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ou Xuan Fen Qi Tong Zhi Fang Gui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 方軌卷第五 (之上)終南山至相寺沙門智儼述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0087c07] 此是第八會在祇桓重閣說。所以在祇桓 攝化始故。所以在重閣表悲心在正智上 重生故。此即第二依人入證分四門同上。
[0087c09] 一 辨名者。何義故名入法界。答其法有三種。 謂意所知法。自性及軌則也。此中通三也。界 者是一切法通性。亦因。亦分齊也。入者得此
法門。
[0087c13] 二來意者。何故來。上雖得行解法。若 不依知識加持無由進會故來也。
[0087c14] 三宗體 者分別有二。約人及約法。初人者正化及 助化各有體相用。准思攝之。二法者人法也 有二。謂約人。二約法。人者謂因人及果人。
各成師及伴知識。并有同生及異生。亦有 五生之身。此可思准。二約法者有十。一因。 二果。三約行。四理。五教。六義。七事。八人。九
法。十解。前人是弘教人。後人是所依法人也。 此可思准之。入法界分齊云何。答有二義。 一始從初發心。終即不定。若依經文但至
金剛心已還。若義求即通果德耳。依文為 定。果位不可說故。又望機即不通果。約知 識自行則通因果。為用通果因。又果位無
求相。此約三乘說。若約一乘時亦通果。 如離世間品說。所以准之可識也。二闊狹 者唯在大乘心。小菩薩聲聞凡夫不說入
法界。問性起即通。此品局者何也。答性起宗 欲明約法辨分齊故通。此明約入心辨 分齊故局耳。性起約法。假使不證不名 不起。餘義對文分釋。
[0088a04] 四釋文者此文有二。 初發起序。二爾時世尊欲令諸菩薩下辨正 宗。此宗明何義意。明知識力也。已前諸會
並先放光令餘方知顯說法淺深集眾增 微。復以音聲為正說。此會不然。但如來放 光顯現三世間。令大眾入即為正說也。更 不別有言下諸知識通耳。今約初明意。知
識有四力。近善知識。聽聞正法。繫念思惟。 如法修行。下文具有此意耳。復有四能。如 攝論說。初序文有九。一說時。二化主。三住
處。四同聞。五大眾疑念。六佛入三昧。七十 方新眾集。八說偈讚歎。九普賢重開發三昧 德用也。前諸會並集新眾已。然後入定。此
何在前。答前即入來趣化主。說有別人。人 欲說時方始入定。今此不然。佛自授機佛 若不入定諸人來即無由。故先入定顯相。
後方新眾集也。即是因人果人設則不同。又 為下文二重顯法至第二重方始下趣人 入知見故也。此何佛自入。答今為成行人 法。若不果人自入顯法是真。無由引彼因
人令成大果故也。何故入師子奮迅定。欲 令菩薩得故。復顯表勇健授教令使修者 伏妄顯真故也。四同聞眾有三初菩薩。次 聲聞。三天王等。何故菩薩在先。答諸經從
相取親教。以通漸故。此經約理以辨。由 是頓教故也所以此眾獨有聲聞。此有二 意。一為顯法界攝相應故。二為迴小入大 行。故菩薩眾有三。一舉數。二列一百四
十名。有十五位各顯別法。可思之。三歎 德。德文初總。次別。別有二。初七自利行。後 三句利他行。二聲聞中有三。初舉數。二列
名。三歎德。五疑念請中。初請。次結。初有六 十句有三。初三十句辨所請法。二有十句 歎眾堪聞。三二十句歎佛堪說。法中有三。
初正辨所請果法。二十句辨因人未窮。三 有十推功在佛。初所疑法中有三。一辨疑 人。二辨念。三明所念法。三歎佛堪說中。初
十句明因圓。二有十歎果滿。六入定中有 二。初入定。二入三昧已已下明顯淨土相。 即定力也。初文有三。初辨方便。二正入。三
欲令下明入意所為。此何故唯依大悲。為 前說通解行此唯存行令其去危得樂故 也。第二入定力顯淨土中有五。初莊嚴重 閣。二嚴園林。三嚴虛空。四何以故下釋成。
五如此祇樹下結通十方。初文有二。初總次 別。別中有十種莊嚴可知。下諸園空十句 可知。五結中有四。初結。次佛集。三菩薩集。
四重嚴空。亦可大文分三。初莊重閣等即 器世間。二如來集即智正覺。三菩薩集即眾 生世間耳。所以因果俱集。顯因果實成故
也。七集眾文有三。初辨十方眾集。二是諸 菩薩下歎德。三爾時諸大聲聞下辨不共相。 初文十方皆有八。初遠過塵數界海即從
