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hu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Scroll 1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一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世界成就品第四
[0573b20] 初來意者。前說緣既具。此下正陳所說。總 明果相別答法界安立海問。故此品來。二 釋名者。世謂三世。墮去來今故。界謂方分
有彼此故。又世謂隱覆界亦分齊。謂諸有為 可破壞。世即隱覆無為不可壞。法從真 性起同無為法即隱覆有為可破壞。世各 不相雜。是其分齊。是故感娑婆者。對華藏
而見娑婆。感華藏者對娑婆而見華藏。成 就者。即能成之緣。謂十緣等。能所合目。若 以世界之成就。即依主釋也。準梵本中。云
世界海成就。下文辯海譯人略也。意云。佛果 依正聞修方起。眾生業報本自有之。故但 標世界耳。三宗趣者。標列無邊勝德。廣釋
所知世界海為宗。然其意趣乃有多種。一 令諸菩薩發大信解悟入為趣。謂令知佛 及菩薩大悲行海廣覆無邊盡眾生界。倣而 行故。世界無邊悉嚴淨故。眾生無邊悉化
度故。剎由心異。當淨自心及他心故。世界 重重無盡無盡。以大行願悉充滿故。佛界 生界非一非異。能正了知成大智故。未能
了者。熏成種故。皆意趣也。亦為顯此深 意故此品來。故下頌云。離諸諂誑心清淨。 常樂慈悲性歡喜。志欲廣大深信人。彼聞 此法生欣悅。若不聞此無邊無盡無二之
境。滯於權小。普賢行願何由可成。故普賢 自說為令眾生等文。皆是此品之意趣也。 四釋文者。三品正陳法海。於中分二。初
二品明果。後一品辯因。然有二意。一約兼 明則前二品。通答前三十句果問。後一品答 前十句因問。說因為欲成果。從多而說
分明舉果。二將前二品。望前品末三問。 通答依正。若望下廣文。正明於依傍顯 於正。留其正報後分廣故。於中初品通辯 諸佛及諸眾生所有剎海。後品別明本師
之所嚴淨。又此品明成剎之緣。後品別辯 果相故。此品答安立之問。其中雖明形 等亦是緣故。今初分二。先總標綱要。即為
本分。後正陳本義。即是說分。前中亦二。 先承力遍觀。後牒問許說。今初。上入三 昧內契其源。今云遍觀外審其相。十海之
義已如問釋。但小不次耳。但觀於十已含 餘三十佛海之中具身等故。大願之中含因 等故。第二如是觀察已下。牒問許說。於
中分四。一牒問略歎。二許說分齊。三說所 成益。四讚勝誡聽。今初分二。先結前生後。 後佛子下正牒稱歎。即從後向前。牒上果
問三十句也。初十句。牒上世界海等十問。 觀乃觀海歎乃歎智者。智之與海反覆相 成。謂前自智觀海微細難知。知唯佛智方能
究盡。海難思故佛智難思。佛智難思故海為 深廣。若爾何不說智。而但說海。智離海境 安知其相。又表唯所證知故但說海。十智
望海與問開合小異。名或小差。謂一中前問 及觀。但云世界海。今加成壞望前與智中 亦有成壞之言。此乃廣略之異耳。言清淨
智者。離所知障決斷分明故。初句貫下置 清淨言。餘皆略也。然皆以多故。廣故深故細 故。重疊難知。逈超言念皆云不思議也。二
知眾生業海者。眾生即報類差別。業即善 惡等殊。從此別義觀中開為二句。而因果 雖殊。同是所化眾生故。此及問并與智中。
並合為一。三即世界都稱。或化眾生法。謂 安立施設方便軌則等也。四能化諸佛數量 無邊。五即所化根欲差別難知。而問中合在
後之五海。五海皆須知根欲故。六即所應 之時。前就所觀但云三世。今就佛智故云 一念能知其問及與智。皆云佛解脫海者。 以一念普知三世。是佛不思議解脫故。七
稱性大願為現身說法。遍化之因故。前問是 名號海及壽量海。與智之中名普入法界。一 切世界海智。皆由願力故也。八應機作用神
變無方。九轉稱性大法輪海。若據問中。攝 法輪海在演說中。若約向觀。攝演說海在 法輪中。今此開二演說。第十謂隨方施設
言音差別。及法輪隨機故。與智中亦開名佛 音聲智。二清淨下十句。牒上六根三業十 問。向十約智明不思議。此下直就法體為
不思議。又望前問開合影略。顯無盡故。 以總收別。但廣身光等。一應機之身修短難 測。二現金銀等色類無邊。三十蓮華藏剎
塵數相好過於此。四圓光大小隨機無盡。五 隨緣放光色類非一。六常光如焰具眾寶 色。七圓音無盡深廣難測。八三輪攝化。謂神
