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Avatamsaka Sutra (Huayan Jing Tan Xuan Ji) 華嚴經探玄記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二(盡世間淨眼品)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0125a18]第十隨文解釋者。今此三萬六千偈經有七處八會。謂人中三處天上四處為七。重會普光為八會。於中有三十四品。初一品是序
分。盧舍那品下明正宗。流通有無以四義釋。一以眾生心微塵下二頌為流通。以結歎勸信故。二為經來不盡。闕無流通。三為
此經是稱法界法門說故總無流通。問若爾何得便有序分。答以有見聞通趣入故有始為序。以所入無極故無終流通。如修生佛果有始無終。若不爾者何故八會一一會
末皆無流通。大般若經十六會中彼會會後皆別有流通。大集經中諸會末皆亦有。之此經不爾。故知別意有所表也。四以餘三乘等法逐機差別利益眾生為流通益相。
又大遠法師分此經為四分。初品名緣起淨機分。二舍那品名標宗策志分。三名號品下至第八會來名顯道策修分。四末後普賢所說偈名屬累流通分。今更尋下文總長分
為五。初品是教起因緣分。二舍那品中一周問答名舉果勸樂生信分。三從第二會至第六會來一周問答名修因契果生解分。四第
七會中一周問答名託法進修成行分。五第八會中一周問答名依人入證成德分。流通有無以如上辯。此五分皆依前起後文次相生義理周足。是故不增減也。就初序分之
中分為二。初明此土中序分。二明十方無盡世界中序分。初中有三。初有四字唯是證信。二一時下通二序。三動地下唯是發起。若通後說得有四句。或唯證信是初。
或唯發起是後。或俱是中間。或俱非是下正宗。又初四字義通而文局。以文在初首義通八會故。一時下文通而義局。以下諸會皆有爾時等故文通也。今此局初故義局
也。又依佛地論分為五。一總顯已聞。二教起時。三顯教主。四教起處。五教所被機。依法華論等有六成就。一信。二聞。三時。四主。五處。六眾。
[0125b26]今釋此義略作四門。一明此六義安立所由。二辨聞之親傳。三定傳法之人。四釋文。
[0125b28]初中立此六句。所由有六。一佛教安立。依智論佛臨涅槃告阿難。十二部經汝當流通。復告優婆離。一切戒律汝當受持。告阿
那律。汝得天眼常守護舍利勸人供養。告大眾。我若住一劫若減一劫會亦當滅。語已雙林北首而臥欲入涅槃。阿難親屬之愛未
除。心沒憂海。阿泥盧豆語阿難。世尊今日雖在明日即無。汝宜問彼未來要事何因同彼愚人如是悶絕。阿難即起問言。我今
不知請問何事。盧豆教云。要事有四。一問如來在世親自說法人皆信受。如來滅後一切經首當置何言。二問如來在世諸比丘等以佛為師。如來滅後以何為師。三問佛
在世時諸比丘依佛而住。如來滅後依誰而住。四問如來在世惡性車匿佛自治之。佛滅度後云何共住。阿難如教請問。世尊答云。
經首當置如是等六句。二云比丘皆以波羅提木叉為師。三云皆依四念處住。四惡性比丘以梵檀治之。此云默擯。若心耎伏為說迦旃延經。此云離有無經。破我慢
心也。又如大悲經中阿難請佛。云何結集法眼。佛告阿難。我滅度後大德比丘應如是問。世尊何處說大阿波陀那等經。汝應如是答。如是我聞一時在摩伽陀國菩提樹