量也。二列世界名。三辨佛名。四列上首菩 薩名。五辨眷屬。六供養具。七來詣佛所。八 各化閣而坐。餘同爾耳。所以菩薩名王證
法界行用自在故也。第二歎德文有二。初 歎。二皆是如來下推功。初文有三。初總歎。 二成就下別歎德。三此諸菩薩下結歎集
也。別中有二。初自分德。二於大眾中即師子 吼下他分德。初中有三。初辨自利行。二能 於一切如來下利他行。三具足十力下辨俱
成。自他分德滿也。第三辨聲聞不共即顯法 界是深。文中有二。初正不見。二譬如餓鬼 下譬況。初文有三。初明不見佛真常行德。
二何以故釋成不見所以。三是故雖與下結。 初文有三。初列名。二如是等諸大下不見 法界果德。此即與上十句所問法大同也。文
有三可知。三亦復不見下不見圓通大眾 因行。第三不見因行境界中有三。初總舉。 二正辨。三如是等下結。第二釋成中有二。初
責次答。答有二。初總。二本不修習能見如來 下別辨不見意。此中二。初明不修大行故 不見。二亦無三昧清淨智眼下正辨不見相。
初文有三。初由不修故不見。二是諸功德 下不共故不見。有三可知。三是故諸大弟 子下結。初不修文有二。初不修果德。二不
求菩薩下不求因行。第二正辨不見有二。 初明不見。二何以故辨所以。初文有二。初 總次別。別中有二。初無自大果失。亦不樂
說下二無他恩德失。餘者可知耳。第二喻 況中有十喻。初名惑障勝境喻。二不窮源底 喻。三求下失上喻。四無所攝取喻。五臨光失
眼喻。六修得異果喻。七同居異見喻。八不行 同一行喻。九深淺相形喻。十住位息求喻。第 八歎德中有十人說偈。初人有三。初五歎
土體。二有四歎眾集。次有一結歎。二精進 勢王有十分五。初二總歎依正。二有二歎 眾會勝。三有二明來者神力。四有二歎佛
德。五有二辨覺分齊。三普妙德王有十分 二。初三法明佛德。次七喻。四無礙妙德藏 王有十。次第歎佛可知。五善化月王有十。
初四示報身令菩薩同入法界。次四顯淨 土令修入者成就觀智。次二辨佛轉法輪 利物。六法義慧焰王有十分有四。初三總歎 下人非及。次二歎德廣大。次二顯其德相
難知。次三顯德是勝人境界。七一切眾魔智 幢有十中有三。初五歎法身。次二歎應身。 次三歎化身。八淨願智幢王有十分二。初
九歎修因行。次一明果成滿。餘相可知。九 智慧勢王有十分四。初二總歎二業利益。 次二別歎身業益。次四歎口業益。次二歎
意業益。十智通王有十一分三。初一總歎 見佛益。次七歎佛慈悲德。次三辨見聞得 益。慈悲中有三。初一明出世意。次五正歎
慈悲相。次一辨所以耳。第九重辨定德用 有二。初長行。次偈頌。初文有六。一明重意。 二辨定三昧德用方便分齊法。三略列十一
門方便所況事。初一總。餘十別事耳。四為諸 菩薩下明所為機器對法相擬耳。五何等十 下辨三昧所成事用。則正照明。六佛子此師
子下結略顯廣。此第五段中依一方便說 十種法。十一方便即有一百一十法。十法何 差別。一明佛興次第。二明常說義分齊。三
辨成佛。此上攝入智正覺。四明眷屬。即眾 生世間。五明化身無礙。六辨住持自在。七 辨功德所依。八明神力作用清淨。九辨願
音聲。十具明三世間轉法輪義。後六名德 用。又於中初三從所依。意一。身一。口一。又 初身。次用。三位地。餘意依文。准之可知。第
二頌文有二。初十句辨頌意。二正頌。於中 有十半。總頌上十法門。於中有三。初六正 結前義。次三半明信入分齊。次一結成利
益所以。前中有六偈。初一眷屬淨。次一說 法淨。次一顯行淨。次一雲集淨。次一顯理淨。 次一照明淨。第二文有三。初一總。次一半釋。
次一辨所以可知。問所以普賢重照明。答 果人入定顯法是真。若因人不證。同修者 不進故。普賢因人。照明引初修者趣入耳。
此約體入。若約用時。則重舉用以顯體也。 第二正說中有二。初明如來大悲攝化令修 行者入其法界。即正說體。二爾時文殊師利
童子下廣約善友。明入儀則也。問何故加 入法界。不依位得何也。答理實須自他二 力。今且約一相耳。自力依位。他力佛加持
也。亦可初辨依三昧得自利德。二彼諸菩 薩下成利他德。三爾時文殊童子下辨利他 行相也。初文有二。初明佛入定。攝人入法
界故。有四可知也。二爾時祇林大眾下明 諸菩薩因光入法。此文有六。初牒入人。二 悉見一切下蒙光攝益。三如此間如來下結
會平等。有二可知。四而不壞三世下辨所 見益用。有六句可知。五其有眾生下辨得 益所以有五句。六逮得如來下廣明其益 相。二攝益中有三。初辨顯器世間攝益。二
