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hu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Scroll 4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四 (已下入三十九經)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0833c20] 第十法雲地。所以來者。瑜伽意云。雖於一 切品類宣說法中得大自在。而未能得圓 滿法身現前證受。今精勤修習。已得圓滿
故。有此來。論云。於九地中。已作淨佛國土 及化眾生。第十地中修行令智覺滿。此是勝 故。以八九二地同無功用故。對之顯勝有
此地來。又一乘中最居極故。次釋名下自有 釋名分。今且略解雲者。是喻略有三義。一 含水義。二覆空義。三霔雨義。約法就喻
則有多義。雲有四義。一喻智慧。二喻法身。 三喻應身。四喻多聞熏因。空亦四義。一喻 真如二喻麁重。三喻法身。四喻梨耶。攝大
乘論云。由得總緣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羅 尼門三摩地門。此喻含水義。總緣一切法契 經等智。不離真如如雲合空。總持三昧即
是水也。又云。譬如大雲能覆如空。廣大障 故。此喻覆空義。即以前智能覆惑智二障。 又云。又於法身能圓滿故。此有二義。一喻霔
雨義。即上之智。出生功德。充滿所依法身故。 二喻遍滿。即前之智自滿法身耳。故金光明 云。法身如虛空智慧如大雲。成唯識中。亦
有三義全同攝論。而瑜伽云。麁重之身廣 如虛空。法身圓滿。譬如大雲皆能遍覆。此 同攝論第二義。而無性釋以智覆空。此以
法身者智滿則法身圓滿。起信論云。顯現法 身智純淨故。本分云。得大法身具足自在。 亦以法身喻雲。真諦三藏釋金光明經云。
虛空喻三法身。雲喻三道之智。此法喻亦 齊似非經意。此喻位極非道前故。莊嚴 論第十三云。於第十地中。由三昧門及陀 羅尼門。攝一切聞熏習因。遍滿阿梨耶識
中。譬如浮雲遍滿虛空。能以此聞熏習雲。 於一一剎那於一一相。於一一好於一一 毛孔。雨無量無邊法雨。充足一切所化眾 生。由能如雲雨法雨故。故名法雲。此從
法身未及佛。故立賴耶名。十住論云。於無 佛世界。能雨法雨故。瑜伽又意云。言大雲 者。未現等覺。若現等覺。能雨大雨作利
益故。是則密雲不雨含德而已。然諸釋雖 眾不出三義。謂以智慧含德。遍斷諸障 遍證法身。故所覆麁重即所離障。謂於諸 法中未得自在障。此障十地大法智雲及
所。含藏所起事業故。斯即二愚障所起業名 大神通愚障大智雲。即悟入微細祕密愚。 斷此障故。便能證得業自在等所依真如。
謂神通作業總持定門。皆自在故。便成受位 等行。具智波羅蜜得化身三昧等果。即是 雲雨究竟成佛法身。及所證如皆亦所遍虛
空。其旨一耳。次正釋文。文中三分。先讚請 中有十六偈。前十三讚。後三偈請。前中亦 二。前三偈但申供養。有三類可知。後十偈
天女供讚。於中亦二。初一總標供讚。餘九 正顯讚辭。於中亦二。前八讚佛德能。後一 勸修利益。前中亦二。前五讚大用自在。後三
顯自在所由。前中亦二。前二用益普周。後三 隨見不等。於中亦二。初一總明後二八相顯。 所由中亦二。初一智了世幻故。文有喻合
後二證窮性相故。於中半偈證體。半偈起 用半偈用不離體。半偈體用泯絕。後三請 中。初一結默念請。後二上首言請。第二正說
