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yan Jing Tan Xuan Ji 華嚴經探玄記
Scroll 1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十三 (盡第七地)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0342b07] 第六現前地亦七門同前。
[0342b07] 初釋名者。攝大 乘云。由緣起智。能令般若波羅蜜多現在 前故名現前地。世親釋云。謂此地中住緣 起智。由此智力令無分別智而得現前悟
一切法無染無淨。無性釋意及梁論等並同 此說。解云由加行智引根本智。證於真如 無染淨法界令現前故。解深密經現前觀 察諸行流轉。又於無相多修作意。方現前
名現前地。解云此有二義。一現前觀察諸 行流轉。二由多作意令無相觀方得現前。 莊嚴論云。不住生死涅槃觀慧現前。名現 前地。十住論云降魔事已菩薩道法皆現在
前。仁王經名為法現。成唯識同攝論。瑜伽 同深密金光明等。更無異說。十地論等如 前已辨。
[0342b21] 第二次第者亦有三義。一前位寄 聲聞。此明緣覺。寄法過前。是故次來。二 四地雖出世不能隨。五地能隨世間而
不能破染淨見。此地觀察無染淨法界破 彼見故。是故來也。三唯識論云。前五地中 有相觀多無相觀少。第六地中無相觀多有
相觀少。第七地去純無相觀。今此地於無相 觀退少入多。是故須來。
[0342b28] 第三所離障者依 十地論微煩惱習障。解云以此位中修無相 觀多。障與此違故說微習。又形前地障說 此為微。理實即是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細
染淨。違於六地無染淨法界故以為障。良 以五地超於三四染淨別位合令同處。而二 相未盡。至此方除故說微細。唯識論云名 麁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染
淨麁相現行。彼障六地無染淨道。入六地 時便能永斷由斯六地說斷二愚及彼麁重。 一現觀察行流轉愚則是此中執有染者。諸
行流轉染分攝故。二相多現行愚。即是此中 執有淨者取淨相故。相觀多行。未能多時 住無相觀。解云初愚執苦集流轉門。後愚
執滅道淨相門。金光明云。一行相續了了顯 現無明。二法相數數行至於心無明。解云 此後無明還滅淨相數於心現。違彼長時多
無相觀故以為障。梁論深密瑜伽同唯識辨。
[0342c17] 第四所證者依攝論證無染淨法界。世親 釋云。本無雜染。性無染故既無雜染。即無 清淨。唯識云六無染淨真如。謂此真如本性
無染。亦不可說後方淨故無性中邊竝同 此釋。又中邊論云。由了達此知緣起法無 染無淨。攝論云。了知此義入第六地。
[0342c22] 第 五別行者十度中當般若行。當地中緣起觀 增上慧行。莊嚴論第六住不起染心。而依 緣起受生故。尋下文。
[0342c25] 第六別果者梁論通 達無染淨法界。得自他相續無染果。金光 明六地發心得日圓光焰三昧。當地行果 及位果。尋文可知。
[0342c28] 第七釋文中三分同 前。初讚請分中十八頌分五。初二菩薩聞 法供養讚歎。次二諸天歡喜供養。次二天王
眷屬供養。次十一天女歌樂歎佛功德。於中 初二總歎說益。次三歎大智證空。次一歎 大悲攝物。次四歎理行無礙。次一天女靜默 下一上首請說。
[0343a05] 第二正說分中。論同前地 科為三分。但前却為異。謂前地趣地方便。 及初住地同名勝慢對治。此中初住地入不
住道行勝攝。以漸勝故。初勝慢對治者。以 前五地觀四諦法染淨相故名取染淨障。 是故十平等通觀一切法平等也。文中有三。
初牒前起後。二何等下正顯十行。三如是 下結行入地。就正顯中。此十平等分以為 三。初八以無破有。次一以有破無。後一有
無雙破。又初一是總。餘九為別。前中言一 切法者。論名十二入為一切。以蘊中不 攝無為法故。界處攝盡故。初十二處解一 切法。以根塵境識此皆不離三無性故。是
故云無性故平等。論經名無相者無性相也 故。論二十二入一切法自性無相平等故。下九 別中。論主立九種相對治現無相。初一句
明十二入自相。但是妄想所作實無所有故 云無相。論經名無想者。為明彼相即是想 故云無想也。二外疑云。既所取唯想可說
相空。想能現相。想應是有。論云念展轉行 相謂念猶想也。釋意明此想念還依妄相 展轉無體。故云無生平等也。餘經云從 心想生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
