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Avatamsaka Sutra (Huayan Jing Tan Xuan Ji) 華嚴經探玄記
Scroll 1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十三(盡第七地)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0342b07]第六現前地亦七門同前。
[0342b07]初釋名者。攝大乘云。由緣起智。能令般若波羅蜜多現在前故名現前地。世親釋云。謂此地中住緣起智。由此智力令無分別智而得現前悟
一切法無染無淨。無性釋意及梁論等並同此說。解云由加行智引根本智。證於真如無染淨法界令現前故。解深密經現前觀察諸行流轉。又於無相多修作意。方現前
名現前地。解云此有二義。一現前觀察諸行流轉。二由多作意令無相觀方得現前。莊嚴論云。不住生死涅槃觀慧現前。名現前地。十住論云降魔事已菩薩道法皆現在
前。仁王經名為法現。成唯識同攝論。瑜伽同深密金光明等。更無異說。十地論等如前已辨。
[0342b21]第二次第者亦有三義。一前位寄聲聞。此明緣覺。寄法過前。是故次來。二四地雖出世不能隨。五地能隨世間而
不能破染淨見。此地觀察無染淨法界破彼見故。是故來也。三唯識論云。前五地中有相觀多無相觀少。第六地中無相觀多有
相觀少。第七地去純無相觀。今此地於無相觀退少入多。是故須來。
[0342b28]第三所離障者依十地論微煩惱習障。解云以此位中修無相觀多。障與此違故說微習。又形前地障說此為微。理實即是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細
染淨。違於六地無染淨法界故以為障。良以五地超於三四染淨別位合令同處。而二相未盡。至此方除故說微細。唯識論云名麁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染
淨麁相現行。彼障六地無染淨道。入六地時便能永斷由斯六地說斷二愚及彼麁重。一現觀察行流轉愚則是此中執有染者。諸
行流轉染分攝故。二相多現行愚。即是此中執有淨者取淨相故。相觀多行。未能多時住無相觀。解云初愚執苦集流轉門。後愚
執滅道淨相門。金光明云。一行相續了了顯現無明。二法相數數行至於心無明。解云此後無明還滅淨相數於心現。違彼長時多
無相觀故以為障。梁論深密瑜伽同唯識辨。
[0342c17]第四所證者依攝論證無染淨法界。世親釋云。本無雜染。性無染故既無雜染。即無清淨。唯識云六無染淨真如。謂此真如本性
無染。亦不可說後方淨故無性中邊竝同此釋。又中邊論云。由了達此知緣起法無染無淨。攝論云。了知此義入第六地。
[0342c22]第五別行者十度中當般若行。當地中緣起觀增上慧行。莊嚴論第六住不起染心。而依緣起受生故。尋下文。
[0342c25]第六別果者梁論通達無染淨法界。得自他相續無染果。金光明六地發心得日圓光焰三昧。當地行果及位果。尋文可知。
[0342c28]第七釋文中三分同前。初讚請分中十八頌分五。初二菩薩聞法供養讚歎。次二諸天歡喜供養。次二天王
眷屬供養。次十一天女歌樂歎佛功德。於中初二總歎說益。次三歎大智證空。次一歎大悲攝物。次四歎理行無礙。次一天女靜默下一上首請說。
[0343a05]第二正說分中。論同前地科為三分。但前却為異。謂前地趣地方便。及初住地同名勝慢對治。此中初住地入不
住道行勝攝。以漸勝故。初勝慢對治者。以前五地觀四諦法染淨相故名取染淨障。是故十平等通觀一切法平等也。文中有三。
初牒前起後。二何等下正顯十行。三如是下結行入地。就正顯中。此十平等分以為三。初八以無破有。次一以有破無。後一有
無雙破。又初一是總。餘九為別。前中言一切法者。論名十二入為一切。以蘊中不攝無為法故。界處攝盡故。初十二處解一切法。以根塵境識此皆不離三無性故。是
故云無性故平等。論經名無相者無性相也故。論二十二入一切法自性無相平等故。下九別中。論主立九種相對治現無相。初一句
明十二入自相。但是妄想所作實無所有故云無相。論經名無想者。為明彼相即是想故云無想也。二外疑云。既所取唯想可說
相空。想能現相。想應是有。論云念展轉行相謂念猶想也。釋意明此想念還依妄相展轉無體。故云無生平等也。餘經云從心想生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
