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hu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Scroll 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五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0608c15] 第五福田甚深。問中初標告。以福田是照 導引生。又施為諸度之前導。故問目首也。 二顯問端分三。初舉法按定。佛為生福之
田。名為福田。田德無二名為等一。此理共 許。二云何下正顯疑難。謂田既是一植福 應齊。施報有差由何而起。前等此異即緣
果相違。別顯十事。文並可知。三釋成前難 云。田雖齊等心有高下。容可有殊。既心無 異思報云何異。答有數意。一約眾生由器
有大小。心有輕重故得報有差。非如來 咎。二約佛遍稱差別之機。方稱平等。即一 之多差不乖等。即多之一等不礙差。由心 平等無私方能隨現多果。終令解脫一味
曾何異哉。十頌舉十喻喻上諸義。初一總 喻印成。後九別顯所以。前中初句印等是 緣等。彼此共許。次句印異乃因異。答別之
由。次句無異思惟誠如所見。下句總合。後九 別中皆上半喻。下半合。一水喻。器有大小 方圓任器故。二幻喻體外方便貴且悅心。
三王喻體內方便終得實樂。上二喻佛巧 稱物機。四鏡喻。約眾生。謂隨妍媸而影殊。 心高下而報別。與前鏡喻因緣不同。餘義
無異。後五皆約佛明。五藥喻即多之一。具 百味故。普去一切煩惱毒故。六日喻即一 之多無幽不燭。大小之闇並除。七月光普 照喻佛平等拂上諸迹。雖隨機現要且無
私。八大風普震喻遍動群機。九大火普燒 喻終歸寂滅。又此五喻。喻滅惑智二障。至 平等智地普動諸有。皆證無為。前四即善
巧隨機。此五則終令造極。豈不等耶。第六 正教甚深。問中初標問人。以破懈怠故問 勤首。二正顯問端中四。初佛教是一者。舉
法按定。一有二義。一謂斷煩惱集證出離 滅。此義不殊彼此共許。二謂多人同見所見 不異。二眾生下正設疑難難亦有二。一對
初義。見教之後何以久而不脫。故云。云何 不即斷惑出離。二對後義。多人同見何以 有脫不脫。故言。云何不悉斷惑而出。三然
其下釋成前難。正釋後義。多人苦集皆不 殊故。五蘊是正三界通依此苦果也。癡愛 發潤為集因也。兼顯初義。前後苦集亦不 殊故。四是則下結成相違。出者有益不出
無益。佛教是一其義安在。答意云。修有勤 惰障有深淺。機有生熟。緣有具闕。智有明 昧功有厚薄。故成有遲速。答初難也。修
與不修故見同益異。答後難也。上之別 義不出勤惰二門故。十頌分二。初一開章 許說。謂上半許稱實而說。下半開二章門。
餘九別釋。初一釋速解脫。後八釋難出離。 今初。上半牒疑。下半為釋。勤則通策萬行。 離身心相故能速出。然有五相。一有勢力。
由被甲精進故。謂於佛法中發大誓願。二 勇捍。謂於廣大法中無怯劣精進故。三堅 猛。由寒熱蚊虻等所不能動精進故。四常 不捨善軛。由於無下劣無喜足精進故。
五精進由加行精進故。由斯五相發勤精 進。速證通慧滅障解脫。下八以喻釋難出 章。總相翻前皆名懈怠。一火微樵濕喻。 喻善根生及三障重。暫一聞教纔少修行。
而業惑內侵令所聞速失。所行速廢故。成 懈怠難出離也。二鑽火數息喻。喻修有懈 退。然此下喻。多通三慧以辨懈怠。此喻約
聞。即聽習數息。明解不生。約思即決擇數 息。真智不生。約修即定慧數息。聖道不生。 聖道如火能燒惑薪煖頂已前皆名未熱。
已熱而息火尚不生。未熱數息雖經年劫 終無得理。故遺教對此。明小水長流則能 穿石。禪宗六祖共傳斯喻。願諸學者銘心 書紳。若直就修行以釋。當以智慧鑽注於
一境。以方便繩善巧迴轉。心智無住四儀無 間。則聖道可生。瞥爾起心暫時亡照。皆名 息也。三闕緣求火喻。物者艾等也。教詮聖
道。等彼火珠要持向智日。以行承之。則聖 道火生。空持文字不能決擇。心行乖越道 何由生。四閉目求見喻。智微識劣喻彼孩
稚。約聞慧者。雖對明師不肯諮決。約思 修者。雖對教日心眼不開。責聖道之不 生。何其惑矣。五闕緣心廣喻。喻愚人無淨 信手以持定弓。復無戒足以拒惑地。以劣