論分八分。一方便作滿足地分。攝前九地 所修。總為方便滿此地故。二得三昧分。初 住地行行德無量。偏舉受職之所依故。三
得受位分。正住地行。依前定力攝佛智故。 四入大盡分。是地滿行。望前諸地行已窮 盡。今復地滿盡之極故。五釋名分。此地學窮
辯德顯稱故。六神通力有上無上分。地滿 足已妙用自在。形前無上形佛劣故。七地影 像分。以喻顯法如因影像知形質故。八 地利益分。彰說殊勝勸修趣入故。後之二
分通該十地。將前攝後云此地有八。若依 前長科。後二分通則此地分二。先明地行。 後彰位果。地行之中方有六分。如上所列。
六中初一是入心。餘是住心。出心即調柔果。 已如前說。今初分中二。先總明。後善滿下 別顯。今初無量智者。阿含廣故。觀察覺了者
證智深故。寶性論中。地上菩薩起二修行。一 約根本智名如實修。即此證智。二約後得 智名遍修行。即此廣智諸地。具起上二種
行。今於上二決擇思修。別中十句攝為七 相。初三七八二處合故。七中一善修行故。即 是同相。謂初三句明證助不住諸地同修
故。初句證道無漏白法故。何以得證。由次 句助道。何因成助。由後句不住道增福德 故。不住無為增智慧故。不住有為。後六
別相。謂二廣行大悲。即普遍隨順自利利他 相。此總前七地合為一相。以七地差別之 相。八地之初已辨故。此總舉普遍釋廣隨
順。釋行大悲利他而成自業。故云自利。三 一句令佛土淨。即八地相。下三相即九地。 以親證此故多舉之。謂四一句教化眾生
相。即九地自分行。入十一稠林故。五有二 句善解相。謂解達真如是佛所行處故。善 順如來能證寂滅行故。六無厭足相。常觀
察力等欲趣入故。上句解。此句行。並九地 勝進故。前地。云晝夜專勤更無餘念。唯入 佛境界故。七地盡至入相。謂十地證窮故。同
前諸地。結行入位已屬第十。故云名為得 受職位。第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下明 三昧分。於中二。初牒前起後。後即得下正
顯。於中四。初別舉十名。二如是等下結所 得數。三菩薩於此下彰入滿足。四其最後下 顯最後名。今初十中初總餘別。總云離垢者
離煩惱垢故。是障盡地偏受此名。別中九 定離八種垢。一入密無垢。謂解入事事法界 深密之處。不與惑俱故。二近無垢。萬行已
圓道場斯近故。如淨名說。上來初一解次一 行。下三成德。三放光無垢。謂光開心華令 其見實。亦能坐種種大寶蓮華光無不照
故。四陀羅尼無垢。如海包藏五起通無垢。 則無心頓現。上五皆起法身之定也。六有 二定清淨佛土無垢。上句無量則盡法界之
疆域。下句正觀窮國土之體性。上六自利。七 化生無垢。上之二利皆自分行。八正覺無垢。 謂勝進上覺將成菩提。時一切諸佛迭共現
前而證知故。如下受職處說。以本覺將現故。 二結數者亦是眷屬。皆現前者。久修成就不 加功力自然現故。三彰入滿足中能入者。
通方便定體入起相。即隱顯無方故云善 巧。善了所作即知業用。四彰最後名者。將 說受位分故。一切智者佛無分別智也。論經
重言智者。兼後得智。二智平等名受位也。 第三此三昧現在前下。明受位分。於中有 四。一法二喻。三合四結。今初有六。一座二
身。三眷屬四相。五出處六得位。六中前五自 分德備。後一上攝佛果。前中初三位體。次 一位相。後一位用。前三即依正眷屬。今初隨
何等座。謂大寶華王座故。於中二。先明主 華自有十相。一主相即寶蓮華。二其華下量 相。三以眾妙下勝相具德故。四超過下地相
