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yan Jing Tan Xuan Ji 華嚴經探玄記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八 (盡此迴向品)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0257a13] 第六隨順一切堅固善根迴向。於長行內亦 二。謂位行位果。位行中亦三。謂標釋結。釋中 有三。初行所依身。二離諸業障下明依身
起行。三摩訶薩若能以此善根迴向下辨行 所成益。初行所依身者。依轉輪聖王身而 起施行有四意。一在家是能施位。二有七
寶可施。三明難捨能捨。四攝化無敢違命。 文中二。先顯王統攝自在德。後此摩訶薩下 辨王正報殊倫德。前中輪王成就七寶義略 作三門。
[0257a23] 初顯名者。下文云。一金輪寶名勝自在。二 象寶名曰青山。三紺馬寶名勇疾風。四神珠 寶名光藏寶雲。五主藏臣寶名曰大財。六玉
女寶名淨妙德。七主兵臣寶名離垢眼。得 是七寶於閻浮提作轉輪聖王。
[0257a28] 二辨相者。先辨輪寶。依涅槃經。頂生王於 十五日處在高樓沐浴受齊即於東方有 金輪。千輻轂輞具足非工匠造。我當試之。
以左手擎此金輪。右手執香爐。右膝著地 而發願言。若是輪寶不虛應如過去轉輪聖 王所行道去。作是誓已。是金輪寶飛昇虛 空遍四天下已還來住在王左手。依俱舍
論。但閻浮提有輪王出。以福力故。令帝 釋宮內地熱。帝釋即知有輪王出遣守宮 門。五百夜叉扶一輪寶下應輪王。以得 輪寶故曰輪王。又有小論說。輪王未出此
輪寶等在鐵圍山間。諸大力鬼神守護。輪王 亦出即送至王所。是故先有住處。若準此 經。上文云譬如轉輪王成就勝七寶彼無 所從來。明知但由業力所起無別來處。然
此輪有四種。一鐵輪二百五十輻。二銅輪五 百輻。三銀輪七百五十輻。四金輪千輻菩薩 本行經輪有千輻。縱廣四十里。周匝百二十
里。王欲行時輪在前導。不賓伏者金輪自 然在頭上旋。自然降伏。不用兵仗。二象 寶者。七支至地。六瘤成滿如白蓮華。行疾如
風。王乘其上一念之頃周四天下。三馬 寶。其色紺炎。髦尾金色。行不 [馬*奔] 驟迅踰疾 風。致遠不疲。乘者安豫。巡遊四方不失
主意。一念之頃遍四天下。四神珠寶。依涅 槃經。於王宮內自然有摩尼珠。大如人 髀 。 能於闇中照一由旬。此珠力故。為天雨
渧如車軸能作蓋覆一由旬。遮此大雨 不令下過此珠。依觀佛三昧經說。是金翅 鳥心。依智論是佛舍利。於末法後變作摩 尼珠。又依賢愚經有三品。上者置高幢頭
王燒香請。隨王意雨諸財寶及飲食等 滿八十由旬。中者雨四十由旬。下者雨二 十由旬。其光常明。及遮雨亦爾。又菩薩本 行經中珠寶晝夜常照千六百里。又真諦三
藏云。如意珠有三種。一如意珠能隨人意 所欲從心。二清水珠令濁水變清。三吐金珠 自有三品。一下品投一兩金得千倍。二中 品投一兩金得萬倍。三上品投一兩金得
無量倍。五主藏臣寶。依俱舍。主藏臣寶得 眼根力能見一切地中伏藏。以手攬海寶 隨五指現。又菩薩本行經典藏臣王意欲 須金銀七寶衣被飲食披其兩手。七寶財
產一切所須隨意所欲從手中出而無有 盡。六兵寶。未伏之處立計平論無斯不 伏。又菩薩本行經典兵臣寶王意欲得百 千萬兵自然而至。七玉女寶。不長不短不
