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 Yan Jingwen Yi Gang Mu 花嚴經文義綱目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經文義綱目刊行序[0492b21] 按凝然師述法界義鏡曰。天平八年大唐道璿律師齎此宗疏章而來。又審祥大德者新羅國人也。嘗入唐謁賢首受學華嚴宗。而來此國住大安寺。應良辨等請講華嚴經。然則初傳章疏璿師有功。最初開講祥公為尊也。此章之傳雖未見實據。璿祥兩師之間焉。又我弘法大師釋華嚴教往往取則是章。疑璿公等將來之本故大師亦有所受歟。且請來錄不載此章。則受學于本邦者居然可見矣。且餘諸師亦能繹此章以綜文義之綱目。況本宗古德等據此論理翼成教觀辨駁通議以作一家之學。好古之徒豈可不研覈耶。雖然本邦中世以來賢首宗教沈貝葉而振者鮮矣。其疏章亦寢散失。末學者寧不慨然乎。予亦嚮發願欲搜羅墜編未有所得。今獲是章無異窮子見衣中之珠也。嗚呼亦時節因緣使然耶。抑護法善神所授耶。喜躍之餘輒加點校以付剞劂以布遐邇。庶幾華藏之佛日再矚幽途。圓融之法水永回狂瀾耳。是為序。
[0492c11] 時
元祿甲戌七年臘月穀旦
東奧仙臺龍寶住持比丘長與實養題於洛之智積輪下
花嚴經文義綱目一卷
[0492c19] 夫以茫茫性海緣象詎測其源。眇眇玄猷名 言罕尋其際。有融圓智朗巨夜而闢重昏。無 限大悲俯群機。而臨萬剎。於是無象現象猶
陽谷之昇太陽。無言示言若滄波之傾巨壑。 是故創於蓮花藏界演無盡之玄綱。 [穴/干] 籠上 達之流控引靈津之表。然後化霑忍土漸布
慈雲灑微澤以潤三根。滋道牙而歸一楑。是 知機緣感異聖應所以殊分。聖應雖殊不思 議一也。華嚴經者斯乃集海會之盛談。照山
王之極說。理致宏遠盡法界而亘真源。浩汗 微言等虛空而被塵國。於是無虧大小。潛巨 剎以入毫端。未易鴻纖融極微以周空界。故
因陀羅網參互影而重重。錠光頗黎照塵方 而隱隱。一即多而無礙。多即一而圓通。攝九 世以入剎那。舒一念而該永劫。三生究竟堅
固種而為因。十信道圓普德顯而成果。果無 異因之果派五位以分鑣。因無異果之因總 十身以齊致。是故覺母就機於東城六千疏
其十眼。童子詢友於南國百十成以一生。遂 使不起樹王六天斯屆。詎移花藏十剎虛融。 示寶偈於塵中齊暉八會。啟玉珠於性德七
處圓彰。浩浩鏗鋐抗思議而逈出。魏魏煥爛 隔視聽於聾盲。是故舍那創陶甄於海印二 七之旦爰興。龍樹終俯察於虬宮六百年後
方顯。然則大以苞含為義。方以軌範為功。廣 則體極用周。佛乃果圓覺滿。花譬開敷萬行。 嚴喻飾茲本體。經則貫穿縫綴。能詮之教著
焉。從法就人寄喻為目。故稱大方廣佛花嚴 經。世間淨眼品者器等三種顯曜於時。光潔 照矚況於淨眼。法喻合舉故云世間淨眼。語
言理均格類相從。故稱為品。此經有三十四 品。此品建初故稱第一。故言大方廣佛華嚴 經世間淨眼品第一。餘義如下說。今總括此
經七處八會事義差別略開十門。一辨教起 所因。二釋經題目。三明經宗趣。四說經時處。 五辨定教主。六明眾數差別。七請說分齊。八
所入三昧。九佛光加持。十正說品會。初教起 所因中有二。先明教傳之相。後辨教興之意。 初中教傳之相者。西域相傳。此經結集已後
收入龍宮。佛滅度六百年後龍樹菩薩往龍 宮。見此大不思議經。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 界微塵數偈。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
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 偈三十八品。龍樹遂將此下本出至天竺國 造不思議論。亦十萬偈以釋此經。今耶舍三
藏所翻十住毘婆沙論是彼一品也。爰有東晉 沙門名支法領。從于闐國但得此三萬六千 偈。并請得大乘三果菩薩禪師名伏馱跋陀
羅此云覺賢。俗姓釋迦氏即甘露飯王之苗 裔。來至晉朝。以安帝義熙十四年歲次鶉火 三月十日。於楊州謝司空寺別造護淨華嚴
法堂。於中譯出此經。時堂前有蓮花池。每日 有二青衣童子。從池而出掃灑研墨暮還歸 池。經了便止。相傳釋云。以此經久在龍宮。慶
此傳通故令龍王給侍耳。後因改此寺名興 嚴寺也。有晉沙門釋法業惠嚴惠觀等親從 筆受。法業因此出義記。名花嚴旨歸。二卷。
