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ou Xuan Fen Qi Tong Zhi Fang Gui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 方軌卷第三 (之上)終南山至相寺沙門智儼述
第六他化天會十地品二十二
[0048a07] 此會初四門分別同前。
[0048a07] 一辨名者。他化自 在天會從處得名也。十地品者數義以彰 名也。
[0048a09] 二來意者有二。初會來意。前是阿 含。次入證故來也。二品來意者。前方便迴行 向於菩提。今行相增明轉入十地。義次第故 也。
[0048a12] 第三宗者有二。一會。二品。會者有四。一 明所治。謂正使煩惱業報及性三障上心種 子。二能治。謂正無分別智及普賢性起智。三
所成德。謂有二。所謂人法。人有二種。謂正 化及助化。各有體相用並通性起等。法者 謂理教行果。並通性起及修生等也。准以
思攝可知。四明所成位。謂十地位及普賢性 起無漏法門等也。若論品宗四義。准上唯 取修生為異耳。又此品以不說為說義即 證普賢德位。以說為三乘宗。
[0048a21] 第四釋文者。 問此會共上二三四五會何異者。答且有四 異。一漏無漏別。二本末別。三共不共別。十地
人天聲聞等共採故。地論云。亦能生成人 天道行餘則不然。可准之。四位別如是一 切。問何故此會獨不顯別處及彼體用二融 放光往來集眾嚴具者何也。答欲顯此會是
證了法無二。體用遠近並無別異故。不須 表顯別處等也。又此會等是證法不可以 事別標玄趣。但得總相顯耳。准上思之。 此會有十一品大分有二。初有九品辨緣
成德用。次有二品明性起體用。以為諸會 所學法也。初九品內大分有二。初有六品 辨因行滿足。次不思議品下有三品經辨 因成所得果。問何故果不別處說。答此經上
下顯法盡理。推高佛地不可說為正也。此 中說者為彰同證。略為舉果顯因故說也。 就初六品內有二。初一辨行位體。次五品 辨德用。就體門有三。或復為六。或分為
九。或判為十。或復離為四十八。又此中所 辨通解論中難文。所以然者為此釋共論 合成一疏故也。三者所謂序正流通。就此 三中所辨之法要唯證教。證教既殊三分亦
異。就教三者。初至起分是其由序。以此起 發正說故也。本文已去是其正宗。於中雖 復有廣有略。同說地法判為正宗。地利益
下勸信傳持。津及末代判為流通。亦可分 四。後分重頌偈。就證三者。初一序分判為 由序。入三昧是證正宗。因入三昧正顯實
證故。地論言此三昧是法體也。流通之義釋 有二種。一以已德流被信地說為流通。若 從是義加分已去皆是流通。以說自得令 信菩薩證入地故。二流末代名曰流通。若
從是義地利益分名曰流通。言為六者隨 所行以分。初至起分起化之由。為生物信。 第二本分略說地法。歎其殊勝起眾樂欲。 第三請分彰地出言令生正解。第四說分
廣明修相令物起行。第五影像分寄喻 顯德。第六地利益明德既成契證地法故。 地論言以得法力大地動等。言為九者。始 從序分乃至請分則以為六。說分已去判
為第七。地影像分說為第八。地利益分是其 第九。亦可分十。增其重頌。就此十中所辨 有三。一就化相通為起說。二就化意通
為顯證。三隨宗要證教雙辨。言起說者。 如來將說。先託時處。現相集眾。發起所 說。以之為序。由序既興。將為眾說。時金剛
藏默入三昧顯己自證能為眾說。又為受 加故。次第二明三昧分。由入三昧。十方諸 佛讚歎與力故。次第三明其加分。既得聖 力欲為眾說。但定無言宜從寂起故。次第
四明其起分。從定起已。略宣地相起後廣 說故。次第五明其本分。然彼本中略說地 名不廣分別。大眾渴仰聞名欲義。相與稽
請故。次第六明其請分。眾既請已。正為廣陳 故。次第七明其說分。乃至十地通亦是說法 難解。宜以喻顯故。次第八明地影像分。
為說既竟。宜顯勝益勸信傳通故。次第九 明地利益分。顯其法已。宜以偈述故。次 第十偈讚結前。言顯證者為化之意。宗為