有住此之謂也。三疑云。既說想相展轉互依。是則諸法生成建立豈是空邪。釋明相依想故所取不成。想還依相能取不立。互依兩壞故云無成平等也。此上破於迷苦諦
執。四疑云。苦是所生可說為空。集諦能生豈非是有。論云染相故。釋明惑業本寂自性離故云平等也。此文在第八句。准論應
在此處故此辨耳。五疑云。苦集染法可說為空。滅道淨法豈非是有。論云淨相故。釋明染法既空無染可翻。不可說淨故云本
來淨也。上來遣相。六疑云。若染淨俱空即不應起種種言說。既有名言。明知即有所目之義。論云分別相者名言分別也。釋云
但名依義立。義由名現。觀彼義因不見名果。又觀名果不見義因。為此世間有得名不得義。有得義不得名。故知尋名取義。俱是妄想戲論故云無戲論平等。七疑云。
若染淨名義一切皆空。何故菩薩捨染求淨。既有取捨。豈無諸法。又云妄法既空即驗。真理是可證取。論云出沒相者。淨法可取名
出。染法可捨名沒。釋明妄法即空無可捨離。真理離念不可取得故云無取捨故平等也。攝論云。若於生死非捨非不捨。若於涅槃非得非不得。又維摩云。若達生
死性即是涅槃。於其中不取不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是此義也。八疑云。上起真妄有見。故以無破之。若爾斷無二諦應當正
理。論云我非有相。問此我非有。豈非正理。何故以為所治之相。答以取此我非有之相。同斷滅無故是失也。釋如幻緣起不礙
存故。不同斷滅故云以幻等故平等也。九疑云。我先取有即破為無。我復取無復說幻有。是故我今取亦有亦無應正道理。
論云成壞相者。成是有相。壞是無相。釋有二途。云我前破汝謂有故說無。非謂法體實是無。破汝執無故說有。非謂法體如情
有。是故正理非是有無故云有無不二故平等也。一云我前說無。是不異有之無故非無。又我前說有。是不異無之有故非有。是故離無無別有可與無為二。離有無別無
可與有為二。故云有無不二故平等。此中非是有無互遣名為不二。亦非有無合名為不二。亦非總無有無名不二。但是有則是
無。無則是有。故名不二。思之可見。三結行入地中。初總結入位。二菩薩如是下別結。別結中如是觀等牒前所觀十平等法觀。言
能忍者忍受正理遠離障垢故。又忍證深理無分別想故名忍也。隨順者謂此觀智隨順平等真如法故。明利者能對治微細慢故。前四五二地亦同得順忍。除障未細不名
明利。以四地所除解法慢障最麁故。得耎品順忍。耎猶下也。五除身淨慢。中故得中品忍。此取染淨法分別慢最細故得上品
忍。故名明利。下品能對治上品所治。乃至上品能對治下品所治。障治相翻理必然故。言無生忍未現前者。以七八地上是無生忍
位。此地非彼故云未現。然順彼忍故名順也。理實初地亦得無生。為寄五忍以配諸地。故作是說。謂地前名伏忍。初二三地寄
在世間。名為信忍。四五六地寄二乘位名為順忍。七八九地是菩薩位名無生忍。十地及佛地因果究竟名寂滅忍。此地是順忍中
上品故名明利。勝慢對治竟。第二是菩薩下明不住道行勝。於中有二。先就初住地以明不住行。二作是念下就正住地以明不
住。前地劣故唯正住地方名不住。此地勝故初住地即明不住。就初住中二。初觀一切等牒前起後。二大悲等正現不住。論經四
句。初三明能觀之心。後一所觀生滅。此經略無大悲滿足。然此三心釋作六重。一辨相者。愍心創起故云悲首。論中以殊勝大悲攝三
世眾生故也。二求果愍至稱為增長。又上求佛果名為增長。論中以於所知緣起令智清淨。即此淨智為佛果本故也。三厭離有為
心。論中觀一切種微細因緣以生厭離。緣觀細極故云滿足。二明次第者乘前觀空便念眾生虛妄所纏故。先起悲。以悲念故求佛果智。以益眾生。次起增長佛智。必由
離過而成。是故末後起觀緣生過患終極。三約二利者。初一利他。後二自利。四約二護者。前二護小乘。一護狹心。二護小心。
後一護煩惱。五約因果者。初後攝因中一求果。六約不住者。初一不住涅槃。後一不住生死中一俱無所住。就所觀生滅中。十
二緣生順生逆滅故云觀世間生滅。此是總觀。下以十門別觀彼法可知。
[0344a27]二正住地中。廣顯緣起義略作四門。一總明法界緣起。二別辨十二有支。三料簡分齊。四正釋本文。初法界緣起略有三義。一
約染法緣起。二約淨法。三染淨合說初中有四門。一緣集一心門。二攝本從末門三攝末從本門。四本末依持門並如別說。二淨
法緣起者亦有四門。一本有。二修生。三本有修生。四修生本有。如下性起處說。三染淨合說者亦四門。一翻染現淨門。二以淨應染門。
三會染即淨門。四染盡淨泯門。亦如別說第二別明十二有支者具如別章。
[0344b08]第三料簡分齊者作三門。一就本經。二約釋論。三經論對攝。