黑不白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其目視一由 旬。耳聞鼻嗅亦爾其舌覆面。以手觸王衣 即知王身安樂病患。亦知王心。此女定從 蓮華化生。又依菩薩本行經。女香潔如優
曇華。王意欲得清涼之時身自然冷。王欲 得溫時身自然溫。聲如梵聲常使王喜。
[0257c23] 三諸門者有五重。初一約麁報。謂有彼寶 能遮四十里雨等。是相似七寶。如薩遮尼 經 (云云) 。二約細報。謂實報金輪王七寶如前
辨。三約行緣。謂菩薩輪王七寶等物。皆是菩 薩淨業所起。堪為菩薩修行所用。准有五 義。一令菩薩不生愛染。二令成施行。三
滿乞者意。四令乞者發心修行。五堪令教 化眾生故。智論十二云。寶有三種。一人中 寶能雨物如輪王寶等。二天寶能解語使 喚等。三菩薩寶能說法化眾生等故也。四
約深報。謂如圓教世界性等已上有萬子。已 去輪王所有寶等如白淨寶網轉輪聖王有 錠光頗梨珠。照十佛剎塵數世界海。以一恒 河沙金轉輪王善根所生如是等。五約行
德。如下經云。波羅蜜金輪諸通為象寶。神 足為馬寶。淨慧無上殊妙行為女寶。四攝 寶藏臣方便。主兵寶無上轉輪王。今此文中
據後三門所說。以於無盡法界中成普賢 無邊行海故。後此摩訶薩下明正報殊倫。那 羅延此云堅牢力。依俱舍能持一大千界風
輪。是那羅延量。依涅槃經校量可知。二依 身起行中三。初略標行事。二摩訶薩如是 諸善根迴向已作如是念下廣顯行相。三摩
訶薩以此善根迴向時下行極契真。前二即 是菩提眾生迴向後一即是實際迴向。又前二 是廣大迴向。後一甚深迴向。初中有三。先略
標七十事所施之物。從飲食至床座。十從 住處至蓋 (二十) 。從幢至眼 (三十) 。從耳至肉 (四十) 。從 心至爪 (五十)
。從為法投火至以身覆佛 (六十) 。 從以身施一切至悉能捨離 (為七十) 。於中 有內施外施內外施。又財法無畏。代命救
殘是無畏施。斷殺有二。望所殺是無畏。 望能殺。令持五戒等。是法施。普告佛名亦 是法施。又釋。此等既並是法門。是故俱通三
施也。又此竝是無盡法界大緣起門普賢無 礙自在之行。以是等若內若外情非情物及 法門行盡以施與於一眾生。如一眾生一 切亦爾。於一世界一微塵處施一切眾生。
一切塵處皆亦如是。如一世界虛空法界等 一切世界處皆亦如是頓成大施。於一剎 那即遍如是法界世界行此施行。如是念 念盡前後際。一切諸劫一切剎那皆亦如是。
此一菩薩以滿法界身備起如是無邊大 施。仍有純雜門別。若約純以施眼門者。 即見如上一切處一切時一切物一切田唯 施於眼畢竟不見所餘諸門。何以故。餘門
不觀如虛空故。即此一門遍法界故不 見施眼之初際亦不見施眼之後際。以無 始終故。餘門亦爾。隨其純雜皆悉不同。可 准思之。二若諸眾生下明對田成施。三作
如是念下顯施所為中有八句。有人解云。 此攝取佛果三堅是迴向菩提。今謂此文猶 辨菩薩攝取。稱法界之依正。在此堅固善 根門內。令具勝行之緣。更得成稱法界
之行。勝人是國中人。眷屬是已眷屬。餘文可 見。
[0258b20] 第二廣顯行相中有二。初別顯向前 七十門大施之行別明迴向。後此摩訶薩以 如是等下總結所為大喜迴向。前中七十門
有開有合。至文當辨。初施食內二。先明自 施心離過。後以此慧施下正明以此施食善 根迴向眾生。但以法食者。依阿含經。出世
間食有五種。一禪悅食。二願食。三念食。四 解脫食。五法喜食。永離揣食者。阿含世間食 有四種。謂段思觸識。為化眾生。現受揣食
者令眾生成化身佛。攝論云。為生施主善 但如來食時諸天為受施。諸眾生令得成佛 故示現以手觸食。施食獲五果。經言得常
