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Avatamsaka Sutra (Huayan Jing Tan Xuan Ji) 華嚴經探玄記
Scroll 1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十一(此盡第二地)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0306a17]第四校量勝分。
[0306a17]菩薩住此中勝三乘故。前初住及安住已說過小。何故至此方說勝耶。釋云。菩薩諸行是事皆過。前是初住及
正住過。今地滿勝故亦辨過。如小乘見位無此勝德。今此不同故顯殊勝。然此勝相略說三種。願是標志遐廣。行是依誓造修。果是當位行成就。
[0306a24]初願中略作七門。一顯名。二體性。三約修分別。四約行分別。五約所求行位分別六因果分別。七釋文。
[0306a26]初名者。願是希求義。地論云發諸大願者隨心求義故。次顯別名。此論中但釋文不顯名。古來諸德依義作
名。或有順或不順。今依梁攝論具列十名。彼云。一供養願。願供養勝緣福田師法主。二受持願。願受持勝妙正法。三轉法輪願。
願於大集中轉未曾有法輪。四修行願。願如說修行一切菩薩正行。五成就願。願成就此器世界眾生三乘善根。六承事願。願往諸佛土常見諸佛恒得敬事聽受正法。七
淨土願。願清淨自土安立正法及能修行眾生。八不離願。願於一切生處恒不離諸佛菩薩得同意行。九利益願。願於一切時恒作益利眾生事無有空過。十正覺願。願
與一切眾生同得無上菩提恒作佛事。解云。此十中。最初供養願。此經中唯約供佛。攝論通餘勝緣師等。第二同。第三此經中是
請轉法輪為攝法上首。非是自身作轉法輪事。第四願。有人云此是知眾生心願。此名非也。文中自釋是修菩薩行故同攝論也。
第五成就。是教化義同也。第六此經中名知世界願。現前了知世界差別。與攝論不同。會此二說。謂彼承事必往世界。此知世界
必事佛故。又不須會。但此經為定。彼論十願從此經出。更餘處無文故。餘後四願意義。悉同可知。
[0306b22]第二體性者有六門。一約剋性門。唯識論第九以欲勝解及信為性。願以此三為自性故。二約相應門。梁攝論
第十清淨意欲以為願體。依般若故得清淨。依大悲故有意欲。解云。此有五法。一清淨是信。二意是意樂。三欲。四智。五悲。後二
是所依。何故依此二者。以願有二故。唯識云。願有二種。謂求菩提願。利樂他願。三約所依。以依後得智起此願故。如餘論
說。十度之中後四皆是後得智故。四約行漸增為性。如地論云。何故名大願。光明善根轉勝增廣故。五約眷屬。通一切行故。唯識
云。若辨眷屬一一皆以一切俱行功德為性。六約究竟。梁攝論第十云。此十願至登初地乃得成立。何以故。此願以真如為體。初地能見真如故。
[0306c08]第三約修分別者。初七是修始。次二修熟。後一修成得果。又從地前初發心時即起此願。至登初地。修願得成。如梁論等辨也。
[0306c11]第四約行分別者有二。一別。二通。別而言之。初二自利行。論云初願功德行滿。第二願智慧行滿。次五利他
行。於中初云以何身者謂攝法上首身能利他故。二云以何心者。修行心方能攝生故。三何者眾生者。謂四生等是所化故。四眾
生住何處者。知世界差別故。五自身住何處能化眾生者。住淨土之處。後三有三義。一初是自利滿。次是利他滿。後是二利得果。
二三俱自利。論云後三願顯自身故。三三俱利他。論云此三示現如實教化眾生故。二約通而言之。此十總是自利。俱是利他。故
下論云。此校量菩薩願勝有二種。勝聲聞辟支。一常懃修習無量行故。二與一切眾生同行故。解云。此上句自利。後句利他故得知也。
[0306c26]第五約所求行位分別者有二。一通。二別。通而言之。或俱是行。以並依願所修行故。或並是位。以創發在地前終成在地
上。如前梁論故。別分中。初七是行。已如前辨。後三約位顯。論說後三初名得地校量勝。故此從初地乃至第九地轉勝故。二
得菩薩地盡校量勝故。此在第十地菩薩位窮故云地盡三得一切地盡究竟故。此在佛地。佛果究竟一切地盡第六因果分別者亦有通別。通說俱因。以在因位故。若爾
第十何故成佛。釋有二義。一此是地上菩薩願力示現他方成佛。理實非佛。二地中起願願當成。佛今亦未成。或是果。以地前
起願未成為因。得地成就為果。如十度行地前為因。地上為果等。別說中有二。初隨顯言。前九為因。後一為果。二具攝言。前五