有吳郡內史孟顗右衛將軍褚叔度等為檀越。 至元熙二年六月十日譯出訖。至大宗永初 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與梵本再校勘畢。當時
五十卷成。後人亦有融作六十卷者。於法界 品內先有所欠八九紙文。今大唐永隆元年 三月內。有中天竺三藏法師地婆呵羅唐言
日照。奉勅與沙門道成等十大德。於西京太 原寺譯出補之。沙門複禮筆受。其經感通及 覺賢神迹等。竝如新集花嚴傳中辨。二明教
興意者。夫大教之興非無因緣。及非小因緣 令此教起。故下文性起品云。以須彌山微塵 等因緣故起此性起法輪。今略題十種。謂願
力故。法爾故。為本故。為歸故。顯德故。顯位 故。開發故。見聞故。成行故。得果故。初願力 故者謂。佛與菩薩及彼機緣三位願力之所
起。故下文云。盧舍那佛本願力。故普賢願力 故。又云若有得聞者。當知本願。力又云開 發大願故因本願力之所出也。二法爾故者
謂。汎諸佛初出興世將欲開顯所化蓮花法 爾皆於第二七日海印定中演出如是無盡法 門。下文云法如是故此則如大王路法爾常
規。三為本故者謂。將欲逐機漸施末教。故於 最初先示此法以為末本。以依此本得起末 故下文云。譬如淨法界與三乘法為所依。又
云猶如日出先照高山等。四為歸故者謂。顯 末教所歸處故下文云。猶如眾水流歸大海 等。五顯德故者謂。顯如來自所得法體相用。
故體謂法界理智無礙。相謂十蓮花藏微塵 數等。明謂毛孔現剎廣益機緣。普賢亦爾。 六顯位故者謂。顯信等六位圓融相攝前後。
是故一位即一切位。而前後歷然。下文云在 於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等。七開發故者 謂。開發眾生性起心中法界無礙自在法門
令顯現。故下文中破微塵出經卷等可知。八 見聞故者謂。示此一乘無盡自在具足。主伴 無礙法門。令物見聞成解脫分金剛種故。如
性起品說。九成行故者謂。令眾生成普賢行。 一行即一切行。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具足慧 身不由他悟等。十得果故者有二。初斷果謂
除障故。即一障一切障如普賢品。一斷一切 斷如小相品等廣說。二智果。謂具十身盡三 世間。逆順自在依正無礙等。由此十義同一
緣起無礙圓融自在力故。令此經教依無住 本而建立也。
[0494a04] 第二別釋經題目者於中有二。先釋眾名後 解別目。前中諸聖教立此經名略有五種。初 依觀佛三昧經及涅槃經。名此經為雜花經。
此隨喻為名。以理行交雜緣起集成故。二智 論屬累品名為不思議解脫經。有十萬偈。此 從法就用為名。故性起品云此經為乘不思
議乘菩薩設。又智論自指此經也。三梁朝攝 論第十勝相云百千經者。即花嚴十萬偈為 百千也。此從數為名。四如下離世間品出生
菩薩深妙義花等。彼當釋。此約法喻合目。 五約十義立名等。如性起品。亦至彼當釋。 二解別目中二。先總解後別釋。總者如入大
乘論說。有五義。一為眾生說對治法故。二有 眾多乘故。三多莊嚴具故。四能出生無量大 果故。五除斷一切諸邪見故名毘佛略。雜集
論釋方廣者。菩薩藏相應言說名為方廣。一 切有情利益安樂所依處故。宣說廣大甚深 法故。亦名廣破。以能廣破一切障故。亦名
無比。無有諸法能比類故。此等皆是大乘差 別名。由與七種大性相應等。乃至廣說。別釋 者大方廣等是一部通名。世間淨眼是當品
別目。前中有二。先開義後合釋。開者先舉所 詮之義。後經之一字舉能詮之教。此依主 釋。前中先明所喻。後花嚴二字是能喻。前中
先明所依法。後佛一字顯能依人。前中先別 明體用。後廣一字合辨體能。前中先大字明 法體。後方字辨勝能。合釋中大者當體為目。
苞含為義。方者就用為名軌範為義。廣者體 用合明周遍為義。此中大即方。大方即廣。皆 持業釋。又大者古德解有三義。一常義。經云
所言大者名之為常。二是體性普周義。經云 所言大者其性廣博。三是勝能義。經云能建 大義名大涅槃。又具體相用三大也。今更尋
下文略有十義。一境大。於中有二。一依報大。 謂十蓮華藏。二正報大。謂十佛三業等。如舍 那品等說。即所信境也。二心大。如賢首品初
及發心功德品說。三行大。如離世間品說。通 修六位行也。四位大。如明難品已去至第六 會說彼五位。謂信大.解大.行大.願大.證大.