生處故。五出世下因相。六知諸下成相。七恒 放下第一義相。正觀普照法界現事故。如 世蓮華開敷。菡萏為第一故。八非諸天下功
德相。菩薩德招故。九毘瑠璃下體相。十其華 下莊嚴相。二十三十下明眷屬華。第二爾時 下。隨何等身殊妙之身稱於座故。第三無
量下隨何眷屬。第四佛子此大下。隨何等 相。周遍作業為其相故。第五佛子此菩薩坐 彼下。隨何出處。十處出光令惡道出離。菩
薩增行故。文分為四。一舒光作業。二眾聖 咸知。三下類奔風。四同聲相應。今初十處放 光有三種業。一利益業。二發覺業。三攝伏
業。今類例相從且分為四。一前之七光但有 益業。前五益凡後二益小。二第八一光有 二業半。一者益。益九地已還菩薩故。二者
發覺令知故。言一半者。但有攝義攝彼 令來故。三第九一光亦二業半。一益等位菩 薩故。下文彼光既令此益此光必益於彼故。
二發覺令知故。言一半者。魔宮不現是伏 業故。四第十頂光但有發覺。文分為三。一 顯照分齊。二右繞下正顯作業。謂興供成益
益。言不退菩提者。論有四義。一於登地 證決定故。二入正定聚故。三定離放逸惡 故。四定集善事故。三佛子下事訖收光。言
足下入者。若約教相。頂光入足顯深敬故。 若約證實終極之智。從下趣入諸佛境故。 故論釋後段云平等攝故。顯證佛境即自
證故。第二爾時下眾聖咸知。第三佛子是時 下。下位奔風申敬獲益。文並可知。第四當 爾之時下。同聲相應以修平等因行互相
資故。表內吉祥深廣之德嚴。心已圓故。外 於此相放光相益。又上此照彼。放眉間光 表中道已照。今彼照此。乃於胸相者。表
心契懸同。德圓魔盡名壞魔怨。第六爾時十 方下。明隨所得位。於中二。一放光於中十 業。初光名即益業。益一切智令成佛故。二
眷屬光是因業。三示佛是敬業。四開悟業。五 振動業。六止惡業。七降魔業。八示現業。九如 是下卷舒業。十示現種種即變化業。二現是
事已下入頂成益。入頂者。若約化相上收 於下也。若約實義照極心源名為智頂。成 果在已是為光入。論云。諸如來光明。彼菩
薩迭互智平等攝受故。謂菩薩頂光入佛足。 則因上進於果也。佛光入菩薩頂果收因 也。亦因收果入則無迹。因果雙亡名平等
也。當爾之時下得益。名為下結位。入佛境 者所證同也。具十力者行德同也。墮佛數者。 如始出家便墮僧數。第二佛子如轉輪下喻。
喻上六事文少不次。初喻隨何身。二其轉 輪下喻隨何座。三長大下喻隨何相。四取 四大下喻隨所得位。王喻真身手喻應身。 瓶喻白毫水喻於光。應有第三隨何等眷
屬。謂文武百寮以為輔弼。五即能下明隨 何等出處。第三菩薩受職下合。但合隨所得 位。正意在此故。第四佛子下總結。結斯一
分。大文第四佛子菩薩住此法雲下。明入大 盡分。於中有五種大。一智大。二解脫大。三 三昧大。四陀羅尼大。五神通大。此五依五種
義。一依正覺實智義離智障故。二依心自 在義。離煩惱障故。三依發心即成就一切 事義。意定力故。四依一切世間隨利益眾生
義。意能遍持口能遍隨故。五依堪能度眾生 義。身及諸通廣能運故。前二自利後三利他。 文中三。前二別明。後三合例。今初智大分
二。先別明後總結。今初有七種智。一集智 大。二應化智大。三加持智大。四入微細智大。 五密處智大。六入劫智大。七入道智大。此七
展轉相生。今初集智。依能斷疑力了法緣 集故。文中先別明。後舉要下總結。前中。有 二十集皆明因緣集。然通真妄及與和合
故有三分。一染分。二淨分。三滅分。在文六 重。一唯染。謂初四及眾生集。諸見煩惱集。二 唯淨。謂聲聞已下諸集。三唯滅。謂虛空。四淨