下初成正覺說法。乃至云娑羅雙樹間說法。如是等二十餘處所說之經。佛自重教阿難結集。是故此六句佛教立也。二為斷疑故安此六句。如真諦三藏云。依微細律阿
難當昇高座結集法藏之時。其身如佛具相好。若下座時還復本形。眾見此瑞還生三疑。一疑佛大師慈悲從涅槃起更為眾說法。二疑佛仙從他方來。三疑阿難轉身成
佛。今為除此三疑故安六句。是故阿難自稱如是之法我從佛聞。明知非是佛重起說。亦非他方佛來。又非阿難自身成佛。但以法力令我似佛故也。三為未來生信故。
智論云。一切經初置時方人等者。欲令生信心故。四離增減過故。佛地論云。應知說此如是我聞意避增減異分過失。謂如是法
我從佛聞。非他展轉顯示聞者。有所堪能諸有所聞皆離增減異分過失。非如愚夫無所堪能諸有所聞或不能離增減異分。結集法時傳佛教者依如來教初說此言。
為令眾生恭敬信受。言如是法我從佛聞。文義決定無所增減。是故聞者應正聞已如理思惟。當勸修學。五為息諸諍論故。若自制作則諍論斯起。故不然也。此依
智論辨。六異外道故。彼外道經論或云石崖崩得。或云青雀銜來。故不可信也。是故今具顯委曲明法非謬令人信受。
[0126a20]第二明阿難等親聞傳聞不同者。若依小乘有二說。一云阿難既是佛得道夜。生年二十方為佛弟子。其二十年已後經是親聞。已
前是傳聞故轉法輪經云。阿難結集時自說偈云。佛初說法時爾時我不見。如是展轉聞。佛遊波羅捺為五比丘眾轉四諦法輪。故知已前非親聞也。二云皆是親聞故。薩
婆多論云。阿難為佛作侍者時請願言。願佛二十年中所說之經盡為我說比尼母論亦同此說。故知總是親聞。若依大乘一切皆親聞有二義。一佛重為說。如勝鬘經等佛
還本處重為阿難說。又如上大悲經中佛總重說。故是親聞。二阿難常聞故。涅槃經云。阿難多聞士。若在若不在自然能解了常與
無常義。又云。阿難得覺意三昧佛所說經近遠常聞。
[0126b06]三定傳法人者。問說此經時二乘人等竝如聾盲。豈得阿難而稱我聞。答有二義。一設是阿難此亦無過。何者依阿闍
世王懺悔經有三種阿難。一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法藏。於上二乘隨力隨分。二名阿難陀跋陀羅。此云慶喜賢。持中乘法
藏。於上大乘隨力隨分。於下小乘容預兼持。三名阿難陀娑伽羅。此云慶喜海。菩薩持大乘法藏。於下二乘容預兼持。準此經
文阿難海是大菩薩能持大法。理亦無違。若依圓教竝是盧遮那佛海印三昧內現此傳法人等故。即是佛也。二云非是阿難所
傳。理亦無違。何者智論云。一顯示教。二祕密教。此大品經是顯示教故付囑阿難。如法華經是祕密教故付囑喜王等。又涅槃經
云。阿難所未聞經弘廣菩薩當為流通。准此是弘廣菩薩稱如是我聞。又准智論是文殊師利稱我聞。以彼論云文殊與阿難在餘清淨處結集摩訶衍藏。又文殊師利般
涅槃經中。佛般涅槃後四百年時文殊師利猶在世間。故知是彼傳此法也。
[0126b26]第四釋文。依智論如順也。是信也又是印也。即印順信受故言如是。如是總舉一部文義。謂指己所聞之法。故云如是。依長耳三藏約三寶
釋。一約佛云謂如佛所說是我所聞。如我所聞是佛所說。二約法云如我所聞是稱理之說。如稱理之教是我所傳。三約僧云如我所聞是諸菩薩之所同聞。如諸菩
薩之所同聞是我所傳故也。依佛地論云傳佛教者言如是之事我昔曾聞。如是總言依四義轉。一依譬喻。二依教誨。三依問答。四依許可廣釋如彼論。中我者謂五蘊
假者。汎論我有四種。一真我。謂真如中常樂我淨等。真如為性。二自在我。謂八自在我等。以智為性。三假我。謂五蘊假者。以唯識