顯證。於中初分顯證由序。後九正顯。九中 前三就相顯證。次有四分。就說顯證。次 有一分。就所攝化顯證利益。次有一分。
重述證德。前三之中。初三昧分寄入顯證。 第二加分因加以顯得證之相。故地論言。以 何故加。由得大乘光明法故。第三起分寄
出顯寂。說必宜起。即顯所入寂滅離言故。 地論云。定無言說。是故宜起。次四之中初 本分者略說顯證。第二請分拂相顯寂。說
及影像寄相表德。說分之中寄修表德。地 影像分借喻顯德。地利益分就所攝化顯 地利益。故下文言以得法力動地雨華。偈頌 同前。此等差別同為顯證。言隨宗要證教
雙辨者此品之要無出證教。九中初一是其 由序。後八正顯證教之相。八中初一入三昧 分顯示正證。後七次第明起言教。言次第
義如初門。所言十者隨地不同分為十也。 已上三會並同此。准可用思攝也。言四十 八者。初地八分。二地兩分乃至十地八分差
別。一品合有四十八分也。此經文與地論 經本多有增減。就不同文中以四法簡 之。後至文當知。一諸文內漏少者當增。左 相安竪畫。脚中點少句數記之。諸文背而
意順者。句中第一字間點之。諸十句中與論 前後者。當句左相齊等點數記之。諸句多增 者。左相上下相拘之。此並約論取定耳。若
論不辨者諸亦不論。又論中增者依此知 之。又此四十八段文者但一地即成四十八。 餘地類然。如是准之。所以知者其論主自 分諸地前後隱沒廢興不同。以義推之理
合俱有也。就初序分四。一明說時。二辨 化主。三明說法所栖託處。四辨同聞就住 處有二。一明通處。二摩尼寶殿下明其別
處。四明同聞中有六。一簡定其人。二此諸 菩薩下嘆其人德。三其名曰下列德者之名。 四無量下辨名者之數。五明來處。六標列
上首。經脫第五句。前中有四。一簡大異小。 二於阿耨下簡終異始。三簡住異退。四從 他方下簡新異舊。前中先定所列之人。次
明諸經辨人之意。人者汎釋有二。一聖化所 被當機之眾如論所說信地人等。二聖化所 對影響之人如此所列諸菩薩等。辨人意者。
諸經列人凡有四意。一彰化所益。如涅槃 經辨列無常諸學人輩。二為對人顯說決 定故。經說言雖於空地多有所說。不得 名為真師子吼。今於如是大智人中有所
宣說。方得名為真師子吼。三為寄人彰別 其法。如說十信廣對諸首等。四舉同聞 證成可信。今此列眾義兼後三也。簡住異 退者。汎論退有三。一者得退。謂先所得後
還退失。二未得退。謂於勝進退住不入。三 習行退。先習多行同成在已。後一現時餘 則不現。所不現處名之為退。今以此三
准約地位。非無斯義。解行已前分未堅固。 隨其所得容可退失。具有三退。初地已上 盡於六地次第修道不能頓起。故有習行
及未得退。七地已上位分未窮。有未得退。 退相如是。隨所離處即是不退。然彼三退 廣分為五。就初得退隨義分三。一是滅退。
謂外凡夫所有善根為彼邪見所斷滅故。 二是失退善趣之人信未成者容可退失起 二乘心。如舍利弗等。雖不退滅作一闡提。 而菩提心不復能顯。三是廢退。種性已上或
時暫起煩惱業跡。廢其所習不令現前。名 為廢退。以此三種通餘二退。合說為五。此 之五種外凡具有。善趣信位唯無滅退得 有餘四。以不斷善作闡提故。種性已上無
滅無失。得有餘三。初地已上無前三種。得 有餘二。七地已上唯有未得。餘四悉無。第 十地中。剋就因位五退悉無。若望佛果由
有未得。退相如是。不退可知也。又若依此 經。信行及解位已去但有未得退。餘者並無 也。此約一相也。若約普賢自體並無諸退。
准上思攝。地法深密。非麁智知。所以然者。 為地教法託彼諸乘及世間善事。以顯阿 含法義分齊。雖託顯一乘理。仍三乘小乘當 宗自住不失自宗。如鹽成羹鹽自住性
而羹義得成。下之文義應准此知之。菩提 有三種。一入性地名得菩提。二初地。三佛 地。故涅盤中說須陀洹八萬劫到。乃至辟支
佛十千劫到。謂到性地。問阿耨菩提在果 何故通因。答此亦不定故。大品經說五菩 提。所謂發心伏心與明出到無上菩提也。一
乘有十菩提。如下離世間說。生者五種。一 法性生。六入殊勝無始法爾。二實報生。謂從 先來修善所得。三者生滅變易法身。所謂