命色力安無礙辯。又瑜伽云。施飲食能感大 力。問若貧無多食頗有得成大施行不。答 有。如大乘方便經上卷云。若生貧窮家是 菩薩乃至乞食若得一揣食持用施僧。若
施一人不以為愧。應作是念。如佛所說。 心增廣大勝以財施。我財施雖少以一切 智心願是善根成一切智令諸眾生悉得 寶手。猶如如來以是緣故具足施或禪定
禪處。是名菩薩行於方便。施飲中。迴向內 得淨法愛是法喜食。法身柔濡是解脫食。三 昧調心是禪悅食。施味中。先舉所施。二善
根迴向。於中得上味相。甘露充滿者是佛三 十二相中上味相也。經云。如來大牙復有甘 露泉。但食入口悉為甘露。下諸迴向中悉以
事同法。相似相類而成迴向。三是為下結 名。施乘是令得代步喜。施衣令得蔽 形喜。瑜伽施衣服能感妙色。又若能新作 衣成持用。供佛有二種。一暫獻便取得無
量福。二作時分施亦得大福。如今日午時 以衣施佛直至明日午時。若中間取即是 取佛物。至期限滿取即無失有福。施華令 得供養喜。又華令人喜。施自身者。如智論
第十三違羅摩菩薩施外道有諸天遣自 施福勝外道無量。如彼具說。鬘嚴飾喜有 二種。一貫華作環置於頭上。二以線穿華 絡於身上。西國尚此也。施端正報。香亦供
養戒德氛氳。故同香也。塗香亦嚴身。床座 令安穩喜。上是初十也。施住處及房舍。亦 令安穩喜。施燈明令破闇喜。近令得好 色報遠令眾生得佛慧光。瑜伽施諸燈明
能感淨明。又燃燈功德經中。燒燈供養大 滅罪生福令發願言。願能以大海為油。 須彌為炷。燃大燈明。遍佛剎海。供養無 休。又願以法性為油。大智為炷。燃大悲
為燈普曜世間。故經云。淨信心為炷。慈悲 為香油。正念為寶器。燃彼曜世燈。施湯藥 令除病喜自。近得無病。如薄俱羅比丘五
不死等。遠得藥樹王身。又如藥王子。手觸 疾病無不皆愈。死後取其燒處灰土亦能除 疾。身疾既除心病亦遣。施器令得盛貯喜。
施車令得運載喜。亦是代步。瑜伽施車乘 能感快樂。於中有三。先列五種福田。次列 十種寶車。後隨田成施以善迴向。此中施 五田即為五段。初施佛及塔有二種流類
迴向。一約田相似迴向如文。令眾生乃至 云得諸如來無礙解脫一切種智等。二約所 施物相似迴向令眾生攝取大乘等。餘文中 亦有約施心迴向。謂歡喜心施亦即隨發
迴向等。竝通准之。二施菩薩及善知識迴 向。三施佛大眾僧寶迴向。四施聲聞緣覺 迴向五施一切福田迴向。菩薩十種道者十
度行乘。又十地道也。四輪義略作三門。初辨 相者。一住正國輪。莊嚴論第六云有四種 不放逸輪。一者勝土輪土勝有五因緣。一易
求。謂四事供身不難得故。三善護。謂國王 如法惡人盜賊不得住故。三善地。謂處所 調和無疫癘故。四善伴。謂同戒同見為伴
侶故。五善寂。謂晝日無喧夜絕聲故。二者 善人輪。善人亦具五因緣。一多聞成就阿 含故。二見諦得聖果故。三巧說能分別法
故。四憐愍不貪利故。五不退無疲倦故。三 者自正輪。亦具五因緣。一善緣妙法為緣 故。二善聚福智具足故。三善修止觀諸行相
應時修故。四善說無求利故。五善出所有上 法恭敬修故。四者先福輪。先福亦具五因緣。 一可樂由住勝士為因故。二無難由值善
人為因。三無病。四三昧。五智慧。此三以自 正輪為因。第二除難者。依成實論四輪除 八難。住正國輪彼論名住善處輪。謂生中
國除五難。謂三塗北洲長壽天。依正土輪 彼名依善人。謂值佛世除佛前佛後難。平 等願輪彼名自發正願。謂正見除世智辯聰 難。本功德輪彼名宿植善根。除生盲聾瘖
瘂。前五是惡處難。第六是惡時難。第七是惡 因難。第八是惡果難。第三成德者。四中。初 二是外緣。後二是內因。謂願是智因。德是福