有住此之謂也。三疑云。既說想相展轉互 依。是則諸法生成建立豈是空邪。釋明相依 想故所取不成。想還依相能取不立。互依 兩壞故云無成平等也。此上破於迷苦諦
執。四疑云。苦是所生可說為空。集諦能生 豈非是有。論云染相故。釋明惑業本寂自 性離故云平等也。此文在第八句。准論應
在此處故此辨耳。五疑云。苦集染法可說 為空。滅道淨法豈非是有。論云淨相故。釋 明染法既空無染可翻。不可說淨故云本
來淨也。上來遣相。六疑云。若染淨俱空即 不應起種種言說。既有名言。明知即有所 目之義。論云分別相者名言分別也。釋云
但名依義立。義由名現。觀彼義因不見名 果。又觀名果不見義因。為此世間有得名 不得義。有得義不得名。故知尋名取義。 俱是妄想戲論故云無戲論平等。七疑云。
若染淨名義一切皆空。何故菩薩捨染求淨。 既有取捨。豈無諸法。又云妄法既空即驗。 真理是可證取。論云出沒相者。淨法可取名
出。染法可捨名沒。釋明妄法即空無可 捨離。真理離念不可取得故云無取捨故 平等也。攝論云。若於生死非捨非不捨。 若於涅槃非得非不得。又維摩云。若達生
死性即是涅槃。於其中不取不捨者是為 入不二法門。是此義也。八疑云。上起真妄有 見。故以無破之。若爾斷無二諦應當正
理。論云我非有相。問此我非有。豈非正理。 何故以為所治之相。答以取此我非有之 相。同斷滅無故是失也。釋如幻緣起不礙
存故。不同斷滅故云以幻等故平等也。九 疑云。我先取有即破為無。我復取無復 說幻有。是故我今取亦有亦無應正道理。
論云成壞相者。成是有相。壞是無相。釋有二 途。云我前破汝謂有故說無。非謂法體實 是無。破汝執無故說有。非謂法體如情
有。是故正理非是有無故云有無不二故平 等也。一云我前說無。是不異有之無故非 無。又我前說有。是不異無之有故非有。是 故離無無別有可與無為二。離有無別無
可與有為二。故云有無不二故平等。此中 非是有無互遣名為不二。亦非有無合名為 不二。亦非總無有無名不二。但是有則是
無。無則是有。故名不二。思之可見。三結行 入地中。初總結入位。二菩薩如是下別結。 別結中如是觀等牒前所觀十平等法觀。言
能忍者忍受正理遠離障垢故。又忍證深 理無分別想故名忍也。隨順者謂此觀智隨 順平等真如法故。明利者能對治微細慢故。 前四五二地亦同得順忍。除障未細不名
明利。以四地所除解法慢障最麁故。得耎 品順忍。耎猶下也。五除身淨慢。中故得中 品忍。此取染淨法分別慢最細故得上品
忍。故名明利。下品能對治上品所治。乃至 上品能對治下品所治。障治相翻理必然故。 言無生忍未現前者。以七八地上是無生忍
位。此地非彼故云未現。然順彼忍故名順 也。理實初地亦得無生。為寄五忍以配諸 地。故作是說。謂地前名伏忍。初二三地寄
在世間。名為信忍。四五六地寄二乘位名 為順忍。七八九地是菩薩位名無生忍。十地 及佛地因果究竟名寂滅忍。此地是順忍中
上品故名明利。勝慢對治竟。第二是菩薩下 明不住道行勝。於中有二。先就初住地以 明不住行。二作是念下就正住地以明不
住。前地劣故唯正住地方名不住。此地勝故 初住地即明不住。就初住中二。初觀一切 等牒前起後。二大悲等正現不住。論經四
句。初三明能觀之心。後一所觀生滅。此經略 無大悲滿足。然此三心釋作六重。一辨相者。 愍心創起故云悲首。論中以殊勝大悲攝三
世眾生故也。二求果愍至稱為增長。又上求 佛果名為增長。論中以於所知緣起令智 清淨。即此淨智為佛果本故也。三厭離有為
心。論中觀一切種微細因緣以生厭離。緣 觀細極故云滿足。二明次第者乘前觀空 便念眾生虛妄所纏故。先起悲。以悲念故 求佛果智。以益眾生。次起增長佛智。必由
離過而成。是故末後起觀緣生過患終 極。三約二利者。初一利他。後二自利。四約 二護者。前二護小乘。一護狹心。二護小心。
後一護煩惱。五約因果者。初後攝因中一 求果。六約不住者。初一不住涅槃。後一不 住生死中一俱無所住。就所觀生滅中。十
二緣生順生逆滅故云觀世間生滅。此是總 觀。下以十門別觀彼法可知。
[0344a27] 二正住地中。廣顯緣起義略作四門。一總 明法界緣起。二別辨十二有支。三料簡分 齊。四正釋本文。初法界緣起略有三義。一
約染法緣起。二約淨法。三染淨合說初中 有四門。一緣集一心門。二攝本從末門三攝 末從本門。四本末依持門並如別說。二淨
法緣起者亦有四門。一本有。二修生。三本有 修生。四修生本有。如下性起處說。三染淨合 說者亦四門。一翻染現淨門。二以淨應染門。
