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hu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Scroll 2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 三 (此下入二十經)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0667c26] 第七無著行體即方便。依二方便由迴向 故。不住生死。由拔濟故不住涅槃。俱無 住故名為無著。本業後四亦各有三方便。三
者一進趣向果。二巧會有無。三一切法不捨 不受。初即迴向。二由巧會故方能拔濟。 不捨不受相同般若。唯識唯明後得。故不 立之。本業約兼正不同不妨此一。三皆
善巧故俱無住著。則不二而二之悲智。即二 不二之一心。是無著也。有是幻有無是真空。 幻有是不有。有故即真空。真空是不空。空故
即幻有。此二無礙故名巧會。如是相融故 無所著。有能起用空可觀察。故皆不捨。若 受有同凡夫。受無同趣證。故俱不受。二釋
相中大分為二。前明自分無著。後明勝進 無著。於自分中已含前說。二三方便在文 分三。初唯明自行無著。二何以下徵釋所
由。後菩薩如是下。類顯萬行。前中又二。先 明淨境無著。後見不淨下。染境不嫌。前中 三。一明嚴剎無著。二往詣下於三寶無著。
於中初敬事供佛。次如是下顯供所為。後於 念念下。別示無著之相。義兼三寶及自進 修。皆無所著。言念念者顯速而且多。三此
菩薩下長時無著。二明染境不嫌。唯一句者 染易捨故。第二徵釋中徵意云。欣淨惡穢 人之常情。菩薩如何不嫌不著。釋意云。不
依佛慧淨穢是生順法而觀二相安在。故 云如諸佛法而觀察故。佛法即法界佛慧也。 第三類顯萬行。若自若他皆無所著。於中
初句結前生後。教化已下廣列所行。言佛所 住者即聖天梵等。餘並可知。第二菩薩摩訶 薩下。勝進無著。文分為三。初明自行。二得
授記已下利他。三菩薩如是觀身下。結行成 滿。今初分二先牒前自分。後於佛法下正 顯勝進。有十一句。初總餘別。總謂了達教
理行果之法故。別中一了果法。謂佛菩提。 二了理法。謂證法毘尼。毘尼梵音具云毘奈 耶。此稱為滅。若律藏受名義兼調伏。今云
法滅通四種法皆有滅義。謂教詮滅故。行 滅惑故。果證滅故。理本寂滅故。今文上下 既有餘三故。此滅者即理滅也。又與證義
相應。圓融教中此容證故。三住佛正教。即了 教法如所教住故。四修菩薩行下。皆行法 也。三句隨相行。行即萬行。心謂四等。解脫即
諸解脫門。次二句無相行住處。即前教理及 果。所行即前萬行等。皆無染著也。由此故 能淨菩薩道。堪受記別。第二大悲利他中
二。先增長大悲。後要心拔濟。前中又二。先 觀其所悲後增悲無著。前中又二。先觀迷 四諦故入於險道。後觀迷勝義故入於險
道。今初也。初二句標起念時。凡夫已下辨 所念境。有十三句。初總餘別。總謂迷於四 諦。皆曰愚癡。別中前五彰迷後七顯過。前
中一不知苦諦。二不見集過三不信性本 寂滅。四五不能修道。一解二行。後七顯過。 一不見集過故。頑嚚貪著即癡愛也。二由
貪愛故受生死苦。次不求見下四句。釋不 修道。初三缺道緣。四由不信故迷正道失 本解。以邪為正名為錯誤。後一由前不修 故入險失滅。上一向是凡。二不敬下明迷
勝義故入於險道。通於凡小。初二句離勝 緣。次二句缺勝因。三有生空皆為住處。怖 法空者謂斷滅故。故大般若諸會之末。善現
皆愍眾生怖畏法空。而興問言。云何令諸 眾生悟諸法空。佛言。非先有法後說為無。 既非先有後亦非無。自性常空。勿生驚怖。
遠離已下覆疏上義。由著處怖空故。遠正 住邪捨夷入險。由離勝緣故。背佛隨魔 執有不捨。魔樂生死佛住空故。二菩薩如 是下增長悲心。結成無著。第二菩薩爾時下
要心拔濟。以大悲心長劫隨逐。文分二別。 先起行。後乃至下顯無著。前中亦二。先明 心無疲厭。以無著故即大悲堅固。不以難
化而厭捨之。後又以下明其心廣大。謂一 毛量處化多眾生。法界皆爾。是為廣大。二 顯無著中三。初舉少況多。次於一一下廣