聞慧箭。欲遍射破業惑厚地。空欲難遂。六 毛滴大海喻。謂以少聞思欲測法海。妄生 希欲懈怠尤深。七少水滅火喻。劫火遍熾
喻觸境惑增。少分三慧安能都滅。八不動 遍空喻。喻雖知性空智未遊履。而言遍 證。亦增上慢人也。第七正行。甚深。問法首
者。以行法故。二顯問端中三。初出聖教。 受謂心領義理。持謂憶而不忘。二何故下 申其所疑。佛言能斷。今有不斷。即教行相
違。先標相違。隨貪已下出所不斷。勢力已 下結成不斷。謂有持法非唯不滅舊惑。亦 乃隨解。新增十一種惑。勢力所轉。前四根
本後七隨惑。皆言隨者。雜集第七說諸煩惱 皆隨煩惱。有隨煩惱而非煩惱。由此即顯 根本煩惱。亦得名隨。隨他生故。通釋貪等
如九地中。今約依法新起者說。即貪求名 利瞋所不解。迷其自行恃法自高。覆藏 己短論難生忿。結恨擬酬。疾彼勝己慳 自所知。不解言解廢法逐情。三能受持下
結成難也。佛言受法能斷煩惱。今受還起 其故何耶。答意云。法是法藥要在服行。服 與不服有斷不斷。非醫咎也。故十行品云。
如說能行如行能說。智論云。能行說為正。 不行何所說。若說不能行不名為智者。故 如說行方得佛法。不以口言而可清淨。十
頌分二。初一勸讚略說。初句勸聽。遠離貢 高輕慢怯弱三種雜染。方名善聽。求悟解 故。專一趣心聆音屬耳。掃滌其心。攝一切
心方名諦聽。次句讚問顯行稱理。故名如 實。下半略說。言非但者。要兼修行。獨用多 聞不能證入。故下諸偈皆云。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此名不行之失。非毀多聞。 若無多聞行無依故。是以不行為失。如調 達善星。行之為得。如阿難身子故。自利利
他之行並須明達。誓窮法海為種智因。但 應善義勿著言說。婆沙四十二云。多聞能 知法。多聞能離罪。多聞捨無義。多聞得涅
槃。淨名云。多聞增智慧以為自覺音。下經 推度生之方便。乃至不離善巧多聞。上單 顯聞。涅槃四事為近因緣。即雙美聞行故。
智論云。多聞廣智美言語。巧說諸法轉人 心。行法心正無所依。如大雲雷霔洪雨。如 是教理無量無邊。恐繁且止。九頌喻。明皆
上半喻況。下半法合。初懼溺渴死喻。喻貪 隨文義失。謂義門波濤漂蕩其心。慮溺溺 他無暇修行。自絕慧命故名渴死。二設 食自餓喻。喻隨說廢思失說法施人。多
求名利。不思法味損減法身。三醫不自 救喻。喻善知對治而不自治。四貧數他 寶喻。喻說佛菩薩功德。不能求諸身心 故無分也。五王子饑寒喻。謂王子違王法
教。於內起過故受饑寒。學人亦爾。生在法 王教法宮中。行邊佛教起惡惑業。故無慚 愧忍辱之衣。寧餐法喜禪悅之味。故饑寒也。
六聾樂悅彼喻。喻不解自說失。謂夫真說。 聞者必忘說聞。逐語而說為自不聞。七盲 畫示彼喻。喻不見自義失。八船師溺海喻。
謂將導眾人游佛法海。倚自所解不慎身 行。為法所淪。九巧言無德喻。謂亦說修 行或談己德。內無實德但有虛言。獨此一 偈三句是喻。合文但云不行亦如是。彌顯不
毀多聞。又此九偈亦可別對隨貪等義如 理應思。第八助道甚深。問智首者。以顯 智為正道之體統其助故。二正顯問端中 三。初舉法按定。謂斷惑證理導行得果。唯
是大智彼此同許。二如來下正設疑難。謂既 智為上首。應唯讚智那亦讚餘。此是正助 相違難。三而終下結成前義。前難云。智為
上首已應不合讚餘。況非以一法成佛。 固當不合偏讚。為要假多。為唯用智。為 隨一行皆得佛耶。若隨一得成亦違智 為上首。進退皆妨。下答意中印其初後。釋
其中間。謂智為上首誠如所言。智如明王 為眾之御。故大品云。般若如目五度如盲 故。印後義云。終無唯以一法。實如來歎三
世諸佛皆具說故。以餘萬行資於智故。釋 其中間。別讚乃有多意。謂隨心令喜故。隨 時生善故。所治蔽殊故。八門不同故。眾生
不能盡受故。下當屬文。又智論云。般若必 具一切行。是故讚一即是讚餘。讚餘即是 讚智。十頌分二。初一歎問許說。餘九正答
所難。略分為二。先二頌開二章門。後七雙 釋二章。今初。初偈標眾行成果章。謂正助 相假必萬行齊修故。諸佛同說。言無有說一
者必具說也。後偈標隨機別讚章。文具禪經 四隨。謂初句即隨樂也。將護彼意稱悅其 心。故性不同者。即隨宜也。附先世習令易
