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hu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0509b25] 第四立四教者。略有四家。一梁朝光宅法 師。依法華第二。立四乘教。謂臨門三車。即 是權教三乘。四衢等賜。即實教大乘。以臨門
牛車亦同羊鹿。俱不得故。並無體故。諸子 皆索故。是知三皆虛指。以為方便。此則前三 是三乘。後一是一乘。無乖教理。若唯說法
華為實。則抑諸般若及諸大乘了義之經。 是知昔大亦有權實。法華但會昔權。故說 三皆虛指。昔實不滯方便故不會之。若約 會權歸實。即是會三為一。若破小顯大。
即是會二歸一。若開權顯實。則三是一。更 無別一。故彼經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先 所出內。是子所知。若廢權立實。義說為
四。如攬三點以成一伊。點別非伊。伊具 三點。昔三既別。實不兼權。今一全兼。成四 無爽。若依昔未顯說一切具有如來知見。
根敗之種。今並說成。則今昔有異。於文有 據。義亦極成。二陳隋二代天台智者。承南 岳思大師。立四教。云一三藏教。此教明因
緣生滅四真諦理。正教小乘旁化菩薩。二 者通教。通者同也。三乘同稟故。此教明因緣 即空無生四真諦理。是摩訶衍之初門。正為
菩薩。旁通二乘。大品云。欲得聲聞乘。當 學般若波羅蜜等。然教理智斷行位因果 皆通。淺深不同。於共般若。唯共於淺。三別
教。別即不共。不共二乘人說故。此教正明 因緣假名無量四真諦理。的化菩薩。不涉 二乘。故聲聞在座如聾如盲。不名不共而
云別者。兼欲揀非圓故。以一因逈出。一果 不融。歷別而修。不得因果圓融故。四圓教。 圓以不偏為義。此教正明不思議因緣。二
諦中道。事理具足。不偏不別。但化最上利根 之人。故名為圓。華嚴經云。顯現自在力。 為說圓滿經。無量諸眾生。悉受菩提記等。
別則教理等皆別。圓則教等皆圓。又此四教 由三觀起。從假入空。析體異故。有初二 教。從空入假。從假入中。有別教起。三觀
一心中得有圓教起。又此四教。不局定一 部。一部之中。容有多故。又更以四種化儀 收之。謂頓漸不定祕密。頓漸同前岌公。後
二。謂一音異解。若互相知。名為不定。互不 相知。即名祕密。此師立義。理致圓備。但三 藏教名義。似小濫。以餘三教亦有三故。所
以爾者。良以智論之中多詺小乘為三藏 故。成實論中亦自說云。我今欲說三藏中實 義故。初對舊醫戒定慧故。立此三事。迢然
不同。異後三教。通教意融三故。別教依一 法性而顯三故。圓教三一無障礙故。所以 不名小乘教者。此教亦有大乘。六度菩薩。
三十四心斷結成真佛故。故藏通別圓之 義。四教互有。而覈其定實。餘三不成。唯成 當教中義耳。但判華嚴兼於圓別。以就登
地已上。約寄位行布。為別義故。名異義同。 亦無大過。三唐初海東元曉法師。亦立四 教。一三乘別教。如四諦緣起經等。二三乘通
教。如般若深密經等。三一乘分教。如梵網 經等。四一乘滿教。如華嚴經等。然三乘共 學。名三乘教。於中未明法空。名別相教。
說諸法空。是為通教。不共二乘。名一乘 教。於中未顯普法。名隨分教。具明普法。 名圓滿教。然此大同天台。但合別圓。加
一乘分耳。自言且依乘門。略立四種。非謂 此四遍攝一切。故無有失。四賢首弟子宛 公。依寶性論。立四種教。論云。有四種眾生。
不識如來藏。如生盲人。一者凡夫。二者聲 聞。三者辟支佛。四者初心菩薩。言四教者。 一迷真異執教。當彼凡夫。二真一分半教。
當彼二乘。三真一分滿教。當彼初心菩薩。 四真具分滿教。即當彼識如來藏者。初教 謂諸外道迷於真理。廣起異計。二謂小乘。
於真如隨緣不變二分義中。唯說生空所顯 之理。故名為半。如涅槃半字。三謂但得不 變。不得隨緣。故名一分。而雙辯二空。故
名為滿。四由具隨緣不變二義。故名具分。 廣如彼說。然今判聖教。那參邪說。若對教 主。應如此方先立三教。或如西域。分內外
