是迹。望釋迦即是本 故。舍那亦本亦迹也。非本非迹者此則卷前
三句。何者前。雖有三句只是本迹二句。法身 是本。舍那釋迦並是迹。此本是迹本。此迹是 本迹。此本是迹本。非本無以垂迹。此迹是本
迹。非迹無以顯本。非本無以垂迹。由本故迹。 非迹無以顯本。由迹故本。由本故迹。迹是 本迹。由迹故本。本是迹本。迹本則非本。本迹
則非迹。斯即非本非迹清淨。即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舒則遍盈法界。卷即泯無蹤跡 也。前略明化主竟。
[0004a10] 今次辨化處。化處者亦有二處。一者舍那蓮 華藏處。二者釋迦娑婆國處。亦得將前二佛 類今二處。將正以類依。何者前。云舍那釋迦
釋迦舍那。不得言一不得稱異。不得言一亦 得因緣一。不得稱異亦得因緣異。故非一非 異亦得因緣一異。今處亦爾。蓮華藏娑婆娑
婆蓮華藏。不得言一不得稱異。不得言一亦 得因緣一。不得稱異亦得因緣異。故二處非 一非異亦得因緣一異。此則將正類依。在此
依是正。依正既然類依亦爾。何者此正是 依正。依正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