所現似有主宰等以其為性。四執我。謂分別俱生所執為性。又緣我之心亦有四種。一見。謂諸凡夫等。二慢。謂諸學人。三習。
謂無學人。四隨世流布。謂諸佛。此中我者於前四中通有初三。約教准之後四中唯一。亦可通後三。思准之。何故不說無我而說我耶。謂顯親聞故。語便故。隨世間
故。顯無我故。竝如智論說也。問傳法者何故不自稱名而言我耶。答有濫同名失故。問我豈不通耶。答已稱我定屬自故簡別他故。問何不言耳聞。答以總收別故。
問耳但聞聲。豈能解耶。答耳聞其聲。意解文等。和合無二從親說聞。薩婆多根聞。成實識聞。智論和合聞。即空無作也。涅槃云。四
因緣和合故聞。一耳根不壞。二聲在可聞境。三中間無障礙。四有欲聞故得聞。是故此聞則不聞聞也。又具十緣。一本識為根
本依。二耳識種子為因緣依。三末那為染污依。四意識為分別依。五自類耳識為等無間依。六耳根不壞為同境根。七作意欲
聞。八有境為所緣緣。九中間無障礙。十境近在可聞亦通餘法不礙等。是故此聞無自性故不聞聞也。約教准辨之。一時以下
通二序。即是六句之內後四句。於中初三同辨。謂時主及處。後一別辨。謂同聞眾。此亦即是三世間相應知。前中亦二。先通標三相。
後始成正覺下別釋三義。何故有此二門者。謂約處前則通舉染淨。後則別顯淨相。又前寄染後別辨淨。又以時有始終處有染淨佛有淺深故。須重料簡也。
[0127a12]前中三。初一時者依佛地論或一剎那或多相續但取說聽究竟。是故總名假立一時。小乘實時。大乘假說。若別釋梁攝論一時有三義。一
平等時。謂無沈浮顛倒故。二和合時。謂令聞能聞正聞。三轉法輪時。謂正說正受。
[0127a17]二佛者覺義有二。謂本覺始覺。又論云。如蓮華開如睡寤等。此初覺所知後覺煩惱。或三覺謂自他滿即有覺之者名為覺者。或
名婆伽婆。有四義如智論中。一名有德。謂婆伽名德婆名有故。二巧分別。婆伽名分別婆名巧故。三名有名聲。婆伽名聲婆名有故。四名能破婬怒癡。婆伽名能破婆
名婬怒等故。此四中初一總後三別。別中初智德次福德後斷德。又佛地論有六義釋。彼頌云。自在.熾盛.及端嚴.名稱.吉祥與尊貴
具斯六種。義差別。是故總號為薄伽。廣釋如彼。又真諦三藏引真實論有十義釋。佛謂覺勝天鼓等(云云)。三處者國通場別。智論
云。於摩伽陀國尼連禪河側區樓頻螺聚落中得阿耨菩提等。此名不害國。以此國中諸有犯罪唯有擯罰無有刑戮故。託此表示大法慈濟之相也。或名善勝國。或云
摩伽是星名。此云不惡。主十二月。陀者處也。名為不惡處國。亦名星處國。寂滅有四義。一障滅謂性滅及治滅。二證滅理故。三
顯其滅德謂示佛十身及普賢等法。經云。大般涅槃能建大義故。四益物成滅故。可知。道場亦四。一事處。二行。如經施是道場
等。三理。如維摩經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等。四通一切法。謂人法等一切准之。皆得道之處名道場。依主釋。亦如世穀場
簡去秕穢而擇取真實。此中亦爾。滅惑成德。亦得道即場故持業准之。事場者如俱舍論云。於剡浮洲中央從金剛地上起金剛座徹剡浮洲地與上際平。一切菩薩皆
於中修習金剛三摩地。何以故。更無餘依止及能堪受此三摩地。一切菩薩者謂賢劫千菩薩也始成正覺下第二別料簡上三義。初料簡時。二處。三主時中且作五門。一
定分齊。二攝前後。三顯差別。四表示法。五釋本文。初定分齊者。菩提流支云。華嚴八會中前之五會是佛成道初七日說。第六會