染合說。謂識及有為世界成壞。五淨滅合說。 謂無為及涅槃。擇滅無為為淨。非擇滅為 滅。性淨涅槃稱滅。餘三涅槃為淨。六通染
淨滅謂法界。故論云。隨所正不正以法界 通善不善及無為故。而論諸句皆有隨所言 者。隨何等差別皆能知故。第二佛子下。明
應化智中三。初牒前起後。以依前緣集智 身起化用故。故論云依彼身起力。次如 實下正顯。後如是下總結。別中十句。初三眾
生世間自在化。化起眾生善惡業及利鈍使。 令眾生見似真造作故次一句器世間自在 化。次五智正覺世間自在化。三乘正覺故。一
法界化。為三乘所說法行。餘四化為三乘 人及果。後一通三世間。有情有分別器無分 別智。正覺通上二也。第三又如實知佛持
下加持智。論云依如是如是轉行力。謂依 彼應化常化不絕。為加持行。其事非一重 言如是。有十一句。初三不斷三寶是境界
持。餘八是行持。於中初二逆行。勝熱炙身 無厭行。虐婆須染欲遍行處邪皆其事也。後 六順行。前四起因行。時謂起因之時。願等因
體。後二得果在時。時謂長劫智即果體。謂 一切智智故。第四又如實知諸佛下微細智。 謂知佛化用微細自在故。論云。依彼應化
加持善集不二作故。謂依前應化等三智合 為不二之智。作此微細化用故。隨一事即 具前三。非但八相。一具餘七文並可知。第
五又入下密處智。依護根未熟眾生。不令 驚怖故。現麁隱細而祕密俱成。初三即總 顯三密。次三別顯起化密。一意知化時。二
口與其記。謂懈怠者遲記。怯退者速記。或 引實行聲聞。與應化者記。又昔但記菩薩。 則於聲聞記為祕密。隨機隱顯。後攝眾生
密。論經云攝伏謂攝受折伏。皆通身口。次 一教密約實則無三說三。三即為密。但為 化菩薩故。約機非一說一。一亦為密。後 三約所知明密。知根種種知業萬差。知
逆順行。皆得菩提故為密也。第六又知下 入劫智。依命行加持捨自在意。謂劫時遷流 名為命行。一攝一切名曰加持。一入一 切名之為捨。以廢己隨他故。劫隨心轉名
為自在。亦十世隔法異成門也。以得不思 議解脫不見長短。一多大小互相即入等。 並如發心品。第七又知如來下入道智。論云
依對治意說。謂遍入諸道。若逆若順皆為 對治。無非入道。此約知凡夫道。若約知 化凡夫道。即此逆順等便是佛道。別中有十
四句。初句總入所化。謂毛道凡夫隨風不 定故。論經云入凡夫道。論云依凡夫地。餘 句別顯所化。略有三種。一依我慢行者。令
入微塵智觀破摶聚。唯塵無我故。二依信 求生天者。入淨國土過於所信故。餘皆依 覺觀者。於中初句起覺觀身。次二句正顯
覺觀心行差別。次句明所覺境。上四即所化 之覺觀。次四句能化之行。初句總顯遍行 故。次二隨宜若逆若順。後句若深若淺。後四
句化令入三乘果。第二佛子一切下總結。前 七皆佛之智菩薩能入。故名智大。第二佛子 至住此地下。明解脫大中三。初標得位。次
即得下略顯有十。初依神通境界。轉變自 在言念不及故。如淨名所得。二能至無量 世界。以願智力無拘礙故。三明離障解脫 故云淨觀。離障有二。並皆知之。一約位
則世出世間所離不同。二就出世中學無學 別。此學無學並通三乘。上三中前二約通。 此一約智共為一對。總相以明約身明通。
就人顯智。次三一對。一通二智。四約心明 通。普照物機隨意轉變。一時普應如觀音 普門示現故。次二約法明智。謂五即法陀
羅尼。顯如來藏中蘊恒沙德故。六即能破 他言。隨彼言破無礙圓滿故。次二一對相 入通智。約時明通。由達三世劫隨意住持 相入故。約因緣集顯智。一切種智包藏法