及六師等。又依涅槃。為半滿者。後二既滿。 不應復有一分之言。既但得不變一分。豈 名為滿。又涅槃半滿。豈唯約二空。豈彼不
說妙有。而訶空耶。故其所立。未為允當。 第五立五教。略有二家。一波頗三藏立。一 四諦教。謂四阿含等。二無相教。謂諸般若。三
觀行教。謂華嚴經。四安樂教。謂涅槃經。說 常樂故。五守護教。謂大集經說守護正法 事故。此釋名局。以觀行等皆互有故。二賢
首所立五教。至下當知。第二敘西域者。 即今性相二宗元出彼方。故名西域。謂那 爛陀寺同時有二大德。一名戒賢。二名智
光。戒賢遠承彌勒無著。近踵護法難陀。依 深密等經瑜伽等論。立三種教。以法相大 乘而為了義。即唐三藏之所宗師。謂佛初
於鹿苑。轉四諦小乘法輪。說諸有為法皆 從緣生。以破外道自性因等。又緣生無我 翻外有我。然猶未說法無我理。即四阿含
等是。第二時中。雖依遍計所執。而說諸法 自性皆空。翻彼小乘。然於依他圓成猶未 說有。即諸部般若等經。第三時中。就大乘
正理。具說三性三無性等。方為盡理。即解 深密經等。是故於彼三時。初墮有邊。次墮 空邊。俱非了義。後時具說遍計性空。餘二
為有。契會中道。方為了義。此依深密。所 判。二智光論師。遠承文殊龍樹。近稟青目 清辯。依般若等經中觀等論。亦立三時教。
以明無相大乘為真了義。謂佛初鹿苑說 小。明心鏡俱有。次於中時。為彼中根。說 法相大乘境空心有唯識道理。以根猶劣。 未能全入平等真空。故後第三時。為上根
說無相大乘辯心境俱空。平等一味為真 了義。又初漸破外道自性等故。說因緣生 法決定是有。次漸破小乘緣生實有之執 故。說依他似有。以彼怖畏此真空故。由
存假名。而接引之。後時方就究竟。而說緣 生即空平等一味。此三次第。如智光論師般 若燈論釋中引大乘妙智經說。然此二三時。
並不能斷一代時教。以各有據互相違 故。各別為於一類機故。深密經意。為於一 類餐般若者。聞平等空。撥無因果。不了 空有無二故。第三時。為其分析於一法上
空有之義。其妙智經。則以一類聞說三性 迷唯識者。未能忘心觀緣起者。定謂似 有故。令總忘心境。即事而真。得斯意者。 則不相違。然欲會二宗。須知二宗立義。
有多差別。略敘數條。一者一乘三乘別。二 一性五性別。三唯心真妄別。四真如隨緣凝 然別。五三性空有即離別。六生佛不增不減
別。七二諦空有即離別。八四相一時前後別。 九能所斷證即離別。十佛身無為有為別。且 初二義者。由性有五。一不同故。令乘有三。
一權實。如法相宗意。以一乘為權。三乘為 實故。深密三時教中。初皆不成。次一向成。 是為若過若不及。皆非了義。第三時中。有
性者成。無性不成。方為了義。故云普為發 趣一切乘者。又初二卷中。皆云一乘是密意 說。故知是權。又勝鬘經。以一乘為方便故。
大般若五百九十三中。善勇猛菩薩言。唯 願世尊哀愍我等。為具宣說如來境智。若有 情類。於聲聞乘性決定者。聞此法已。速
能證得自無漏地。於獨覺乘性決定者。聞 此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離。於無上乘性 決定者。聞此法已。速證無上正等菩提。若
有情類。雖未已入正性離生。而於三乘性 不定者。聞此法已。皆發無上正等覺心。深 密第二大意同此。又云。一切趣寂聲聞種性
補特伽羅。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 方便化導。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又十輪第九亦說。三乘各定
差別。皆以性定五故。故楞伽中。佛告大慧。 有五種種性。一聲聞乘性。二辟支佛乘性。三 如來乘性。四不定乘性。五者無性。大莊嚴
論及瑜伽論。皆同此說。善戒地持。雖但說 二種性。一有種性。二無種性。亦云無種性 人。無種性故。雖復勤行精進。終不能得
無上菩提。但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無性。 瑜伽亦同此說。若法性宗意。則以三乘是權。 一乘為實。法華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