後是第二七日說。以十地經初云第二七日故。又有人說。第八會是後時說。以彼文中有鶖子等五百聲聞竝後時度故。此等所判恐不順文。以初七日定不說法。十地
論云。何故不初七日說。思惟行因緣行故。既言思惟。明知非說法。設有救言只不說十地非不說餘法者。則不得言思惟也。下
論又釋。為顯己法樂是故不說。故知初七定非說耳。又第八會亦非後時。何得於一部經前已說半中說餘經後方更續。豈令佛無陀羅尼力不能一念說一切法。祇園
鶖子竝是九世相入。下文云過去一切劫安置未來今。未來一切劫迴置過去世。又云。於一念中建立三世一切佛事。乃至廣說如是
等文處處皆有。豈可所用鶖子祇園而非此類。是知此經定是第二七日所說。二攝前後者。有三重。一於此二七之時即攝八會同時
而說。若爾何故會有前後。答如印文讀時前後印紙同時。問若爾云何重會得成。答重亦同時以無礙故。如燈光相入等。餘不動昇
天等准釋可知。二即於此時攝彼前後。各無量劫無不皆盡。以是不思解脫時故。三攝於重重無量念劫。如因陀羅網重收攝故。三顯差別者。依普曜經第二七日於鹿野
園為彼五人三轉四諦。此是小乘。依密迹力士經第二七日鹿園為於無量大眾轉法輪時有得羅漢辟支菩薩道等。此是三乘。依此經第二七日於樹王下為海會菩薩
轉無盡法輪。明是一乘。上三同時者約法表本末同時。約人顯機感各異。依法華三七日。四分律六七日興起行經七七日依五
分律八七日。智論五十七日。十二遊經一年方說。此竝末教機異。宜聞各別故致不同。本教機定故唯二七。四表示法者。十地論云。
時處等校量顯示勝故。此法勝故。在於初時及勝處說。此有三義。一此經約初時表本法勝故。二末教亦同表末不離本故。三顯本非末故。末時不定本時定故。時定二
七更無異說。第五釋文者。始成正覺者意顯初始之義。然有二相。一初七日是現世之始。二第二七日是說法之始。此中是成正覺來經今七日故云始成正覺也。通有五
義。一約小乘。以生身佛於此樹下三十四心初成正覺同諸羅漢實成非化。二約大乘。八相化身示現於此初成正覺。三約報身。十地行滿無間道後果現圓明名初成正
覺。四約法身。謂創得了因最初圓現。故曰初成。此上大乘竝無初之初。五約十佛。謂遍一切因陀羅網無邊世界。念念之中皆初
初成佛。具足主伴。盡三世間。是故此即具攝前後無量劫初也。此中正唯第五兼攝前四。准可知。以此五重不相離故。攝方便故
其地金剛下第二別料簡處。於中亦作五門。一定其處。二辨攝入。三顯差別。四表示法。五釋本文。初定處者。問說此經處為
是淨土。為是染界。設爾何失。二俱有過。何者若是淨土。何故上文云摩竭提國。下文復云如此四天下閻浮提等。由此當知。非是
淨土。若染土者。何故下文此蓮華藏世界海六種十八相震動等。明知此經非染土說。如此相違云何指定。答但依此經染淨二土鎔
融相攝有其四句。或唯娑婆。以本從末故。或唯華藏。以末從本故。此二如上辨。或雙現。以依華藏而有娑婆染淨相分。末依本
故。如下文云華藏界中娑婆世界。此之謂也。或染淨雙絕。以就果海不可說故。此上四門合為一土。鎔融無礙隨說皆得。第二
辨攝入中。初明融攝者亦有三重。一此覺樹下即攝八會人中天上。是故皆云不離此也。二攝十方。無餘剎土皆悉不離此樹王下。三攝毛端微塵內等重重之剎。猶如帝
網無有窮盡。以皆是此蓮華藏界之所攝故。二融入亦三。謂融此覺樹入前三重所攝處故。第三顯差別者。然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