界之中故。後二一對約相。即明通智。約身 明通。不離一身光明輪而普照故。是解脫 光輪約時明智。即一而能知多故。後此十
下結廣。第三如是乃至下總例餘三。大盡 分竟。大文第五佛子菩薩摩訶薩通達如是 下。釋名分中三。一能受如來大法雲雨。故
名法雲。二佛子此地菩薩以自願下。明能 注雨滅惑故名法雲。三佛子此地菩薩於一 念下。明注雨生善故名法雲。然後之二段。
從自受名。今此一段從所受立名。論云雲 法相似以遍覆故。此地中聞法相似猶如 虛空身遍覆故。謂佛身雲遍覆法界。法雨 亦多。唯此能受故名法雲。文中二。先總明
能受之德。由前七智成就念力能受多法。 此智實成多德故云無量菩提。近說受持 之義耳。二十方下別顯受法之相。於中三。
初總顯受多。二歷數顯多。三問答顯多。今 初有法喻合法中三。一明所受法多。二大 法明下所受法妙。故下合云祕密藏也。文
有三句。上二句性故謂三慧所知名法自性。 大法明是聞思智攝受故。照是修慧所攝受 故。下句作故。謂說授眾生如雲。與他雨法
雨故。三於一念下顯能受德。一念者。速故 既多妙。又速展轉顯勝。能安者堪能安受 文故。受者信受故。上二受文。攝者思惟攝
取義故。持者。攝受彼文義成二持。故此 但順說。下喻合中兼反顯不能。文並易了。 第二佛子譬如大海下歷數顯多中。先喻後
合。海能安者受一切水故。受者不濁故。濁 如不信。攝者餘水數入失本名故。持者用 不可盡故。第三解脫月下問答顯多中。先
問後答。答中二。先校量顯示一佛之所受法 廣多。後如一佛下類顯多佛。言三世法藏 者。三世佛法之藏也。而論云。於法界中三種
事藏者。意取法明照雨蘊在法界故。以彼 經云法界藏故。故為此釋。第二注雨滅惑。 釋名中此中雲等如出現品廣明。悲雲普覆
故。法雷驚蟄故。通明無畏。照機速疾令見 道故。以福智因成種種身。如雲形顯多 故。法雨正能破四魔故。第三注雨生善。釋
名八相漸益故可知。大文第六神通力。有上 無上分中有六種相。一依內二依外。三自 相四作住持相。五令歡喜相。六者大勝。若就
經文分二。前四合為一段。正顯神通。後二 為一斷疑顯勝。今初分二。先別明後總結。 別中三。初明依內。智慧明達者即起通之
智。亦陀羅尼。二神通者是通體。三自在即通 德。亦攝不思議解脫。及與三昧。具此三事 即通無上。第二隨其下依外。謂業用依外
境而起故。亦是第三依自相。謂轉變作用是 神通相故。此二經文是一義分為二今依自 相釋文自有二種。一轉變外事。於中三一同
類略廣轉。二垢世界下垢淨異事轉。三或隨 心下塵容世界等。是自在轉。二或隨心念於 一毛下。應化自身可知。第三或隨心念於一
念中示現不可說下。作住持相。謂常用不絕 故第二爾時下斷疑顯勝中二。先斷疑。後 顯勝。今初即論生喜由疑除故於中二。先
示自神通力斷疑。二說法斷疑。今初有二 問答。初一問答顯神力無上。令眾歡喜。後 一問答顯神力有上。令眾歡喜。前中先問
後答。問中先大眾生疑。舉佛疑菩薩。如上 之事佛可得。爾菩薩豈然。後上首為請。答 中二。一入定現通。二問答決擇。今初即事
為驗故。於中三。一法主入定。國土體性無 所不融故。能一身包含無外。二入此下眾 覩希奇表通自在故。佛號通王。三金剛下
攝用增敬。第二爾時解脫月下問答決擇中 三。初問名字。二又問下業用分齊。三佛子菩 薩住下類顯廣多。於中二。初但結多定已
顯業用難思。後佛子此法雲下結略顯廣。則 餘德無盡。此中亦即大盡中事。第二解脫月 下顯有上中。謂劣於佛故。先問後答。問中