足等。九調令成益得果不空然。其調伏曲 有三種。一者始終軟語應將攝者而將攝 故。二者始終麁語。應折伏者而折伏故。三 者有時軟語。有時麁語。應成熟者而成熟
故。由具此三故無空過。三安住佛地下。 十句牒上最初德用圓備十問。前問中。略無 變化及自在二句。以攝在無能攝取句中。義
如前會亦以前文十海有故。神變屬身自 在屬智。餘並可知。第二如是等下。許說分 齊。謂具足說故。承佛力者當會佛也。若言具
者。何以下文唯說安立及世界海耶。經來不 盡故。又雖說二世界海。亦已通具三十句 問。謂界必有生而依住故。有佛現故。安立
異故。行業感故。餘可意求。第三為令下。說 所成益。十句攝為五對。一證智成福對。二嚴 剎紹種對。亦即時處對。三顯義演教對。四生
善滅惡對。五淨業普願對。文並可知。此亦通 為一經教起之所因也。此十亦對前十海十 智。恐繁不會。第四是時普賢下。讚勝勸聽
中文二。初長行辯意。後偈頌正顯。今初十一 句。初一總標。謂令聞法必生喜故。餘十別 顯喜義。亦為五對。初二樂法生信對。二證
性立願對。三了真入俗對。四持法示佛對。五 開法增智對。如文並顯。二正頌中。十頌分 二。初八讚後二勸。前中亦二。初二明佛出
現意。後六辯定法器。於中初一揀非器。次 四示法器。後一結歸佛力。及後二勸文並 可知。然通此十偈。亦是牒問以讚。前長行
總顯難思。此下略示難思之相。而三十句間 列不次。含義並足。欲委配釋。恐厭繁文。第 二廣陳本義分中分二。初結集生起。二諸佛
子下。普賢顯說。於三十句果問中。廣釋世 界安立海問。餘並攝之。文分為二。初標舉 章門。後依章別釋。今初分三。一立數顯同。
二徵數列異。三結略顯廣。今初。先告佛子 者。使時情注其耳目也。世界廣深目之為 海。謂積剎成種積種成海。海無別體世
界都名。然事類。廣多略舉其十。以表無盡。 三世同說彰其要勝。又顯說決定無改易 也。二微列中。一明攬緣成立。二成已依住。
三外狀區分。四內體差別。五寶等莊校。六 垢穢不生。七佛出差殊。八劫住修短。九隨 業改變。十包容必均。此十亦攝十八圓滿。
後品當會。三諸佛子下。結略顯廣。言世界 海塵者。智猶難測。言豈具陳。非證法雲安 受茲說然上十事。於一一剎多少不定。具
緣一種。或一或二或三或多。或成四句。謂一 成一。一成一切等。清淨一種或一或多。或 亦無之。以有純穢剎故。其次七事各各唯
一。謂依空住者。非依光等故。餘準思之。 其無差別一切皆具。以約體性平等。佛力 融攝故說無差。所以染淨皆具也。有云。一
切世界相望。互同名無差者。則違下經文。經 云。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塵數。無差別故。 若依相望互同。則無有差別之事。若將此
十望剎種者。具緣一種多少不定。不得云 一。以其種中含有多類剎故。清淨一事不 得定言有無。以其種中必含淨穢故。其無
差別多少亦均。佛出劫住隨業轉變。不得云 一。依形體嚴不得云多。以其剎種別有 體等故。若以此十。獨望剎海形體依住莊
嚴等四。許其唯一。餘必兼多故。經云。一一 世界海有種種形故。今言。有世界海塵數 者。約融攝無盡之說也。有云。約一一剎海
中所有諸剎。各各一因等故。有剎海塵數 者。孟浪之甚。何者。且如剎海中剎雖多。豈 如剎海盡末為塵之多。若欲相同。即一塵
一緣方得相似。何得以一剎一緣。充一剎 多塵之數。況積具緣等十。有剎海之塵。其一 具緣。自有剎海塵數。是則通有剎海微塵數
箇剎海微塵數矣。一剎一緣一依一體。安得 充耶。亦不得言通一切世界海說。以下 依住云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塵數。所依
住故。第二依章。別釋者。十事不同則為十 段。一一皆有長行與偈。長行中各三。謂標釋 結。今初。起具因緣。標中略舉十種通成三
世一切佛剎。二何者下釋。然佛土之義。雖有 多種不出其三。一法性土。二受用土。二變 化土。若開受用有自有他則成四土。統為
二種。謂淨及穢。或性及相。融而為一。有異 餘宗。又此淨土一質不成。淨穢虧盈。異質不 成。一理齊平。有質不成。搜源則冥。無質不
成。緣起萬形故。形奪圓融無有障礙。土既 不等因緣亦殊。今文十中。初三通顯。次四別 明。後三則融攝轉變。言初三者。一如來神
力者。謂一切淨穢等土。皆是如來通慧力成。 為物而取。擬將普應。佛應統之。皆稱佛 土故。蓮華藏海佛所嚴淨。而內含淨穢。然
就佛言之。故無國而不淨也。既即穢而淨 故不思議。二法如是者。梵云達磨多。此云 法爾。或曰法性。若是法性。即以本識如來