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又云。初以 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以性唯一故。故云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
性。又第三云。一相一味究竟涅槃常寂滅相。 涅槃亦云。佛性者名為一乘。師子吼者名決 定說。決定宣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是有
心定當作佛。三十三又云。一切眾生同有 佛性。皆同一乘一解脫一因一果同一甘露。 一切當得常樂我淨。是名一味。又法華第
三云。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 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 當入涅槃。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
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 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等。 智論九十五亦同此說。明知。趣寂決定迴心。
法華論中四聲聞內決定及增上慢。此二根 未熟故。菩薩與記方便令發心。既云未熟。 明必當熟。方便令發。即菩提心。不可不
順己宗。判為論錯。入楞伽第二第四第七。 皆同說二乘無實涅槃。但是三昧力故。後必 當得無上菩提。法華論中。意亦同此。皆是
假說涅槃。故云三昧。勝鬘亦云。言諸二乘 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又無上依經寶性佛 性二論皆說。入滅二乘。於三界外。更受
變易。密嚴經中。二乘畢無灰斷永滅。如是 經論。其文非一。永寂聲聞。必無明矣。涅槃 第九菩薩品中。廣明闡提斷善不能發心。
當文即云。彼一闡提雖有佛性。而為無量 罪垢所纏。不能得出。如蠶處繭。此則有 而非無。又云。或有佛性一闡提有。善根 人無等。則知無有無種性人。況前引楞伽
五性自迷其文。彼經第五性云。五者無性。 謂一闡提。此有二種。一者焚燒一切善根。 即謗菩薩藏。二者憐愍一切眾生界。即是菩
薩。若有眾生不入涅槃。我亦不入。大慧白 言。此二何者常不入涅槃。佛言。菩薩常不 入涅槃。非焚燒一切善根者。以知諸法
本來涅槃。不捨一切諸眾生故。此意則明 菩薩入而不入。既云菩薩常不入。非闡提 者。則明闡提後必入矣。況經自云復以如
來神力故。或時善根生耶。莊嚴第五。無性 亦有二種。一是時邊。二者畢竟時邊。謂暫 時之無即前闡提。畢竟謂永無。即大悲菩薩。
是知前來所引大般若深密等經皆是未說 法華之前。就其長時云定性無性非永定 永無。諸論隨佛方便成立故。云定無耳。故 寶性佛性等論皆說。以一闡提謗大乘因。依
無量時說無佛性。非謂究竟無清淨性。若 謂法華是第二時教。為引不定二乘故。說 一切悉皆成佛。而猶未說定性不成。故名 密意。非了義者。何以自判法華為第三時
教。誰敢判於法華。為不了耶。妙智經中。 及梁攝論成立正法中。皆以一乘居三乘 後。故真諦三藏部異執記云。三十八年後。
說解節經等。無量義云。四十年後。說法華 經。明知法華居後。故經云臨欲終時。若不 信法華居後涅槃臨終。居然可信。豈不
亦以一乘一性破三五耶。若以般若。為第 二時。法華為第三時。於理即通。復自違深 密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以法華
破三故。明知深密三時。不能定斷一切聖 教。以未居最後故。且約顯一類義。故分 三耳。義如前說。若將法華。望之應有四 時。以一乘教。破前三乘故。若謂佛性有