顯無著。後何以下徵釋所以。所以不著者。 後釋有二意。一稱深無相而興念故。二廣 遍虛空起加行故。前中無相難明寄以喻
顯。然此諸喻通喻諸法。如下本品。今取義 便各舉其一。則明前所見皆無相也。初句 為總觀事法界。從緣如幻無實體故。是以
不著。餘句為別。一佛隨機現。如影隨質 故。又現心水故。二菩薩行想念生故。未大 覺故。三緣成之聲故。隨感有說故。餘句經
文自釋。一切法如實際者總結也。又前明法 界如幻。即體從緣。後結一切法如實際。即 事而寂。世人皆謂實際不變。而謂諸法無
常。以其所知喻所不知。故置如言。理實 圓融世間之相。即是常住。然古德以後七喻 展轉釋疑。一疑云。世間幻火不成燒用。佛
現益物豈同幻耶。釋云如影。亦有應質蔭 覆等義。豈是實耶。然諸法喻各有三義。一緣 成義。二無實義。三有用義。意取無實故不
著也。二疑云。若佛如影菩薩何以起行。往 求因既不虛果寧非實。釋云如夢。夢亦三 義。無體現實與覺為緣。謂有夢走而驚覺
故。菩薩起行亦爾。證理故空無明未盡故似 實。能與佛果為緣勤勇不已。豁然覺悟。如 夢渡河。三疑云。若菩薩行如夢者。何以經
說此是菩薩行。此是二乘行。釋云如響。緣 成無本稱聲。大小聖教亦爾。機感無本隨 機異聞。四疑云。果行可然世間未悟。此應
是實。釋云如化。心業神力所持無實有用。 五疑云。若皆如化何有差別之身。釋云如 幻。六疑云身若如幻何有報類不同。釋云如
心。此二三義如前影說。七總結可知。上來 古德之釋。既二經小異略加添改。然其所解 似過穿鑿。亦是一塗。二又作下遍周虛空
起加行故。所以不著。初明處廣。念念明達 彰其解廣。正念現前是不著因。第三結行 成滿中分三。初結自行成。二為化下結利 他行成。
[0669a22] 三何以下徵釋雙結二行成就。利他中三。初 總顯教化無疲。次無疲厭故下。別示無厭 之相。其中施設者。隨方儀式異故。和合者善
惡緣會故餘可知。後不令下結成無著。三徵 釋雙結可知。第八難得行體即是願。就釋相 中文分二別。前明自分行。後明勝進行。然
此二行。各攝上求下化之願。略無神通。今 初分四。初明自行次辨利他。第三雙結二 行動寂無礙。第四雙非二行拂迹入玄。初
中分三。一明修成善根。二顯善根行相。三 行成利益。今初也。斯即起行所依。善謂順理 益物。根謂增上生長。獲之在己故名成就。
文有十句。初總餘別。總具後九受難得名。 二此菩薩下顯善根行相。亦有十句。如次 對前。謂由得最勝解。故受難得名等。亦
可。有難得根能有勝解。又亦以後一行成 前十善。隨前一善具後十行。而別配分明。 三是菩薩下行成利益。文中先結前後。於念
念下顯益。於中初自益。能轉生死成大智 益。不捨大願成大悲益。若有已下顯能益 他。由前自行成此能益。夫正利他。第二此
菩薩下辨利他行。文分為三。謂法喻合。今 初。謂有大智故了眾生非有。則不住生死。 有大悲故不捨眾生界。則不住涅槃。大悲
般若互相輔翼。成無住道。二喻中。初句喻 能化人。次三句喻悲智不住之行相。後而能 下三句。喻不住之功能。初二句正喻功能。
以往返不息一句。結能度所以。三法合中二。 先正合後徵釋。前中具合三段。生死即此岸。 涅槃合彼岸。合上中流。亦言生死者。以發
心之後成佛之前。十地三賢尚居二死。是以 中流即是生死。故云生死中流。非生死涅槃 之中間。名生死中也。文旨顯然。晉譯失旨
不應廣引。有以煩惱為中流。約其漂溺 從因說也。有以聖賢為中流約受生死 之人也。有以中道為中流約觀行說並不 應住。安隱已下涅槃之德。常故安隱。樂故
無畏。我故無憂淨則無惱。亦不已下廣明以 智導悲。合前往返無休息義。謂由不住著 故。所以往返運濟無休。及顯法中非有不捨
之義。謂非唯悲故不捨。亦由了其非有 無可捨故。則終日度而無度也。初句總明。 不捨下別有五對十句。初一多對。已化未化
俱有捨著二義思之。二增減對。化之成道 生界不減。不從化者生界不增。此約多人 相望。三約一人。果起不生惑盡非滅。四謂
空為盡謂有為長。五一對總結。四對不亡 並名為二。今無分別契本不二。第二徵釋中 文有兩番。前番正徵不著。後番重徵前義。
今初也。先徵意云。現化眾生有增有減。而 言不著。其故何耶。釋意云。以菩薩深觀生 界。同於法界無增等故。所以不著文中。初