藏身。為所依持。恒頓變起外諸器界。若云 法爾者。謂有問言。何以諸佛眾生起於剎 土。答云。法應如是不可致詰。若會此二。
謂法應如是藏識變起。三眾生業力者。業 有善惡國有淨穢。故淨名以萬行為因。又 云。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謂法性雖一隨 業成異。佛隨異類取土攝生。涅槃微善。
觀經三心等其類非一。上三。初因二緣三因。 次四別明者。有因有緣。初一自受用土因。 大圓鏡智之所成故。二變化土因。謂眾生
菩薩共構一緣。各隨行業來生其國。凡聖 同居。三四二種他受用土因。然初即初地 以上。如十大願中修淨土願是也。後即八 地已上功用。不退行之所成故。八地中有
淨土分。後三融攝者。通於因緣。初一即 八地已上。攪大海為酥酪。變大地為黃 金。以染為淨以淨為染。自在攝生故。十自
在中有剎自在。窮其因者。清淨勝解。勝解 印持隨心變故。次一謂成正覺時。其身充 滿十方世界微塵剎土。念劫圓融一時成立。
由二種因。一善根所流語因中也。二成道 勢力。明果用也。此一受用變化相融也。 即如經初。即摩竭陀地堅固等。後一無問。
成與不成常能融攝。又前是妙覺。此是等 覺。其法性土。通為諸土之體。窮其因者。有 正有助。謂法爾為其正因。以一切智。及總
以諸因而為緣因故。其後三亦融前土。非 有別體。又此十事展轉生起。謂諸佛土總 由佛力。何以由之。法如是故法爾云何而
有異耶。業不同故。眾生由業。佛復由何成。 一切智之所變故。生佛有異。何以凡聖同 居同構一緣故。何以復有純菩薩國。菩薩
願行力故。既由行業何可轉變。勝解自在 故。云何復得融攝重重。佛及普賢自在力故。 結略顯廣如前已釋。第二偈頌。多以果顯
因。文有九偈束為八段。第一偈頌佛神力。 據此無邊剎海。皆遮那嚴淨。則下嚴華藏 猶是分明。理實而言願周法界。次一超。頌
眾生菩薩同集善根。三一頌。頌第四成一 切智自受用土因。前半因後半果。成唯識云。 大圓鏡智相應淨識。由昔所修自利無漏純
淨佛土因緣成熟。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 續變為純淨佛土。周圓無際眾寶莊嚴。配經 可見。四一頌。頌第六嚴淨願力。及第七不
退行願。修諸行海無有邊者。論云。謂平等 性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無漏。純淨 佛土因緣成熟。隨住十地菩薩所宜變為
淨土。或小或大。或劣或勝。前後改變。上經。 雖云願力非無有行。為分功用有無。長 行成其二句。皆他受用故。偈為一。初句頌
第六。次句頌第七。以八地已上念念入法 流。心心趣佛境故。後之半偈。通其二文。五 一偈。却頌第三眾生行業。加造業因煩惱
所擾。造於穢剎。欲樂非一感土有殊。前 與菩薩同修。必多善業故。此明於煩惱。 六一頌頌菩薩勝解。七一頌。超頌普賢願
力。以普賢有三。一位前普賢。但發普賢心。 即是非今所用。二位中普賢。即等覺位故。此 居佛前。三位後普賢。謂得果不捨因行故。
長行居後。八有二偈。却頌如來自在。前偈 頌果用。後偈頌善流。略不頌法爾。法爾即 是法性通故略之。又第七偈依中有依。第八
偈正中有依。第九偈融於三世故。三共顯 融攝無礙。然其無礙通有十種。諸教說土。 或謂但是無常。或云心變。理事懸隔。多一不
融故。今經宗要辯無礙。一理事無礙。謂全 同真性而剎相宛然。經云。華藏世界海。法 界無差別。莊嚴悉清淨故。二成壞無礙。謂成
即壞壞即成等。三廣陜無礙。不壞相而普 周故。經云。體相如本無差別。無量國土 悉周遍等。四相入無礙。下文云。以一剎種
入一切。一切入一亦無餘。及此文云。身包 一切等。其文非一亦是一多無礙。五相即無 礙文云。無量世界即一界故。六微細無礙經
云。清淨珠玉布若雲。炳然顯現諸佛影等。 七隱顯無礙。謂染淨異類隱顯等殊見不同 故。八重現無礙。謂於塵中見一切剎。剎內
塵中見剎亦然。重重無盡如帝網故。九主 伴無礙。凡一世界必有一切。以為眷屬。下 經云。毘盧遮那。昔所行種種剎海。皆清淨。
種種剎即眷屬也。十時處無礙。謂或於一剎 現三世劫。或於一念現無量剎。如今第九 偈文。又下文云。三世所有諸莊嚴。摩尼果中
皆顯現。此十無礙同時具足。自在難知散在 諸文。可以六相融之。第二段。所依住通染 淨也。長行釋中。十事文並可知。然依異者。
由於心樂有差別故。謂一依莊嚴住者。樂 飾好故。二樂無礙故。三樂即質光故。四 怖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