二。一者理性。二者行性理性定有。行性或 無。斯言可爾。故涅槃云。或有佛性善根人 有闡提人無。即是行性。或有佛性二人俱
有。即是理性。然涅槃依於理性明其等有。 故云凡是有心定當作佛。不言凡是有行 定當作佛。若謂理性定有。容趣寂不成。則
違教理。是知闡提不作佛者。以作佛非闡 提故。乃抑揚當時耳。若謂法華入滅後信 一乘。即是變化權聲聞者。權必化實。無實
化誰。又豈不誤於一類怯弱。好滅眾生。是 知趣寂。皆是法華前意耳。又勝鬘經云。若如 來隨彼所欲。而方便說。即是一乘。無有二
乘。二乘入於一乘。一乘者即第一義乘。此意 明隨欲方便而說二乘。明知即是一乘。無 有二矣。不曉此意。將上方便。連下一乘
而讀之。輒斷一乘。以為方便。惑之甚矣。又 彼經中。廣破二乘。云無涅槃。又云。此經斷 一切疑。決定了義入一乘道。豈說一乘。以
為方便。設有方便之言。尚在法華之前。況 復無耶。法華云。此經難信難解。佛現在世。 猶多怨嫉。況滅度後。誠哉斯言。若信執
三乘五性。不信一乘一性者。深為可愍。 故百喻經第二中。王改聚落。五由旬為三由 旬喻。以喻方便於一說三。後人但信於 三不信於一。即其事也。上約二宗各別所
據。則互相違。反若會釋者。亦不相違。謂就 機則三。約法則一。新熏則五。本有無二。若 入理雙拂。則三一兩亡。若約佛化儀。則能
三能一。是故競執。是非。達無違諍。大集五 部。雖異不離法界。涅槃各說身因。佛許無 非正說。餘義次下當會古今違順竟。第三
立教開宗。分二。一以義分教。二依教分 宗。今初以義分教。教類有五。即賢首所立。 廣有別章。大同天台。但加頓教。今先用之。
後總會通。有不安者頗為改易。言五教者。 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 教。初即天台藏教。二始教者。亦名分教。以
深密第二第三時教。同許定性二乘俱不成 佛。故今合之總為一教。此既未盡大乘法 理。故立為初。有不成佛。故名為分。三終教
者。亦名實教。定性二乘。無性闡提。悉當成 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立為終。以稱實 理。故名為實。上二教並依地位漸次修成。
故總名為漸。四頓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 為佛。不依地位漸次。而說故立為頓。如 思益云。得諸法正性者。不從一地。至於一
地。楞伽云。初地即為八。乃至無所有何次 等。不同前漸次位修行。不同於後圓融具 德。故立名頓。頓詮此理。故名頓教。天台所
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絕言故。今乃 開者。頓顯絕言。別為一類。離念機故。即順 禪宗。五圓教者。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
一位。是故十信滿心。即攝五位成正覺等。 依普賢法界帝網重重主伴具足。故名圓教。 如此經等說。若約所說法相者。初小乘中。
但說七十五法。但說人空。縱少說法空。亦 不明顯。但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故 阿含云。貪恚愚癡是世間根本等。未盡法
源。故多諍論。部執不同。二始教中。廣說法 相。少說法性。所說法性。即法相數。說有 百法決擇分明。故少諍論。說有八識。唯是
生滅。依生滅識。建立生死及涅槃因。法爾 種子。有無永別。是故五性決定不同。既所立 識。唯業惑生故。所立真如。常恒不變。不許
隨緣。依他起性。似有不無。非即無性真空 圓成。說經空義。但約所執。既言三性五性 不同故。說一分眾生決不成佛。名生界不
減。真俗二諦。迢然不同。非斷非常。果生因 滅。同時四相。滅表後無。根本後得。緣境斷 惑。義說雙觀決定別照。以有為智。證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