[0344b10]初中本經內有二重。先別明十觀。後顯名重結。何者十觀。一因緣分次第。二一心所攝。三自業助成。四不相捨離。五三
道不斷。六觀先後際。七三苦集。八因緣起。九生滅縛。十隨順無所有盡觀。於中各有順觀逆觀。故有二十門也。謂順觀大悲不住涅槃。逆觀大智不住生死故名不住
道。前五地中觀四諦染淨。以明不住此地勝故。唯於染法起逆順觀以明不住故也。
[0344b19]二釋論科者。論主通於此十番緣生作三門分別。一就厭離有為心中釋此十番。此即是前大悲滿足觀。二就深念眾生心中
釋此十番。名大悲隨順觀。此即是前大悲為首。三約求佛心中釋此十番。名一切相智分別觀。此即是前大悲增上。此三與前三次
第不同者。前約生心次第。今約正行次第。謂先自離過。次念眾生。後求大果。與前別也。此三門中各觀十番即有三十門。復各
有逆順故有六十門分別緣起觀。三經論對攝者有二門。一相對。二相攝。先相對者。上論主但取經中初住地處三心。分別十門緣
起。各具逆順為六十門。今尋下文彼果分中。更以三解脫門觀因緣集。即驗通前成一百八十門分別緣生觀。又釋論主所以不依經中十門次第解釋。乃更改勢作彼三
門別解釋者。意許經中十門自釋十二緣生義。已顯現不待釋故。初住三心歷此十門。義隱難知。須釋方現。是故別作此三門釋。
由此當知。經論合舉。總為四重釋此緣生。一一各十。即為四十門。各有逆順。即為八十門。以三空觀之。總成二百四十門。分別
緣生法。應知此意。二相攝者。論初門內開為三段。一名成答相差別。此攝經中初因緣分次第觀。二名第一義諦差別。此攝經中
第二一心所攝中半門觀。三名世諦差別。此攝經中後八門半。於此三中。初一現妄我非有。後二現真俗非無。義理周備故。第二
大悲隨順觀中分十為四。一名觀眾生愚癡顛倒。攝十中第一門也。二名餘處求解脫。攝第二門也。三名異道求解脫。攝其次四
門也。四名求異解脫。攝後四門也。第三一切相智分別中分十為九。一名染淨分別觀。攝初半門。二名依止觀。攝初中後半門
及第二門也。三名方便觀。攝第三門。四名因緣相觀。攝第四門也。五入諦觀攝第五門也。六力無力信入依觀攝第六門也。七
增上慢非增上慢信入觀攝第七門。八無始觀攝第八第九二門也。九種種觀攝第十門。釋相並準思可知。第四釋文者。釋此十門
即為十段。一一門中皆作四門解釋。一依經別釋。二依論。初約厭離有為釋。三約大悲隨順釋。四約一切相智分別釋。如是四重依經及論收攝方盡。
[0345a05]就第一段中四門之內。先約經文。名因緣分次第觀者。此中正現有支無我觀。於中有二。初明倒執有我妄起緣分。二又作是念
下明迷諸諦理起緣次第。初中有三。一辨定無我二迷成緣起。三結依位行。初中二句初言世間受身由著我者。反舉或情明我非理。若我理有著我順理。應得出世。
既生世間。明我非理。二若離著我即無生者。順舉解心。明理非我。若理有我。離我違理。應生世間既得出世。明理無我。二一
切凡夫下明迷此無我起彼有支。於中先順觀緣起。後逆觀無我。前中隨邪念等者。是餘經中不正思惟為無明因也。愚癡著我
者。正是初無明支也。習起等者明行支。由彼無明迷世因果造於罪行。迷出世因果造福及不動。謂感三惡趣業。及於人天別
報苦業。皆是罪行。感欲界人天業名福行。感色無色界業名不動行。三以是行下明識支。然識支餘論說有二義。一是所引。謂
本識中異熟識種。此取種子。二是能引。謂五果種子所依本識名為識支。此是現行第八。今此文中約後義說。以是行支為能引故。
引起識中五果種子。令熟至有故云以是行故起有流心種子也。此為能引所引一對。言有流有取心故起生死者。由愛取有故生生老死。此是能生所生一對。以五果是
名言種子通無流位。今行所引明非無流故云有流也。此中無愛字者是略也。四所謂下辨識生名色等。然有六緣。如世種植。一業為地者。望所生報為增上緣故。如地
也。二識為種者。五果種子為彼親因故。如種子。但以能依種子不離所依之識故云識如種子。此即舉所依通取能依故也。三無明覆者。受生時無明迷父母等。如世種
植下雖有地中有種子要須上有土覆。四愛水潤者。於父母起染愛等心。潤其受生。如雖土覆要須濕潤。五我心溉者。計有己身。能有所作如雖濕潤須人溉灌。六種
種見者。以異見網覆令無流法不能得壞。如世種植須網羅護不令鳥雀所損。言生名色牙者明所生果。謂識入胎時。五果種子為無明業引愛取潤故俱熟生果。
但現之有前後。皆前引後起故云因名色故生諸根等。非謂名色是諸根親因。餘亦如是可知。三是十二下明逆觀無我。四菩薩下結位所行並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