三會染即淨門。四染盡淨泯門。亦如別說第 二別明十二有支者具如別章。
[0344b08] 第三料 簡分齊者作三門。一就本經。二約釋論。三 經論對攝。
[0344b10] 初中本經內有二重。先別明十 觀。後顯名重結。何者十觀。一因緣分次第。 二一心所攝。三自業助成。四不相捨離。五三
道不斷。六觀先後際。七三苦集。八因緣 起。九生滅縛。十隨順無所有盡觀。於中各 有順觀逆觀。故有二十門也。謂順觀大 悲不住涅槃。逆觀大智不住生死故名不住
道。前五地中觀四諦染淨。以明不住此地 勝故。唯於染法起逆順觀以明不住故也。
[0344b19] 二釋論科者。論主通於此十番緣生作 三門分別。一就厭離有為心中釋此十番。此 即是前大悲滿足觀。二就深念眾生心中
釋此十番。名大悲隨順觀。此即是前大悲為 首。三約求佛心中釋此十番。名一切相智 分別觀。此即是前大悲增上。此三與前三次
第不同者。前約生心次第。今約正行次第。 謂先自離過。次念眾生。後求大果。與前別 也。此三門中各觀十番即有三十門。復各
有逆順故有六十門分別緣起觀。三經論對 攝者有二門。一相對。二相攝。先相對者。上 論主但取經中初住地處三心。分別十門緣
起。各具逆順為六十門。今尋下文彼果分 中。更以三解脫門觀因緣集。即驗通前成 一百八十門分別緣生觀。又釋論主所以不 依經中十門次第解釋。乃更改勢作彼三
門別解釋者。意許經中十門自釋十二緣生 義。已顯現不待釋故。初住三心歷此十門。 義隱難知。須釋方現。是故別作此三門釋。
由此當知。經論合舉。總為四重釋此緣生。 一一各十。即為四十門。各有逆順。即為八 十門。以三空觀之。總成二百四十門。分別
緣生法。應知此意。二相攝者。論初門內開 為三段。一名成答相差別。此攝經中初因 緣分次第觀。二名第一義諦差別。此攝經中
第二一心所攝中半門觀。三名世諦差別。此 攝經中後八門半。於此三中。初一現妄我 非有。後二現真俗非無。義理周備故。第二
大悲隨順觀中分十為四。一名觀眾生愚癡 顛倒。攝十中第一門也。二名餘處求解脫。 攝第二門也。三名異道求解脫。攝其次四
門也。四名求異解脫。攝後四門也。第三一 切相智分別中分十為九。一名染淨分別 觀。攝初半門。二名依止觀。攝初中後半門
及第二門也。三名方便觀。攝第三門。四名 因緣相觀。攝第四門也。五入諦觀攝第五 門也。六力無力信入依觀攝第六門也。七
增上慢非增上慢信入觀攝第七門。八無始 觀攝第八第九二門也。九種種觀攝第十門。 釋相並準思可知。第四釋文者。釋此十門
即為十段。一一門中皆作四門解釋。一依經 別釋。二依論。初約厭離有為釋。三約大悲 隨順釋。四約一切相智分別釋。如是四重 依經及論收攝方盡。
[0345a05] 就第一段中四門之內。先約經文。名因緣 分次第觀者。此中正現有支無我觀。於中 有二。初明倒執有我妄起緣分。二又作是念
下明迷諸諦理起緣次第。初中有三。一辨 定無我二迷成緣起。三結依位行。初中二 句初言世間受身由著我者。反舉或情明 我非理。若我理有著我順理。應得出世。
既生世間。明我非理。二若離著我即無生 者。順舉解心。明理非我。若理有我。離我違 理。應生世間既得出世。明理無我。二一
切凡夫下明迷此無我起彼有支。於中先 順觀緣起。後逆觀無我。前中隨邪念等者。 是餘經中不正思惟為無明因也。愚癡著我
者。正是初無明支也。習起等者明行支。由 彼無明迷世因果造於罪行。迷出世因果 造福及不動。謂感三惡趣業。及於人天別
報苦業。皆是罪行。感欲界人天業名福行。 感色無色界業名不動行。三以是行下明 識支。然識支餘論說有二義。一是所引。謂
本識中異熟識種。此取種子。二是能引。謂五 果種子所依本識名為識支。此是現行第八。 今此文中約後義說。以是行支為能引故。
引起識中五果種子。令熟至有故云以是 行故起有流心種子也。此為能引所引一 對。言有流有取心故起生死者。由愛取有 故生生老死。此是能生所生一對。以五果是
名言種子通無流位。今行所引明非無流 故云有流也。此中無愛字者是略也。四所 謂下辨識生名色等。然有六緣。如世種植。 一業為地者。望所生報為增上緣故。如地
也。二識為種者。五果種子為彼親因故。如 種子。但以能依種子不離所依之識故云 識如種子。此即舉所依通取能依故也。三 無明覆者。受生時無明迷父母等。如世種
植下雖有地中有種子要須上有土覆。四 愛水潤者。於父母起染愛等心。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