二句總。上句是不異義故云如也。下句是相 即義故云無二。後無二法中下。別彰無二之 相。即屬對上文。無取依著釋不分別。餘文
相顯。此文昭著。而末學之徒。但謂一分眾生 不成佛。故名不減生界。深可悲哉。第二番 重徵意云。何以生界即同法界。釋云。一切諸
法皆同法界。豈獨眾生而不同也。第三菩薩 如是下。雙結二行動寂無礙。亦名無盡心 行。有法喻合。法中十句。初二牒前起後。既
方便深入故性相無礙。住於下餘有八對。正 顯行相。一約起行之身。二了法藥。三識根 緣。四遊佛剎。五達佛法。六深契離言不捨
言說。七無求離欲而萬行爰修。前七明即 寂之用。八常勤下一對。明即用之寂。亦通 顯所由由勤修故。涉權入法界故常寂。 二喻中。木喻法界火喻所成身智。火事喻
悲化。無邊本火不滅喻身智常湛。三合可 知。第四非究竟下雙非二行拂迹入玄者。 然初自行。云能轉生死而不捨大願。已有權
實雙行。而謂多明照體大智。次利他之中。既 云無住運濟。則悲智相導。而多似起用大悲。 次復以導悲之智遣彼著心。復似悲智二
心行有前後故。第三段辨動寂雙行。則理無 不盡。而猶慮物。謂二事不融故。此明形 奪兩亡權實無寄。豈唯十行菩薩修行善巧。
彌顯功德林悲濟之深。文有五對十句。然其 所非之法。即前權實二行。且如究竟即實。 不究竟即權。今乃雙非者。實即權故非究竟。
權即實故非不究竟。又但言非究竟。非謂 有不究竟。故亦非之。是則借權以遣實。實 去而權亡。借實以破權。權亡實不立。言窮
慮絕何實何權。體本寂寥孰非孰是。唯蕭然 無寄理自玄會。故辨雙非非有雙非可立。 然雙非是遮雙是為照。即遮而照故雙非即
是雙行。即照而遮雙行即為雙遣。總前諸段 理極於斯。下諸句中皆倣於此。二對所化。 能所取寂故非是取。了知心行故非不取。
三約化處。不著世界故非是依。依剎現 身故非無依。亦約所證智。無分別而善入 故四約化法。深達義理故非世法。隨世 語言故非佛法。五證離欲際故非凡夫。不
斷菩薩行故非得果。第二菩薩成就下。明 勝進行。文分為二。初明慧行。後菩薩如是 下辨悲行。今初分二。先牒前自分行。後不
說已下正辨勝進行相。皆即事入玄。分四。 初總明離相無說。二徵釋以顯雙非。釋意 云。所以不說者。一無法可說故。二菩薩於
如是下。明無心說。謂不起念故。三何以故 下。轉釋無念。所以無念者稱法界故。故不 說聲聞法等。四假徵以顯雙運。徵意云。既
無所著。何以復修二利之行。釋意云。性相 雙非故能雙運。文有法喻合。法中諸法無二 故無說無著。無不二故不妨起行。二喻可
知。三合中皆顯性不礙相。於中二。先正 明。後普與下辨功成德。立勝進之相故。晉 經此初有此菩薩言。第二辨悲行中分三。
一牒智顯悲。悲假智深所以先牒。二於三 惡下正顯悲相。三復作是下偏語化惡。顯 勝進相文中三。初明惡是所悲。次明善非
化境。後徵釋所由。今初所悲中。先明有違 教之惑。後貪愛下明總具塵勞。惑病既深方 假醫救。前中不知恩報者。必無敬養更相
酬對則難以訶責。邪見執著則不受正教。 迷惑顛倒所領不真。愚癡無智為說不知。無 有信心。絕於希向。隨逐惡友必遠善人。
起諸惡慧無由正解。故難化也。二設有下 善非化境可知。三徵釋中。初徵次釋後轉 徵釋。初徵意云。菩薩化生理宜平等。偏惡棄
善其故何耶。次釋意云。菩薩於物無主定 於親疎。就於惑重偏是化境。如母矜病子 豈不等耶。又若求名利應化知恩。本為淨 他理應隨惡。若棄惡從善魔攝持故。三轉
徵釋。徵云。菩薩眾生本不相預。何為長劫悲 救無求。釋意云。諸佛菩薩法爾同遵。不爾 不名為明導故。第九善法行體即力度。就
文分三。初徵名。二釋相。三結歎。今初唯識 有二。一思擇力。二修習力。本業有三。一報 通力。二修定通力。三變化通力。唯識約修本
業約用互舉一邊。由前二力為機說法。則 成語意二業之善法。有本業三力。則成身 意二業之善法。以修定通。即意業故。依梁
攝論。由思擇力。能伏一切正行等所對治 障。令不起故。由修習力。能令一切善行堅 固決定。既言一切善行。此則二力通三業
善。此位大同九地。是法師位善說法故。釋 相中二。前自分後勝進。然此二段各具二 力。至文當知。亦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