即舉菩薩疑佛。謂菩薩既實得爾。則佛應 不勝。若言勝者其相云何。故問辭則同疑 意懸隔。答中三。一總訶問。非顯佛德無量。
二復次下舉所未說顯佛德無量。謂向所 說乃是十地德之少分。如四天下之少土。全 將菩薩之德以比如來。狀如四天下土。以 比無邊大地。況將己說之少分以比如來。
則如一塊以比無邊大地。佛證極故。三佛 子我今下。引事類顯佛德無量。第二佛子 菩薩住如是智慧下。說法斷疑者。謂此地菩 薩智慧能令眾生入一切智。復顯上說其
德不虛故。疑除生喜。然此下文。當出地心 比前諸地。即調柔果而論復將入前分中。 欲顯義門。多勢終似惑人。若準上例。上來
地行竟。此下第二明其位果。於中亦有三 果。今初調柔果中五。一調柔行。二此地菩薩 智慧下教智淨。三佛子此菩薩已能安住下。
勝過自在。四此菩薩十波羅蜜下別地行相。 五佛子是名下總結地名。五中前二合為說 法令喜可知。後三及餘二果俱名大勝。顯
義多含故。論連前勢為果。已定更不重言。 就大勝中初三明神通勝。二攝報中。得十 不可說等名算數勝。此二種事勝一切地 故名大勝。偏舉此二者。以是神通有上無
上門中明故。就前三中先明勝過自在。於 中三。初牒前。次諸佛下別顯。後舉要下總 結。別中五句為三。初句即能斷疑行。謂令
通達三世之中所有道義故。二一句速疾神 通行。聞說如來祕密法界故。三餘三句等 作助行。謂以平等三道助通化益故。於中
初句作淨佛國土平等化。即是助道。次句作 法明平等化。謂教智化。後句作正覺平等化。 謂慈念令得證知故。故論經云。令一切眾
生得證法故。餘別地結名及算數等並可 智。大文第八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十地行下。 地影像分。於中四喻。謂池山海珠喻四功
德前二是阿含德後二證德。前中池喻修行 功德。即諸地中起修之行。二山喻上勝功德。 即依修成德德位高出故。三海喻難度能
度。大果功德即修所成德。能至大果故。謂 大海難度十德皆遍。故名能度。大海難成 由攬十德能成智海。故云大果。此釋法喻
兼含矣。四珠喻轉盡堅固功德。謂從初地 轉至法雲。障盡證堅故。又十地有三。一是 修地因前果後故。初二喻顯之。二是成地隨
分。修成即是佛智故。珠喻顯之。三是法地。 就佛智法開之為十。故海喻顯之。以後 一融前二無有障礙又此四喻。皆喻十 地與彼佛智。非一非異。無差別之差別。而
旨趣各殊。初一喻始異終同。次山喻能所依 別。所依之地則一。能依之山不同。此則無 差之差。上二喻有能所依。下二喻直喻地
智。不立能所。三海喻全一。佛智之體而十 德不同。德非別物。又互相遍不同於山。斯 乃無差別之參別。差即無差。四珠。喻唯是
一珠前後之異。唯一智體前後增明。喻雖無 差別不礙差別。又初喻前後體別。前非是 後而後包前。次喻前前非後後。後後非前
前。而同依一體。海喻前後雖殊而前後相 遍。珠喻聞後一體。而前前非後後。後後必 具前前。初一即是圓家漸。次喻圓中漸。珠
喻即是漸圓。海喻即圓圓也。四喻圓融。上來 所解在論雖無理必應爾。若得斯旨。不疑 十地差別等相。今初修行德中有法喻合。
法中始從歡喜終至法雲。名次第行相。次 第既具則入智海。譬中四大河者。面各出一 故。具如十定品。而言大者。阿含婆沙云出
二十河。以四河去池四十里。各分為四。并 本四為二十。今就本河所以言大下云增 長攝餘十六。而勝鬘云八者。以東面五河。
人皆具見。餘三大河名聲普聞。十二小河不 聞不見故但言八。合中菩提心合池流出。 善根等合四河。依菩提心修四攝行。自善