緣照無漏所得。四分段身。謂彼凡時三界 業所得。五應化身。隨物現受。此等並約三 乘解非一乘也。何故此會首多約三乘明 者。為地品通三乘信向故。就歎德文有
二。一別。二總。菩薩功德不可頓彰故。先別 歎。非別能盡故須總結。別中復二。一者略 歎。二善能化下隨德廣歎。菩薩廣德非可
頓彰故。先略歎。非略能具故須廣歎。略中 有二。一歎自分。二諸佛如來下歎其勝進。 二廣歎文有二十句。前十二句廣上自分。二
有八句廣前勝進。廣自分中攝以為二。初 六明其行修具足。次有六句明德用圓備。 行修具中。初三利他。後三自利。前文初句是
總。後二是別。依經二中脫一句。二自利文 中有三。初願。次修。後明成行。第二圓備文 中有六句。前三利他。後三自利。利他之中。
初明身業。次明意業。後彰口業。第二自利 中三。一行修殊勝。二諸德圓備。三諸所下妙 用自在。第二廣前勝進文句別有八。前
四明其殊勝三業攝修所行。後四明其廣大 三業備具諸德。前中初三明勝三業。後一 明其攝修所行。後四亦爾。初三明其廣大 三業。後一彰其備具諸德。初殊勝三業之
中。初明身業。次口。後意。就後四句文。初有 三句明廣三業。其身普現是廣身業。其音遍 聞是廣口業。其心通達是廣意業。第四一句
備具諸德。此處感果者。感是根。果是欲也。 又下地人果決能成耳。餘如論辨。又明不 共者。一外道不共。二二乘不共也。又二法
喻金剛中。法前是能破。後是堅也。喻即前 樹取心堅。孕子取子能破也。三昧分中 承力入定有三。一為推化在於如來故現 承力。二雖自得對佛勝人不得自在。必
須仰承。三於此定雖分得證。窮滿在佛。 今此欲為佛之勝化故。須承力。科文可 知。
[0050a29] 就加分中有三。一入三昧故諸佛同加。二 欲宣一切下明加所為。三金剛藏汝當說下 示現加相。初文有三。一諸佛為欲加讚同
皆現身。二同聲讚下諸佛同讚。應前入定 顯證能說。三如是十方下佛彰已加。應前 入定為受佛力。又釋得加所以。又顯示多 佛故者多佛同證此法也。餘文如論應知。
二所為文。一對地法明加所為。二所謂入 智慧下對所化人明加所為。又見智得證 者。前二觀解。後二行解。見始智終。得始證終
也。又信樂得證者亦同前。但為未得向得 故安信樂名。對人明所為中有二十句。 前之十入是自利行。後十始終是利他行。何 故自利名之為入。利他之行說為始終。答
但入始終義一無別。語入其必從始至終。 論其始終必有所入。為分兩行各隨一 義。就入及始終二十句內。各初一總餘句別。 第七中復有善根能為出世間因者地中加行
善根等也。又始終內經脫第二句。又論言阿 含者有九種。一行教相對。音聲言教名為 阿含。一切功德說以為證。猶下說中字義兩
藏是也。二位地相對。解行已前依教修行 名為阿含。初地已上說之為證。猶下解脫 第二請中歎眾是也。地前所起聞思修等名
阿含淨。初地已上一切行德通名證淨。三修 成相對。一切地中聞思修慧報生識智。此等 四心緣照之解名曰阿含。真智出言說以為
證。故下論言。聞思修等是則可說。以可說 故名為阿含。地智離文。名之為證。四真偽 相對。一切地真偽合修名曰阿含。捨偽契
實名之為證。猶下所明義說二大。說大阿 含方便修也。義大是證行成就也。五相實相 對。世間修中得彼證相名阿含。契本實相
名之為證。猶下所說增上妙法光明法門。 增上是證。光明是教也。六體德相對。就彼離 相所成行中。無始法性本隱今顯。名之為
證。依本所成方便行德。依教修生名為阿 含。猶下文中鍊金所況。金體喻證。環釧嚴 具喻於阿含。七體用相對。前體及德相從為
證。依此所起。隨順世間教智之用名為阿 含。猶下文中珠光明等所況法是。珠輪等淨 喻於證體。光焰等喻於阿含。八自分勝進
相對。自分所成體德及用皆名為證。能受佛 教稱曰阿含。猶下文中歎金剛藏二力是 也。妙智及辯名為證力。於佛教法念堅淨 慧名阿含力。九約詮就實相對。真智之
體說以為證。即此證體約言分十。名為阿 含。猶下文中虛空跡處所況法是。虛空平等 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