諸大菩薩現坐下智正覺自在攝益。三或見 在天下眾生世間攝益。此文有二。初辨處。 二顯種種下明顯身相。亦可但是智正覺十
身也。若依下結文。但是國土世間及眾生世 間也。六廣益相文有二。初得自利行。二時 彼諸菩薩下明利他德。初文有二。初舉德。
二爾時文殊下說偈讚歎。初文有三。初舉 身座體。二顯大自在下明座及身德用。三爾 時彼諸菩薩深入下既有內資外顯益相。隨
分利他也。初文有二。初舉德成身。二彼師 子座下明歎德顯座。初文有四。初總出三 昧德體。二次列十門以為德用。即上十門
也。此文有二可知。三所謂種種下辨德所 依。四得深入菩薩三昧門下廣辨上三昧門 耳。亦即所成也。亦可上十一門並是總功德
門。此有三。初總。次別。三以廣顯略也。第二 別中略明一百句三昧門。第三中有二。初結 成廣說。二入如來海下結觀分齊。證行圓滿
也。此文有二可知。此中定三昧法門者並 通一部為起法所依。所有解行分齊並皆准 此思攝也。二座中有二可知。第二明座身 德益有二。初辨相。次如是等下結成德相
歎不可盡。初文有三。初十三句德自利行。 二安住莊嚴下五十七利他行。三決了如來 下二十自他行滿可知。第三外益於文有
三。初立。次釋。三結。第二文殊偈讚祇林顯 證真實。所以文殊說彰淨慧證也。所以 不在利他。後說彰利他。起後說便故也。
就十三半偈中。初十二別歎佛及祇林即果 也。二普賢等佛子下總結莊嚴普集。即因也。 第二利他德中有三。初辨果德被益。二彼諸
菩薩下利他行體。三隨其所應下辨對緣攝 化。此第三對緣攝化中有四。初辨機器。亦 可機緣相擬。二明同生益。三現不可說下辨
現法門被益。四或現天宮下明現三世間攝 化。三現法門中有三。初現無常等忻厭門。 二為一切眾生下辨十度行門。三以如是下
結。第二十度中。初六可知。後四中為一一身 方便度。悉能供養下願度。悉能顯現下力度。 知一切下智度。下結法界非一耳。第四三世
間有四。初現器世間。二或名號下現智正 覺。三或現聲聞下現眾生世間。四或現種種 色身下對三世間起用方便。餘文可知也。 爾時文殊童子下第二依其善友辨修入儀
則。此望機辨所軌。若望知識自行即前依 果人得法。今對機器起用也。今略取此經 上下有五相不同。持是五相以科此文。何
者五相。一顯位修行相二會緣入實相。三攝 德成因相。四智照無二相。五顯因廣大相也。 今此中意以德彰人。以人引修行者入於
法界故。廣驗諸教有二知識。一人。二法。分 齊者有三。一初人者。教為言詮處。為方便 門。人為旨。問等彰德。二若法者。言為教詮。
總別同異等為觀門。智眼所得者為旨。通明 等為德。三人法合明即觀教為詮。見處及 人為方便。得法為旨見。說往因及仰推
等為德也。廣如別章。約時位等別。人有其 四中五。文殊重也。今寄顯法相。故有若干。 若約正助即一百一十。若約實行即三千
大千微塵等也。所以實約三千微塵等者。 欲明附引三乘別機故也。若依一乘不只 若干耳 (云云) 。此文分有五。初四十一人顯位
修行相。次摩耶一人會緣入實相。三彌勒一 人攝德成因相。由行會理成正因故。四重 會文殊一人寄智照無二相。五普賢一人寄
顯因廣大相。後二人述因勝也。今約此意。 若別位位皆差。若通行行皆有也。位即為相。 通即為體耳。初四十一中。初一寄十信。次十
寄十住。次十寄十行。次十寄十迴向。次十 寄十地。所以文殊初智光導故也。今以五 門料簡。一明緇素等別。若約行相並別不
同。若總約相有十六種。一菩薩。二比丘。三 比丘尼。四長者。五優婆夷。六童男。七童女。 八天。九外道。十藥師。十一船師。十二婆羅
門。十三王。十四仙人。十五母。十六婦。二明 修入徒眾。唯初文殊所具諸眾。次下唯一人。 三辨往不往異者。初文殊往善財所。欲明
初機不請自往。餘四十二明善財往彼。為 機勝也。次有摩耶及普賢二人。不去不來。 摩耶會相故。普賢廣大故。四歎發心不歎
異。初文殊後普賢。文殊此不歎發心。意 可知。亦可此亦不定諸知識中有不歎者。 五結會有無者。餘四十四無結會。顯化未 窮故。普賢有結會。明化位滿故也。所以
不現佛位化者。為表至果離相故也。此 約所成自行。若望緣境如前可知耳此初 知識菩薩字文殊入菩提心法門。初文殊文 有三。初明文殊及眷屬辭退南行以為化
緣。所以辭從佛往為明果悲下被故。二爾 時尊者舍利弗下對緣攝化。三爾時文殊知 善財下明自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