增長故。準十定品說有四河。今文含具。一 願智河即大願之水。二波羅蜜河。三三昧河 即今善根。四大悲河。即以四攝法充滿眾
生故。言無有窮盡等者。合上無盡竭。大願 等皆無盡也。第二山喻上勝功德中有四。 初總舉於法。次如因下總顯於喻。三佛子
如雪山下法喻對顯。四佛子此十寶下總結 法喻。今初言因佛智者。為修平等佛智而 起諸行修。既未窮故。隨十地之行各一增 上。斯乃為修無差而成於差。以本統末
非全隔越。第二總顯於喻。喻意可智。鞞陀 黎者此云種種持。由乾陀此云雙持。迴文即 云持雙也。尼民陀羅此云持邊。斫迦羅此
曰輪圍計都末底此云幢慧。第三法喻對顯 中語其山體。前二土山餘八是寶。故論云是 中純淨諸寶山喻八種地三地世間云何言 淨。論云厭地善清淨故。謂能修善厭伏煩
惱。亦得為淨。喻以寶山。若語山中所有。即 明各有增上義也。初地聖智法藥。二地戒 香。三地禪等可貴如寶。四地出世如仙。五
地善巧自在如夜叉。六地以五地修四諦因 相同聲聞未能出彼。六地超彼成果無 盡。七方便善巧如彼龍神。超前緣起之因 名緣覺果。八地無功用心自在故。此自在眾
即是密迹諸神。九地善巧攝生大力相故。十 地佛德如天已淳淨故。論云。前三及六非 眾生數。餘皆眾生數。就非眾生數中有二
種事。一初二及第六是受用事資內報故。第 三寶是守護積聚事受用中有二。一藥是四 大增損對治。二香及果即長養眾生。以揵闥
婆常食香氣故。眾生數中復有六種難對 治。一五通福田治貧窮難。以供彼仙能 生福故。二夜叉治死難。威制眷屬不令害 人故。三龍治儉難降時雨故。四諸自在眾
治不調伏難。調伏難調故。五修羅治惡業 難。以呪術力制諸眷屬。不造諸惡故。六 大威德天治修羅怨敵難。以四天王三十三 天俱處此山故。論但顯喻義含於法。今略
合之。初地法藥。初破無明故。二地戒。六地 無漏慧資法身故。三地禪等可蘊積故。四 地道品資助能生福故。五地修無住不永滅
故。七地功用滿足無所少故。八地三世間 化得自在故。九地善知稠林得無礙辯破 惑業故。十地如佛降四魔故。皆言集在其 中者。如所說事能生一切物故。不可盡者。
隨順修行不永斷不暫息故。第四總結法 喻。即結成本意。本意有二。一既同一智海 得差別名。則差非差也。二互相顯義。謂彼 十大山因海得高勝名。若在餘處不足為
高故。大海亦因大山得深廣名。含斯大 義故。十地亦爾因修佛智故得高勝。佛智 亦因十地所不能窮。方顯深廣。故論云 因果相顯。前言依地即一切智地生長住持
故。此言依海。即一切智海由深廣故。以山 依二處法含二義故。更顯之。又地則但 依海兼明入故。一一山皆深入大海。一一
地智皆入佛智。又一一山下皆有於地。則一 一地中皆有佛地。又山在海海則非山。山 若依地山即是地。法合是顯非一異義思之。
又山出海上高下等殊。若入海中量皆齊 等。十地教行則優劣懸差。若證如入智量皆 平等。第三大海十相明難度能度大果功德。 先喻後合皆有總別。合中總云不可移奪
者。此有二義。一果海因。十地相不可奪其 果海深廣之名。二地行因相。由依智海。不 可奪其因行之稱。以是海家之相故。果家
之因故。若奪因相則果亦不成。喻中約果 名不可奪。法中舉因名不可奪。文影略耳。 故論云。因果相順故。云何相順。謂十地如大
海此總舉也。能度難度者。顯因順果也。如 海十相方能成海。得大菩提果故果順因 也。如海成時不失十相。離十相而無海。 離十地而無佛智故。十地即智海也。別中