等也。五證大。如入法界品說通證六位法也。 六因大有二。初生因。如前五位說。二了因。 如普賢品等說。七果大。於中有二。一隨緣果。
如不思議品等說。二自體果。如此經中果分 不可說者是也。八體大。如性起品等說。九用 大。謂念念益生頓成位等。如小相品等說。十
法大。於中有三。一教大。謂一一名句皆遍一 切十方法界。如下文說。二義大。稱無邊教所 顯義是。三事大。謂一一塵等具一切者是。此
上十義皆各總攝一切法盡。具足即入故稱 大也。方有三義。一是方正義。謂此十義性離 邪僻。二是方法義。謂此十義皆有模範軌則
故也。三是醫方義。謂此十義皆能對治諸重 障故。廣有二義。一遍一切處。謂凡一法門皆 遍一切無盡世界乃至塵道及餘一切諸法
之處。如下結通等說。二遍一切時。謂遍前後 際。通於十世下至剎那等。此二有二種遍。一 一重。二重重如帝網等。雖約一攝一切故名
大。一遍一切故稱為廣。而亦得前名廣後名 大亦無違。佛者覺照為名果滿為義。此通十 佛及三佛也。方廣是所得法。佛是能得人。又
前是所覺境。佛是能覺智。此中境智有二義。 一相成二相即。前中方廣之佛簡下乘佛。佛 之方廣簡因位法。此二相成各有有性無性
緣起四句。思准之。人法相依皆依主釋。二 相即者。或方廣即佛佛即方廣。以人法無礙 故。令體相即亦具四句。思准之。此唯持業
釋。華有三義。一微妙義。二感果義。三莊飾 義。初一喻行體。後二喻行用。用中初喻生因。 後喻了因。又初是生果華。不與果俱。如生死
為道具及因位善根等故。下文云。此經出生 一切菩薩諸行功德深妙義華。若從此義應 名菩薩方廣。又後莊果花與果俱。如果位善
根。今此文中明佛方廣。故約果位但論佛花 嚴耳。又別分微妙喻前法。後二譬前人。通 論人法皆具此三。故成況也。嚴之一字通含
能嚴所嚴。由是鎔融便成四句。或萬行如華 為能嚴。真性為所嚴。以理由修顯故。或真性 如華為能嚴。修生諸行為所嚴。以行從理起
故。故攝論云。無不從此法身流。無不還證此 法身。此之謂也。或俱融能所不二而二。以非 真流之行無以契真。非飾真之行不從真起。
良以體融行而因圓。行該真而果滿。是故標 為佛華嚴也。或雙泯能所二而不二。以即真 之行非行。即行之真非真。是則理行雙絕能
所俱亡。超情離相是謂花嚴。前二句花之嚴。 後二句花即嚴。二釋可知。又方廣佛之花嚴。 及即花嚴。亦二釋可知。經如前釋。世間是法
淨眼是喻。世者是時間者是中。時中顯現故 云世間。世間不同義有三種。一器世間有二。 一道場地等別處。二蓮花藏世界通處。二智
正覺。世間亦二。一三身。二十佛。三眾生。世 間亦二。一同生。二異生。淨眼亦有三義。一洞 徹義。況彼三法離相平等洞徹真源。二照囑
義。喻彼三法明達照了諸法門故。三現象義。 譬彼三法互相影現及一切法涉入無礙緣起 自在。為顯彼三有此別異殊勝義故。是故別
立此名不名序也。品者類也別地。又釋。如 來未出世無善導故如盲。佛今創出世世間 眼現故言世間淨眼。是故佛涅槃時言世間 眼滅也。餘如上說。
[0495a17] 第三明宗趣者於中有二。先總後別。總者古 德出宗不同。如遠法師以花嚴三昧為宗。又 衍師等以法界為宗等。今依光統師以因果
緣起理實為宗趣。因果是位。緣起是義。理實 是體。以因果與理實不二故是緣起也。又因 果約事。緣起會相。理實顯體。此中作二門。一
約文或唯果。如不思議品及舍那品等。或唯 因。如明難品至僧祇品及普賢品等。或俱。如 七八二會。或俱非。如性起品。若細取一一會
一一品亦一一文皆具因果。思之可見。二約 義或因果俱因。以約緣起故此通一部。以果 分不可說故。或因果俱果。以起即不起故。因
相盡故約理實也。或前俱果。因以是所起故 或後俱因。以是所依本故。由是緣起理實 故或因即果果即因。因非果果非因。因是因
果是果。因非因果非果。如是無障無礙。人法 教義等皆准此知。後別辨中有五對十句。一 境行相對。以境為宗用行為趣。或反。此以修
起智會同真境故。問宗趣何別。答語之所表 曰宗宗之所歸名趣。總中宗即趣。此中分辨 也。二理事相對。以事為宗理為趣。或反。以
依理得成緣起事故。三教義相對。教為宗義 為趣。或反上。以義深令教實故。四因果相對。 因宗果趣。或反上。以舉果意為成因故。五
人法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