成因行。第六知世界智。是所求種智果。第七是所求淨土依果。八九亦因。第十所求正報果。
[0307a15]第七釋文有四。初一句結前生後。起願方便。二正顯十願。三廣攝眷屬。四以十盡要期。以顯無盡。初中生如是定心者。論
大方便大行。故謂巧起大志標期所作。名大方便。是願心也。依願造修行成必然。故名大行成此願行也。於此二作心成決定。更無二念故名定心。二正顯十願即為十
段。諸願之中皆有三義。一舉所作事。即行體也。二發如是大願。明對行興願。三廣大等顯願分齊。此願中通論有七種大。一供心
大。清淨心者。論名上深信清淨。以增上敬重故釋上也。迴向菩提釋深也。決定信釋信也。此中淨心具此三義。又一向不雜餘
念亦名淨心。二福田大。謂有佛斯供故曰無餘。供養三種。有人配供三佛。或可或不可准可知。於中香華但表敬。無資用故名敬也。其行供與行敬何別。但義一行
可別。資順義為供養。虔仰義為恭敬。亦配三佛同前。論就三乘說三佛。准下別教亦十佛也。三供事大。謂一切供具等者此有三
義。一事事廣。如論無量故。二種別多。如論種種故。三皆精妙。如論復勝事等供養。故具此三義。名一切具也。此上行體也。四願
大。謂隨行起願。如經發如是大願。故此興願也。五攝功德大。勝餘凡小之善根故云廣大如法界。六因大。生無常愛果。因不盡故云究竟如空。七時大。能盡後際。
得涅槃常果故云盡未來際故。八立誓自要故。云盡供養一切劫中乃至無休息故。一切劫中所有佛者。頓供養也。無休息者。常
供養也。問諸處多明供養三寶。此中何故唯供佛耶。答理實通有。但文中影顯。初願對佛願供。第二願對法願護。第八願對僧願
同。又復供養有三義。一唯供佛。顯行趣求。二供養佛僧。從之求法。三供養三寶。具攝功德。今據初義故唯供佛。
[0307b21]第二願中亦三。初舉所作行。於中經有三句為二釋。一就始修。二約終成。初中三者。先護教法。謂契
經等取應誦等。此是所護法也。書寫等解能護持行。餘經論說有十種。無性攝論云。一書寫。二供養。三轉施。四聽聞。五披讀。六受持。
七開示。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今此論中且說六種。初五自行護。後一化他護。二攝一切諸佛等者明攝受證法。謂證三菩提自
行持也。攝此轉授化他護也。三一切諸佛所教化法等者是行法。謂修行者皆是諸佛所教化故。彼修行時。若有障難。攝令住善。使
離障故。濟令捨惡。使出難故。又未起障難護令不生。已起障難救濟令免。上來約始釋竟。復名三成就等約終成釋。一明法
輪不斷成就。二證三正覺成就。何故菩薩證二乘菩提。釋有二義一所證二空攝生空故。如勝鬘經中攝受正法具足二乘世出世法故。二為物現證。如天女云。若以聲聞
法化眾生我為聲聞等。又法華云。知眾樂小法菩薩化二乘等。皆此義也。三修行成就。從初發心乃至因滿故云如實修行。行成得果故云正覺成也。第二起願。第三
分齊。竝同前釋可知。下諸願中。此後二段竝更不釋應知。
[0307c16]第三願行體之中有四。一明攝法處。如經一切世界等故。此是一切應化身佛。往彼應感成道處故云一切願
也。二明攝法時。謂彼中佛現八相時。此八相亦有化佛具不具者。如天王如來白衣成道則無出家。須扇多佛亦知出世。無眾生
可化即入涅槃。留化佛。半劫度人。是則無轉法輪。若取化說亦得具八。餘釋迦等多亦具之。此等竝約須彌山世界。若就樹形
等世界總無八相。以彼未必有兜率天等。又此八相論中但釋五相。以竝捨勝就劣故須釋耳。餘三不爾故不解釋。以處胎必生故不待釋。出家勝俗故亦不釋。轉法
益生亦勝不說故不釋之。釋生兜率有二問答。一以上界為問。難處來答。二以他化等為問。生兜率眾生敬心為答。釋餘相如論顯之。三成攝法行。如經我於爾時等。
論釋中二。一為隨彼眾生故。自供養佛令他學已故云方便。此成功德行。通於八相。二以彼如來有所說故。啟請攝法。請法為
生故云方便。此成智慧行。唯約轉法輪相。此二總名助菩提法。四明其頓成。論經名一切處一時成一時轉。論釋。非前後故此名三時轉者。是於一切成佛之處同時三
轉故名也。亦是三請轉故。
[0308a11]第四願內行中有二。初正顯菩薩所行。二說以化物令心增長。前中論攝為四。一種種者行義差別。於
中有二。先世間行。二出世間行。此二有二。若約位分。地前為世。地上為出。若隨義分地。教行名世。證行名出。今就後義。初至
第六。於一行中修一切故名為廣。二第七地中。一切行中修一切故名大。三第八已去。念念任運深入無量佛境故名無量。出世者。正證真智不離法執故不可壞。離