攝十為八。一易入功德以漸故。二淨功德。 三平等功德。四護功德護自一味恒不失 故。五利益功德利世間故。六六七二句合
為不竭功德。以深廣故。七住處功德。無功 用行是菩薩所住故。經云大身者。以無量 身修菩薩行。十身相作故。八末後二句合
名護世間功德。九地潮不過限不誤傷物。 知機授法不差根器。十地若無大海水溺 四洲。餘不能受必生毀謗。又得此二法用 護世間。第四寶珠喻轉盡堅固功德者。先
喻後合。各有總別。總云過眾寶者。論經。云 過十寶性雖不列名。論但云過瑠璃等。意 但取玻瓈等。不能出寶者。以況小乘八
輩。及緣覺行果。但有淨相無利生用。今以 出寶乃至放光。則出過眾寶故。取之為喻 故。論云以出故取亦可以出海故取之。 除不出者闕餘義故。別中攝十為八。合
六七八故。八中一出功德可取者。選擇出 海故。由初地中如智善觀出煩惱海也。二 色功德。由治理之則色明淨故。三形相。四
無垢。五明淨並可知。六起行功德。即次下 三句。謂智行穿徹方便行攝持自在行高顯 故。相用不染猶彼瑠璃。頌云金剛取不動
不壞。上三皆是異相莊嚴。故合為一。後二 句明功用殊勝。謂七神力功德。聞持普照體 用微妙故。八不護功德。謂隨王雨寶無護
惜故。約法則得佛正智受位如王。令一 切眾生同己善根藏故。如隨意雨寶故。合 云廣作佛事。合文可知。大文第九佛子此集
下地利益分。於中三。初顯法利益。二如此 世界下結通十方。三爾時復以下。他方來證。 今初分二。初生信功德。後雨眾天下供養功
德。今初復二。先明說益生信。謂欲令物生 決定信。故說利益。後爾時下動地生信。今初 亦二。先總歎難聞。後解脫月下問答顯益。
答中二。先正顯等於佛智。後何以下徵以 釋成。先反後順。然聞有二義。一者汎爾聞 為遠益故。二不取聞相。初後圓融真實聞
故。聞已等佛何更修也。若更修行等多佛 故。第二動地生信中。佛力為緣而動地者。 亦為生信故。又法如是者亦是因也。餘如
初會。第三重頌分。若取長料即當第十。於 中二。先說偈儀意。後正顯偈辭。今初先說 儀。後欲讚下說意。意有九句大旨同前諸
會。今約當會以釋初句。即顯初地。次句即 二地。以三聚戒為行境故。三即三四二地 厭禪。出世智皆淨治行力故。四即五地五
明成種智故。五即六地般若能除垢故。六 即七地空有無礙。與一切智故。七即八地 無功不思議智。莊嚴三世間故。八即九地十
地能說能受諸功德故。九即總結。便指上 八句。如是地義以頌說之。云更開顯。第二 正顯偈辭。有四十二頌分三。初一偈總讚
勸聽。後一偈結說無盡。中間正頌分八。初 十三偈頌方便作滿足地分。於中初二頌半。 總頌前九地同相中善擇功德。餘頌諸地別
義。若依總攝。即次第頌前十地。前八地中 唯三地半偈。餘各一頌。九地有三頌兼結 入位。二有一偈頌三昧分。三有五偈半頌 受位分。四有三偈半頌大盡分五有三偈
頌釋名分。六有二偈頌神通力有上無上 分。七有四偈半頌前位果。亦是神通分攝。 如長行辨。八有七頌半頌地影像分。於中 初三偈半頌山喻。次二頌海喻。後二頌珠
喻。池及地利益分。文略不頌。其利益分。亦 可結說無盡。頌之十地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四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5 冊 No. 1735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