受行。習以成性故分不同者。即隨治也。觀 病輕重設藥多少。謂貪分多者教不淨等。 隨其所應度者。即隨義也。道機時熟聞即悟
故。下別釋中二。初三釋隨器別讚章。後四 釋眾行成果章。前中二。初兩偈半別釋隨 治。後兩句結前生後。今初。然六度成其行
四等曠其心。四等多約利他。六度多明自 利。六度如初會四等如下說。然並通四隨 略舉一治耳。涅槃云。慳者之前不得讚
布施者。即隨樂意也。二結前生後中。上句結 前下句生後。後四偈釋眾行成果中。各上半 喻下半合。然有二意。一仍前漸具之義便
得釋成智為上首。二正明所用不同。故須 兼具。然攝論第九明立六度。通有三意。一 為除惑故。二為生起佛法故。三為成熟
眾生故。前段具初意。此段通具三。謂二二 合者對治別故。先基後室等即漸具故。皆 為利他即成熟故。文中初偈二度。為治不
發行因故。合云行本。謂著財不發施。著 家不發戒故。基堵有二義。一基即是堵。即 施為進善之首。戒為防惡之初。並稱基也。
二堵為環牆。即檀為萬行首基也。戒防未 起非堵也。宮室者解脫也。次偈二度。已發 修行心。為治退弱心因故。謂不能忍生死
苦事。長時修助善品有疲怠故。今忍城防 外惱之敵。進郭長內行之眾。通說則此二皆 能防外養內。次偈二度治壞失心因故。謂 散亂壞靜慮邪智壞正解故。今明菩薩定
靜惑亂慧鑑萬法。動寂自在故。菩薩依之 以發通慧。賴之以證理果。其由有力之王。 澄清四海明鑑萬機。故率土戴恩天下仰 則。後一偈四等為因。自他安樂招果無盡
故。第九一道甚深。亦名一乘。問中標問賢 首者。至道柔順故。又賢猶直善。佛佛皆同 一直道故。二顯問端中三。初標宗按定。謂
佛佛所乘同觀心性。萬行齊修自始至終。 更無異徑故云一道。此理共許。二云何下 正設疑難。先總後別。前中謂因道既一果應
不別。云何現見佛剎等殊。為果異故因非 一耶。為因一故無異果耶。若雙存者即因 果相違。下別辨十事。一界有染淨等殊。二
居人善惡等異。三諸乘等別廣略等殊。四或 三學調伏。或強軟折伏。五壽有修短。六光明 或色相不同。或常放具闕。或照有遠近。七
隨染淨土居人異故。現通亦殊。八眾會異 者。此有三種。一多少。二會數。三凡聖大小。 九教儀者。如此土以音聲為教。香積以眾
香教化等。十法住者有久近故。各有差別 者通上十位。然若。約一佛。十事各不同者。 德首已明。今問諸佛十事互望不同耳。第
三無有下結成前難。謂若諸佛於因行法 有具不具。可有剎等不同。今皆同具。剎等 那別。同具即是一道。第二答中意云。非唯
因同果德亦同。而見異者。隨機感耳。非佛 自位而有差別。何者。諸佛因果具同異故。 謂同滿行海是同因也。將此同因隨所調 伏種種迴向應機之果是異因也。由此異
因感差別果。由上同因。同感真應身土等 果。是則約佛即同能隨異。約機同處而見 異。以生就佛雖異而常同。以佛就生雖 同而見異。以佛望佛。能異之必同。其猶
錦窠常同常異。瑜伽三十八。諸佛平等唯除 四法。一壽量。二名號。三族姓。四身相。意明 隨機故除此四事。餘皆等也。就果同中。自
性身土一向體同。自受用者平等無二。相似 名同。餘二身土亦相似名同。而隨機見異 故。成唯識云。自性身土。一切如來同所證
故。體無差別。自受用身及所依土。雖一切 佛各變不同。而皆無邊不相障礙。餘二身土。 隨諸如來所化有情。有共不共。所化共者
同處同時。諸佛各變為身為土。形狀相似不 相障礙。展轉相雜為增上緣。令所化生自識 變現。謂於一土有一佛身。為現神通說法
饒益。於不共者唯一佛變。諸有情類屬佛 異故。偈中義理多含故。文勢非一。且分為 二。初二偈印其立宗。明真身無二。餘偈答
其疑難辨應有異同。今初。初句總印。先標 文殊者。警其聽受。法常爾者。明因果無異 法爾常規。餘顯一相略明四一。初句法一。
以法常故。諸佛亦常。次句人一。次句因一。 後偈果一。略舉其五。一者身一。此有二義。 謂若約所證。法界為身則體同為一。若兼
能證無罣礙智為身。即相似名一。下既別 明心智。則正當初意。然體同義異。二心一。 八識心王俱不可知故。三智慧一。四智三智
二智一智。皆無別故。四十力一。五無畏一。 此五亦略攝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