因。菩薩無邊淨行皆賴此因緣而德成滿。上 通約三乘教辨。又正國真如法性土也。正土 般若正觀也。功德施等五度行也。本願菩薩
十種大願也。此約終教辨。又正國即十佛國 土海。正士即十佛正報。功德即性起功德。願 即普賢願海。此約圓教。同一無盡大法界緣
起故也。象馬別施合以迴向。施床座中。 前所施是汎爾床座。今此是聖王所坐之座。 故不同也。三種世間所不能壞者。辨法師
釋。地前願樂世間。初地至七名功用世間。 八地至等覺無功用世間。令得佛殊勝座。 因位三種無常世間所不能壞。衍師云。是
三災不壞。今釋。以應是不為過未等三世 之所遷壞三相亦得。以是稱法性之座故。 經云諸法空為座。第二十施蓋中。如寶積 所持如來合蓋遍覆三千。明攝化境也。又
菩薩本行經佛在欝卑羅國涉熱而行。有 牧羊人即以淨心編草作蓋。覆佛隨行。佛 便微咲。阿難問故。佛言此人草蓋覆我。十 三劫中不墮地獄。天上人間生便輒有七寶
之蓋。隨而覆上。後得出家成辟支佛也。幢 幡合施。亦可是幢上懸幡俱施。百緣經佛出 世時有長者子名波多迦。生已空中有一
大幡遍覆城上。隨行覆之。值佛出家得阿 羅漢。阿難問故。佛答昔毘婆尸佛滅後起七 寶塔。時有一人。於塔設會。作一長幡。懸
著塔上。發願而去。九十一劫不墮惡道。隨 所生處。幡常蔭上。今得見我。開寶藏施。 中令得十六智寶者。依小乘八忍八智為
十六。辨師云。地前光得等四定。地上大乘光 明等四定。各有自分勝進為十六。依此發 智為十六智寶。以下釋云三昧正受究竟
增廣智慧之寶。又有人釋。佛地四智。智各有 四為十六。以果位自在互得融通。施莊嚴 具中。百福具好者。依涅槃菩薩修身。不殺
戒十善有五種心。謂下中上上中上上。乃至 正見亦復如是。是五十心名初發心具足。終 成有五十心。如是百心名百福具足。以此
百福共成一好。故云百福具好而自莊嚴。又 依瑜伽決擇中。百福行者謂離十不善業道。 小分離殺生。乃至小分離邪見。是初十行多
分離殺生。乃至多分離邪見名第二十行。 若全離殺生乃至全離邪見名第三十行。若 小時離殺生乃至小時離邪見名第四十行。 若多時離殺生乃至多時離邪見名第五十
行。若盡壽離殺生乃至盡壽離邪見名第六 十行。若自離殺生乃至自離邪見名第七十 行。若勸他不殺生乃至勸他不邪見名第八 十行。若稱揚讚述不殺生乃至讚述不邪見
名第九十行。若見離殺生乃至見離邪見 者慶悅大喜名第十十行。又依肇法師法華 疏中十善為本。一善以九善莊嚴名為百 福。不知出何聖教。施冠珠中。以施熏心
令更成勝進大施。故云向增上。因此施念 令慧深。見施中正理故云修慧。又因施作 意令成捨根。謂究竟大捨也。因施作意令
慧廣覺。餘一切行迴向中。令得無見頂相者是 佛三十二相中無見頂相表佛勝出更無過 故也。摩尼寶冠者如文殊師利頭上天冠。是
毘楞伽寶所成。首楞三昧所起。於中常現無 量佛剎及諸佛身救獄囚苦。如大悲菩薩 等者此等菩薩主當此門於一切處一切 時常行此行。餘下諸門所引菩薩皆亦如
是。身代死囚者是捨身命比前財施極超 過。如菩薩本行經中。過去有五百長者子 各出珍寶象馬車乘衣被飲食。隨乏悉與。 有一貧人見而問言汝等施福求何等願答
欲求佛道。又問何謂佛道。答中廣歎佛 德。貧人聞已自念。我今欲習學此願廣度 一切。加復貧窮無財行施。當持己身而用 惠施。念已索蜜塗身臥於塚間。我今以身
施與一切。若須血肉皮頭目髓腦悉以與 之。持是功德用求佛道廣度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