妄念故無分別也。二體者諸波羅蜜是菩薩行體故。三業者是諸地中所修之業故云助道法故。四方便者巧相集成一攝一切。要由六相方得顯示。何故論中同相異相。此
名有相無相者。以於別類各帶於總。名有是同。然各互無名無。是異故不相違。二一切菩薩下說前四行。用以化人。於中菩薩所行牒前種種也。及諸波羅蜜牒前體
也。本行牒業及方便也。教化下正以化人。令心得增長。
[0308b01]第五願內行中有二。先明所化眾生。後明化所成益。前中論攝為六。初麁細者顯報相差別。於色中細者無想。是
無想天。在第四禪。與廣果天同處。外道取為涅槃。修無想定生於彼天。得五百劫無心報。無佛弟子生彼天中。就無色中。前三
空名非無想。第四空名非有想。以非有麁想故名非有想。非謂無細想故。論經名非想非非想也。二生依止者是報之所託。四
生差別作三門。一明通局。二顯寬狹。三釋文。初中化生於五趣中二全。謂地獄及天。餘三少分。如劫初時。人畜及鬼一切化生。餘
時通別故。胎於三趣少分。謂人畜鬼。餘皆無故。卵濕於二趣少分。謂人畜。餘悉無故。人中濕生如頂生王等卵生如毘舍佉母生
肉卵出三十二子等。二寬狹者。以四生望五趣。四生寬五趣狹。雜心云。為生攝趣。為趣攝生。論自釋言。生攝趣非趣攝生。何者
四生五趣不攝。論言中陰是化生。五趣不收。此四約所依處。受生名依止。如餘三。依胎依卵依濕化生依何。論釋依業。餘三豈不
依業釋。化生業勝。不依外緣。三上界淨。欲界不淨。四種種身者受報別也。謂下三塗苦上天為樂。人及修羅通於苦樂。五以自業
是受生所依故云生處也。六以名色為報。自報體故。四蘊為名。色蘊為色。以色形可覩當相說之。餘四是心心法。冥漠非名。不
辨故說為名。楞伽云。以名宣說無色四陰故號為名。是謂眾生也。二為何義故化者有三。一信入教法故云教化成就。二得小
果故云斷世間道。道是因義。即惑業也。世間是報。即苦果也。三得大菩提。準此二乘人無不皆向大菩提也。
[0308c04]第六願中。初所求行中有三。初明世界形類故。二明世界分齊相遍故。三世界數多十方無量故。初中
二。先舉所知。後隨入下求能知。前中有四。初約廣狹分別。小千為狹。中千為中。大千為廣。二義類分別。初類多無數量。二義
難分別。三體不可壞。四相不可動。五事不可說。三麁細分別。論云隨何等世界意識身者。意識是心。身色色。心麁故世界亦麁。
其細亦爾。又如法華中天人見劫盡者是麁也。我此土常安隱者細也。四依住分別。正住者是仰世界。倒住者是覆世界。如蜂窠等。
言平坦者無塠阜等故。言方者四方故。如斗形。言圓者團圓故。如珠形。下明能知。隨如是世界。以智入中而明了知。二真實義
相者。如帝釋妙勝殿上有寶珠為網。天珠明淨。一珠中現一切珠。一切珠亦爾。互無障礙。世界亦然。於一處中有多世界。多世
界塵中復有多界。如是重重無障無礙。如幻業作故者轉喻顯之。如世幻士作幻業用。令於水處見火火處見水小處見大。皆無障礙。此亦如是世界實爾。故名真實。
此是如理智中如量境界故云唯智能知也。三無量相者。如前二相遍於十方名無量差別。盡十方際故名入也。下明能知。皆現前知者不取比知故。願求此智。
[0308c29]第七願內淨土七義中。經內略無自在淨。以與同體不多別故。六中初三當相明淨。次一約人顯淨。後二舉因顯果。前中初體淨。次
一相淨。後一用淨。體中同體有二義。一同以法性為體。是故鎔融相入無礙。二一以多為體。多以一為體故名同體。是故論經無
入字。明即是故不言入也。問與前帝網何別。答前是世界海。約緣起通染淨。互相變現。今是國土海。就理實言。一元來是多。多
本來是一。亦非彼此相涉等。二具德莊嚴有三。一神通莊嚴。謂神變自在。或大小相容。或能起化宣說法故。二光明莊嚴。常放光
明照除黑闇破無明故。三寶相莊嚴。眾寶集成具勝德故。略具此三故云無量莊嚴。三受用淨。謂受用此土。一令成斷德。煩惱
永盡故云離諸垢穢。二令成行德。淨妙行成故云具足清淨。四住處眾生淨。諸大菩薩悉具勝智充滿其國故名淨。五因淨土。因
有二。一生因謂修施戒等因。當得淨土果。如維摩經說。二依因此亦二種。一以鏡智淨識為土所依。二後智通慧為依。如下第十
地入佛國體性三昧現淨土。今依此義故云常有等。六果淨。果有二種。一因所生果。二示現果。謂果德自在臨機示現。今依此義故云隨眾生心等。
[0309a25]第八願中。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